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

2023-07-25

草原上 篇1

  站东小学    朱兰

  教学目标 :

  情感目标:

  初步接触我国内蒙古的民族民间音调风格,从而体现本课的音乐与民族的人文性,初步感受音乐的民族风格.

  技能目标

  1 握四分音符及二分音符.

  2 在即兴编配舞蹈 编曲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材分析:

  这首歌曲为4/4拍,羽调式,歌曲的音乐语言十分简练,基本素材只有一个包含两个乐句的8个小节乐段.其节奏舒展,旋律优美,形象的勾勒出一副风和日丽、绿草如茵的草原风光,使人置身于一望无边的辽阔草原情景之中.歌曲第2至第3小节运用了七度大跳,抒发了牧民舒畅愉快的心情,刻画了他们爽朗豪放的性格,倾吐了牧民对家乡无比的热爱和赞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七度音的演唱 歌曲曲调的创编

  教学准备:

  钢琴 录音机 挂图 伴奏乐器

  教学过程 :

  导入  :

  师:今天老师想带同学去一个美丽的地方,这个地方风和日丽、绿草如茵.想去的孩子请轻轻的闭上眼.

  生:做好准备.

  师: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你和你的小伙伴携手来到了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被人们称为“人间天堂”,那里绿草如茵,天湛蓝湛蓝的,朵朵的白云悠悠的飘浮在天空中,牧民们在这里悠闲的放着牧,牛羊成群.往远处望去有一个美丽的大毡房,有一个可爱的穿着民族服装的小朋友向你和你的小伙伴招着手,好像在说:“来吧,快来我家吧,快来我家做客吧.”这时,你和你的小伙伴一起走向了这个美丽的毡房,走进去后你们发现这里真的是很漂亮,各种各样的民族装饰品,当你们正陶醉在这些精美的物品中时,耳边突然穿来了一首悠扬的歌曲.此时老师播放的录音.听完后给学生1分钟时间静静的感受.

  授新

  1 聆听教师范唱歌曲,感受歌曲的旋律.

  2 师挂出挂图,请同学们讲一讲你平时所知道的关于草原的知识.结合刚才的感受用最恰当的词语来形容一下你心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在学生讲的同时师一直播放歌曲录音,让歌曲一直不断的在播放,给学生营造一种草原广阔的感觉.

  3 再次聆听教师范唱,要求学生仔细的聆听,可以轻声跟教师哼唱.

  4 请学生有‘走’和‘跑’来演唱歌曲,让学生首次感受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区别.

  5 尝试演唱歌词,注意哪些字唱的长一些哪些字唱的短一些.另外提醒学生注意歌词描绘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一副画面.

  6 师生一起配合演唱歌曲

  师:蓝天

  生:高

  师:阳光

  生:照

  师生:草原好热闹

  师:马儿

  生:跑

  师:羊儿

  生:叫

  师生:这里风光好

  第二段相同

  7 师:们有没有发现在演唱歌曲时有一些字唱的短一些有一些字唱的长一些,你们可以告诉我是哪些字吗?请举手回答

  生:回答

  师:他们是怎么唱的呢?

  生:回答

  师:很好!我们把这些唱的短一些的音叫做四分音符,把唱的长一些的音叫做二分音符,刚才我们也用跑和走来演唱过了.你们发现没有,四分音符后面有没有尾巴?二分音符后面又有没有尾巴?

  生:回答

  8 师:有哪些动物呢?如果请你用乐器来表现它们,你会选用什么乐器呢?为什么?

  生:回答

  9 学生在老师的钢琴伴奏下用小乐器为歌曲伴奏, | |

  创编活动

  1 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 师:今天所有的子表现都非常好,可是老师觉得要是你们可以完成下面这个任务的话,今天的你们会玩的更开心的.想来完成这个任务吗?

  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4到5个孩子一个小组.分钟时间让孩子们为歌曲创编讨论,要求要有草原的特色,让我们一看就知道你要表现的是草原.

  3 师生讨论蒙古草原的舞蹈动作最有特色的是什么?提示:骑马的动作

  总结

  师:通过今天学习蒙古族歌曲和编创蒙古族舞蹈你们了解到的蒙古族人民他们的性格是什么样的?

  生:爽朗 豪迈的

  师:既然你们体会到了,请你们用这样的心情来演唱歌曲

  生在老师的钢琴伴奏下做着骑马的动作唱着歌曲离开教室.

草原上 篇2

  课    题:《草原上》

  年    级:三年级艺术上学期

  教学目标 :

  1、《草原上》、是我国内蒙古的民族民间音调。初步感受这一地区的民族风格。

  2、内蒙古地区的音乐往往是歌舞一体的。有感情的唱好《草原上》并进行即兴编舞,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欣赏《草原放牧》听音乐编舞蹈,讲故事,发挥想象力。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内容:

  1、用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去感受内蒙古人民的风土人情。

  2、在的歌曲中,要求学生根据插图等资料展开联想,投入到“草原上”的情景中去。

  3、学习歌曲《草原上》

  4、边唱边表演舞蹈,表现出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5、学会了歌曲,情学生用乐器为歌曲伴奏,分组进行评比,看看哪组最入情。

  6、聆听《草原放牧》,教师可讲“草原小姐妹”的故事。

  7、音乐知识的学习。

  创编与表演

  请学生分组用乐器为歌曲伴奏,部分学生来表演舞蹈,部分学生来演唱。

草原上 篇3

  草原上的河流是怎样的呢?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整理的《草原上的河流》阅读原文及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草原上的河流》阅读原文

  我多次看过大江、大海、大河,却一直没有看过草原上的河流。我只在电影、电视和画报上看见过草原之河,那些景象多是远景,或鸟瞰之景。在我的印象里,草原上的河流蜿蜒飘逸,犹如在绿色的草原上随意挥舞的银绸,煞是漂亮动人。这样的印象,是别人经过加工后传递给我的,它不断提示着我对草原河流的向往。

  机会来了,夏天,我来到呼伦贝尔大草原,终于见到了流淌在草原上的河流。那里的主要河流有伊敏河、海拉尔河等。更多的是分布在草原各处名不见经传的支流。如同人体上的毛细血管,草原铺展到哪里,哪里就有流淌不息的支流。与南方的河流相比,草原上的河流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自由。左手一指是河流,右手一指是河流,它随心所欲,我行我素,想流到哪里都可以。我看见一条河流,河面闪着鳞片样的光点,正淙淙地从眼前流过。我刚要和它打一个招呼,说一声再见,它有些调皮似的,绕一个弯子,又调头回来了。它仿佛眨着眼睛对我说:朋友,我没有走,我在这儿呢!

