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有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不好,则终身受其害。”而良好习惯的养成则贯穿于幼儿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必须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去。每个幼儿从上幼儿园那天起,父母就希望自己的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幼儿期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期,要培养幼儿好的生活习惯,必须从小培养。,在此,我就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谈谈个人看法:
一、“明确要求”是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第一步。
孩子天生就是天真烂漫的,老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他们。他们就像一张白纸,教他们什么,他们必然会按所教的去做,所以要想让他们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的指导与要求。首先要明确要求幼儿,让幼儿知道应该怎么做,怎样做是对的。然而,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在长期的生活中慢慢形成的,它需要老师的不断提醒,不断培养,让幼儿从小就知道幼儿园是一个集体,在集体中生活有一定的约束力。我们要求善于抓住一日生活的每个环节,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对孩子进行明确要求的教育。譬如:到户外做早操,到户外做游戏时,要按次序排队。眼睛看前面,一个跟着一个走,不能大声喊叫;玩玩具时不能抢别人的玩具,不损坏玩具。而且,玩过后要把玩具摆放整齐,饭前洗手,吃饭没有声音,饭后擦嘴,午睡能自己穿脱衣服,并且能自己安静入睡…..象这些琐碎的小事在成人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生活内容了,却构成了幼儿生活习惯养成教育的点点滴滴,例如:小班幼儿正确的洗手步骤可分为:将两只手的袖子上卷,双手冲湿后,抹肥皂进行搓洗,从手心到手背到手指,冲净肥皂,清甩三下,握拳走回活动室,摘下自己的毛巾擦小手,再把袖子放下。由于对幼儿的要求具体明确,幼儿也很清楚在什么时候自己应该怎样去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行为,这样,便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寓教于乐”是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载体。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幼儿在洗手、入睡、吃饭、穿脱衣裤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在培养和训练中,孩子总是做得达不到要求,反复思考后,我觉得,可以把这些基本要求编成儿歌,让孩子边做边说,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呢?之后,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儿歌《洗手歌》和《漱口歌》,几番努力,孩子们学会了儿歌,每次洗手时都不忘说儿歌,洗手的顺序一点都没错,后来,我渐渐的发现游戏对于孩子习惯的培养很有效果。有一次,我看见班上的某个小朋友在玩玩具时,老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还不知道去捡,第二天,我就告诉小朋友我们今天要玩一个送“玩具宝宝”回家的游戏,小朋友很感兴趣,我用塑料筐布置成玩具的家,让孩子把“玩具宝宝”送回他们的家,游戏开展的效果非常好,一段时间下来孩子有了玩具需要回家的意识,每次玩过后都主动的把玩具捡好放到框里,良好习惯得到了提高。
三、持之以恒的教育是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主阵地。
需要培养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养”不难,“养成”就需要很大的坚持性,需要不断的强化,特别是小班的孩子,他们基本上还没有自觉的意识,需要成人的提示和帮助。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键在于“渗透”和“坚持”,要把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渗透于孩子们一日生活中去,内容要具体化、生活化、可操作,如:我组织幼儿开展了“小手变白了”、“谁的小手最干净”等活动,把时间和语言结合起来,密切观察、发现问题,随时纠正,日久天长,便自然形成了习惯。从以上情况来看,必须与幼儿的生活实际密切结合,如:进餐方面,饭前洗手、进餐的正确姿势,不随便讲话,保持整洁,不剩饭菜,饭后擦嘴、洗手……总之,与幼儿生活的每一个环节紧扣,并保证幼儿作息有规律、爱清洁、讲卫生、有序和高质量,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要求,日积月累孩子的大脑神经才能形成“定型”,慢慢形成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