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春》

2024-02-11

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春》 篇1

  一、教学目标:

  1、品味理解本文清新优美的语言;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

  二、教学重点:

  1、品味理解本文清新优美的语言;

  2、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

  三、教学过程:

  (一)引导品析“春草图”(用多媒体显示品析步骤)

  1、朗读指导。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学会正确使用四种朗读符号(﹏﹏重音轻读;重音;︱小停;︵拖音)

  2、第一次朗读(自由读),要求做到不掉字,不换字,不倒字,不多字。

  3、第二次朗读(齐读),思考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

  教师明确:嫩、绿、多

  4、第三次朗读(男女生各读一层),

  悟一悟这段层次划分的问题。教师提示可划两个层次。

  教师明确: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手法,第二句由近而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春草的生机勃勃的特点;然后是侧面写,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与感受,充满活力。

  5、第四次朗读(个人大声读),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教师明确:“偷偷”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钻”字写出了小草萌发的"力量以及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修改以后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6、美读,各学习小组派出一名代表朗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教师提示:语调:轻快;感情:喜爱、赞美

  7、教师小结(多媒体显示):

  写景散文的基本特点:

  ①抓住景物在特定季节、特定地点的特有现象进行描绘,使其特征突出。

  ②写景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

  ③写景散文的文笔优美精彩。

  (二)运用上面所学的方法赏析“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每两个学习小组一幅图,分工协作。

  (三)各学习小组发言人把本组讨论结果提交全班进行交流,

  教师明确:(多媒体显示)

  1、“春花图”

  ①特征: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

  ②顺序:由上而下、由实到虚。

  ③语言:修辞—拟人、比喻、排比。

  用词:第③句中的“闹”字写得好,好在它不仅写出了声音,还写出了热烈的气氛,绘声绘色地表现出一派明媚的春光

  ④感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

  2、“春风图”

  ①特征:和煦、芳香、悦耳

  ②顺序:触觉、嗅觉、听觉

  ③语言:修辞—引用、拟人、比喻

  3、“春雨图”

  ①特征:细密、轻盈

  ②顺序:由近及远、由景及人

  ③语言:修辞—排比、比喻

  4、“迎春图”

  ①特征:充满活力

  ②顺序:由点到面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四、五

  2、背诵全文

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春》 篇2

  【教学设想】

  突出“细”“美”的特点。初进中学的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常比较粗疏,课文中的细笔细绘可作为范例,给学生以启发。对文中的形象美、语言美、结构美、情味美,学生由于年龄小,不注意体会,适当地点拨、引导,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

  教师示范,重点讲读一两段,帮助学生理解描写的对象,描写的顺序,描写的方法,描写的语言,在这个基础上,指导学生独立分析,锻炼分析能力。

  课内阅读与课外反馈相结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启发想象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引用名言,导人课文,激发爱美的情怀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这样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不同寸: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也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然而,它似乎是各种美的综合。尤其是我们祖国壮丽的山河,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方,展现出不同的风姿。

  二、指导自学课文,梳理全文结构

  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描绘春天,歌颂春天。朱自清先生的《春》就写了许多美丽的景物──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同学们把课文仔细读一遍,要求:

  1、读不准的字,弄清字音、字形、字义。

  2、把你认为写得最美最精彩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精彩在哪里。

  3、文中从迎接春天写到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

  4、提出自己阅读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讨论,交流,明确:

  水涨(zhǎng) 剿(cháo) 应和(hè) 迷藏(cáng) 酝酿(yùn niàng) 晕(yùn)

  第1节:迎接春天。(第一段)

  第2至7节:描绘春天。(第二段)

  第8至10节:歌颂春天。(第三段)

  三、讲读示范,引导学生领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和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特点

  1、有同学说文章开头“迎春”写得很精彩。确实如此。“盼望着,盼望着”,两个词叠用,不仅能生动地表达出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而且把读者的心“吊”起来,引起共鸣。“近”用得十分准确,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

  即使动态助词,用得也很考究。学生轻声读—段,体会四个动态助词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2、从第2节开始,作者用彩笔描绘春景了,描绘得那么形象,那么优美。同学们朗读第2、3、4节,要求读顺畅,渎后:

  ⑴ 按顺序说明描写的对象。

  ⑵ 说说描写的角度与方法。

  ⑶ 哪些词用得很有表现力?

  同学们交流后,教师讲述:

  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先用一句话对春回大地作了概括形象的描绘,然后再依次描绘春山、春水、春天的太阳、春草、春树、春花。

  描绘得细:

  如春草的图景,写它旺盛的生命力──“钻”,对它的色彩──“绿绿的”,写它的质感──“嫩嫩的”、“软绵绵的”,写它的覆盖面──“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入在草地上游玩的快乐,写风的助兴。这样细笔细绘,具体形象,使人有亲目所睹和身历其境之感。

  描绘得立体:

  如春花的图景,先写树上的繁花似锦,次写树中的昆虫喧闹,再写树下遍地的野花;写眼前的花儿争春,又写想象中树上结的果实;写花的色彩,又写花的甜味;明写野花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暗写风与太阳。这样动静结合、色味结合、虚实结合、高低结合、明暗结合的描写,就绘出一幅色彩鲜艳、春意盎然的立体感很强的春花图,使人仿佛置身于春花烂漫的美景之中。

  描绘方法多样:

  用拟人的手法,如“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生动地刻画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景象,又如“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形象地写出了桃花、杏花、梨花争春的热闹场景。寓花树、万物以人的表情、动作、感情,生机更为盎然。用比喻的手法,如“像火”、“像霞”、“像雪”、“像眼睛”、“像星星”,具体生动。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为鲜明。

  描写的语言优美,极富表现力:

  选词准确精当。如“山朗润起来了”的“朗润”准确地描绘出春天山景的特点,明朗、润泽的样子。出示月历上山景的彩色图片。看外语课发的《look and say》里第140幅“ hill ”这幅画,体会作者遣词的功力。又如“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的“闹”,小草的“钻”,野花的“眨呀眨”,能绘声绘态,刻画出勃勃生气。语言的音韵也很注意,如短句的运用,三个“起来了”的连用,有节奏感,读起来上口。

  综上所述,要把现实生活的春移到笔下,使文中真正洋溢着春的气息是很不容易的。从这三段中我们就可领悟到不少写作的奥妙。请同学们朗诵、熟读,咀嚼一下刚才讲述的要点。

  四、学生独立分析,开展评论

  《春》这篇散文广泛地写春景,刚刚欣赏了春草图、春花图,下面的春风图、春雨图、春天人活动的图景,请同学们自己赏析。赏析时注意:弄清描写的顺序、角度、方法、语言,重点分析写得精彩的一两个句子,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点拨一二。如:

  “吹面不寒杨柳风”引自僧人志南的《绝句》,全诗为:“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引诗句绘春风的柔和。

  由风的“抚摸”,引出泥土的气息,引出草味花香,引出鸟的呼朋引伴,引出轻风流水的声音,引出牧童短笛的嘹亮声。重点描绘声音,鸟鸣声、轻风流水声、短笛嘹亮声应和着,谱写了一首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

  抓住“细”和“密”表现春雨的特征。写雨的形态后,写雨中景色──雨中屋、雨中树、雨中草、雨中人。雨中景是静的,但静中又有动,笔笔紧扣春天。“绿得发亮”、“青得逼你的眼”,把树木、小草经春雨沐浴后的鲜艳色彩描绘得十分逼真。“逼”,把“青”直送到你的眼前。

  写人,寥寥几笔,写出地域、情态、思想,着重在人的思想。“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在老老小小身上都注满了活力,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及早安排好。

  五、齐读第2至7节,思考回答

  1、作者绘春景按照怎样的顺序?

  2、绘景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

  讨论后明确:

  绘景先总写,后分写;分写时由远而近,由大而小。围绕“春”写各种景物,采用横式结构的方法把各幅图景组合成篇,犹如长卷,把一幅幅彩色工笔画逐步展示在人们眼前。

  作者绘春天优美之景,抒赞美春天之情,充满诗情与画意。

  六、朗读第三段,要求学生说明

  1、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2、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3、这样结尾与描写景物时所表露的感情有何联系?

