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教案设计

2023-08-28

《所见》教案设计 篇1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二册第四组教材:《所见》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图文结合,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可爱。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课时划分:1课时

  学情分析

  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的情趣。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在夏天的时候,大家都喜欢做些什么呢?

  [通过自由谈话,激发上课热情]

  师:夏天有趣的事可真多,可以放牛、可以捉鱼呀!古时候有个叫袁枚的诗人,他特别喜欢走动。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里,看到一幅非常有趣的画面,于是呀,他把看到的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作者亲眼看到的。

  板书课题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师:大家想知道大诗人袁枚看见了什么吗?(出示挂图)请认真观察图,听老师读这首诗。

  [通过教师的朗读,学生结合图,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师:听出来了吗?袁枚看见了些什么有趣的画面?

  生:牧童、黄牛、蝉……

  师:原来他看到了一个可爱的牧童,多有趣的一首诗呀!现在,我们大家读读这首诗,边读边用“o”把生字圈出来,读一读。

  1.检查自读情况

  师出示卡片,学生认读,启发学生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方法识字。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   蝉;平舌音:所

  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适机帮助学生强化认识。

  [抓住字词,扎实训练]

  闭:门+才,大家做动作:闭上我们的眼睛、闭上我们的嘴巴

  立:童—里,立正、起立就是这个立。

  蝉:虫+单,它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小动物。夏天的时候,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别称:“知了”。

  牧童:放牛的孩子

  捕:是一个动作。

  3.学生自由朗读,力求把诗通顺

  师:现在,调皮的字宝宝躲进课文中去了,但是,我们还是认识他们。大家齐读古诗。

  [通过朗读,熟悉字词]

  三、细读课文,了解诗句的意思。

  1.学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师:牧童在干什么?此时,他的心情怎样?从哪看得出来呢?

  生:牧童骑在牛背上放牛,一边唱着歌。

  师:对,骑在牛背上多神气呀,一边看景色,一边唱歌。你们都是快乐的儿童,想不想骑一骑黄牛呀?那我们一起做上动作读这两行诗吧。

  [边做动作边朗读,引导孩子理解牧童的高兴心情]

  2.学习“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牧童在牛背上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为什么却“闭口”呢?

  生:他怕吵到别人;

  生:他想捉蝉。

  师:他为什么这样想呢?

  生:因为他眼睛看着大树。

  生:诗里说“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讲得真棒!那假如你是那个牧童,看到树上一只蝉,会怎么做呢?给大家表演一下。

  [让学生想象当时牧童的面部表情和动作,让学生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诗的节奏。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指导朗读,读出第一句的愉快语气,读出第二句牧童捕蝉的动作神态变化。

  3.学生分组读、带读、对读。

  4.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

  5.想象牧童怎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

  五、总结

  1.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3.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个牧童怎么样?

  六、版书设计

  所  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所见》教案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所见》教案设计 篇3

  佚名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

  (一)初读课文

  l.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

  (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

  (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 樾——树荫

  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欲——想捕——捉)

  用自己的话说说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

  (3)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广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

  “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理解“忽然”一词在诗中的意思。(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听到蝉叫声。)

  (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三、齐读全诗

  四、叙说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l.熟读全诗。

  2.说说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振 欲 捕 鸣 闭 口 立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全诗,说出诗意。

  1.看插图,讲图意。

  2.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夏天,一个牧童在树林中骑着一头黄牛高声歌唱,知了在树上叫着。牧童听到了知了叫声。想去捉知了,立即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树下,望着树上的知了。)

  三、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1.指导读第一句诗。

  想象牧童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心情。

  指导读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指导读第二句诗。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忽然闭口立”使我们想到了什么?(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背诵全诗

  五、分析指导字形

  1.比较字形。振——晨 蝉——弹 忽——物 闭——闲

  2.重点分析、记忆字形。

  欲:左边是“谷”,第四笔“捺”改为“点”,右边是“欠”,不是“文”。

  所:左边不要写成“户”。

  3.指导书写。

  六、总结

  1.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3.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个牧童怎么样?(活泼可爱,愉快、顽皮)

《所见》教案设计 篇4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牧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写了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在教学中,我作了如下设计。

  一、激趣导入

  1. 放录音,学生欣赏本课配乐解说词,老师边把诗中的情境用简笔在黑板上绘出。

  2. 请学生根据画面,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图意,引出本课题。

  二、朗读古诗

  1. 张挂本课放大插图,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看图边听,注意听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法。

  2. 学生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地。

  3. 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把生字读正确,并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如通过查找,结合课文注释等)理解词义(牧童,林樾,意欲,闭口,立)

  4. 检查自学情况,再读古诗。

  三、品悟古诗

  (一)细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1. 自读每句诗,小组交流讨论诗意,师再点拨。

  a. 学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问:牧童在干什么?他当时的神态如何?怎么看出来?此时,他的心情怎样?从哪个词体会得到?

  b. 学习“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问:牧童行走间听到了什么,他想做什么?为什么却“闭口”呢?

