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与子幼儿园教案

2023-12-25

父与子幼儿园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一次课间,我发现几个小朋友凑在一起看一本儿童漫画书,那幽默风趣的画面不时把他们逗得开怀大笑。我想,既然孩子这么喜欢漫画,何不组织一次漫画欣赏活动呢?于是,我选择了德国漫画家卜劳恩的作品《父与子》中的几幅作品。因为,这些漫画形象夸张,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幽默诙谐且贴近孩子生活,很适合孩子欣赏。本活动通过看哑剧表演、欣赏漫画、表演漫画等环节不仅让幼儿在看看、演演、讲讲中初步了解漫画的特点,而且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表演能力。

  活动目标

  1.理解漫画作品内容,尝试运用语言讲述漫画内容。

  2.提高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表演能力。

  3.通过欣赏,初步了解漫画的特点,喜欢漫画。

  活动准备

  1.根据漫画排练一段哑剧。

  2.道具:椅子、毛笔、小水桶、棍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小朋友们,有个小孩不小心把家里的镜子打坏了。他怕爸爸打,后来是怎么做的呢?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有趣的哑剧表演,名字叫《特殊的图画》。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这个小孩把镜子打坏了,想了个什么办法?

  幼1:好像是他拿胶水把镜子给粘起来了。

  幼2:好像是没怎么粘好,后来被爸爸发现了。

  幼3:一开始,爸爸没发现,爸爸还在那儿高兴地照镜子呢。

  幼4:最后,他爸爸发现了,追着要打他。

  评析:本活动第一个环节请小朋友看哑剧表演。两个小朋友夸张的动作和表情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再请小朋友根据哑剧猜一猜他怕爸爸扫。想了个什么办法?一下子激起孩子说的欲望。同时也为孩子看漫画做了铺垫。

  二、欣赏漫画《特殊的图画》

  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看漫画《特殊的图画》。

  1.我们先来看看这个爸爸长得什么样子?(光头、胡子、胖胖的、穿着黑色西装马甲。)儿子呢?

  2.今天这对父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呢?现在先请小朋友来看看,有什么看不懂的地方可以举手提出来。

  3.谁有什么看不懂的地方?(请幼儿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请其他幼儿帮助一起解决。)

  幼1:我不明白第2幅图上那个小孩在干什么?

  师:谁知道?

  幼2:我想那个孩子心里很害怕,在哭呢。

  师:有可能。哭能解决问题吗?后来他是怎么办的?

  幼3:后来他拿胶水把镜子粘起来了。

  师:你是从第几幅图看出来的?

  幼3:我是从第3幅图看出来的。

  师:再仔细看看后面的第4幅图,看看他是不是拿胶水把镜子粘起来了?

  幼5:我看出来了,他用毛笔在镜子上画上了爸爸。

  幼6:镜子不是打碎了吗?他怎么画的呢?

  师:嗯,这个问题问得好,谁知道?

  幼7:我认为他在镜子上贴上了一层纸?

  幼8:不,我认为他把镜子靠在墙上,然后在墙上画了爸爸。

  师:嗯,我认为你们两个说得都有道理。那你们还有问题要问吗?

  幼9:第5幅图上,那个小孩干嘛不溜走,还在那儿看呀?

  师:哎呀,这问题问得太有意思了,我记得我小时候犯了错误,怕挨打,会躲到一边去。那个小孩干嘛不溜走呀?

  幼10:我认为他是想看看自己画的爸爸像不像。

  幼11:我认为他是想看看爸爸会不会发现镜子已经坏了。

  师:说得太好了。那爸爸最后发现了吗?爸爸从哪里发现镜子已经坏了?

  幼12:我认为爸爸已经发现镜子坏了。

  师:你是从第几幅图上看出来的?

  幼12:我是从第6幅图上看出来的——那个爸爸戴的是领带,怎么镜子里是领结?

  幼13:还有,爸爸转过来了,可是镜子里的爸爸还是那个样子。

  师:这两个小朋友观察得非常仔细,我们为他们拍拍手。

  评析:第二个环节欣赏漫画《特殊的图画》。孩子提问,由同伴来解答。教师接过幼儿的球再抛给幼儿)为了解答同伴的提问,他们倾听同伴的发言特别认真。就这样在一问一答间,孩子的思维碰出了火花。

  4.请小朋友说说,哪幅图最好笑?为什么?

  师:刚才,很多小朋友看图的时候在笑,你觉得哪幅图最好笑?为什么?

