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园教案范文汇编

2023-11-18

关于幼儿园教案范文汇编 篇1

  主题说明:

  秋叶飘落的动感与幼儿跃动的心灵天然地契合。丰富多样的树叶又给幼儿提供了探索、发现、表达的广阔空间。摇曳飘落的、多姿多彩的树叶就是一方天地、一个世界。我们同幼儿一起进入落口十世界,去探究、去发现、去思索、云想家、去表现

  正是在这种充满兴趣的活动中,幼儿建构着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着自己的智慧,激发起热爱自然和热爱生活的情感。也正是在落叶这一情境脉络的活动中,幼儿克服着自己认知、表达的局限,突破自己原有的水平,进入自觉的、积极的学习状态。

  ? 主题目标:

  1.在秋叶飘飘的景象中,萌发对周围环境变化的好奇和观察的兴趣,获得有关秋天明显特征的感性经验。

  2.愿意用语言、身体动作、美术创作来表达自己对秋季特征的认识和感受。

  3.让幼儿在秋季的大自然中尽情地嬉戏,在探究和表现中获得快乐,以此激发幼儿热爱自然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 环境创设:(主题墙与展示区,附有照片2-3张及环境创设说明)

  主题墙:以一颗秋天的树营造出“落叶飘飘”的情景,把孩子对秋天探索后的发现展示其中;在“树叶变变变”中通过孩子的一些想象、创作表现出秋天的丰富多彩。

  展示区:1.把幼儿完成的《彩色树叶的舞蹈》组合成一片彩色树林,布置在γ嫔稀

  2.将幼儿捡到的落叶串接起来挂在活动室内,适时附上幼儿关于秋天的童言稚语,营造秋意浓浓的氛围。

  3.提供有关秋天动物和植物的幼儿读物。

  ? 区域设置:(附有各区域材料照片)

  娃娃家:提供树叶装饰物,供幼儿打扮娃娃家。

  提供树叶当作道具,以丰富娃娃家游戏情节,如炒菜、做礼物等。 美工区:提供用来压印的材料:树叶、颜料和白纸,压印后请幼儿自由添画。

  提供橡皮泥和不同形状的积木,供幼儿压印或塑造形象。

  树叶拼拼乐。将树叶自由拼摆成某一形象。

  语言区:幼儿活动材料第三册第l一2页叹树叶蝴蝶》第7―8页《会响的小路》。

  各类有关秋天的幼儿读物。

  益智区:展出部分树叶书签,供幼儿欣赏。

  提供大小、颜色不一的树叶,让幼儿按颜色或大小给树叶分类。

  幼儿活动材料第三册第5页《树叶妈妈和孩子》。

  科学区:提供树叶、塑料袋、羽毛、自制降落伞等,供幼儿继续探索飘落物体

  的特性。

  张贴有关秋天动物和植物的图片,供幼儿认识。

  表演区:提供树叶装扮物,供幼儿自由选择,进行装扮游戏。

  提供幼儿活动材料第三册第9一10页《有趣的树叶装饰》。

  《秋天》等音乐磁带,供幼儿歌唱或自由运用动作表现。

  展出关于树叶装饰舞会的照片,供幼儿欣赏。

  ? 家长工作:

  1.双休日带孩子去公园等地方,踩踩树叶,采集叶片或小果实;上幼儿园时带到班里,放带自然区供大家观察。

  2.利用树叶与孩子玩游戏,如小小叶片来追我,铺树叶小路等。

  3.搜集有关叶子的书籍、图片、影碟等,和孩子一起观赏。

  4.和孩子一起讨论收藏叶子的办法并精心收藏叶子。

  5.培养孩子自觉洗手、保管自己物品等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

  6.针对秋季千燥的特点,让孩子注意扩肤,多饮开水。

  ? 主题展开思路一览表(网络图):(递进式)

  科学:捡落叶 艺术:小树叶的画 语言:树叶蝴蝶语言:收藏树叶

  艺术:挠痒痒 科学:树叶宝盒

  科学:树叶的旅行 艺术:我给树叶添叶脉

  语言:会响的.小路 艺术: 有趣的树叶装饰 艺术:大风和秋叶 综合:什么东西飘下来 科学:树叶妈妈和孩子艺术:叶宝宝翻跟斗

  艺术:秋天的大树 语言:小小鱼的桂花发夹 语言:树叶鸟 艺术:桂花发夹

  科学:树叶宝宝找妈妈

  ? 主题活动设计:

  活动一:科学(数学):捡落叶

  设计意图:

  在之前一系列数学活动的基础上,对于小班幼儿而言,要他们体验“1”和“许多”并不困难,可是只学习“1”和“许多”对小班的幼儿而言较枯燥,如果结合生活情景、伴随儿歌和动作,会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既可以满足幼儿游戏和好动的需要,又能很好地完成教育目标。因此在活动中,我把场地设置在了室外,让幼儿在捡落叶听儿歌的同时,感知“1”和许多的不同。 活动目标:

  1.观察秋天树叶的变化,感受捡落叶的乐趣。

  2.在捡落叶的过程中,感知“1”和“许多”。

  活动准备:

  1.《小朋友的书秋天到了》。

  2.供幼儿装落叶的小筐若干。

  3.事前确定捡落叶的场地。

  活动过程:

  一、户外观察。

  1.和幼儿一起到户外踩踩地上的落叶,听听落叶发出的声音。提问:你看到什么了?听到什么了?

  2.和幼儿一起观察树叶从树上飘落的景象。

  二、捡落叶。

  请幼儿去见各种各样的树叶,并引导幼儿观察树叶形状、大小、颜色的不同。 提问:看一看你捡到的树叶像什么?还有别的不同的树叶吗?大小一样吗?颜色有什么不同?