  2. 指名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 组织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品悟诗意,作小结。

  a. 前两句诗写了牧童的神态,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b. 后两句诗写了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抓住牧童刹那间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捕蝉图”。

  c. 整首诗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使得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跃然纸上。

  (二)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诗的停顿、节奏。

  牧童/骑黄牛,意欲/捕鸣蝉,

  歌声/振林樾,忽然/闭口立。

  2. 指导朗读,读出牧童行歌的悠然愉快的语气,读出牧童捕蝉的动作神态变化。(自己练习——指名读——评读指导——练读)

  3. 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四、欣赏古诗

  (一)欣赏古诗,展开想象。

  学生闭上眼睛,边欣赏配乐诗朗诵,边展开想象,想象牧童怎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

  (二)感受意境,精炼强化。

  谈谈刚才所想象到的意境,试试编故事。(同桌试编,全班交流、评议。)

《所见》教案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

  (一)初读课文

  l.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

  (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

  (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 樾——树荫

  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欲——想捕——捉)

  用自己的话说说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

  (3)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广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

  “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理解“忽然”一词在诗中的意思。(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听到蝉叫声。)

  (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三、齐读全诗

  四、叙说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l.熟读全诗。

  2.说说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振 欲 捕 鸣 闭 口 立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全诗,说出诗意。

  1.看插图,讲图意。

  2.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夏天,一个牧童在树林中骑着一头黄牛高声歌唱,知了在树上叫着。牧童听到了知了叫声。想去捉知了,立即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树下,望着树上的知了。)

  三、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1.指导读第一句诗。

  想象牧童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心情。

  指导读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指导读第二句诗。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忽然闭口立”使我们想到了什么?(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背诵全诗

  五、分析指导字形

  1.比较字形。振——晨 蝉——弹 忽——物 闭——闲

  2.重点分析、记忆字形。

  欲:左边是“谷”,第四笔“捺”改为“点”,右边是“欠”,不是“文”。

  所:左边不要写成“户”。

  3.指导书写。

  六、总结

  1.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3.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个牧童怎么样?(活泼可爱,愉快、顽皮)

《所见》教案设计 篇6

  我说课的内容是鄂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古诗《所见》。我将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即教材编排、学习目标、古诗简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

  【教材编排】

  第一单元安排了三篇课文,《信》是一首儿童诗,一个学写信的孩子想给万物写信;《泉水》是一个童话故事,想象泉水像孩子一样健康成长;《这条小鱼在乎》是一个儿童故事,小男孩拯救一条又一条小鱼的生命,小男孩说的话“这条小鱼在乎”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珍爱。这三篇课文表达的主题是爱和爱心。古诗《所见》安排在这里,仅仅是诗人袁枚捕捉儿童瞬间的神态变化呈现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形象吗?我认为,还有借事借人借景抒情,体现了对生活、生命的爱,对自然、自由的爱。

  【学习目标】

  1.会认“牧、骑、振、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所见》,并背诵《所见》。

  3.结合插图和注释,了解《所见》大意,感受诗歌描写的意境。

  三项目标,第一项是关于识字的,第二项是关于朗读背诵的,第三项是关于古诗理解的。

  其他版本的教材,《所见》安排在一二年级居多,为什么鄂教版教材安排在三年级上册呢?说明第三项目标“感受古诗描写的意境”是重难点。

  第三项目标中,“结合”一词指出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因为插图能够准确地表现诗意,注释也给出了诗中两个关键词的解释。“了解”一词明确了学生需要达到的能力水平。“感受意境”则提示了两个核心问题,这首诗的意境是什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前一个问题体现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我将在“古诗简析”里谈;后一个问题体现教师实施教学的能力,我将在“教学设计”里谈。

  【古诗简析】

  《所见》是一首以农村儿童生活为题材的古诗。写的是一件小事,一个儿童唱着歌骑牛而行,发现了树上的鸣蝉,忽然不唱歌也不行走了。写到此,戛然而止。从插图上,我们看见了什么?看见了骑黄牛的儿童,看见了树上的蝉,看见了儿童捕蝉吗?没有。看见了诗人袁枚吗?没有。但,我们仿佛看见了儿童悠闲地侧坐牛背,或仰躺牛背,手中摇着树枝。黄牛慢悠悠地走走停停,或停下甩甩尾巴,或停下啃啃青草,或停下哞哞低叫。我们仿佛看见了儿童坐直身体,四处张望,发现了树上的鸣蝉,跳下牛背,悄悄靠近鸣蝉,敏捷地扑上去,双手罩住蝉,尽情地放声大笑,得意洋洋地骑牛继续唱歌前行。我们仿佛看见了诗人袁枚面带微笑地注视着这一切,徜徉在山村自然之中。我们感受到了山村悠闲自在恬静的生活,感受到了人与自然融合的生活,生命的自由只能在山村中寻找求得。所以,古诗的题目是“所见”,不是“牧童”,不是“捕蝉”,也不是“山村”,而是“所见”,见到的是诗人心中所向往的生话。这就是我所认为的《所见》的意境。

