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来了》教学设计 篇1
周 琼
一、教学目标 :
1.初读课文,读通课文,理清脉络。
2.讲读课文1、2自然段,理解“从前、大声喊、常常、赶快”,教学“狼、常、喊”
3.有感情朗读。
二、教学过程 :
(一)、揭题:
1.听录音,看图象。问:听完后,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回答。
3、齐读课题,教学“狼‘,注意后鼻音。
(二)、读课文,理清脉络:
1.学生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对照田字格,圈出生字,划出词语。
2.检查自学;
(1)说说你觉得哪个词难读,说清原因。学生认读。
正音:狼慌后鼻音常既是后鼻音又是翘舌音
(2)开火车认读生字词,一人读生字,一人读词语
3.开火车分段读课文,学生评议:生字在课文中是否读正确了,有没有加字、漏字。
(三)、讲读第一段:
1.单击出示第一段,指名读,想:有几句?
2.指名读第一句,问:你为什么把常常读得响一点?。
理解“常常”,我们还能说什么?(专门、时常)
3.第一句话还告诉我们什么?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理解:从前(以前,古时候)
4.看图,问你从那里看出来的?
师总结:我们经常说的文章开头要说情: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过渡:有一天,他在山上大声喊,生接:“狼来了!狼来了!”
5.单击,看图说,从哪儿看出放羊的孩子是在大声喊。
学生回答(放养的孩子张大了嘴巴,在叫。)
6.学着放养的孩子喊一喊。
7.朗读第一段。想:我们是怎么把它读好来的?
学习方法:抓重点词,做动作。
(四)、讲读第二段
1.单击,看图说:上下的人听了是怎么做的?找出重点的词。
(赶快/忙)变红。
2.想:上下的人要赶快跑上山?
3.划出他们是怎么说的句子?(狼在哪里?狼在哪里?)
学生说,师单击划出。
4.指名读人们的话,把急切的语气读出来。表演读。
5.放羊的孩子见了是怎么样的?单击看图。
6.抓重点词:笑变红。问:为什么要笑着说?
7.用开玩笑的语气读。
8.朗读第二段。
山下的人看来会怎么想?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书写“常喊”
1.常:重点上面是,生书空。
2.喊:右边与成比较。
4.学生各书写一个,师在展示台上反馈。
《狼来了》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
1.初读课文,读通课文,理清脉络。
2.讲读课文1、2自然段,理解“从前、大声喊、常常、赶快”,教学“狼、常、喊”
3.有感情朗读。
二、教学过程 :
(一)、揭题:
1.听录音,看图象。问:听完后,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回答。
3、齐读课题,教学“狼‘,注意后鼻音。
(二)、读课文,理清脉络:
1.学生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对照田字格,圈出生字,划出词语。
2.检查自学;
(1)说说你觉得哪个词难读,说清原因。学生认读。
正音:狼慌后鼻音常既是后鼻音又是翘舌音
(2)开火车认读生字词,一人读生字,一人读词语
3.开火车分段读课文,学生评议:生字在课文中是否读正确了,有没有加字、漏字。
(三)、讲读第一段:
1.单击出示第一段,指名读,想:有几句?
2.指名读第一句,问:你为什么把常常读得响一点?。
理解“常常”,我们还能说什么?(专门、时常)
3.第一句话还告诉我们什么?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理解:从前(以前,古时候)
4.看图,问你从那里看出来的?
师总结:我们经常说的文章开头要说情: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过渡:有一天,他在山上大声喊,生接:“狼来了!狼来了!”
5.单击,看图说,从哪儿看出放羊的孩子是在大声喊。
学生回答(放养的孩子张大了嘴巴,在叫。)
6.学着放养的孩子喊一喊。
7.朗读第一段。想:我们是怎么把它读好来的?
学习方法:抓重点词,做动作。
(四)、讲读第二段
1.单击,看图说:上下的人听了是怎么做的?找出重点的词。
(赶快/忙)变红。
2.想:上下的人要赶快跑上山?
