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和小》优秀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会用目测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获得大和小的概念。
2、认识汉字:大、小。
3、萌发认读汉字的兴趣,体验玩中学、学中玩的乐趣。
活动准备:
有过吹气球的经验。若干没有吹起来的气球。大树小树、大树叶小树叶卡片幼儿每人一张,大小字卡幼儿每人一张。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比比谁吹得气球大
1、教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好朋友,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想)老师拿出气球,“老师要变魔术了,请你看看气球会有什么变化!”教师演示吹气球(从小变大)
2、比比谁吹得气球大,找出最大和最小的气球。
3、展示最大和最小的气球。教师:“哪个气球大?哪个气球小?”幼儿回答时,指到大气球教师出示字卡大,和幼儿一起读一读,认一认大字。指到小气球教师出示字卡小,和幼儿一起读一读,认一认小字。
二、帮树叶宝宝找妈妈
1、 “小朋友听是谁在哭啊,我们来找一找”教师在录音机里播放哭声,在录音机旁放一大一小两片树叶。“找到了,是谁在哭啊?”教师出示大树叶和小树叶,(是树叶宝宝在哭)比较他们有什么不同,(一个树叶宝宝大,一个树叶宝宝小)教师出示图片,大树叶下面有汉字大,小树叶下面有汉字小,“大树叶下面的是什么字啊?”(大) “小树叶下面的是什么字啊?”(小) “我们来和他们打个招呼吧”(大树叶,你好!小树叶,你好!)
2、教师问道:“咦,你们为什么要哭呀?”播放录音机,“我们迷路了,找不到妈妈了”大树叶和小树叶找不到他们的妈妈了,所以伤心地哭了,我们来帮他们找妈妈吧!
3、 “树叶宝宝你在哪里呀”播放树妈妈找树叶宝宝的声音。是谁在找树叶宝宝?出示大树妈妈和小树妈妈的图片。原来是树妈妈在找他们的宝宝。让幼儿比较两位树妈妈有什么不同,(一位树妈妈大,一位树妈妈小)教师出示图片,大树妈妈下面有汉字大,小树妈妈下面有汉字小,“大树妈妈下面的是什么字啊?”(大) “小树妈妈下面的是什么字啊?”(小) “我们来和她们打个招呼吧”(大树妈妈,你好!小树妈妈,你好!)
4、大树叶宝宝和小树叶宝宝看见有两个树妈妈又哭了起来,因为他们不知道哪个才是自己的妈妈。师:“小朋友,你觉得哪个是大树叶宝宝的妈妈,哪个是小树叶宝宝的妈妈呀?”(大树妈妈和大树叶下面都有个大字,所以大树叶是大树妈妈的宝宝。小树妈妈和小树下面都有个小字,所以小树叶是小树妈妈的宝宝。)再和幼儿认读汉字大小。
5、请你帮帮树妈妈和树宝宝,把树叶宝宝送回去。幼儿操作,把大树叶贴到大树妈妈的身上,小树叶贴到小树妈妈的身上。教师巡回指导。
三、看谁做得对
1、当教师出示大树卡片时,小朋友将字卡大举起来,教师出示小起来,教师出示大家吗?我们的字宝宝也有家。”?绿房子是谁的家?树卡片时,小朋友则将字卡小举起来,比一比谁做得对。
2、当教师出示字卡大时,小朋友将大树卡片举起来,教师出示字卡小时,小朋友则将小树卡片举起来,比一比谁做得对。
3、请幼儿把大树和大树叶宝宝送到贴有大字的框框里,把小树和小树叶宝宝送到贴有小字的框框里。
活动延伸:
我们教室里和教室外也有许多大和小,请你去找一找,大的东西贴上一个大字,小的东西贴上一个小字,然后告诉你的好朋友或老师,你找到了什么。
设计说明:
1、在《大大和小小》主题活动中,孩子通过各种方法来感知事物的大小。在这一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目测的方法来比较大与小。
2、通过吹气球的比赛,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感知事物的大小变化,从而对大和小有初步的概念,初步感知汉字“大”和“小”。
3、创设树叶宝宝找妈妈的情景,用目测的方法比较两棵树的大小和两片树叶的大小,使幼儿对大小的概念进一步加深。
4、在“看谁做的对”游戏中,幼儿通过和汉字大和小玩游戏,进一步感知和巩固学习汉字大小,从而激发幼儿认读汉字的兴趣。
5、通过找一找,贴一贴身边的大小物品,希望能让孩子从平凡的生活中探索到不平凡的乐趣,引导孩子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初步获得数、量、形、空间的感性经验和相应的数学概念。
幼儿园《大和小》优秀教案 篇2
这是幼儿园小班数学《大和小》PPT课件教案,小班数学《大和小》PPT课件教案包含了PPT课件,活动目标是学会目测有明显大小差异的物体,懂得物体的大小是通过比较来认识的,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故事使幼儿认识大小两种物体,初步发展幼儿的多向思维。适用于大和小相关的教学实践,所属栏目小班数学PPT。
设计背景:
这节内容是幼儿小班数学第一课时。
活动目标:
1、学会目测有明显大小差异的物体,懂得物体的大小是通过比较来认识的,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故事使幼儿认识大小两种物体,初步发展幼儿的多向思维。
3、激发幼儿探索的主动性、积极性。
4、通过观察能比较出物体的大和小。
5、寻找发现生活中大小不同的物品。
重点难点:
1、在学习中获得“比较才知大和小”的概念。
2、让幼儿在掌握大和小概念的过程中发展多角度的、多层面的思维。
活动准备:
PPT课件、两只大小不一的猫,两顶大小不一的帽子,两条大小不一的鱼,两只大小不一的球,两辆大小不一的车,一个玩具圈。
活动过程:
一、教师启发谈话
今天有一个好朋友来我们教室做客,我们高兴吗?
