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认识长方体

2023-07-26

大班数学:认识长方体 篇1

  设计思路:一、背景分析

  临近入学的大班幼儿对马上要升入小学感到非常自豪,也对自己即将成为小学生充满了期待。他们会带各种各样的文具来幼儿园,下课的时候,常常会拿很多橡皮、铅笔盒等文具来比较。他们发现铅笔盒有的大,有的小,橡皮有很多种形状,但是他们不会正确命名,都只说是长方形、三角形等。

  大班第二学期幼儿的思维正逐步从平面转化为立体,有了初步的空间概念。在徐苗郎老师的《我的幼儿园数学活动模式》中也提到大班第二学期的幼儿要开始认识正方体、长方体,并知道它们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区别。因此,在最近开展《认识长方体》这个活动是符合现阶段幼儿需要的。

  二、幼儿经验分析

  在日常带班过程中,孩子会告诉我:“老师,我的铅笔盒是长方形的。”“我的橡皮是正方形的”。从中分析:我们班孩子对立体的铅笔盒和橡皮能有所感知,却无法正确命名。

  另外,在平时建构活动中,孩子们较多的是用雪花片搭建动物和立体的房子。但是对于提供的工程智慧片等片状材料却不会进行立体建构。分析原因:是因为幼儿缺少将平面图形组合成立体图形的经验,缺乏空间建构的想象能力。

  因此,我尝试利用大班幼儿爱学习、好探索的特点,以“认识长方体”为切入点,在幼儿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帮助幼儿区分长方形和长方体外形上的主要异同,并利用工程智慧片,让幼儿将平面图形变成立体图形,提高幼儿的空间建构能力,也为后续认识其它立体图形做好铺垫。

  三、活动环节分析

  活动共预设了四个环节。环节一:通过观察、比较,让幼儿感知长方形和长方体在外形上的区别。在第二个环节中,幼儿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对实物进行操作和探索,了解长方体的主要特征,知道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两个面大小一样。第三环节,幼儿通过自己变魔术,感受从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变化,从而对长方体有一个更形象、更直观的认识,也为后续认识其它立体图形和建构活动做好铺垫。重点:比较长方体和长方形的异同,了解其主要特征。难点:比较长方体的6个面,知道相对两个面是大小相同的。内容与要求:1、认识长方体,知道它与长方形之间的区别以及它的主要特征。

  2、在探索过程中,提高对认识立体图形的兴趣,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及空间建构的能力。

  材料与环境创设:ppt、长方形纸片、长方体、积木

  活动过程:一、观察讨论(感知平面图形长方形与立体图形长方体的外形区别)1、观看ppt,回忆学过的平面图形:看看哪些图形朋友来了?

  2、观察比较长方形和长方体:他们哪里不一样?

  (1)幼儿自主比较手中的长方体和长方形。

  (2)教师观察、引导幼儿,发现长方体与长方形的明显区别。

  3、教师小结:长方形是扁扁的,是一个平面,它是平面图形。但是,它的朋友厚厚的,有好几个长方形组成,可以立起来,是一个立体图形,我们叫它长方体。

  二、探索互动(以魔术揭秘的方法,让幼儿感知理解长方体的主要特征)1、数数长方体:长方体有几长方形组成?

  (1)幼儿尝试探索。

  (2)教师示范:长方体拿手中,数数到底几个面: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后面,一共6个面。长方体原来有6个面组成。

  2、魔术解密:长方体的6个面里还藏着什么秘密呢?

  (1)教师将长方体的6个面揭下来,展示在黑板上。

  (2)观察比较长方体的6个面有何异同:

  n 形状都是长方形。

  n 相对两个面大小一样。

  (3)教师小结:长方体有6个面,面对面的两个图形大小一样。

  三、操作实践(以变魔术的形式,让幼儿将平面图形变成立体图形,增强幼儿的空间想象力)1、请幼儿来做魔术师,用6个面变长方体。

  (1)教师介绍魔术道具:2块正方形积木和4块长方形积木。

  (2)要求用6块积木变成长方体,比比谁的速度快。

  2、重点观察:如何将平面积木变成长方体。

  3、分析观察幼儿变出来的立体图形。

  n  幼儿未完成作品:没有用完6块图形;没有封闭成长方体。

  n  幼儿完成作品:比较不同长方体的异同。

  4、小结:原来当把平面积木变成立体图形,可以用不一样的方法,能用叠的方法,也能用围的方法,它们可以变出了不同的长方体。

  5、联系生活中的长方体:这些长方体像什么?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长方体的东西?

