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熊奶奶读信》幼儿园教案

2023-07-18

《给熊奶奶读信》幼儿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知道对待同样的事会有完全不同的心态及语言表达。

  2、能根据画面用亲热、恳切的语言进行表达。

  3、体验“画”信和读图画信的乐趣。

  活动准备:1、熊奶奶、小老鼠、小松鼠图片各一张。

  2、一只大信封,信封上画有熊奶奶的头像,落款处画有小熊的头像;信封内装有图画信一张,画着熊奶奶和小熊,小熊正在递给熊奶奶一罐蜂蜜。

  3、准备几封有情节内容的信(画)。

  4、小信封及信纸每人一份、水彩笔。

  活动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出示熊奶奶)今天熊奶奶收到了一封信,让我们来看一看是谁寄给熊奶奶的信?(出示信封)

  2、(信封上画着奶奶收信,又画着小熊寄信)原来这是小熊给奶奶的一封信。

  二、小老鼠和小松鼠读信。

  1、出示信。原来小熊的信是一张图画呀!

  2、熊奶奶年纪大了,说先请小动物来帮她看看小熊在信里说了些什么。

  3、教师讲述故事一遍。

  4、提问故事内容:

  ——听了小老鼠念的信,熊奶奶为什么皱起眉头生气了?熊奶奶说了些什么?

  ——小松鼠念的信,熊奶奶喜欢吗?熊奶奶为什么很高兴?

  ——小松鼠和小老鼠读的是同一封信,为什么小老鼠读得让熊奶奶生气?小松鼠却读得让熊奶奶满脸都是笑呢?

  5、教师小结。

  ——小老鼠只想着自己,他以为小熊也像他那样只是来问奶奶要蜂蜜吃。只想着自己的孩子,对奶奶也就会没礼貌“喂,喂”地喊。

  ——小松鼠总是想着别人,所以他知道小熊是想送一罐蜂蜜给奶奶,他知道小熊写信,就是要说说他是多么想念奶奶。

  三、我们来读信。

  (出示几幅画)引导幼儿像小松鼠那样读出亲切感人的意味来。

  ——老师这儿还有几封信,请大家来读一读,看看谁能读得比小松鼠还要好。

  四、我会画信。

  1、我们大家一起来给好朋友画信,想一想你想在信里对他说些什么。你要让别人能够读懂你的信,就要画得让人明白,还可以用箭头等方法表示画面的先后顺序。

  2、幼儿画信,教师巡视,及时读一读幼儿的信,如有疑问,请该幼儿释疑。

  3、请你把画好的信送给收信的好朋友,体验读图画信的独特意味。制造悬念,留给幼儿想象的空间。

《给熊奶奶读信》幼儿园教案 篇2

  本周的全实践,我上了一节集体语言领域课《给熊奶奶读信》。因为各种原因,教案是从网络上搜索得到的,在此基础上我做了一些修改。首先是原教案中设计了认识写信格式的这一教学目标,而我在修改教案是将这个目标删去,原因在于我认为“认识信”这样的目标中包含了很多内容,例如信封格式,写信的格式等等,这些内容不可能在一个以感知情感为主的语言课中完成,只能一句带过;第二个原因的事实上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现在的幼儿对传统的信的接触机会已经是很少了,想要实现这个教学目标前期需要足够的经验准备。     其次是对原教案中一边看图说故事一边让幼儿上台角色扮演的教学设计在我看来这样的设计很混乱,在幼儿还未完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就尝试表演老师分段讲述的故事内容,幼儿对故事的印象还很零碎,模糊,这时插入表演环节会容易让幼儿更加混乱,所以在修改过程中我将这部分改成模仿故事中角色的句子来加深幼儿对语言的理解。     我的教案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先看图讨论,分段讲述故事,这一部分主要是让幼儿大胆开口说;第二部分是由我结合图片完整地讲述故事,然后提一些关键的问题,为下一个环节作铺垫;最后一个环节是“读信环节”,类似于角色扮演。     整个课时一共上了25分钟,时间拖的有点长,但是难得的是整节课幼儿的注意力都还比较集中。课上比较有意思的一件事:为了配合教学,我将网上找到的一套故事图片做了处理,除去了原来有的文字和一张图片上的小老鼠的图片(见图二),结果上课的时候有细心的孩子发现了这个问题,然后一直在问我为什么缺了一角,虽然我临场想了一个理由说服了大部分孩子,但是还是有一个孩子到后来一直都试图告诉我,她一直在注意这个缺口。由此我想到,这样的现象是不是因为幼儿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转移的原因。以我以往的经验,觉得幼儿如果觉得你说的理由,原因合理能够接受,那么他们的注意力不会持续的放在同一个问题上;如果以后再课堂上再遇到这样的幼儿和问题,怎么样的应对方法使她的注意力重新回到课堂内容上来,这都是我需要通过观察,实践去获得答案的。     另外课后班主任张老师进行评课时,也向我提出一些细节上的意见,比如说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问题,事实上在准备教案的时候我并没有将很多心思放在这个部分上,而是花很多心思去思考每一个教学环节能不能让我的教学目的达到,忽视了环节之间的衔接方式。     这次的教学反思大致就是这些,在我自己看来,这一次的语言课比上学期的第一次尝试已经有所改观,相比于上次没有达到目标中最重要的让幼儿理解故事内涵的失误,这一次的教学活动最后还是达到了我想到的教学目的,幼儿虽然没有很深入的理解了这个故事,不过至少他们知道了和他们说话是要有礼貌,要想到他人,这对他们以后在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方面是很有用的。

