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声音幼儿园大班教案

2023-08-26

奇妙的声音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让幼儿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2、愿意用完整的语言讲述探索的结果。

  3、发展听觉分辨能力,激发探索周围世界的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幼儿经验准备:请家长在家引导幼儿注意听辨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如钟声、电铃声、喇叭声等。

  2、物质准备:

  (1)每组桌面上分别放置小鼓、三角铁、木鱼、小铃、圆舞板、铃鼓等各种乐器以及瓶盖等。

  (2)和幼儿一起收集纸盒、纸杯、线、牛皮筋、牛奶瓶等物品。

  (3)录有各种悦耳及刺耳声音的磁带、录音机一台。

  活动过程

  1、通过探索,感知声音

  (1)自主玩耍桌面上的乐器,让幼儿了解乐器发出声音的方法。

  教师:今天来了很多小乐器,你们试一试,应该怎样演奏他们呢?

  请幼儿自由玩乐器,并探索使乐器发出声音的方法,可以敲、摇、碰、拍、弹、晃等。

  教师小结:乐器都可以发出声音,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不同,发出声音的方法也不同。

  (2)通过操作,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师介绍小实验方法:将瓶盖放在小鼓上,边敲打小鼓边让幼儿理解物体因振动而发出声音。

  ※、幼儿自由地再次玩乐器,让幼儿进一步感受物体因振动而发出声音。

  ※、了解人发出声音的原因。

  教师:我们人站着不动,为什么会发出声音说话呢?

  请小朋友用手摸自己喉咙,喊啊——。然后请幼儿说一说有什么感觉(引导幼儿感知声带的震动)。

  师幼共同小结:不论什么东西,振动了才会发出声音,不动它是不会发出声音的。

  2、自主尝试,探索声音

  (1)请幼儿尝试让活动室里的物品发出声音。

  (2)引导幼儿交流自己的操作及发现。

  教师:小朋友,你刚才使什么物品发出了声音?用的什么方法?鼓励幼儿大胆讲述他的探索以及探索结果。

  (3)教师小结:生活中的物品都可以发出声音,发出声音的方法是各种各样的。

  3、听听玩玩,辨别声音

  (1)教师播放两段录音,请幼儿听一听,说一说,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2)教师小结:有好听的声音,有不好听的声音。好听的声音叫音乐,大家都喜欢听。不好听的声音叫噪音,听多了会有害人的健康。从中教育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说悄悄话,避免产生噪音。

  4、想想做做,自制玩具。

  指导幼儿利用收集回来的物品来自制玩具,如纸盒琴、纸电话、七音瓶等。然后玩一玩自己制作的乐器,体会声音的奇妙。

  活动反思

  《奇妙的声音》整个的活动过程都是围绕声音展开,由浅入深、衔接自然、紧凑,环环相扣,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气氛非常活跃,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来体验不同的物品能发出不同的声音,非常符合纲要中提到的教师要让幼儿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解决问题。本节课是大班科学领域的一节探索活动,教师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大量动手操作的材料,通过分组实验,集体、谈话引导,再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来启发、引导幼儿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开展活动。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非常宽松的环境,形成了良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

奇妙的声音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生活中各种声音无处不在,到处充满着各种各样奇妙的声音:比如拿个勺子敲敲会发出当当的声音,用铃鼓碰碰会发出哗啦啦的声音。大班孩子们喜欢这些声音,乐意表现这些声音,他们有了辩听、探索各种各样声音的能力,本次学习活动“奇妙的声音”就是想在幼儿的原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给孩子们有个提升,使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能更主动地探索自然中各种奇妙的声音,激发幼儿探索的能力。

  活动的重点:引导幼儿了解声音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东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能辨别生活中常见物体发出的声音。

  活动的难点:让幼儿感知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知道是由物体相互碰撞震动而产生。

  二、教学目标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引导幼儿了解声音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东西发出不同的声音。

  2、感知声音是由物体相互碰撞震动而产生的,丰富幼儿对声音的感性认识。

  3、对生活中各种现象有探索兴趣。

  为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因此我做了以下准备:

  1、各种声音的录音带。(铃鼓的声音、翻书的声音、筷子的声音、小碗的声音等等)2、提供了多种物品,让幼儿探索。如:打击乐器、书、纸、积木、小鼓、小棍、筷子、碗等。

  三、教学方法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在幼儿寻求声音的操作活动中,运用观察指导法,对他们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困难予以帮助指导,完成活动目标。

  操作法:这是此次活动中,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本次活动有两次的操作过程;一次是让幼儿自由探索声音是如何产生,通过物体的碰撞、震动感知。第二次是通过各种方法模仿声音,感知声音的乐趣。

  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这个方法贯穿在幼儿操作活动的始终。

  四、活动过程

  幼儿猜猜发出的是什么声音,这时老师不作回应。

  1、刚才你猜对了几种声音?(操作后回答)2、你用什么东西发出了怎样的声音?幼儿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

  小结:许多东西都可以发出声音,不同的东西发出的声音不同。

  第二次探索:幼儿自由在活动室内“寻找”声音,再次引导幼儿交流自己的操作及发现。

  1、谁有办法让各种东西都发出声音来?(幼儿随意走动,寻找并制造声音,然后说出自己的做法。)

  2、声音是怎么来的呢?(动,振动,)小结:物体间相互碰撞、振动产生了声音。

  三、配音游戏活动,感受乐趣。

  游戏可以这样玩

  1、播放不同的声音,幼儿辨听并模仿这种声音。(鸟叫、风声、马蹄声)

  2、让幼儿利用自己的手、脚和口发出声音(跺脚、拍腿表示马蹄声)。

  3、用准备的材料发出声音(摇动纸张等模仿风声;摇塑料袋模仿下雨等。)。这一环节能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欲望,让他们对声音产生浓厚的兴趣,把活动推向高潮。

  延伸活动:

  活动结束给幼儿再次提出悬念:辨别噪音和美妙的声音。让幼儿到生活中去倾听寻找,给此活动留下更多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