  教师小结: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是长方体的,像冰箱、彩电、铅笔盒、橡皮等,它们都是各种各样的长方体。

  四、活动延伸(拓展幼儿思维,联想其它平面图形会变成什么立体图形)刚才还有很多图形朋友也来了,他们也想变成立体图形。他们会变成什么样的立体图形呢?我们下次去建构区,把它们找出来,试试看。

大班数学:认识长方体 篇2

  一、片段实录:活动目标:1、初步认识长方体,并学习正确区分正方体和长方体。2、在观察及动手制作的过程中,感受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不同。3、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活动准备:彩色正方体摋子一个,长方体魔盒一个,长方形卡片六张,课件。活动过程:(一)导入:七彩蛇的摋子(复习正方体)1、小朋友,这是七彩蛇送给我们的“摋子”,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什么呀?(正方体)2、说一说正方体是什么样子的呀?(正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一样大的正方形。)3、游戏:抛摋子(1)教师发出指令:“预备开始”幼儿边拍手边出声数数;(2)幼儿拍手时要求不出声,大家整齐拍出数字,增加难度。(二)认识长方体1、今天,七彩蛇又给你们带来了另外一个礼物,想不想看呀?我们一起说:“一、二、三”。2、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个礼物是什么样子的呀?(复习正方形、长方形的基本特征)(1)正方形:有四条边,每条边都是一样长的;有四个角,每个角都是一样大的。(2)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是一样长的;有四个角,每个角都是一样大的。3、完成“颜色、形状标记图”(1)看一看,数字1住在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家里呀?①在相应的颜色、形状格子中打上“√”;②出示数字1长方形图片。(2)依次观察数字2—6,出示长方形图片,完成“颜色、形状标记图”。(3)观察“长方体展开面”①数一数:有几个图形呀?(六个)②看一看:这六个图形都是什么形状呀?(四个长方形,两个正方形)③比一比:这些长方形和正方形都一样大吗?(长方形和正方形不一样大,四个长方形一样大,两个正方形一样大)4、比较正方体和长方体(1)呀!四个一样大的长方形加上两个一样大的正方形,就变成了这个漂亮的礼物。猜一猜,它是正方体吗?为什么?(2)小结:它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长方体。长方体有六个面,它的面有长方形、正方形,是大小不一样的。(教师边说边演示六个面)(3)幼儿讲述长方体以上特征。(我们一起来说一说)(三)游戏:找找长方体1、你们看,(课件)现在七彩蛇要来考考你们,请你们找一找,这几张图片里面有哪些东西是长方体?2、过程中出示实物,认识“六个长方形面的长方体”。(四)制作“六个长方形面的长方体”1、今天你们的表现真棒,七彩蛇要给你们颁奖啦!(课件)(1)数一数,有几个图形呀?(六个)(2)看一看:这六个图形都是什么形状呀?(长方形)(3)小结:这六个长方形也能变成另外一个长方体呢。2、现在请你们去动手做一做,看看这个长方体是什么样子的呢?(幼儿人手一份制作)(播放音乐)(五)延伸活动1、七彩蛇送给你们的长方体是什么样子的呀?2、小朋友,你们家里有哪些东西也是长方体的呢?今天回家后请你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吧。

大班数学:认识长方体 篇3

  1.认识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理解长、宽、高的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教师谈话:我们已学过一些几何图形,你们还记得是哪些吗?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2、出示下面的实物.

  (二)认识长方体的棱.

  1、让学生摸一摸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地方,说明这叫长方体的棱.

  2、让学生把直尺放在棱上,发现直尺平平的.说明棱是直的,是线段,可以度量.

  3、提问: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想一想,怎样数才能做到不重复,不脱漏?