  三、感知“1”和“许多”。

  1. 请每一个幼儿捡一片落叶,一起放到老师的筐里。“你捡了一片,你也捡了一片一片片落叶放在筐里变成了几片落叶呢?”。(许多)

  2. 请每一位幼儿选一片落叶拿走。“老师的筐里有许多许多片树叶,请你选一片也请你选一片快来告诉老师你选了几片树叶?筐里还有几片落叶?”。(一片,没有了,感知“许多”和“1”之间的转换。)

  四、学习诗歌。

  老师念儿歌,让幼儿跟着儿歌做动作。当听到“树叶飘在上”时,鼓励幼儿把“树叶”放在自己身体的相应部位。在此基础上学习儿歌。

  附儿歌:《小树叶飘啊飘》

  小树叶飘啊飘,飘在我的头顶上;

  小树叶飘啊飘,飘在我的肩膀上;

  小树叶飘啊飘,飘在我的膝盖上;

  小树叶飘啊飘,飘到地上睡大觉。

  活动二:语言(诗歌)树叶蝴蝶

  设计意图:

  这是一首适合小班幼儿朗诵的诗歌,语言浅显,通俗易懂,同时,落叶蝴蝶是幼儿可以想象和已经尝试绘画的形象。同时,根据幼儿语言模仿性为主的特点,可以让他们进行替换诗歌中个别词语,体会创编的快乐。教师应注意在教学中倾听幼儿的回答以及给予及时的肯定。

  活动目标:

  1.能愉快地跟着诗歌做动作。

  2.替换诗歌中的个别词语,体验创编诗歌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观察过落叶情景。

  2.有落叶树的场地。

  活动过程:

  一、欣赏落叶。

  1.师幼围坐在落叶树下,共同欣赏和讨论落叶飘飘的情景。

  2.教师捡起一片落叶,请幼儿说说树叶的颜色、形状。

  二、感受诗歌意境。

  1.秋风一吹,树叶一边唱歌一边从树上飘下来,树叶有一首好听的诗歌。

  2.幼儿完整欣赏诗歌诗歌一遍。

  3.诗歌中的树叶像什么?请幼儿运用动作表现。

  4.跟着教师边念诗歌边做动作。

  5.每名幼儿手持树叶扮演小树叶,边跟念诗歌边表演。

  三、尝试仿编。

  1.请幼儿观察手中的叶片,说说树叶除了像蝴蝶,还像什么。

  2.根据幼儿的想象,填入“就像一群”,教师帮助幼儿连成一首新诗歌,尝试让幼儿集体朗诵。

  3.请幼儿来到数下空地上,手持树叶一起边念《树叶蝴蝶》或新编的《树叶小鸟》等,边做动作。

  附诗歌: 树叶蝴蝶

  秋风秋风吹吹,

  树叶树叶飞飞。

  就像一群蝴蝶,

  张开翅膀追追。

  活动三:艺术(律动):挠痒痒

  设计意图:挠痒痒可以拉近同伴之间的距离,也是孩子们十分喜欢的游戏。音乐《挠痒痒》通过动作和声音来表现挠痒痒的乐趣,将这一情境结合到大树与毛毛虫,能更生动的将秋天的树叶从大树妈妈上飘落下来的情境表现出来,孩子们也

关于幼儿园教案范文汇编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及动手操作,使幼儿掌握理解海绵的性能,知道海绵的用途。

  2、学习词语:软软的、轻轻的、吸水、弹性等。

  3、激发幼儿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人手一块海绵和2—3根细橡皮筋

  2、海绵变化图示两张

  3、彩色颜料水每组一盘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海绵,幼儿交流经验

  1、你们是怎么玩海绵的?幼儿相互交谈议论。

  2、请幼儿讲讲:玩起来与别的积木有什么不同?

  3、请位幼儿说一说见闻: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海绵。

  二、操作游戏,感受海绵的特性

  1、海绵宝宝变成小青虫游戏

  教师出示毛毛虫图示和细橡皮筋,引导孩子用橡皮筋把海绵分若干节,并与原形比较。请幼儿思考:可以让海绵变回原来的样子吗?幼儿再动手做一做。

  小结:我们能把海绵变成各种形状引导孩子捏成一团),马上松开,它又能恢复原样,说明海绵有弹性。

  2、海绵宝宝喝水游戏

  1)教师提供颜料水分组活动,提示幼儿思考:海绵宝宝能干什么?

  2)待幼儿活动几分钟后,请幼儿说一说你是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如:“我把海绵放在颜色碗里,碗里的颜色水少了,而海绵变颜色了”。

  教师肯定幼儿的做法和语言表述,表扬做的好的幼儿。

  教师小结:海绵能把颜料水变少,说明海绵能吸水,具有吸水的功能。

  联系生活,整理活动: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海绵的用途也很广,如我们做操用的体操垫、睡觉时铺的海绵垫等。引导幼儿把吸水的海绵拿到阳光下晒一晒,整理桌面的操作材料。

  活动延伸:

  1、让幼儿仔细观察社会上、家庭里还有什么东西是用海绵做的。

  2、数小时后,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去收海绵。

关于幼儿园教案范文汇编 篇3

  教案目的:

  通过音乐歌曲,让孩子们学习表演,学习儿歌中间的一些歌词,并且能够练习能够完整的讲述出歌词的含义等。

  教案准备:

  1、儿歌,模拟一个小店。

  2、各种小动物的头饰。

  教案流程:

  一、情形扮演,幼儿熟习儿歌内容

  白:在一座大森林里,小熊开了一家商店。(边说边拉开帷幕,幼儿看见的是小熊在铺子里。)小熊:小朋友们好,我是小熊,今天新开了一家铺子,欢送大家莅临。

  (师出场):哇!小熊家开了铺子,张教师带大家去看一看,铺子里有些什么东西。(转身向兔子,指着袜子)这是什么东西?一共有几?(请幼儿答复,学习正确运用量词:三双袜子)(再指着一排瓶子)这一排是什么?共有几个?(请个别才能较差的幼儿练习:四个瓶子)(教员转身对兔子)小熊,这桌子也卖吗?兔子:卖,当然卖咯!师:哎,我看这桌子挺好的,小朋友们看看铺子里有几张桌子?(指导幼儿正确运用量词:张)

  (师拿起两把塑料的椅子)你们看漂亮吗?我们来数数一共有几,然后通知大家。(指导幼儿学惯用“把”这个量词)

  师:还有些什么?(教师寻觅别的东西,忽然发现)瞧,这些帽子可真多,有大有小,有白的有花的,一共几顶,我们来数数。一顶、两顶、三顶、四顶、五顶,一共五顶帽子。(幼儿练习顶这个量词)这里的东西可真多呀!(忽然来了五只小猴子)

  之一:小熊,我要买五顶帽子。小熊:啊?是几顶?我没听分明。师:小朋友,小猴子要买几帽子,通知小熊。(幼儿齐答:五顶帽子)

  之二:小熊,我要买四个瓶子。

  之三:小熊,我要买一张桌子。(教师帮小猴抬下)

  之四:小熊,我要买三双袜子。

  之五:小熊,我要买二把椅子。小熊:我的东西卖完了,明天再来开商店。(拉上帷幕)

  二、引出儿歌

  1、随着拉上帷幕的同时播放录音磁带,第一遍观赏儿歌。(主要集中幼儿留意力)师:是谁把方才的是编成了这么好听的儿歌?他到底编的对不对,我请小朋友再认真听一遍。

  2、第二遍观赏儿歌

  3、了解儿歌内容

  (1)是谁在森林里开了一家铺子?(幼儿完好讲述)

  (2)铺子里有些什么东西?(请求正确运用量词)

  (3)东西被谁买完了?小熊怎样说的?

