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语文《一去二三里》教案

2023-07-20

小学一年级语文《一去二三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会认12个生字,认识“横”笔画,会写“一”“二”“三””这3个字。

  3、知道诗歌大意,能想像出山村优美的画面。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愿意把自己拼的图告诉大家,并能说出自己用图片拼成了什么,是怎样拼成的。

  教学难点:

  学生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所拼的图画,并能对别人的图画进行评价和交流。

  ppt课件

  大小、形状不同的彩色纸片、剪刀、胶水、白卡纸一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会数数吗?我们先来个数数比赛,从1到10看谁数得准。

  [设计意图:了解十个数字的发音情况,重在发音。]

  二、认识1至10的汉字写法

  小朋友们看,这十位小朋友正准备练习投篮。[出示身穿球衣的十位小朋友,衣服上印有1至10的数字字样]

  这里有十个篮球,[图片出示的篮球上面写有“一”至“十”的汉字字样]哪位小朋友能把这十个篮球分给十位运动员,使球上的数字和他们身上的号码相符合?

  [设计意图:建立数字与汉字的联系,了解学生对这几个汉字的认识情况,同时巩固汉字的读音。]

  三、学习古诗

  古代有位诗人把这十个数字写在了一首诗里,知道他是怎么写的吗?

  (一)读准字音,掌握节奏

  1、找找诗中的十个数字,看看读音有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在朗读比较中发现“一”的读音变化,这样印象会更深刻。]

  2、师范读,学生听,说说老师在每句诗的什么地方停顿的时间比较长,并做上记号。

  3、学生自读,师生交流,正音,指导,朗读。

  (二)了解诗意

  1、小朋友在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仿佛看见了哪些景物?谁读得越仔细,眼前看见的景物也就越多。

  [设计意图:培养边朗读边想像的读书习惯。不要把书读成“小和尚念经”。]

  2、根据课堂交流情况提出“烟村四五家”的两种理解:(1)四五个冒着炊烟的村子;(2)村里有四五户人家,还冒着炊烟。并肯定两种理解都可以。

  [设计意图:诗的意象具有多重性,要发展学生的多重思维能力。]

  3、请小朋友看看图,读读诗句;读读诗句,再看看图。

  4、请两位小朋友合作,一位读诗句,一位指图。

  [设计意图:加强语言和意象的联系,并引出当一生读“一去二三里”时,指图的学生该怎么指,即“一去二三里”该怎么理解的问题。」

  5、能用手势表示“一去二三里”的意思吗?点明:“一去”,即一路走去的意思。

  6、还有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的思维并不是教师能全部预料的,应给予一定的空间。]

  (三)配乐诵读全诗

  1、给诗加上题目,并指导诗题与诗句之间要停顿的读法。

  2、背诵全诗,并设问

  (1)小朋友都能背这首诗了,真了不起,那你在一边背诗的时候一边看到了什么呢?

  (2)这个小山村热闹吗?(这是一个静静的小山村)

  (3)你来到这个山村,觉得它美吗?

  (4)师总结:小山村真美啊,请小朋友们一起背,就好像走进了小山村。

  [设计意图:背诵时再次启发想像,使记忆有了具体形象的支持,并再次引导学生进入诗所描绘的情景,把“彼景彼情”化为“我景我情”。]

  四、写字

  这节课我们来写三个字(出示“一、二、三”),这三个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1、都是由“横”组成的。

  指导写好“一”(顿一顿,横过去,再顿一顿,回一回。要稍稍往上斜)。

  2、观察“二”字的两横有什么不一样。

  3、观察“三”的.三横长短变化,并与“二”中两横间的距离作比较,得出结论:三横之间要稍靠紧些。

  4、你是怎么记住这三个字的?

  一就是一横,二就是两横,三就是三横,(师自言自语)四就是四横,五就是五横。(生发现错误)古时候有个故事,那里面有个人就闹了这么个笑话,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想听吗?

  [设计意图:练写了三个字,学生略感疲劳,此设计能活跃课堂气氛,并通过讲故事渗透了学习不能想当然、一定要认真的意图。]

小学一年级语文《一去二三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有感情朗读诗歌。

  2、图文结合,大体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山村的优美和生活的快乐。

  3、初步认识田字格,学会写“一”。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0个生字,有感情朗读诗歌。

  2、图文结合,大体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山村的优美和生活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以情激趣,导入新课

  1、(《小燕子》歌曲律动。)今天,燕子姐姐又来到了我们一(2)班,(课件)看,她们还为我们带来了漂亮的礼物,是什么呢?赶快打开来看看!(燕子礼物)只要你能读出上面的音节,就能打开来看到里面的礼物了!(复习本课生字的12个音节。)

  二、自主研读,自读自悟

  (一)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燕子姐姐送完了礼物,它又飞起来,不一会儿就飞到了一座小山村,原来呀,它们的家就在这里呢。小朋友想去小燕子的家乡看看吗?(放课件。)

  2、看了燕子姐姐的家乡,你觉得这里怎么样?