二、讲授新课
1、教师出示一只黄色的大猫,让幼儿认识颜色和大小。
教师再出示一只灰色的小猫,让幼儿认识颜色和大小。
教师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让幼儿比较他们的大小。
2、教师谈话:猫妈妈来我们教室做客,我很高兴,特意送给他们两顶漂亮的帽子。
教师出示两顶漂亮的帽子,让幼儿比较颜色和大小。
3、教师谈话:猫最喜欢吃鱼了,我特意准备了两条美味新鲜的鱼,我们仔细看看,这两条鱼,大鱼送给哪只猫,小鱼送给哪只鱼?让幼儿观察并比较大小。
4、教师谈话:猫最喜欢玩球了,我特意准备了两只大小不一的球,我们仔细观察,大球给哪只猫玩,小球给哪只猫玩?让幼儿仔细观察并比较大小。
5、教师谈话:两只猫玩累了,我特意准备了两辆大小不一的车,送他们回家,大家仔细看看,大车送哪只猫,小车送哪只猫?
三、教师每讲一个小故事,就把图片呢贴在白板上,并通过这些图片来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四、知识拓展
1、教师拿出玩具圈,让幼儿比较每个圈的大小。
2、通过教室的各种实物来让幼儿比较大小。
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完成后,总的效果还是非常好的。幼儿的积极性非常高,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对知识理解还是非常准确的。对整个知识的学习都是通过一个故事完成的,是知识的学习不感到乏味枯燥。对幼儿表现好的,教师给予及时的奖励,让幼儿有一定的成就感。
这节课,我感到遗憾的是,有部分幼儿没有机会来表见自己,因为担心幼儿混乱,集体回答问题的机会多余幼儿的个别回答。整个课程让幼儿意犹未尽。
本次活动设计是从基础入手形成大小相对概念的教学活动,重点是让幼儿在掌握大和小概念的过程中发展多角度的、多层面的思维。
在教学上打破了过去数学课的传统模式,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的特点,寓数学教育于语言、游戏之中。一系列的游戏活动,使幼儿在“大”和“小”的惊喜探索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幼儿园《大和小》优秀教案 篇3
目标:
1、引导幼儿积极探索,主动思考问题。
2、引导幼儿感知球的主要特性:弹跳、能滚动、在水中会浮起来。
3、体验活动的乐趣
准备:
皮球若干,场地、一盆水、废报纸、布、毛巾、木块、橡皮泥等。
过程:
一、设问导入:
看,这是什么(各种空心的皮球)如果我把它放在水里,如果我把球放在地上拍打,小朋友样都来猜猜会怎么样?
二、反互探索,感知球的基本特征
1、第一次自由探索
师: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许多的球,请你们每人拿一个球去试一下吧。
让幼儿自由的探索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2、第二次有目的的探索
师:刚才小朋友们都用球进行了实验,现在谁来告诉老师你都发现了些什么?
(让幼儿进行讨论,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师:现在请小朋友来回答老师的问题,把球宝宝放到水里,它会怎么样呢?(它就会浮在水面上)
把球放在地上用手拍打,球宝宝又会怎么样呢?(会向上弹起来)
现在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来做游戏,进行观察吧!
(1)、把球放到水中,观察球是否浮在水面上,和其它实心物体比较,感知球是空心的,所以能浮在水面上。
(2)、让幼儿在地上拍球,球会弹跳起来,感知球有弹性,所以能跳起来,学习名词“弹性”
(3)让幼儿把球放在不同物体上向前滚,比一比哪一个球能滚得更远?感知球滚动的快慢和地面有关。
3、小结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都开动脑筋和老师一起想!现在小朋友们都知道了,球在水里水浮在水面上、用手拍一拍拍就会向上跳起来,还会向前后左右不同的地方滚动。
延伸
师:现在小朋友都知道了球宝宝在水里的时候会浮在水面上,用手拍打它,它就会跳起来,还有球宝宝可以前后左右的滚动,真的是太神奇了,现在我请小朋来帮老师想一想哪一些球宝宝会浮在水面上的?哪一些球宝宝拍拍它会跳起来?还有哪能些球宝宝可以前后左右向不同的方向滚动?
幼儿园《大和小》优秀教案 篇4
【活动目的】
1、能区分物体的大与小,并能按大小给4个物体排列顺序。
2、巩固认识大小标记,有一定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3、体验集体活动的快乐情感。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鱼儿快乐游。
(1)教师(出示四条大小不同的鱼):小朋友们,你们看,谁来啦?他们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呢?
(2)教师(出示海洋背景图):“小鱼们要去参加游戏比赛,要求它们有顺序地排成一条线。
(3)师:“请你来帮小鱼排排队,从小红旗的地方开始,怎样排队才能有顺序呢?”
(4)个别幼儿示范:哪位小朋友愿意试一试给小鱼排排队,我们要从小红旗的地方开始排队。
(5)请你说一说你是怎么给小鱼排队的?(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
(6)除了这样排队,还能怎样排队也是有顺序的呢?(揭示图谱含义:从大到小;从小到大)
2、幼儿操作活动。
(1)师:“今天,水族馆要举行游泳比赛,让我们看看有哪些小动物参加呢?
