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儿响叮当》教案

2022-12-24

《铃儿响叮当》教案 篇1

  合唱

  课程名称:合唱《铃儿响叮当》

  三维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歌曲《铃儿响叮当》,让我们从中体验一个文化主题——对大自然的赞美,进一步激发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歌颂。

  2、过程与方法:讲授法、欣赏法、模唱法、合作探究法

  3、知识与技能:通过歌曲《铃儿响叮当》的合唱训练,让我们从中体验到和声的美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演唱技巧。

  教学重点:歌曲情绪的把握

  教学难点:二声部的配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乐谱

  教学过程:发声练习、歌曲欣赏、重点节奏讲解、歌曲学唱、课程总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发声练习

  3   2  1  3  |  2  1  1 ||

  mi       ma

  注意声音的连贯,气息的控制

  1 2  3 4 | 5 4  3 2 | 1 — ||

  li        lu

  注意寻找头声感觉,气息连贯和支持

  二、观看《铃儿响叮当》歌曲视频,欣赏不同语言演唱的音频。让学生感受歌曲氛围,体会歌曲传递出的喜庆、欢快的情绪。

  三、讲解歌曲中出现的音乐知识

  1、 x  一拍  四分音符  打一下

  x  半拍  八分音符  打半下

  2、附点节奏   x·x

  x·x

  3、连音线:记写在两个或两个以上音符之间的连线。注意歌唱时保持音乐的连贯。

  4、反复记号:||:     :||  反复记号之间的旋律重复一遍;

  :||  从头反复一遍。

  三、歌曲学唱

  跟琴学唱旋律声部,即第一声部。

  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发声练习

  欣赏歌曲,感受、体会歌曲情绪

  学习音乐基础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打节拍、唱谱。

  在老师钢琴伴奏下,学唱歌曲。

  五、课后反思:这首歌曲大部分学生都比较熟悉,欣赏两遍之后就可以跟琴演唱,但是其间一些字词没有按照歌谱中的节奏演唱,作为音乐教师必须在学唱阶段尊重歌谱原貌进行教唱。

  板书设计:

  铃儿响叮当

  3   2  1  3  |  2  1  1 ||

  mi       ma

  1 2  3 4 | 5 4  3 2 | 1 — ||

  li        lu

  x  一拍  四分音符

  x  半拍  八分音符

  附点节奏   x·x  八分附点

  x·x  四分附点

  反复记号:中间反复:||:     :||

  从头反复         :||

《铃儿响叮当》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学习用小铃、串铃、响板、铃鼓四种打击乐器进行演奏,表现歌曲活泼、欢快的特点。

  2.会看节奏谱演奏,体验与同伴合作演奏的乐趣。

  活动准备

  《铃儿响叮当》音乐、节奏谱教学挂图、小铃、串铃、响板、铃鼓。

  活动过程

  1.播放“铃儿响叮当”乐曲,引导幼儿随音乐自由做动作,感受乐曲活泼欢快的特点,引导幼儿尝试演奏。

  (1)教师出示节奏谱,引导幼儿观察,说一说哪些地方看不懂,并练习重点节奏型。引导幼儿看节奏谱,尝试分组用身体动作(拍手、拍肩、转手腕、跺脚)等表现音乐。提醒幼儿用正确的方法演奏小铃、串铃、响板、铃鼓四种乐器,引导幼儿分组拿乐器练习重点节奏。

  (2)教师哼唱乐曲,指导幼儿看节奏谱合奏,随时提醒幼儿集中注意力,看节奏谱演奏。

  (3)引导幼儿完整听音乐看看教师指挥演奏。

  (4)请个别幼儿尝试做小指挥,全体幼儿合奏。

  2.引导幼儿有表情地练熟演奏,进一步体验合奏的快乐。

  活动延伸:

  幼儿在《铃儿响叮当》音乐的伴奏下,打开幼儿学习资源,装扮圣诞树。

《铃儿响叮当》教案 篇3

  一、活动目标

  1、情感: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使幼儿感受冬天下雪的乐趣。

  2、能力:提高欣赏能力,感受四拍子歌曲的节奏。

  3、知识:了解冬天的特点。

  二、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雪花道具、电子琴

  三、活动过程

  1、谈话活动(导入)

  1)师:小眼睛(看老师),小嘴巴(请闭严)

