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锣打鼓赛龙舟 篇1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歌唱、表演、律动等艺术活动,初步掌握二声部歌曲的演唱。
2、运用简单的打击乐器,感受划龙舟时的热烈情景,培养学生间的相互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好二声部的演唱形式。
三、教学准备:
歌曲录音带,有关划龙舟时的热烈场景图片。
四、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学生听音乐进教室,师生互唱问好歌。
2.导入新课:
(1)复习歌曲《包粽子》,学生有感情的演唱。
(2)引出端午节的一系列活动,师生共同欣赏赛龙舟的图片,教师启发学生:
赛龙舟是哪个民族的民俗?为什么要举行这样的活动?这项活动包括哪些乐器?用的是什么节奏?
师一一做解答,赛龙舟是南方各个民族都喜爱的活动,传说很久以前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在江里洒下米酒等食物,很多的船家还驾驶着船只在江面上不停的开来开去驱赶争食的鱼虾,到后来就演变成赛龙舟。这项活动中有大鼓和锣两样乐器,人们边划船边喊号子。
3.节奏练习:
x x x x | x x x x | x x x x | x x x x ||
嗨 哟!嗨 哟! 嗨 哟! 嗨 哟! 嗨 哟! 嗨 哟! 嗨 哟! 嗨 哟!
学生边划拍边读节奏,注意强弱的变化。
学生在凳子上敲打出节奏,右手强左手弱。
4.学唱歌曲:《划龙船》
(1)欣赏歌曲:听安徽民歌《划龙船》,学生感受歌曲情绪。
(2)分句学唱歌曲,师弹琴学生跟唱。
(3)掌握附点音符的乐句,用轻巧有弹性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4)完整的演唱歌曲,表现歌中的快乐。
5.游戏:赛龙船
请学生用椅子排成一条龙,当作龙舟。学生一边划船一边演唱《划龙船》,进行龙舟比赛。还可以让部分学生选择恰当的乐器进行助兴伴奏,共同感受端午节的传统民间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6.总结,下课。
教学反思:
在授课过程中,我注重教学方式的选择,着力改变艺术学习中的机械模仿与枯燥训练,不以单纯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为目标,以“赛龙舟”这一人文主题为显线,随机渗透艺术要素(音的强弱;了解民族打击乐器:锣、鼓;进行节奏创编与律动)为隐线,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一定的艺术能力。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上,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语言、肢体)参与艺术实践活动。使儿童轻松、快乐的掌握一定的艺术概念、获得一定的艺术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达到教学目的。教学活动过程的思考:即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层次都必须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和提高,体现了课堂活动的生成性。如:在学习音的强弱这一环节中,注意循序渐进,由初步感知到体会强弱,到最后的表现强弱。
一堂课下来,我也觉得自己存在着一些问题。整堂课的氛围,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我的情绪也不高,未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活动中,对学生活动的要求不够明确。因而学生活动的效果达不到预期目的。在今后的艺术教学中,我还需要去探索,尝试和不断的反思。
敲锣打鼓赛龙舟 篇2
第一课题《粽子情》
教学目标:
通过制作、欣赏绘画等艺术活动,使学生了解粽子与端午节的民俗文化内涵
受和表现端午节热闹的气氛及浓厚的亲情。
教学重难点:
用毛线、硬纸板等材料制作一个漂亮的彩粽。
教具准备:
1.相关的端午节的录像资料或vcd光盘。
2.相关的端午节的民俗文化的美术作品。
3.歌带《包粽子》,漂亮的彩粽作品等。
学具准备:
各种颜色的毛线、硬纸板、剪刀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复备学生活动复备
1、组织纪律,检查学具。
2、引入新课:唱一唱:
放歌带《包粽子》。
师:小朋友吃过粽子吗?自己包郭粽子吗?
3、看一看:
⑴、欣赏教材中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粽子图片。
⑵、欣赏民间美术“香包”系列作品。
4、议一议:
你知道端午节吃粽子有什么意义吗?是为了纪念谁呢?