3.划出他们是怎么说的句子?(狼在哪里?狼在哪里?)
学生说,师单击划出。
4.指名读人们的话,把急切的语气读出来。表演读。
5.放羊的孩子见了是怎么样的?单击看图。
6.抓重点词:笑变红。问:为什么要笑着说?
7.用开玩笑的语气读。
8.朗读第二段。
山下的人看来会怎么想?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书写“常喊”
1.常:重点上面是,生书空。
2.喊:右边与成比较。
4.学生各书写一个,师在展示台上反馈。、◆[2003年12月9日]
《狼来了》教学设计 篇3
周 琼
一、教学目标 :
1.初读课文,读通课文,理清脉络。
2.讲读课文1、2自然段,理解“从前、大声喊、常常、赶快”,教学“狼、常、喊”
3.有感情朗读。
二、教学过程 :
(一)、揭题:
1.听录音,看图象。问:听完后,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回答。
3、齐读课题,教学“狼‘,注意后鼻音。
(二)、读课文,理清脉络:
1.学生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对照田字格,圈出生字,划出词语。
2.检查自学;
(1)说说你觉得哪个词难读,说清原因。学生认读。
正音:狼慌后鼻音常既是后鼻音又是翘舌音
(2)开火车认读生字词,一人读生字,一人读词语
3.开火车分段读课文,学生评议:生字在课文中是否读正确了,有没有加字、漏字。
(三)、讲读第一段:
1.单击出示第一段,指名读,想:有几句?
2.指名读第一句,问:你为什么把常常读得响一点?。
理解“常常”,我们还能说什么?(专门、时常)
3.第一句话还告诉我们什么?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理解:从前(以前,古时候)
4.看图,问你从那里看出来的?
师总结:我们经常说的文章开头要说情: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过渡:有一天,他在山上大声喊,生接:“狼来了!狼来了!”
5.单击,看图说,从哪儿看出放羊的孩子是在大声喊。
学生回答(放养的孩子张大了嘴巴,在叫。)
6.学着放养的孩子喊一喊。
7.朗读第一段。想:我们是怎么把它读好来的?
学习方法:抓重点词,做动作。
(四)、讲读第二段
1.单击,看图说:上下的人听了是怎么做的?找出重点的词。
(赶快/忙)变红。
2.想:上下的人要赶快跑上山?
3.划出他们是怎么说的句子?(狼在哪里?狼在哪里?)
学生说,师单击划出。
4.指名读人们的话,把急切的语气读出来。表演读。
5.放羊的孩子见了是怎么样的?单击看图。
6.抓重点词:笑变红。问:为什么要笑着说?
7.用开玩笑的语气读。
8.朗读第二段。
山下的人看来会怎么想?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书写“常喊”
1.常:重点上面是,生书空。
2.喊:右边与成比较。
4.学生各书写一个,师在展示台上反馈。
《狼来了》教学设计 篇4
狼来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会有声有色地讲这个故事;在反复地读、讲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不能说谎,要做个诚实的孩子。
教学重点:
会有声有色地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做到“有声有色”。
课前准备:
投影、了解学生状况。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树立本节课的目标。
1、谁讲故事是有声有色的,你最喜欢听呀?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尝试着“有声有色”地讲讲《狼来了》的故事。
二、个人独立尝试有声有色地读。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个别同学特别帮助。
三、小组合作。
1、教师建议:把自己最拿手的读给伙伴们听;
自己觉得有困难的请求伙伴帮助。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的负责下开展合作学习。教师随时帮助需要帮助的小组。
四、组际交流。
学生活动:每个小组选择自己小组最拿手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学习成果(派代表读、轮流读、分角色读等)。
教师活动:采用多种方式(如:师生之间的互评,学生间的互评,分角色朗读等),营造一个良好的交流氛围,组织好整个交流过程,鼓励孩子们大胆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孩子有声有色地朗读。
重点指导:
有一天,他在山上大声喊:“狼来了!狼来了!”