  2)师:现在已经进入冬天了,小朋友们谁知道到了冬天都有什么变化?我们能在冬天干什么?(幼儿表述)

  3)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师:哦,你们说的都对,冬天呀,天冷了,小朋友们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衣。冬天还会下雪,我们可以打雪仗、堆雪人,还可以滑雪,对不对啊。哎,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呀?(幼儿表述)哦,原来是雪橇从远处飞驰而来的声音啊。来,我们一起坐上雪橇去欣赏冬天的美景吧。

  2、完整欣赏歌曲《铃儿响叮当》(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

  听歌的时候,教师表情要好,身体可以微微摇动,带动幼儿进入音乐状态。

  3、谈谈感受

  师:恩,歌听完了,谁能和大家说说,你在听这首歌的时候心情是怎么样的?(幼儿表述)

  师:这几个小朋友说的都不错,听这首歌的时候是高兴的,开心的。那么下面我们再听一遍,这次听的时候,想一想歌曲中的小朋友们为什么高兴。

  4、教师范唱歌曲,幼儿再次欣赏

  师:谁能说说歌曲中都唱了什么?小朋友们为什么高兴,他们都做了什么?(幼儿表述)

  师:哦,歌中唱了小朋友们坐在雪橇上玩,还唱歌、滑雪了。

  5、学习歌词(教师播出图片,根据图片说歌词)

  6、试打节奏

  1)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出示小雪花道具。

  师:你们瞧,天上飘起了小雪花。(模仿雪花):小朋友们好,欢迎来到美丽的白雪王国,你们愿意和我一起做个游戏吗?请每组的小朋友选择一朵雪花图案,当看到自己的雪花跳动时,就跟着一起拍手,它停住,你们也停住。小朋友们,你们准备好了吗?游戏,就要开始了。

  2)教师做一遍示范

  3)教师播放《铃儿响叮当》让幼儿做游戏打节奏。加深幼儿对歌曲的印象。

  7、学唱歌曲

  1)跟唱歌曲

  师:小朋友们真厉害,小雪花停住了,你们也停住了,都拍对了。下面我们放松一下,我们看着歌曲中的小朋友玩耍的图片,再听听歌曲。会唱的小朋友也可以跟着唱。(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

  2)再次歌唱

  师:小朋友们这次要用听的声音唱,但是不要喊,喊得可不好听,我看哪个小朋友的声音是听的。来,都挺直腰板,我们唱了。(教师伴奏幼儿唱)

  3)再次歌唱

  师:恩,小朋友们的声音都很好听,可是啊,这么快乐的歌,咱们小朋友都没有加上好看的表情。我们加上表情再唱一遍,看看谁的声音美,表情也漂亮。(播放多媒体课件)

  8、部分幼儿上台演唱

  师:台上的小朋友要好好唱,看看谁最美。下面的小朋友们帮他们打打节奏,看看谁的节奏打得。

  9、欣赏冬天景色的图片(多媒体)

  10、活动延伸:到院子里感受冬天的美

  师:我们刚才在歌曲和图片中体会到了冬天带给我们的快乐,现在我们一起出去亲自感受一下我们自己的冬天。好不好啊。

《铃儿响叮当》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初步感受歌曲《铃儿响叮当》活泼欢快的特点,愿意用肢体动作表现滑雪的愉快心情。

  活动准备:

  幼儿欣赏过歌曲《摇篮曲》、观看过滑雪橇的画面和录;PPT课件、音乐、串铃、自制滑雪板和雪橇

  活动过程:

  一、比较欣赏,初步感受

  1.欣赏、回忆歌曲《摇篮曲》

  引导语:今天老师带来了两首好听的歌曲,我们先来听听这一首。(PPT1左喇叭)提问:宝贝们这首歌曲叫什么?听了有什么感觉?

  小结:《摇篮曲》是慢慢的、轻轻的、柔柔的,是(妈妈哄)宝宝睡觉时听的歌。

  2.欣赏、感受歌曲《铃儿响叮当》

  提问:我们再来听听另一首歌曲,它和《摇篮曲》有什么不一样?(PPT1右喇叭)提问:这首歌曲和《摇篮曲》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听上去快快的、很开心很快乐的,我们可以叫它"欢快"。

  提问:听到很欢快的歌曲,你会做哪些开心快乐的动作呢?(PPT1右喇叭)(跟着歌曲的节奏开心地做动作)教师介绍:这首很活泼、很欢快的歌曲,名字叫(PPT2)《铃儿响叮当》,是美国的一位名叫皮尔彭特叔叔创作的。

  二、理解欣赏,模仿表现

  1.理解、模仿

  提问:我们来听听这首活泼欢快的《铃儿响叮当》,你听到歌曲里唱了些什么?