  引导学生把棱分成三组,也可用同一颜色把每组互相平行的棱标出来.数出每组各有4条棱,有3组,一共有12条棱.(板书:有12条棱)

  4、让学生量一量每组中棱的长度,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板书:互相平行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5、总结特征:有12条棱,互相平行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三)认识长方体的顶点.

  1、让学生摸一摸长方体三个面相交的地方,说明这叫长方体的顶点.

  2、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按照必定的顺序数)

  (板书:有8个顶点)

  (四)总结长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五)认识长、宽、高.

  二、出示长方体框架,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

  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怎样分组?每组棱的长度有什么联系?

  (分3组,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

  2、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棱有几条?它们的长度有什么特点?

  (3条棱,3条棱的长度不相等.)

  3、教师小结:由于有三组互相平行的棱,每组棱的长度相等,我们可以取相交于一个顶点的3条棱作代表,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4、指导学生理解长、宽、高的概念.

  可让学生把长方体横放、竖放、侧放,分别说出长、宽、高,使学生认识到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是由它的长、宽、高决定的.

  (六)教学识图,发展空间观念.

  1、让学生把长方体学具放在课桌左上角,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能看到几个面?

  2、教师启发提问:怎样用图表示出来呢?可同时板书画图.

  说明:虚线表示看不见的三条棱,并让学生指出长、宽、高,教师板书.

  三、反馈练习.

  1、按照教科书所给的图样,用硬纸做一个长方体,再量一量它的长、宽、高.

  2、拿一个火柴盒,量一量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再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3、看图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4、说出右面的物体是什么形状,并且说明:

  ①它的.下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②它的右侧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③它的前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④它的下面和后面各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长方体的特征,那么在长方体的6个面中只能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吗?如果其它的面也是正方形,那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下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五、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面:长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有12条棱,互相平行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顶点: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有8个顶点.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大班数学:认识长方体 篇4

  一、活动目标:

  认识长方体,知道它由6个面组成(2个正方形,4个长方形)。

  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发现正方体与长方体的不同,并能区分。

  喜欢动手制作几何体并保持桌面清洁。

  二、活动准备:

  教具:一张放大的操作卡片。

  学具:人手一张操作卡片,剪刀,胶水。

  三、活动过程:

  集体活动。

  观察操作材料。图上有什么?(正方形,长方形),有几个?(2个正方形,4个长方形),一共是几个?(6个),2个正方形和4个长方形又能做成什么呢?

  操作材料。

  介绍制作方法。先把图形沿黑线剪下,把虚线向上折,最后用透明胶粘住。

  介绍形体名称,区分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异同。

  做出来的像什么?(积木),手指长方体的一面:这叫什么?(面),数一数它有几个面?(6个),6个面一样吗?(不一样),你知道这叫什么吗?(长方体),6个一样大小的正方体围成的图形叫什么?(正方体),2个正方体和4个长方体围成的图形叫什么?(长方体)评价活动寻找教师中类似长方体的物品。请你们找一找、想一想教室里还有哪些东西是长方体呀。

  四、活动反思:

  孩子对长方体都认识,把他们堆在一起,叫他们数孩子就数不清。我想:还是要摆出实物图,让孩子理解,这样效果会好一些。

大班数学:认识长方体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整体观察和剖析,指导长方体的外形特征。

  2、通过观察比较,能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喜欢探索操作,发现生活中长方体的应用。

  活动准备:

  1、物质材料:正方体长方体教具,人手一个长方体纸盒,长方体剖面;

  2、知识经验:认识正方体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 复习正方体的特征。

  小结:正方体有6个一样大的面,12条一样长的棱,8个顶角。

  二、 基本活动

  (一)认识长方体,观察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同点。

  小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角。

  (二)观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不同点。

  小结:正方体的每个面是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每条棱一样长。

  长方体,相对应的两个面一样大,相对应的棱一样长。

  (三)幼儿操作,出示长方体包装盒,引导幼儿探索观察长方体的空间,知道长方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小结:长方体纸盒打开后,里面因为占用一定的空间,所以我们叫它体,可以用来盛东西。

  三、 延伸活动

  幼儿制作长方体,在制作中感受形体的特征。

  指导语,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长方体剖面图,请你制作一个长方体,并把长方体的对应面涂上相同的颜色或画上相同的图案。

