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五年级音乐下册第三课《幻想》教案

2017-07-31

第三课  《幻  想》  (三课时)

第一课时

(设计者:余杭区临平一小  吕  婷)教学目标:1.通过对动画片《宝莲灯》的两首插曲的欣赏,了解神话故事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幻想寄托。2.通过找资料、讲故事、哼唱曲调等多元化的活动,进一步拓展幻想力,促进思维的发展。教学重点:聆听与表演。教学难点:放开想象,在乐声中编讲神话故事。课前准备:动画片《宝莲灯》的剧情了解。

教 学 过 程

设计意图一、听辩与音乐实践。1.听辨哪一首曲调带有切分节奏?(教师分别弹奏两条曲调。
    设问:在这两条曲调中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2.跟琴学唱曲调→离琴视唱曲调。3.唱唱、拍拍、跳跳带有切分节奏的曲调。巩固前两课的切分音知识,加强切分节奏的练习。

    在听辨中进行音乐实践,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创设轻松的气氛。二、聆听与感悟。1.由电影故事导入: 老师演唱《想你的365天》,播放mtv,引出动画片《宝莲灯》。由老师介绍故事概况引入。2.初听。请学生带着问题去初听:如:这首插曲是故事的哪个角色在演唱?演唱的形式,歌曲的情绪等。听完后还可以请同学讨论叙述这个插曲的影片画面及描述的故事内容。3.再次聆听。(1)边听边展开联想与想象,说说听后感。(2)跟录音轻声哼唱。它是动画片《宝莲灯》的插曲,学生只有对剧情有所了解,才能对歌曲有进一步的领悟。有意识地聆听会加强学生听的专注性。学生对于这些影片的插曲一般都比较喜欢,在进一步了解歌曲后,他们更喜欢随音乐哼唱。三、聆听与创作。1.对比导入。播放《望月节》2.提问:比较在演唱形式、情绪上有什么不同,想象影片中的画面是怎样的。3.播放影片的部分片段4.再次聆听。(要求:仔细听伴奏,听完讨论神奇的气氛是靠什么音响产生的?首先是女声演唱的曲调,其次是伴奏的配器手法及电子合成器的效果。)5.老师简单介绍音乐小知识——电子合成器。6.创编:“在这样的音效中,你还想到什么?”7.分组讨论与创编神话故事,说一说。(在乐声中为大家讲故事)因为《天地在我心》、《望月节》同属动画片《宝莲灯》的插曲,他们是一个课时的内容。那么在听完《天地在我心》后,我们可以直接播放《望月节》进行对比。让学生初听后,通过画面的冲击形成对音乐形象的记忆。聆听前有效地提问,帮助学生在有意识地聆听,培养学生的表达与记忆的能力。合作讨论探究表演,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四、拓展1.通过谈话让学生明白对《宝莲灯》的两首插曲的欣赏,了解神话故事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幻想寄托。2.欣赏有关神话的插曲,鼓励大家可以去课外搜寻更多的神话故事的相关歌曲。3.结束。在说说、听听、唱唱中,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的音乐活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小白船》、《水星》等作品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幻想力,促进思维的发展。2.二声部合唱《小白船》,在立体的和声音响中,体验、想象所获得的美感。教学重点:学唱歌曲。教学难点:低声部与高声部和声音响的协调。课前准备:三角铁、串铃。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一、音程练唱1.高低声部分声部视唱歌谱。2.通过手势,练唱音程。通过练唱音程达到发声练习的目的,并为后面的二声部学唱打下基础。二、聆听与感悟。1.以天文知识导入:看谁的天文地理知识知道得最多!设问:太阳系有几颗行星?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