  在河流臂弯环绕的地方,是一片片绿洲。由于河水的滋润,明水的衬托,绿洲上的草长得更茂盛,绿得更深沉。有羊群涉过水流,到洲子上吃草去了。白色的羊群对绿洲有所点化似的,使绿洲好像顿时变成了一幅生动的油画。

  而南方的河流被高高的堤坝规约着,只能在固定的河道里流淌。洪水袭来,它一旦溃堤,就会造成灾难。草原是不怕的,草原随时敞开辽阔的胸怀,不管有多少水,它都可以接纳。水大的时候,顶多把草原淹没就是了。但水一退下去,草原很快就会恢复它绿的本色。绿色的草原上除了会增加一些水流,还会留下一些湖泊和众多的水泡子。从高处往下看,那些湖泊和水泡子宛如散落在草原上的颗颗明珠。

  在一处坐落着被称为亚洲第一敖包的草原上,我见几个牧民坐在河边的草坡上喝酒,走过去和他们攀谈了几句。他们四个是一家人,父亲和儿子,婆婆和儿媳。在羊圈里剪羊毛告一段落,他们就带上羊肉和酒,坐在松软的草地上喝酒。他们没有带酒杯,就那么人嘴对着瓶嘴喝。他们四个都会喝,父亲喝一口,把酒瓶递给儿子;婆婆喝一口,把酒瓶递给儿媳。他们邀我也喝一点,我说谢谢,我们一会儿到蒙古包里去喝。我问他们河水深不深,能不能下水游泳?小伙子答话,说水不深,天热时可以到河里游一游。正说着,我看见三匹马从对岸走来,轻车熟路般地下到河里。马儿下到河里并不是都喝水,有的在河里走来走去,像是把河水当成了镜子,在对着“镜子”把自己的面容照一照。我又问他们,河里有没有鱼?小伙子说:鱼当然有,河里有鲫鱼、鲇鱼、鲤子,还有当地特有的老头儿鱼。老头儿鱼最好吃。那么,月光下的河流是什么样子呢?小伙子笑了,说月亮一出来,满河都是月亮,可以在漂满月亮的河边唱长调。

  又来到一条小河边,我看见河两边的湿地上开着一簇簇白色的花朵。草原上的野花自然很多,数不胜数。红色的是萨日朗,紫色的是野苜蓿……。这种白色的花朵是什么花呢?我正要趋近观察一番,不对呀,花朵怎么会飞呢?再一看,原来不是花朵,是聚集在一起的蝴蝶。蝴蝶是乳白色,翅膀上长着黑色的条纹,一片蝴蝶至少有上百只。这么多蝴蝶聚在一起干什么呢?同行的朋友们纷纷做出猜测,有人说蝴蝶在开会,有人说蝴蝶在谈恋爱,还有人说蝴蝶在产卵。蝴蝶们不说话,它们旁若无人似的,该干什么还干什么。

  我想和蝴蝶做一点游戏,往蝴蝶群中撩了一点水。水珠落在蝴蝶身上,蝴蝶像是有些吃惊,纷纷飞扬起来。一时间,纷飞的蝴蝶显得有些缭乱,水边犹如开满了长翅膀的白花。蝶纷纷,“花”纷纷,人也纷纷,朋友们纷纷拿出手机,拍下这难得的画面。

  我该怎样描绘草原上的河流呢?我拿什么升华它呢?我感到有些无能,甚至有些发愁。直到有一天晚上,我们来到被誉为长调之乡的新巴尔虎左旗,听了蒙古长调歌手的演唱,感动得热泪盈眶之余,我才突然想到,有了,我终于找到和草原上的河流相对应的东西了,这就是悠远、自由、苍茫、忧伤的蒙古长调啊!长调的婉转对应河流的蜿蜒,长调的起伏对应河流的波浪,长调的悠远对应河流的不息,长调的颤音对应河流的浪花……我不知道是草原上的河流孕育了蒙古长调,还是蒙古长调升华了河流,反正从此之后,不管在哪里,只要一听到动人情肠的蒙古长调,我都会想起草原上的河流。

《草原上的河流》阅读题

  7.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首段表现了“我”对草原上河流的向往,为下文写“我”亲见草原上的河流埋下伏笔。

  B.文章首段突出了草原上的河流的美丽,而这种经过加工后的河流的印象又与“我”亲见的草原上的河流相互映衬。

  C.文章说小伙子对草原河流里的鱼的种类非常熟悉,并且认为老头儿鱼最好吃,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牧民毫无节制地对草原的索取的不满。

  D.“它们旁若无人似的,该干什么还干什么”,作者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草原上蝴蝶的自由自在,写出了草原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

  E.同行的朋友们纷纷做出猜测,这么多蝴蝶聚在一起干什么,这些描写呈现出朋友们的浅薄,通过对比,表现了我对草原上蝴蝶的欣赏、喜爱之情。

  8.作品在描写草原上的河流时,将其和南方河流进行了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9.作品为什么以“我”的感慨和发现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10.作品的重心是草原上的河流,但是又用了很多笔墨写草原上的一家人,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草原上的河流》参考答案

  7.B,3分;D,2分;A,1分,“埋下伏笔”应为“做铺垫”

  8.①将草原上的河流和南方的河流进行对比,易于表现草原上河流的“自由”和草原上的“辽阔”胸怀。②将草原上的河流和南方的河流进行对比,对于大多数没有去过草原的人来说,可以借助南方河流去理解草原及其河流的特点。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视野。(每点2分)

  9.①内容上,由前文的直接描写到这里的别后抒情,耐人寻味;②思想情感上,这样的结尾升华了“我”对草原上的河流的认识,表现了“我”对草原上的河流的深情。③艺术结构上,首尾照应,使整篇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每点2分)

  10.写草原上生活的一家人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是为了表现草原上的河流。①正因为河流的滋润,他们一家人才会生活得这么幸福。

  ②这一家人喝酒时随意快乐的生活状态,与草原上的河流自由、不受拘束的特点是一致的。

  ③他们请我喝酒,表现了草原人的热情,这与草原上的河流的宽广胸怀相似。

  ④小伙子和“我”的交流,丰富了草原上的河流的内涵,这是“我”不能直接由河流感受到的。(每点2分)

草原上 篇4

  教学目的

  一、学习用听视唱结合学习歌曲《草原上》,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聆听音乐,初步感受内蒙古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民族风格。

  二、引导学生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背唱:《草原上》,并进行表演。

  三、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二分音符、四分音符。

  四、引导学生用竖笛演奏歌曲《草原上》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器乐的演奏能力。

  教材分析

  《草原上》这首歌曲为4/4拍、羽调式,歌曲的音乐语言十分简练,基本素材只有一个包含两个乐句的8小节乐段。其节奏舒展,旋律优美,形象地勾勒出风和日丽、绿草如荫的草原风光,使人置身于一望无边的辽阔草原情景之中。

  《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以内蒙古民族音调为素材创作的儿童歌曲。歌曲以明快的旋律,跳动的节奏,具有舞蹈性的律动感,表现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是的喜悦心情。歌曲为2/4拍、五声羽调式,系扩充了的一段体。四个乐句的句尾和句首基本采用了八度跳进,表现了小牧民手擎羊鞭,快乐欢唱的形象。最后重复了第四乐句的曲调,天真活泼,自豪的表达了草原对自己家乡和甜美生活的赞美。

  教学重难点

  1、听音乐、编舞蹈、讲故事,锻炼学生的想象力。

  2、唱准音高,进行即兴编曲。

  教学方法

  合作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学习:

  1:导入:(谈话、多媒体出示内蒙古大草原和内蒙古人民的风土人情,并配以《草原上》伴奏音乐)

  教师介绍:在这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生活着一个古老的民族——蒙古族,他们以放牧为生……老师唱一首给你们听吧。

  教师范唱,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听后回答,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2、再听音乐,学生自由随音乐表演,教师可稍做指点。

  3、学习歌曲(出示大歌片或投x)

  1)听歌曲录音《草原上》(也可选看光盘x内容);

  2)教师范唱,引导学生小声随唱;学生轻声跟着范唱录音唱。唱出优美抒情的情绪。

  3)结合竖笛进行视奏练习

  4)多媒体出示大草原,学生用中速、悠扬的歌声演唱,注意唱出对草原的赞美之情,开展联想与想象,投入到“草原上”的情景中去。

  5)边唱边即兴表演。

  6)教师出示打击乐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并进行编配为歌曲伴奏。

  三、音乐知识

  1、学生跟着琴边看谱边唱唱名。

  2、师:歌谱里出现最多的是哪三个音?misolla

  看老师用柯尔文手势边唱表示着“3、5、6”三个音。(学生唱)