(2)师:“它们有小鱼、小乌龟、小螃蟹。”
3、展示和评价。
(1)教师请幼儿拿上自己的操作材料坐回座位,集体评价操作结果。
(2)教师总结
综合评语
教师遵循“幼儿是通过自由观察、自主探索进行学习”这一认知发展规律,为幼儿创设自由的学习环境,引导他们主动积极地探索,并获得相应的发展。
本活动是一个数学活动,重点是让幼儿在观察比较的过程中,感知了解鱼大小方面的特征,并能根据特征进行分类。幼儿已初步了解“大”和“小”的概念,但要求他们根据鱼的大小特征进行分类,还是稍有难度的。需要教师重点指导。
幼儿在大和小的探索过程中不断享受着发现的乐趣。
幼儿园《大和小》优秀教案 篇5
教学内容:爱的密码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动物胎生、卵生的两种生殖方式及其发育过程。
2、尝试在协商中共同探索关于动物的奥秘。
教学重点:
了解动物爱宝宝的方式。
教学准备:
配对图片 黑板
活动过程
一 妈妈和娃娃配对
1、今天我们教室里来了一些动物妈妈和动物宝宝,看他们都在这儿呢?都有谁来了呢?
2、 玩了一会之后,这些糊涂的娃娃找不到自己的妈妈了,让我们一起来帮帮他们好不好,把娃娃送到妈妈的身边。(幼儿分组操作,妈妈和娃娃图片操作)
3、分享配对好的妈妈和宝宝
现在哪个小组愿意来把自己的结果告诉大家。
有分歧的来讨论。
4、单老师看到了有的妈妈和娃娃很容易找到,但是有的就有点不一样了,有的妈妈和娃娃长的很象,有的则娃娃小的时候是不象妈妈的,长大后才象妈妈。
二 了解动物妈妈生宝宝的两种方式
1、看小小鸡和妈妈母鸡的样子就不一样,我们一一看,母鸡妈妈是怎么生出鸡宝宝的。
鸡妈妈是先生蛋--蛋变成小小鸡--小小鸡再长成鸡。(结合图片展示)
2、和鸡一样,先把生出来蛋宝宝或卵,再孵化长成小宝宝的动物我们都叫它是卵生动物。
3、那么你知道还有谁也是象鸡妈妈一样,也是卵生动物的呢?
(鸡、鸭、鹅、鱼,鸟、蝉苍蝇等等) 教师分类粘贴
其实在动物世界里,除了鸡、鸭、鹅是卵生的,各种各样的鸟类,鱼类,还有昆虫他们都是卵生的动物。
4、所以的动物妈妈都是这样生宝宝的吗?当然不是,那他们是怎么生宝宝的。
5、出示小鹿的图片。
原来向小鹿一样小宝宝直接妈妈的肚子里长成,然后再生出来的动物,我们叫它们是胎生动物。那你知道哪些动物是胎生的动物呢?
三 幼儿尝试分类
刚才我们知道了动物有是卵生的动物和胎生的动物,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动物分分家,
四、
动物妈妈爱它们的娃娃,它们爱宝宝的方式各不相同。
幼儿园《大和小》优秀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感知蔬菜的外形特征,并能说出它的名称。
2、初步理解光滑和粗糙的概念。
3、鼓励幼儿多吃蔬菜,体验品尝蔬菜的乐趣。
活动准备:不同种类的蔬菜若干。
活动过程:
一、摸一摸,感知蔬菜外形特征,体验光滑和粗糙,并能说出名称。
1.师:今天,陈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两样东西,它们藏在了布袋里,你们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吗?请小朋友摸一摸,有什么感觉?猜一猜里面可能是什么?
师:这个摸上去很光滑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打开看一看。西红柿是什么样子的?(幼:圆圆的、红红的)教师出示西红柿图片,并用图标做记录。
2、师:咦?那这个口袋的东西摸上去会有什么感觉呢?谁愿意来摸一摸?这个很粗糙的东西会是什么呢?(幼儿猜测)老师把它请出来,教师出示黄瓜,并用图标做记录做记录。
二、选一选,送一送,根据蔬菜的光滑和粗糙进行分类,巩固概念。
师:今天陈老师给小朋友们还准备了一些蔬菜。这些蔬菜里面有哪些摸上去是光滑的,有哪些是粗糙的。请小朋友们摸一摸,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拿的是什么蔬菜,它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
师:现在我们把蔬菜宝宝送回家,是光滑的放在贴横线标记的筐子里,是粗糙的放在贴波浪线标记筐子里。幼儿操作,验证送的是否正确。
三、品尝蔬菜。
师:小朋友们表现得真棒!老师为小朋友们准备了2种蔬菜,请小朋友们品尝品尝。是西红柿和黄瓜。这2种蔬菜洗干净就可以直接吃了,有的蔬菜要烧熟了才可以吃的。你们想吃吗?(幼:想)吃蔬菜对我们的身体是很有好处的,可以补充我们身体里的维生素,滋润皮肤,补充营养,小朋友们要多吃蔬菜。现在自己去品尝一下吧。
幼儿园《大和小》优秀教案 篇7
【设计意图】
大和小是在比较中生成的,为了让幼儿充分理解大和小的概念,本次教学活动《大和小》,老师将丰富的教具和多种游戏融于教学中,寓教于乐,让幼儿在轻松的游戏活动中不知不觉的掌握活动重难点。在教学技术支持上,教师运用多媒体自己制作教学动画,力求幼儿在活动中既有视觉上的享受感,也有实际操作带来的成就感。在活动延伸上,教师自弹自唱歌曲《大和小》,将艺术领域和科学领域自然的整合在一起,给幼儿美的享受。让幼儿在一系列的游戏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激发幼儿探索欲,化被动为主动,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活动目标】
1.可以用眼睛目测物品的大小,了解大小是比较得来的。
2.在动画游戏和操作游戏中,理解大小的概念,并能根据大小对物品进行分类。
3.激发幼儿的积极性,感受活动探索带来的乐趣。
【活动重点】
理解大小的概念,知道物品大小是通过比较得来的。
【活动难点】
能够根据大小对物品进行分类,可以使用简单的符号在操作卡上进行物品大小标记。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自制动画、一大一小两只娃娃、两套大小的衣服和帽子、操作卡片2种(每位幼儿两种各一张)、钢琴、乐谱。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情境导入
师:今天小猪和小猪的哥哥遇到了一道难题,小朋友们,你们可以帮助他们吗?