  (教师清唱)提问:再来听听这首活泼欢快的歌曲,看看歌曲里的朋友们是怎样开心地滑雪的?(PPT2喇叭,PPT3-22)提问:小朋友是怎样开心地滑雪的呀?谁来做做这个动作?

  (个别示范--动作要求--全体模仿)小结:

  滑雪--身体往下蹲,双手朝下一下一下地用力撑滑雪杆。

  滑雪橇--坐在雪橇上,腿伸直,身体左一下右一下地摇着。

  2.模仿、表现

  师:--你们真棒!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串铃、雪橇、滑雪板,你可以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让我们一起来滑雪。(音乐轻)--宝贝们(幼:哎),准备好了吗?(幼:好了)让我们唱着《铃儿响叮当》一起去滑雪喽。可以和别人做不一样的动作哦!(PPT24音乐响)

《铃儿响叮当》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习歌曲《铃儿响叮当》,让我们从中体验一个文化主题——对大自然的赞美,进一步激发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歌颂。

  二、通过歌曲《铃儿响叮当》的合唱训练,让我们从中体验到和声的美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演唱技巧。

  三、通过不同版本的《铃儿响叮当》的欣赏,把握不同的音乐要素所带来的音乐形象的不同。

  四、通过对作品的再创造与实践进一步加深对音乐文化的理解。

  教学重点:

  歌曲意境的感受以及用不同情绪生动的演唱来表现它。

  教学难点:

  歌曲的赏析与演唱表现艺术处理的结合统一以及尝试用不同的音乐要素表现歌曲。

  教具准备:

  歌谱(旋律谱)、多媒体课件、钢琴、单簧管、吉他。

  教学过程:

  一、引入部分:

  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走到咱们的课堂当中来,大家紧不紧张啊?老师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场面,有些紧张,大家能不能来点掌声鼓励鼓励老师啊?!

  二、导入部分:

  师:最近几天的天气可以说是春光明媚、春风拂面,非常舒服!大家能不能用声音来模仿一下春风是怎么吹的?用“WU”。

  师示范,生跟唱。

  4/4

  5 - - - | 5 - - - |……

  板书:较小起伏的旋律线

  师:大家还记得冬天的寒风是什么样子吗?我们用声音来模仿。“WU”。

  4/4

  5 - - - | 5 - - - |……

  板书:起伏较大的旋律线。(粗线条)

  师在黑板上画出短促有力的短旋律线。学生用“LU”来演唱。(强弱对比)

  4/4

  5 5 5 5 | 5 5 5 5 | ……

  板书:

  师:刚才我们分别模仿了冬天流动的风和急促的风的声音,接下来我们来听一听两种风交织在一起是什么效果。

  生分声部练习。

  生答:……像在一起歌唱……

  师:我们来试一试加入音高和唱词又是一个什么效果。

  2/4

  (1)5 - | 5 - | 5 - | 5 - | ……

  WU ……

  (2)33 3 | 33 3 | 33 3 | 33 3 | ……

  叮叮 当,叮叮当 ,……

  (3)11 1 | 11 1 | 11 1 | 11 1 | ……

  三声部学生练习。

  生答:……就像圣诞老人驾着马车给我们送礼物来了……

  师:我刚才听到了“叮叮当”,这是马铃的声音。大家觉得还缺一个什么声音啊?

  生答:马蹄声。

  师:我们能不能模仿?(弹舌)

  (1) | | ……

  (2)33 3 | 33 3 | 33 3 | 33 3 | ……

  叮叮 当,叮叮当 ,……

  (3)11 1 | 11 1 | 11 1 | 11 1 | ……

  师:来,我们来甩一甩马鞭,让马车跑得再快一点?

  师生一起:“嗨!”

  加入刚才的练习,最后“嗨!”结束。

  三、学唱歌曲:

  1、师:大家刚才表现的非常好,老师也想和大家比试比试。(师单簧管演奏)老师演奏的音乐线条和刚才黑板上的哪条旋律线相似?