  教师弹琴,开火车游戏,教师弹一组,学生按节奏唱一组,一个接着一个。

  (唱音高时结合柯尔文手势进行训练,让学生从立体的直觉上理解音的高低。)

  3、加上时值唱一唱365―625―认识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由节奏入)

  ⅩⅩⅩ―读一读唱一唱边拍手边读

  4、节奏游戏找妈妈

  将《草原上》的歌谱分割成卡片,将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分别贴在黑板上归类,边听音乐边贴,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看哪一组贴得快,贴得最正确。

  小结:鼓励与表扬,指出不足之处。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学习:

  聆听《草原巡逻兵》

  1、初听乐曲的“引子”与第一部分的快板音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2、听主题曲调,(情绪怎样?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出示主题曲调,学生看曲谱再听音乐,并随音乐哼唱,体验蒙古音乐的风格。

  3、听全曲。设问:全曲与我们刚刚哼唱的主题有什么关系?速度上有什么变化?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回答。师生交流答案:主题变化发展。

  4、听全曲。要求:听完后,按音乐发展的情景,简单编讲故事《草原巡逻兵》。

  5、完成课本上的作业,听音乐排序号。

  教师简单介绍“笙”的性能。

  第三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新歌学习

  1、导课:复习《草原上》边唱边表演

  师:《草原上》这首歌的情绪是优美,抒情的,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首蒙古族歌曲,听完后告诉老师,他的情绪是怎样的?(听范唱录音,学生体会歌曲情绪。)学生自由回答

  2、听音乐,表现了小牧民怎样的心情?(学生自由回答。)

  3、学生随音乐自由编创动作表演,老师适时指导。(师生一起随音乐表演)

  4、学生跟着范唱录音轻声演唱。(唱准八分休止符和倚音)

  5、结合竖笛进行视奏练习

  6、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边唱边用动作表演,表现出小牧民自豪、欢快的情绪。

  课堂小结:鼓励与表扬,并指出不足之处。

  第四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编创与活动ABA

  1、复习《草原上》(要求:边唱边表演)

  2、复习《我是草原小牧民》(要求:边唱边表演)

  3、分组活动(把全班分成两大组,每组再分成三小组,让学生自报图示中的任何一部分。三小组的同学各自讨论如何表演好自己这组的一部分,教师适时指导,可加入打击乐器伴奏。)

  4、分组排练。(分组按ABA的顺序表演)

  第一大组表演完后,第二大组表演,相互交流,相互评价。

  三、聆听《草原放牧》

  1、导入:

  师:小牧民们生活在草原上可真快乐……(讲解《草原小姐妹》的故事,介绍《草原小姐妹》音乐创作的背景)

  1)听音乐第一段,说说音乐情绪,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学生讨论回答(小姐妹俩欢快、活泼的放牧情景)

  2)听音乐第二段,说说音乐情绪,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学生讨论回答(小姐妹俩对美丽家乡和幸福生活发自内心的赞美)

  3)听全曲,启发学生根据乐曲标题名称及琵琶弹奏的音色,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情景,并用图形来表示。

  4)再次复听全曲:要求学生即兴编舞进行表演。

  四、编自己的歌

  1、出示“356”三个音符

  2、以小组为单位,用已经掌握的356三音即兴编自己的歌比一比,看哪一组编得多,编得好听。

  3、师把学生编的曲在黑板上记下来一一展示,将好听的曲子大家一起唱一唱或用竖笛吹一吹。

  小结

  1.初步掌握了音符3、5、6,学生学唱积极。

  2.这两首歌曲学生很喜欢,掌握得好。

草原上 篇5

  活动目标

  1.感受音乐热闹欢快、豪迈酒脱的曲风,对民族音乐感兴趣,对蒙古族和草原产生向往。

  2.在欣赏和游戏中表现乐段的重复以及不断加速的节奏特点。

  3.自信地参与“摔跤”游戏,在音乐节点“嘿”上,能和朋友一起玩。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1.16名幼儿围坐半圆。

  2.黑板、音乐、PT、简单的图谱

  经验准备:对蒙古有初步的了解。

  活动过程

  一、创设草原情境,自然感知欣赏音乐

  1.随乐欣赏“美丽的大草原”PPT,引出草原游戏主题。

  2.随A段音乐欣赏草原游戏图片,并一起跟随音乐作出相应的动作。

  3.提出重点游戏一一摔跤是蒙古人交朋友的一种方式。

  4.出示草原图谱,播放音乐乐A段,自然感知。

  二、结合图谱和肢体动作,再次感受音乐的旋律和节奏

  1.再次欣赏音乐,教师跟随音乐画谱图,了解曲式结构

  2.教师解说“摔跤故事”和幼儿猜想情节内容相结合。

  3.在座位上利用肢体动作跟随音乐做游戏,再次感知音乐的结构。

  三、随乐分段玩摔跤游戏

  1.创设摔跤游戏情境,请两位幼儿做摔跤手,两个人比一比,第一回合比谁更神气。

  2.出示两位掉跤手搏斗的.图片,第二回合比谁更有力气。

  3.两位教师进行错误演示,请幼儿评价,再进行正确示范。

  4.跟随A段音乐师幼游戏一次。

  5.全体幼儿移位两两结伴进行游戏。

  四、完整跟随音乐玩游戏

  1.教师解说要去另外一片草原交朋友,结合图谱,播放三段体完整音乐。

  2.幼幼在座位上和旁边的伙伴一起游戏,随着音乐的加快,动作也越来越快。

  3.全体幼儿移位跟随音乐玩摔跤游戏,间奏处交换朋友。

  五、介绍蒙古族,激发幼儿对蒙古族和大草原的向往

草原上 篇6

  一.教学要求: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草原上的鹰能预报天气的变化,能帮助迷路的人克服困难,从而知道鹰和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

  3.学写生字:迎、朝、如、狂、传、碰。

  二.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草原上的鹰能预报天气变化,给迷路的人指示方向,进而知道鹰和人们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

  2.理解词语:皓月当空、劈头盖脸、眺望、或许。

  3.思维训练:指导学生概括天气变化的过程。(第二自然)

  二.教具

  有关草原的歌曲、影片,制成课件

  三.教学过程 

  1.渲染气氛,激情导入  。

  (电脑出示有关草原风情的影片。)

  同学们,这就是辽阔的大草原,自古就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样的诗句来赞美它,一群群牛羊漫步在这大草原上,天空中有朵朵白云飘过,还有自由自在的鹰在草原的上空飞翔,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啊!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草原,去了解草原上那些可爱的鹰。(板书18草原上的鹰)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自读课文,要求:①以读汉字为主,不认识的字,读拼音;②读完课文后,给每个自然段标出序号;③从课文中圈出本课生字,读准字音。

  (2)分段朗读课文,回答:读后你了解到什么?

  3.逐段讲解,深入理解。

  (1)学习第1自然段。

  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①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②鹰真的是在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说明了什么?

  (2)学习第2、3自然段。

  我们来到草原首先见到的往往是鹰,而有时鹰却并不出现在天空,这是什么原因呢?

  ①指名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

  A这一段写什么?(板书预报天气)是从什么时间开始写的?

  (板书早晨)

  B鹰的活动怎么样?(板书不飞)说明什么?(板书天气变化)

  D画出天气变化的词语,再读一读,概括天气变化的过程。

  ②自学第3自然段,方法同第2自然段一样。(板书晚上长鸣天气好)

  默读2、3自然段,想一想,画一画:两段所写的不同情况。(时间不同,鹰的活动情况不同,天气变化不同。)

  (3)学习第4自然段。

  鹰的活动不仅与天气变化有关,它还给人们很大的帮助呢!让我们看看草原上的鹰和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①自由读第4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板书指示方向)

  ②读第1句话,理解“眺望”,归纳句意。

  ③读第2句话,理解“或许”,归纳句意。

  ④鹰能直接帮助人们辩别方向吗?