2.自制动画,出示问题
动画:原来是小猪妈妈做了两块蛋糕,一块大蛋糕,一块小蛋糕,小猪哥哥要吃大蛋糕,小猪要吃小蛋糕,可是他们分不清大小,小朋友们你们可以帮他们分下蛋糕吗?
3.幼儿讨论回答
4.动画出示答案
师:小朋友们真棒,有红色玫瑰花的`是大蛋糕,另一块就是小蛋糕。在你们的帮助下,小猪和小猪的哥哥成功地吃到了他们要吃的蛋糕。
二、基本部分:
1.游戏--为娃娃穿衣服
(1)师:今天我们班还来了两位新朋友(出示一大一小两个娃娃),这两个娃娃要穿衣服出门(出示几件大小不一的衣服、帽子),小朋友们,你们能根据娃娃身体的大小为他们找到合适大小的衣服吗?
(2)幼儿讨论操作,教师评价
师:小朋友的小眼睛可真厉害,在你们的帮助下,小娃娃都穿到了适合他们的衣服,给自己鼓个掌加油下吧!
2.幼儿讨论,身边还有哪些事物有大有小
师:那小朋友们你们还知道我们身边还有那些物品是有大有小的呢?
3.操作卡实练
(1)师:每个小朋友现在都有一张操作卡,每个格子里都有两个物品,请小朋友再大的物品上打一个圈,将大物品标记出来吧。幼儿操作完,教师评价。
(2)师:现在我们再来做一次,这张操作卡上面,有两个娃娃,女孩子要大球大飞机,男孩子要小球小飞机,请小朋友用划线的方式将玩具分给他们吧。幼儿操作完教师评价。
教师总结:物品要分大小,至少需要将两件或两件以上的物品摆放在一起才能比较出大小。
三、结束部分:
教师总结:小朋友们,我们今天一起认识了大和小,在我们身边其实还有很多事物都有大有小。往小了说,我们的衣服有大有小;我们的玩具有大有小;我们的书本有大有小。往大了说,国家有大有小;海域有大有小;地球很大可是比起太阳它就小了,太阳很大可是比起浩瀚的宇宙它也就小了。
【活动延伸】
师:在本次活动的最后,老师还要和小朋友分享一首歌曲《大和小》。
附歌词:大大的犀牛小眼睛,小小的蜻蜓大眼睛。
教学反思
这是个从基础入手形成大小相对概念的教学活动,重点是让幼儿在感知大小后,掌握大和小概念。在教学上打破了过去数学课的传统模式,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的特点,寓数学教育于游戏之中。
《纲要》指出“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探索的对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注意到了发展性原则,循序渐进,步步深入。从观察、实践、感知等方法入手,开展了一系列的与大小有关的活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调动幼儿己有的对生活环境的了解和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好的方面:在活动的教学方面,我为孩子创设情景化、游戏化的教学环境。活动准备方面主要用了孩子生活中熟知的实物,孩子操作起来容易一些,也感兴趣一些,并且加入了自制动画,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兴趣;通过活动的操作卡让幼儿进行实际操作,进一步巩固加深对大小的认知;在活动延伸上,教师自弹自唱歌曲《大和小》,既将不同领域整合联系在一起,而且也给了幼儿美的享受。在活动过程的组织方面,这是考验教师的教育智能,随机应变的能力。另外,我感受到钻研教材的重要性,只有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预设不同的教学设计,才能有效地实施教学,才能很好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不足方面:
在孩子给小娃娃找衣服帽子时,出现了摆放杂乱的现象,这时候,教师及时引导“宝宝们看,这叫整整齐齐吗,该怎样放才是整整齐齐的呢?”指导孩子将物体按序摆放整齐。
通过这堂课,我也认识到要上好一节课不容易,不论是从教材的选择、课案的设计、活动的准备,过程的组织,都需要老师精心设计和准备。
幼儿园《大和小》优秀教案 篇8
设计思路:
刚入园的孩子什么都是新奇的,幼儿园的`大型玩具、小型跷跷板,大雪花积木,小的插塑……都玩得津津有味。怎样让孩子更深入了解大小,比较大小的不同和变化呢,我产生了设计这一活动的想法。以系列游戏的方式,先让幼儿在情境中感知大和小,再在操作比较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最后变大变小的游戏活动结束活动。
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1、学习用目测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能用“大”或“小”来描述物体,初步体验大小的相对性。
2、能排除颜色干扰,按物体大小分类,培养初步的比较能力。
3、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教具:情境“大熊、小熊来做客”
大小熊、大小茶杯、大小椅子各一个,娃娃家桌子一张。
红气球一个。小红花贴纸若干。
学具:大小标记、篮子8个,大小玩具汽车、大小书本、大小油画棒盒子、大小碟子若干。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在情境中,感知大和小。
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熊。“今天有客人来了,看看是谁?来打声招呼!”
“两只熊比一比,哪只大,哪只小?”
“谁来跟大熊握握手?”“谁来亲亲小熊?”
“大椅子给谁坐,小椅子呢?”
“大茶杯给谁,小茶杯呢?”
2、按大小分类。
“熊宝宝给小朋友带来了很多的礼物,我们来看看有些什么?”
介绍大小玩具汽车、大小书本、大小油画棒盒子、大小碟子若干。
老师做神秘状,咦,谁在哭,哦,原来它们觉得挤,请宝宝们把他们分开呢,怎么分呢?大球要放到这个篮子里,看,这儿有一个大的标记,谁来送一送!”