  【教法学法】

  教法是对教师而言的,学法是对学生而言的。课堂上,因为教学内容的统一,教师和学生走进文本已经融为一体,因此教法和学法也就“水天一色”了。

  拓展迁移法,我将用一首学过的同题材同意境的古诗把学生引向《所见》的学习。

  直观感受法,我将用画面上的风景、人物的表情把学生引向对《所见》意境的感受。

  图文结合法,我将用插图引导学生对《所见》大意的自主学习。

  主观演绎法,我将引导学生进入牧童的角色感受其悠闲、活泼、可爱,进入诗人的角色体验其感情。

  话画联结法,我将用话语描述帮助学生建立一副完整的连环画,以感受古诗的意境。

  引导质疑法,我将引导学生从对题目的质疑思考中感受古诗的意境。

  【教学设计】

  一、图文结合温故引新

  先出示一副画,让学生回忆一首古诗并背诵出来。(二年级下册的《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再请学生抓住画中孩子的神情、诗人的神情感受悠闲自在的意境。

  最后引出古诗《所见》。

  设计意图有三点:题材相同,都是写农村儿童生活的;事情相近,前者为钓鱼不应人,后者为捕蝉不唱歌;意境相近,孩子活泼可爱,诗人热爱农村悠闲自在的生活。

  二、自主读诗了解诗意

  这个环节,学生有四个学习任务:认识生字,正确读古诗,了解诗的大意,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师生交流解疑。

  三、再读古诗体会诗情

  这个环节主要运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诗情,采用的教法学法是话画联结法、主观演绎法。

  比如:你们看,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一会儿坐,一会儿躺,真快乐!风在吹,蝶在飞,牧童情不自禁高唱山歌,歌声飞旋在茂密的树林里。

  引导学生读出牧童的活泼可爱快乐神气!

  请学生当牧童,边演边读: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比如:响亮的歌声吸引了诗人袁枚,他正在树林中享受呢!哎,歌声忽然没有了,牧童骑着牛也不走了。诗人看到了什么?诗人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读出诗人在猜测、在观察的意味。

  请学生当诗人,边演边读: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最后请学生再读整首诗,想想诗人还看到了什么?你们又看到了什么呢?牧童、诗人的心情如何呢?

  四、品读古诗感受诗境

  进入第四个环节,再运用直观感受法、拓展迁移法进一步感受古诗的意境。

  出示一幅画,这画比教材插图视野更显开阔,绿意更显盎然。请学生说说对画面的感受,想象诗人在这样的山村中的心情。

  再请学生读古诗,想象诗人看到牧童捕蝉神情时的心情,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的意境。

  五、诵读古诗趣味创作

  通过前面的四个环节,学生朗读、背诵古诗也已经水到渠成了。为什么要安排最后的这样一个环节呢?为了丰满课程,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为了发展个性,给学生一个自己的舞台。趣味创作的形式很多,比如:诗配画、变奏读、演绎读、诗文汇、诗改剧、诗再创……当然,我也会和学生互动,给学生一份自己的作品——诗再创

  童戏

  蓬头牧童骑黄牛,

  悠悠歌声振林樾。

  忽闻树上夏蝉鸣,

  怕得蝉惊闭口立。

  《所见》说课已近尾声,再见吧!

《所见》教案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六个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并能并诵古诗。

  3、激起学生读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我们在课外学了许多古诗,现在谁愿意将课外学习的古诗背诵给大家听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诗:

  板书:

  13 古诗两首

  3、出示课件:

  请大家注意观察图画,谁来说说图上画了谁在做什么?他到底看见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借助拼音读读古诗《所见》。

  板书:

  所见

  4、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记忆生字

  1、自读古诗:

  读完后读给同桌听一听,互查读音。

  2、检查自读情况:

  ⑴ 出示生字卡:

  所,牧,捕,蝉,闭,立。

  ⑵ 注意翘舌音:

  蝉。

  ⑶ 小组识记生字。

  ⑷ 开火车读生字。

  三、整体感知

  1、将这些生字带入诗中,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首诗。

  2、出示课件:

  师指牧童与黄牛图问:

  这是什么?

  (牧童骑黄牛)

  3、放录音(牧童唱歌)问:

  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样?

  (歌声振林樾)

  4、课件出示:

  蝉声。

  5、师诵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问:

  小朋友们想象一下,闭上嘴的牧童会怎么做?