  这部分是歌颂春天。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小娃娃,强调一个“新”字;再喻为小姑娘,突出一个“美”字;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突出一个“力”字。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领着我们向果实累累的丰收季节走去。

  绘春时充满喜悦与赞美之情,为颂春作了铺垫。歌颂春天是赞美春天感情的必然发展。前后的感情是一致的、呼应的。

  七、熟读全文,体会文中像小河里的水流淌一样的词句是怎样有层次地从笔端流淌出来的

  八、寻找春天,展开想象

  春天本无形、无声,是“空灵”之物,描写出春天的形象很不容易。而朱自清先生却把春写活了,写得有形、有色、有声、有情,充满诗情画意。这是由于:作者对春天无比热爱,观察景物十分精细,运用语言的功夫很深。这些都是我们急需学习的。

  现在我们也带着对春天的热爱去校园里寻觅春天。看校园秋色,想象春天的美景,口头描述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景象。要求:

  分小组进行,互问互答。

  指实景,口头描述春景。

  仔细观察,尽量运用文中的词句。

  对反馈的情况开展评论。

  九、仿写

  仔细观察秋天景色,用细笔细描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写一篇短文,题目是《秋天二小景》。

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春》 篇3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感情,为理想而奋斗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找出生字、生词,在预习本上正确注音、写字。

  2、课前布置学生摘抄有关春的诗文,上课备用。

  3、老师准备录音机、录音带、课件、微机或投影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朗读课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研读春草图,归纳分析其他春景图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1、导人新课:

  春天是绚丽的,她让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于是,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描绘春天、歌颂春天。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朱自清的散文《春》,具体感受一下春天的美好。

  2、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要求:

  1、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2、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问题: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3、具体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怎样的感受?

  4、你觉得春天还像什么?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

  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二、研读与赏析

  教师导学1、2、3,小节:

  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问题组:

  1、第1、2小节总写了哪些景物?

  2、写1、2小节有什么作用?

  3、第3小节写出了春草的什么特点?

  4、春草图中为什么还要写人的活动?

  5、想像一下,如果你是小草,在厚厚的土壤下等待了一个冬季,当春天来临时,你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偷偷破土而出会是怎样的情景?

  6、说说“偷偷地”、“钻”字用得好在哪儿?

  (听读之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六个问题。)

  明确:

  (1、3、4、6略。)

  2、写出了对春天的盼望;总领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绘春、赞春作铺垫;用拟人的修辞将春天写活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5、要用第一人称小草的语气,说出对外面的世界的向往,出其不意、冲破泥土的阻隔的惊喜。

  教师小结:1、2、3段的主要内容、写法。总结从四个方面来欣赏每幅图画:特征;角度(顺序);写法;语言。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品味语言,拓展延伸。

  教学设计

  一、学生自学第4~7小节

  学生运用老师指导的方法,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图画,并说明原因。

  2、比较与春草图的异同之处。

  (从特征、顺序、写法、语言、修辞方面比较。)

  3、迎春图与其他四幅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4、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一想。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

  2、小题:

  名称 特征 角度(顺序) 写法 修辞 春草图 嫩、绿、多、软 由物到人 正面与侧面结合 拟人 春花图 多、艳、甜 由高到低 虚实结合 排比、比喻 春风图 和悦 触觉、嗅觉、视觉、听觉 多感官描写 拟人、比喻 春雨图 细密、轻盈 由物到人、由近到远 动静结合 排比、比喻 相同点: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都是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按一定的顺序和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等,语言生动,渗透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3、其他四幅春景图很好地衬托了迎春图,为写迎春图作铺垫。

  4、美句赏析:

  主要讨论以下几个内容:

  ⑴ 句子中修辞方法的作用: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答案略)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用比喻,写花色的美,不直接说出红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而用“火”、“霞”、“雪”来比喻,不仅使色彩更鲜明,而且激起读者丰富的想像。

  ⑵ 加点词语的表现力(比较加粗的词为什么用得好。)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叫)着──“闹”字不仅有声音,而且有热烈的气氛,绘声绘态,表现出一派明媚的春光,烘托出一片热闹的气氛。

  野花散在草丛里(开)──“散”有“分散”的意思,写出了野花之多。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准确地写出了薄烟的高度。

  二、拓展延伸

  1、播放《春江花月夜》的音乐,学生闭上眼睛,想像构思,进行写景片段练习(口头交流、学生点评、教师总结)。

  (过渡)大家笔下在春天一样的美好,令人向往,春天带给人万千遐想,充溢着蓬勃的生机,但是“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踪”,春天也是难以持久的,生命的奏也是短暂的,因此我们应珍惜青春,立志奋进。

  2、许多伟人在青年时期就已经立下远大志向,卓有成就。你知道他们谁的事迹?说说你的看法。

  3、你的理想是什么?你觉得你的哪些努力已迫近了理想?

  (2、3小题小组讨论,回答。)

  课堂小结:伟人胸怀大志而又能矢志不移去开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让我们以关汉卿的话为鞭策,珍惜花样年华防止理想有奋斗中闪光。

  三、布置作业

  1、继续摘抄“春”的诗文,准备参加《春日融融》朗诵会。

  2、阅读《春颂》,进行比较阅读。

  比较在感情、语言方面的异同。

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春》 篇4

  [设计意图]

  根据抒情散文的特点,以读带讲,以读导学,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来达到理解课文。寓教于读中,寓学于读。

  [设计提要]

  一听:听录音朗读(或范读),体会情境。

  四读:

  1.初读——理清思路。

  2.再读——体会感情。

  3.熟读——找出特点。

  4.精读——练习朗读。

  [设计实施]

  一.听录音朗读。

  要求闭上眼睛,感受一下,眼前会出现一幅幅什么样的画面。

  二.初读:理清思路。

  读法:(生读师作简评,其他同学注意教师的点评来理清思路。)生读第一段师评:作者盼望春天到来,突出盼春。生读第二段师评,宏观勾勒春天,绘春。生读第三段师评,具体描绘春草的嫩、绿、软。生读第四段师评:由春草写到春花的多、色、艳。生读第五段师评:花美风柔。生读第六段师评:春雨寻常,细密轻盈。生读第七段师评:春到人欢,人们在辛勤的劳作。生读最后三句师评:赞春,春天娇美,充满活力。一篇课文一读一评,让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既组织了课堂教学又通过简评,学生很快地理清了作者思路——盼春、绘春、赞春。并了解绘春这一重点部分描绘出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这五幅画面。

  三. 再读:体会感情

  读法:(带读、省略对比读、提问读等)第一、二段采用带读的方法,师读一句生跟着读一句,注意朗读语气。第三段用对比朗读法和提问朗读法。要求师读一句,从中省去关键的词,生按原文读,师省去的地方生加重读。如:“小草地偷偷从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师删读成“小草从地里出来,”生重复读“小草偷偷地从地里钻出来 ,嫩嫩的、绿绿的,”(注——重音轻读,.重读)又如“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师删除读成“园子里,田野里,瞧去,满是的”生按原句读。这样对比朗读生就从“偷偷地”、“钻”、“一大片一大片”这些关键的词品味出小草的长势、情态和色泽来。 接着师问,人们在草地上干什么呢?生读原文回答“坐着,躺着,打两个滚”师又问“风怎样?草怎样?”生读原文答“风轻轻的,草软绵绵的”。对比朗读,一问一读,寓教于读中,寓学于读中,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小草的特点。第四段师生共读,师读前半句,生读后半句。如师读“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生接着读“都开满面了花赶趟儿。”师又读“闭上眼,树上仿佛”生接着读“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师在要停读的地方故意或疑或抑或扬提醒学生接着读,这样师生配合默契地朗读,增加了朗读情调,又突出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第五段个别朗读,要求按书事先标明的符号读(——重音轻读,.重读“/”小停,⌒拖音:见初一教材173页)。第六、七段,竞赛朗读,女生读第六段,男生读第七段,看谁读的好。通过竞赛,让学生产生竞争意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后三句齐读,短短的一篇课文,通过多种方法朗读,既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四.熟读:领会写作特点。

  读法:集体朗读要求一边读一边思考:文章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读后自由回答。

  五.精读:体会文章最精彩的地方

  读法:练习背诵,要求自由朗读,从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段落或章节,以最快的速度背出来,看谁能背出全文。

  全文通过多次不同方法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咀嚼、回味,课文的深层内涵,通过各具特色的朗读,抑扬顿挫,清浊徐疾的语气、语调变化,学生可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展开联想,创造形象思维,与作者产生共鸣。

  [ 板书设计 ]

  春

  (散文)朱自清

  思路: 中心:

  ↓ ↓

  一.盼春 春天终于来了 (总领全文)

  ↓ 春草: 软、青 春天

  春花: 多、艳 充满

  二.绘春 春风: 轻、柔 活力

  ↓ 春雨: 密、轻盈 希望

  迎春: 快乐、劳作 力量

  三.赞春 春天带来活力、希望、力量 (揭示中心)

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春》 篇5

  余映潮

  [教例简述]

  设计一(于漪)

  1、理解课文层次:盼春——绘春——颂春。

  2、读析“盼春”部分中作者的心情。

  3、读析“春草图”四个句子的描写内容。

  4、“春花图”五个描写句各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5、作者借助哪些事物把春风的特点具体而形象地表现出来?