“小球要那个篮子里,看,这儿有个小的标记,谁愿意来试试!”
强调语言:大我送你回家,小我送你回家
请几位幼儿操作后,其余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对做得好的幼儿给予表扬。
3、玩气球
出示气球,“这是什么颜色的气球?”(红气球)
怎样使它变大呢?引发思考。(吹气、打气)
(教师操作,幼儿观察。)
幼儿尝试用身体动作表现气球变大变小。
“如果你是一只气球,你会怎么变?”
(请个别幼儿做气球,教师和幼儿共同为他“打气”,“放气”。)
大家一起玩变大变小的游戏,体验集体活动的乐趣。
活动延伸:
1.继续收集如望远镜、放大镜、充气椅、蹦蹦床、吹泡泡等材料,让幼儿主动探索以进一步加深对大和小变化的认识。
2.展示如蝴蝶的成长变化过程等各种动物的成长资料(书、图片、录音故事),帮助幼儿初步理解“长大”的概念。
3.充分挖掘一些潜在的、隐性的游戏。如从“拔河”可了解力气的大和小、从“独木桥”可比较胆子的大和小、从“大雨和小雨”可体验到声音的大小。
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完成后,总的效果还是非常好的。幼儿的积极性非常高,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对知识理解还是非常准确的。对整个知识的学习都是通过一个故事完成的,是知识的学习不感到乏味枯燥。对幼儿表现好的,教师给予及时的奖励,让幼儿有一定的成就感。
这节课,我感到遗憾的是,有部分幼儿没有机会来表见自己,因为担心幼儿混乱,集体回答问题的机会多余幼儿的个别回答。整个课程让幼儿意犹未尽。
幼儿园《大和小》优秀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在两个物体中辨别哪个大,哪个小
2、在学会辨别大小的基础上,能够按大、小分类
3、学会说"大的"、"小的",让幼儿愿意说话
活动准备:
1、两个不同大小的篮框
2、演示用的大橘子和小橘子、大海宝和小海宝、大瓶子和小瓶子、大的书和小的书、许多大的和小的花
活动过程:
1、语言直接导入--今天老师带着小朋友进入一个神奇的世界,为什么说这个世界神奇啊?因为它充满了"大的宝宝"和"小的宝宝",老师念咒语带大家一起去吧!小朋友要闭上眼睛哦!(念咒语)--在念咒语的同时将道具展示在幼儿面前。
--请睁开眼睛,看!这个世界的东西啊都分成了"大的宝宝"和"小的宝宝"(说大的时候出示大的对比物。说小的时候出示小的对比物),小朋友们能不能把大和小分辨出来呀?
2、辨别哪个大,哪个小,尝试以大、小进行分类--分别出示大橘子和小橘子、大海宝和小海宝、大瓶子和小瓶子、大的书和小的书,引导幼儿辨别大、小,并说出"大的"、"小的"。
--大的宝宝和小的宝宝都有自己的房子,大的宝宝要进大房子,小的宝宝要进小房子,可是它们没有脚,需要我们小朋友帮帮忙,把它们送回家。
--教师演示如何分类,并指导幼儿将大的对比物放到大篮框,小的'对比物放到小篮框。反复练习几遍。
3、活动结束,让幼儿说出"大的"、"小的"--时间过得真快,现在我们要回家,这些宝宝们要谢谢我们的小朋友,请老师送给每个小朋友一朵花。但是呢,需要小朋友说出这个花是"大的"还是"小的"。
活动延伸:
回家后让我们找找还有什么是"大的",什么是"小的"。
《托班数学教案 分辨大和小》摘要:
世界神奇啊?因为它充满了"大的宝宝"和"小的宝宝",老师念咒语带大家一起去吧!小朋友要闭上眼睛哦!念咒语--在念咒语的同时将道具展示在幼儿面前。 --请睁开眼睛,看!这个世界的东西啊都分成了...
幼儿园《大和小》优秀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能比较出物体的大和小。
2、寻找发现生活中大小不同的物品。
3、能主动参与,在活动中积极探索。
活动准备
1、趣味练习:比较
2、各种大小不同的物品,如:碗、盘子、汤匙、玩具、衣服、鞋子等。
活动过程
一、说一说
观察图片
看看图片有什么?(衣服)
你知道是谁的衣服吗?(妈妈的衣服,孩子的衣服)
哪是妈妈的衣服?哪是孩子的衣服?
你是怎么知道的?
(妈妈的衣服大,孩子的衣服小。)
二、找一找
1.请小朋友拿一个自己喜欢玩具,然后在教室里找一个,比自己的玩具大的,或比自己的玩具小的玩具。
2.请幼儿讲一讲,自己手中的玩具,哪个大?哪个小?
三、比一比
请幼儿观察图片
教师:图片上有什么?(苹果,草莓)
你喜欢苹果还是喜欢草莓
--苹果和草莓谁大谁小?
--小狗和蜜蜂水大谁小?
--大象和蚂蚁谁大谁小?