  6、多美的一首诗,我们再来读一读:

  ⑴ 指名读。

  ⑵ 男女读。

  ⑶ 齐读。

  四、读诗想画面

  1、师配乐朗读:

  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⑴ 引背。

  ⑵ 同桌对背。

  ⑶ 齐背。

  2、生扮演诗人到画面前诵读古诗。

  五、拓展

  想一想:

  牧童是怎样捉蝉的呢?他捉到蝉了吗?把这些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小伙伴听。

  六、指导书写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

  生认读。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师范写,同时讲解。

  4、生先描红,再练习写,师巡视。

  5、评价。

《所见》教案设计 篇8

  (板块结构式)

  教学概况:古诗《所见》是语文课标版一年级下册的一首四言绝句,写的是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他一路行一路唱,欢乐的歌声响彻整个树林。可是蝉叫声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想把蝉儿捉住,所以停止了唱歌。诗人先写小牧童的骑着黄牛唱歌的动态,后写小牧童停止唱歌,屏住呼吸的静态,这从动到静的变化,简短的四行诗,把小牧童天真烂漫、逍遥自在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古诗教学,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要求教师在教读古典诗歌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诗的语言美和音乐美、意境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达到积累祖国语言, 增厚文化底蕴,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结合教材的特点,以及新课程对古诗教学的要求,产生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烂漫。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古诗美好的意境。

  反思、评价

  内容提要

  关键项目、方法、策略

  反思、评价

  环节一:正所谓“入境始于亲,”本环节的教学导入看似简单,但教师要求背诵积累耳熟能详的古诗,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古诗的距离,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情感,唤起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

  环节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要以读准字音为基础,没有正确的朗读就没有有感情的诵读,所以读准字音是为后面的读通读顺,有感情的朗读做好铺垫。

  环节三:朗读是培养语感的最好方式,张田若先生说:“评价一节课的成败与否的第一个标准是看全班同学是否熟读了课文。”所以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既是课标规定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又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手段。而读通读顺古诗又是实现入情入境吟咏诵读古诗这个目标的前提。所以本环节的教学设计不仅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服务,还为下一个环节的披文入情,体会诗情诗意扫清文字的障碍。

  环节四:读准诗句的节奏,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本环节的教学设计设计了“听一听,画一画,读一读”等教学活动感知古诗韵律。用小斜线画出朗读节奏,然后根据朗读节奏读出古诗的韵律美,这些活动显示出了这是一个有梯度的朗读训练过程,学生读通读顺古诗是朗读的一个层次,读出节奏、韵律又是朗读古诗的另一个更高层次,为体会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意境做好铺垫。

  环节五:阅读古诗必须引导学生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而理解诗句的意思是为学生更好的领会诗歌的意境服务。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意境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本环节的教学设计主要是通过看图理解、仿造写话,动作表演,感情诵读等方式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句去理解揣摩诗句的意思,进入诗歌的意境,不仅突破本课的重难点,还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和阅读能力。

  环节一:背诵古诗,激趣导入。

      1、谈话导入:赵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孩子学过很多古诗,也会背很多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背给大家听?

  2、小结:咱们班的孩子积累的古诗可真多!对古诗也很感兴趣,这节课我们又来学习另一首古诗:第13课《所见》。   

  3、揭题,释题: “所见”是什么意思?

  4、小结:所见就是所看见的事物(东西)《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景物。

  环节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过渡导入:请大家打开书,或者看屏幕,细细地把古诗读过两遍,不懂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拼一拼,把古诗的每一个字读准,特别注意课文中的生字,把诗读得字正腔圆。你觉得可以了,就读给你的同桌听,让你的同桌来评一评。

  2、检查反馈。

  3、指名读,自评:你觉得你哪点儿读得最好?互评:你觉得哪个字读到你心里边去了?

  环节三、再读课文,读通读顺

  1、过渡导入:请同学们再细细的把古诗读过两遍,注意把古诗读通读顺,你觉得可以了就读给你的同桌听听,让你的同桌评一评。

  2、检查反馈:指名读,评价。

  3、全班齐读。

  环节四:再读古诗,读出节奏

  1、过渡导入:读诗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诗歌该有的节奏来,请听老师读第一行诗,听听老师在哪个地方做了停顿。

  2、在剩下的诗句上用小斜线标出朗读节奏来。

  3、检查反馈。

  4、了解五言绝句的朗读节奏规律。(每行诗的节奏都一样,朗读节奏是二三)

  5、总结:这就是古诗,讲究的是对仗和押韵,读起来就会有一种朗朗上口的节奏美。让我们按我们画出的节奏读一遍,读出古诗的节奏美来。

  6、听朗读录音

  环节五、理解诗意,读出诗情

  1、过渡导入:谁来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画面?