  6、“春雨图”中的正面、侧面描写。

  7、写春天里的人,抓住了哪几个方面的特点?

  8、“颂春”部分歌颂了春天的哪几个特点?

  设计二(王曼筠)

  1、学生自读课文。归纳课文提纲。

  2、表情朗读。

  3、讨论:作者用了哪些优美、贴切的词、句、比喻来描写不同的景物?你最喜欢哪些?

  4、讨论:你认为草、花、风、雨这四段哪段最难写?(风景难写)

  5、重点分析“春风”的段:

  ①特有的性格,②特有有气味,③特有的音响,④大自然特有的和煦。

  6、借鉴此法,集体口头创作小作文《春风》。

  设计三(王松泉)

  1、读析第一自然段:春回大地——(写时)

  2、读析二至六段:春色明丽——(写景)

  春草:特征、范围、情态     (教师详讲)

  春雨:本身特征,雨景特征    (教师详讲)

  春花:多、美、甜、闹、广    (学生分析练习)

  春风:情态、气味、声音      (学生分析练习)

  3、读析第七自然段:春早人勤——(写人)

  4、读析第八至十段:春意催人——(写意)

  设计四(王聚元)

  1、诵读。理清结构,领会感情。

  2、用“同义替换”法指导学生品味、咀嚼课文的语言。

  ①调换词语。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改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钻出来”。

  ②、增删词语。如“舒活舒活筋骨”句改为“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事去”。

  ③改变语序。如“野花遍地是”句忙改为“遍地的各种各样的有名字没名字的野花,散在草丛百像眼睛,像星星”。

  ④改用平实说法。如“不错的”句改为“不错的,春风是十分柔和的”

  3、诵读。领会文中的语言文字的精妙。

  [评析]

  以上四例设计,大多出自名家笔下。

  从对教材的处理角度看,设计一与设计二相近,都是抓“五幅图”的讲析;设计三从写时、写景、写人、写意的角度讲析课文,设计四则专从语言分析方面着手。

  从教学设计来看,设计一是语文讲析课中的“工笔描绘法”,析得精,讲得细,品很深。设计二线条较粗,使用了“选点突破法”,重在讲析一个精段。设计三的线条也比较细腻,使用了“讲析法”和“点拨法”。设计四则设置一条教学线索来带动教学内容,主要用了“比较法”。

  每一个教学设计都注意突出了郎;诵、背诵。

  从教师作用看,设计一突出精美的讲析,设计二突出课堂调控与组织,设计三突出讲读示范,设计四则突出练习设计与引导。

  从学生的活动看,设计一重在听、品、感爱受;设计二重在品、想、说;设计三重在听、品、析;设计四重在比、品、练。

  诵读穿插于其中。

  美文《春》,引出了多少精美实用的教学设计!

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春》 篇6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中描绘春天各种景象的五幅画面。

  2、精讲“春草图”,略讲“春花图”。

  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绝大多数同学喜欢春天,因被春天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会为那怏然的生机所激动,谁能来描绘一下春天的景色呢?

  学生口述。以此导入新课。

  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长期任清华大学教授。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1948年6月曾在抗议美国扶植日本和拒绝领取美援面粉的宣言上签名。临终之前嘱其家人不要购买党政府配售的美援面粉,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毫不妥协的反帝精神。他的散文艺术成就极高,其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春》《绿》等。他的散文大多讲述自己的经历,描绘祖国的湖光山色,抒发个人情思,也有揭露旧社会的。

  听课文录音

  学生自己划生字,并注音

  润 rùn 嫩 nèn 眨 zhǎ

  黄晕 yùn 酿 niàng 巢 cháo

  脆 cuì 蓑 suō 笠 lì

  分析、讨论课文

  1、指名读《春》,读前提出思考题:

  这篇文章应分几个部分?每部分写些什么? (提示)

  2、齐读第1段课文。

  提问:文章的开头写得很好,体会好在什么地方?

  学生讨论,老师追问:一般人写文章总是爱抽象简单地说:“春天快来了”或“渴望已久的春天终于来了!”试比较课文开头的句子,哪句写得好呢?

  学生讨论后,老师补充:开头一句叠用“盼望着”,表现了作者渴望春天到来的迫切心情。“东风来了”,“东风”借指春风,它是春天的报信者。“脚步近了”把春天拟作人。从盼望到感到,春风来了,到仿佛听到春天的脚步声,步步逼近,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盼春的急切和得知春来的喜悦心情。另外,开头短短一句还做到了落笔紧扣题旨,点明了春的到来。从文章结构上来看,有总领全篇,开启下文的作用。五幅春景图的描绘是这句话的具体表现。

  3、指名朗读课文第2段,提出下列问题,阅读讨论。

  提问:(1)这段写的是什么?

  追问:是用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2)“一切”这是泛指整个自然界,接下去写了些什么?

  (3)春天的山、水、太阳又有什么特征?课文用什么词来写它们的呢?

  (4)“水”又为什么用“涨”来说明呢?

  (5)“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

  4、提问:看看第3段到第二部分末,作者共描绘了几幅春景图呢? 学生阅读,讨论,老师引导学生概括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5、齐读“春草图”。

  提问:

  (1)春天来了,草从土地里生长出来,作者为什么要用“偷偷”“钻”来形容呢?

  (2)这段第1句写了小草的嫩和绿,第2句写了什么呢?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呢?

  (3)“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说明草很多。但是,如果这样写“园子里、田野里,瞧去绿茵茵的全是草。”你们说好不好?(学生议论)

  (4)、多么惹人喜爱的小草啊!它招来了许多人。这里作者写了一系列人的动作。有哪些动作呢?从这些动作中,你们可以想象得出,到草地上来的是些什么人?(学生口头回答)

  (5)、本段结尾一句“风轻悄悄的”是借风衬草,这句与上下文有联系吗? 指名朗读春草图。

  6、默读课文第4段,老师出示投影片,请同学们根据投影片上的问题思考,准备回答。

  问题:

  (1)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有顺序地描绘这幅春花图的?绘景时哪些词用得精确,哪些句子写的生动、形象?作者是怎样通过对春花的描绘表现出早春的季节特征的?

  (2)“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是写野花之多吗?

  7、指名有表情地朗读第5段,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展开讨论。

  教师提示:这段写春风。风是无形的,肉眼看不到,手碰不着。但平时我们却能够感受到风的强弱大小,这就要借助其他的事物。 问题:

  (1)请大家议议,作者是借助哪些事物来表现风的?

  (2)作者借助的这些事物中哪一种写得最详细呢? 追问:用哪些词呢?

  老师补充:“吹面不寒杨柳风”,请看课文注释。

  8、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讨论了1—5段,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三幅春景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草图着力描写春草勃发的景色;春花图着力描绘春花竞放;春风图着力描绘春风的和煦与清新。这些描写,形象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春》 篇7

  教学目标:

  1、领会作者赞美春天,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珍惜春光,奋发向上。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一、领会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学习选用鲜明、准确的语言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有感情地描绘景物。

  三、朗读、背诵。

  课时安排:

  2教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识,展现春的意境。

  今天,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

  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同学背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王安石在《泊船瓜州》中又是怎样描绘的.?(同学背诵:“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万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的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同学背诵:“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二、进行比较,激发兴趣。

  以上背诵的诗都是绝句,容量有限,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再说,春就在我们身边,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文中写的这些景物的姿态、色彩等等你注意到没有呢?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好春光,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

  三、学生朗读全文,要求:

  1、提出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2、文中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

  注意正音:

  巢 应和 迷藏 酝酿 晕

  第一节 迎接春天。(第一段)

  第2至7节 描绘春天。(第二段)

  第8至10节 歌颂春天。(第三段)

  四、讲读体会:

  第一段:迎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近”用得十分准确,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

  (2)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第二段:绘春。

  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先用一句话对春回大地作了概括形象的描绘,然后再分别作细致的描绘。

  (1)齐读总写的一句话“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一切”说明什么?没有一个例外。

  “然”,是词尾,表示状态,样子的意思。

  (2)朗读第2节。总写春回大地后,先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怎样描绘的?

