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之《春晓》教学设计

2023-09-04

《古诗两首》之《春晓》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学会“晓、眠、觉”三个字,知道这几个字在诗中的意思。

  3、初步理解诗意,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掌握晓的字形。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

  1、指名背《春雨》。

  2、默写:乃、随、润。

  二、揭题:

  板书:春晓

  。解题:晓:早晨  春晓:春天的早晨(老师告诉学生晓这个字的意思是通过查字典再结合诗句的意思才查到答案的,鼓励学生多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在晓的三种答案中找到正确答案。晓:1、天刚亮;2、晓得;3、使人知道清楚。)

  作者:唐代诗人孟浩然。(告诉学生他是李白的朋友,在以后我们将学到李白写给他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读古诗,学生字。

  1、指名读古诗,其余同学画出生字词

  2、出示生字词让学生自学:

  春眠  不觉晓  啼

  3、检查自学情况。

  四、细读古诗:

  1、看图读古诗,试说古诗的意思。(请学生看书上插图,用优美的语句说说图上画了谁,她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后老师举例: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一位女子起来后拉起竹窗帘,看到了杨柳依依,芭蕉油绿,桃花红艳,可是却有花瓣掉下来了,花瓣为什么会掉下来呢?我们学习诗的内容就知道了。)

  2、学习古诗:1、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先理解字义、词义,再理解句义,最后理解全诗的含义)

  2、理解字义:

  眠:睡觉。(同样出示字典里查到的意思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选择)

  不觉晓:晓指天亮。不知还、不觉天就亮了。

  间:听到。

  闻啼鸟:闻鸟啼,听到鸟的叫。(老师讲解:古诗为了整齐押韵,便于吟唱,会省略一些词语,有时还颠倒次序,使意思变得曲折、跳跃。)

  3、理解诗意:

  (1)指名读第一句。

  (2)讨论:联系单字的意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3)谁能补充一些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春天气候暖和了,夜里睡得香,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醒来时只听到外边一片清脆的鸟叫声)

  师:春天的早晨多么美好。

  (4)齐读一、二两行诗。

  (5)指名读三、四两行。

  (6)这两句写什么时候的事?

  昨天夜里听到什么?想到什么?

  师:花儿落了,春天即将离去,这春光多么可贵,多么值得珍惜呀!老师补充:教育学生春光虽然美好,可是却很容易逝去,所以我们应珍惜美好时光。读: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7)齐读这两句诗。4、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一个雨后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惜春的真挚感情。

  四、老师把《春雨》与《春晓》进行比较,进行课外拓展。(写春天的诗句有很多,老师这儿也找了一些,请学生朗读: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王安石《元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唐僧志安《绝句》。请学生回家再找找看还有哪些描写春天的诗,找出来读一读。

  五、指导朗读:

  1、指导朗读节奏、韵律。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3、老师范读。

  4、学生自练。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五、指导背诵。

  1、自由练背。

  2、配音背诵。

  六、作业:1、完成《习字册》第一课生字;2、把书上插图的意思说给家长听。

《古诗两首》之《春晓》教学设计 篇2

  又来的教案

  一课一帖:古诗两首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朗读古诗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课时划分: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 

  1.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培养爱惜粮食的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1.小朋友,我们吃的白花花的大米是从哪儿来的? 

  2.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两首诗,就是反映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米来之不易的古诗。 

  二、学习古诗《锄禾》 

  1.出示古诗图文。 

  看图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解题:唐代诗人李绅写的。 

  锄:锄头,这里表示动作。 

  禾:禾苗。 

  “锄禾”是什么意思呢? 

  3.讲读诗句第1句。 

  (1)自读。 

  看图:图上画了什么? 

  (2)看图理解:“日当午”:太阳当头照的意思。 

  “汗”:汗水。 

  “汗滴禾下土”: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去了。 

  (3)这幅图以及第一句诗说明了什么?应该怎样朗读呢? 

  (4)小结:古诗1、2两行写了农民顶着烈日在田间辛勤劳动的情景,这是诗人所看到的。 

  4.讲读第2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自己边读边想:这句诗告诉我们什么? 

  (2)指名说一说。 

  (3)指导朗读。 

  (4)小结:这两行告诉我们粮食来得不容易,这是诗人所想到的。 

  三、巩固诗意,练习背诵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轻声地和老师一起说。 

  3.指名说。 

  4.背诵表演古诗。 

  5.这首《锄禾》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想? 

  四、指导写字 

  1.“禾”:独体字,与“木”比较,书写时笔画舒展,字居田字格正中。 

  “午”:独体字,与“干”、“牛”相比较。 

  “粒”:左窄右宽。 

  “辛”、“苦”:这两个字都有一长横,要写得稳而长。 

  2.师范写“禾、粒、辛、苦”。 

  3.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剩余的生字,并会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 

  一、指导看图 

  1.这幅图上画了什么样的场面? 

  2.第二首诗正是写了这幅图的内容。 

  二、讲读诗句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粟:小米。泛指谷粒。 

  子:这里读第三声,也指谷粒。 

  2.体会“春——秋”、“种——收”、“一粒粟——万颗子”的对比,感受农民一年到头的辛劳和取得丰收的不易。 

  3.联系词句,学会扩展成语,积累成语。 

  春生夏长 秋收冬藏  精耕细作  千仓万箱 

  4.可是面对一片丰收,农民为什么会出现像诗句中的悲惨景象呢? 

  5.学习“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四海:普天下,全中国。 

  无闲田:没有丢弃不种的田地。 

  犹饿死:还是饿死了。 

  6.指导朗读。 

  体会“无闲田”与“犹饿死”的强烈对比,让学生感受遍地丰收景象与农民饿死荒野这两幅图,在心中激起“为什么”的疑问。 

  7.此时此刻,你们想说什么?想问什么? 