  2、引导看图说话,根据插图理解“牧童骑黄牛”的诗意。

  3、理解体会:歌声振林樾。重点理解 “振”。

  4、抓住牧童的歌声,理解“振”字,体会牧童逍遥自在的心情。

  5、总结:大家发现了没有,刚才我们在读“歌声振林樾”的时候大家都同时的在“振”字上下功夫,那么振字给你什么样的体会?(大声的、动听的,优美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由此你体会到牧童什么样的心情?(愉快、悠然自得)再一次读古诗,读出牧童的心情来。

  6、指导:用)声振(来进行仿写训练。

  7、理解体会“意欲捕鸣蝉。”

  8、理解体会:“忽然闭口立。”

  9、表演“忽然闭口立”,结合动作表演理解诗意,进行诵读以及口语交际训练。

  环节六:诵读古诗,加深印象

  1、诵读古诗。

  环节一:

  1、生背诵古诗,展示平时的古诗积累。(听、想、说、做)

  2、生齐读课题。

  3、引导学生从字面理解,先思考半分钟,然后在小组交流讨论,各别回答。(听、想、说、动、静)。

  环节二

  1、生自由读古诗。读给同桌听,同桌互评。(听、说、动)

  2、按十个手指头就是十分的要求给同桌打分。(动、做、动)

  3、纠错,正音。引导自评,互评。(听、说、动、静)

  环节三

  1自由读课文。(说、做)

  2、引导自评、互评。

  3、提出读的要求:全班清爽干净地齐读古诗。

  环节四:

  1、师范读第一行,生听,听后说一说在诗句的哪个地方做了停顿,并指导用小斜线标上停顿符号。(听、做、静)

  2、指导:一边读,一边标节奏。(说、动、做)

  3、板演标节奏符号。(做、看、动)

  4、引导:看看我们标的朗读节奏,你发现了什么?(看、想、说、听、做、动、静)

  5、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6、明确听的要求:不仅要用耳朵听,还要用心听,还要学会边听边想象画面,让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在脑海里活起来。(听、想、看、静)

  环节五

  1、检查反馈,相机出示古诗插图导入,引导生说想象到的画面。(听、想、说、静、动)

  2、看图说话,利用插图理解诗意。(看、想、说)

  3、引导:从诗句中你又知道牧童骑在牛背上正在干什么?(唱歌)从诗句的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歌声)

  4、播放牧童的歌声。重点抓住“振”字引导体会牧童的歌声是什么样的歌声。读出牧童的天真烂漫,逍遥自在,读出牧童愉快、悠然自得的心情。

  6、过渡导入:哟!“儿童读古诗,书声振课堂”听了老师的话你发现了什么?(仿造古诗来说话)对!让我们当回小诗人也学学作者用上振字说一句古诗吧!

  (1)小组合作:你平常听到的除了歌声,还有什么声?先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用气泡图的形式把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用中卡展示出来。

  (2)根据展示的内容进行仿写训练:(笑声:笑声振教室。雨声:雨声振村庄。人声:人声振广场。歌声:歌声振校园。雷声:雷声振天地。鼓声:鼓声振校园)(想、说、听、做、动、静)

  7、再次播放歌声,过渡导入:可是,牧童的歌声为什么突然断了?(播放:蝉声)问:是什么声音?(蝉的叫声)听到了蝉的叫声,牧童会想什么?(想捉蝉)哪句诗写出了牧童想捕住蝉呢?(相机出示:意欲捕鸣蝉,)引导读出牧童的内心,先和同桌练一练。检查反馈并评价。(听、想、说、静)

  8、要想捕住蝉,牧童必须怎样做,引导利用诗句来回答。

  9、动作表演“突闻闭口立”。各别采访:牧童,你为什么忽然闭口立?引导用诗句“意欲捕鸣蝉”来回答。(想、说、听、做、动、静)

  环节六:

  1、提出读的要求:拿出最好的朗读水平来再读这首诗,用深情的朗读来记住这首诗。

  

  

  

  

  

《所见》教案设计 篇9

  一、看图导入,找趣。

  复习背诵《寻隐者不遇》(指名背诵、齐背)

  师:(板书“见”)同学们,能给这个老朋友组个词吗?

  生:所见。

  师:这里的“见”可以用上什么方法去“见”呢?

  生:可以用上眼睛去观察。

  师:对,这是“看见”。

  生:可以用上耳朵去聆听。

  师:说得好!引说,这是——“听见”。

  (教师ppt出示课文插图。)

  看这幅图,你能用上眼睛和耳朵发现什么呢?

  学生观察。

  生:我看到了牧童。

  (教师板书“牧童”)

  师:牧童是指——

  生:牧童是指放牧的小孩子。

  生:我看到了黄牛。

  (教师板书“黄牛”)

  生:我看到了牧童骑在牛背上。

  (教师板书“骑”,学生书空)

  生:我看到了树。

  师:几棵树?

  生:很多棵。

  师:数得清吗?

  生:数不清,是一片树林。

  师:树长得怎么样?

  生:是参天大树。

  生:是高大挺拔的树。

  生:树的枝叶很茂密,郁郁葱葱的。

  师:树叶的颜色呢?

  生:绿油油的。

  生:树叶的颜色青翠欲滴。

  师:像这样郁郁葱葱、青翠欲滴的树林我们可以成为——

  生:齐答“林樾”。

  师:仔细观察这个词有什么特点?

