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年的教育工作中,我深深感到常规教育的过程是教育技术和教育艺术密切结合充分发挥师生潜能的过程。认识到这一点,在常规管理中我不断探索,力求使良好的常规教育内化为幼儿自主的行为。同时又注意既要让幼儿遵守规则,又不能束缚了幼儿的自主性,只有两者有机结合,让幼儿有机会享受自主、自由,也就乐于遵守合理的规则。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均衡发展。
1、让故事引导孩子学习常规
大班幼儿对老师有着很强的信任感和依恋,故事又是他们百听不厌的,于是我常常因势利导将一些常规内容、要求编成小故事将给他们听,让幼儿从故事中来理解常规的内容,按故事情景来做。如为了让孩子有序地归放玩具和解决只丢不拣的现象,我设计了“玩具的家”这个故事,让他们了解每一种积木都有自己的家,它们不喜欢住在别人家里,爸爸妈妈找不到宝宝会着急。让孩子练习几次后,小朋友都能把相同的积木归放在一起,见到地上的积木会捡起来说“我送积木娃娃回家”。
2、在游戏中学习、练习。
幼儿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而游戏则是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良好手段。因此,我充分利用教学游戏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教育。开学初,我组织幼儿玩“找朋友”的游戏,在老师的引导下认识自己的毛巾标记,并反复找出自己的标记,找自己的标记朋友,使幼儿很快地记住了自己的标记,学会用自己的杯子和毛巾。我还通过智力游戏“猜猜我是谁”,增进与老师、小朋友的感情。再如:个别孩子玩了玩具后容易乱扔、乱放,如果教师包办代替,替幼儿收拾玩具,势必违反了《纲要》中“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作为教师应放手让幼儿自己学习逐步进行自我的管理。我就采取了“送玩具回家”的游戏,当幼儿玩了玩具后,在收拾玩具时,我就说:“小朋友,送玩具回家了。”通过的游戏,幼儿知道什么玩具改该送什么地方,加深了幼儿玩具哪里拿,哪里放的常规习惯。
3、让音乐与律动来串联常规
大班幼儿最显著的特点是稳定性差、好动、无意注意还占优势。音乐、律动符合孩子的特点,能让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一边收拾积木玩具,一边随着音乐做动作,减少等待和无所事事的现象,又可以减少彼此的等待时间,使得各个环节自然过度。
4、面向全体注重个别
常规面对的是全体师生,一旦形成就要一视同仁。尤其当孩子的行为出现差错,我就及时制止并纠正。对于个别不愿服从的也要求他“别人这样做,你也要这样做”来要求,用集体行为来约束个别行为,保证常规的顺利执行。
但我也明白我面对的是一个个截然不同的个体,用同一把尺来衡量每个孩子是不合理的。针对一些特别的孩子采用适宜的策略,尤其是一些自控能力弱的孩子,我采用了“等一等,放一放”的方法。“等一等”就是给予孩子充分的时间,允许他出现差错,给予他改正和接纳的时间。“放一放”就是对能力弱的孩子适当放低要求,能随老师、同伴共同活动就行,逐渐缩短与同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