  三、幼儿学念儿歌

  1、放慢速度,幼儿跟教师一同念一遍。

  2、提示请求,会的小朋友念响点,不会的悄悄念。

  3、分组练习,加快速度。

  四、游戏

  1、教员指导幼儿游戏,出示一些儿歌中没有的物品,引导幼儿用“我要买句式,并能正确运用量词来参与活动,在游戏的过程当中假如有幼儿没有正确运用量词,能够请其他幼儿协助他。

  师:“小朋友们都会念这首儿歌了,你们会不会买东西呀?好,小熊的铺子又要开了,假如你能像小猴子一样,说分明你要买什么?小熊就会卖给你。”

  2、游戏扩展:开放幼儿的活动空间,增加互动。兔子:“今天的生意好极了,我的货这么快就卖光了。

关于幼儿园教案范文汇编 篇4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由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及休止符组成的节奏,并学习用脚部动作加以表现。

  2.启发幼儿利用十六宫格相互合作,共同创编并表现新节奏。

  3.让幼儿分享创造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图片:小脚印若干;十六宫格板五张。

  2.音乐:放你的小脚丫

  音乐

  活动过程

  一、观看录像,引出课题。

  1.教师:小朋友,今天我为你们带来了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舞蹈。你们想不想看?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教师:录像中的叔叔真厉害,他们用脚踩出的节奏好听吗?

  那你们的小脚能不能踩出这么好听的节奏呢?

  现在,我们来试一试,好不好?

  二、学习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休止符组成的节奏

  1.出示十六宫格板,教师摆节奏谱。

  教师:瞧,老师特地请来了这些小脚印帮忙,看看我是怎么摆的。

  教师演示。

  2.引导幼儿讨论并学习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休止符三种节奏。

  (1)教师引导幼儿对三种节奏逐个学习。

  教师:这么多的小脚印该怎么踩呢?别急,我们一个一个来,好吗?

  (一个即四分音符,踩一下;一个即八分音符,踩两下;空格即休止符,不踩)

  (2)教师带领幼儿边朗诵语音谱,边用脚踩相应的节奏。

  教师:那我们就看着这些“小脚印”一边念一边踏脚,好吗?

  (嗒嗒 嗒嗒 嗒)

  (3)教师带领幼儿随乐看图谱,边朗诵边踏脚。

  教师:真好听!要是来点音乐就更好了。加上音乐试试看,怎么样?

  (4)幼儿看图谱随乐踏脚,教师用手指着图谱。

  教师:真棒!那我们站起来踩节奏,好吗?

  不过,有个要求,在踩节奏时能象录像里的叔叔一样就用脚踩出节奏,

  嘴巴不发出声音,在心里念节奏,能不能做到?

  三、启发幼儿创编并表现新节奏

  1.幼儿分组进行创编节奏,教师进行指导。

  教师:今天,我为小朋友准备了许多“小脚印”和十六宫板,由你们自己来贴“脚印”,编节奏。

  几个人一起合作,看看哪一组编的节奏最好听。

  记住了,编好后,一组的几个小朋友要看着自己贴的“小脚印”,先来试着踩一踩节奏,好吗?

  教师引导幼儿创编出较为协调又便于自己踩的节奏。

  2.请各组的幼儿展示自己新编的节奏谱,并带领全体幼儿一起随乐踩节奏。

  3.教师带领幼儿随乐

  将四组新编节奏连起来完整的练习一次。

  教师:看来,你们的小脚也很厉害,也能踩出好听的节奏,对不对呀?

  最后,我们站起来,听着音乐把我们自己编的节奏连起来表演一次,好不好?

  四、结束

  教师:接下来让我们带上这些“小脚印”去找小伙伴们一起玩,好吗?

  (教师带幼儿出活动室)

关于幼儿园教案范文汇编 篇5

  一、教材分析

  歌曲《拉拉钩》是一首2/4拍的曲子,歌曲活泼富有童趣,结构简单,平整,音域比较窄,生动地描写了两个小朋友之间因发生了矛盾,从生气到和好又高兴起来的表情和动作。这首歌曲运用了切分音和休止符的节奏来表现生气与高兴的情绪。对于现在独生子女家庭来说,个个在家备受宠爱,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发生争执吵架等生气不友好的表现。《拉拉勾》是幼儿身边的经验感受,通过这首歌曲的教学对幼儿进行教育,以歌曲的思想情感影响和感染幼儿,使其形成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个性,使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二、教学目标:

  1、感受和表现歌曲中人物情绪的变化,在音乐活动中享受快乐体验。

  2、引导幼儿用自然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发展音乐记忆力、表现力,培养幼儿宽于待人、与同伴友好相处的良好性格。

  3、引导启发幼儿能根据歌词内容,通过简单的表演动作理解歌曲。

  三、重点

  理解歌曲内容初步学会演唱,唱好切分音、休止符。

  四、难点

  运用表情、动作与同伴交流表现歌曲。

  五、教学准备

  《拉拉勾》音乐课件

  六、教学方法

  整体教唱法、情绪感染法和节奏朗诵法。交替使用、相互补充,使教学活动动静交替。

  七、教学程序

  1、发声练习,让幼儿熟悉切分音和休止符。

  2、欣赏歌曲、情感体验:播放课件,幼儿看完形象生动的课件后,对歌曲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提问:“这两个小朋友怎么了?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你怎么看出他们生气了?那么他们后来怎样了呢?和好了吗?你是怎么看出来他们和好了?”

