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导学案

2023-09-02

《司马光》导学案 篇1

  课题

  《司马光》

  姓名

  序号

  预习内容

  完成

  困难

  一、生字

  1、圈字:在文中圈出本课生字,读准字音。

  2、注音:给课后生字注音(包括田字格里要写的生字)。

  3、挖陷阱:在生字中,找到“字音陷阱”(平翘舌音、前后鼻音、n和l),红笔标注。

  4、给课后生字组词。(通过查看字卡的方法解决)

  5、记生字:想想用什么方法记住课后的生字。

  二、课文

  1、读第一遍课文,不加字、减字,把字音读准。

  2、读第二遍课文,把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

  3、读第三遍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什么?(主要内容)

  三、思考

  1、观察插图中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2、一个小朋友掉进水里后,别的小朋友和司马光都是怎么做的?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划下来。

《司马光》导学案 篇2

  《司马光砸缸》是一个经典的历史人物故事,影响了很多辈人,主要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砸缸救人的事。课文虽简单,但是,为了引领孩子们体会司马光的品质,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一、行为对比

  当一个小朋友掉进水缸的时候,其他的孩子和司马光的行为有明显的`反差,文中是这样写的:

  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

  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

  通过让孩子们反复读句子,认真观察图上几个孩子的表情、动作,并设身处地地想假如自己在现场,心里是如何想的,让孩子们明白当时孩子们心里很慌,不知所措。再通过读写司马光的句子,明白他的沉着与机智。

  通过对比,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当时的情况和司马光的沉着行为,同时也让孩子们明白了对比手法的重要性。

  二、抓关键词语

  写司马光的句子: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描写司马光的行为中有两个关键的动作:搬、使劲砸,通过提问,让孩子们找描写他动作的词,并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学着司马光的样子一起来演一演,更深刻体会司马光当时的沉着、稳重、机智。

《司马光》导学案 篇3

  孙剑蓉

  小学语文新大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调学生进行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学中要充满着有个性和积极思维的语文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i吾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长才干、学做人。

  小学语文新教材第二册<司马光》是一篇传统教材,教学时怎样才能体现新大纲的精神呢?重点部分的教学我做了如下的思考:

  一、读读、看看、议议。

  让我们来看看司马光为什么“砸缸”救小朋友。

  1.自由读读课文,看看那口水缸在哪里?是口什么样的水缸?用“——”画出有关句子。(第二自然段)

  2.认真读第二自然段,观察插图。(有条件的学校可用投影仪将课本中的插图放大,集体现察。) 小组讨论:一个小朋友掉进那口水缸里,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破”缸救那个小朋友?(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认真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和图上的孩子相比,文中写的“大水缸”是相比孩子们的个子还高。而且体积大,能装许多水。”1上学生在读读、看看、议议中弄明白,那样“大”的水缸,又是牥装满”了水,说明小朋友掉进缸以后,整个儿会被淹没,会有生命危险,所以司马光要“砸破”那口缸,让水流出来,才能救小朋友。)

  二、读读、演演、问问。

  司马光是怎样救掉进缸里的小朋友的呢?

  1.找出有关“怎样救”的段落。(第五自然段)读读,画出”怎样救”的句子,点出重点词语。(“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

  2.表演体会司马光“怎样救”小朋友,看谁把司马光的表情、动作演得像。(表演、评议)

  3.再读第5自然段,对司马光“怎样救”小朋友的表现提出问题,想想、议议。(教师可从学生实际出发,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再读第5自然段后提出:司马光为什么“没有慌”?当时他会怎么想?他怎么会知道“举起一决石头,使劲砸那口缸”?石头是哪里来的?为什么要“几下子”把缸砸破?——使学生在读的基础—亡,有充分思考的余地,培养学生逐渐养成会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对司马光在小朋友遇到生命危险时“没有慌”,沉着冷静,急中生智,动脑筋、想办法,化险为夷会有更进一岁的理解。)

  4.引读第5自然段,说说你从司马光的表现中明白了什么?你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让学生从事情本身以及事情所说明的道理等等角度各抒己见。)

  5.引读第4自然段:当看到一个小朋友掉进大水缸里。别的小朋友是怎么办的?