  生:他们都是“木”字旁,都跟树木有关。

  师:拿出你们的手指跟老师一起书空,记住字形。

  师:你还有其他的所看,所听吗?

  生:我看到了蝉。

  师:“蝉”是什么?

  生:“蝉”就是“知了”,是一种昆虫。

  生:我还听到了蝉的叫声。

  师:正在叫的蝉就叫——

  生:齐答——“鸣蝉”。

  二、初读古诗,读趣。

  师:以上是同学们看见、听见的,是“我们”的“所见”。在两百多年前的清代,有位诗人叫袁枚,他是个善于观察、描摹细致的人,他也亲眼看见,亲耳听到了这画中的美景,并把这些“所见”写成了一首诗,请你们仔细读读袁枚的《所见》,看看他比我们多看见、多听见了什么?

  出示《所见》一诗,并范读古诗。

  师:你能学着老师的样子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吗?

  生自由读诗。

  师:我们一起来读吧!我先读,你们接。

  教师读“牧童——”,学生接“骑黄牛”。以此类推。

  师生交换读。

  指名读,齐读。

  三、情景感悟,品趣。

  师:现在我们来找找袁枚的所见比我们的所见多了什么?

  生:袁枚听到了歌声。

  生:这歌声是牧童唱的。

  师:这歌声怎么样?

  生:这歌声很响亮。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从“振”字看出来的。牧童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生:这歌声也可能很悠扬,悠扬的歌声也会在树林里回荡。

  师: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样的歌声?

  生:我仿佛听到了嘹亮的歌声。

  生:我仿佛听到了美妙的歌声。

  生:我仿佛听到了欢快的歌声。

  生:我仿佛听到了清脆的歌声。

  师:谁能用朗读表现出牧童放声歌唱的样子?

  指名读。

  师:你还从诗中发现了什么?

  生:小牧童忽然不唱歌了。因为诗人写到“忽然闭口立”。诗人发现小牧童的眼睛一动不动,嘴巴张大,不再唱歌,而且站立不动。

  师:小牧童怎么突然不唱了呢?

  生:因为他想去抓树上的知了。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诗人说“意欲捕鸣蝉”。“意欲”就是想要的意思。

  师:看来诗人的确观察细致入微,能发现我们发现不了的东西。不仅如此,诗人还特别会表达。你再读诗,看能不能发现诗人抓住什么把小牧童写活了?

  生再读古诗,思考。

  生:诗人抓住了小牧童的动作,把他写活了。

  师:你也有一双火眼金睛。你能找出描写小牧童动作的词吗?

  生:“骑”、“振”、“捕”、“闭”、“立”。

  师:我们比一比,看谁能把小牧童给读活了。

  学生练读。比赛读。全班伴着音乐齐读。

  师:同学们都非常喜欢田老师,因为他能把每一首小诗都编成一个娓娓动听的故事。你能把今天的这首古诗也编成一个动人的故事吗?请你选择其中最喜欢的一句编编看。

  学生编故事,写在练习本上。

  交流反馈。

  四、同题拓展,说趣。

  师:读了这首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形象呢?

  生:活泼可爱。

  生:他唱着动听的歌,无忧无虑。

  生:他聪明机灵。

  师:你还积累过哪些表现儿童生活的诗句呢?

  学生背诵,如《小儿垂钓》《四时田园杂兴》《村居》《池上》

  师:这里老师再给大家补充一首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教师范读,学生自读。

  师:比较这两首诗,它们有什么异同?

  生:这两首诗都是写牧童的,都写出了他们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生:我觉得《村晚》里的牧童更加无拘无束,因为他不是规规矩矩地坐在牛背上,而是“横”在牛背上。

  师:你猜猜他在牛背上可能是什么样的姿势?

  生:可能是半躺在牛背上。

  生:可能是趴在牛背上。

  生:也可能是倒着坐在牛背上。

  师:多么自由的小牧童呀!哪里还能看出他的自由自在?

  生:他吹的曲子也是想吹什么就吹什么,想怎么吹就怎么吹的。

  五、课后创作,想趣。

  师:多么令人羡慕的小牧童呀!其实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快乐自由的小牧童,你心中的那个小牧童是怎样的呢?请你课后学着诗人的样子也来创作一首小诗。

《所见》教案设计 篇10

  【预设目标】

  1、人文熏陶:在读悟吟诵中领略古诗之韵,心驰神往诗之意境。

  2、技能培养:读厚,感知牧童之形;读薄,勾勒牧童之神。

  3、语言积累:会读,会背,会唱,会写。

  【学法指导】在读薄读厚,读胖读瘦的古诗学习新形式引领下,学生——诗人——教师以文本为媒介,三位一体,披文入情。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流程】

  一、学唱一首歌。

  1、播放儿歌《牧童骑黄牛》,学生尝试跟唱。

  2、谈话导入:你最早接触这首诗,是在什么时候?如今再学,你想给自己制定怎样的学习目标?(相机出示四大学习目标:学唱一首歌,认识一个人,读懂一首诗,感悟一片情。)