四、游戏:大的小的
教师任意出示一个物品,请幼儿找出比老师手中的这个物品大的或小的。
为激发幼儿兴趣,可以比赛的形式进行。
幼儿园《大和小》优秀教案 篇11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在两个大小不一样的物体中辨别大小。
2、会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用“大”和“小”说话。
3、能积极参与到游戏中来,体会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大小熊玩具各一只。
2、大鱼、小鱼若干条。
3、课前收集一大一小的东西,在教室开设区角进行陈列。
活动过程:
课前活动《小手动一动》。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和我们小朋友一起上课,开不开心呀?让我们拍拍小手来欢迎她们吧!”引导幼儿向老师们问好。
2、“张老师今天还请了两只小动物来我们班做客,他们是谁呢?”(师出示大熊、小熊玩具)幼儿回答。
3、“这两只熊有什么不一样?”“它们哪只是大熊,哪只是小熊呢?”幼儿回答。(教师帮助幼儿完整地说句子:“这是一只……”)
二、认识大小
“小朋友们,客人来了,我们应该给客人端茶,谁愿意来帮帮老师呢?”(师出示一大一小的两个茶杯,请小朋友辨别大小,并引导幼儿将大茶杯端给大熊,小茶杯端给小熊。)
2、“老师还为这两位小客人准备了好玩的玩具呢!”(师出示一大一小的两个皮球,请小朋友辨别大小,引导幼儿说“这是一个大皮球,这是一个小皮球。”)
教师请个别幼儿为熊送球,一边送一边说“小皮球给小熊,大皮球给大熊。”
3、师小结:大熊穿了条花裙子,她喜欢玩大皮球,我们请她用大茶杯喝水。小熊穿了条白裙子,她喜欢玩小皮球,我们请她用小茶杯喝水。
活动提升:
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一大一小的东西,小朋友快睁大眼睛找一找,我们教室里还有哪些东西是大的?哪些东西是小的?(师作适当的提示,引导幼儿观察比较。)
三、游戏检测:给小熊喂鱼
1、师播放“哭的声音”。“是谁在哭呀?为什么哭呢?哦,原来是我们的小客人肚子饿了。别着急,我们早就给客人准备好吃的东西了!”
2、师出示大鱼、小鱼若干条,提示幼儿比较鱼的大小,引导幼儿上前给熊喂鱼。一边喂一边说:“小鱼给小熊吃,大鱼给大熊吃。”
3、“客人吃饱了可开心了,我们一起出去活动活动吧!”师将幼儿带出活动室。
幼儿园《大和小》优秀教案 篇12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认识颜色的兴趣。
2.能在生活中找到的物体,巩固幼儿对的认识。
3.认识,学习词语。
活动准备:
1.无线视频点读笔和电视机。
2.一个小布袋(布袋里装有一块的小方巾,一只的蜡笔,一个红辣椒)一张宝宝的卡片。
3.幼儿每人一支的蜡笔,一个红苹果。
4.幼儿用书:《认识》。
活动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主题。
(1)师:有一个小宝宝,它有一个神奇的布袋,它的布袋里能变出许许多多好玩的东西。小朋友,你们想认识它吗?
(2)师展示宝宝的卡片,引导幼儿初步认识。
①师:这就是拥有神奇布袋的小宝宝,它是谁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画面中宝宝的自我介绍吧!
②点击幼儿用书P9宝宝,学习词语:。
2.游戏:神奇的布袋,引导幼儿进一步认识。
(1)师:宝宝的布袋里能变出什么东西呢?让我们来一起变变吧!
(2)教师邀请幼儿依次从布袋里拿东西。
①当第一名幼儿拿一件物品后,提问:布袋里变出的'是什么呀?它是什么颜色呢?
②当第二名幼儿拿一件物品后,教师放慢语速引导幼儿说出自己拿出的物品颜色,加深幼儿对的认识。
③当第三名幼儿拿出一件物品后,幼儿对其他小朋友说:这是一个的。
3.点击幼儿用书P9空白处,引导幼儿观看方框李的物体,巩固认识。
(1)观看画面,引导幼儿用短语说出:的衣服,的皮球,的积木。
(2)师幼共同讨论:在生活中,你还看见过哪些的物体呢?
4.点击幼儿用书P9空白处,引导幼儿观看苹果树,向幼儿说明题议,幼儿完成练习。
(2)涂色,幼儿给苹果树上的苹果涂上。
5.吃苹果,活动结束。
幼儿园《大和小》优秀教案 篇13
设计意图
大"和"小"是通过比较得来一组相对概念。幼儿不仅要在学习中获得这些相对的概念,还要让"大"和"小"的概念应用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本设计以系列游戏的活动,使幼儿在"大"和"小"的惊喜探索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初步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的方法。
活动目标
1、学会目测有明显大小差异的物体,懂得物体的大小是通过比较来认识的。
2、通过游戏使幼儿初步体会到由大到小和由小到大之间的`转变,初步发展幼儿的多向思维。
3、激发幼儿探索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硬纸鱼20条(有大小差别)、钓鱼竿若干、用大积木围搭成一个"池塘"。
2、吹泡泡用具:装有肥皂水的塑料瓶人手一份,吸管(单孔、多孔、粗细不一)数量多于幼儿人数,气球若干。
3、可变大或变小的食物若干种,如饼干、水果、青菜、干木耳等。
4、照相机、大白纸和画笔,幼儿自带小时候的照片和近照。
活动过程
游戏一:钓鱼
1、每次请一名幼儿来钓鱼,要求钓"池塘"中所有鱼中最大的一条和最小的一条。鱼钓上来后,分别放在大鱼筐和小鱼筐里。
2、尝试:请幼儿自由地钓鱼,仍旧要求钓最大的和最小的鱼。
游戏二:超级比一比。
1、请幼儿将手放在眼睛前当望远镜,大家一起来找找教室里的"大"和"小"。
2、将幼儿分成两组,玩超级比一比的游戏:比比谁的鞋子最大?谁的头最大?谁的嘴巴张得最大?谁的手最大?谁穿的衣服最大?……
游戏三:大人和小人
1、教师讲述故事《大人国小人国》。
2、照片分享:小时候的我……(小手小脚,坐在推车里,不会自己穿衣裤和穿鞋袜、吃饭。)
3、提问:如果有一天你变大了,你是什么样的?(个子高了,胖了,力气大了,穿大鞋,跑得很快,可以做许多的事情,上学等。)
4、启发幼儿运用想像力随意表现身体某部位的变化。将幼儿表现的身体轮廓印香在纸上。(可将胳膊伸长,两脚分开来表示大人;用蹲下,胳膊、腿、脚收紧或绻起来的动作来表示小孩。)
游戏四:吹气球
1、引导幼儿想一想:有哪些能够变大和变小的物体?
