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教师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帮助家长了解幼儿的特点,提高教育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家园配合工作,使幼儿在园获得的学习经验能够在家庭中得到延续、巩固和发展。这些新的理念要求我们将幼儿园家长工作做得更细致,更广泛,更完善。小班是幼儿园中年龄最小的班级,如何处理好小班的家长工作,是我这一学年来一直研究的主题。为此,在进一步领会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的同时,我在一日活动中关注细节,注重对孩子进行观察、记录、研究反思,从案例分析入手,及时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家长沟通,努力把家长工作做得更好。通过一学年的深入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效。
案例描述一:轩轩的外公有一天来送孩子时支支吾吾地对我说:“沈老师,轩轩回去说在幼儿园没吃饭,是怎么回事?”我微笑着摸摸轩轩的头说:“轩轩每天都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都是自己吃,很能干的。”外公将信将疑地回去了。
事后我及时和轩轩妈妈电访,我了解到,轩轩每天放学在路上就要外公买各种零食给他吃,外公不依,他就大吵,说肚子饿,在幼儿园没吃饭,搞得外公很舍不得,只得依他,要买什么就买什么给他吃。可是,到吃晚饭时,他就什么也不肯吃了,搞得家人很无奈。了解情况之后,我向轩轩外公做解释。轩轩在老师的鼓励下,每天饭吃得很好,我们经常给他贴笑脸花的。可轩轩的外公觉得我在敷衍他,不相信轩轩在幼儿园的表现。第二天早上,我特意邀请轩轩的外公中午吃饭时“偷偷”地来园观摩。外公过后激动地握着我的手说:“沈老师,这下我真正放心了,轩轩在幼儿园是有自己吃饭的,老师真有办法鼓励他吃的,看来我是错信孩子的话了,老师,真对不住了!”
分析与反思:我们老师知道:小班孩子想象的特点之一,就是想象容易与现实混淆,轩轩的这种行为,我们不能斥之为“说谎”。其实,这是由孩子想象的特点造成的。幼儿期的孩子往往不容易分清想象和现实之间的界线,他们的言谈中常常有虚构的成份,对事物的某些特征和情节还会加以夸大,还不十分理解什么是实际存在的东西,什么是想象出来的东西、常常把自己的幻想与真实的东西混在了一起。
我们要让家长了解孩子这个年龄段的一些常见的行为特点,当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有这样的行为时,不必训斥,相信随着年龄的增大,孩子想象的某些特征会逐渐得以消失。
于是我采取了以下措施帮助家长逐步了解小班年龄段孩子易出现的一些行为现象和孩子在园的情况:
1、在家园联系栏《教师的话》中,将一些小班孩子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行为现象向家长做宣传。
2、在家园联系中每天张贴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安排,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园的一日活动,并用情真意切的语言表示,老师了解家长的心情,忠心承诺我们会尽心尽力地把每一个孩子都照顾好,请家长放心,在感情上拉近家长和老师的距离。
3、正确把握好早晚两次和家长见面关,取得家长的信任。早上幼儿来园时,不管他是什么情绪,老师都从家长手中把孩子接过来,用脸上的微笑,亲切的话语,关爱的动作对待每个孩子,并及时询问孩子的情况,对家长有特殊要求的马上记下来,以免遗忘。下午家长接孩子时,老师用三言两语主动向每个家长介绍孩子在园的一天表现,包括吃饭、睡眠、大小便、一日活动时的情绪表现等等。幼儿在园的点滴进步都要告诉家长,表示老师喜欢孩子,然后再耐心诚恳地指出存在的不足。还讲讲孩子在园的一些趣事,让家长感到老师的细心,周到,能放心地把孩子交给老师。当然,老师所说的一切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