5、出示制作好的彩粽让学生参考。
6、讲解制作步骤:
⑴、用硬纸板折出宝石形。
⑵、用彩色毛线按一定的方法缠绕。最后做出穗子。
7、放背景音乐,学生制作彩粽,老师巡回指导。
8、教师小结,展示彩粽: 1、静息。
2、唱《包粽子》,回答教师的提问。
3、欣赏教材中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粽子图片。
欣赏民间美术“香包”系列作品。
4、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
5、学生听作业要求和制作步骤。
6、欣赏制作彩粽。
课后小记:
第二课题 《敲锣打鼓赛龙舟》
教学目标:
1、通过唱歌、绘画、表演等艺术活动,感受划龙舟时的热烈情景,培养欣赏间的相互合作精神。
2、用绘画的方式画一幅自己见过或想象的划龙舟的画面,表现划龙舟的热烈、团结的气氛。
教学重难点:
用绘画的方式画一幅自己见过或想象的划龙舟的画面,表现划龙舟的热烈、团结的气氛。
教具准备:
1.有关划龙舟时热烈场景的录像或v c d光盘。
2.歌曲录音带。表现划龙舟的图片、范画等。
学具准备:
水彩笔、油画棒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复备学生活动复备
1、 组织纪律,检查学具。
2、导入新课:唱一唱:
放歌带《划龙船》。
3、说一说:
师:小朋友见过划龙舟吗?谈谈划龙舟的场面时这样的?
4、看一看:
组织学生欣赏教材中的划龙舟的图片和vcd视频。进一步让学生欣赏了解划龙舟的合作团结精神。
5、讲解构思、构图要求:
出示参考图学生参考。
6、提出作业要求:
画一幅自己见过或想象的划龙舟的画面,表现划龙舟的热烈、团结的气氛。
7、放背景音乐,学生作画,老师巡回指导。
8、教师小结: 1、静息。
2、唱《划龙船》。
3、回答教师的提问。
4、欣赏图片。
欣赏划龙舟的绘画作品和录相。
5、认真听老师讲解构图构思要求、
6、学生听作业要求。
7、用彩笔画一幅自己见过或想象的划龙舟的画面,表现划龙舟的热烈、团结的气氛。
第二课时
1、 组织纪律,检查学具。
2、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3、讲解本节课的作业要求。
在上节课的基础上继续完成划龙舟的创作。注意构图的完整和色彩的搭配。
4、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小结,展示学生作品。
1、静息。
2、回答老师的提问。
3、听老师讲解作业要求。
4、学生作业。
5、展示作品。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屈原与端午节》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大师作品及古琴乐曲,了解端午节与屈原的关联,感受屈原的爱国精神与不屈的性格。
2、让学生集体合作创作一条大龙船的制作,让学生感受集体的力量时无穷的。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集体合作创作一条大龙船的制作。
教具准备:
1.有关屈原的故事或图片资料。
2.龙舟的图片资料。
3.剪刀、彩色纸等手工工具。
学具准备:
剪刀、彩色纸等手工工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复备学生活动复备
1、织纪律,检查学具。
2、听一听:
师:讲述屈原的故事(配音),使学生了解在战国时期的楚国有一位伟大的诗人及他感人至深的故事。
3、读一读:
朗诵屈原的著名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加深屈原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同时也加深对端午节的深刻理解。
4、提出作业要求:
让学生集体合作创作一条大龙船的制作。
5、老师示范制作一个大龙船的部件折法。
6、放背景音乐,学生制作大龙船部件,老师巡回指导。
7、集体完成大龙船拼接。
8、教师小结:展示学生完成的大龙船作品。
1、静息。
2、听一听:
讲述屈原的故事(配音),使学生了解在战国时期的楚国有一位伟大的诗人及他感人至深的故事。
3、读一读:
朗诵屈原的著名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4、学生认真听老师布置作业要求。
5、跟老师学习折大龙船部件。
6、学生制作大龙船部件。
7、集体完成大龙船拼接。
8、展示作品。
课后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