  二、认识一个人。

  1、出示画面:袁枚像。

  2、交流课前搜集的诗人资料。

  3、师相机渗透:袁枚亦是一隐者,为侍母而仕途急流勇退,孝心可嘉。

  三、读懂一首诗。

  1、初读,感知诗意。

  2、深读,领悟诗景诗情诗境。

  ①读厚。引导学生认识五言诗体,如何添字读厚成七言诗体。可做如下铺垫:

  (          )牧童骑黄牛,

  (         )歌声振林樾。

  意欲(        )捕鸣蝉,

  忽然(        )闭口立。

  让学生在添字填词中逐步丰厚诗情诗景的感性认识,言语推敲文字,头脑渲染画面。

  ②读薄。引领学生删繁就简,五言变三言,比比谁的最简练。

  然后,逐步梳理出全诗之形,之神。

  其形:牧童——骑黄牛,振林樾,捕鸣蝉,闭口立。

  动  →  声  →       心   →     静

  四、感悟一片情。

  1、再读,边读边细化直观画面,小组交流彼此所勾勒、渲染的每一幅美图。

  2、研读,斟字酌句,字里行间品味牧童之乐,诗人之得。

  3、播放《所见》视频,欣赏中与自己头脑中预设的画面对比,看哪种意境更有韵味。

  4、诵读全诗。布置作业。

  任选其一:

  ①说话训练:如此牧童,我情不自禁的赞道:“————————————————————————————————————————————————————!”

  ②写作训练:蝉声犹在耳,牧童意如何?我兴犹未尽,提笔写道:———————————————————————————————————————————————————————————————————————————————————————————————————————————————————————————————————————————————————————————————————————————————————————————————————

  【板书设计】

  所见        

  (清)袁枚         学习目标:   ①学唱一首歌

  牧童骑黄牛,                   ②认识一个人

  歌声振林樾。                  ③读懂一首诗

  意欲捕鸣蝉,                         ④感悟一片情

  忽然闭口立。    学习形式:  读薄 读厚 读胖 读瘦

  【教学反思

  《所见》四憾

  ——致张慧老师及全体同仁

  铃声响了。

  铃声又响了。

  就这样,四十分钟,思想碰撞,心灵角逐,渗汗的脑门,轻拭一下,似冬夜运转不休的cpu——烫。

  解脱感?甚或嘴角溢出的一丝窃喜?

  不。心里很沉重,几乎是一种负罪感。

  说四憾吧。

  第一,读,一塌糊涂。

  没读出味道,当然更没读出美感。诗的节奏,抑扬之韵,顿挫之感,吟咏之得,丝毫难觅,此为一憾。

  第二,写,不着一字。

  没圈划,没批注,没作业,甚至连课本都没正儿八经的打开过,一堂课只是夸夸其谈,喋喋不休,不动笔墨,其陋奇丑,已无可遮蔽,此为二憾。

  第三,乱,筋脉错杂。

  表面看,板块式的架构还凑合。其实,在主体性学习进程中,整条主线已盘根错节,无从梳理。于是乎为赶进度,生拉硬扯,连撵带跑,基本完成目标的四分之三,此为三憾。

  第四,愧,汗颜如雨。

  如此拙劣的滥制,竟博得张慧老师褒奖怜怜,知遇提携,迷途点津,若不苦心孤诣,除陋革弊,憾莫大焉!

《所见》教案设计 篇11

  《古诗两首 所见》课堂教学实录与反思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生动形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来读《古诗两首》中的《所见》。

  二、简介作者: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作者,袁枚,清代诗人,号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人。注意不要把“枚”和“牧”混淆。

  三、初读:

  1、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所见》这首诗,自己解决生字问题。

  2、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a、自己拼读;

  b、指名领读;

  c、生字描红;

  d、交流书写注意点;

  e、组词理解生字。

  3、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四、品读古诗:

  1、想象每一句诗所描绘的情景。

  师: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你能想象到哪些画面呢?

  学生自由地读了一遍,然后停了下来。

  师:多读几遍才能想象得更丰富更具体。

  学生又读了几遍,然后渐渐停了下来。

  师:谁来读读第一句?

  学生举手,指名一学生读“牧童骑黄牛”。

  师:读了这一句,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牧童骑着一头黄牛在向我们走来。

  师:能说一说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吗?

  生:这个牧童十岁左右,他戴着草帽,光着脚丫。

  师:能说说是一头怎样的黄牛吗?生:是一头高大健壮的黄牛,它的肚子吃得饱饱的,全身的毛很光洁。

  师:你看到牛在走的时候,身体的哪个部分在动来动去的?你听到牛走路的脚步声了吗?

