众所周知,在一个班集体中,幼儿良好常规的养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只有班级常规的稳定才能保证幼儿在园健康、活泼地成长。常规看似无形,它不像一次教学活动那么凸显成效,其实它无处不在,它是保障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常规培养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良好的班级常规也使得教师的工作事半功倍。 对于班级常规的培养,我总结了几点想法跟大家一起探讨: 首先,教师在带班时要能静地下心来组织活动,即要克服焦躁的情绪,凡是不能急于求成。如在组织孩子们收拾整理的时候教师要有耐心去等待,预示孩子们收起来的琴声不能出现太早,我觉得此时教师弹琴的目的不是催促小朋友收地多快,而是在他们收拾完了以后,起到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琴声告诉孩子们坐下了,准备进入下一个活动了。 其次,制定班级规则很重要,实施规则更重要。特别是小班刚入园阶段,孩子们面对新的同伴,新的环境,此时孩子对教师所提出的规则都会积极配合接受。而我们所要做得是重复提出同一规则,时时提醒孩子。心理学家说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人们同样的动作至少要做21次才能完成。对照这一理论,我尝试在开学阶段逐一实施:如吃饭时,我们提醒孩子们“将小椅子靠拢,低下头吃饭”,今天提醒,明天提醒,天天提醒,有时一餐饭要提醒5、6次;又如搬小椅子,我们提醒孩子们两手搬,边说边动作示范,第二次搬小椅子的时候同样边说边示范,一次一次的动作在孩子们面前反复出现,让孩子们一次一次跟着做,久而久之,孩子们便也养成了习惯。 再次,教师对孩子说的话要言简意赅,不要有太多的废话。不管上课或是集体谈话都应如此。因为幼儿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从教师那里传过来的信息是有意义的孩子会接受,但是当孩子们听到的都是可有可无的信息时,他们就不愿意听,甚至会去排斥老师的话。 最后,教师组织的活动要能吸引孩子,让孩子觉得有趣。特别对小班刚入学的孩子,有时我用方言给孩子介绍一些安全小常识,或者生活习惯的内容,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此外,当孩子犯错误时,我们视孩子的出发点再决定处理的办法。对于那些明知故犯的从犯,我会跟他们单独交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对于培养班级良好常规的办法,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点心得,希望各位老师多与我分享经验,让我们的孩子更自觉,更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