(游泳圈、气球、蹦蹦床、折叠床、扇子、被子、雨伞。)
2、幼儿尝试让气球变大的方法。
(1)请几名幼儿用口将气球吹大。
(2)用口吹难度太大,可以用气筒打气。
3、思考用什么方法让气球变小。
(1)用自己的身体部位(用手戳破、用脚踩爆、用屁股压破)。
(2)借助外力的方法(用针刺破、用锤子或砖头砸破、用钉子戳破)
(3)将绑紧气球的绳子解开,直接放气。
4、幼儿自由地到户外玩气球。
游戏五:食物变变变
1、大家围坐在桌前,观察饼干、水果、青菜、火腿、干木耳、面粉等食物。
2、提问:怎样使食物变大、变小?:
(吃一吃、炒一炒、切一切、剁一剁、摘断、真空包装、晒干、浸泡、油煎。)
3、分享食物,把好吃的东西变小、变没有。
活动延伸
1、继续收集如望远镜、放大镜、充气椅、蹦蹦床、吹泡泡等材料,让幼儿主动探索以进一步加深对大和小变化的认识。
2、展示如蝴蝶的成长变化过程等各种动物的成长资料(书、图片、录音故事),帮助幼儿初步理解"长大"的概念。
3、充分挖掘一些潜在的、隐性的游戏。如从"拔河"可了解力气的大和小、从"独木桥"可比较胆子的大和小、从"大雨和小雨"可体验到声音的大小。
幼儿园《大和小》优秀教案 篇14
活动目标:
1、学会目测有明显大小差异的物体,懂得物体的大小是通过比较来认识的。
2、通过游戏使幼儿初步体会到由大到小和由小到大之间的转变,初步发展幼儿的多向思维。
3、激发幼儿探索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大猫和小猫的头饰、皮球、大箱子、小箱子各一个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知球的大小
老师最近发现咱们班的小朋友特别能干,老师想要把这两个球放在这两个盒子里,谁愿意帮助老师?(出示一大一小两个球,并出示两个小盒子)请两名小朋友到前面来装球,大球装不进小盒子里,为幼儿制造矛盾从而设疑揭示课题"大和小"。
二、变魔术:感知物体大小
现在老师要变魔术啦!看哪个皮球不见啦?小朋友闭上小眼睛,我数三声数,我们一起睁开眼睛,看~咦!哪个皮球不见啦?(反复进行)
2、实际操作,感知物体大小
现在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把手伸出来,请你们看一看老师的手和你们的手有什么不一样。
请幼儿说出老师的手大,我们的手小。
出示实物让幼儿感知物体的大小(大小杯子;大小手套;大小桌子等)
三、玩游戏:超级比一比
1、请幼儿将手放在眼睛前当望远镜,大家一起来找找教室里的"大"和"小"。
2、将幼儿分成两组,玩超级比一比的游戏:比比谁的鞋子最大?谁的头最大?谁的嘴巴张得最大?谁的手最大?谁穿的衣服最大?
四、玩游戏:大猫和小猫
1、出示大猫和小猫的头饰,引导幼儿辨别大和小。
2、游戏:大猫和小猫。大猫的音乐响起,大猫到猫妈妈身边,小猫的音乐响起,小猫到猫妈妈身边。
五、游戏:小兔子回家
皮球宝宝今天出来玩,可是忘记了回家的路,你们能把他们送回家吗?小朋友每人拿一个皮球,大皮球放回大的箱子里,是小皮球要放回小的箱子里。如果你送错了皮球宝宝们会伤心的。
师:现在请小朋友排好队,每人拿一个皮球按顺序把皮球宝宝送回家。
六、结束活动:播放歌曲《大大的小小的》
教学反思
1、有的孩子将小饼干放进大箱子。平时在园利用玩具等让幼儿多次复习所学内容。课件上面吸引幼儿注意。
2、环节清晰,但语言不够精练。应该多思考孩子会怎样说,更加合理的问出自己的问题。
幼儿园《大和小》优秀教案 篇15
【活动目标】
1.学会目测有明显大小差异的物体,懂得物体的大小是通过比较来认识的。
2.通过游戏使幼儿初步体会到由大到小和由小到大之间的转变,初步发展幼儿的多向思维。
3.激发幼儿探索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硬纸鱼20条(有大小差别)、钓鱼竿若干、用大积木围搭成一个“池塘”。
2.吹泡泡用具:装有肥皂水的塑料瓶人手一份,吸管(单孔、多孔、粗细不一)数量多于幼儿人数,气球若干。
3.可变大或变小的食物若干种,如饼干、水果、青菜、木耳干等。
4.照相机、大白纸和画笔,幼儿自带小时候的照片和近照。
【活动过程】
游戏一:钓鱼
1.每次请一名幼儿来钓鱼,要求钓“池塘”中所有鱼中的一条和最小的一条。鱼钓上来后,分别放在大鱼筐和小鱼筐里。
2.尝试:请幼儿自由地钓鱼,仍旧要求钓的和最小的鱼。
游戏二:超级比一比。
1.请幼儿将手放在眼睛前当望远镜,大家一起来找找教室里的“大”和“小”。
2.将幼儿分成两组,玩超级比一比的游戏:比比谁的鞋子?谁的头?谁的嘴巴张得?谁的手?谁穿的衣服?……
游戏三:大人和小人
1.教师讲述故事《大人国小人国》。
2.照片分享:小时候的我……(小手小脚,坐在推车里,不会自己穿衣裤和穿鞋袜、吃饭。)
3.提问:如果有一天你变大了,你是什么样的?(个子高了,胖了,力气大了,穿大鞋,跑得很快,可以做许多的事情,上学等。)
4.启发幼儿运用想像力随意表现身体某部位的变化。将幼儿表现的身体轮廓印香在纸上。(可将胳膊伸长,两脚分开来表示大人;用蹲下,胳膊、腿、脚收紧或绻起来的动作来表示小孩。)
游戏四:吹气球
1.引导幼儿想一想:有哪些能够变大和变小的物体?