  6.大组对比读第4、5自然段。分角色表演(司马光、掉进缸的小朋友、众小朋友)看谁演得最像。再说说“都慌了’和“没有慌”的不同结果。

  三、思考、想象、设计。

  你认为还有什么办法能救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可让学生充分地想象,允许学生设计出不同的办法如——大家都伸手去拉;找树枝伸下去让掉进缸里的小朋友拉住树枝众小朋友再一起拖;甚至说一齐把缸推倒等等。只要理内充分,想象合理,就要给予充分肯定,也鼓励有争论。) 四、扩展活动。在学生已充分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安排一些“难题”让学生想一想,如:家里炒菜时油锅突然燃起来了怎么办?一不小心把乒乓球踩凹了怎么办?热闹的大街上和父母走散了怎么办…让学生进一步明白遇事不慌张,要积极动脑筋自己想办法解决的道理。在说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把句子说通顺,把意思表达得更清楚一些。

《司马光》导学案 篇4

  原文: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

  有一回,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有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去玩,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

  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

  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学习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司马光的沉着、机智。

  4.想出新办法,发展创新思维。

  课前准备

  教师:教学挂图或多媒体,生字卡片,小黑板。

  学生:读课文,标注生字、自然段;收集关于司马光的资料。

  第一课时

  谈话引入,揭题激趣

  1.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呢?(板书:司马光)

  2.认读生字“司”。齐读课题。

  3.简介司马光。

  整体感知,认识生字

  1.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看插图或多媒体课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自由、轻声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3.小黑板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学生自由读,抽读检查。

  4.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司马光在花园里遇到了什么事?

  2.指导朗读2、3自然段。

  a.引导看图(或用多媒体演示当时的情形)。

  b.自由朗读,体会课文中小朋友的心情。

  c.指名读第3自然段,感受情况的紧急。

  3.小伙伴们是怎么做的`?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4.大家试着做做司马光的动作,体会“举”“砸”。

  指导朗读。比较“别的小朋友”和“司马光”的不同表现,边读边体会。

  老师引读:有个小朋友……掉进了大水缸。别的小伙伴──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呢?……最后……。

  课后思考,拓展思维

  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

  第二课时

  讨论交流

  司马光沉着机智,救出了小伙伴。你能想出别的办法救出那个小朋友吗?比一比,看谁的办法最好。

  1.学生自己想办法。

  2.分组交流,推选出好的办法到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适时评议办法的优点和不足。也可以与司马光的办法比一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了解在当时的情况下,什么办法是最好的)

  4.再次朗读课文,并说说司马光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识记生字,积累词汇

  1.复习生字读音。(出示卡片,认读生字)

  2.鼓励学生用生字组成词语,(积累词汇,巩固识字)教师给予肯定或指正。

  3.采取小组竞赛、词语接龙等形式,完成“读读说说”的练习。

  朗读背诵,积累巩固

  1.自由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2.根据故事发展的顺序,教师引导背诵。

  指导生字书写

  1.认读“别”“到”等6个字。

  2.引导观察这六个字,都是左右结构,要注意口字旁、立刀旁、双耳的书写位置。

  3.学生描红,书写生字。

  4.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评议。

  教学反思

  司马光是我国宋代伟大的史学家。这篇课文讲的是他七岁的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全文情节生动,叙事性强,有利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课文浅显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沉着、机智、勇敢、聪明的小司马光形象,对学生也起到了一定的榜样感召作用。

  这篇课文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课文内容相对熟悉,在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突出以读为主的线索,促使学生在读中熟悉,读中感悟,读中思考。在课文学完,我设计让学生讨论:

  1、从司马光身上你明白了什么?请你对司马光或那个被救的小朋友说句话。

  2、如果你在场,你还会有什么好办法救那个小朋友吗?

  3、假如你身边发生了意外的事,你会怎么办?

  设计这样几个问题,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想象,并结合生活实际开发课程资源,对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形成起到指引作用。在这个环节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注意引导学生把句子说通顺,把意思表达清楚,进而体会司马光的机智、勇敢。

《司马光》导学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别、到、那、都、吓、叫”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3、感受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4、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流程:

  一、指导看图,从图中质疑。

  1、出示插图,从图中你看出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看不懂得吗?

  学生质疑,教师归纳问题:

  (1)爬出来的孩子是怎样掉进缸里的?

  当时的情况怎样?

  (2)是谁救了他,他是怎么救的?

  二、揭题释题。

  1、板书课题,读题。

  (1)知道“司马”是复姓。

  (2)识记司,组词。

  2、简介司马光。(学生或教师)

  三、初读感知,合作初步解疑。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识记生字。自主选择生字识记,组内交流,全班反馈。(采用各种形式认读生字,随机选择生字扩词或选择句子指导朗读。)

  4、小组讨论交流读懂的问题。

  四、再读感悟。

  1、学习1~3段,解决问题(1)。

  (1)借助插图了解大水缸的位置及这是怎样的一口缸。

  (2)读文后讨论,理解:不小心。

  启发想象:掉进缸里的孩子会怎样?