山下的人听见了,赶快跑上山,忙问:“狼在哪里?狼在哪里?”
放羊的孩子笑着说:“没有狼,没有狼!”
(引导孩子理解“大声”、“赶快”、“忙”。)
有一天,狼真的来了。放羊的孩子有大声喊:“狼来了!狼来了!”
山下的人听见了,说:“这孩子又在说谎了,别理他!”
(思考:山下的人为什么不再理放羊的孩子了呢?理解“好几回”)
五、有声有色讲故事。
1、教师建议:以小组合作方式开展。
可以分角色讲;可以每人讲一小段;
可以一人主讲,其他人帮助;
可以边讲边演。
2、各组分头活动。
3、汇报交流。
《狼来了》教学设计 篇5
活动目标:
1. 使幼儿体验到相互合作的快乐,感受到齐心协力的力量大于一切。
2. 让幼儿能了解到布袋的多种用法;巩固合跳、跨跳、四散跑的能力。
3. 喜欢与同伴合作,体验运动的挑战与快乐。
4. 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活动准备:
1. 每人布袋各一个,老狼头饰一个,小兔头饰与幼儿人数一致;
2. 完整情节的录音音乐磁带一盘;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热身运动:小兔子们跟兔妈妈做起床操。(教师带领幼儿做准备活动)
(二)基本部分:(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听音乐做情境游戏)
1、寻找食物:幼儿一个接着一个套着布袋蹦脚前进跳;
2、吃完东西回家:在草地上吃东西,吃后扛着袋子回家。
(1) 教师带领幼儿一个接一个并脚跳,不套布袋;
(2) 听到了河流声,小兔们过独木桥:幼儿把袋子扑成一条木桥,然后小兔过桥;
(教师引导作用)a. 一个跟着一个并拢双脚跳一次
b. 一个跟着一个跨跳一次
(3) 收拾布袋,套着布袋跳回家
3、 大灰狼捉小白兔:
a.大灰狼来了,幼儿躲避大灰狼四散跑(恐怖的音乐响起,另一老师扮演大灰狼进场);
b.小白兔藏进布袋里,大灰狼在周围巡视;
c.发现一小兔被抓,所有小兔拿起布袋当棍子打狼,最后胜利了,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活动结束:
小白兔们高高兴兴随着胜利的音乐走出场。
小百科:大灰狼是儿童童话里的反面角色。
《狼来了》教学设计 篇6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知道说谎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良的后果。
2、能正确判断是非,知道诚实是一种良好的品质。
3、乐意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4、通过视听讲结合的互动方式,发展连贯表述的能力。
5、大胆地参与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发展求异思维。
活动准备:
PPT、图片
活动过程:
一、播放PPT,欣赏故事《狼来了》。
1、教师边播放PPT,边讲述故事内容。
2、教师:你们喜欢放羊的孩子吗?为什么不喜欢他?放羊的孩子说谎以后造成了哪些不好的后果?
3、教师小结:小孩由于说谎结果:羊全部被狼咬死,自己也差点被狼吃掉,我们大家不能说谎,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二、师幼讨论什么样的行为才是诚实的行为,怎样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一) 理解词汇--诚实
教师:在日常活动中应该怎样做才是诚实的孩子呢?我们做错事应该怎么办?不是自己的东西能不能拿?捡到东西应该怎么办?能不能说谎?
(二)讲述情景,判断是非,明确诚实是好品质。
(1) 情景一:红红帮助妈妈打扫卫生。不小心把家里的花瓶打坏了,妈妈听到响声跑过来问:怎么回事呀?红红怕妈妈责怪她连忙说:"不是我弄的,是小花猫跳到桌子上打碎的。"红红这样做对吗?
(2)情景二:明明在院子里踢足球,不小心把别人家的玻璃砸坏了,没有人看见,明明赶紧跑掉了。这样做对不对?应该怎样做?