(游泳圈、气球、蹦蹦床、折叠床、扇子、被子、雨伞。)
2.幼儿尝试让气球变大的方法。
(1)请几名幼儿用口将气球吹大。
(2)用口吹难度太大,可以用气筒打气。
3.思考用什么方法让气球变小。
(1)用自己的身体部位(用手戳破、用脚踩爆、用屁股压破)。
(2)借助外力的方法(用针刺破、用锤子或砖头砸破、用钉子戳破)(3)将绑紧气球的绳子解开,直接放气。
4.幼儿自由地到户外玩气球。
游戏五:食物变变变
1.大家围坐在桌前,观察饼干、水果、青菜、火腿、干木耳、面粉等食物。
2.提问:怎样使食物变大、变小?:(吃一吃、炒一炒、切一切、剁一剁、摘断、真空包装、晒干、浸泡、油煎。)
3.分享食物,把好吃的东西变小、变没有。
【活动延伸】
1.继续收集如望远镜、放大镜、充气椅、蹦蹦床、吹泡泡等材料,让幼儿主动探索以进一步加深对大和小变化的认识。
2.展示如蝴蝶的成长变化过程等各种动物的成长资料(书、图片、录音故事),帮助幼儿初步理解“长大”的概念。
3.充分挖掘一些潜在的、隐性的游戏。如从“拔河”可了解力气的大和小、从“独木桥”可比较胆子的大和小、从“大雨和小雨”可体验到声音的大小。
【设计评析】
这是个从基础入手形成大小相对概念的教学活动,重点是让幼儿在掌握大和小概念的过程中发展多角度的、多层面的思维。
在教学上打破了过去数学课的传统模式,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的特点,寓数学教育于游戏之中。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注意到了发展性原则,循序渐进,步步深入。
幼儿园《大和小》优秀教案 篇16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在两个物体中辨别哪个大,哪个小
2、在学会辨别大小的基础上,能够按大、小分类
3、学会说"大的"、"小的",让幼儿愿意说话
活动准备:
1、两个不同大小的篮框
2、演示用的大橘子和小橘子、大海宝和小海宝、大瓶子和小瓶子、大的书和小的书、许多大的和小的花
活动过程:
1、语言直接导入--今天老师带着小朋友进入一个神奇的世界,为什么说这个世界神奇啊?因为它充满了"大的宝宝"和"小的宝宝",老师念咒语带大家一起去吧!小朋友要闭上眼睛哦!(念咒语)--在念咒语的同时将道具展示在幼儿面前。
--请睁开眼睛,看!这个世界的东西啊都分成了"大的宝宝"和"小的宝宝"(说大的时候出示大的对比物。说小的时候出示小的对比物),小朋友们能不能把大和小分辨出来呀?
2、辨别哪个大,哪个小,尝试以大、小进行分类--分别出示大橘子和小橘子、大海宝和小海宝、大瓶子和小瓶子、大的书和小的书,引导幼儿辨别大、小,并说出"大的"、"小的"。
--大的宝宝和小的宝宝都有自己的房子,大的宝宝要进大房子,小的宝宝要进小房子,可是它们没有脚,需要我们小朋友帮帮忙,把它们送回家。
--教师演示如何分类,并指导幼儿将大的对比物放到大篮框,小的对比物放到小篮框。反复练习几遍。
3、活动结束,让幼儿说出"大的"、"小的"--时间过得真快,现在我们要回家,这些宝宝们要谢谢我们的小朋友,请老师送给每个小朋友一朵花。但是呢,需要小朋友说出这个花是"大的"还是"小的"。
活动延伸:
回家后让我们找找还有什么是"大的",什么是"小的"。
幼儿园《大和小》优秀教案 篇17
活动目标:
1.知道车的一些共同特征。
2.简单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重点:
知道车的一些共同特征。
难点:
简单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车子的秘密》,教学电子资源:《汽车小博士》。
2.各种玩具车,教师提供或请幼儿收集一些关于车的图画书、图片。
活动过程:
一、请幼儿回顾已经知道的车的名称、外观特征及用途。
1.我们已经了解了各种各样的车,说一说你都知道了哪些车呢?
2.老师今天要提几个关于车的问题 ,看看哪个小朋友知道的最多,看看谁是我们的“汽车小博士”。
二、教师和幼儿围坐在大桌子边,请幼儿查看幼儿用书《车子的秘密》、玩具车以及各种车的图画书、图片等资料,回答教师的问题,争当“汽车小博士”。幼儿回答完毕后,教师再一边播放教学电子资源中的图片,一边给幼儿介绍关于方向盘、车牌、汽车加油方面的知识。
1.车都有方向盘吗?
2.哪些车没有方向盘?
3.许多车是靠转动方向盘来控制方向,不过,像地铁、高铁等,因为行驶在固定的轨道上,所以是靠着操控杆来控制车子的行进速度。
4.为什么车斗有车牌?
5.车牌代表车的身份,所有的车都要挂车牌才能上路,车牌号码由汉子、英文字母和数字组成,不同颜色的车牌代表车的不同类别,方便辨识。
6.车都需要加油吗?哪些车不需要加油?
7.不是所有的车都需要加油来产生动力,为了减少汽油的使用和空气污染,现在也有不需要加油的环保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