  ⑤指导朗读:要用肯定的语气,读出人们在迷失方向时看到鹰的那种无比喜悦的心情。

  (4)学习第5自然段。

  指名读第5自然段:“信息”是什么意思?鹰给草原上人们带来了什么信息?

  4.看板书总结全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学会6个生字。

  三、教具

  生字卡片

  四.教学过程 

  a) 复习:轻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b) 学习生字。

  1. 分析字形。

  半包围结构的字:迎

  左右结构的字:朝、如、狂、传、碰。

  2. 读准字音:

  多音字:朝出示“朝霞”课文中读zhāo,还有一个读音cháo,朝前。

  传出示“传来”课文中读chuán,还有一个读音zhuàn,传记。

  3. 指导书写:

  a) 迎:出示第1自然段的第二句话,指句读,理解“欢迎”。

  注意:迎的右半部分是不是卯。

  师范写,学生在田字格中写两个。

  b) 朝:由几个部件组成?书写时注意什么?

  用“朝”字组词。

  师范写,学生在田字格中写两个。

  c) 如、狂:说出偏旁部首的名称,注意偏旁部首的写法。

  d) 传、碰:书写注意左窄右宽。

  4. 领读、齐读、接龙读黑板上的6个字,中间穿插提问字的结构、词语的意思。

  c) 出示投影,检查认读情况。

  d) 盖住拼音读课文第3自然段,增识汉字。

  e) 完成课后题:2、3。

  f) 布置作业 :《阅读》◆[2004-01-08]

草原上 篇7

  音乐语言十分简练,基本素材只有一个包含两个乐句的8小节乐段。其节奏舒展,旋律优美,形象地勾画出一幅风和日丽、绿色如茵的草原风光,使人置身于一望无边的辽阔草原情景之中。歌曲的第2至第3小节运用了七度大跳、抒发了牧民舒畅愉快的心情,刻画了他们爽朗豪放的性格、倾吐了牧民对家乡无比的热爱和赞美的情感。

  二、案例描述与分析

  (一)歌曲教学前的声音训练借助歌曲背景,用形象的事物和图形向学生讲解并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案例片段]

  1、师出示草原风光图片  

  师“美丽的大草原上,有很多美丽的景色,大家想想看,会有哪些声音出现?”(师边启发学生边坐如下发声练习,并配上手势动作)

  X — X — :hu  (风声做连音练习)

  X O  X — :mie (羊叫声做顿音及连音练习)

         :do (马蹄声做顿音及跳音练习)

  2、生自行想象创作(师用图形表示)

  X  X   X— : 、  、         

  (各种动物叫声做顿音和连音练习,并根据图形高低变化做声音的强弱训练)

  [案例分析]

  小学阶段的学生通常具有“好玩、好动、坚持性差”等心理特点,因此对于相对枯燥乏味的声音训练这一技能要求普遍不感兴趣,但作为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音乐课上做些简单的基本声音训练是必要可少的,这是基础练习的一项很重要的部分,也为后面歌曲的更好演唱做好铺垫。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发声元素,用比较形象的事物和图形来教学,选择贴近学生认知水平与生活经验的素材“化腐朽为神奇”,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体验到发声练习的快乐,从而更加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乐于实践,提高学生的发声技巧。以上的发声练习中就结合了有效的教学方式而展开,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想像里,想像草原上的声音,再通过教师的指导以及手势的辅助来训练学生的声音,建立比较好的声音感觉。

  (二)分小组合作识谱教学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

  [案例片段]

  1、师出示旋律卡(6张),每组一张,生自行熟悉旋律(此时师轻声弹奏旋律给学生指导)

  2、师指挥生进行旋律视唱接龙 (轮到的小组起立唱)

  [案例分析]

  本首歌曲短小简单,歌曲旋律节奏也不复杂,而且正好是六个乐句。因而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将歌曲分句分小组来完成师交给的任务。改变了以前全篇幅的歌谱学唱和师笼统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很高了。并且在课堂中也能用比较短的时间完成任务,学生在学唱的过程中,不仅关注自己小组的旋律,也在关注其他组的旋律,也就更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考力,在相互合作的方式下潜移默化地完成了整首歌曲的视谱。这种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充分锻炼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并且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

  (三) 有感情的朗诵歌词有助于歌曲演唱

  [案例片段]

  1、师出示歌词  “在美丽的大草原上,有蒙古族人民优美的歌声,相信他们一定生活得很幸福,听听他们是怎么夸他们的家乡的” 

草原上 篇8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识记字形;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2、围绕导读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齐读课题。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去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透过文字去体会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指名认读生词。

  2、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让学生当老师,提示易错之处。

  3、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

  指名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两个)

  4、每一个部分分别写的是什么?结合学生回答适时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5、请你找出这两个部分的内容,自己大声地读一读。

  三、领略草原风光美

  1、谁能把描写草原风光美的这一部分读出来?其他同学边听边把不是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勾画下来。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3、自由朗读文中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

  4、指名朗读,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5、读一读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它的原因。

  6、配乐引读课文。教师读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学生读作者抒发感情的句子。

  7、引导思考:作者前后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8、背诵第一自然段。

  (1)多么美丽的风光,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拿起书来,再读一遍课文,再感受一次草原那无限美丽的景色!让我们把它们永远记在脑海中!(齐读)

  (2)课文学到这儿,谁把这美景记在脑海中了,谁能把这段课文背下来?请会背的同学站起来试一试。(配乐)

  四、总结

  我们虽然只学习了课文第一段,但我相信:草原的美一定给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节课我们再随老舍先生到蒙古包里,去蒙古人民家里做客,去感受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感受大草原的人情美。

  五、作业设计

  1、先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请正确、漂亮地书写“毯、渲、勒、吟、迂、襟”等字。

  3、摘抄文中的好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指名朗读生字、词语。

  2、背诵第一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二、感悟草原人情美

  1、草原风光无限美,草原上居住的蒙古人民更是热情奔放。作者一行人进入蒙古草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接待,感受到了浓郁的蒙古族风情。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给我们作了详细介绍。

  2、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部分都讲述了哪些内容?

  3、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4、课文四个自然段就讲了这四个内容,请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来自学,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学习成果。

  5、组内交流。

  6、全班交流。

  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感悟作者的兴奋与惊喜。)

  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感受草原人民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挥动马鞭,从很远的地方来迎接客人的情景,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对汉族兄弟的深厚情谊。)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感受热闹的场面打破草原寂静的场景。)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7、是啊,蒙汉情深,怎忍别离,虽然已是夕阳西下,但大家谈兴正浓。面对情深意切的蒙古族人民,我们对整个草原都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8、放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和句子。把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句子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推荐给大家。

  三、品味语言,揣摩写法特点

  1、作者从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两个方面介绍了草原,你认为贯穿全文始终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作者是如何生动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的呢?

  2、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情画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展开。我们通过读文,感受着蒙汉人民的亲密无间,咀嚼着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你发现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3、把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再好好读一读。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受。

  五、作业设计

  1、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再与伙伴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准,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把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

  3、继续阅读有关草原的资料。

  相关范文

  上一篇:

  下一篇:

草原上 篇9

  草 原 上

  课    型:音乐课

  教学对象:三年级

  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唱好这首歌,并通过其他的创编活动来初步感受内蒙古歌舞的民族风格。

  2. 通过小组合作表演等音乐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创造音乐美的才能和合作协调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在小组集体中用各种创编活动来感受内蒙古歌舞的民族风格,激发学生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难点 :老师通过听、唱、吹、奏来掌握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

  教材分析:这首歌曲为4/4拍的羽调式内蒙古族歌曲,音乐语言简练易记,旋律线条起伏较大,基本素材只包含两个乐句的8小节乐段。节奏舒展,旋律优美,生动地勾画出一幅风和日丽、绿草如茵的草原风光,就仿佛置身于一望无边的辽阔草原当中,抒发了牧民舒畅愉快、热爱家乡的美好生活,刻画了内蒙古人民的爽朗豪放、热情好客的性格。

  教    具:多媒体、钢琴、电子琴,录音机,打击乐器(碰铃、铃鼓、双响筒、易拉罐)

  一、组织教学:

  (一)      师生问好

  愉快的音乐课又开始了,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做个游戏——听音点将。

  (二)        情境导入  :

  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去看看,你们想不想去呀?