  8.小结:农民在黑暗的社会里受到剥削阶级的残酷剥削,过着悲惨的生活。 

  三、巩固诗意,指导背诵 

  四、指导写字 

  1.收:左窄右宽。 

  丰:注意撇捺的舒展与平稳。 

  闲:“门字框”要写得舒展些。 

  2.师范写,生描红、仿写。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总结课文,教育学生要辛勤劳动,体会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珍惜劳动成果。 

  2、完成课堂作业 。 

  教学过程 : 

  一、总结课文 

  1.学会了两首诗,你有什么想说的? 

  2、用各种形式背诵古诗。 

  二、完成课堂作业  

  作业 设计: 

  一、组词。牛( ) 木( ) 立( ) 古( )  

  午( ) 禾( ) 粒( ) 苦( ) 

  二、积累词语。春种秋收、五湖四海、硕果累累、两手空空。 

  板书设计 : 

  20 古诗两首 

  锄禾 悯农 

  锄禾日当午, 春种一粒粟, 

  汗滴禾下土。 秋收万颗子, 

  谁知盘中餐, 四海无闲田, 

  粒粒皆辛苦  农夫犹饿死 

  21、锄禾

  一、  导入  

  1、  小朋友们,今天正好有这么多的老师在,我们来开个诗歌朗诵会,展示你们的才华,好吗?谁能背一背给大家听?  (指名汇报)师评:看来大家积累的古诗可真多呀!

  2、  看到大家读得这么起劲,唐代诗人李绅也想来参加,他带来的诗是——出示课题词卡:锄禾  (全班齐读),大家可要注意了,“锄”是翘舌音,大家再把课题读一遍。

  3、  这其中有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农民伯伯在田里种地,过了一段时间,绿油油的禾苗长出来了,特别让人喜欢。可是,这时周围的杂草也跟着长了起来,快把禾苗的营养吃光了。如果你农民伯伯,你会怎么做?(指名答)

  4、  对,为了让禾苗长得更好,用锄头把周围的杂草锄掉,这在古时候就叫“锄禾”

  二、  初读识字

  1、  在课前老师调查,大家就会读这首古诗了,谁来试试?师评:声音真响亮/很流利(板:会读)

  2、  大家知道吗?光会读还不行,还要注意把古诗的每个字音读准,现在就大家翻开书119页,对照着拼音读一读,找一找哪些字是我们容易读错的?(生汇报,师在黑板上圈出)师评:你们读得真仔细

  3、  经过刚才几个小朋友的提醒,我们现在再来读读古诗。(指名读,齐读)板:读准

  三、  悟读古诗:

  1、  老师看到大家读得那么有意思,也想来读读。(师范读)

  2、  老师读得怎么样?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读得好?对呀,那是因为老师知道了古诗的意思。

  3、  那现在大家就在四人小组讨论,说说你读懂了哪些句子,没读懂的句子也提出来。(指名汇报,指导朗读)

  4、  学“午”:如生读出该句,就请该生读字卡。出示字卡,那你能不能读读这个字?谁有什么方法记住它?

  5、  大家看看图,当时的太阳怎么样?一天中什么时候的太阳最大?(中午)对的,农民伯伯在太阳最大的时候在地里锄杂草,汗水都滴到禾苗的泥土里了。谁再来读读这了两行?师评:听了你的朗读,老师还没感到烈日当空/看来你真是一个会朗读的小诗人,老师仿佛看到农民伯伯满头大汗的样子了/太阳可真大呀,农民伯伯的汗不停往下滴。

  过渡:农民伯伯这么辛苦,我们应该怎么做,3、4行告诉我们什么?

  6、  每当你看着盘中的白米饭时,你会想到什么?

  7、  学“辛苦”,出示字卡“辛”:指名读,你能说说怎么记吗?

  师述字理:农民每天都要站立在田地里干十多个小时的活,辛苦不辛苦?

  8、  平时,你还觉得什么事情辛苦,能不能用辛苦说一句话?

  9、  看来大家都体会到了农民伯伯的辛苦,谁来读读后面两行诗?师评:看来你已经知道粮食的可贵了/那米饭可是用农民伯伯的汗水换来的呀,谁再来?/每一粒粮食都不能浪费呀,你能再试试吗?/可真是一个爱惜粮食的好孩子

  四、  说话拓展

  1、  师出示几张浪费粮食的画图,大家仔细看看,和同桌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句式:

  2、  指名汇报。师评:

  3、  看来大家对这首诗的体会更深了,那我们再一起来有感情地读读。(板:读好)

  过渡:读好书,还要写好字。

  五、  指导写字

  1、  这一课有几个生字?不用老师教就已经会写的小朋友举手。好的,那今天大家就来当当小老师,看看这字你觉得有什么要提醒小朋友的?(出示字卡:禾)师范写,生描红

  2、  相继出示:午、辛、苦

  六、  小结:今天学完了锄禾这首诗后,懂得了农民伯伯的辛苦,相信会更加爱惜粮食,课后,大家收集一些关于这方面的诗来读读。

《古诗两首》之《春晓》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准备】有关春天的图片及春天的古诗。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画面导入,揭题简介  

  1、出示图1:多漂亮的画面呀!谁知道这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从哪看出?  

  2、师述:桃花静静地盛开着,花瓣是那么新鲜,像刚被雨水洗过似的。各种各样的鸟儿从巢里飞出来,有的站在枝头欢叫,有的在树间飞来飞去,自由欢快,没有人来打搅,这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呢?

  (早晨)  

  3、春天的早晨多么美丽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一首描写春天雨后早晨美景的古诗《春晓》。

  (板书课题)  

  4、(指“晓”)这个字读什么?日字旁表示与什么有关?“晓”是什么意思?