(3)情景三:强强看图书的时候,不小心撕坏了班级里的书,没有人看见,兰兰应该怎样做呢?
教师小结:小朋友做错事情时应该主动承认,及时改正,更不能说谎,大家同样会认为你是个诚实的孩子。鼓励幼儿做个诚实的孩子。
活动反思:
《狼来了》是一个老故事,但其中蕴含着极具学习,发人深省的道理。通过读本的学习让幼儿明白说谎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它既不尊重别人,也会失去别人对自己的信任。我们应该培养诚恳待人的良好品质。告诉大家做人应诚实,不以通过说谎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更不能以说谎去愚弄他人。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们会一直坚持下去的,因为坚持就是胜利。
《狼来了》教学设计 篇7
活动目标:
1、练习双腿夹物跳的动作,发展腿部力量。
2、激发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充分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可乐瓶若干,塑料圈人手一个,斜坡一个,杂物若干,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1、准备运动:兔子舞
师戴头饰:孩子们,我们一起来跳个舞吧!(音乐起)
2、基本动作:游戏《狼来了》
师:这儿真美,我们在这儿安家吧!(取下圈,放在地上当家)我们还有很多粮食没搬,得把它们搬到仓库里。(指定一个地点为仓库)示范:走到场地一侧,取一件物品,用双腿夹住,跳到仓库处放下,再继续。(请个别幼儿示范,强调动作要领:在搬时一定要用夹物跳的方法。)当大灰狼出现时,小兔要立即在塑料圈中蹲下,大灰狼走了,再继续搬东西。
幼儿在音乐伴奏下练习两次。
3、游戏:小兔搬家
师:大灰狼真讨厌,经常欺负我们,我们还是搬家吧。
讨论:怎样把这么多的东西都搬走?引出夹物跳。
(1)造新家
兔妈妈介绍路线,与几只小兔示范夹物跳的搬家方法:背着圈跳过小树林(可乐瓶搭成),褡个新家,将粮食放在指定位置,再冲上山坡,跳下,返回原地。
(2)搬家
(音乐起)小兔在妈妈的带领下沿路线搬家。教师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进行指导。为小兔鼓励、加油。
4、整理活动:
师:哈,终于搬完了,这里很安全,大灰狼再也不会欺负我们了!(幼儿做高兴状:耶!)
真累呀,让我们放松一下吧!(互相敲敲腿,捶捶背,揉揉肩)
天快黑了,妈妈给你们讲个《小兔搬家》的故事吧!(幼儿边听故事边作休息状结束)
《狼来了》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会有声有色地讲这个故事;在反复地读、讲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不能说谎,要做个诚实的孩子。
教学重点:
会有声有色地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做到“有声有色”。
课前准备:
投影、了解学生状况。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树立本节课的目标。
1、谁讲故事是有声有色的,你最喜欢听呀?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尝试着“有声有色”地讲讲《狼来了》的故事。
二、个人独立尝试有声有色地读。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个别同学特别帮助。
三、小组合作。
1、教师建议:把自己最拿手的读给伙伴们听;
自己觉得有困难的请求伙伴帮助。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的负责下开展合作学习。教师随时帮助需要帮助的小组。
四、组际交流。
学生活动:每个小组选择自己小组最拿手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学习成果(派代表读、轮流读、分角色读等)。
教师活动:采用多种方式(如:师生之间的互评,学生间的互评,分角色朗读等),营造一个良好的交流氛围,组织好整个交流过程,鼓励孩子们大胆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孩子有声有色地朗读。
重点指导:
有一天,他在山上大声喊:“狼来了!狼来了!”
山下的人听见了,赶快跑上山,忙问:“狼在哪里?狼在哪里?”
放羊的孩子笑着说:“没有狼,没有狼!”
(引导孩子理解“大声”、“赶快”、“忙”。)
有一天,狼真的来了。放羊的孩子有大声喊:“狼来了!狼来了!”