  生:想!

  师:在看的时候如果你有什么感受都可以用你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跟着唱、打拍子等等(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flash给学生看)

  1.情境想象,进入主题

  (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老师作提示:天上有什么?地上有什么?草原有什么颜色?它们分别是什么?生:天上有白云,地上有羊、马、狗,草原有绿色、蓝色、红色、白色、棕色,绿色是草和山,蓝色是天空和河流,白色是云和绵羊,还有蒙古包是白色红边的,棕色是马和狗)

  2. 初步掌握歌曲风格:

  师:下面再给你们听一首歌,也是关于草原的。听的时候要思考这首曲子是什么速度、情绪、节奏和旋律是怎样的?(放《草原上》这首歌,并把有草原图片的歌谱展示出来)

  出示多媒体:

  速度

  情绪

  节奏

  旋律

  《草原上》

  《小酒窝》

  A.稍快

  A.舒展地

  A.宽广

  A.欢快

  B.中速

  B.活泼地

  B.紧凑

  B.优美

  学生回答问题:速度、情绪、节奏和旋律。(学生分组先讨论。)

  (1)比较:再听学过的《小酒窝》(片断),对比一下以上四种音乐表现的基本要素。

  师:同学们请再听一段《小酒窝》,对比两首曲子的速度、情绪、节奏和旋律。

  学生回答:《草原上》速度比《小酒窝》慢,是中速,情绪比较舒展,节奏宽广,旋律优美。(出示答案)

  (2)老师与学生一起小结内蒙古歌曲的风格:

  (结合《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和《草原上》)这两首歌的节奏非常舒展、宽广,旋律十分优美,使人感到置身于一望无边的辽阔草原当中,抒发了牧民热爱和赞美家乡的情感。

  3. 进入新课:

  师:   师:今天我们要来当一回蒙古人,唱蒙古歌,跳蒙古   舞。       

  二、导入  教学:

  (一)        唱歌

  1.      记歌词,听录音伴奏唱第一次。

  师:在草原上蓝天怎么样?

  生:高

  师:太阳呢?

  生:照

  师:草原是什么样的气氛啊?

  生:草原好热闹

  师:为什么热闹呢?

  生:因为马儿跑,羊儿叫

  师:有马儿跑还有羊儿叫所以这里风光怎么样?

  生:这里风光好!

  师:还有歌词中说草原人欢笑,那为什么呀?

  生:因为马儿壮,羊儿肥。

  师: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草原人的生活……

  生:很好

  师:所以年年光景好,草原人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生活得很幸 福,对吗?

  生:对!

  师:好,下面听着录音伴奏,看老师手的指挥,一起来草原唱歌。 2.      有感情地跟老师电子琴伴奏

  师:全班同学自己再来唱一次,要求有感情地,就好像我们正在大草原上正享受着美好的风光。

  (二)        知识点

  1.      初步感受

  师: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在唱这曲子的时候,在同一个小节里有一些词唱得短一些,有的要唱得长一些?比如在哪个小节里的哪些词?请同学回答。

  生:高、照、跑、跳、壮、肥

  师:那他们分别相对唱什么音呢?

  生:“高、跑、壮”唱6,“照、叫、肥”唱6。

  师:请一组的同学把这两个音前的短音唱出来,另一组同学接着用竖笛把长的这两个音吹出来感受一下。

  (一组同学唱短音,另一组用竖笛吹长音,然后轮换)

  师:师:我们把这个长音叫做二分音符,短音叫做四分音符,虽然二分比四分还少两个数,但二分音符要比四分音符多唱长一点时间,表现二分音符的音后面还拖着一根线,那么四分音符有没有?

  生:没有,只有一个音

  师:对了,以后看到了音后带一根线的要唱得怎么样啊?

  生:唱长一点。

  师:师:对,同学们很聪明!

  1.    实践活动

  师:现在这里有些打击乐器,你认为用哪种乐器可以表现出长音?哪种表现短音?(请回答的同学来演示一下,一些同学用碰铃表现长音,一些用拍铃鼓表现短音)

  师:在草原有什么动物奔跑?

  生:马!

  师:那么可以再用什么乐器来表现呢?

  生:双响筒!(让这位学生来演示)

  师:你们看过马跑吗?

  生:看过!

  师:那么马跑得怎样的啊?

  生:很快

  师:所以我们敲双响筒时应该要敲得怎么样?

  生:要快一点!

  师:师:而且要按节奏来快,听老师示范(老师演示一遍马蹄声,然后让同学来表演)

  另一位学生发言:生:老师铃鼓还有一种方法表演,可以摇动它来表现长音(请其演示)

  师:师:这位同学的想法真好!现在就请这些同学来伴奏表演,请你们用刚刚所创造的演奏方法来表演,其他同学请你们来给他们唱并讨论一下谁表演得好。(学生在歌声中用自选的打击乐器表演,并选出了演得较好的一位)

  (三)分组创编表演

  师:(面向全班)同学们都表演得不错哦!那么你们能不能也来表演表演?

  生:能!

  师:师:好,我们不但可以用这些打击乐器表演,还可以用身体上发出的声音来表演,请看老师(带音高的吹唇、打舌)你们觉得这些声音可以用来表现草原上什么声音?

  生:生:前面的动作可以表现长音,后面的可以表现马蹄声!

  师:师:好的,现在你们分组然后分配好各自用什么方法来表演,要求能把长短音很好地表现出来,可以自己再创作别的方法来演,看那组的表演方式最有创意,合作得最好。

  ((老师鼓励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分组出来表演各自创编的表演活动,共同评选出最有创意、合作得最好的一组)

  师:每一组都表演得很好!希望下一次你们能更好地发挥出你们的创意和合作精神!

  (四)进一步掌握风格:

  师:师:现在老师放一段朋友跳的蒙古舞蹈给你们看,叫做《我也来当小骑兵》,好不好?

  生:好!

  (看完以后)师:同学们你们感觉到内蒙古舞蹈有什么特点吗?

  生1:很活泼  生2:动作很大  生3:有骑马的动作

  师:为什么会有骑马的动作呢?

  生:因为内蒙古人爱骑马

  师:哪位同学举手来做几个内蒙古舞蹈有代表性的动作:骑

  (请几位做得比较好的同学来给学生们示范,然后跟着做)

  师:同学们做得非常好,很有天分。

  三 、课堂总结

  1.总结风格

  师: 师:我们已经唱过了内蒙古歌,跳过内蒙古舞了,那么你们感觉到内蒙古人的性格应该是怎么样啊?