  3、教师边表演边范唱,引起幼儿倾听的欲望,给幼儿一个完整的印象。

  4、节奏朗诵歌词,首先请幼儿通过自己探索学习切分音和休止符的节奏。教师用形象的比喻引导幼儿学会切分音和休止符。然后在根据歌词内容运用语言节奏朗诵歌词。

  5、整体跟唱,分别采用集体无伴奏跟唱、根据歌曲情绪分前后两部分表演唱和分组表演唱的形式。

  6、运用简单动作表演唱,请幼儿自由选择伙伴两两一组尝试为歌曲配上简单的动作,教师对幼儿进行个别指导,把生气和高兴的表情表现出来。重点创编动作:生气、不理睬、翘嘴巴。

  7、再请几组动作表现好的幼儿进行示范性的表演。

  8、活动结束,讨论:“和小朋友怎样才能做到每天都是高高兴兴的呢?”“团结友爱。”除了拉拉钩能使两个好朋友和好外,还有什么办法可让两个和好?孩子们自由的讨论并能将想到的答案用到歌词中。如:你伸出双臂我伸出双臂抱一抱我们又做好朋友。通过创编歌曲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创作能力。

  大家一起玩音乐游戏“找朋友”,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本次活动。

  八、教学反思

  唱歌教学要求幼儿掌握一定的唱歌技能,通过唱歌教学对幼儿进行教育,以歌曲的思想情感影响和感染幼儿,使其形成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个性,使幼儿身心健康的成长的要求。通过第一遍欣赏课件,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鼓励幼儿大胆表述,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第二遍欣赏引导幼儿用动作表情表现出对歌曲情绪的体验,为难点的突破做好了充分的铺垫。整个教学活动要幼儿从头到尾整首学唱,一遍一遍的重复是不符合纲要精神的,因此,我设计了多种形式,比如无伴奏整体教唱,因为幼儿跟人声学唱比跟乐器学唱容易些,在没有伴奏的情况下幼儿更能听清歌词、曲调的特点。另外还运用了分组表演唱、个别和集体的对唱等形式。再针对较难掌握的地方进行分句教唱。这样不会使幼儿感到乏味和疲劳。最后在尝试创编歌词的过程中幼儿表现得非常大胆、自由、认真。使每个幼儿都能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去,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激发了幼儿创造的欲望,同时教师让幼儿把创编的歌词填入熟悉的旋律中又大胆又很有创意,使幼儿的兴趣达到了高潮。歌声齐气又响亮,是孩子们对自己创编结果的肯定,也是孩子们有自信的一种表现。

关于幼儿园教案范文汇编 篇6

  一、剪纸的意义

  1.使幼儿的手部小肌肉得到锻炼,提高手部动作的灵活性与协调性幼儿通过使用剪刀,使手指动作的训练对脑细胞产生良好的刺激作用,完善神经系统的控制能力。对照《指南》中的健康领域,对大中小三个年龄阶段都提出了十分具体的使用剪刀的目标,从小班开始可以尝试沿直线剪;中班则能沿直线剪出各种图形;大班还可以剪出曲线、弧线,表现较复杂结构的图像。由此看出我们创设一定的环境,让幼儿参与各种有趣的剪纸活动,对幼儿的手指灵活、协调,有着十分明显的积极意义。

  2.对幼儿有意注意、空间方位知觉、思维能力发展均有很大的帮助剪纸需要注意力集中,手眼协调地不断调整剪刀的运行方向及力度,灵活地剪出物体形象,使幼儿的有意注意、观察的顺序性都得到发展。

  剪纸又必须把纸转来转去,锻炼了幼儿酌方位知觉。比如:剪对称图形:左边、右边是一样的。只需要剪一半的图形,打开就成为一个完整的图像,提升了幼儿的空间想象能力。

  我们在写书法的时候常说“意在笔先”,同样,剪纸也是“意在剪先”。很多种的艺术创作是允许修改、可以修改的,而剪纸就难以修改。时常一刀剪错就会剪断或不能剪出预想的图样,因此必须先判断方位再下刀,这就锻炼了幼儿按空间想象进行推理,既要勇敢果断,又要耐心细致。

  二、使剪纸成为具有创造性的活动

  有的老师怕孩子剪错,往往要求幼儿先将图像画好,然后再沿轮廓剪下来,可是如果一直停留在先画再剪,只是一个手眼协调的过程,无法发挥剪纸所特有的艺术创造表现。剪纸讲究的是对称、变形,许多创造尽在不言中。例如青花瓷瓶、蝴蝶的左右对称,四瓣、五瓣花的重复对称,直至窗花的对称等,这些都是绘画难以做到的图像,但是,一旦把握了剪纸的对称剪法,就能轻而易举地千变万化,其中蕴含着想象和创造力是难以估量的。

  还有部分老师认为剪纸就是不断地反复练习,练完一沓废纸就可以熟能生巧,但这只适合幼儿最初练习手指灵活。如果向“意在剪先”发展,那么就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反复操作的活动,而是开始走进无限的创造活动。

  三、幼儿剪纸活动区教法探讨

  剪纸活动区虽然没有刚性的要求,但也不是放任自流,首先必须按照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做到由浅入深地、循序渐进地适度推进,才能使幼儿逐渐提高使用剪刀的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一)步骤

  我在幼儿剪纸活动区一般按以下四个方法由易到难地安排活动。

  方法一:随意剪直线随意剪即凭借想象直接把纸剪出一定形状,其目的是培养幼儿剪纸的兴趣及学会使用剪刀,把握手指的开合,这是幼儿开始接触剪纸时最比较适合的方法。包括:(l)剪小碎片——

  用长条的纸条剪成小块,纸材可以由稍厚到普通纸,纸条也可以由窄至宽。如:娃娃家的喂饭、烧菜,给小兔贴兔毛等。(2)剪直线——把方形的纸剪成长条,长度也可逐渐增加,使手指连续开合,如:蒡面条、剪葱等。

  方法二:沿线剪

  当幼儿较为熟练使用剪刀后,便可学着沿图像的图形轮廓剪,以提高眼手协调的能力。

  它分为:

  (l)沿线剪直线或具有直线条的图形——一开始沿直线剪时,要关注幼儿的左右手

  协调,手腕稳稳地向前推,努力使线条与剪刀吻合,在学剪直线中可以剪一些简单的三角形、

  方形的图形,进行组合造型,以提高幼儿创造表现的`兴趣。

  (2)沿线剪弧线——幼儿最初剪弧线常常出现把圆形剪成多边形的情况,关键是右手拿剪刀一直向前,左手要配合右手旋转纸片,才能剪出光滑的图形。例如:剪圆形、小蛇、削苹果等。

  (3)剪图像——幼儿掌握了直线与弧线后,就可从剪基本的图形到剪出轮廓凹凸较为复杂的图像,如各种小动物、小朋友、花草树木。

  方法三:目测剪

  当幼儿能控制剪刀方向后,我就开始引导幼儿学着没有线条暗示的徒手剪,走向“意在剪先”。

  (1)剪图形——由长方形剪直线成正方形、各种长方形和三角形,到有长方形或正方形剪弧线成圆形、半圆形等。

  (2)把纸摊平剪图像——即把纸摊平后,任意转动纸张,剪出各种形状,增加剪纸的灵活性和想象的机会,例如:各种玩具、用品等。

  中国有很多剪纸都不是对称的,例如:老鼠嫁女,就是脑子里有个完整的印象,想好了剪。一般小、中班幼儿随意剪出形状后再想象命名,而大班幼儿随意剪,大多数都会先有设想再动手。