  师:在文中指“早晨”。  

  5、齐读“春晓”。

  “春晓”的意思就是──? 

  6、过渡:理解诗题后,你想知道什么?

  (启发学生质疑)

  (出示卡片理解诗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听录音范读。

  2、自读。

  3、指读。  

  4、过渡:下面我们来理解诗句,在这基础上体会诗情。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前两句:

  ⑴ 出示图2:诗人本在干什么?诗中哪个词表示睡觉的意思?

  (眠)

  正音。

  你怎么看出来它表示睡觉?“春眠”是什么意思?春天的气候暖和,睡起来会睡得怎样?

  (很香)

  那“春眠”的意思就是──?

  (春天的夜里睡得很香)  

  ⑵ (指“觉”)这个字读什么?

  再读。

  我们平时常用到这个字,谁来组词?这儿是什么意思?

  (觉得) 

  ⑶ “晓”呢?跟诗题中同一个字,是解释为“天亮”呢,还是“早晨”?

  (天亮)  

  ⑷ 指说第一句的意思。

  (春天的夜里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地天已亮了。) 

  ⑸ 指导读第一句:春眠/不觉晓。

  (师范读、指读、齐读) 

  ⑹ 诗人睡得很香,朦朦胧胧中听到什么?

  (鸟叫声)

  你从哪句看出?“闻”什么意思?

  (听到)

  “啼”是一个生字。齐读。意思是什么?

  (叫)

  “啼鸟”解释的时候倒一下,为“鸟啼”,就是──?

  (鸟叫)

  这句话的大意是什么?

  (到处听到鸟的叫声)  

  ⑺ 看图1,想想可能有哪些鸟在叫?这些鸟在唧唧地欢叫,我们来听一听。

  (放录音,听鸟叫)  

  练说:(  )的鸟叫声 

  再来说说第2句的意思,把(  )填的词放进去。 

  ⑻ 想想这时候诗人的心情怎样?

  (喜悦)练读:处处/闻啼鸟。 

  ⑼ 请大家把自己当作诗人,闭上眼,睡觉。

  师述:“睡着,睡着,朦胧中听到鸟的叫声,一声,两声(放鸟声)你睡意全消,睁开眼睛,一看,天都亮了,天也晴了。你触景生情,于是哼出了两句诗:──?(读 1、2句`) 

  2、后两句: 

  ⑴ 诗人坐在床上,听着窗外的鸟叫声,想起了什么呢? 

  ⑵ “夜”指哪一夜?昨天夜里,诗人听到什么声音?

  (刮风下雨的声音)

  ⑶ “花落知多少。”

  “知”组词?这里就表示“知道”。诗人知道花落了有多少吗?

  (不知道)

  “知”解释诗句时就是“不知道”。谁来说说“花落知多少”的意思?

  连起来说说3、4句的意思。(注意:开头加“想起”)  

  ⑷ 我们知道春天是一个百花盛开的季节,想想春天里有哪些花?

  这些花受到风雨的吹打,像雪花似的片片飘落,落在地上(看图3),看这景象美不美?

  诗的最后一句告诉我们春天花很多很美,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想到美丽的花朵飘落地上,美丽的春光即将逝去,诗人心中又有点儿──?

  (惋惜)

  诗人爱春、惜春,这是他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感情。

  现在老师做诗人,吟一吟这两句诗: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请你们各自也做诗人,来吟诵一遍。

  (注意:想象自己站在窗前,面对着满地落花) 

  ⑸ 小结:

  刚才我们理解了全诗,体会了诗的感情。

  (卡片出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四、朗读成诵  

  1、我们把整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 

  2、听录音范读。 

  3、配乐指读──配乐齐读。  

  4、练背。 

  五、总结学法 

  我们今天学到了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

  理解诗题──理解诗句──体会诗情──读背全诗。希望大家把这种学习方法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去。 

  六、表演巩固 

  一生上台演一个孙子,师演奶奶,对话: 

  奶:今天你们在学校里学了什么呀?

  生:我们学了《春晓》。 

  奶:什么春大春小的?什么意思呀? 

  生:就是春天的早晨。

  奶:你把这首诗背给我听听。 

  生:…… 

  奶:什么“春眠不觉晓”?哪个“眠”呀?“春眠不觉晓”是什么意思呀?  

  生:…… 

  奶:什么叫“啼鸟”?鸟叫怎么可以用鼻子闻呀? 

  生:……    奶:噢,是听到鸟的叫声。那怎么会有风雨声? 

  生:…… 

  奶:什么“知多少”?那是什么意思呀?

  生:…… 

  奶:哎呀,我的孙子学得不错,说得头头是道,真聪明。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背诵《春晓》。

  3、出示新课课题《村居》,读题,学习“村、居”两字,解题。

  二、 学习《村居》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识记生字:   

  醉 春烟 散学 忙 儿童    

  (读准音──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随机理解词义,用“醉、忙”各说一句话。)

  3、指名读全诗。

  4、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先认真地读古诗,看看图,想想这首诗中又写了哪些景物?用“  ”划出来。哪些地方读不懂的用“?”标出。

  两分钟后(小组长记时)在小组中交流一下,不懂的地方互相讨论解决解决。

  5、全班汇报交流:  

  ⑴ 学习第一、二句: 

  通过“长、拂堤、醉、春烟”的理解,感悟草、莺、杨柳的形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谁能来说一说?

  指导朗读:

  用轻缓的语气读,感受春天的美景。   

  ⑵ 学习第三、四句:        

  同桌两个互相说一说,你见过的风筝有哪些?风筝是怎样放的?

