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升大班了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知道自己在长大,体验升入大班的自豪感。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幼儿绘画材料、其他用于布臵的材料。
环境创设:布臵大班班级环境。
【活动过程】
1、认识自己班级的位臵,感知班级环境的变化。
师:新学期开始小朋友们都上大班了,我们的教师是这么的美,现在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我们大班的教室,跟中班的教室比有什么不一样?(幼儿观察)
师:班级位臵变了吗?班级标志有什么变化?(个别幼儿回答)
师:小朋友说现在的班级变成大班。那班级内的桌椅有没有变化?
师:那班级里面的环境还有什么变化?班级里面的小朋友有什么变化?师小结:小朋友回答的很好,班级里来了新朋友。班级教室有了很多变化。
2、讨论、比较自己的变化。
(1)引导幼儿回忆自己刚上幼儿园时的情景。
师:现在小朋友想想你刚上幼儿园时,你心情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哭?(个别幼儿回答)
师:刚上幼儿园时有的小朋友说会很想妈妈,会哭。
(2)引导幼儿比较自己与中班幼儿外在的不同。
师:小朋友现在看一看自己,跟自己原来在中班的时候有什么不同?(个别幼儿回答)
师:小朋友的手和脚变大了,个子长高了。
3、引导幼儿讨论自己与中班时相比,在本领、能力上有什么变化。
师:小朋友想一想自己,跟原来自己在中班的时候有什么不同?你学会了什么本领?
4、教师小结:我们升大班了,大家都长大了,不仅长高了、长壮了,而且比中班时有了更多的本领!现在我们是大班的哥哥姐姐了!
5、讨论上大班后该怎么做。
师:小朋友们都上大班了自己的事情应该怎么做?哪些事情应该自己做?(个别幼儿回答)
师:小朋友说的真好,小朋友现在是大班的哥哥姐姐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别人的事情帮忙做。
6、绘画《我是大班小朋友》
师:我们升大班了,大家都长大了,不仅长高了、长壮了,还会做很多事情,等一下请小朋友画一张《我是大班小朋友》。
我升大班了教案 篇2
人生中有三大转折关键期
1.家里——幼儿园(3岁)
2.幼儿园——小学(6岁)
3.小学——中学(12岁)
先看看——孩子入小学后都会出现哪些不适应?
孩子入学不适的表现——一到上学时间就烦躁、不安、焦急,甚至哭闹,有的孩子则出现上学情绪低落,放学欢腾活跃的现象;
不愿意提及在校的表现和活动;
进入不了学习状态,学习习惯差,不能完成学习任务;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听课效率低;
上学还没几天就开始怕学、厌学;
性情发生改变,如变得退缩、烦躁或是攻击行为增多。
小学老师反馈
一年级学生
哭闹
上课坐不住
书写困难
写作业拖沓、速度慢
集体中太自己
自由活动时不会玩
丢三拉四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由此看出,幼小衔接很重要
根据国家教委进行的“幼小衔接”研究表明,由于小学生活与幼儿园生活有着很大的不同,超过60%的孩子入学后存在学习适应性严重不足的问题。不适应正规的学校教育,不适应相对紧张的学习环境;不适应跟老师、同学的相互配合、相互合作;不适应学校在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等方面的要求等等。
到底什么是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是儿童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之间的衔接,是儿童结束以游戏为主的学龄前生活,走上以学习为主的正规学习生活的过渡。
幼小衔接,需要你我共同参与
幼小衔接不仅仅是幼儿园的事,需要家庭、幼儿园、小学、社区多方配合共同完成。
幼儿园会怎样做呢?
1、端正指导思想,增强衔接意识。
2、从孩子入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能力。
3、从家长入手,争取家园配合,共同做好幼小衔接。
4、从情感入手,激发幼儿入小学的愿望。
5、从研讨入手,加强幼儿园与小学间的教学衔接。
一、端正指导思想,增强衔接意识。
每学期初各班制定出详细的幼小衔接计划、方案,期末有总结。学期初定本期所开展的活动,每个活动有具体的方案,活动中有图片,活动后都有总结。
二、从研讨入手,加强幼儿园与小学间的教学衔接。
1、幼小衔接交流会
2、教学研讨会(年级教研、集体教研)
3、与小学教师座谈(参观小学)
三、从情感入手,激发幼儿入小学的愿望
1、参观小学、观看小学升旗仪式。
2、走进小学课堂参观小学的校园,观摩小学生上课及课余活动。
3、通过图片、资料、等各种教育形式,帮助幼儿认识入小学后的学习与生活。
4、幼儿园与小学老师互换、听评课。
自制玩具要求
大二班袋鼠袋:请家长用结实干净的大编织袋来做,在上面用布缝上一些好看的图案,袋子上面的两侧位置缝上宽松紧,长度适应大班孩子。做好后,让孩子试一试。及时调节。
大一班高跷:
1、请用四个粗的旺仔牛奶瓶(铁质的)来做高跷。用宽一些缝好的布条来做孩子手拉的绳子。绳子放在四个瓶子下面。最后,用宽胶带上下左右转圈粘结实。照这个样子一共做两个高跷,孩子左右脚各一个。
2、或者用7个“六个核桃”(露露瓶)瓶子做高跷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