山下的人听见了,说:“这孩子又在说谎了,别理他!”
(思考:山下的人为什么不再理放羊的孩子了呢?理解“好几回”)
五、有声有色讲故事。
1、教师建议:以小组合作方式开展。
可以分角色讲;可以每人讲一小段;
可以一人主讲,其他人帮助;
可以边讲边演。
2、各组分头活动。
3、汇报交流。
《狼来了》教学设计 篇9
活动目标:
1. 使幼儿体验到相互合作的快乐,感受到齐心协力的力量大于一切。
2. 让幼儿能了解到布袋的多种用法;巩固合跳、跨跳、四散跑的能力。
3. 喜欢与同伴合作,体验运动的挑战与快乐。
4. 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活动准备:
1. 每人布袋各一个,老狼头饰一个,小兔头饰与幼儿人数一致;
2. 完整情节的录音音乐磁带一盘;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热身运动:小兔子们跟兔妈妈做起床操。(教师带领幼儿做准备活动)
(二)基本部分:(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听音乐做情境游戏)
1、寻找食物:幼儿一个接着一个套着布袋蹦脚前进跳;
2、吃完东西回家:在草地上吃东西,吃后扛着袋子回家。
(1) 教师带领幼儿一个接一个并脚跳,不套布袋;
(2) 听到了河流声,小兔们过独木桥:幼儿把袋子扑成一条木桥,然后小兔过桥;
(教师引导作用)a. 一个跟着一个并拢双脚跳一次
b. 一个跟着一个跨跳一次
(3) 收拾布袋,套着布袋跳回家
3、 大灰狼捉小白兔:
a.大灰狼来了,幼儿躲避大灰狼四散跑(恐怖的音乐响起,另一老师扮演大灰狼进场);
b.小白兔藏进布袋里,大灰狼在周围巡视;
c.发现一小兔被抓,所有小兔拿起布袋当棍子打狼,最后胜利了,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活动结束:
小白兔们高高兴兴随着胜利的音乐走出场。
《狼来了》教学设计 篇10
一、活动名称:狼来了(中班集体教学)
二、活动目标:
1.通过“狼来了”幼儿可以练习四散追逐,躲闪跑,提高幼儿的奔跑速度、躲闪能力以及灵敏度。
2.通过活动幼儿能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喜欢并乐于参与体育活动,
三、活动准备:限定奔跑范围
四、活动过程:
1.第一次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与一名幼儿手拉手高举起搭成“山洞”。(之后的游戏中由两名幼儿手拉手高举起搭成“山洞”教师不再参与。)全体幼儿站成一个大圆圈,逐个钻过山洞,边走边怕手念儿歌:“羊群里面有只狼,不知藏在啥地方,小羊小羊要当心,时时刻刻把它防。”当念到“防”字时,搭山洞的人把手放下,被圈在洞里面的幼儿即为“狼”,其他幼儿均为“小羊”。
2.羊群立即散开(包括搭山洞的幼儿),狼说完“狼来了”便去追捉小羊。被狼用手拍到的小羊就算被捉住,应站到场地外面。
3.游戏进行一个半分钟左右结束。狼与被捉到的最后一只羊重新达成山洞,游戏重新开始。
五、注意事项:
1.狼说“狼来了”这句话时,速度应较慢,不能快,以便其他幼儿能有时间躲开狼。
2.若狼没有捉住一只羊,教师可任选一名幼儿与狼重新搭山洞。
《狼来了》教学设计 篇11
活动目标:
1、能清楚地讲述动画片中有趣的故事情节。
2、体验喜羊羊战胜灰太狼的喜悦心情。
活动重点:
让幼儿理解动画片的主要情节。
活动难点:
让幼儿猜想小羊们对付灰太狼的办法,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话来表述。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看过动画片,了解动画片中喜羊羊、村长和灰太狼等的外形特点。
2、物质准备:事先剪辑好动画片《狼来了》(长度约6分钟)、播放器。
3、环境创设:安排好幼儿观看动画片的座位。
活动过程:
1、播放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的主题曲,引出活动内容。
(1)请小朋友注意观看和倾听,这是哪部动画片的主题曲?