  方法四:对称剪纸

  即将纸折叠一次或多次后,剪出相连的纹样,在中国民间剪纸中比比皆是,对培养幼儿的空间的想象和推理能力都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由于幼儿受到思维水平的制约,所以对称剪纸最好在四岁以后进行。

  (1)一折二对称剪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半个变一个,这是对称剪纸的起步,可以对

  边一折二,也可以对角一折二,这样的空间想象对幼儿会具有很大的挑战,必须经过相当长的时间由简到繁地反复尝试才能建立享用的经验。

  对称剪出简单的图形、爱心、树叶等,关键是区分中心线和边线,初步理解由半个成一个图像的变化。

  在区分中心线和边线,初步理解对称剪简单图形的基础上,尝试剪更多简单的图像。

  例如剪人、蔬菜等,直至大班发展为剪(丰、羊、鱼、吉、春)等吉祥文字。

  *在物体轮廓外剪花边或轮廓内折叠镂空剪。如锯齿和月牙是中国剪纸特有的纹样,大班在已有经验上可以开始尝试例如:灯笼、福娃等,使图像更具民间装饰风格。

  (2) 一折四对称剪纸——即由半个变一个.一个变两个、两个变成四个……如此成倍增加。需要注意的是必须使幼儿联系半个变一个的经验去区分边线和中心点,思考四个是怎么变出来的,例如:四瓣花、八瓣花等。在一折四剪纸中必须给幼儿自己来确定第一个图像的机会,使幼儿的创造无限。链接地方不能剪断,要几个就是折几下,要六个就是折三下,手拉手的位置不能剪断。由于幼儿手部力度控制不足,应注意层次不宜过多。

  (3) 一折三对称剪纸——一折叠三是奇数,必须在熟悉一折四剪纸以后,进一步启发幼

  儿思考和探索,其要领是对折使一个变两个时必须留出一角,才能使两个添上一个成三个,有了一折三的经验,再对折也就能剪出一折六如雪花状的图案了。

  (4) 一折五对称剪纸——同样一折五是在这一三方法上的进一步推进,即对折后留出一个小角,使两个变四个再添上留出的一个变成五个,例如五角星。

  以上这四种剪纸的方法不是递进的关系,而是按照幼儿的特点和能力适度推进。例如:

  小年龄段的孩子随意剪多一点,大年龄段孩子多一点对称剪,也不是要求每一位幼儿都必须全部掌握,无论哪种方法,运用沿线剪和目测剪创造丰富多彩的图样始终不变。

  (二)方法

  学剪纸是一个细水长流的活动,没有限时限刻的要求,时常会看似山穷水尽凝无路,突然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春,需要的是持续的兴趣中日积月累的操作经验,因此,活动区更适合它的开展,在活动区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重视新内容新方法前的对话。每一次提供新内容或新方法前,教师一定要利用活动区分享交流的时间引起幼儿的关注,或组织一些简短的对话讨论,让幼儿知道做什么和怎样做。

  (2)弹性安排时间,关注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尽可能做到差距小变化大,便于幼儿联系已有经验,自行解决新问题,也有利幼儿变化和创造。时常一个新方法刚开始出现的时候还需要教师做些演示和提示,给了幼儿充裕的时间和机会,越到后来操作逐渐复杂,教师的直接干预倒反而会越来越少。教师要特别关注每位幼儿的点滴创造,给他们展示、介绍、分享各自体验的机会,提高幼儿学习的内驱力。

  (3)每个星期要有固定的时间深入剪纸区。教师每个星期要有固定的时间深入剪纸区,参与幼儿的活动。在中大班应将这个时间告诉幼儿,使他们有准备地参加,和老师一起活动。

  (4)及时发现那些特别喜爱剪纸的幼儿。我们时常会发现有些幼儿会成为剪纸能手,他们的作品时常令老师都感到不可思议、望尘莫及。对这样的幼儿要多给他们操作的机会,还可让他们轮换着在剪纸区当小老师,有时小老师的做法更适合他们的同伴,而且会带动一大批幼儿。

  (三)内容

  任何一个步骤的剪纸均没有特定指向的内容,选择什么内容至关重要,方法再好,没有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加以表现,必定显得空洞无味,为此必须把选择适合幼儿的剪纸内容放在第一位。我们在选择内容时一般都会考虑:

  (1)适度新颖:来源于幼儿生活又有一定的新鲜感,足以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去观察和思考,时常会有新的发现想象。

  (2)有具体动机:每一次剪纸都应让幼儿了解用来干什么,或用作游戏的材料,例如:给娃娃家当餐垫、食物,或做成某件物品,例如:新年的贺卡,树上的秋叶,或布置某一环境。使幼儿产生任务意识,一旦实现,成就感油然而生。

关于幼儿园教案范文汇编 篇7

  活动内容:

  会唱

  设计思路:

  托班幼儿年龄小,对色彩鲜艳的、有声响的、会动的物品感兴趣,喜欢重复摆弄物品。另外,幼儿手眼协调较弱,因此选择此活动以发展幼儿的手部小肌肉及手眼协调能力。也通过活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因此选择《会唱歌的瓶宝宝》这个活动。

  活动目标:

  1。 学习用小勺舀起各种豆子,较平稳地放入饮料瓶中。

  2。 发展幼儿手眼协调能力。

  3。 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小饮料瓶(瓶口大些的)每人一只,各种豆子分别放在几只小碗中,与幼儿人数相等的小勺,磁带和录音机。

  活动过程:

  1、出示瓶宝宝引起幼儿兴趣,请幼儿选一个瓶宝宝作为自己的'朋友。2、引导幼儿比较(老师手上的瓶娃娃装有豆子会“唱歌”)。让幼儿思考怎样使自己手上的瓶宝宝也唱起歌来。3、激发幼儿操作兴趣:让我们用豆子“喂”瓶宝宝,让瓶宝宝吃饱了唱歌。4、老师示范:拧开瓶盖——用勺子舀豆——轻轻放进瓶内——拧紧瓶盖。蚕豆一粒粒地喂,绿豆一勺一勺地喂。5、让幼儿自由选择豆子,练习喂瓶宝宝吃豆子,最后拧上瓶盖。6、在音乐伴奏下,幼儿摇动.