  幼4:我觉得第5幅图最好笑。你看,爸爸照镜子的时候肚子挺得那么大!那个小孩儿手背在后面也很好笑。

  师:我也觉得很好笑!我们一起来学学爸爸和儿子的动作。

  幼6:我觉得第1幅图最好笑。你看,那个小孩舞棍子的样子多好玩。

  幼7:我觉得第7幅图最好笑。那个爸爸眼睛瞪得那么大。

  评析:“孩子是天生的幽默大师。”我请小朋友说说哪幅图最好笑。为什么?小朋友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他们充分体会到漫画夸张、幽默的特点。

  三、幼儿表演

  师:现在老师请两个小朋友扮演这一对父子,把这个漫画表演出来。表演的时候,动作和脸上的表情要夸张些,说话声音也要响亮些。最好能让我们的观众笑起来,你的表演就算成功了。

  (再请全体小朋友表演。)

  评析:第三个环节请幼儿根据漫画表演)既使活动动静交替。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让孩子在笑声中体验到漫画的幽默风趣,也提高了他们的表演能力。

  四、再欣赏几幅漫画

  师:其实这对父子就是漫画家卜劳恩自己和他的儿子。他把在日常生活中和儿子之间发生的趣事画成了漫画《父与子》。我们刚才看到的就是其中的一幅,名字叫《特殊的图画》。今天我还带来了好几幅漫画,我们一起来看看。

  1.欣赏漫画《会移动的箱子》、《射击》。

  师:请小朋友说说自己最喜欢哪幅漫画,为什么?

  2.欣赏漫画《处理纠纷》。

  师:看了这些漫画以后,你觉得这些漫画里谁做的不对?为什么?

  幼1:我认为这个孩子不对,因为他们两个人不该告诉爸爸。

  师:应该怎么办呢?

  幼1:应该自己解决。

  师:说得很有道理。这些漫画里还有谁做的不对?为什么?

  幼2:我认为两个爸爸不对,因为事情没弄清楚,他们就打起架来。

  师:你的意思是说等事情弄清楚了再打架?你们有不同的想法吗?

  幼3:我认为两个爸爸不该打架,有什么事应该好好商量。

  师:嗯,说得很有道理。我们大人教育孩子不打架,自己要做好榜样。

  总结:我们今天看的这些漫画很有意思:有的漫画滑稽好笑,有的漫画还让我们在笑声中明白了道理呢。

  评析:第四个环节让幼儿再欣赏几幅漫画。这样开阔了小朋友们的视野。也让他们进一步体验到漫画的特点。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谈谈和爸爸之间发生的趣事,并把这些趣事画成漫画。

  评析:孩子谈论的内容来源于生活,他们有话可说。同时欣赏了漫画后,他们在创作趣事时也很自然地运用了夸张幽默的手法。

父与子幼儿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感受父与子的亲情。

  2、尝试用语言、声音、动作等表达对画面的理解。

  3、初步感受漫画夸张、有趣的特点,喜欢看画面。

  【活动准备】

  1、课件《父与子》

  2、图片一张。

  【活动过程】

  1、看"父与子"的图片,熟悉人物。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图片,请小朋友一起来看看。是谁?他们是什么关系?"

  2、欣赏漫画一《射击》第一幅他们在干什么?你认为爸爸的枪法准不准?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让幼儿学一学爸爸射击的样子。

  3、依次看漫画《射击》第二幅,第三幅,第四幅,启发幼儿开动脑筋,大胆的用动作语言,声音来表现对画面的理解。

  4、欣赏漫画二《足球》第七幅看爸爸的头上怎么会有个包的?幼儿回答。

  出示全部漫画〈足球〉,请幼儿观看欣赏并回答,爸爸头上的包是怎么来的。

  提问:"为什么儿子会把爸爸的头当足球踢?""如果是你把爸爸头上踢了个大包,你会怎么做?""最后儿子和爸爸怎么了?"请幼儿再依次欣赏一遍。

  5、表演漫画

  1)集体表演请幼儿找一个好朋友,扮演爸爸和儿子,想一想,爸爸被踢了会说什么?儿子会说什么?会有什么样的声音和动作,请你们表演。

  2)个别表演

  3)表演给听课老师看。

  活动延伸:

  1、丰富幼儿对漫画知识的理解。

  2、请幼儿回教室说一说,画一画自己和爸爸的好玩的事情,制作成漫画给大家欣赏。

父与子幼儿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初步接触幽默画,体会幽默画所蕴涵的趣味性。

  2、在观察角色动态、表情,联想家庭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讲述自己对画面的理解与感受。