  (唤起放风筝的记忆,体味其中的乐趣)

  指导朗读:

  读出放风筝的快乐之情。 

  6、吟诵全诗。

  三、 再现生字

  指导写字“知、忙”。

  四、 拓展阅读有关春天的诗

  【课后记】

  学生基本能学会古诗,了解诗意。

《古诗两首》之《春晓》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1、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2、收集作者资料以及其它相关的诗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秋景

  1、课件展示:秋末初冬图。

  2、仔细观察画面,感知秋末初冬的,指导看图:

  ⑴ 这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⑵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荷尽、菊残、橙黄、橘绿。)

  二、初读感知

  1、揭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一首诗《赠刘景文》。

  2、介绍刘景文:

  名季孙,是苏轼的好朋友,指导学习生字“刘”。

  3、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要求能读正确。

  4、指名读,正音。

  5、要求人人都读正确,要求同桌互读。

  三、细读品味

  1、读了好几遍,这首诗的大概意思你知道吗?把你读懂的地方跟同学们交流交流。谈自己的初步感知。

  2、读文质疑:

  哪些词、句你读不懂,画出来打个问号。

  3、请你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质疑估计:

  擎雨盖 傲霜枝 残

  4、我们想办法一起来解决。结合图片,引导理解。

  5、讲诗意,谁能连起来把整首诗的意思讲一讲?

  四、感受意境

  1、通过诗中哪些词句可知这首诗写的是秋末冬初的景色?体会秋天特点。

  2、这样的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交流感受:

  收获的季节,富有生机的季节。

  3、谁能读出这种情感?自由练读,等会儿展示。有感情地朗读:

  自由──个别──齐读。

  五、背诵积累

  看谁能背诵这首诗。

  六、学习生字

  1、课件出示:认读字,提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⑴ 人人会认。

  ⑵ 交流记忆方法。

  2、课件出示要书写的生字:

  刘 记 枝

  指导读、记、写。

  【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赠刘景文             

  苏 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需记,

  正是橙黄/桔绿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指名背诵《赠刘景文》。

  2、引导学生回忆怎样学懂这首诗,回忆学法:

  读诗句,知大意,细品读,悟情感。

  二、小组合作,读诗明意

  1、提出合作学习目标:

  ⑴ 人人会正确朗读。

  ⑵ 想办法记住生字。

  ⑶ 理解诗句的意思。

  ⑷ 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2、小组合作,尝试学习:

  目标⑴:人人达到。

  目标⑵:相互交流,共同理解。

  目标⑶:记下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

  三、交流反馈,解决疑难

  1、组织交流反馈:

  ⑴ 组织小组与小组赛读。

  ⑵ 指名小组学习组长,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

  ⑶ 难理解的词句:

  寒 斜 生 坐 远山寒石径斜 停车坐爱枫林晚

  2、引导学生解疑,结合指导看插图,借助插图理解难句。

  四、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引导体会:

  读了这首诗,在你眼前出现的是一幅怎么样的画面?感悟诗的意境美。

  2、引导学生读出秋天这么美好的意境。

  (自由读,找伙伴读,个别读。)

  3、指名背诵。

  五、总结展示,课外拓展

  1、总结:

  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秋天的景色。在诗人眼中,秋天是个怎么样的季节?齐背两首诗。

  2、拓展:

  谁还能背诵有关秋天的诗?

  六、指导写字,完成作业

  1、课件出示:

  于 枫 首

  认读生字。

  2、指名读,并说说难写的字。

  3、范写生字:

  首:第三笔一横要长一点。

  4、布置作业:

  “我会填”。

  【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山 行

  杜 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教学反思

  第一、二册教材,以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共有5首。虽然数量不多,但全是名片佳作。古诗节奏鲜明,意境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喜欢诵读。古诗语言精练,对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抓住重点词的理解,明白写的景物,初步懂得相对的词。

《古诗两首》之《春晓》教学设计 篇5

  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想一想夜书所见,是指诗人在做什么?书指什么?不少学生意见不同,有的说书是那个人在看书,有的人说那个人在看东西把这些东西当成书,这时我让学生看图然后再反复读课题,又读了三遍课题后王祥光同学站起来说,他认为书是写,那个人把看到的写了下来。这时有的学生一想也开始赞同了他的意见,我舒了口气随即赞同了王祥光的意见,因为开课前我也查了不少资料正在这个书上为难呢,这个书字是应作写来讲,但很容易让人感到是诗人在看书看到了一些景象,我想如果他们说不出来都认为是看书的话,也不能说错,但学生竟能悟出来,看来多读确实有好处。而这两首诗的难点也就是夜书所见,这首诗的诗句不太好理解,因此我让学生再看图联想明月,独自一人,江边静静的夜这些会让人想到什么,学生都说会想到自已的家。再让学生朗读古诗,从古诗中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学生能够说出来了,既然能解其情,就好办了,学生再反复读诗句并结合注释,很快就明白了第一句的意思,第二句也好懂,但却是倒装句,为此我先让学生读最后半句?夜深篱落一灯明?结合图学生很快明白了,但夜那么晚只看到灯又看不到人,那个人只能猜想了,再看上半句学生就马上能理解了,第二首诗学生基本可以自学成功。

《古诗两首》之《春晓》教学设计 篇6

  佚名

  一、教材简说

  雨后的早晨,从香甜的春睡中醒来,推开窗户,扑进的不仅仅是清新的空气,更有那清脆的鸟鸣,淡淡的花香,浓浓的春意。那漂落的花瓣,令人惋惜;那被春雨浸润着的芳草绿叶,令人振奋。那湿润的落花,那鲜嫩的绿叶,似乎把昨夜的春风和春雨又送到了窗前。

  《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不写繁花似锦,不写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爱春,言简意浓,情真意切。从那“夜来风雨声”中,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烂漫春光。这剪辑的“春之声”,正是那“春意闹”的画外音。

  高鼎的《村居》,则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种情调。花草繁盛,千里莺啼,春风杨柳,令人陶醉。儿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着风筝,放飞着快乐,放飞着希望。良辰美景配上快乐生活,多么富有情趣;大好春光配上风华少年,意境多么悠远。

