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课,那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苦闷与执着;磨课,那种“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个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迷惘与彷徨;磨课,又给带给你 “拨开云雾见月明”的爽朗与自得。那痛与喜的交织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深夜。回味起来,有点后怕,回味起来,又非常的充实,磨一次,蜕变一次。
这次选择磨课的文章是《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本组课文围绕“作家笔下的人”这一专题,学习目标是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我上的《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就是其中的一个片段。
文章只是一个片断,对人物的感知和原著相比,是零碎的,不完整的。所以,课前我就布置学生了解《小兵张嘎》这本书,特别是小嘎子这一人物,只有这样,在学文时学生才能充分感知。针对这一单元的学习目标,课一开始,我安排了一个轻松的游戏猜一猜,每个谜面都是描写人物动作的句子,让学生隐约从动词描写中体会人物性格,从而在读写中加以运用。然后我再让学生学习课文,体会怎样把一件事写具体,怎样使人物的形象更鲜明。这篇课文对人物的动作描写极为细致,所以我在上课时特别注重对动词的讲解,使学生明白动词对反映人物形象的作用。最后让学生写一写小嘎子和胖墩儿的第二次摔跤,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对新学的知识进行了运用、巩固。
一、课前谈话,润物无声。
课开始的谈话,几次磨课次次都有修改。原本是猜水浒人物外号,也做出猜测人物动作、外貌、心理等的描写,从而掌握这类作文的写作方法,但是过于零碎,重点不突出,就大胆放弃了。最后定位在选择五个由远而近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的动作描写。
只见他脱了冠着服,爬上大树,拣那熟透的大桃,摘了许多,就在树枝上自在受用。
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 爸爸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从床上打到床下,外面的雨声混合着我的哭声。我哭号,躲避,最后还是冒着大雨上学去了。
在猜测孙悟空这一人物中,很多孩子机灵地猜测是小嘎子,细读这句子,上树摘桃子的不止孙悟空,如果课外能找些有标志性动作的句子,可能效果更加好。但是太过于标志性又没有可猜性,学生个个都知道,就失去了游戏的玩劲。林海音父亲的“打”,这一动作倒十分鲜明,学生也看出《城南旧事》,略知一二。但内容过于繁琐,也大胆摒弃了。换作
他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学生一下子就猜中了林海音,渐渐掉入了我设计的陷阱中。我暗自高兴,气氛也渐渐进入高潮。我将计就计,引导学生从动词中发现到底是谁?但是游戏就是游戏,应该在轻松中度过,正是教师的干涉,使得这一轻松环节总显得课堂味道太浓。
这堂课的目的是指导学生在体会作者用词精彩的同时,能掌握一定人物描写的方法,特别是学习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二、初读做好减法,感受印象。
原本设计是让学生找表现嘎子、胖墩儿性格特点的句子。学生把本课中所有能体现的句子一一挖掘出来,然后老师再分别一一细致解读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所谓搜肠刮肚,不丝不落。零碎地讲解,时间占用很大,在第一次磨课时连写话的时间都没有了,只好果断放弃。第二次调整了思路,做好减法,有舍才有得。把重点放在嘎子身上,而胖墩儿留给学生自由说,时间上给了写话一定的空间,但是阅读课,读得不够深入。第三次,专门在摔跤的过程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这样有意识地读比自由散漫地读更加有针对性。学生交流印象,学生纷纷提到嘎子聪明、机灵、善良、狡猾、有心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