  生:很开朗

  师:师:对了,而且很热情好客,如果你们到内蒙古去做客,他们一定会很热情地招待你,这就是我们中国众多少数名组中的内蒙古族,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下课

  师:好,现在下课,请同学们骑着马离开这个美丽的大草原(放《我也来当小骑兵》音乐,学生们做着骑马状离开课室)

  教学反思

  标,新

  ——《草原上》教学方式的转变

  我在教授此课中遵循了以下几点:开展情境教学、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尊重学生差异、鼓励创造性以及简化理论知识。

  一、            开展情境教学。为使学生开始对本课感兴趣,导入  部分利用了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看时下网络上最流行的flash,这是用多张草原照片做的动画,先让学生进入课题的情景中,激发了他们对美丽草原的爱慕之情,从而引起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接着进入主题,让学生在欣赏新曲的同时思考音乐的表现基本要素,并且与学过的、风格相差甚远的曲子作比较,这样通过对比使学生能在无意中掌握了情境与音乐的关系,不同的音乐表现不同的情境,提高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二、            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能否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地学习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笔者在情境提示中让学生主动地去记歌词,并不是让学生去硬背歌词。根据这个班的情况,我用这样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用打击乐器表现长短音。先让几个比较积极的学生来表演,以此给其他学生做榜样,这样就能调动起全班的表演欲望,在往下的分组创编表演能够顺利地进行。在欣赏舞蹈后让学生跳舞也是利用学生的这种特点来进行,而且在这个部分之前已试过让他们表演打击乐器,在这个部分他们的学习已被调动起来,都显得很积极主动。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能力,为小组作努力取得好成绩,增强了与人互相协调,互相配合的团体合作精神。

  三、            尊重学生差异。每个学生各有各不同的特点,在分组创编活动中,我让学生自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演,一些演唱较弱的学生用了竖笛来表达,喜欢唱歌的同学则用歌喉来表现,并且配上打击乐器进行。笔者还往更广的方面去提示学生,如果不用打击乐器能不能也可以表现呢?然后老师示范了两个,随后就让学生自己选择来做,并且还创造出别的方式如拍手、跺脚、(这是他们曾经有过的课堂体验)。这样,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演,这样更能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作用,更能让他们能深刻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            简化理论知识。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不要给孩子灌输复杂的音乐理论,要简化其并转化成有趣、生动的形式,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本课就先通过让学生听、唱、吹、奏来感受音的时间长短,在无形中接受了这个感知后,然后再用简单的语言让学生知道长短音的基本概念。

  在此课中还有许许多多的不足,如在认识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的部分就没有很清楚地再交待如何更准确地把握其节拍。在情境导入  部分能再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就更好,可以再让他们根据自己所体验过的经历(比如电视上、阅读、旅游等)编编草原上的故事,而且还应该在其他方面拓展更广的知识面。望各专家能多指出其不足和需要再改进的地方,诚心以各位的宝贵意见作为我今后展开教学活动的参考和提高教学能力的榜样!

草原上 篇10

  活动目标:1、让幼儿运用团、搓、捏的技能,用橡皮泥制作出马的基本特征。2、使幼儿在活动中能充分想象、大胆创作,同时对泥工活动产生兴趣。活动准备:1、每人橡皮泥一罐、剪刀一把,泥工板一块。2、《赛马》音乐,马的各种形态图片,草原背景。活动重点:用橡皮泥捏出马的基本特征。活动难点:捏出马头和剪出鬃毛。活动过程:一、谈话引题,激发制作兴趣。1、放《赛马》音乐,与幼儿一起做“骑马”动作进活动室。2、你们见过马吗?它长什么样子?3、出示图片,小结出马的基本形态。4、出示一团橡皮泥,让幼儿对橡皮泥捏马产生制作欲望。二、讲解示范捏出马的基本特征:1、取出一团泥放在手心,边唱歌谣边团:“手心转呀转,团呀团,团出一个大汤圆”2、放在手心前后搓呀搓,搓时用力要均匀,可以把泥放到泥工板上搓。变出一个圆柱体,轻轻压一压,变出马的身体。3、在身体的前端用右手往上抓泥,变出马脖子后,弯弯脖子变出头,强调轻轻捏捏,捏出长长的马脸;再在马脖子上用大拇指和食指捏出鬃毛,然后在身体的下面捏出四条腿和后面捏出尾巴。4、利用剪刀刻出马眼睛,把鬃毛剪细。三、启发能力强的幼儿捏出各种形态的马:1、你认为马会做哪些动作?2、出示马的各种形态的图片,让幼儿欣赏。3、变化头、腿的位置,示范捏出跑、仰头长鸣的马。四、幼儿学捏马,巡回指导。1、帮助能力弱的幼儿完成,鼓励能力强的幼儿捏出各种形态的马:2、强调捏头、腿、尾巴时,用橡皮泥的量应不同。3、提醒幼儿使用剪刀时应小心。五、相互欣赏,感受作品的美。1、出示草原背景,让幼儿说一说自己捏得马在干什么后把马放到草原上。2、讲评。 

草原上 篇11

  闵行区江川路小学一年级《体育与健身》课教案

  “在美丽的草原上”

  年 级

  大班

  班级与学生

  36(人)课的类型

  工/实践

  执 教

  阮美华

  教 学

  内 容

  教 学

  目 标

  1、身体发展目标: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和肢体的灵活运用能力。

  2、能力发展目标:初步学习各种跳跃方法,要求落地轻巧。

  3、心理发展目标: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社会适应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合作能力,拓展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思维。

  重 点

  与

  难 点

  教      学      过      程

  次序

  时间

  课 的

  内 容

  教法与学法

  教  学

  期  望

  运动负荷

  练习场景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

  1’

  进入

  角色

  二

  2’

  欢快

  轻松

  投入

  1’30”

  小

  三

  5’

  1、小兔

  2、小马

  3、青蛙

  4、小猫

  模仿

  生动

  活泼

  2

  |

  3

  4’

  中

  四

  14’

  1、启发、点

  跳跃

  时轻

  落地

  自主

  创想

  3

  |

  4

  8’

  中

  |

  大

  五

  10’

  1、教师引

  积极

  合作

  拓展

  思维

  2

  |

  3

  8’

  中

  次序

  时间

  课 的

  内 容

  教法与学法

  教  学

  期  望

  运动负荷

  练习场景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六

  2’

  放 松 操

  (音伴)

  听音乐师生同练

  轻松

  愉快

  小

  七

  1’

  小结与

  评价

  师生共同小结评价

  积极

  热烈

  小

  中

  平均

  心率

  130/分钟

  基本部分密度

  30—40

  全课密度

  45~55%

  器材

  反思

  重建

  

草原上 篇12

  草原上

  课型:音乐课

  教学对象:三年级

  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唱好这首歌,并通过其他的创编活动来初步感受内蒙古歌舞的民族风格。

  2.通过小组合作表演等音乐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创造音乐美的才能和合作协调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在小组集体中用各种创编活动来感受内蒙古歌舞的民族风格,激发学生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难点:老师通过听、唱、吹、奏来掌握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

  教材分析:这首歌曲为4/4拍的羽调式内蒙古族歌曲,音乐语言简练易记,旋律线条起伏较大,基本素材只包含两个乐句的8小节乐段。节奏舒展,旋律优美,生动地勾画出一幅风和日丽、绿草如茵的草原风光,就仿佛置身于一望无边的辽阔草原当中,抒发了牧民舒畅愉快、热爱家乡的美好生活,刻画了内蒙古人民的爽朗豪放、热情好客的性格。

  教具:多媒体、钢琴、电子琴,录音机,打击乐器(碰铃、铃鼓、双响筒、易拉罐)

  一、组织教学:

  (一)师生问好

  愉快的音乐课又开始了,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做个游戏——听音点将。

  (二)情境导入:

  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去看看,你们想不想去呀?

  生:想!

  师:在看的时候如果你有什么感受都可以用你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跟着唱、打拍子

  等等(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flash给学生看)

  1.情境想象,进入主题

  (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老师作提示:天上有什么?地上有什么?草原有什么颜色?

