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在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中,最值得讨论同时也最令教师们头痛的问题是怎样在儿童中心与教师主导之间寻找平衡。纵观过去20年的改革,教改决策者及及部分理论改造者一直在大力提倡“儿童中心”或“儿童主导”取向,希望从以前的“教师中心”转向现在的“儿童中心”,但实际推行的成效并不令人乐观。在贵州幼教界掀起了一种“教与不教”的争论。“教”,不符合教育改革的要求,“不教”,幼儿连基本的动作协调都很难做好。本文通过自己幼儿园的改革实践,将自己获得的一些经验和方法与大家一起探讨。
关键词:幼儿园 课程改革 教师主导 幼儿中心
当前,在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中,最值得讨论同时也最令教师们头痛的问题是怎样在儿童中心与教师主导之间寻找平衡。纵观过去20年的改革,教改决策者及及部分理论改造者一直在大力提倡“儿童中心”或“儿童主导”取向,希望从以前的“教师中心”转向现在的“儿童中心”,但实际推行的成效并不令人乐观。20年来,幼教实际工作者虽然普遍从理念上接受了“儿童中心”或“儿童主导”的观念,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却做不到甚至不愿做。是因为教师们操作起来容易走进误区,教育改革提倡“以幼儿为中心”教师们就完全放手让幼儿进行探索,甚至连一些基本技能都不再教孩子,只让幼儿自由的探索,探索的过程很多,但结果却不另人满意,幼儿缺乏基本技能的掌握,在探索上就受到了局限,经过一段时间的进行,幼儿的发展不全面,各方面的能力有所下降,因此,在贵州幼教界掀起了一种“教与不教”的争论。“教”,不符合教育改革的要求,“不教”,幼儿连基本的动作协调都很难做好。因此幼儿教育的改革中,让很多老师走进了误区,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将“以儿童为中心”作为幼儿园课程改革方向可能是一种误导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香港幼稚园课程改革的主旋律就是:推行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和教学模式。因此,原香港教育署及后来的教统局在政府文件(如《学前教育课程指引》)及其他出版物中不断提倡和强调“以儿童为中心”成为幼教界人人必讲的时髦语,成了先进幼教思想的象征符号。
在过分以成人为本位的情况下强调一点儿童发展,这本是合理的。但是,不能矫枉过正,尤其是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如此大规模倡导和推行“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理念和实践,必然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朱家雄,)。
首先,东西方社会在个人价值取向方面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我们完全照搬西方个人自由主义社会里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就会颠覆我们自己的本土文化,这次抗震救灾就是最真实的见证,就是因为我们数千年的文化和教育理念,让我们中国人呈现无比坚固的民族凝聚力,震撼着全世界!
其次,在英、美等国的学前教育机构中也没有真正实现所谓的“以儿童为中心”。美国权威幼教专家丽莲.凯茨甚至公开反对这一说法,认为它不合逻辑,建议使用“敏感于儿童需要”的课程。
第三,英国一项大规模追踪研究证实,“以儿童为中心”(儿童主导)的幼儿教育模式并不是最有效的。研究人员追踪研究了3000名英国儿童从3岁到7岁的教育及发展,结果发现:(1)最有效的幼儿教育是同时提供教师发起的学习活动及幼儿自选但有教师知道的游戏活动;(2)优质的幼儿教育能够在教师主导与儿童自发的互动和活动之间取得平衡;(3)幼儿认知发展水平与教师发起的学习活动及师幼互动、分享程度有关;(4)最有效的幼儿教育应包括“教学”及提供引导性的学习环境和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