  山、水、太阳的脸。

  朗润:明朗,润泽。“朗润”是怎样一幅情景呢?出示月历上山景彩色照片;再叫学生看外语课发的《Look and say》里第140幅“hill”这幅画,那个山,就是润泽的样子。

  水涨

  “朗润”“涨”“红”,非常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的山、水、太阳。

  背诵第2节。

  (3)第3节写小草,写得很细。从哪些方面写的?哪些词特别用得好?

  钻,写生命力。 嫩,写质地。

  绿,写颜色。 ……满是的,写范围。

  软绵绵,写姿态。

  “钻”,用得非常好,写草的旺盛的生命力,人盼望着春天,草从泥土里钻出来,盼望春天。

  草好,人欢乐。

  朗读、背诵。

  (4)第4节写什么呢?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一派怎样的景象?

  树,花,蜜蜂,蝴蝶,野花。

  眨

  赶趟儿:争先奔赴目的地的意思。

  写花的争春,花的色彩,花的甜味,结的果实。

  花下是怎样的情景呢?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哪个词?“闹”,“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为什么野花会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在其中;没有明写太阳,但太阳寓在其中。比喻用得形象生动。

  细笔描绘了一幅繁花似锦,昆虫喧闹,春意盎然的美景,色彩鲜艳,层次分明。

  朗读背诵。

  (5)第5节写风,写鸟,写牧童的短笛。怎么写的呢?

  背诵僧人志南的诗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写风的“抚摸”,风的芬芳馥郁,鸟的呼朋引伴──叫朋友、引伙伴,短笛的嘹亮。

  鸟的清脆的声音,轻风流水的声音,牧童短笛嘹亮的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首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

  朗读。

  (6)雨中的景色描绘得同样十分动人,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景色。找两个词把雨的形态讲出来。

  “细”和“密”。三个比喻形象生动。

  接着写雨中屋、雨中树、雨中草、雨中人,怎么写的呢?

  朗读第6节,开展想象。

  “绿得发亮”“青得逼你的眼”,把树木、小草经春雨淋浴后的鲜艳色彩描绘得十分逼真。“逼”什么意思呢?可以在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诗中找一句话来形容。“两山排闼送青来”,两座山好像把门推开,把青送到眼前。灯光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雨中景是静的,但静中又有动,笔笔紧扣春天。

  (7)第2到6节着重写景,第7节着重写人。寥寥几笔,天上地下,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写到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计”,计划。一年中要做的事,一年的计划,在春天要好好地打算打算。

  工夫:时间。

  朗读第7节,体会:寥寥几笔,有景有人,勾出了春光无限好的美景。

  (8)小结:

  这一部分绘春是全文的重点。细笔描绘,绘声绘色绘态,绘动绘静,语言非常生动。比如说,写草的生命力,用“钻”;写热烈的气氛,用“闹”;写小草的青,用“逼”。细致的描绘来源于什么?细致的观察。观察以后还要怎样呢?表达出来。要仔细读书,积累词语,描绘起来就会形象生动了。

  第三段:颂春。

  (1)朗读8、9、10节。

  (2)在绘春以后,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来颂春,用了什么手法呢?

  用比喻手法。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

  五、作业:

  1、诵读全文,仔细体会本文用词造句的妙处。体会那些像小河里的水流淌一样的词句是怎样从笔端流淌出来的。

  2、下周去长风公园春游,仔细观察春景,领略大好春光,写一篇《春天的歌》,也可自己命题。

  板书设计:

  盼春 总写 一切

  山:水、太阳的脸(远)

  草:钻、嫩、绿、满、软绵绵

  花:开满、红、粉、白、甜味儿(树上、花间、地上)

  绘春 分写

  风:抚摸、酝酿

  雨:细、密

  人:赶趟儿

  颂春 生意盎然 千姿百态 青春活力

  教学后记

  教后:

  1、接初一下学期班级后,自选了这篇教材作为补充读物。第一次教学生写景的散文,着力于细,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

  2、学生十分喜爱,两节课教下来,学生已能背诵。

  3、兼带教“百花争艳”“繁花似锦”“芬芳馥郁”“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红杏枝头春意闹”等词句。

  4、比较“买、卖”“胀、涨”。

  5、有些地方过于细碎,要改进。

  又记:

  第二次教《春》时,吸取了前次教得细碎的教训,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内容只作了粗线条的分析,学生读得比较流畅,但在写作上反映的效果反不及前次。第一次抓住细笔细绘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学生在习作上明显地进了一步,写景不是大而化之,笼笼统统,而是平时注意细致地观察,下笔具体得多,生动得多。要注意:纠正教学中缺点时,不能把长处也甩掉。

  又记:

  第三次教《春》时,又作了较大的更动。一是加强了单元教学,把《春》《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和《济南的冬天》结合起来考虑,除抓住特点,比较异同外,引入课文也重新作了设计。设计是这样的:法国雕刻家罗丹曾这样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也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然而,它似乎是各种美的组合。尤其是我们祖国壮丽的山河,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方,展现出不同的美姿。现在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组描写四季景物特征的情文并茂的散文。通过反复诵读,咀嚼推敲,来领会它们精采的写法和表现的情境美。二是加强思维与语言的训练。先给学生做样子,就春草的描绘进行分析,明确写了些什么,从哪些角度描绘的,哪个词或哪些词用得特别精当,描绘时主要运用哪些方法。然后帮助同学自读课文,有条理的进行分析。学生把理解、口述、朗读结合起来,学习的效果比较好。

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春》 篇8

  活动目标:

  1、感应全曲A段,听辨强弱。

  2、在音乐情境体验中,初步感应曲式ABACADABACA。

  3、有感情地学唱歌曲。

  4、喜欢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挂图P4、(草帽7大1中2小、2张小鸟、2张小鱼、1张闪电)图卡、背景图、木鱼槌、水袖、纱巾、手套、软垫,结合语言课本《勤劳的人们》认识春天田野的景象

  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导

  1、介绍图片名称

  2、(出示挂图P4)师:春天到了,宝宝带着他的玩具熊到花园里去玩,春天的花园可真美,宝宝好开心。那春天的田野又是怎样的`呢?(请幼儿依生活经验自由讲述)

  二、主题赏析

  1、师:春天会有哪些好听的声音呢?(幼儿依生活经验讲述,教师可结合挂图P4引导幼儿观察春天小鸟在唱歌、流水的声音等)

  2、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描写春天田野景色的曲子,这首曲子的名字叫做《春》,是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维瓦尔第写的。你们注意听听看,音乐里都有哪些声音?

  3、提问:

  听出来了吗?音乐里都有哪些声音?(幼儿讲)

  三、感应全曲A段,听辨强弱

  师:春天是个耕地播种的季节,大农夫在地里忙着锄地,小农夫在忙着播种,音乐里他们是怎样锄地和播种的,我们一起来听听看(完整地欣赏全曲,教师作律动)

  A段:音量强——大农夫锄地

  音量弱——小农夫播种

  其他段落:聆听状

  1、提问:

  (1)刚才听着音乐王老师在做什么?(学大农夫锄地、学学小农夫播种)

  2、感应A段,听辨强弱。

  师:现在我们听着音乐来学大农夫锄地和小农夫播种的样子?注意听听看,大农夫出来锄地的音乐是怎样的?小农夫出来播种的音乐又是怎样的?(请幼儿围圈站好)

  (1)听A段音乐,教师带领幼儿做大农夫锄地,小农夫播种的动作。(锄地时动作幅度要大,播种时动作要轻)

  (2)提问:

  大农夫出来锄地的音乐是怎样的?(大声,音乐很强)

  小农夫出来的音乐是怎样的?(轻、小声,音乐很弱)

  (3)师:这回你们来自己听音乐,音乐里什么时候大农夫出来锄地,什么时候小农夫出来播种,听到了就请你用动作做出来,好吗?(播放全曲,在幼儿表演有困难时教师给予提示。)

  A段:音量强——大农夫锄地

  音量弱——小农夫播种

  其他段落:聆听状

  四、律动感应曲式:ABACADABACA

  师:刚才我们听的这首好听的音乐里有谁和谁?(幼儿说,老师出示角色图卡,并向幼儿介绍大草帽代表大农夫,小草帽代表小农夫)

  1、现在我们一起来听听看,音乐里大农夫、小农夫、小鸟、小鱼、雷声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播放全曲)老师边听音乐边出示各种角色图卡。

  大小大小——小鸟——大——小鱼——大——雷声_——中大——小鸟——大——小鱼——大小

  2、依次提问,引导幼儿练习音乐里各种角色的动作。(大农夫、小农夫、小鸟飞、觅虫、梳洗羽毛、小鱼游、雷声等)

  3、律动扮演

  师:这么好听的音乐,我都想跟着音乐跳舞了。(听音乐带领幼儿做律动)

  A段:农夫/锄地、播种

  B段:小鸟/学小鸟觅虫、飞翔、梳洗羽毛

  C段:流水和微风/学流水中的小鱼戏水,双手如微风吹拂温柔地挥动。

  D段:打雷与闪电/用手抱头或两人相拥。

  4、道具扮演

  师:你们跳得可真美,如果再用上道具来跳就会更美了。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

  (1)逐一介绍各种道具名称。

  (2)将全班幼儿分成五组,

  大农夫::木鱼锤小农夫:铃鼓小鸟:水袖小鱼:手套雷电:两个软垫互拍

  (3)幼儿听音乐在原地进行角色表演。

  (4)如幼儿掌握得较好,可再让幼儿走动起来表演一次。

  结束:

  师:你们表演得真棒,回家以后也表演给你的爸爸妈妈看好吗?