  (3)朗读指导。

  (1)看图读文了解别的孩子的表现,板书:哭喊叫找

  小组讨论这些孩子当时是怎么想的?

  (2)讨论司马光是怎么想,怎么做的。他是个怎样的人?

  划出司马光的动作。理解:使劲砸。

  (3)质疑释疑。(针对课文内容提问,自由解答,教师引导)

  4、你喜欢司马光吗?用一句话夸夸他吧!

  5、朗读指导。

  五、学会背诵技巧。

  教师引导,让学生悟出背诵的方法:看图背诵、想情节背诵、看板书背诵。

  六、指导书写。注意偏旁在左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七、拓展训练。

  如果你是当时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呢?

  要求:大胆想象。

  八、作业布置。

  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司马光》导学案 篇6

  佚名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能读准多音字“得”的另一个读音(de)。

  2.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花园的环境和司马光的词句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思路:

  《司马光》是本单元最后一篇看图学文。课文中的图是一幅单幅图,学生不了解故事内容是不易看懂的。因此在教学时可先启发学生看图。在简介故事内容后再提出几个问题,如: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讲图画上的故事的。

  在学生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再带领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学习课文。先学习第一部分(一至三自然段),让学生知道“古时候”是很久以前。这一部分重点讲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借助图画和课文弄清缸在假山的什么地方,以及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缸。然后启发学生想想这个小朋友是怎么掉进缸里的?掉进缸里如不及时救出会出现什么情况?让学生弄清事情的起因及当时的危急情况。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四至六自然段)。让学生通过认真读课文,找出“有的……有的……”及“哭、喊、跑、叫、找”等动词,想象当时玩耍的小朋友着急的心情,动作忙乱的情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看图后再仔细读第五自然段课文,说说司马光是如何砸缸的。读完第六自然段,小朋友得救了。还可启发学生想想除了砸缸外还可用什么办法救那个小朋友?

  朗读应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重点句、段,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反复体会。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简要介绍司马光——姓司马,名光,是北宋时期的人,离现在有900多年,是我国古代的历史学家。

  2.设置悬念:今天我们就是要讲一讲司马光小时候救人的故事,他是怎么救人的,为什么要救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指导看图,初步了解图意。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

  2.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图画上的故事的。

  1.提出初读要求:

  (1)读准每个字音。

  (2)画出本课的生字。

  2.说说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读讲一至三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出示生字卡片“古时候”,帮助学生理解“古时候”就是很久以前。

  (3)让学生说说,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这篇课文要写谁的事情。

  (4)回到课题,是以人物的名字作为课题的。

  2.第二自然段。

  (1)第二段有几句话,这两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借助图画学习第2句话,弄清缸与假山的位置,看清缸是一口大缸,强调是装满了水的大水缸。

  卡片出示: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3.第三自然段。

  (1)自读课文,思考:

  ①那个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

  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出现什么情况?

  (2)学生回答思考题后,教师略作小结,为突出司马光遇事不慌,聪明果敢作好铺垫。

  第二课时

  一、学习四至六自然段课文。

  1.第四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讨论:从哪里看出别的小朋友都慌了?

  (3)出示卡片: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

  (4)在学生读文想象后,让学生表演第4段的内容。

  (5)小结:别的小朋友心里着急,动作忙乱,司马光表现怎么样呢?

  2.第五自然段。

  (1)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用笔画出司马光的动作。

  (2)出示卡片: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

  (3)讨论:

  ①司马光没有慌,他是怎样做的呢?

  ②“举起”与“拿起”作比较,“举起”说明什么?

  ③指名让学生表演“使劲砸”的动作。

  ④“几下子”告诉了我们什么?

  (4)再引导学生看图,讨论:

  ①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

  ②能用别的办法救出那个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吗?

  (5)小结:司马光救人这件事可看出他是个遇事不慌、聪明、果敢的孩子。

  3.第六自然段。

  (1)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得(dé)”的读音。

  (2)让学生代得救的小朋友向司马光说一句感谢的话。

  二、朗读四至六自然段课文。

  第三课时

  一、总结全文。

  1.指名朗读。

  2.看图复述故事。

  3.让学生说说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二、完成课后作业 第2题。

  1.卡片出示两组句子:

  (1)他跟几个小朋友玩。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2)司马光。司马光用(石头)砸缸。

  2.要求学生找出每组的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1)第1组的第2句写明在什么地方玩,并体会表示地点的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2)第2组的第2句写清楚了司马光用什么东西砸水缸。

  三、指导学生识记字形并书写。

  1.让学生自己说说如何识记本课的10个生字。

  2.指导书写。

  “候”注意右上不要写成“工”字。

  “孩”右半边的笔顺是“亠亥”。

  “回”是大口套小口,注意大口的最后封口。

  “朋”由两个“月”组成。

  “跑”“足字旁”,右边是书包的“包”。

《司马光》导学案 篇7

  【教学目的】

  1、会认13个生字和要求掌握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教育同学遇事要像司马光一样冷静机智。

  4、学会一些机智处置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画像,想看吗?看着这幅画像,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他是谁?