  二、学习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生字的呈现

  (1)揭示课题识字。“古诗两首”中,“古、诗、首”是生字,第二首古诗《村居》中的“村、居”也是生字。所以在揭示和理解课题过程中即可指导认读5个生字。可先对“古诗”作简单解释,再结合“几首歌曲”、“几首儿歌”、“几篇课文”等对“首”作简单理解,最后出示两首古诗的题目。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自己借助拼音读古诗,认读诗中的生字。

  (3)出示生字条中的生字,引导识记。

  2.生字的识记

  (1)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引导学生根据新旧字的联系,采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方法识记生字。如:

  自—首舍—古读—诗对—树—村睡—眠

  闪—问—间—闻屋—居醒—醉亲—童外—处

  3.识字的巩固

  (1)利用课件或生字卡片巩固认读。

  (2)读词语巩固生字的识记。如:

  两首古诗一首儿歌冬眠处长见闻

  乡村居住大醉烟花童话散步

  (3)在读、背古诗的过程中巩固生字的识记。

  4.写字指导

  本课6 个要写的字,各有各的特点,可逐一进行指导。“古”字横要长而凸;“声”字上为“士”字,不是“土”字,应写得上横长、下横短;“多”字上下两部分一样,但要注意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学生写成一左一右,或上下相等;“处”字是半包围结构,要强调“包住”

  ——把捺拖长;“知”字中,口在右边偏下,不能写得太高;“忙”字左边“竖心”的竖要写得垂直且稍长。

  (二)朗读感悟

  本课两首古诗,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不要作过多的分析。诗的内容和意境,可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自己理解、感悟。可引导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或者“体会到什么”。学生如果提出不懂的字词,教师可简单讲解。

  《春晓》诗意含蓄,情真意切。朗读时,速度可稍慢,一边读一边想象,一、三句声音较实,二、四句声音较虚。每一句第二字可适当拉长,稍作停顿,留下想象的空间。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

  《村居》较为明快,朗读时可适当将情绪外露,读得轻快、流畅,体现环境的优美和儿童生活的快乐。可在每句诗的第四个字后稍作停顿。注意读好韵脚“天、烟、鸢”。

  古诗朗读对字音的要求特别高,要把每个字的音读准,还要注意咬字吐字。可提醒学生对咬准字音要一丝不苟,并让他们反复练习朗读。教师可通过同桌互相听读、有针对性地抽查、鼓励到台上朗读等方式检查学生读的情况。

  两首古诗的背诵难度不大,可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用激励的方式引导学生背诵。

  (三)实践活动

  1.课前活动

  课外读背几首古诗。

  2.课中活动

  比比谁背的古诗多。先分小组比一比,再推选代表在全班表演。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谈话引入

  1.学了前面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样的?

  2.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两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谁能读准?(春—村)

  板书:春晓村居

  (二)学习生字

  1.把生字卡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运用“利用熟字学生字“的方法自学生字。

  2.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1)字音:翘舌音“诗、首、处”;平舌音“村、醉、散”

  (2)字形:

  组合:古(十口)眠(目民)闻(门耳)村(木寸)

  居(尸古)烟(火因)童(立里)

  偏旁:诗—讠醉—酉忙—忄

  (3)字义(用田字格中的字作扩词练习):

  古声

  多处

  知忙

  (三)朗读古诗

  1.范读

  2.自由读(读对、读顺)

  3.自愿读

  4.比赛读(同桌赛、小组赛)

  (四)理解古诗

  1.自读《春晓》、《村居》。

  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3.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五)感悟欣赏

  看课文插图,听配乐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六)扩展活动

  有条件的班级可合作制作风筝,开展放风筝活动。

  五、资料袋

  1.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湖北襄阳人。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开元二十八年(740),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享年52岁。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抱负,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和李白、杜甫的称赞。他死后不到十年,诗集便两经编定,并送上“秘府”保存。现有《孟浩然集》。

  2.高鼎

  清朝诗人。

  3.风筝

  风筝源于我国,又名风鸢、纸鹞,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鲁班曾“削竹为鹊,成而飞之”算是风筝之祖了。五代时李邺在宫中,以线放风筝为游戏,并在鸢头上挂竹哨,当风筝升空,风吹竹哨,发出动听的筝鸣,“风筝”一名便由此而来。

  到了唐宋,放风筝十分盛行,唐代诗人李商隐在诗中写道:“西楼一夜风筝急。”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南宋苏汉臣的《北事通》都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放风筝的场面。

  明清时风筝渐趋全盛,制作精巧。慈禧太后曾叫民间风筝艺人魏之泰做“女寿星骑仙鹤”的风筝。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描述了一群天真活泼放学归来的儿童在春风、春光中放风筝的场面,读后令人叫绝。

《古诗两首》之《春晓》教学设计 篇7

  望庐山瀑布(教案5篇、实录)

  绝句          杜甫《绝句》的赏析及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领悟“诗人借景抒情,对大自然神奇、伟大的赞颁,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句,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4.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学习《望庐山瀑布》

  二、检查“预习”,作者简介

  (一)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是唐诗。

  (二)预习中哪些诗句读懂了,哪些还没读懂,并划下来。

  三、读《望庐山瀑布》

  把下面的字音读准:

  庐l* 紫z! 川chu1n

  四、出示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理解诗意

  (一)提问:这首唐诗是谁写的?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知诗人。

  (二)“望庐山瀑布”是什么意思?

  查字典“望”当什么讲?

  “望”与“看”的区别是什么?

  “望庐山瀑布”就是远看庐山的瀑布。

  分别查出“庐山”和“瀑布”的意思。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他在游庐山时观赏了瀑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二步:解诗题。

  (三)读一读古诗,弄懂诗句的意思。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三步:明诗意。

  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

  1.日照香炉生紫烟

  “日”、“香炉”、“紫烟”各指什么?