(2)今天我们要一起欣赏"喜羊羊和灰太狼"系列动画片的第二集,名字叫《狼来了》。请你们想想,小羊们认识狼吗?如果狼来了,喜羊羊会用什么办法战胜灰太狼?
2、组织幼儿观看和讲述动画片的第一部分内容(开头到灰太狼编谎言)。
(1)提问:①灰太狼第一次要到羊村捉羊,它用了什么办法?②灰太狼把自己伪装成什么样?(引导幼儿学习词语"伪装"。)③灰太狼是怎么样编造谎言骗小羊和村长的?
(2)引导幼儿讨论如何帮助小羊们认识灰太狼的真面目:这只灰太狼太恶毒了,我们有什么好办法让村长和小羊们不上当?哪种办法好?
3、组织幼儿观看和讲述动画片的第二部分内容(喜羊羊认出灰太狼到结束)。
(1)提问:①喜羊羊用什么办法识破灰太狼的伪装?②灰太狼是怎么样露出凶恶的面目的?谁能用好听的词句来讲讲?
(2)定格画面,帮助幼儿理解灰太狼的"凶恶面目"和"气急败坏"。
(3)提问:最后,喜羊羊是用什么办法赶走灰太狼的?
4、引导幼儿完整观看和讲述动画片的内容。
5、引导幼儿讨论和交流动画片的主题。
活动延伸:
家园同育:请家长和幼儿一起观看《喜羊羊和灰太狼》系列动画片,相互交流动画片的内容。
《狼来了》教学设计 篇12
活动目标:
1,懂得不能说谎,要做个诚实的孩子。
2,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能用语言较清楚地回答问题。
3,能大声、有表情地在集体面前讲述故事。
活动准备:
PPT、多媒体、表演道具(角色头饰、场景等)。
活动过程:
一、播放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的主题曲,引出活动内容。
(2)灰太狼吃到羊了吗?
(3)在动画故事里,灰太狼吃不到羊。老师今天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关于狼吃羊的故事,叫做《狼来了》,大家想不想听呢?
二.观看PPT并讲述故事,感知、理解故事内容。
(1)观看PPT,完整欣赏故事内容。
(2)提问:
1、故事中小男孩喊了几次“狼来了”
2、第一次狼真的来了吗?村民们相信了吗?
3、第二次狼真的来了吗?村民们相信了吗?
4、第三次狼真的来了吗?村民们相信了吗?结果怎样?
5、小男孩为什么拼命叫?
6、人们为什么不理会他?
7、小男孩为什么伤心?
三.讲述故事。
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讲述故事。(师给予鼓励和表扬)
四.表演故事。
(1)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讲述故事,其余幼儿根据故事讲述做相应的表演。
(2)分组表演故事,尝试根据故事情节分配角色、合作表演。
五、总结:
通过今天的故事,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说谎是不好的行为,好孩子要诚实。”
六、读一读:
说谎话,害处大,
害自己,害大家。
从小要说老实话,
诚实孩子人人夸。
附故事:
狼来了
从前,有个小孩每天都要到山上去放羊。
有一天,他在山上放羊时,感觉很无聊,就大叫起来:“狼来了!狼来了!”
在山下干活的人听说狼来了,赶紧放下手里的活儿,带了镰刀、锄头、扁担,飞快地咆上山来打狼救孩子。大家跑到跟前一看:咦?羊在乖乖地吃草,根本就看不见狼。“狼在哪儿呀?”大家问这个小孩,小孩哈哈大笑起来。
原来根本没有狼,是这小孩闹着玩儿呢。大家很生气,说了他一顿,叫他以后不要再说谎了,然后就回去干活了。
过了几天,大家正在忙着,又听见那个放羊的小孩在喊:“狼来了!狼来了!”