《给熊奶奶读信》幼儿园教案 篇3

  活动《给熊奶奶读信》结束后,我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反思。活动的设计思路是: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用电话、电脑联系越来越多。容易把写信、寄信给遗忘。此活动的故事内容,借小熊给奶奶读信来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充满了尊敬、想念、关心,让幼儿了解信的基本格式,提高幼儿的想象力、表达能力。语言活动主要是让幼儿理解语言活动的内容,体验其中的情感。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语言发展不是让孩子强化大量的词汇,而是让孩子乐意交谈、注意倾听,理解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

  中班语言《给熊奶奶读信》这个教学活动,主要是借助故事让孩子们理解其内容,知道对待同样的事会有完全不同的心态及语言表达,并在生活中尝试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并体验恰当交谈所带来的美好心情。活动中我设计了让孩子们主动参与,通过猜一猜,看一看,说一说,听一听,讲一讲等形式,让孩子在多种感官、多次参与下进行学习,提高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真正体验活动的快乐。

  主要的活动目标是1、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对待同样的事会有完全不同的心态及语言表达。2、借助两种音乐的不同风格,感受两种截然不同的读信口吻,尝试恰当地表达,体验这种交谈带来的美好心情。

  活动重点:理解故事内容,感受两种截然不同的读信口吻,知道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体验这种交谈带来的美好心情。活动难点:用完整的语言表达,体验不同读信口吻所带来的不同感觉。

  活动的反思:首先我以情景式的谈话引入活动,并出示了信封来吸引孩子们的目光,同时通过观察,让小朋友们了解了信封的格式。通过画面的观察,小朋友们发挥着想象,大胆猜想着熊奶奶的小孙子在信中说了些什么?这一环节的大胆设想,为接下去猜信的内容作一个铺垫。在这一环节中,我觉地孩子们的想象力还是比较好的,语言表述能力也比较好,能大胆、清楚地表述出来。在第三环节中,我觉地活动下来,一开始的设想:借助两种音乐,感受不同的情感。这个环节设计地不是很好,活动下来,效果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在活动的过程中,还是比较顺利的,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我发现有些小朋友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师幼互动还是比较好的。通过这一环节,让幼儿知道了小猪只想着自己,以为小熊也像他那样只是来问奶奶要蜂蜜吃。只想着自己的孩子,对奶奶也很没有礼貌“喂,喂,喂”地直喊。而小松鼠总是想着别人,所以他知道小熊是想送一罐蜂蜜给奶奶,他知道小熊写信,就是要说说他是多么想念奶奶。在这一个环节中,我还应加入一个完整地欣赏读信一遍,这样整个活动也会比较地完整,再接下去的最后一个环节,升华主题,活动的延伸中,效果会比前面更加好的,我想。主要是让幼儿感受帮助别人的快乐,体验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将会带来一种美好的心情,最后,我请孩子们围成小圈一起帮助小动物们读信,在观察中发现孩子们都能礼貌地读信,知道用好听的话语来表达是件很快乐的事。活动结束后,我把材料投放到了区域中,发现孩子们的兴趣很高,还在围着“信”在讨论着,同时也帮另外的小动物们读着信,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孩子们能通过对故事的理解,读信语气的模仿,内容的表达等方面来读信,体验到了活动快乐。