  “生”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加以理解。

  日:太阳。香炉:香炉峰。紫烟:紫色的烟云。生:升腾起(变成了)。

  太阳照射在香炉峰,高高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云。

  2.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一词说明作者站在哪儿观察瀑布?

  离瀑布较远。因为瀑布高大,遥看才能观其全貌。

  “挂”、“前”、“川”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块儿是什么意思?

  挂:悬挂。前:前面。川:河流。

  挂前川:指瀑布远看就像悬挂在山峰前面的一条大河流。

  远远望去,瀑布就像一条悬挂在山峰前面的大河。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

  3.飞流直下三千尺

  “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水流快、山势陡。

  真有三千尺吗?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夸张手法)

  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

  4.疑是银河落九天

  “银河”、“九天”各指什么?

  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大河。

  九天:天的最高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

  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疑:怀疑。

  真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

  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示无余。

  5.让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它的意思。

  (四)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四步:悟诗情。

  (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师要给学生范读,要读出语气、感情。

  (六)学习有关的生字,教师重点指导。

  “庐”和“炉”是同音字,要区别字形,会应用。

  “紫”和“川”的读音要读正。

  在学习生字时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已去分析、去记忆,培养自学能力。

  五、小结

  (一)你认为这首诗写得好吗?好在什么地方?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二)出示挂图,说说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观察瀑布的?观察的顺序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三)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观察细致?

  “日照”与“紫烟”的因果关系?

  “飞流”、“直下”对流速水势的观察。

  “三千尺”、“落九天”是对瀑布的长、大、高的观察。

  除观察仔细、细致外,本诗还有什么特点?

  丰富奇特的联想,如“挂前川”,“疑是银河落九天”。

  本诗的写作特点:观察细致有序,联想丰富。

  学习古诗的方法:除去上述四步,那就是读、查、究、诵、赏。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古诗。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的意思。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学习《绝句》

  二、检查“预习”,作者简介

  三、读《绝句》

  把下面的字音读准:

  鸣m0ng 行h2ng 泊b$

  四、出示第二首古诗《绝句》,理解诗意

  (一)提问:这首唐诗是谁写的?

  (二)《绝句》是什么意思?因作者兴到笔随,未事先拟题,于是以“绝句”标题,解释“绝句”。

  (三)读一读古诗,悟懂诗句的意思。

  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自鹭上青天。

  重点理解:

  黄鹂:鸟名,也叫黄莺。鸣:叫。

  翠柳:翠绿色的柳树。

  从“翠柳”一词可以看出是什么季节?

  春天。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吃鱼虾。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说句意:两个黄鹂在翠绿色的柳树上鸣叫。

  (欢唱)一行白鹭飞上蔚蓝色的天空自由飞翔。

  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重点理解:

  窗含:从窗口看到。“含”:包含在里面,存在着。

  西岭:指草堂西北的岷山。

  千秋雪:指千秋万代积累下来,终年不化的积雪。

  千秋:时间很长。泊:停*。

  东吴:指江苏一带。

  万里船:船要行万里路。

  说句意:从窗口可以看到巍巍的岷山上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观察插图,加强对诗意的理解。

  1.看插图。图上画的是景物;景物是否都是诗句的内容?这描绘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色?(生动优美)

  2.体会作者用词准确。

  说说诗人用了哪些词语来表现景色的优美,语言的生动?

  表示声音的词语:鸣、上。

  表示颜色的词语:黄、翠、白、青。

  表示动作的词语:鸣、上、含、泊。

  诗人写了四个景色,一句一景,写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语言生动、景色秀美。

  “鸣”、“上”两个动词写出了黄鹂在柳枝上欢叫和一行白鹭从水面飞上青天的声响。

  “黄”、“翠”、“白”、“青”四个色彩鲜明的词,写出了草堂前的景色。

  这两句写得有声有色,显示出一派春意盎然的优美景象。

  “含”、“泊”两个动词具体写出了草堂外的景象,特别是“含”的妙用,把岷山积雪这一远景移至草堂内,使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景色优美的图画。

  (五)学习诗人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讨论诗人观察景物的顺序。

  眼前的、天边的、窗外的、门前的。

  顺序是:由近及远。

  2.诗人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述的、表达思想感情的?

  诗人抓住了自然景色来描述,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七)学习有关的生字,教师重点指导。

  “鹭”上下结构,要写匀称。

  “含”上部今不要加点。

  “吴”口天吴。

  五、小结

  作者写这首诗,先写树上,再写天上“黄、翠、白、青”相互映衬,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机勃勃的图景,令人赏心悦目;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最后写出了诗人身居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襟多么开阔!通过对草堂附近明媚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古诗。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的意思。

  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之《春晓》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

  5、继续练习把诗句补充完整。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观看电脑画面,初步感受画面的意境。(让学生用自身的话说一说感受)

  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江雪》

  二、学习

  1、教师伴着音乐范读古诗,请学生进行评价。

  2、学生自学

  用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3、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让学生出示生字卡片:绝径踪孤舟翁钓

  (2)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和时提醒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舟:第一笔是撇,第三笔是横折钩。

  翁:部首是“羽”字底,第五笔是横折钩。

  孤:这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是“瓜”不是“爪”。

  径:注意与“经”字的区分。

  钓:注意与“钩”字的区分。

  动手书空写一写。(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学生结合课外资料介绍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后世称他为"柳河东",他是中唐时期进步的思想家和政治改革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5)理解字意

  (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绝:尽。

  径:小路。

  踪:脚印,踪迹。

  孤:孤独,孤单。

  舟:小船。

  翁:指老头。

  寒:寒冷。

  蓑笠:身披蓑衣,头戴斗笠。

  (6)结合注释和投影中的解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身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和时进行协助指导)