大班数学:认识长方体 篇6

  教学要求

  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用具

  ①教师准备:教材第20页图中的各个实物,铁丝制作的长方体框架、投影仪。

  ②学生准备:收集一些长方体开头的小纸盒,并将教材第169页的长方体展开图剪下来贴在硬纸板上备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观察后回答:

  ①我们已经学过这些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②根据学生的回答有意归类并板书。

  平面图形立体图形

  ③指着左边问:这些都是什么图形?(并在上面板书:平面图形)

  ④指着右边问:这又都是什么图形?(并在上面板书:立体图形)

  2.实验

  用两个同样大小的量筒装600毫升的水。然后往其中一只里放入一块石头,让学生观察,这只量筒里水面的变化情况?小组讨论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空间”这一概念。

  从今天开始,我们的数学课主要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课我们首先学习长方体的认识,并板书课题。

  二、探索实践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它们的特征。

  (1)认识长方体的面。(让学生分组讨论)

  ①用手摸一摸它有几个面(注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注意出示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③哪些面完全相等?(演示给学生看)

  再根据学生的发言用投影归纳出: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认识长方体的棱。

  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每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意引导学生有顺序地摸)。这些地方我们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来做,最后统一为“棱”)

  再让学生分小组去数和量:

  ①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要说出数的方法)

  ②量:动手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看哪些棱的长度相等?(有什么规律?)

  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出:(投影显示)

  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3)认识长方体的顶点。

  让学生拿一个长方体纸盒,用手摸长方体每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并提问:

  ①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顶点)

  ②长方体有几个顶点?(8个)

  (4)拿一个长方体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

  最多能看到几个面?(3个面)

  讲:所以我们通常把长方体画成这样。

  (投影出示)

  (5)用填空的形式小结长方体的特征。(投影显示)

  长方体是由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形)围成的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两个面,相对的棱的长度。

  2、教学长方体的长、宽、高。

  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下的两个问题:

  (1)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2)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找几名代表将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想一想:

  (1)你知道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什么吗?(长、宽、高)

  (2)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短与这个长方体有没有关系?(投影显示出几个长、宽、高不同的长方体)

  结论:长方体的大小和形状是由它的长、宽、高决定的。

  三、课堂实践

  1.量一量教科书的长、宽、高。

  2.练习五的第2题。

  3.练习五的第3题。

  四、课堂小结

  由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口诀:

  长方体立体形,8顶6面十二棱;

  棱分长、宽、高,每组四条要记好;

  6个面对着放,对应面都一样。

  五、课外延伸

  在家里找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体玩具或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它的面、棱、顶点;或是找一些材料自己做一个长方体并涂上或画上喜欢的图案。

大班数学:认识长方体 篇7

  活动目的:

  1、能叫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认识它们的主要特征。

  2、进一步巩固对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认识,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

  活动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积木、纸盒

  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硬纸片,正方形和正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相等,长方形和长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一样大

  活动过程:

  1、复习巩固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教师分别出示正方形和长方形,让幼儿说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

  2、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告诉幼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

  3、发给幼儿(每组)长方体、正方体、正方形、长方形各一个,让幼儿随意摆弄,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与相同。

  4、教师与幼儿一起比较、总结:按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六个面,它的每一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正方体也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用正方形和正方体的每个面重叠比较)它的.六个面一样大。

  5、让幼儿说出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物体是正方体。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操作学具,让幼儿杆子将7分成两份,有6种分法,并作记录。

  2、通过讨论、分析,理解一个数分成两个部分,如一个不风增加1,另一个部分就要减少1。

  活动准备

  塑料小鸭学具人手42只。

  活动过程

  一、复习6的组成

  玩“碰球游戏”,出现数咔,师问:这数是几?答“6”。师:今天玩碰游戏,教师与小朋友的数合起来是6。(例如),师:我的1球碰几球?答:你的1球碰5球)教师问,小朋友可集体回答,也可小组回答,也可个别回答。

  二、集体尝试活动

  出现小狗、小兔家的图象。

  师:今天小狗请几只小鸭到它们家做客?(幼儿答:7只)小兔也请小鸭去做客,怎么办呢?(幼儿答……)请小朋友在桌上拿7只小鸭,分成两份,一部分到小狗家,一部分到小兔家,(小朋友操作)要求小朋友分的数与别人不一样。(第一次尝试)

