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起来跑步,那时才6点30分,在安静优美的花园小区里,绕着通幽的曲径散步,是件惬意的事。
一个老人推着一辆四轮小车在小径上缓步行走,车里坐着他的小孙子。在晨风中,祖孙俩幸福愉快地走着,我每绕一圈经过他们身边时,总会向他们投以微笑。
不过,我后来看到不舒服的一幕:爷爷为了取悦于孙子,在路旁折了一枝枯枝,枯枝上挂着几个小铃铛一般的残果。小孙子高兴了,摇着那挂小枝,转眼他又看到树上更高的一串“小铃铛”,指着要,爷爷绕着树,攀着长满绿叶的新枝,试图把上面的枝条拉下来。我看着这一幕,心里开始担心那些枝条会喀嚓一声断裂,幸好那爷爷终于折到了那串铃铛,于是,祖孙俩又开心地走在花园的小路上。
我没有再跑,站在一个教育者的角度思考孩子不良习惯的形成原因。可以肯定地说,人之初,其行为习惯或道德品质,几乎如白纸一般纯净无暇,他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形成各种习惯和道德判断。这个学习,在开始之初,更多的是模仿。他学习好的,自然也学习不好的。那些不良的习惯是如何开始的?有很多其实是他的父母家人给予的。比如刚才那一幕。面对懵懂无知的小孙子的要求,爷爷只要对他摇一摇手就行了,这样轻柔的拒绝,不会引起孩子的不满,因为他开始的欲望还很弱,但这个拒绝却能让他清楚一个事实:这些东西是不可去攀折的。但爷爷却满足了他这个不合理不符合道德的要求,结果,引来了孩子更强烈的欲望:我还要更多更大更好的。于是又开始以损坏树木的手段折取第二条枯枝。我们可以类推下去,如果过两天,孩子看到一朵美丽的鲜花,或一条碧绿的枝条,他同样会要求爷爷折给他。我想,爷爷是不会拒绝他的,因为在他心目中,一朵花、一条枝算不得什么,何况也不会损坏什么。当然,也的确不会损坏什么,花摘了会再开,枝只了会再长,可是,孩子的小小心眼里,却从此知道了:只要自己喜欢的,就可以伸手去要。因为他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从无知的时候,他爷爷就已经这样满足过他了。我想,等他长得稍微大点,能跑能跳的时候,就会自己伸手去摘了。再以后呢?我亲眼看到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骑在一棵鸡蛋花树的三角枝桠上,使劲地摇,一伸手,就将一串叶片从树枝上撸下来,没多久,树下落叶纷纷。他的母亲,一个瘦小的女人就站在旁边,没有制止,没有训斥,微笑着。那一幕,那个男孩的顽皮,那个母亲的微笑,让我深深地知道,我们教育之难,难在孩子的“先天不足”——他们在进入学校之前,就已经浸染了太多的不良习惯。
我想起昨天的一件事。朋友的一位三岁的女儿,长得明眸皓齿、清丽可爱。我们一起去一家复印店复印文件。店里有一个刚会走路的小男孩,朋友的女儿见了,就上前摸那个孩子的脸蛋。大人们微笑着看着他们。没想到朋友的女儿却突一巴掌扇在那个小男孩脸上。孩子厉声哭起来……在众人的批评声中,小女孩却没事人一般走来走去。回去的路上,我问了朋友,他说她在托儿所里经常打人,不是掐人的脸蛋,就是扇人的耳光。有一次在一家商场,她也去摸一个小朋友的脸蛋,摸着摸着就使劲一掐,那个孩子没命地哭,弄得那位家长非常愤怒。把别人打哭了,她还不依不饶,要扑上去再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