  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鸟儿已经飞绝,

  万径人踪灭。条条小路不见一个行人。

  孤舟蓑笠翁,只有一叶小舟,上面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人。

  独钓寒江雪。迎着风雪,在独自垂钓。

  让学生自身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身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7)让学生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和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4、指导朗读

  (1)结合电脑欣赏当时的意境,听配乐朗读。(听后让学生谈谈自身的体会。)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朗读提示: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小结:应用那种不怕困难,敢于同困难做斗争的语气读)

  (2)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练习,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与班级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与竞赛,而后评议出最佳选手。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三、练习巩固

  1、练习依照田字格书写汉字。

  孤:左窄右宽。

  踪:左窄右宽,高低一样,最后一笔写成点。

  舟:第五笔横要长一些。

  径:左窄右宽。

  翁:上下结构,上短下长,上下宽窄一样。。

  2、填写诗句

  千山,

  万径。

  蓑笠翁,

  。

  3、背诵古诗(自身先练习,而后汇报)

  四、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五、安排作业

  1、在生字本上誊写难字。

  2、找一找柳宗元的诗,读一读。

  和:板书设计:

  5江雪(柳宗元)

  难字:舟:第一笔是(撇),第三笔是(横折钩)。

  翁:部首是(“羽”字底)。

  孤:右边是“瓜”不是“爪”。

  径:与“经”字的区分。

  钓:与“钩”字的区分。

《古诗两首》之《春晓》教学设计 篇9

  20 古诗两首

  学什么

  背诵默写两首古诗,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怎样学

  一、读拼音写词语,看谁写得最规范,最美观

  m mi m hn qin  kun qīnɡ bi   

  二、解释带点的词,说说诗句的意思

  1.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若等闲:               

  诗句意思:                                 

  2.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满乾坤:               

  诗句意思:                                 

  三、形近字组词

  焚(      ) 砚(      ) 墨(      ) 乾(      ) 坤(     )

  楚(      ) 现(      ) 默(      ) 朝(      ) 伸(     )

  测一测

  一、写出带有花的诗句,并理解诗句的意思

  1.                

  2.                

  3.                

  二、收集写梅花的诗,读一读,写一写

  三、为下面的句子选择正确的修辞方法

  ①比喻  ②拟人  ③夸张  ④反问

  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3.游览了长城,我怎能不受到教育呢?(  )

  4.小鹿悲伤地离开了树林。(  )

  5.老师是园丁,我们是花朵。(  )

  6.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平台上弹琴。(  )

  再提高

  把小学部分学过的古诗收集整理,填好下表并理解诗句的意思。

  诗题 作者 重点诗句 思想感情

《古诗两首》之《春晓》教学设计 篇10

  回乡偶书

  〖教学目标〗

  1、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2、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首古诗叫《咏柳》,你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课件)

  2、介绍背景:(出示课件)

  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他是诗人贺知章,他以写七绝为见长。他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

  4、据题质疑:

  ⑴ 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⑵ 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副板书,并梳理归纳)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1、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2、检查反馈:(课件)

  ⑴ 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

  齐读生字新词。

  ⑵ 指名读诗、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

  分组读诗。

  齐读古诗。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⑴ 指名读。

  ⑵ 点击重点词语:少小、老大、乡音、无改、鬓毛衰。

  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意思(板书:少小、老大、音无改、鬓毛衰)

  ⑶ 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⑷ 师归纳,生质疑。

  ⑸ 师:看来同学们不仅会读,还会思考。那么你们能“从乡音无改”与“鬓毛衰”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什么?

  ⑹ 指导朗读: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养育了自己的家乡与故乡的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时一定会兴奋不已。现在谁能用读出作者此时的喜悦心情?(指名读、齐读)

  ⑺ 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2、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三四行)

  ⑴ 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⑵ 学生运用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行诗的?

  师: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忧伤)

  谁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感情?

  ⑶ 指导朗读古诗。

  3、串讲诗意,体会情感:

  ⑴ 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

  (指名讲,同桌互讲,全班交流)

  ⑵ 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思乡)

  ⑶ 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⑷ 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4、挖掘课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

  (出示课件,师诵读: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四、表演想象,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学得真起劲,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与同伴合作演一演。(提示:如果你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自己的家乡,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你当时看到的、听到的和你想象中的一样吗?)

  1、分角色试练表演:

  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

  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生谈)

  2、齐背古诗,并边背边想象情景。

  五、示范指导,培养习惯

  1、让生找出本诗的生字,并看看要怎么正确书写。

  2、出示课件中的生字书写顺序,师边讲解。

  3、学生试写(每个生字各写2个),师巡视,生写后互检。

  六、自主选择,培养能力(任选一题)

  师:同学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我们都完成了,现在我们到作业超市去逛逛,然后你们选拔自己喜欢的题目作为课后的练习题。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3、自编故事,再与伙伴交流。

  赠汪伦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及作品渗透的感情。

  2、理解“欲”、“闻”、“不及”的意思。

  3、背诵、默写本诗,并改成现代文或尝试写诗。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

  〖课前准备〗

  课件、音乐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系统归纳,温故引新

  上课伊始,出示李白画像,接着提问从入学到现在你们都学过李白的哪些作品?课外还读过他的哪些诗?自然引出新课。这样,便将课内与课外紧密联系起来,对李白诗作了较为系统的归纳小结。

  二、学法迁移,自读自悟

  首先,指导学生根据文中注释及字典讲解词义,然后运用以前学过的“连词解句意”、“调换词序解句意”等方法理解诗句。同时把不懂的地方在文中标注出来,最后上台汇报自学情况。抓住“踏歌”这一学生难于理解的词语,通过两组节奏不同的儿童歌曲帮助学生领会”踏歌“的艺术形式。

  三、资料补充,突破难点

  诗歌是高度凝炼的语言,要想体味其深层内涵,必须填补其中空白,充实完善诗歌的内容。这样才能进一步体会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因此,教师需在此处安排一段小插曲,请学生屏幕阅读,同时配乐: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已听说汪伦是一个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

  然后提问:“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情谊,还表现在哪里?”