  教师请幼儿回答,你是怎么分的,幼儿回答,教师操作小鸭到小狗小兔家,并列出分合式,幼儿回答一种,教师列出一种,功写出6个分合式。

  师:分成两份,共有几种分法?答:共有6种,集体朗读7的分合式。

  师:刚才小朋友每人分一种,但是7有6中分法,小朋友再试试你能否分出6种,幼儿操作“塑料计算小鸭”,教师把黑板上的分合式擦掉。(第二次尝试)

  师:现在我请某某小碰哟来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分的,幼儿回答,教师在黑板上写出7的分合式,如图。教师请幼儿回答时要注意请有代表性意见的,一是有重复的,实际没有6种;二是虽有6种,但没有按顺序分;三是有顺序地分清6种。请幼儿看看,这三种分法,谁的方法好,谁的对。幼儿通过讨论,明确按顺序分的方法好。

  教师把黑板上的分合式全擦掉,请幼儿在作业纸上写7的6种分合式。(第三次尝试)

  师问:7可以分成,幼儿答:7可以分成1和6,

  师问:7可以分成,幼儿答:7可以分成2和5。

  师问:2比1,幼儿答:2比1多1。

  师问:5比6,幼儿答:5比6少1。

  用这种方法讲清7得6种顺序奋发,最后得出结论:7分成两份,这边增加1,那边就减少1。

大班数学:认识长方体 篇8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实物和演示,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通过建立立体图形的表象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渗透现代数学思想,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能力,掌握一些学习方法.

  4.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集体协作、团结互助的精神.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设施及相关课件,长方体实物模型二个(其中一个两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长方体的活动框架一个.学生每人准备长方体形状的纸盒一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由平面图形引到立体图形

  屏幕出示下面的一组图形:

  师:说出这些图形分别是什么图形?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都是平面上的图形,我们把它们叫做平面图形.(屏幕上显现:平面图形)

  再用课件演示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过程:用4个长方形,2个正方形逐一围成一个长方体,并将长方体旋转一周.

  师(指着长方体问):这还是长方形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长方体.

  揭示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2.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立体图形.

  让学生用手摸长方体的学具,使学生感觉它的面很平.再用两手握一握长方体的纸盒,问学生有什么感觉.(平平的)再将它放置桌上,让学生观察.

  师:因为它占有一定的空间,像这样占有一定空间的物体或图形就是立体图形.(屏幕上同时出现若干种立体图形,或在讲台上摆出各种实物图形,请同学们指出在这里哪些图形是长方体.)

  3.举例.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的物体实例.

  二、新知探究

  1.探讨长方体的特征.

  (1)初步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①面的认识.

  师:请同学们看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边说边用电脑将围成的长方体图形展开(或将长方体实物模型展开.)

  生:长方体是由面围成的.(板书:面)

  师(出示一个长方体纸盒,并用手摸长方体的面.):这就是长方体的面,请你们拿起自己准备好的长方体,摸一摸长方体的面.

  学生摸完后问,你有什么感觉?(平平的)

  ②棱的认识.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摸一摸长方体两个面相交处,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长方体的棱.(板书:棱)

  ③顶点的认识.

  师:再继续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处,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板书:顶点)

  (通过用手触摸、用眼观察,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的面,观察长方体的棱、理解长方体的顶点.)

  (2)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分两个层次探究,难点分散,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

  ①通过操作和演示探讨长方体面的特征.

  师:要研究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要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去探究.请同学们拿着长方体,仔细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引导学生按照方位进行有序地数.

  生:长方体有6个面(板书:6个)

  问每个面是什么形状?(讨论)

  通过讨论观察交流得出两种情况,一种是6个面都是长方形.(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另一种情况是有4个面是长方形,另外两个面是正方形.(板书: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师:好,我们知道长方体有6个面,这6个面在大小上有什么关系?请看屏幕.

  (课件演示:上下、左右、前后面运行重叠画面)

  注:没有多媒体的可用实物操作演示.用铁丝制作一个长方体活动框架,再用带磁性的贴面糊上六个面(用三种颜色涂六个面),演示时,将相对的面取下叠在一起.