  活动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对音乐课的教授又有了新的想法,要想让宝宝学会歌曲首先要帮助幼儿很好的记忆歌词。我想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还会继续努力,去探索发现更好的记忆歌词的方法。

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春》 篇9

  活动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发现春天来了大自然各种各样的变化,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

  2.愿意大胆尝试用绘画的形式把自己喜欢的春天,用绘画表现出来。

  3.敢于大胆创意,在自己的作品中获得成功与自信。

  活动重点:

  能画出有创意的春天的景色。

  活动准备:

  春天的图片绘画纸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结合生活实际和在生活中的积累与经验:说一说

  教师:小朋友们,你发现春天来了吗?你在哪里发现春天来了?你见到的春天景象有什么样子的?你能多说几种春天的变化吗?

  教师引导并帮助幼儿总结。说一说春天的变化和美丽景色。

  二、拓展绘画内容与思维:想一想

  今天老师这里也有好多的有关春天的图片拿来给小朋友们展览,我们一起看一看说一说吧。

  春天来了真漂亮,春天大自然有很多变化。那么小朋友们什么样的春天你会更喜欢呢?请幼儿说一说

  三、师幼同步,一起尝试用绘画的形式把想像的表现出来:试一试

  刚才有小朋友都说了自己喜欢的春天,那么我们就来动手画一画,把你想的用绘画表现出来。老师也来画,一会我们来比一比谁画的最特别。

  请幼儿和老师一起画。

  四、师幼之间将绘画作品进行分享:展一展

  幼儿之间互相欣赏学习。把幼儿和老师的作品展示出来大家一起看一看。

  五、师幼相互评价,找出自己感兴趣的作品,说说什么地方吸引了自己:评一评

  教师引导幼儿从想象创造方面进行和技能技巧方面进行评价。

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春》 篇10

  一、课本阐发

  前两个单位分别是教会门生感悟人生、保护生命,而本单位则是领导门生走进大天然,明白昼然风景。单位中的每篇课文无一不向我们显现了色彩美丽的大天然,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怀散文。作者朱自清老师捉住春天的重要特性,用诗的笔调,刻画了春回大地,万物苏醒,生机盼望勃发,草木花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热爱春天,向往将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怀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的赞歌。

  二、学情阐发

  春天是门生熟习而喜好的季候,他们都有亲身的体验和感觉。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夷易好懂,节拍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引发门生的阅读兴趣。

  基于以上的阐发,凭据语文课标要求,联合七年级门生现实及课本特点,确定本课讲授目的如下:

  三、知识与本领目的:

  1、领会本文融情于景,景象融会的表现伎俩,造就语言表达本领。

  2、造就朗诵本领,背诵这篇文章。

  历程与方法目的:

  造就门生对语言的感悟本领,咀嚼文章的画面美,意会作者的头脑情感。

  情绪态度与代价观目的:

  造就门生视察天然、感悟天然的本领和热爱天然的情绪。

  四、讲授重难点

  造就门生对语言的感悟本领,通过语言感悟春天的优美。

  五、讲授理念

  1、夸大门生自我的阅读体验。《语文课程尺度》明白指出要“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外交关键,器重造就语感。”还夸大“要增强朗读,器重阅读感觉和体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因此,在讲授中我将引导门生用多种方法去“读”,在“读”中感悟文章的头脑情绪和人文内在。

  2、接洽现实生存。充实变更门生在生存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来阅读本文,并思索为什么面临同样的风景差另外人会有差另外感觉。表现新课程的“大语文观”,让门生在生存中去发明语文,在生存中学习语文。

  3、器重互动互助。《语文课程尺度》指出要“积极提倡自主、互助、探究的学习方法”;要求“能自动举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本身的心得,能提出本身的见解和疑问,并能运用互助的方法,共同探究疑困难目。”因此,在讲授中要器重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同等、融洽交换讨论的互动互助,引导门生在互动互助中自主构建探究题目、发明办理题目途径的阅读方法,并渐渐学得互助技能。

  六、讲授方法

  1、景象讲授法。使用多媒体营造出天然、优美、温馨的春天,给门生建立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

  2、朗读讲授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因此,将种种方法的读贯串于整个讲堂,让门生在读中学,学中悟。

  3、探究讨论讲授法。充实发挥门生的主观能动性,让门生在讨论中阐发、感觉作者的写作乐成之法。

  七、学法引导

  接纳自主、互助、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自主评价老师范读的历程中,学会怎样朗读抒怀散文,领会春的优盛情境;在分小组互助探究明白课文内容的历程中,得到研读、精读、品读的学习方法,咀嚼文中逼真的语句。

  八、讲授流程

  (一)课文引入

  “让门生说说本身心中春天的样子,以及对春天所寄寓的情感。”以此变更门生的生存储备。同时展示课件,配以春天的影像及音乐,给门生建立一个轻松、愉悦的气氛。让门生由景入情,进入到春的回味和想像之中。

  (二)团体感知课文

  第一,通过老师富有情绪的朗读和多媒体课件的共同,在门生头脑中刻画出春天的景象,而课件笔墨的配景画面又表示了该段笔墨的主题,景象融会,把门生带入朱自清老师《春》的天下。

  第二,通过门生对老师的朗读举行评价以及自读,鼓励门生发挥想像对文章举行开端阐发和感悟,使本身对春的感觉和作者对春的感觉举行碰撞,同时让门生掌握抒怀散文的朗读本领,造就门生有情感地朗读课文。

  (三)深入明白课文内容

  第一,分小组讨论六幅春天的画面,而且给出“研讨提示”,但门生的研讨并不限于提示,容许门生各抒已见,恭敬体验的个别差别,不求结论同一和唯一,重在引导门生自主探究、互助探究,体验阅读的历程和方法。在讲授中,老师起首引导门生捉住表现风景特性词语感悟春的优美。如“春草图”,通过“偷偷地”、 “钻”、“嫩嫩的”、“绿绿的”等词语来表现出春草嫩绿的特性;通过人的行动“坐”、“躺”、“踢”、“滚”、“跑”、“捉”等词语,以及人的感觉“轻寂静”、“软绵绵”等词语来表现对春草的喜好。其次,引导门生举行变句阐发,如比力“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和“小草从土里长出来”,以此领会“偷偷地” 表现出小草不经意破土而出,而带给人们的高兴;“钻”表现出小草茂盛的生命力。用这种方法引导门生感悟作者是怎样融情于景,做到景象融会,以突破讲授的重点和难点。

  第二,全班共同研讨开头和末端。让门生相识简便有力的开头末端对点题、展现主旨、升华主题的作用;相识拟人、排比、比喻等伎俩在传情达意、增长文章熏染力方面的作用。

  第三,带着对文章的深入明白举行朗读,并勾画出所喜好的句子,说说喜好的缘故原由,并仿写一个。让门生和文章孕育发生共鸣,领会文章的语言美,同时造就了门生的发散头脑和语言表达本领。

  (四)讲授小结

  门生谈本节课的劳绩,老师偏重从明白写景散文的特点方面加以引导。有如下要点:1、要选取有代表性的风景;2、要捉住风景特点绘形、绘声、绘色、绘神,使风景可以大概逼真地再如今读者眼前;3、在风景中融入本身猛烈的情绪,并通过直接抒怀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4、要借助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伎俩,使语言优美生动。

  (五)作业计划

  感悟朱自清老师的《春》,写一篇漫笔,刻画本身故乡的春天。这是对文章的体验和反思,学习、欣赏、鉴戒课文,做到学以致用。

  九、板书计划

  用精粹、归纳综合的笔墨勾画出文章的布局,脉络清楚,形象直观,使优美、温馨的春天永驻门生心中。

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春》 篇11

  通过同学们对上文中景物描写的品读,你肯定有不少收获,你能说说作文时景物描写应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吗?