  师单簧管演奏《铃儿响叮当》

  第一段: 单簧管低音区 《铃儿响叮当》B部分 缓慢

  第二段: 单簧管高音区 《铃儿响叮当》A部分低声部 欢快

  生答,师复奏,学生随音乐律动。

  2、师:刚才老师演奏的曲子大家熟悉吗?

  生答:《铃儿响叮当》!

  师: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来学习这首《铃儿响叮当》!

  出示课题。(多媒体)

  师: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首圣诞歌曲,是由美国的作曲家彼尔.彭特所作。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这首歌的录音,听的时候注意,这首歌是几拍子的?情绪怎样?

  录音:《铃儿响叮当》

  生答:……2拍子,欢快……

  3、师出示旋律谱。

  师:跟着老师的钢琴划拍视唱全曲。(低声部视唱,高声部评价)。

  强调:把坐在雪橇上的感觉唱出来。(高声部视唱,低声部评价)、

  4、师:这首歌曲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生答:……第一段和第三段相似,第二段不同……

  师:第三段和第一段有什么不同?(结束部分不同)

  分声部视唱第三部分。

  5、生口琴视奏A部分,双声部合奏。并视唱A部分。

  6、师讲解歌曲的曲式结构:

  A——B——A`

  7、师:刚才我们把A部分和A`部分学会了,B部分大家非常的熟悉,还用老师教吗?

  (跟琴视唱。)

  8、讲解弱起。(B部分)

  9、跟琴有感情的完整视唱。

  10、跟琴试唱歌词。

  11、师吉他弹唱范唱全曲。

  12、生有感情的跟琴完整演唱,歌词的问题留待下节课解决。

  四、拓展部分:

  师:我们唱了一节课想必大家也很累了,来听一段音乐休息一下。要求:情绪怎样?

  录音:《铃儿响叮当》3拍子版本。

  生随音乐用肢体语言表现。

  师:和刚才我们唱的有什么区别?

  生答:拍子不同。

  师:节拍的变化它会引起音乐情绪的变化。

  五、结束部分:

  师:刚才我们听到了很多的音乐场景,首先是我们用声音模仿的圣诞老人马拉雪橇的场景,然后是歌曲,后来有出现了一个3拍子的变奏……你们回去以后能不能利用这些音乐素材来组成一个音乐故事或者一段音乐剧……相信大家会从中找到更多的乐趣。

《铃儿响叮当》教案 篇6

  《铃儿响叮当》是一首曲调流畅、情绪欢快的美国歌曲。生动的歌词描绘了一群孩子冒着大风雪,坐在马拉的雪橇上,他们的欢声笑语伴着清脆的马铃声回响在田野——表现了孩子热情奔放的性格,抒发了热爱美好生活的真挚情感。因为是人们在冬季滑雪橇时所唱,又名《雪橇歌》,又因为是冬天的歌曲,后来逐渐演变成圣诞节等节日歌曲,深受人们喜爱,长期被当作美国民歌。

  本次活动主要是让幼儿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学习合作跳舞。因此我制定了相应的目标::初步学会跳三人集体舞;感受合作跳舞带来的快乐情绪。

  活动开始环节,我引导幼儿充分感觉乐曲的特点,在我的引导下幼儿知道了这是一首四拍子的乐曲,有的幼儿对这首乐曲比较熟悉,能跟着音乐哼唱起来。接着,我在黑板上出示了人物的简谱图,引导幼儿观察:说说有几个人在一起?(3人),他们在干什么?幼儿仔细地观察图片,说着自己对简谱图的理解:他们手拉着手,先向左走,再向右走,然后第3个小朋友从其他小朋友的手臂下钻过去……。在图谱的帮助下,能较好地帮助幼儿了解舞蹈动作,看着图谱,在老师的带领下,幼儿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舞蹈动作的过程中。幼儿三人为一组进行合作表演,他们之间的合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在跳舞前总会先商量自己的站队顺序,如:谁是1号?谁是2号或3号?通过这样的商讨,使幼儿在跳舞时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混乱,从而保证幼儿能随音乐较好地配合舞蹈。活动中幼儿积极性较高,比较兴奋,课堂气氛较活跃。

  由于班级人数较多,我采用分组练习的方式,这样一来活动的空间够了,但是幼儿等待的时间比较长,导致少数幼儿不能安静地观看别人跳舞。对于集体教学,特别是舞蹈活动,如果让幼儿更好地参与其中,避免不良因素的出现,是我今后需要不断探讨和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