  师:看了刚才的演示,你们发现了什么?(相对的面相等)

  ②通过操作和演示探讨长方体棱的特征.

  通过刚才的演示和观察我们知道了长方体的面的特征,下面我们来研究棱的特征.棱的特征要根据它的条数和长短去探究.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有序、而不重复、不遗漏地准确数出12条棱.(板书:12条)

  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观察、发现、概括得出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板书: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注:没有多媒体的可用实物演示操作,用铁丝制作的长方体活动框架,一一拆开进行演示.(铁丝分别用三种颜色作色)

  ③通过操作和演示探讨长方体顶点的特征.

  师:研究顶点,应从个数上来研究.

  通过课件演示或实物操作得出长方体有8个顶点.(方法同上)(板书:8个)

  ④师生共同小结出长方体的特征.

  2.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现在你们讨论一下,如果要知道长方体12条棱的总长度,只要量出哪几条棱就可以?为什么?(启发学生只要量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就可以了)那么你们知道像这样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我们把它们分别叫做什么呢?

  师(结合多媒体演示说明):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习惯上,长方体的位置固定以后,我们把底面中较长的棱叫做长,较短的棱叫做宽,和底面垂直的棱叫做高.(在立体图上分别标出长、宽、高)

  练习:教师将长方体横放、竖放、侧放,让学生分别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练习后教师说明长方体的长、宽、高,根据长方体所放的位置的不同而改变,相交于每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都可以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反馈练习:完成教材第21页中的做一做.

  认识透视立体图.

  (1)让学生在各自的座位上观察讲台上的长方体纸盒,(纸盒上各个面分别标上数字1~6)如图:

  问:最多你能看到几个面?(让学生报出所看到的面的号)

  (正面远处的同学只能看到一个面,还有能看到两个面的,最多也只能看到三个面)

  (2)师:我们把这个长方体如果从右前方观察,所看到的这个长方体如果画出来就是这样的.屏幕显示立体图.

  师:这个图中你们看到了哪几个面?哪几个面看不到?教师结合多媒体的演示告诉学生,看不到的面我们用虚线表示.

  (屏幕出现)

  (3)加强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①出示下图,想象出与之对应的长方体.

  ②出示一组长方体,让学生说出所想象的长方体是其中的哪一个.

  ③电脑将长方体补充完整,让学生再次感知所想象的正确的长方体.

  3.小结: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的第1、3题.

  2.补充练习:这是一个长方体形状的物体,请你根据存在的数据,说出这个物体的上面是什么形状?并说出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6个面都是长方形

  (6个)面特殊情况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两个面相等

  长方体(12条)棱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8个)顶点

大班数学:认识长方体 篇9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

  2.基本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导入 :讲新课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

  这些都是什么图形?(板书:平面图形)

  教师:平面图形我们已经认识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立体图形.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

  1.出示墨水盒、粉笔盒等实物.

  教师提问:谁说说这些物体与平面图形比较有什么不同?(占有一定的空间)

  2.教师明确: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我们把它们的形状叫做立体图形.

  (板书立体图形)

  3.在生活中你还见到哪些立体图形?

  4.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立体图形中的长方体.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教学例1.

  1.面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 长方体有6个面

  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面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③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棱

  学生实际操作:

  ①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每两个面相交的地方

  (教师明确:在长方体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长方体的棱)

  ②数一数,长方体有几条棱?(12条棱)

  ③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相对的棱的长度是相等的)

  3.顶点

  教师:请同学们拿起长方体的盒子或实物,用手摸一模三条棱相交的地方.

  教师明确:3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

  提问:一个长方体一共有多少个顶点?(8个)

  4.特征

  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也可能其中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副标题#e#

  5.画法

  把一个长方体放在桌面上观察一下,最多能看到它的几个面?(三个面)

  那么怎样把长方体画在纸上或黑板上呢?(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平行四边形)

  (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教学例2.