大家跟上回一样,放下活儿带了镰刀、锄头、扁担,赶来打狼救孩子,谁知道又上当了。根本没有狼,还是这个小孩在闹着玩儿。
大家很生气地说:“上回跟你说了,叫你不要说谎,你怎么又说谎了?”这小孩呢?他一边哈哈大笑,一边心里在想:瞧我,一个小孩能叫那么多大人上当,多有本事!
又过了几天,这个小孩又喊起来:“狼来了!狼来了!快来打狼呀!”
大家听见了,谁也不去理他。有人说:“这小孩说了两次谎,这回肯定又在说谎了。”有人说:“我们上了两次当,这回再也不上他的当了。”
哎呀!这回真的是狼来了!狼涨着血红的嘴巴,露出尖尖的牙齿,见了羊就咬,咬了羊,又要来咬这个小孩。
“狼来了!狼来了!快来打狼呀!”这小孩一边跑,一边叫,可是谁也不来救他了。
小孩拼命地逃,从山坡上滚下来,这才没让狼咬到。可是他的羊全给狼咬死了。从此以后,这个小孩再也不敢说谎了。
《狼来了》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结合自身经验,建构故事内容,体会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2、结合故事情节与画面,理解“无聊”、“玩笑”、“纷纷”、““哈哈大笑”、“气愤”、“拼命”、“理会”、“捉弄”、“伤心”等词语。
3、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4、通过讨论、猜测等多种方式,理解故事内容,感受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教学准备:
大书狼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
角色导入:出示狼的头饰,和幼儿简单讨论的狼的特点,教师简单总结之后引出教学读本,提示故事和狼有关。
二、阅读大书
(一)出示大书,让幼儿观察封面画面,简单猜测故事内容。
1、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大书的书名叫什么?(“狼来了”)
2、封面上的主人公是谁?他在做什么?在哪里放羊?
3、小男孩在放羊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事?请你们猜一猜?
(二)逐页阅读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故事里是怎么说的,首先来看看读本的第一页。
1、教师先朗读正文,再观察画面。提问:“无聊”是什么意思?从图画的哪里可以看的出小男孩很无聊?
2、顺序出示2—5页,教师朗读正文,幼儿观察画面,然后回答问题:
(1)小男孩开了什么玩笑?
(2)山下的人们是什么反应?
(3)小男孩为什么哈哈大笑?
(4)人们为什么生气?
3、遮挡文字,顺序出示图画6—8页,幼儿观察画面,建构故事内容。
(1)请幼儿参考前面几页的文字内容对这一小节进行讲述。
(2)教师揭示下面的文字和幼儿的表述进行对比、评价,解释词语“气愤”。
4、遮挡文字,顺序出示图画9—12页,幼儿观察画面,建构故事内容,引导幼儿讲述。
师:你们讲述的真好,故事里怎么说的?一起来听听老师读这一小节的正文,你们边听边观察画面,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
(1)小男孩为什么拼命叫?
(2)人们为什么不理会他?
(3)小男孩为什么伤心?
三、总结分享:出示记录表,按照故事发展阶段回顾故事,完成表格。
教师完整朗读文本一遍,请幼儿根据故事的情节发展记录在表格里。
四、阅读小书
分发小书,教师带领幼儿一起阅读1—2遍后,请幼儿自己阅读
组织幼儿讨论:小男孩错在哪里?他得到了什么教训?无聊的时候有什么办法可以使自己快乐又不会给别人带来困扰?
反思:
《狼来了》是一个有关诚实做人的经典道德教育故事。故事里的小男孩因为无聊,一次又一次的说谎骗人,最终失去他人对他的信任。这虽然是一个老故事了,但其中蕴含着极具学习,发人深省的道理。通过读本的学习让幼儿明白说谎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它既不尊重别人,也会失去别人对自己的信任。我们应该培养诚恳待人的良好品质。
告诉大家做人应诚实,不以通过说谎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更不能以说谎去愚弄他人。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