  3、古时候有位诗人也觉得这里很美,就把这里的美景写成了一首诗。(课件朗读)你们想读一读吗?

  4、小朋友学习的热情这么高,燕子姐姐可高兴了,你看,他来帮助我们了。

  请小朋友打开书,咱们一起来做两件事儿,看谁的小耳朵听得最清楚:第一件事儿,请你找出生字果上的这十二个汉字,用圆圈圈出来,大声地读一读。第二件事儿,请小朋友借助拼音大声读一读这首诗,不过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不能跟着人家一起读,做得到吗?看谁练习得最认真,开始。读好了,读给你的饿同桌听。

  5、会读了吗?谁能读给燕子姐姐听呀?

  6、指名读,评议正音。(有两个生字宝宝的名字不太容易区分,稍不注意就会喊错,你知道它们是谁吗?(四和十)请找出四和十,你能区分吗?还有哪个字是平舌呢?哪个是特别韵母的生字?“六”正音找出来读一读。)

  7、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吧。

  (二)、借助画面,了解诗意,诵读古诗。

  1、小朋友朗读得那么认真,老师都听入迷了,眼前仿佛就看见了那座美丽的山村?你们也看见了吗?看见的小朋友举手,还有些小朋友挺诚实没看见,这样吧,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小窍门,小朋友读书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谁读得越仔细,眼前看到的景物就越多越美,四人小组小声读一读,试一试看。

  2、谁告诉老师,你在读的时候都看见了哪些景物呢?你是读哪一行诗看到的?课堂交流。(课件,随机朗读训练。)

  烟村四五家:有几户人家在做饭,炊烟袅袅,谁也看到了?你读的真好,老师好象闻到饭的香味。还有谁也能让老师闻到饭的香味?男孩子读,女孩子读。

  亭台六七座:你觉得这些亭子怎么样?怪不得你读得这么美,看到这么美的亭子,你想干什么?恩,你已经坐在亭子里了,还有谁也想去坐一坐?想坐的小朋友一块儿读。

  八九十枝花:喜欢这些花吗?为什么?你能读一读,让老师和小朋友也喜欢吗?谁和她比一比?开火车读?双组赛读。

  一去二三里:那么美丽的地方,离我们不太远,相当于这里到塘桥的路,所以课题说?这是诗人在告诉我们,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一起读一读。

  3、小朋友说得那么好,老师仿佛看到了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炊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有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让我们再一起夸一夸燕子姐姐的家乡,能背的可以背诵,如果能加上动作就更棒了!

  三、复习巩固,指导写字。

  1、小朋友,朗诵到这里,你发现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对,在这首诗里诗人巧妙地把十个数字藏在里面,你能找出来读一读吗?谁当小老师读?(指名读卡片1-10)

  2、小朋友学得这么热闹,引来了村里的一群小企鹅,胖乎乎的,真可爱!哇,这么多,我们一起数一数。(1-10)可是,他们怎么都不动了呢?在找什么呀?你能帮他们找到自己的球吗?

  3、怎么,他们还是不开心?原来他们听不懂中文,哎,我们小朋友也很会说英语,一起用英语来和他们打个招呼吧!

  4、哇!瞧,他们可高兴了,唱起来了,让我们一起唱吧!跳吧!(课件,音乐)

  5、燕子姐姐看到我们小朋友那么能干,给我们送果子来了,谁能读得又准确又响亮,就把果子送给他!(抢读生字,去、里你是怎么记住的?)

  6、燕子姐姐的礼物送完了,现在我们也给燕子姐姐准备点礼物,好吗?送什么好呢?就写个一字吧!看!这是什么格子?中间两条线是什么?一的笔画是横,你能说说怎么写好这一横吗?(指导写“一”)

小学一年级语文《一去二三里》教案 篇3

  一、教学要求: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

  2.认知12个生字,会写一、二、三三个字;认知一种笔画一。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观察图画,图文结合,初步感受课文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认字写字,难点是识别八、入;九、几。

  三、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插图(-)的课件,梨树贴图,

  与本课数字有关的图片若干。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六个复韵母、五个整体认读音节和三个三拼音节。

  2.激趣导人:开学到现在,小朋友们在拼音工国里认知了许多拼音朋友,也学了不少汉字。从这节课开始,俺们就要在拼音朋友的协助下,到识字王国去认知更多的汉字朋友啦!老师真为你们高兴!现在,让俺们一起快乐地向识字王国动身吧!

  二、观察图画,揭示课题

  1.看图说话。

  2.揭示课题:有一首古时候的童谣,说的就是这幅画。出示课题一去二二里。

  3.指名读课题:谁能读读课题?你是怎么认知这几个字的?