  活动延伸:

  1。 歌曲表演《瓶子操》。

  2。 把瓶宝宝投放到活动区,供幼儿练习用勺子舀豆。

关于幼儿园教案范文汇编 篇8

  活动目标:

  1.通过摸、看、玩筷子,让幼儿了解筷子是用哪些材料制成的以及筷子的用途和特点。

  2.让幼儿练习使用筷子并学会用筷子夹物品。

  3.引导幼儿知道如何安全使用筷子。

  4.能够将自己好的行为习惯传递给身边的人。

  5.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活动重难点:

  让幼儿练习使用筷子并学会用筷子夹物品。

  引导幼儿知道如何熟练、安全地使用筷子。

  活动准备:

  筷子(数量与幼儿人数相等)、碗(5个),用纸盒盖装好的豆子,每桌各两份。

  教学方法:

  启发提问法、观察法、讨论法、操作法、活动法、游戏法。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

  师:小朋友,老师在上课前要出个谜语让大家来猜,看看哪个小朋友能最先猜出来。

  两姐妹,一样长,酸甜苦辣它先尝。

  猜一种餐具。(谜底:筷子。)

  师:筷子是每天都要和我们见面的小伙伴,它在我们干什么的时候帮助了我们呢?对,吃饭的时候它帮助了我们,所以它是我们大家的好朋友。今天老师就来和小朋友们一起来重新认识一下我们的朋友——筷子!

  二、认识筷子。

  1、师:小朋友可以观察一下你们桌子上的筷子,摸摸看,你们的筷子是用哪种材料做成的?你们还见过什么材料做成的筷子?

  师幼共同讨论各种筷子的质地、颜色后并欣赏五颜六色、质地丰富的筷子ppt(竹筷、木筷、塑料筷、不锈钢筷、象牙筷、银筷)。

  2、让幼儿讨论,筷子有哪些作用?

  师:小朋友们,筷子我们非常熟悉,它有哪些作用呢?(用餐、敲打、玩具等。)

  师:筷子啊,还会变魔术呢,不信你们看。

  师将一些筷子摆成好看的形状(十字、三角形、正方形),调动幼儿的想象力,并让他们自己动手在桌上也摆出各种图形。

  师:筷子啊,还会奏乐呢,不信你们听。

  (一组幼儿用筷子敲桌子、一组幼儿用筷子敲筷子、5个幼儿用筷子敲碗、师打四拍节奏,师幼共同用筷子演奏打击乐)。

  三、学习正确使用筷子。

  1、幼儿人手一双筷子,师教幼儿用筷子的正确方法:大拇指、食指、中指捏住一根筷子,虎口、无名指压住另一根筷子,幼儿尝试练习(同时出示握筷姿势ppt)。

  2、师:现在老师要来考考大家,看看你们学得怎么样?

  四、幼儿在游戏中锻炼使用筷子。

  游戏:听话的筷子。

  师讲解游戏规则:用正确的姿势拿筷子夹纸盒盖里的豆子并注意安全,看谁夹得最多。用完筷子后要整齐放好。

  师:为什么有的小朋友能夹很多豆子呢?那是因为这些小朋友拿筷子的姿势很正确,所以筷子在他们的手中就很听话。(让夹豆子多的小朋友上前为幼儿展示她们拿筷子的正确姿势。)

  教师小结:筷子真听话,让它夹什么它就夹。今天我们重新认识了筷子,以后我们要和筷子做好朋友,在家吃饭时多使用筷子。好不好?

关于幼儿园教案范文汇编 篇9

  在小班结束时我们开展过“我喜欢的”主题活动,其中触及到孩子们喜欢吃的食品,于是孩子们纷纷将各种食品、饮料的包装带到了幼儿园,在活动之余,我发现有个别幼儿将各种盒子在堆高,于是我便将这些材料保留了下来,并引导幼儿继续收集类似的材料,在本学期投放到建构角中,在孩子的操作中发现:

  1、幼儿具有简单的堆高技能,如将各种盒子摆放整齐的堆高,但容易失败,不能进一步的利用辅助材料。

  2、幼儿缺乏耐心和毅力,多次失败后便会放弃。于是我便想通过一次活动去引导幼儿建立新的堆高技能,持久耐力与毅力。

  此次建构游戏不仅仅是意愿结构游戏,更多的是益智与科常类游戏,通过提供充分的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不同水平所需要的结构材料,包括盒子、瓶、罐以及教师为幼儿所创设的活动环境,在激发幼儿堆高的同时让幼儿自由地选择和使用,通过和长颈鹿、高楼、东方明珠塔等物体比高低,激发幼儿的堆高愿望,克服困难,积累经验。

  在活动中教师最重要的是观察,了解幼儿的构建意图,尊重幼儿的构思,鼓励幼儿运用自身及他人的经验完成自己的建构目的,并能学习、积累利用辅助材料帮助物体堆高等经验。活动中,充分让游戏内容随幼儿的知识积累、经验的丰富、建构技能的提高而日渐扩充,日渐精确而逼真。

  游戏准备:各类盒子、瓶、罐,垫板、纸板、泡沫板等、木积若干

  环境创设:

  活动室四周布置各种动物、植物及建筑物等形象,房顶下吊有飞机、

  小鸟等形象

  游戏要求:

  1、幼儿通过尝试、发现,运用各类不同的`物体进行堆高,积累堆高的建构经验与技能。

  2、幼儿大胆操作,体验成功的快乐。

  游戏过程:

  一、引起兴趣:

  1、幼儿参观活动室环境,知道房子、大树、长颈鹿等都是高高的,小鸟、飞机也都能飞得高高的。

  2、激发幼儿尝试利用堆高技能与其比高低的兴趣。

  二、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

  1、与成功的幼儿分享成功的经验与喜悦,鼓励幼儿作更新的尝试。

  2、帮助失败的幼儿树立信心,总结失败的经验,不断地尝试。

  三、分享:

  1、请成功的幼儿介绍,分享成功的喜悦与经验。

  2、共同讨论失败的原因,激发幼儿再尝试的愿望。

  (重点:学习使用辅助物)

  四.幼儿再操作(重新选择材料)

  1、鼓励愿意尝试不同物品的幼儿。

  2、引导有经验的幼儿与有困难的幼儿合作完成作品。

关于幼儿园教案范文汇编 篇10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尝试,从作画中体验烛油滴画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2、幼儿能创造性的在自己勾画好的形象上滴画出各种作品。

  3、培养幼儿用火的安全意识。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了解蜡油画的特点,大胆用烛油在半成品的作品上尝试滴画。

  活动难点:能在半成品的作品上,创造性的滴画出各种完整、和谐、美丽的作品。

  活动准备

  1、幼儿勾画好的各种半成品作品(第一课)。

  2、蜡烛、深色颜料、毛笔、抹布等。

  活动过程

  一、了解蜡烛。

  教师带领幼儿进入蜡烛世界。

  师:你们看,教室里都是什么啊?蜡烛有什么用?漂亮的烛火在干什么啊?