  生:我想知道他是哪个年代的人?

  师:这个人啊,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历史学家和文学家。是谁呢?老师把他的名字写下来:司马光。(板书)谁来读一下?

  生读。

  师:你知道司马光姓什么吗?

  生:姓“司”。

  师:他姓司马,这是个复姓。谁来说说你对司马光有哪些了解呢?

  生:我听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师:关于司马光的故事很多很多,今天,我们就来读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请大家翻开课本85页,以自身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认识字词:

  师:读完课文了吗?课文里调皮的字婴幼儿们要出来和我们见面了。瞧!

  (出示投影片)认识他们吗?假如你觉得哪个字婴幼儿难记,可以问问周围的同学有没有好方法。好赶紧读一读,等会老师可要去掉拼音了!

  生自主读生字。

  师:去掉了拼音,你还认识吗?谁愿意当小老师领读。

  小老师读。

  师:还有谁愿意?这么多同学呀!我们来做个击鼓传花的游戏,花传到谁那,谁就来当小老师,好吗?

  (击鼓传花)

  师:认识了生字,我们来猜字谜好吗?(出示投影片)。

  这个同学真马虎,“同”字丢掉一小竖。(同)

  一个三框面朝东,一块石头背后撑,一条毛巾藏肚中。(砸)

  师:还想猜吗?好,出示课件,这里有三个字,假、缸、破,老师来指,一个同学背过脸去猜老师指的是哪个字?你们可以举手给他提示,好吗?

  (做猜字游戏)

  师:还想做识字游戏吗?下面,我们来个组词竞赛,出示字:别、慌、吓、叫、块、使、劲、救,这里有8个字,按顺序每排一个字来组词,看哪排给这个字组的词多,哪排就赢了!先自身准备一下。

  (做组词游戏)

  师:认识了字,同学们再读课文,肯定会有更多收获。

  生读课文。

  三、入情入境,深入体会

  师:同学们读课文读得很投入。下面,我们来看一幅画。

  课件出示图片。

  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一口大缸。

  生:我看到装满了水的大缸。

  师:大缸在哪儿?

  生:在假山下。

  师:一口很大的装满了水的缸,放在假山下面,而且有小朋友在假山上玩,这就有可能出危险。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课文的第2自然段,想想哪些词该重读。

  生读。

  师:谁来读一下这段?

  师:谁听出来他哪些词重读了?

  生:“大”和“装满”重读了。

  师:你能说说你为什么重读吗?

  生:……

  师:正是因为大缸里装满了水,所以才可能发生后面的事情,所以,这里应把这两个词重点强调一下。我们一起试着再读一下这一段。

  (集体读)

  师: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危险的事呢?请同学们找一找。谁来说?

  生: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大缸里了。

  师: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怎样?

  生:他会大声喊“救命”。

  生:他会在水里挣扎。

  师:假如你看到了,心情怎样?

  生:害怕、紧张。

  师:你们紧张吗?请同学们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读出你紧张的心情来。

  (指名2—3个同学读)

  师:你觉得谁读得最好?哪个地方读得好?

  生:我觉得谢培同学读得好。她读得声音响亮、有感情。

  生:我觉得她“一不小心”读得很好。

  师:因为事情发生的很突然,所以,“一不小心”要读得略微快些。哪位同学再想试着读一下?假如是你看到了,这时你会怎么办?

  生:我会跑去找大人。

  师: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看图,谁来说说。

  生:有一个小朋友吓哭了,有一个小朋友在喊大人,还有一个小朋友跑了。

  师:小朋友们原本玩得那么高兴,突然发生这种事情都慌了,害怕极了。请同学们读一下课文的第4自然段,读出小朋友们的慌张、急切。

  师:谁来读?

  指名2—3名同学读。

  师: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司马光当时是怎么想的?

  生:他想我要救他,否则他就没命了。

  生:他想我要想个方法。

  生:他想跑去找大人来不和了,要赶快救出他。

  师:他是怎么做的?谁来给大家读一下第5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描写司马光救小伙伴的表示的'词。

  师:你们画出了哪些动词呢?

  生:我画的是“举起”“使劲砸”。

  师:从这两个词你看出了什么?

