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山洞最安全幼儿园教案

2023-11-10

什么山洞最安全幼儿园教案 篇1

  【教案目的】

  1、能认识并区分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

  2、在游戏情景中感知不同的图形。

  【教案准备】

  地上贴有三角形、正方形的图形、呼啦圈若干。

  【教案流程】

  一、游戏:小兔跳,引起兴趣

  1、教师和幼儿扮演兔子,在草地上轻轻蹦跳。

  2、边念儿歌边游戏:小兔子,蹦蹦跳,跳到草地上,吃吃嫩青草。

  二、认识图形,了解图形特征

  1、山上有很多山洞,这些山洞的形状一样吗?你知道它的名称吗?

  2、引导幼儿围着图形,数一数图形的角,数数图形的边,说说像什么?

  小结: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边,所以叫三角形。正方形有四个角四条一样长的边。

  3、山上有圆形的山洞吗?每只小兔都找一个圆形山洞,说说圆形像什么?

  4、引导幼儿学小兔的样子,在圆形山洞里跳进跳出。

  三、游戏:什么山洞最安全?

  教师带幼儿念儿歌,引导幼儿向教师提问:“什么山洞最安全?”

  教师提示:三角形的山洞最安全、正方形的山洞最安全、圆形的山洞最安全。教师可以随机问问幼儿躲在哪里?

  (游戏情景:一教师扮大灰狼,发出“大灰狼”叫声。幼儿藏入最安全的洞中。游戏可反复进行。)

  活动目的:

  练习钻和跑的动作。

  活动准备:

  游戏前先学会儿歌:“钻山洞,钻山洞,小朋友,不怕难,学好本领去探险,多为祖国做贡献”。

  活动过程:

  将幼儿分成三人一组,其中旁边两个幼儿搭手做山洞,中间一幼儿做小探险家蹲在洞中。

  游戏开始,幼儿一起说儿歌,说完最后一个“献”字,小探险家马山起立按逆时针方向钻洞追捉,只要有一个幼儿被追上,游戏就结束。至此各组调换一名幼儿做小探险家在进行游戏。

  活动规则:

  1、小探险家必须等说完“献”字,才能开始钻洞追前面的幼儿,不得抢先。

  2、当山洞者不能阻碍探险者的行动。

  注意事项:

  洞与洞的距离要适当远些,约1.5米左右。

什么山洞最安全幼儿园教案 篇2

  一、活动设计背景

  《纲要》中明确指出:"引导幼儿在跳、爬、钻、平衡等各种有趣的活动中,发展动作的协调性。"再从幼儿实际出发,抓住幼儿喜欢游戏的特点,设计了此次活动。这堂体育课让幼儿尝试用身体姿态表现各种"山洞",发展身体的柔韧性,提高身体的控制能力。在自我尝试、同伴相互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出新的"山洞",发展创造能力。让孩子们能积极参加并体验合作游戏带来的成功与快乐。

  二、活动目标:

  1、发展跑、钻等技能,增强下肢力量发展身体协调性,灵敏协调地钻过"山洞"。

  2、学习高低搭建的方法,发展创造力。

  3、与同伴搭山洞,体验团队合作游戏的乐趣。

  4、引导孩子乐于接受治疗。鼓励、培养小朋友不怕打针的勇敢精神。

  5、了解生病给身体带来的不适,学会预防生病的方法。

  三、活动准备:

  1,音乐,平坦的场地。

  四、活动重难点:

  重点:发展爬、钻的技能,体验同伴合作的快乐。

  难点:学习搭建的方法,发展创造力。

  五、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做好热身准备活动。

  (二)基本部分

  (1)自由探索搭洞方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搭建不同的洞(高中低)。教师及时表扬搭出新颖洞洞的幼儿,并与幼儿分享。学习搭建方法。

  (2)倾听讲解,掌握钻的基本动作要领,指导学习钻洞的方法和技能。

  (3)大家练习钻的动作。

  (三)同伴互动,合作完成钻山洞游戏1、活动游戏规则:

  (1)必须等前面的人钻进洞,后面的人才能直立依次钻洞。

  (2)洞内幼儿须等前面的人,搭洞才能钻出。

  (3)钻出洞后立即在洞尾处和同伴搭建起自己的洞型。

  2、开始游戏教师:小朋友们,让我们翻过这座大山,出发吧。

  六、放松、结束游戏听音乐,放松身体。欣赏舞蹈与老师共舞。

  活动反思:

  1、本活动以人体动作“搭山洞”进行游戏和活动,不需其它器械,简单易行,随时可做,有趣又实用。避免了一般体育活动中单调的动作练习带来的枯燥乏味,让幼儿学的快乐、练得轻松。

  2、整个活动进行了合理的设计、调节,使活动动静交替,张弛有度,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

  3、需要注意的是:活动中幼儿始终处于探索练习中,所以教师的观察、反馈显得尤为重要,既要调整好幼儿的活动量、活动密度、难度,又要注意个体差异,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通过自己适度的努力,实现各自的目标。

什么山洞最安全幼儿园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领悟小熊一家没有砍树造房,一直住在山洞里的原因。懂得爱护树木、保护环境是一种美德。在本课教学中,教师以《小语新课标》所倡导的新理念努力转变教育观念,指导教学实践。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导入新课

  师:昨天,我们认识了一只可爱的小熊(贴小熊图),还记得小熊一家住在山洞里有多难受吗?(贴山洞图)

  生:山洞里的新鲜空气不好。

  生:山洞里很潮湿。

  生:山洞里没有开水喝,只有脏水。

  生:小熊住山洞很危险,因为山洞里有很多石头,如果石头砸在小熊身上,小熊会死的。

  生:山洞里有很多虫子。

  师:是啊!住山洞多难受,所以小熊一家决定砍树造房子。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小熊住山洞》。

  二、入情入境,读懂课文

  师:请孩子们自由地轻声朗读课文,读完后想想:小熊一家后来住到房子了吗?你是从课文哪个自然段知道的?