  二、神奇的烛油。

  烛油宝宝看到烛火宝宝跳的这么开心,它忍不住了,它也想出来跳一跳,烛油宝宝会在哪里跳呢?它说想出来到我们小朋友的画上来跳舞,(教师出示幼儿的半成品作《小鱼吹泡泡》)。烛油宝宝说它会跳吹泡泡舞呢!

  1、教师讲解示范烛油滴画。

  教师将烛油自由溅落在半成品的小鱼画上,重点讲解滴烛油时的疏密和画面的布局,引导幼儿注意画面的丰富性和完整性。教师边示范边结合一些安全要求。

  2、引导幼儿发现蜡烛滴画的秘密。

  烛油宝宝吹出来的泡泡漂亮吗?烛油本来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吹的泡泡这么漂亮?

  教师小结:原来是烛油是白色的,它滴到纸上后,纸的颜色就透了出来,所以小鱼的泡泡特别漂亮。

  3、引导幼儿用深色颜料涂上底色。

  现在这些泡泡的颜色我们还看不清楚,我还想变一变,(教师示范再刷一层底色)你们看烛油宝宝吹的泡泡是不是更亮了,这幅画是不是更漂亮了。

  4、幼儿自由讨论自己的半成品作品“我们怎么样才能使它更漂亮?”教师不做任何评判和指导。

  三、“我也来试一试”,幼儿尝试作画。

  1、点燃蜡烛,随意滴画。注意画面的合理性和丰富性及用火的安全。

  2、滴好后请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涂上底色。(快的幼儿可以到区域中尝试画第二幅)。

  四、师生一起参观、讲评作品。

  五、活动结束。

关于幼儿园教案范文汇编 篇11

  目标:学唱歌曲,能用快乐的情绪演唱。

  能按乐句敲击乐器,进行初步的合作表演。

  准备:幼儿分成四组,每组的“乐器”分别是勺子,瓶子、锅、铲子、碗、菜刀、菜板。

  过程:

  (一)厨房里的声音。幼儿感知第一遍音乐。

  小朋友们,你们的家里都有厨房吧,你们都见过爸爸妈妈在厨房里做什么?(洗菜、切菜,炒菜等)你妈妈在切菜的时候你能听到什么声音?咱们一起用小嘴巴学一学。除了切菜,你爸爸妈妈还在厨房里做什么?(莎莎莎莎的取菜声,咚咚咚咚的切菜声,嘶嘶啦啦的炒菜声,丁丁冬冬的瓶子声等等)

  (二)今天郭老师也来给小朋友们做菜菜吃,你们听一听郭老师在炒菜的时候都做了什么?通唱一遍。我先干什么了?小朋友们咱们一起来学一学?(咚咚咚咚的切菜声)除了切菜我还做什么了?(嘶嘶啦啦的炒菜声)还做什么了?(丁丁冬冬的瓶子声等等),你们猜郭老师做的是什么菜?咱们一起来炒菜菜吃吧。可是这次郭老师想请小朋友们帮帮忙,用你们的小嘴巴来帮老师做菜菜,当郭老师切菜菜的时候就说:咚咚咚咚咚,当郭老师炒菜菜的时候时候就说:呲呲呲呲。当郭老师放酱油的时候,就说哗哗哗哗哗。尝一尝的时候你们就学:巴巴巴巴,咱们一起来做菜。

  (三)小朋友们,咱们一起加油,做一个好吃的菜菜怎么样呀?想一想,咱们还能用身体的哪个地方来发出声音?那我们就用小动作和小嘴巴来做菜菜。菜菜做的可香了,大家互相尝一尝。

  (四)现在,请小朋友们到这边来选一个你喜欢的用具来做饭,选完以后到相应的椅子底下坐好,这一组小朋友们切菜,这一组小朋友们炒菜,这一组小朋友们放酱油,这一组小朋友们尝一尝。咱们一起来做一个菜。

  (五)咱们今天都很棒像小厨师一样,今天晚上咱们也回家帮妈妈做个好吃的菜菜好不好呀。

关于幼儿园教案范文汇编 篇12

  设计意图:

  上一段时间我园准备组织幼儿去春游,我们班就此召开家长会,与家长商讨春游的有关事项。大家谈到了应为幼儿准备一些食物。我们认为家长可以把钱交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尝试去购买食品,这也是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进行交往的好机会。于是,部分家长欣然接受了这个建议,就这样,孩子们带着自己的心愿,第一次自己走进了超市。

  让我们欣喜的是,孩子们不仅买到了食品,还在第二天的早上带来了许许多的问题。一到幼儿园,孩子们就议论开了。赵宇豪说:“我妈妈给了我五块钱,我买了一瓶饮料和一袋饼干。想买一包qq糖,可是钱已经不够了。”夏可一说:“我认识字的,架子上有一块写价钱的牌子,每一样东西我都知道它的价钱。”王尹柯说:“那个收钱的阿姨有一个机器,会发出红光的。”赵宇辰接着说:“对,那叫红外线,可以照出价钱的。”

  孩子们提出的大量问题向我们证实了他们对超市的兴趣,也让我们觉得“超市”作为一个主题探索活动是能够云做起来的。

  根据对孩子的观察以及对他们提出的问题的收集,我们预设了孩子的“兴趣点”和这一主题可能涉及的方面,并设计了初步的网络图。

  采访活动:喜欢商店还是超市。

  游戏:超市。

  谈话:超市的摆放。

  参观:超市。

  可能获得的相关经验:

  1、过小记者采访、调查等活动,培养幼儿与他人的交往能力。

  2、在参观、亲自购物、谈话的基础上,了解超市的运行情况如工作人员的工作、物品的摆放、货物的来源等。

  3、能利用身边的资源,通过观察、记录等活动,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途径,如估价、计算、分类、统计等。

  4、能根据自己的探究兴趣,通过多种途径寻找相关资料,并能发挥想象,进行创造性的活动,会设计简单的标志。

  5、积极参与谈话活动,在谈论和创编广告词的过程中,能用连贯、完整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意思,并能尝试运用多种语言表达。