  生:我看出石头很重,司马光很着急。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自身当成司马光,用镇定的语气来读一下这一段。

  指名读。集体读。

  师:缸砸破了,水就流出来了,小朋友就得救了。司马光用自身的机智化险为夷了!还紧张吗?不紧张就是什么?用一个词来表达?

  生:放松。

  生:轻松。

  师:请同学们带着轻松的语气来读一下课文的最后一段。

  师:请同学们带着轻松的语气来读一下课文的最后一段。

  师:想一想,得救的小朋友会对司马光说什么?司马光又会说什么?请同桌俩练习扮演一下。

  生扮演。

  师:你们喜欢司马光吗?用一句话夸夸司马光。

  生:司马光你真勇敢。

  生:司马光你真聪明。

  生:司马光我佩服你!

  师:还想对司马光说什么?

  生:我以后要向你学习。

  生:遇到危险,要像司马光那样动脑筋。

  师:喜欢这个故事吗?想不想把它讲给别的小朋友听?下面,我们先来听叔叔讲一讲这个故事,自身可以跟着小声讲。

  (播放flash《司马光》)

  师:课后请同学们把这篇课文背下来,然后讲给爸爸、妈妈听听。喜欢这样的小故事吗?请同学们搜集一下,我们开个小小故事会。

《司马光》导学案 篇8

  学生对于“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并不陌生。在初步感知课文后,我让他们用五个字来概括一下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孩子们就告诉我:这篇课文讲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不慌张,动脑筋、想办法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对于这个教学目标,通过朗读感悟,很容易就能达到。理解司马光爱动脑筋、机智、方法巧妙是本课的难点。如何攻破这一难点呢?在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操作的:我让学生找出当看到同伴掉进水缸里,别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句子。他们不难就找到“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及“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找到句子后,我又让孩子说说这两种做法可能会产生的不同结果。通过比较,他们一下子就感受到了司马光的临危不乱,急中生智了。我又让他们说了说:如果你碰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去做。孩子们也想了很多办法,有的说把缸推倒。(但一想到前面说的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他们又觉得不太可行)有的说找一根竹竿把他拉上来(但又有小朋友说在花园里还可能找不到竹竿,即使找到了掉在水缸里的小朋友也不一定能抓牢,可能早就淹死了。)……总之,孩子们也想了不少办法,可又让他们自己一一否定了。最后,他们还是一致同意司马光的方法最巧妙,觉得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都要向他学习呢。

  是啊,遇到危险的时候,我们就得不慌不乱,开动脑筋想办法。这就是他们学完这篇课文后的最大的收获。

  司马光 教后反思

  本课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他和几个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遇到这样的突发情况,司马光急中生智,搬起大石头,砸破水缸,小伙伴得救了。本文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朗读课文时,要让学生体会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

  我觉得这篇课文有几处可以训练学生想象思维和口头表达:

  1、在读第4自然段时,我问

  师:想一想,小朋友叫什么?喊什么?怎么找大人?

  生1:救命呀!救命呀!呜!呜!

  生2:救命呀!有人掉进大水缸啦!

  生3:来人呀!有人掉进水缸啦,快救人呀!

  ……

  我没想到孩子们的想法那么贴近生活,说得那么好,我不禁兴奋起来,说:你们想象的都很合理,谁能出来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孩子们都争着举手,跃跃欲试。看着他们生动的表演,我想:他们不但读懂了文本,还有了较深的感悟。

  在读第5自然段时,

  我问: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说几句话夸一夸他吧。

  生1:司马光你真棒!

  生2:司马光你真聪明!

  生3:司马光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生4:司马光你真勇敢!

  通过拓展说话,让学生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不慌张。通过别的小朋友和司马光当时的反应的比较,孩子们都感受到了司马光的沉着冷静。学完课文后,我问学生,假如你是司马光,你会怎么做呢?我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后,再指名汇报交流。学生们争先恐后的说着自己的想法:

  “ 假如我是司马光,就叫 一些人来 ,大家一起用力,把大水缸推倒。”

  “假如我是司马光,我会找跟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

  “我是司马光,就找块石头,垫在脚下,把掉进缸里的小朋友拉出来。”

  尽管同学们想的办法在当时当地不一定奏效,但闪烁着求异思维的火花, 说明学生理解了课文了。

  《司马光》教学反思

  《司马光》这篇课文是一篇传统故事,很多小朋友对故事内容早已熟悉了,所以我在教这篇课文的时候在想,我们的很多家长在讲故事的时候,只是粗线条地给孩子读故事,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如何让学生对一个老掉牙的故事重拾兴趣呢?我想,我应该教会学生把故事读厚。