  活动准备:

  1、教师用书一份。

  2、幼儿用书每组一份。

  3、幼儿收集的各类装饰性材料、服装、道具。

  活动过程:

  一、观察角色形象,引起学习兴趣。

  1、出示《父与子》幽默画,幼儿猜想角色形象。

  2、幼儿观察《父与子》的角色形象,自由讲述。

  二、自主阅读幽默画,拓展思维想象结果。

  1、集体观察讲述第一组图“救火”。

  2、自主观察讲述第二组图“做错好事”。

  3、分析总结《父与子》的角色形象,感知幽默画的趣味性。

  三、幼儿自主选择材料,打扮“父亲”形象。

父与子幼儿园教案 篇4

  【自学指导】

  1.感悟心理、语言、动作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把握人物形象。

  2.通过自读与讨论结合法,进一步感受、理解本文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课文中父子之间的爱和信任所产生的神奇力量。

  【正音正字】找几个陌生汉字注音,记住每个字的书写要点。

  【积累词语】找出文章中的成语和好词语,并认真抄写几遍。

  【朗读课文】

  【课文简析】

  课文讲述了美国洛衫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抱着坚定的信念,冒着危险,不顾别人的劝阻,历经艰辛,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及其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情。

  课文先写在地震的混乱中,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急切地冲向儿子的.学校。尽管学校已成废墟,他还是坚定地向儿子的教室走去。接着写他不顾别人的劝阻,也不怕别人误解,坚持挖掘,营救自己的儿子。最后经过38小时不停的奋斗,他的儿子和另外13个同学获救。

  第1、2段,写出大地震的严重后果是:一伤害人数众多;二建筑破坏严重。其作用是:为下文挖掘的困难和危险作铺垫。

  文章中最能体现父亲绝望悲伤的话是:“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

  “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写出父亲眼看学校已经变成废墟,一时感到悲伤与绝望。

  父亲反复问别人“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表明父亲渴望帮助,迫切希望别人能帮助自己,抓紧时间,尽快救出儿子。三次出现这句话,突出了父亲在帮助无望的情况下,继续孤军奋战,更显出父爱的可贵。

  人们叹息地摇头走开而没有帮助他一起挖掘的原因是:①人们认为孩子已经死了。②挖掘废墟很危险,不必做无谓的牺牲。③人们认为这位父亲因为丧子而精神失常了。

  作者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而要写“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是为了突出时间的延续,突出挖掘时间长久、挖掘比较艰难,给人以紧迫感和危机感,更能体现父亲坚强的信念、顽强的毅力,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执著的爱、为救儿子克服的巨大困难。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三次出现在课文中。三次时间不同,意义也不完全相同。第一次,父亲悲伤、绝望时想起这句话,促使他下决心采取救援行动,非常坚定地要履行诺言,抢救儿子。第二次,是在救援行动有望时,儿子告诉父亲:这句话成为他身处绝境时的精神支柱,帮助他勇敢面对困境和死亡,表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绝对信任,并且以此鼓励同学。第三次,面对死亡的威胁,儿子勇敢地决定让同学先脱离绝境,说明这句话对儿子的为人处世有深远影响,表现了父爱的力量非常伟大。 )

  文章中与“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我’”这句话呼应的语句和情节是面对人们多次劝阻,父亲毫不动摇,“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到处是血迹。”

  首尾两段,在表达上有特殊作用。首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地震造成的巨大损失,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大背景,突出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末段,“巨大灾难”与首段呼应,同时通过父子“紧紧拥抱在一起”再次突出文章中心:父子深情,是产生奇迹的力量源泉。

  学习这篇课文,一是要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二是通过分析人物心理,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

  【思维训练】(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做六题)

  1.成语接龙:①欢声笑语;②无济于事。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3.第1、2段,写出大地震的严重后果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4.文章中哪句话最能体现父亲的绝望悲伤?

  5.如何理解“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

  6.父亲反复问别人“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从中你能感到父亲当时怎样的内心?三次出现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7.人们为什么都叹息地摇头走开而没有帮助他一起挖掘?

  8.从课文中找出表现人物情感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并作适当分析。

  9.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而要写“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

  10.如何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11.文章中哪些语句和情节与“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我’”这句话呼应?

  12.首尾两段,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朗读课文】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3.预习《爸爸的花儿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