  它们分别是什么?生:天上有白云,地上有羊、马、狗,草原有绿色、蓝色、红色、白色、棕色,绿色是草和山,蓝色是天空和河流,白色是云和绵羊,还有蒙古包是白色红边的,棕色是马和狗)

  2.初步掌握歌曲风格:

  师:下面再给你们听一首歌,也是关于草原的。听的时候要思考这首曲子是什么速度、情

  绪、节奏和旋律是怎样的?(放《草原上》这首歌,并把有草原图片的歌谱展示出来)

  出示多媒体:

  师:所以年年光景好,草原人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生活得很幸福,对吗?

  生:对!

  师:好,下面听着录音伴奏,看老师手的指挥,一起来草原唱歌。2.有感情地跟老师电子琴伴奏

  师:全班同学自己再来唱一次,要求有感情地,就好像我们正在大草原上正享受着美好的风光。

  (二)知识点

  1.初步感受

  师: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在唱这曲子的时候,在同一个小节里有一些词唱得短一些,

  有的要唱得长一些?比如在哪个小节里的哪些词?请同学回答。

  生:高、照、跑、跳、壮、肥

  师:那他们分别相对唱什么音呢?

  生:“高、跑、壮”唱6,“照、叫、肥”唱6。

  师:请一组的同学把这两个音前的短音唱出来,另一组同学接着用竖笛把长的这两个音吹出来感受一下。

  (一组同学唱短音,另一组用竖笛吹长音,然后轮换)

  师:师:我们把这个长音叫做二分音符,短音叫做四分音符,虽然二分比四分还少两个数,但

  二分音符要比四分音符多唱长一点时间,表现二分音符的音后面还拖着一根线,那么四分音符有没有?

  生:没有,只有一个音

  师:对了,以后看到了音后带一根线的要唱得怎么样啊?

  生:唱长一点。

  师:师:对,同学们很聪明!

  1.实践活动

  师:现在这里有些打击乐器,你认为用哪种乐器可以表现出长音?哪种表现短音?(请回答的同学来演示一下,一些同学用碰铃表现长音,一些用拍铃鼓表现短音)

  师:在草原有什么动物奔跑?

  生:马!

  师:那么可以再用什么乐器来表现呢?

  生:双响筒!(让这位学生来演示)

  师:你们看过马跑吗?

  生:看过!

  师:那么马跑得怎样的啊?

  生:很快

  师:所以我们敲双响筒时应该要敲得怎么样?

  生:要快一点!

  师:师:而且要按节奏来快,听老师示范(老师演示一遍马蹄声,然后让同学来表演)另一位学生发言:生:老师铃鼓还有一种方法表演,可以摇动它来表现长音(请其演示)师:师:这位同学的想法真好!现在就请这些同学来伴奏表演,请你们用刚刚所创造的演奏方

  法来表演,其他同学请你们来给他们唱并讨论一下谁表演得好。(学生在歌声中用自选的打击乐器表演,并选出了演得较好的一位)

  (三)分组创编表演

  师:(面向全班)同学们都表演得不错哦!那么你们能不能也来表演表演?

  生:能!

  师:师:好,我们不但可以用这些打击乐器表演,还可以用身体上发出的声音来表演,请看老师(带音高的吹唇、打舌)你们觉得这些声音可以用来表现草原上什么声音?

  生:生:前面的动作可以表现长音,后面的可以表现马蹄声!

  师:师:好的,现在你们分组然后分配好各自用什么方法来表演,要求能把长短音很好地表现出来,可以自己再创作别的方法来演,看那组的表演方式最有创意,合作得最好。

  (老师鼓励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分组出来表演各自创编的表演活动,共同评选出最有创意、合作得最好的一组)

  师:每一组都表演得很好!希望下一次你们能更好地发挥出你们的创意和合作精神!

  (四)进一步掌握风格:

  师:师:现在老师放一段朋友跳的蒙古舞蹈给你们看,叫做《我也来当小骑兵》,好不好?生:好!

  (看完以后)师:同学们你们感觉到内蒙古舞蹈有什么特点吗?

  生1:很活泼生2:动作很大生3:有骑马的动作

  师:为什么会有骑马的动作呢?

  生:因为内蒙古人爱骑马

  师:哪位同学举手来做几个内蒙古舞蹈有代表性的动作:骑

  (请几位做得比较好的同学来给学生们示范,然后跟着做)

  师:同学们做得非常好,很有天分。

  三、课堂总结

  1.总结风格

  师:师:我们已经唱过了内蒙古歌,跳过内蒙古舞了,那么你们感觉到内蒙古人的性格应该是

  怎么样啊?

  生:很开朗

  师:师:对了,而且很热情好客,如果你们到内蒙古去做客,他们一定会很热情地招待你,这就是我们中国众多少数名组中的内蒙古族,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下课

  师:好,现在下课,请同学们骑着马离开这个美丽的大草原(放《我也来当小骑兵》音乐,学生们做着骑马状离开课室)

  教学反思

  新课标,新理念

  ——《草原上》教学方式的转变

  我在教授此课中遵循了以下几点:开展情境教学、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尊重学生差异、鼓励创造性以及简化理论知识。

  一、开展情境教学。为使学生开始对本课感兴趣,导入部分利用了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看时下网络上最流行的flash,这是用多张草原照片做的动画,先让学生进入课题的情景中,激发了他们对美丽草原的爱慕之情,从而引起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接着进入主题,让学生在欣赏新曲的同时思考音乐的.表现基本要素,并且与学过的、风格相差甚远的曲子作比较,这样通过对比使学生能在无意中掌握了情境与音乐的关系,不同的音乐表现不同的情境,提高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二、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能否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地学习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笔者在情境提示中让学生主动地去记歌词,并不是让学生去硬背歌词。根据这个班的情况,我用这样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用打击乐器表现长短音。先让几个比较积极的学生来表演,以此给其他学生做榜样,这样就能调动起全班的表演欲望,在往下的分组创编表演能够顺利地进行。在欣赏舞蹈后让学生跳舞也是利用学生的这种特点来进行,而且在这个部分之前已试过让他们表演打击乐器,在这个部分他们的学习已被调动起来,都显得很积极主动。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能力,为小组作努力取得好成绩,增强了与人互相协调,互相配合的团体合作精神。

  三、尊重学生差异。每个学生各有各不同的特点,在分组创编活动中,我让学生自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演,一些演唱较弱的学生用了竖笛来表达,喜欢唱歌的同学则用歌喉来表现,并且配上打击乐器进行。笔者还往更广的方面去提示学生,如果不用打击乐器能不能也可以表现呢?然后老师示范了两个,随后就让学生自己选择来做,并且还创造出别的方式如拍手、跺脚、(这是他们曾经有过的课堂体验)。这样,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演,这样更能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作用,更能让他们能深刻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简化理论知识。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不要给孩子灌输复杂的音乐理论,要简化其并转化成有趣、生动的形式,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本课就先通过让学生听、唱。

草原上 篇13

  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草原上的鹰和人们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能够帮助人们了解天气的变化,能够帮助迷路的人克服困难。

  3.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去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解答课后练习第三题。

  教学准备 一幅鹰的挂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内容:

  借助拼音,带着思考题独立阅读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 :

  一、用图导课。

  1.出示挂图。谈话:图上画的是什么?你们见过它吗?

  (贴图)

  2.出示课题,看看草原上的鹰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板书课题)

  二、借助拼音阅读课文,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再查查字典

  三、说说有哪些词语不懂,现弄懂了哪些。

  四、正音。(出示小黑板或投影)

  旋(xuán)、卷(juǎn)不要丢介母ü。

  “朝”是多音字。朝着(cháo)朝霞(zhāo)

  朝、逝、沙、尘这几个字是翘舌音。

  狂、汪、当、清这几个字是后鼻音,要读准确。

  五、认真阅读课文,独立思考下列问题。

  1.本课有几个自然段?仔细想每段都写了什么?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草原上的鹰能预报天气?