  “一天,他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猜一猜,他们会玩什么?你是怎么猜的?有的学生说他们在玩钻山洞,爬山……最为合理的是捉迷藏,理由是一个小朋友爬上假山,想躲起来不让其他小朋友找到。在猜想的过程中,学生不自觉地学会了前后文联系地读课文。

  小朋友掉进了大水缸里,后果会怎样?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个小伙伴,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会怎么做?观察插图,说说其他小伙伴的表现。得救后的小朋友,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你想对司马光说些什么呢?学生通过观察想像,都走进了事故现场,想像生动合理。

  除了故事情节的补充,我还为学生补充词语,丰富学生的语言。如:“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我就补充词语:惊慌失措、乱作一团;“司马光没有慌”补充词语:不慌不忙、从容不迫、方寸不乱。

  老故事新读法,学生的眼睛又亮了起来。

  《司马光砸缸》体会品质教学反思

  《司马光砸缸》是一个经典的历史人物故事,影响了很多辈人,主要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砸缸救人的事。课文虽简单,但是,为了引领孩子们体会司马光的品质,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一、行为对比

  当一个小朋友掉进水缸的时候,其他的孩子和司马光的行为有明显的反差,文中是这样写的:

  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

  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

  通过让孩子们反复读句子,认真观察图上几个孩子的表情、动作,并设身处地地想假如自己在现场,心里是如何想的,让孩子们明白当时孩子们心里很慌,不知所措。再通过读写司马光的句子,明白他的沉着与机智。

  通过对比,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当时的情况和司马光的沉着行为,同时也让孩子们明白了对比手法的重要性。

  二、抓关键词语

  写司马光的句子: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描写司马光的行为中有两个关键的动作:搬、使劲砸,通过提问,让孩子们找描写他动作的词,并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学着司马光的样子一起来演一演,更深刻体会司马光当时的沉着、稳重、机智。

  一年级的孩子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课文学习,已经初步懂得了找关键词语理解课文的重要性,每一次学习,就是一次提高的机会。

《司马光》导学案 篇9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识本课生字11个,积累词语九个,句子两句。

  技能目标:能正确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节。

  情感目标:学习司马光在危急时刻砸缸救人的故事,领悟司马光的机智。

  教学重点:认识本课生字,积累词语九个。

  教学准备:录像带、录音带、图片。

  教学过程:

  环节安排 教的活动 学的活动 教学意图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位新朋友(板图),他叫司马光(板题)

  2、 学习“司”,介绍“司马”是复姓。

  1) 学习“司”,给“司”找朋友。

  2) 师述:司马是复姓,你还知道有哪些复姓?

  (上官、诸葛、欧阳、端木……)

  3、 过渡: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讨论、交流

  二、看录像学习课文 1、 播放课文录像,思考:

  司马光和小朋友们在花园里玩时,发生了什么事?

  2、 交流并出示第二小节,指导朗读。

  师述:请看图,这口缸这么深,里面的水那么满,像你们这么矮的小朋友掉在缸里有什么危险?

  3、 师述:在这紧急关头,小朋友们都慌了,叫着喊着去找大人,可是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请小朋友读读课文第三节,圈出生字,小小组学习生字。

  重点指导:

  慌:理解意思。什么时候你会很慌张?

  找:组词

  劲:提醒是前鼻音

  4、 请两位小朋友分别读读司马光和小朋友的表现。

  1) 出示句子

  2) 指导:前句紧张可以读得快些;后句要读得不慌不忙;“使劲”读得有力度。

  5、 我们再来看看图,图上的小朋友都在大声地叫喊,那他们会喊些什么呢?

  1) 出示相关插图。

  2) 出示填空

  小朋友不小心掉到大水缸里去了。大家都慌了,有的急得大叫:“            。”有的哭着喊着:“            。”还有的              。

  6、 集体讨论小朋友的这些方法好不好?司马光的办法好不好?

  过渡:正是司马光急中生智,才使这个落水的孩子得救了。

  7、 学习第四节

  1) 自学生字,重点指导:

  破:与“被”作比较,分别找朋友

  流:用好方法记

  救:与“球”作比较,找朋友

  2) 指导朗读

  8、 学完了课文,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机智,勇敢,遇事不慌张)

  讨论、交流

  自己练一练,读出紧张的语气

  个别读

  小小组学习

  自己练练

  两大组配合读

  配动作读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完成课后练习

  自己口头练练

  交流评价

  讨论交流,相互评价

  自学生字

  用平稳的语气读读第四节

  谁能背一背 借助录像,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演绎成生动活泼的画面,激发学的兴趣。

  用描述感受的方法,理解词义,适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

  通过合理的想象,适时地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运用比较的方法体会司马光的聪明之处,教育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应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三、复习巩固