  1、组织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归纳总结描写的方法。 2、总结学生的发言,归纳出结论。

  ①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②多用修辞,如比喻、拟人等。③调动多种感官的感受来描写。④动的景和静的景结合着来写。⑤描写的语言要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六、展示与创新

  我们学写了这么多描写景物的方法,相信同学们有了不少的收获,请从下面的题中任意选择一道,发挥你的想象力,来完它。

  ① 仔细观看“春图”,根据你所学到的有关描写得知识,来写几句描写春的美句。

  ② 可以写意一幅关于朱自清《春》的画,并配上课文中的几句话。

  ③ 也可以写几句赞美春天的语,尽量用一些修辞方法。

  组织学生选作上面的题,并展示同学们的作品,进行评点。

  七、附自主学习材料

  春草图: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从地理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品评提示:

  ①你认为第一段该怎样去读,你能说说读了这几段的内心感受吗?

  ②“刚睡醒的样子”是什么样子,这写出了春的什么样子?

  ③文中加点的词,妙在何处?

  ④你能体会出“ ”句子人们的心情马?

  美读文段

  品评:

  春花图: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得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

  品评提示:

  ①哪几句是描写花的颜色的,写出了花的哪些特点?是从哪个感官来写的?

  ②哪几句是描写花香的?是从哪个感官来写的?

  ③文中划线句子,有了什么修辞,写出了野花的什么特点?

  ④文中加点的“闹”字妙在何处?

  美读文段

  品评:

  春风图: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

  品评提示:

  ①文中画“ ”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是从哪个感官来写的?写出了春风的什么特点?

  ②你能说说读了这行文字的内心感受吗?你内心的感受是由哪些春景引发的?

  美读文段

  品评:

  春雨晚景图:

  雨是最寻常的,以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罩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了灯,一点点晕黄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又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怀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带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品评提示:

  ①文中划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抓住了春雨的什么特征?

  ②作者描写的“江南晚景”的特点是什么?用文中的两个词来概括一下。

  ③“江南晚景”中哪些是动的景,哪些是静的景?读者几句的时候用什么语气比较好?

  美读文段

  品评:

  迎春图:

  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品评提示:

  ①从“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迎春的举动中,你体会到了作者那种精神面貌?

  美读文段

  品评:

  赞春: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由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

  品评提示;:

  ①作者用了三个比喻来赞美春天,你肯定能体味出其中的妙处?

  娃 娃——新生的,富有生命力;

  小姑娘——娇美的,无限得美好;

  青 年——有力的,给人以活力;

  齐读文段

  品评:

  《春》教学设计18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春》教学设计18

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春》 篇12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散文,全文以作者热爱春、赞美春的感情作为线索,描绘出了一幅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作者抓住江南春天“新”、“美”、“充满活力”的特点来描写景物,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

  学习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读准字音,疏通字词和了解课文内容。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品味精妙语言,以达到提高语言分析能力,接受情感熏陶的目的。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的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要解决好这两个教学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帮助学生领会(包括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讲析)。

  学情分析:

  学生仍较多地沿袭了小学保留下来的喜爱诵读的.习惯,这是本课加强诵读教学的一个便利条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成语,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春》 篇1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初步学习知人论世的方法,体会朱自清散文作品中的真情以及在五四白话文运动中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2.运用小组讨论形式,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真情为文的写作观。

  2.引导学生感念朱自清先生对于祖国语言发展的贡献。

  教学重点:

  1.了解朱自清在新文化运动后为创作白话文学的典范作出的历史贡献。

  2.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源于对生活的细微体悟和语言的出色表达。

  教学难点:

  1.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2.通过品味语言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

  二、教学策略

  1.力求从朱自清写作的初衷──为中学生学习白话文提供范本入手,研究在白话文学兴起初期,这篇文章在文章结构、语言修辞、感悟生活、付诸真情上的探索和提供的范式。在学习过程中强调一画面一所得,从不同画面中体会朱自清散文的不同特点,并体会他为创作典范的白话文学的匠心。

  2.强调学生自我的阅读体验,以期达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版)》指出的“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我们对朱自清先生的了解大概更多的是作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今天我们来了解你不知道的国文教师──朱自清。

  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贡献,主要是他在继承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上和“五四”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他的散文对中国散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他为《中学生》杂志和开明出版社的教材提供的大量语文学习的文本,比如《春》《背影》等,主张真挚的情感、美好的语言,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提供了现代白话文学的优美典范!对我们今天的母语发展有着卓越的贡献。

  【设计意图】

  此导入以新视角切入,增强学术性,以国文教师的身份激发学生的兴趣,便于体会作品的用意绝不是堆砌华丽的辞藻。引导学生体会今天所读到的白话文学,典范美丽的语言,有朱自清先生的心血。

  (二)感知学习

  关于写景:

  1.播放《春》朗诵视频,对课文内容进行想象。

  2.自读课文,用笔画出“春”的美表现在几个方面?

  3.找出文中直接表现出作者对春天“喜爱”与“赞美”之情的地方,并进行简要的概括。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盼春──喜爱)

  【设计意图】

  1.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2.培养学生对文字的领悟力。

  (三)内容探究

  北大教授钱理群说:“他的每篇散文都有实验的目的,怎么抒情、怎么叙事、怎么创作,核心是创造一个现代的中国的语言,现代汉语的文学语言。”

  下面我们就从结构方式、语言修辞、写作手法等方面细细揣摩,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理清行文结构。

  【设计意图】

  学习情景交融的递进式结构。

  2.体会并学习精美的语言表达。

  (1)精读课文,在文中描写的几幅春之图中,你最喜欢哪幅画面?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加入学生交流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交流中以春花图、春风图为例引导学生。)

  讨论后以“春花图”的选材引导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景物,“注重一毫一厘,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时之细,都不轻轻放过,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是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朱自清

  (2)“春花图”各写出春花的什么特点?

  明确:拟人,写春花报春的气势。

  比喻,写春花色彩的艳丽。

  通感,写春花气味的香甜。

  比喻,写春花种类的繁多。

  (3)讨论:在“春花图”中,作者与众不同地观察体现在哪些景物、哪些词语中?

  景物:流连花下的蜜蜂与欢乐。

  词语:“闹”。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闹”不仅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渲染出来了,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而且运用侧面描写,写出了花的繁多、香甜。

  景物:野花映衬的阳光与春风。

  词语:“眨”。

  写野花:这里运用比喻写出了野花遍地都是,在春天的阳光下晶莹发亮、轻轻摆动,格外招人喜爱。野花是杂样的`,又“散在草丛中”,星星点点的,在阳光的照耀下,在和煦的微风中不断地闪烁。正因为野花有这些特点,才和星星的闪烁、眼睛的眨动有了极为相似之处。

  “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野花的动态之美。“眨呀眨的”显然是因有了徐徐微风,野花才会摇曳着曼妙的身姿,此处也为下一段春风的描写作铺垫。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关注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有如下要点:

  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观察其细微的不同,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

  抓住景物特点绘形、绘声、绘色、绘神,使景物能够逼真地再现于读者面前。

  (4)春花和春草,都是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事物,作者容易写,我们也容易读。春风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你会如何写呢?作者又是如何去写呢?