  活动过程:

  在孩子们亲自去选购物品后,我还关注到了这几个孩子的交谈。陈亚楠说:“我没有到超市去买东西,我到小商店里去买的。”高钰杰说:“我也到小商店里买的,小商店里的东西很便宜的。”邵宇豪说:“对啊,小商店里买东西也不象超市里那样人多,很挤。”他们的谈话也引来了几个孩子的反对。邵学成说:“我和妈妈不去小商店里买东西的,因为那里的东西有的是冒牌的。”李欣妤也说:“小商店里买东西很麻烦的,还要问价钱,又不能自己拿。”严文杰说:“我常去买的,我觉得一点也不麻烦。”陈亚楠也说:“对呀,小商店里还有很多我喜欢吃的东西呢!”说着说着,孩子们就争执起来了。

  由于孩子生活经验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的认知情况。而在主题探索活动中,如果能给予孩子很大的自由度,孩子就会越来越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孩子的争执提醒了我,“超市好还是商店好”不也是一个极有趣的话题吗?孩子是敏感的,他们对周围社会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象这些原来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细节、情境都会成为孩子关注的焦点。我觉得,这时老师的介入可以推动主题的进展。于是,我在一旁煽风点火说:“你们说的好象都有道理,但到底是超市好还是商店好呢,等会儿我们让大家一起来想想办法。”在集体活动时,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们,没想到这马上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很多孩子都参与到了讨论中,而且还爆发了争执。

关于幼儿园教案范文汇编 篇13

  活动目标:

  1、掌握系鞋带的正确方法。

  2、理解故事,记住短句“先绕一个圈,两头交叉绕一绕,拉拉紧”。

  系鞋带幼儿人手一根短绸带,练习扎蝴蝶结。提醒幼儿根据短句,运用正确的方法。先绕的两个圈要小一些,交叉的也要小,不要拉紧容易拉过头。形不成蝴蝶结。

  4、娱乐活动幼儿互相帮助把蝴蝶结扎在食指上,颤动食指模仿蝴蝶飞动。

  活动二:学系鞋

  1、讨论:早上,爸爸妈妈是怎样给你系鞋带的?

  2、请会系鞋带的幼儿表演一次,激发幼儿学习鞋带的愿望。

  3、引导幼儿根据扎蝴蝶结的经验,学系鞋带。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帮助能力弱的幼儿,提醒幼儿一定要系紧鞋带,不然鞋带容易散开。

  4、比一比,谁的鞋带系得又快又好。

  活动延伸:

  在区角中增设自理区,投放扎蝴蝶结的短绸或可穿鞋子的娃娃,可让幼儿继续学习系鞋带。

  活动评析:

  本活动设计体现出以下特点:

  1、循序渐进,巧妙过渡。系鞋带是一项幼儿较难掌握的技能,练习时幼儿往往会因为枯燥难学而失去兴趣,扎漂亮的蝴蝶结却是幼儿乐于学习的。该活动从让幼儿听故事开始,先学主人公扎蝴蝶结,再迁移至学系鞋带,如此循序渐进,巧妙过渡,幼儿愿意学,有兴趣学。

  2、以语言指导行动,且贯穿整个学习活动。故事中的短句实际上把系鞋带的方法具体详细地表达出来,而且念起来象儿歌般朗朗上口,很有韵味,幼儿乐于接受。在整个活动进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了这一指导语的作用,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3、教育、保教并重。活动一是一次正规的教育活动。活动二则是保教方面的学习内容。整个活动,教育是为保教服务,保育中又有教育的成分。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值得一提的是,最后的活动延伸非常必要,因为幼儿动手能力、自理能力的提高,绝非一两次学习活动所能达到的,必须在平时多次练习、巩固。

关于幼儿园教案范文汇编 篇14

  活动目标:

  1、愿意和老师小朋友一起念念儿歌,体验与同伴们做游戏的乐趣。

  2、知道秋天到了,树叶会慢慢地飘落。

  活动准备:

  大树和落叶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老师出示大树,和宝宝一起欣赏树叶飘落的情景。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是夏天还是秋天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师:秋天到了,我们小朋友有了变化,要穿很多衣服。树上的叶子也有了变化了,一起来看看树叶宝宝有了什么样子的变化呢?

  出示大树,撒落叶

  师:你刚刚看到离开树妈妈的树叶宝宝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观察飘落的树叶的颜色,可以把落叶拿给幼儿欣赏)引导幼儿说出落叶颜色是黄色。

  师:树叶宝宝怎么了?(掉下来了)

  师:你看到树叶宝宝是怎么离开树妈妈的',请你来说一说(配合动作,做一做),树叶宝宝飘落的样子像什么?它们跳舞的样子美吗?

  二、老师念儿歌

  师:一阵大风吹过来,树叶宝宝从树上飘下来了,开始他们的旅行,你觉得它们会飘到哪里去呢?又做了什么事?(请幼儿猜一猜树叶宝宝会去哪里,这里作为重点发挥幼儿想象,可以出示图片帮助幼儿,主要是让幼儿说出去了哪,做了什么?可以用制作的落叶卡片作为奖励,鼓励幼儿开动脑筋发挥想象)

  师:树叶宝宝们旅行结束了,他们累了,想休息了,让我们来听一听他们去哪了。(秋天到,树叶黄,一片一片往下飘。飘到地上睡个觉。)

  师:树叶宝宝飘到哪里去了?飘到地上干什么了?……(引导幼儿说出睡觉,第二遍的时候可以加入动作)

  三、老师小朋友一起念儿歌

  1、邀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念儿歌。

  师:让我们一起来和树叶宝宝们玩一玩。

  2、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分别采取集体、小组或个别的方式。引导每一个幼儿都乐意开口念儿歌。

  3、尝试创编。出示其他地方的图片,请幼儿进行创编。

  四、活动结束,游戏“树叶飘飘”

  老师扮“树叶妈妈”念儿歌,请小朋友扮“树叶宝宝”飘到地上睡觉。

  师:现在,我们一起玩个游戏。老师来做树妈妈(把画有大树的卡纸贴在身上),请小朋友来做树叶,当树妈妈念秋天到,树叶黄,念到一片一片往下飘的时候 ,小朋友就学树叶飘的样子去教室里旅行,当树妈妈说到“飘到地上睡个觉的时候就要找个地方蹲下来做睡觉状 (玩个两三遍,视时间而定)。最后树妈妈说地上好多的落叶啊,我来把它们扫回家,活动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