  1、 读生字

  2、 “摘葡萄”游戏

  3、 读课后句子

  四、作业 课外阅读

  《皮球浮上来了》

《司马光》导学案 篇10

  江苏 柏正兰

  《司马光》主要讲司马光急中生智砸缸救小朋友的事。板书设计 如下:

  标点符号、几何图形、简笔画等在板书中的运用,改变了过去板书设计 刻板的模式,拓宽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这种图文并茂、活泼美观的板书,既调动了学生兴趣,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司马光》板书设计 之一

《司马光》导学案 篇11

  教学《司马光》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探索古代司马光幼年砸缸破水救小孩的故事,他为什么能取得成功,或者说司马光聪明在何处呢?就在于他的思维方法独特,即紧紧抓住了使水离开人这个问题的中心,用石头破缸。

  如果学生有逆向思维的能力,采取这种形式来分析问题,就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恰当路径,或许会创造出更新更好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本质就逐步缩小,利用逆向思维来分析将是很有效的。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题能力,有必要逐步在教学中向学生灌输这种逆向思维的'思想方法。

  教学本课还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具体步骤是:

  1、分组讨论。你认为救小朋友可以采用哪些办法?

  2、学生汇报小组讨论情况。有的说可以用抽水机把水抽干;有的说可以用梯子让小朋友爬上来;有的说跑去喊大人;有的说一起用力把水缸掀倒;有的说用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这些学生的汇报都是常用的办法,有可能危及落水孩子的生命。而司马光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迅速用石头砸缸。)

  3、这些办法中,你认为谁的办法?同学们一致认为司马光的办法。这样同学们对司马光机智聪明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司马光》导学案 篇12

  教学目标:

  1)学习了解司马光临危不慌、砸缸救人的故事,激发学生向司马光学习遇事镇静、机智过人的情感;

  2)学习本课10个生字和一些词语,认识“走”(走字底);

  3)学习并会用“谁和谁干什么”的句式说话;

  4)能根据语言内容读出情感,背诵课文。

  教学用具:生字卡片、投影片、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今天我们又要学习课文了,先请你们看课题:22.司马光(齐读)

  2)(介绍司马光)司马光是900多年前一个很有名的人物,他姓司马,名光,司马是复姓。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生思考: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什么事?

  2)通过交流,概括出课文讲了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朗读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数数课文有几个小节,标上小节号。

  4)用手势告诉老师,课文有几小节?(指名分节读课文)

  5)用引读法学习第一小节。

  ①从前,有个孩子叫什么?

  ②什么时候,有个孩子叫什么?

  6)在投影片上找出谁是司马光。

  讲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第二小节。

  ①指名读课文。(想想:他是谁?)

  ②比较句子:一天,他和小朋友们在花园里玩。

  司马光和小朋友们在花园里玩。

  两句话的意思一样吗?为什么课文第二小节要用 “他”而不用“司马光”?

  ③出示练习。

  一个小朋友掉到_______里去了。

  学习“掉”(动作演示)“缸”(看图介绍)。

  ④小朋友掉到水缸里了,焦急吗?用焦急的语气读一读。

  ⑤齐读第一、二小节。

  (2)学习第三、四小结。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

  a.找出小朋友慌了的句子,用“____”划出来,找出小朋友表现的句子,用“------”划出来。

  b.看这个练习,想想该怎么填?

  ________都慌了。司马光_________一块石头,使劲________那口缸,缸_______了。

  ②交流从小朋友们慌了的句子中圈出的表示动作的词语。

  板书:小朋友们都慌了,叫、喊、跑、找,学习“喊”。(分析字形)

  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怎么叫,怎么喊?(试着喊、叫)

  ③读出小朋友慌了的语气,读第三小节。

  ④小朋友们都慌了,如果你在场,你会想什么办法救掉在缸里的小朋友?(简要板书)

  ⑤司马光怎么做,找出动词,标出“△”。

  板书:司马光没有慌  拿起  使劲砸

  学习“起”(析字形,动作演示)“砸”(动作演示,书空)“使劲”(找同义词:用力)

  ⑥用镇定的语气读课文第四小节。

  ⑦同桌对读第三、四小节(男女生对读),试着背背。

  2)学习第五小节。

  ①指名读课文,想想:司马光使劲砸缸,结果怎样?

  ②交流,学习“流”(看投影片)。

  ③用轻松愉快的语气朗读课文第五小节。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评价想法,概括全文

  1)四人小组讨论:你们想的方法和司马光的方法,哪种好,为什么?