  精读春风图,讨论后以春风图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要充分调动人的一切感觉,从多种角度描写景物。

  朱自清先生教给我们恰切运用修辞,调动触觉、嗅觉、听觉,写出了春风和暖、轻柔和清新的特点。

  “母亲的手、鸟儿、繁花嫩叶、清风流水、牧童短笛”一系列清新婉约的意象,明媚了作者的心情,“高兴、卖弄”歌喉的岂止是小小的鸟儿,还有可爱的人儿,还有整个绚烂的春光,把无形无色的春风写得如此有声有色有气息有温度,让人感受春风的神韵,画面美妙动人,秀雅温婉,意境清新明媚。朱自清不愧是语言大师,这样的描写叫人怎能不爱春风,陷入浓浓的春色中,又怎能不爱上如此细腻婉丽的我们的语言文字,我们的母语。

  【设计意图】

  学习在景物中融入自己强烈的情感,并运用通感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学会借助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语言优美生动。激发学生对母语的欣赏、热爱甚至陶醉。

  (四)作品风格

  如此典范的作品,不仅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也需要一颗温柔的心灵。同时需要优美典雅的语言积累,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使自己和他人获得美的感悟。

  1.“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朱自清先生在景物中融入自己强烈的情感,情景交融。

  2.准确地运用词语写出景物的特征。如文中的“钻”“逼”,形象地写出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和春雨沐浴后的“青”直送眼前的特点。

  3.有层次的描写景物,运用动静交错、虚实结合、高低结合、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等方法写景。

  一幅春花图从树上写到地上、从实景写到想象等。

  4.大量借助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语言优美生动。

  (五)拓展阅读

  赏析朱自清先生的另一部散文作品《白马湖》,进一步揣摩体会朱自清散文作品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及驾驭文字的高超能力。

  【设计意图】

  品味语言,培养阅读分析能力。

  (六)布置作业

  1.从推荐阅读篇目《冬天》《白马湖》《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任选一段你最喜欢的优美语言抄写下来,并从用词、修辞、诗画意境、真情实感等方面自选一个角度,说说你认为美在哪里?(200字)

  2.观看纪录片《大师──朱自清》。

  【设计意图】

  以课堂教学激发阅读兴趣,把语文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

  参考书目:李广田《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

  杨振声《朱自清研究资料》

  朱自清《朱自清散文集》

  老作

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春》 篇14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吟诵杜工部的《春夜喜雨》,那春风化雨般的语言让我产生象外之象、味外之旨的联想——儿童的生命成长多么需要“喜雨”的滋润呀!

  种庄稼不能误了农时。“春种一粒黍,秋收万颗子”。那么,儿童的阅读更不能耽误了最佳吸收发展期。脑科学研究表明,7至12岁是人生记忆的最佳时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阶段,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段。小学生年龄恰在6至12岁,花季年龄,生命的成长迫切需要“雨水”的滋润!我们广大教师要抓住这有利时节,广布“祥云”。“喜雨”如期而至,及时而珍贵,娇嫩的花朵定会娇艳绽放。

  “喜雨”解花语。“喜雨”能催生出儿童对阅读的热爱与渴望之情。我们知道,儿童文学是诗性的、童话的`、梦幻的。儿童时代,没有儿童文学滋养的生活是寂寞的,没有儿童文学润泽的童年是暗淡的,没有儿童文学的语文学习注定是失败的。我们要努力寻找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所在,力求推荐给他们的是经典的、儿童化的精神食粮。“我们必须学会甄别和摆脱,从劣质书籍的荆棘丛中走出来,走向优质书籍的世界——那里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参天大树。”这样,儿童才会感到亲切,才能更好地融入,去吸收生命成长必需的营养。“喜雨”润万物。只要有生命的存在,哪怕是纤弱的小草,“喜雨”也会不加选择地用丝丝甘霖去抚慰。儿童时期是学生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广大教师担负着教他们读书与给他们未来的双重任务。阅读,自然成为儿童在步入成年之前的一个重要“加油站”。

  每一个汉字都是充满情感的小精灵。我们要善于引领孩子们在字里行间与“小精灵”嬉戏,把阅读变为“悦读”,做到目随文走,情随文流,与之对话,与之交流,一遍一遍、含情脉脉地朗诵它,读出形、读出情、读出理、读出神。让儿童像春笋迎接春天一样,迎着春风,在阳光中笑,在春雨里长,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

  阅读,儿童生命成长中的“喜雨”!吉姆·崔利斯说得好:“你读得越多,理解得越好;理解力越好,就越喜欢读,就读得越多。你读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聪明。”阅读,对每一个儿童的生命成长意义都很重大,她能提升儿童生命质量的深度与广度。我们要让儿童感受到,阅读是一种创造,一种快乐,一种享受。

  愿每一个儿童在生命成长的进程中都能享受“春雨”的滋润。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吟诵杜工部的《春夜喜雨》,那春风化雨般的语言让我产生象外之象、味外之旨的联想——儿童的生命成长多么需要“喜雨”的滋润呀!

  种庄稼不能误了农时。“春种一粒黍,秋收万颗子”。那么,儿童的阅读更不能耽误了最佳吸收发展期。脑科学研究表明,7至12岁是人生记忆的最佳时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阶段,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段。小学生年龄恰在6至12岁,花季年龄,生命的成长迫切需要“雨水”的滋润!我们广大教师要抓住这有利时节,广布“祥云”。“喜雨”如期而至,及时而珍贵,娇嫩的花朵定会娇艳绽放。

  “喜雨”解花语。“喜雨”能催生出儿童对阅读的热爱与渴望之情。我们知道,儿童文学是诗性的、童话的、梦幻的。儿童时代,没有儿童文学滋养的生活是寂寞的,没有儿童文学润泽的童年是暗淡的,没有儿童文学的

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春》 篇15

  教学目标:

  一 引导学生品味作者描绘祖国秀丽的自然风景时那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二 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地描绘充满生命力的春天景象,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造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奋发努力的崇高理想。

  三 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春”的特点,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具体地、绘声绘色地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象,以表现季节特征的写作特点。

  四 体会本文构思精巧、结构严谨的特色。

  教学设想:

  一 安排两课时。

  二 以文中春草图为重点,经过老师对春草图的示范讲解和分析,学习春花、春雨图时,学生就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分析,这就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尾一段的三个比喻句是深化题旨、寓意深刻的一部分,是本文的难点。

  本文宜多读少讲。特别是描绘的几幅画面,除开头春草图示范分析之外,其他可以以读代讲,以写代讲,让学生取代老师的重复教学活动,并从反复的读写活动中细细品味本文中节奏明快、朴实清新、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 反复朗读课文,弄清全文的段落结构,熟悉文中描绘春天各种景象的五幅画面。

  二 精讲“春花图”。引导学生阅读、书面分析“春草图”。略讲“春风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了解朱自清的生平。

  教学步骤:

  一 检查预习引入新课。由学生领读生字拼音:润 嫩 眨 晕 酿 巢 脆 蓑 笠

  二 导入新课:

  用唐诗导入课文,即创造了课堂讲读的意境,又激发了学生的感情。至使课堂活跃起来……

  师:朱自清先生以什么心情去迎接春天?(用叠句、短语)

  生:喜悦、渴望心情、板书(盼春)追问:(望春)、(迎春)、(等春)

  师: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对春天进行了怎样的赞美?

  生:比喻春天象刚落地的娃娃,象小姑娘、象健壮的青年。

  师:(板书:赞美)追问:颂春、绘春、赞春,本文重点描绘了春天哪些美丽的景色?

  生:春草、春花、春雨、春风、迎春五幅美丽的画图。

  师:总写:采用排比修辞法:山上,林木抽芽,山草变绿;河里,冰雪融化,春水溶溶,天空,春日暖融融。作者以远、近、高、低不同角度观察、写景,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春山、春水、春日。春天多么可爱啊!

  三 指导学习课文。

  1.教师范读《春》,范读前提出思考题:这篇文章应分几个部分,每部分写些什么?小结:第一段,从“盼望着……脚步近了。”写久盼春天的来临。第二段,从“一切……有的是希望。”写春到人间的各种景象。第三段,从“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我们上前去。”热情地赞颂春天。

  2.齐读第一段课文。

  师:文章的开头写得很好,体会体会好在什么地方?

  学生议论,教师追问:一般人写文章总是爱抽象地简单地说:“春天快来了”或“渴望已久的春天终于要来了!”试比较课文开头的句子,哪句写得好呢?

  学生议论,回答。

  教师补充:开头一句叠用“盼望着”,表现了作者渴望春天到来的迫切心情,“东风来了”,“东风”借指春风,它是春天的报讯者,“脚步近了”把春天比拟作人。从盼望到感到春风来了,到仿佛听到春天的脚步声,步步逼近,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盼春的急切和得知春来的喜悦。另外,开头短短一句还做到了落笔紧扣题旨,点明了春的到来。从文章的结构上来看,有总领全篇,开启下文的作用。五幅春景图的描绘是这句话的具体表现。这样的开头值得我们学习。

  3.生:朗读课文第2小节。

  师:这节写的什么?

  生:是春回大地,万物苏醒的总写。

  师:是用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呢?是用“睡醒”,“欣欣然张开了眼”来表现的。“一切”是指的万物,对大自然的总观。“睡醒”“张开了眼”是比喻,也是拟人。这个句子十分形象地描绘了万物经过漫长的严冬后,蒙受春的温暖、滋润得以复苏的神态。“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一词又传神地表达出万物苏醒时的欣喜感情。语言多么清新,比喻多么贴切。

  师:“一切”这是泛指整个自然界,接下去写了些什么?