  每一次活动的开展,总会从中发现很多,反思出来的问题我想都是我下一次活动开展的宝贵经验。希望能够通过活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使自己能全面学习,不断提高!

《给熊奶奶读信》幼儿园教案 篇4

  语言活动主要是让幼儿理解语言活动的内容,体验其中的情感。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语言发展不是让孩子强化大量的词汇,而是让孩子乐意交谈、注意倾听、理解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前的语言活动,我们通常是让孩子听故事,然后通过几个问题让孩子理解内容,最后在进行一个故事的讲述,通过反复的听,强化幼儿的记忆,以此达到理解的目的。我们很少考虑这样的方式孩子喜不喜欢,这样的方式孩子是否从心底里真正的理解。

  对于《给熊奶奶读信》这个教学活动的选材,一是正赶上本周这个主题活动的开展,我想随堂课如果设计合理,还是可以同样出彩的;二是我也仔细地研究了教材内容,觉得这个语言活动挺适合我们班的孩子,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像力都不错,同时也可以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符合了我园本学期开展的“爱心大行动”主题活动。因此,我毫不犹豫地就确定了本次教学主题。

  在设计《给熊奶奶读信》这个教学活动,我改变了传统的语言教学的方式,让孩子主动参与,通过看一看、试一试、说一说、听一听、再讲一讲、说一说、画一画,让孩子在多种感官、多层次参与下进行学习。开头部分以熊奶奶收到的一封信,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故事的主题,简单而又直接的引题,让幼儿带着对信内容的好奇,集中注意力看着图画去倾听故事内容,这为接下来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正确回答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我在讲述小老鼠、小松鼠不同的读信方式时,注意了用不同的语气去诠释对话,让幼儿感受到了有无爱心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心情,幼儿的情感有了一定的触动。不过在后面让幼儿帮小山羊、小兔子读信时,教师对幼儿讲不出完整的信的内容时,有些着急,没有用不同的角色语调去引导幼儿,频频“抢话”,显得老师的话过多,课堂语言不够精练,这不但是幼儿教师上课的忌讳,也是我语言教学活动常犯的毛病。其实我应该给孩子再多一点时间,用婉转的方法去引导他们,突出重点。值得欣慰的是,在一个个有条理的提问后,幼儿都纷纷表示要学心里总想着别人的小松鼠那样,怀着一颗爱心去读信,知道了关心、尊重别人,从而达到了我设计此活动的主要教学目标。在“我们来读信”的环节,我自己创造设计的小羊和山羊爷爷、小兔和兔奶奶的卡通形像吸引了幼儿的目光,有了给熊奶奶读信的经验,他们对画面的理解比较深刻,都能从关心人的角度出发,自己尝试说一说,“送奶奶围巾、送爷爷青草”是大家最后讨论的结果,而且有几个想像丰富、口语表达能干的幼儿还说出了“为什么送、怎么送”的原由。不过这里对于信的基本格式幼儿不了解,因为平时没有机会接触信、写信,所以对信的称谓、对话口气和落款等都很茫然,导致了集体学读信时以老师为主,幼儿的反应不热烈,其实教师可以稍作介绍,让他们了解一些信的基本知识。语言活动都是以听、讲为主,考虑到动静结合,我在最后一个环节安排了让幼儿画一画信,增加动手能力,但从幼儿实际的操作情况和时间上看,我觉得应该把这个环节改为延伸活动,让有兴趣的幼儿在区域活动或课间自由发挥、交流。

  不论这次教学活动别人的评价如何,我觉得通过准备——设计——实施——反思这样一个过程,自己从中领悟到,也学习到了很多,得出的经验和教训对今后的教学工作开展有很大的帮助,相信有压力才有动力,以后的我会越来越成熟,向成功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