  1.出示长方体框架,提问:

  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怎样分组?(按照相对的`棱进行分组)

  分成几组?(3组)

  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不等)

  2.教师小结:在一个长方体中,有3组棱,每组棱互相平行,并且长度相等.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3.实际测量:分不同角度测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

  (测量数据应该不同)

  教师强调:长方体的长、宽、高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情况下把底面中较长的一条棱叫做长,较短的一条棱叫做宽,垂直于底面的棱叫做高.

  三、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什么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随堂练习.

  1.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2.填表.

  3.判断对错,并说明为什么.

  (1)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物体形状都是长方体.

  (2)在长方体中,不是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

  (3)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4)长方体相对面的大小、形状都相等.

  五、布置作业 .

  1.看图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说出下图表示的物体是什么形状,并且说明:

  (1)它的上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2)它的右侧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3)它的前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4)它的下面和后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六、板书设计

  (略)

大班数学:认识长方体 篇10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特点的过程,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2、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

  长方体模型、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观察下列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回答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问学生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对面面积相等;正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都相等和12条棱相等。)

  二、课堂练习

  学生做第1题,教师让学生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可以集中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学生做第2题,让学生观察课本中的长方体的三条棱长,并填完表格。

  学生做第3题,根据课本中的长方体的三条棱长和每组对面的形状,分辨出6个不同的面的编号。可以让学生按照课本中6个面的长、宽来做成面积相等的纸片,然后组成一个长方体来进一步熟悉长方体的6个面的大小和相对的位置。

  教师根据课本第4题中的长方体插图,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制作一个这样的长方体至少需要多少厘米的木条。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大班数学:认识长方体 篇11

  教学目标

  (一)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二)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具准备

  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等;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然后老师说明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做平面图形。

  (二)学习新课

  1.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学生:面。(教师板书:面)

  教师: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有一条边。

  教师:这条边称为棱。(板书:棱)

  教师:请摸一摸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尖。

  教师:相交的这点称为顶。(板书:顶。)

  (2)教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长方体,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投影片出示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校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

  学生讨论并归纳后,教师板书:长方体: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顶:8个。

  请学生观看动画图(用电脑软件或实物展示)

  出示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展示同上,要表示有四个面相等;

  第三步:出示8个顶点。

  教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先请同桌两人互相说,然后请一两位同学拿着学具给全班同学说。)

  (3)老师:长方体是立体图形,画在纸上如何与平面图形区别呢?

  教师:(拿一个长方体正对学生)请观察,你能看到几个面?哪几个面?

  请几位观察角度不同的同学回答。

  教师: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平行四边形。(介绍的同时用动画图像展示。)

  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请观察,再出示框架的投影图。(如图)请指出框架上的12条棱分几组?并指出哪几条棱是一组的?

  请指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

  教师:请量一量自己的长方体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看一看长度是否相等?

  教师: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练习:请分别说出下面两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第二个长方体与第一个长方体有什么区别?(投影片)

  2.正方体特征。

  (1)展示动画图像:(或抽拉投影图)

  第一步:长方体中的长边缩短,使长、宽、高相等;

  第二步:长方体中的短边伸长,使长、宽、高相等。

  教师: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学生: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教师: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正方体,(也叫立方体)观察,对照长方体的特征来研究正方体的特征。(把课题补充完整——加上“正方体”。)

  (三)巩固反馈

  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说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2.根据图中数据口答填空。(投影片)

  (1)长方体的长是( )厘米,宽( )厘米,高( )厘米。12条棱长的和是( )厘米。

  (2)这幅图中的几何体是( )体,12条棱长的和是( )分米。

  (3)如图一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分别是9厘米,3厘米和2.5厘米。它上面的面长是( )厘米,宽( )厘米,左边的面长( )厘米,宽( )厘米,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和是( )厘米。

  3.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投影片)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 )

  (2)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 )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 )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 )

  (四)课堂总结及课后作业

  1.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图纸上的立体图。

  2.作业:教材P22练习五:1,2,3。

  本节新课教学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长方体的特征。共分三个层次进行:让学生通过感官了解长方体的面、棱和顶;利用教具学具和讨论提纲,帮助学生自己去认识并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通过图像和练习,学生会看平面上的立体图,掌握长、宽、高。

  第二部分教学正方体的特征。共分两个层次进行:利用长方体长、宽、高的变化来认识正方体的特征,会看立体图;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扳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