  生:写了自然界中最大的、引人注目的山、水、太阳。

  师:春天的山、水、太阳又有什么特征?课文用什么词来写它们的呢?

  生:山用“朗润”,表示明朗、润译。因为春天来了,春草出土,树叶翠绿,所以山是朗润的。

  师:“水”又为什么用“涨”来说明呢?

  生:因为冬天常用“水瘦天寒”来形容,到了春天,冰雪融化,春雨落地,它们汇入江河,水不是“涨起来了”吗?

  师:“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呢?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阳光由冬天的斜射慢慢变为直射,大地上的气温开始升高,仿佛太阳离人间近了,亲昵地向人们靠近了,连模样也看得更加清楚了。可见用“朗润”“涨”“红”三个词语描绘春天的山、水、太阳的特点是再精确不过了。我们应该向作者学习,精确运用词语来表现事物的特征。以上这几个句子只不过给春天的景色勾画了一个轮廓,也只不过为下面五幅春景图着点底色。对于春天各种景象的描绘,还是下面的春景图。

  师:看看第3节到第二段末,作者一共描绘了几幅春景图呢?

  学生阅读,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生:读“春草图”。

  师:春天来了,草从土地里生长出来,作者为什么要用“偷偷”“钻”来形容呢?

  生:“偷偷”这个状语生动地写出了小草在春的催发下,在人们难以察觉的情况中,不声不响地生长的动态。用“钻”而不用“长”,使人产生小草破土而出的形象,而且也显示了它们顽强的生命力。“嫩嫩”写出了初生小草的鲜嫩可爱,“绿绿的”写出了小草悦目的色彩。它们都是草的后置定语。作者不靠华丽的词藻和人工的粉饰,而是用常用的极普通的词语恰到好处地把小草写活了,突出了春天的特征。我们写作时也不要堆砌华丽的词藻,用词既要鲜明生动,又要朴实、精当。

  师:这节第一句写了小草的嫩和绿,第二句写了草的什么呢?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

  生:“多。”

  师:“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说明草很多。但是,如果这样写:“园子里,田野里,瞧去绿茵茵的全是草。”你们说好不好?

  学生议论,小结:这个句子单独地看还是好的,但是在课文里就不大好了,因为前面一句已有“小草”“绿绿的”两个词语,“绿茵茵的全是草”,用词就重复了。原句用“一大片一大片”修饰“满是的”,虽然有园子里、田野里全是草的意思,但这草不是连成一片的,中间可能还有树木、小路、田地间杂着,因此说“一大片一大片”,比说全是绿草确切。

  师:多么惹人喜爱的小草啊!它招来了许多人。这里作者写了一系列人的动作。哪些动作呢?

  生:坐、躺、滚、踢、跑、捉。

  师:从这些动作,你们可以想象得出,到草地上来的是些什么人?

  生:是孩子。

  师:这是作者抓住了儿童最喜爱的,而且是适宜于在草地上开展的几种活动来写的。写儿童的活动是写草对儿童的吸引力,突出草这一中心。而写儿童的天真活泼,欢声笑语又给草地增添了生活气息,使大自然充满了生气。结尾一句“风轻悄悄的”这是借风衬草。

  师:这句与上下文有联系吗?指出:照应了开头“东风来了”,又为下文写风伏笔。从这两处可以看出文章结构的严谨。

  师:请一名女同学朗读春草图。

  生:默读课文第4节,参照小黑板上的提示,作分析“春花图”的准备。

  师:出示小黑板。

  师: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有顺序地描绘这幅春花图的?绘景时哪些词用得精确,哪些句子写得生动、形象?作者是怎样通过对春花的描绘表现出早春的季节特征的?

  课堂书面作业:《一幅百花争妍,蜂忙蝶舞的春花图》要求学生写400字分析短文。(学生作业附后)

  师:请男女同学各一名上讲台读对春花图进行分析的短文,其余同学要作扼要记录,自由发言,指出他们哪些地方理解得正确,分析得中肯,哪些地方不够。作者自己补充修正。

  个人阅读第5节,再指名有表情地朗读,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开展议论。

  教师提示议题:这节写春风。风是无形的,肉眼看不到,手碰不着。但平日我们却能够感觉到风的强弱大小,这就要借助其他的事物。请大家议议,作者是借助哪些事物来表现风的?

  学生阅读、议论后指出:作者首先用了一个比喻,直接写春风的柔和,接着第二句写各种气味:“泥土的气息”,“春草味儿”,“花的香”,它们都是通过春风徐徐送入人们鼻里,使人直接感觉到春风的和煦。三四两句写声音:鸟鸣、流水、短笛声随风应和,在耳边鸣响。

  师:作者借助的这些事物中哪一种写得最详细呢?

  生:小鸟的鸣声写得最详细。

  师:用哪些词语写的呢?

  生:用“呼朋引伴地卖弄”,形象地写出鸟儿们活泼、愉快的情态,用“清脆”、“婉转”描写鸟鸣声的动听、悦耳。作者就这样借助于各种气味、各种音响来表现春风柔和的特点和它给人以愉快的感觉。

  教师补充:“吹面不寒杨柳风”,请看课文注解,现把志南和尚整首诗抄给大家。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四 课堂巩固练习:

  1.默字:润、霞、眨、酿、巢、晕、蓑、笠。

  2.解词:欣欣然、酝酿、繁花、呼朋引伴、卖弄、婉转、朗润、润湿。(答案见课文注解)

  五 课外作业。

  背诵第1-5节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 要求学生认真读书,在上一课分析的基础上,书面分析“春雨图”,引导学生细细体味作者描写的各种雨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略讲“迎春图”。

  二 理解结尾一段的深刻含义;学习本文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通过对各种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季节的特征,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教学步骤:

  一 检查课外作业:

  1.背诵课文第1-5小节,先由两人背诵,然后全班齐背一次。

  2.指名学生读出写草的句子,并说说怎样写出春草的特征。

  生:齐读第6节,要求学生书面完成《我对春草图的分析》(400—500字)。

  请两名同学交流自己的习作,教师听后小结:从哪些材料可以看出作者写乡村雨景是经过精心构思的?如撑着伞慢慢走在田间小路和小河石桥上的行人,披蓑戴笠的不误农时冒雨耕作的农夫,稀疏地在雨中静默着的村舍。这是一幅多么迷人,浓淡相间的村舍农田山水画啊!它的重点是写春雨的滋润。(学生作业附后)

  生:读第7节。

  师:前几幅是写景物,这幅写的什么?明确:写人,画出一幅人们迎春的图画。写天上的风筝到地下的孩子。从孩子又写到成人(从小到老),从城市写到农村。所有的人都出来迎接春天了。作者用哪些词句写人们迎春的心情?归纳:“舒活”“抖擞”两词的重叠,反映了人们度过寒冬,纷纷从房舍里走出来,迎接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各做各的事”,又反映了勤劳的人们正利用大好春光创建自己美好生活的积极奋发的精神,绘出了人勤春早的生气勃勃的景象。“一年之计在于春”写春天激励着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也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进而要创建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生:齐读本节课文。

  女生:齐读第三段。

  师:结尾三个比喻句的意思懂了吗?开始为什么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呢?

  生:这个比喻点明了春刚降临人间,是新生的,是新的一年的开始。突出了春天的“新”和她给人带来了新的希望。

  师:为什么又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花枝招展这个词怎样解释?

  读课文注解。小结:因为春天装扮了大自然,美化了人间,突出了春天的“美”。

  师:为什么又比作“健壮的青年”?

  生答,教师补充:这是揭示春天有不可遏制的生命力,像小伙子一样有着青春的活力,它是向上的、前进的,它激励着人们向前走。这三个比喻句贴切而富于表现力,它从三个角度形象地反映春天刚到人间的“新”的特性,又漂亮又活泼的“美”的特性,有力量有指望的“强”的特性,把难以比拟的春之活力活灵活现地写出来了,深化了主题。

  师:全文从盼春到绘春,到颂春,到以追求与春天一样美好的生活作结尾。构思何等精巧,结构多么严谨。从这篇文章,还可以看到,作者通过对事物的细致观察,抓住春的特点,用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来描绘春天的景色,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通篇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使读者如观其景,如闻其声,真是品尝不尽,其味无穷。这些写作上的特点,值得我们好好体会和学习。

  主题思想:本文作者描绘了生气勃勃、绚丽多彩的春天景象,歌颂了春天的活力,抒发了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激励人们珍惜春光,奋发努力,去创造人类美好的春天。

  五 课外作业。

  1.朗读并背诵全篇课文。

  2.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写一篇短文:《校园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