  生:黄牛边走边甩尾巴,脚步声是哧通哧通的。

  师:能把刚才想象到的内容连在一起来说一说吗?大家可以先自由地练习一下。

  学生练习后,有人举手,指名学生具体地描述第一句所表现的情景。

  师:接下来谁来读读第二句?

  学生举手,指名一学生读“歌声振林樾”。

  师:知道“林”的意思吗?

  生:是树林。

  师:知道“樾”的意思吗?

  生:指林中成阴的地方。

  师:我们可以把“林樾”理解成是一片绿树成阴的树林。想象一下,这里都有哪些树呢?他们长得怎么样呢?

  生:这是一片茂密的小树林,这里有挺拔的杨树,有婀娜的柳树,有像绿色宝塔一样的水杉,有正挂着一串串白花的槐树,还有些我们说不出名字的树。

  师:让我们置身于这样的小树林,感受一下,阳光怎么样?风又怎么样呢?生:这些树长在一起,枝繁叶茂。挡住了阳光,走在里面有凉快的感觉。当风儿吹过的时候,树叶轻轻摆动。

  师:牧童骑着黄牛行走在林间小道上,他的歌声在树林中回响。诗句中哪个字的意思与“回响”对应?

  生:振。

  师:我们一般在什么心情下唱歌?

  生:高兴,愉快。

  师:猜测一下,牧童因为什么而感到高兴呢?

  生:他把大黄牛照顾得很好,大黄牛听他的话,所以他很高兴。

  生:他在放牛的时候看到美好的景色,所以感到高兴。

  生:今天要做的事情做好了,回家后可以玩了,所以他感到高兴。

  师:总之,牧童高兴地唱着歌,骑着牛,走在林间小道上。可是,他忽然停下来了,是为了什么呢?

  生: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意欲”是什么意思?“鸣蝉”又是什么意思?

  生:“意欲”是想要的意思。“鸣蝉”是正在鸣叫的蝉儿。

  师:蝉儿就是知了,蝉儿“知了知了”地叫着,你能把这个意思换一种比较生动的说法吗?

  生:蝉儿在树上不知疲倦地“知了知了”地唱着歌。

  师:牧童在唱歌,蝉儿也在唱歌,他们好象在比谁的歌声更好听。牧童在听到蝉的歌声后,想要把蝉捉回家跟自己做伴,他是怎样做的?

  生:他从牛背上下来,把嘴巴闭得紧紧的,站到树下,等待机会。

  师:你们猜,牧童能捉到蝉吗?

  生:我猜牧童是个捉蝉的高手,他一定会捉到那只蝉的。

  生:我觉得也有可能黄牛会发出叫声,惊动蝉,所以牧童不一定能捉到蝉。

  生:……

  师:牧童停止唱歌,或者大家想象黄牛发出叫声究竟对蝉有没有影响呢?请大家课后阅读《昆虫记》的相关内容,你会找到正确答案。

  诗人袁枚看到这幅牧童行歌捕蝉图,诗兴大发,写下了《所见》这首诗。能把这首诗保存到我们的大脑中吗?

  学生背诵这首诗。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假如你就是诗人,你当时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请读出你的愉快与喜爱之情。

  3、指名诵读并点评。

  五、作业:

  课后请大家把《所见》一诗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教后记】

  《所见》是一首浅显易懂的古诗,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画面动静结合,活泼有趣。作者在对乡村自然的描摹过程中,抒发了自己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根据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学生学古诗的要求,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想象这一方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在老师的提示下,先进行简单的想象,然后对所想象的内容逐步进行扩展,使所想象的内容不断得到丰富,学生也在想象中不知不觉地进入诗的意境。当学生天马行空的思绪纠缠于牛是否会发出叫声及是否会影响捕蝉的效果时,我想到了开学初布置大家读《昆虫记》的事,于是立即用《昆虫记》结束了学生的争论。由于课上的想象主要是围绕一句句诗进行的,为了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所以将作业设计为改写《所见》。匆忙与浮于表面是这节课最大的不足。顾校长听了我的这一节课,肯定了我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效果,同时也向我指出:留给学生想象的时间一定要充分;在可能的情况下,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更深一层地去理解古诗。我想,不光是古诗教学如此,其他课文的教学也应该考虑这两点。

《所见》教案设计 篇12

  教学预设目标:

  1、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认识"所1、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课件、音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预设目标:

  1、学习古诗《所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一、激趣导入

  1、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诗背给

  大家听。

  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

  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预习"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2、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如:?

  3、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精读课文

  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

  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3、学生练读全诗。(4人组内合作朗读)指名1号做朗读汇报。

  4、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相机解决问题)

  预设问题:什么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B、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3)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4)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指名读)

  (5)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配上音乐)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四、读诗想画面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3、从"林樾"、"蝉鸣"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五、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指名说说)

  2、说说你认为最好记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呢?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林:左边的木的捺改成点。

  黄、童: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

  范写"黄"、"童"

  六、编故事

  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小小组里讨论一下,试着编一个故事。

  七、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