  2)学习课文,你知道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第二课时(略)】

  【附板书】:

  22      司马光

  小朋友们都慌了,叫、喊、跑、找

  司马光没有慌    拿起    使劲砸

  【附对本课教学的说明】

  《司马光》是一篇讲读课文。司马光是900多年前的一个人物。在备课时,我首先考虑的是让学生有兴趣地学,能在有限的40分钟内,学到知识,掌握一些识字的方法,有获得知识后的愉悦体验。

  一、引导学生乐学。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自己参与才能获得认知与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愉悦情境,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体性,使学生乐于学习。

  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很陌生的,有些学生连大缸也没见过,课文语言比较简练抽象。在导入教学时,我用复合投影片让学生比较形象地理解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出众智慧和意义所在。“那么课文中又是怎样具体描述的呢?”这样就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产生了学习课文的需要。

  课文第三小节写了小朋友都慌了,叫着,有的跑去找大人。这一节内容如果由教师讲解,学生就会觉得平淡,提不起劲。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怎么叫?怎么喊?”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一个个边做动作边喊叫。喊叫的过程中,学生也在学习语言,而接下去的评价喊叫是否合理的过程,更是一种对语言的理解、运用、表达的过程。这样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理解了“喊、叫”的意思,而全体学生都参与了喊叫和评价,也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原则。

  二、指导学生会学。

  学生在一堂课上的所得,并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更应该是素质的提高,学会学习的方法和形成能力。

  课文第二小节有一句话:“一天,他和小朋友在花园里玩。”我让学生先读读、想想,比较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吗?为什么课文中用“他”而不用“司马光”。学生通过读,明白两句话是一样的,用“他”就避免了重复。这中间还用了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读下文,这是一种读书学习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掌握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又如课文第三、四小节分别写了小朋友慌了和司马光没有慌的表现。如果由教师一味讲解,学生就会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索然无味。我让学生先读读这两节,讲讲读懂了什么?再读读课文,用“_____”划出小朋友的表现,再用“-------”划出司马光的表现,然后思考下面这个填空题:(    )都慌了。司马光(    )一块石头,使劲(    )那口缸。通过这样的读读、划划、讲讲、填填,使学生学习、内化了课文语言,学会了读懂课文的方法。通过对小朋友和司马光不同表现的比较,激发学生学习司马光临危不慌的愿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乐趣。

  三、让学生有利于发展地学。

  学会课堂上所教的知识,这不是学生学习的终结,也不是课堂教学的终结。课堂教学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要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

  在学习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方法前,我先请学生讲讲他们救小朋友的方法。有的说推缸倒水救人,有的说用绳子把落水的小朋友拉上来,也有的说用抽水机将缸里的水抽调,还有的说打110报警电话……学生的这些想法有的不合理,有的不符合当时情况,但学生都通过自己的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发展了思维。学完课文后,我再请学生比较自己的想法,发展了思维。学完课文后,我再请学生比较自己的想法与司马光的做法哪一个更适合当时的情况。这样,训练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一种发展。

《司马光》导学案 篇13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3.指导学生能从课文插图中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认识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司马光在危急时刻能冷静分析、动脑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课前我们搜集了关于“司马光”的资料,谁能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来说一说。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材料说一说。)

  2.(出示司马光人物头像)师介绍:司马光是900多年前一位很有学问的人,他姓司马,名光,司马是复姓。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板书课题:司马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什么事情?

  2、指名(1-2人)说说文章内容

  过渡语:刚才同学们课文读的很卖力、很认真,昨晚布置了预习,下面老师要检查一下你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有没有信心?

  3.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带拼音词语,指名认读。

  (2)出示去掉拼音的词语,学生交流识记方法,“开火车”认读。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引读第一自然段。

  (2)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3)“古时候”是什么时候?从图上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是古时候?

  (出示课文插图,学生看图回答。)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自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他是谁?

  (2)出示句子,比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他跟几个小朋友玩。

  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3)读这一段第二句话,把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读清楚。(学生自由读。)

  (此环节设计旨在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5)花园里有什么?(自由读)

  (6)这是一口怎样的水缸?看图,缸里的水多不多?你从哪看出来的?你能把缸大水多读出来吗?(学生练读、评读。)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这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2)小朋友是怎样掉进大水缸的?什么叫“一不小心”?(就是不留神、不注意)

  (3)小朋友掉进水缸里了,着急吗?用着急的语气读读。

  (学生练读、评读。)

  4.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读读本段,一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了,看到这种场景别的小朋友有什么变化?

  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2)引读,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教师板书:慌、叫、喊、跑、找。

  (3)从这几个词看出小朋友比较慌张、忙乱(你能带着这种慌张、忙乱读读这一段吗?)

  (4)你能用“有的……有的……”来说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