  (学生自读、思考,交流。)

  生:小熊一家后来没有住到房子,我是从课文第七自然段知道的。

  师:其他孩子同意吗?

  生:同意。

  师:我也同意。

  (屏幕出示课文第七自然段。)

  师:谁想把这段话读给大家听听?

  生:一年又一年,他们没有砍树造房子,一直住在山洞里。

  师:请你们拿出铅笔,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一年又一年和一直这两个词语画出来读一读,然后想想你从这两个词语中能读懂什么?

  (学生勾画、自读并思考。)

  师:想好以后,请你和同桌的伙伴交流交流。

  (同桌的学生互相交流。)

  师:谁愿意给大家说说?

  生:我从一年又一年中读懂了很多年很多年。

  生:我读懂了一直,一直就是时间很长的意思。

什么山洞最安全幼儿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感知薯片桶、纸杯、饮料罐等物体滚动路线的不同。

  2.运用所获得的经验和提供的材料,探索让弧线滚动的物体变为直线滚动。

  3.感受科学探索实验的乐趣,体验成就感。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

  1.斜坡、“山洞”、饮料罐、奶粉罐、积木等、纸杯、没有把的塑料杯、绕线筒等若干。

  2.皮筋、毛线、双面胶等辅助材料若干。

  3.记录表、笔每组一份。

  4.PPT、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初次探索,感知薯片桶、纸杯等物体的不同滚动路线

  (一)出示材料,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师:今天我们来玩“滚进山洞”的游戏,看,这是什么?待会儿你们把这些滚筒放平在斜坡的绿线上,然后把手放开,让它自己滚下去,看看有什么发现。四个小朋友一组,找个斜坡去试试吧!

  (二)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引导。

  (三)师幼分享、交流操作结果。

  1.分一分。

  2.说一说。

  提出问题:为什么这边的滚筒可以滚进山洞,而另一边的滚筒不能滚进山洞呢?

  小结:原来,两头一样大的滚筒滚起来直直的,所以能滚进山洞;一头大一头小的滚筒滚起来会拐弯,所以不能进山洞。

  提出问题:那么,这些会拐弯的滚筒往小的一头还是大的一头拐弯呢?

  二、再次探索,进一步了解纸杯、塑料杯等的滚动方向

  (一)幼儿操作、记录,教师观察引导。

  1.介绍记录表。

  2.幼儿操作、记录。

  (二)相互交流,分享经验。

  师:两端不同大小的滚筒往哪一头拐弯?

  (三)梳理小结

  小结:原来,一头大一头小的滚筒总是往小的一头拐弯。

  三、第三次探索,尝试运用辅助材料让弧线滚动的物体变为直线滚动

  (一)自主选择材料,合作探究改造弧线滚动物体。

  1.提出问题:怎样让这些滚筒不拐弯滚进山洞呢?

  2.介绍材料。

  3.幼儿分组操作。

  (二)展示幼儿作品,分享交流改造方法。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改造的?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为什么它不会拐弯了呢?

  小结:原来,不管用什么材料,只要让这些滚筒变得两边一样大小,就能滚进山洞了。

  【活动延伸】

  在科学区投放各种材料,供幼儿继续探索。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是围绕着小滚简进山洞的情境展开的探索性的料学活动。孩子们带着问题、带着任务去探索、发现,历经探索、改造、交流的过程、活动的组织教师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提问和梳理,使科学教育更有价值。

  本节活动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开始”,我引发孩子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探索兴趣。“朝向哪边拐弯”、“怎样让它滚进山洞”等问题的提出,引导孩子迁移并运用已获得的经验进一步探索。之后,我用简练的语言帮助幼儿梳理、归纳操作的方法,使幼儿的科学教育更有价值。

  2.积极动脑、动手,使科学活动更有意思。

  在“滚进山洞”中,幼儿发现易拉罐和纸杯滚动的路线不同。“怎样让纸杯滚进山洞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幼儿迁移已有经验,用皮筋、毛线绳、双面胶等辅助材料改造纸杯,改变纸杯的滚动路线。这种又动脑又动手解决问题的尝试,让科学活动变得更有意思。

  3.联系生活并回归生活,使幼儿的操作活动更有意义。

  我利用生活中这些常见的物品,创设了探索的情境。让探索活动更加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回归幼儿的生活,使幼儿的学习变得更有兴趣,更有意义。

  4.教师教态、语态较好、善于关注幼儿、师幼互动好,课堂氛围轻松有效。

  各个环节清晰,层层递进。教师语态富有变化、教态自然富有亲和力,善于观察发现幼儿问题,并且能适时适当做出引导,充分给与孩子探究的空间与兴趣。

  存在不足:

  1.在执教过程中,第一个环节介绍滚筒时未交待清楚,在操作前教师提要求时不够清楚。

  2.整个活动稍微有点急促,给与幼儿表达和探索的机会还不够,若稍微放慢进程会取得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