  3.如果在草原上迷失了方向,鹰能帮什么忙?

  六、组织小组针对思考题进行讨论。

  第一节

  教学内容:交流讨论情况,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指定四位同学读课文

  二、根据思考题,全班交流讨论情况。各抒己见,有不同的意见可以提出来。

  三、师生共同学习,分析文章重点。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段写了什么?(点明鹰和人们的关系)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2.提问:鹰能预报天气你是从哪几段看出来?

  (1)指名读2~3段。

  (2)对天气的不同情况进行比较。

  (3)提问:情况有什么不同?(时间不同,活动情况不同,天气变化不同)都是怎样?

  (4)天气变化(由好到坏)过程分了几步叙述。请你画下来,说一说。

  3.小声读第四段,思考:这段有几句话?每句是什么意思?

  (1)提问:当人们迷失方向时会是怎样呢?这时,你应该怎样做?

  (2)理解“眺望”一词的意思,用动作演示。

  (3)用肯定的语气读第一句话。通过读理解“如果……就,要是……就”的意思。

  (4)提问:鹰为什么能帮助迷失方向的人克服困难呢?(因为鹰的生存离不开水和食物,有鹰存在的地方,也就有水源,牛羊和村庄。)理解“或许”的意思,可让学生用换词方式弄懂意思。

  4.让学生讨论:说说鹰的这些作用是它本身直接告诉人们的吗?(①长期观察总结出来。②利用动物活动为人类服务。)

  四、教师小结

  五、有语气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2004-01-08]

草原上 篇14

  《乌兰巴统大草原上的九匹马》选入中考语文试卷题和高考语文试卷题,并被选入数十种图书和课外阅读、学习教材。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这篇作品阅读训练试题及其部分参考答案,仅供各位同学参考和学习,希望对你有帮助。一起来看看吧!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乌兰巴统大草原上的九匹马

  阮殿文

  已经二十年没有这么近距离地靠近一群马了。

  这天午后,乌兰巴统大草原上空的太阳突然隐入低低的云层,我一个人从一座杂草丰茂的丘陵上跑下来,见同伴们都到别处玩去了,就独自在草原上游荡。就在这个时刻,我看到了被圈在围栏里的九匹马。九匹马颜色各异,站立姿态也各不相同,尤其是脸上,各有各的神情和幽思。它们被九根缰绳拴在栏杆上,短短的缰绳与周围辽阔的草原一点也不相称。

  其中有一匹马给我印象最深。这是一匹烈性马,它在围栏里踢蹬来踢蹬去制造凼的杂乱声,打破了围栏里的沉寂。我走近它后,它似乎收敛了一些,稍稍安静了下来,只是不停地打着响鼻,似乎想要对我表白或是吐露什么;其实,不用它说,我也知道它想表达什么。面对眼前这片面积如此辽阔、花草如此丰茂的草原,谁也不忍心让它成为荒无人烟、无生命在上面奔跑的死寂疆域。

  我几次想伸出手去摸摸这匹烈性马的头。我发现,它和我一直在心里仰视的那个自己是如此地相像,在被一根缰绳拴着,而面前又是广阔的疆野时,总是不愿放弃一丝一毫的抗争,即便被捆缚住了,也要发出声声嘶呜,既喊出了愤怒,又唱出了抗争者的欢乐。

  忘了告诉大家,这是围栏里唯一的一匹白色大马,个头比另外八匹马都要高,加之八匹马此刻都或耷拉或低垂着头,个个露出一副随遇而安的沮丧样,这匹白色大马的神采和英姿便更显昂然。

  这时,一个中年人突然出现在我身后,问我干什么。我说我在看马。他问我,要骑吗?我问他骑一次要多少钱,他说骑一个小时五十元.,我说我不骑。,出于好奇,我问他这九匹马平均下来一个月能为他挣多少钱,他说除去场租费和饲料费等开支,一个月下来能挣三四千元。我细算了一下,就算是四千元,一匹马一个月下来才为他挣四百多一点.,

  我一下子说不出话来。为四百无钱,这些本属于辽阔草原的马,就这样被短短的缰绳长年累月地拴在一个狭窄的围栏里。

  我都不好意思称呼它们骏马了,这个“骏”字已经远远地脱离了它们。,这时有人喊我的名字,我们要去另一个地方了,、我叉看了白马一眼,有点不舍地转身向同伴走去。

  在我转身走出二十米后,我突然感觉到脊背凉丝丝的,马上意识到会有什么东西从后面袭来,果然,就在这股凉意正往我的身上四处传送之际,我听到一声响亮的嘶鸣。这声嘶鸣,在此刻死寂的草原上,显得十分刺耳。

  不用猜我就知道,这是那匹白马的嘶呜。其实,在离开它之前,我就有种预感,这匹白马不会就这样与我默默告别,它一定会采取一个什么方式,至少也要.打个响鼻。

  我心里突然出现一阵剧烈震动,紧跟着眼里热热的,并有大哭一场的强烈欲望。

  我提醒自己不要回头看,以免增添我心里的堵。但是,往前走出一段后,觉得这样做会让它一直等着,甚至会让它对我这个不是来自草原的人更加失望,于是,还是以回头的方式向它表示了回敬、谁曾想,才见我回过头,它又仰起头发出了一声嘶鸣,而且是一次长鸣,像是在告诉我刚才那一声嘶呜是它发出的,又像是再一次和我作别。

  这时候,我突然渴望手上有一把利刃,可以割断那根短短的缰绳的利刃…

  《乌兰巴统大草原上的九匹马》阅读题目

  1.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清根据提示完成内容概括。

  首先写:初见九匹马的印象;接着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后写:与中年人的对话;最后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从全文看,大白马哪些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提到围栏“狭窄”、草原“死寂”,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和中年人交谈后,“我”为什么“一下子说不出话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把本文的结尾改换成下面一句话,好不好?为什么?这时候,我突然渴望手上有一把可以割断那根短短的缰绳的利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乌兰巴统大草原上的九匹马》阅读答案

  1.与白马对视 与白马作别

  2.(1)因为这是一匹烈性马,它在围栏里踢蹬来踢蹬去制造出的杂乱声,打破了同栏里的沉寂,从而也引起了我的注意;

  (2)它是围栏里的唯一一匹白色大马,个头比另外八旺马都要高;

  (3)其他八匹马都或耷拉或低垂着头,个个露出一副随遇而安的沮丧样,因而这匹白马的神采和英姿便更显昂然;

  (4)这p蔓白马与我作别时的嘶鸣让我心里有一阵剧烈震动,眼里热热的,并有大哭一场的强烈欲望,它既喊出了被禁铜者的愤怒,义唱出了抗争者的欢乐。

  3.(1)一匹本属于辽阔草原的马,却被长年累月地拴在一个狭窄的嗣栏里;一片如此辽阔且花草丰茂的草原,却成了一片无牛命在J二面奔跑的死寂疆域,由此表现了作者内的沉痛与悲愤。

  (2)写同栏的狭窄、草原的死寂,与后文写白马的嘶鸣形成强烈的对照,突出强调了白马不屈的抗争精神。

  4.(1)为四百元钱,一匹本属于辽阔草原的马,就这样被一根短短的缰绳长年累月地拴在一个狭窄的围栏里,作者为此感到悲愤与委屈;

  (2)它们的形象与作者心中“验马”的形象相差甚远,这个“骏”字已经远远地脱离了它们。

  5.不好。因为原句中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想要获得一把利刃的愿望,也强烈地抒发r作者心中的愤怒之情。而改换后的句子则大大削弱了这种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