  1、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一种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用什么关联词来表达更为合适呢?(即使……也……,哪怕……也……,就算……也……,纵使……也……)

  2、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做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又带领全村人踏歌送行,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感动呢?那么,用什么样的句式来表达这两句诗的意思,才能更好地表现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可改为感叹句、反问句、设问句。)

  3、桃花潭水真有千尺深吗?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两行连起来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这样说?

  四、情境表演,时空延伸

  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叶扁舟停岸待发,大诗人李白雄姿英发,风流倜傥。这时请学生选择合作伙伴,自由表达。

  鼓励学生把自己融入情境之中。说真话,表真情。如:“李白兄且慢走,今日一别不知何时相见?”“汪伦兄,请留步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五、名诗诵读,课外延伸

  1、人生自古伤别离,古代的离别诗或缠绵凄婉,或开朗豁达。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朗读、小结:

  无论以什么送别,都有可以概括为以“真心”送别。

  〖板书设计〗

  赠汪伦

  李白  深情厚谊  汪伦

  踏歌声

《古诗两首》之《春晓》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课时】

  共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挖掘积累

  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图片导入

  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

  (板书课题。)

  先来学习《草》。

  三、自学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四、感悟

  1、自由读古诗,思考: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

  (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⑴ “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⑵ “岁”可问学生几岁了,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⑶ 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

  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

  ⑷“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五、朗读

  1、自由读: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

  (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2、多种形式朗读:

  指名读;

  配乐读;

  竞赛读。

  六、背诵

  七、练习

  1、填空:

  离离____________,

  一岁一__________。

  野火____________,

  春风 ___________。

  篱落疏疏一径深,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飞入菜花无处寻。

  2、按要求分类:

  未 追 店 枯 徐 烧 荣 菜 宿

  独体字: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八、书写

  1、学习书写“枯 、荣、烧”三个字。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第二课时

  一、背诵

  古诗《草》。

  二、自学

  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读:

  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想:

  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3、说:

  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交流

  1、学生先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介绍诗人杨万里的资料。

  2、班级交流,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

  四、朗读

  1、自由读:

  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色有什么新的发现?

  2、指导读:

  孩子在捉蝴蝶时是什么心情?

  (高兴、喜悦。)

  找不到时又是什么心情?

  (失望。)

  3、竞赛读:

  小组内比赛,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比赛。

  4、评价读:

  谁读得好?

  好在哪里?

  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五、背诵

  同桌互背;

  指名背;

  挑战背;

  齐背。

  六、写字

  学习其它几个生字。

  七、拓展

  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古诗两首》之《春晓》教学设计 篇12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咱们学过几首古诗?你能背给大家听吗?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首新的诗,题目是“草”,(板书课题)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借助拼音学生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

  2.认读生字卡片,扫清字音障碍。

  3.再读课文,质疑。

  (三)学习古诗,理解意思。

  同学们在哪儿见到过草?(路旁、校园、公园、草原)小草不像花朵那样鲜艳多彩,它是极为平凡的,甚至于我们都不去注意它。诗人要写小草什么呢?

  1.理解第一行诗句。

  (1)出示挂图。

  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地方?(草原)

  (2)你从哪句诗中知道的?(离离原上草)这里的“原”是平原。

  (3)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引导学生说出“茂盛”一词。“离离”就是草长得很茂盛。

  (4)谁能把这一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草原上的草长得非常茂盛)

  2.理解第二行诗句。

  (1)“一岁一枯荣”,谁能用“岁”说一句话。 (我今年七岁了。……) “七岁”,也就是从出生到现在已七年了。一岁就是一年。

  (2)一年当中,草有哪些变化呢?引导学生说出:春天小草发芽了。夏天,小草很茂盛。秋天小草变黄了。冬天小草干枯了。

  (3)谁能把这一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请两三位同学说,通过比较确认谁说得好。(一年当中,草茂盛一次,干枯一次。)

  3.理解第三行诗句。

  (1)“野火烧不尽”的尽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选择“完”的解释。

  (2)“尽”是完的意思。冬天的草都干枯了,大火一烧,用不了多长时间肯定会把草烧得干干净净,为什么说烧不尽呢?看书上插图,同桌讨论。得出:因为地下的草根没烧着。

  (3)请同学把这一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野火是不能把野草完全烧掉的。因为野火只能烧掉草的茎叶,草根埋在泥土里;是烧不到的。

  4.理解第四行诗句。

  (1)生是什么意思?(生长)

  (2)试说这一句的意思。 (春风一吹,野草又会重新生长。)

  5.朗读全诗说诗的意思。

  (四)小结

  1.从古诗中我们看到了,凶猛的野火把小草烧得干干净净,可到了春天,小草又铺满草原。你觉得小草怎么样?(引导说出小草生命力顽强) 2.用赞美小草的语气背这首诗。

  (五)巩固练习。

  1.填写诗句,写出加粗字的意思。 离离原上草,__________。( ) 野火烧不尽,__________。( )

  2.填空练习“离离”是形容( )茂盛的样子。“一岁一枯荣”中;前面的“一”指( )的意思,后面的“一”是( )的意思。

  3.照样子把诗句写在( )里。 例:原野上的草长得很茂盛。(离离原上草。) 野草每年秋冬都枯萎一次,春夏季节又茂盛地生长起来。( ) 春风一吹,野草又会重新生长。( ) 野火不能把野草完全烧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