  4.结合具体实例,引导同学理解里。

  三、图文结合,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图文结合,引导同学进一步说说图上的小朋友看到了什么,并在图上找出烟村、亭台、花。

  3.教师放慢语速范读,同学轻声跟读(两遍)。

  四、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同学自由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2.全班交流:在这篇课文里,你已经认知了哪些字?

  3.读一读。

  出示12个生字(带拼音),指名读、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变序抽取12张生字卡(不带拼音),开火车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

  4.摆-摆。

  人人动手,把12张字卡分成两类摆-摆。

  小组交流:说说为什么这么摆。

  全班交流。

  五、朗读感悟

  1.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个人自由读,同桌互相读,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把课文读得有感情、有韵律。

  男女生分别齐读。

  六、课间活动:全班扮演唱《数鸭子》

小学一年级语文《一去二三里》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3.学会5个生字和4种基本笔画并能正确书写。

  教学重点:

  正确、规范地书写5个生字。

  教学难点 :

  在田格中正确书写“四”,特别注意字的笔顺。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看图读拼音识字第1课,认识了5个生字,我们一起读一读,出示卡片:一、三、五、七、九,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几个生字。

  板书:看图读拼音识字2

  二、有顺序观察插图

  1.在实物投影上出示本课插图:

  提问:你们看看这幅图的远处有什么景物?再看看近处有什么?

  2.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三、朗读儿歌

  1.学生自由读儿歌,借助汉语拼音把字音读准确。读不准的音节旁边画上?号。

  2.质疑读不准的音节,请同学解疑。

  3.再自由读儿歌,把字音读准确。

  4.同桌小伙伴互相读一读。

  5.指名读。边读边借助插图大致了解儿歌内容。

  6.教师范读,读出乡村孩子们快乐的心情,强调“一去、烟村、亭台、八九”后面要停顿。

  7.学生练习朗读。

  四、学习生字

  (一)学习生字的音

  1.读儿歌,用画出本课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同桌同学互读生字,比比谁读得最准确?

  3.抽读生字卡片,教师纠正èr(二)的读法。

  4.找朋友游戏,巩固生字的音做。

  教师发给学生5个生字的卡片和生字的音节卡片,做找朋友游戏。如:拿着èr的卡片来到讲台,说:“我是èr,谁是我的好朋友?”手里拿着“二”字的同学,边说边走到讲台:“我是二,我是你的好朋友。”然后把卡片贴在黑板上。

  (二)了解字义

  1.回忆昨天学习的“一、三、五、七、九”这几个生字是表示什么的?是什么数?

  2.让学生知道今天学习的生字也是表示数字的,是双数。

  3.引导学生分别用这些字练习口头组词、说句,加深对字义的理解。

  (三)分析字形结构

  1.学习四种基本笔画:

  (1)出示卡片认识新笔画:横折钩、竖弯、点、捺

  (2)书空新笔画,知道这些笔画都是一笔写成的。

  (3)指导学生练习书写4种笔画。

  2.请学生借助书中P51页“写一写”的笔顺,跟随说说每个生字的笔顺和笔画。

  3.请同学说说生字的笔画和笔顺。教师强调:“二、六”是先上后下的笔顺;“八”是先左后右;“十”是先横后竖。

  由于“四”笔画多,笔顺容易错,共同学习“四”的笔画及笔顺。

  4.电脑演示

  (1)请学生跟着电脑博士书空“四”字。

  “四”的笔画依次变成红色,学生随着边书空笔顺边说笔画。有的学生往往把“四”的第二笔“横折钩”当成“横”和“竖钩”两笔,教师要特别强调,此外,“横折钩”的“钩”要小,能体现出运笔即可。

  (2)让学生边写边悟出“四”的笔顺规则是:“先外后内再封口”。

  5.请同学按笔顺描书上第3题“写一写”中的红色笔画。

  五、巩固复习

  1.读儿歌,把儿歌读正确。

  2.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规范地书写5个生字。

  2.完成课后练习2看图读拼音写字。

  教学重点:

  在田字格里写好5个生字。

  教学难点 :

  按笔顺把“四”“六”“八”3个字写漂亮。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1.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认读“二、四、六、八、十”。

  2.指名朗读儿歌。

  二、学习书写“二、四、六、八、十”

  1.回忆第一课书写的方法:

  (1)观察位置(2)观察写法(3)亲自实践

  2.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每个字笔画的占格位置,观察后自己试着在书中写一个。

  3.请学生提出书写有困难的生字:“八、六、四”

  (1)书写“四”字,

  ①看板书“四”,请学生们再一次观察每笔的占格位置,观察后请学生说一说。

  ②教师范写,学生观察老师的写法。

  教师边写边强调:第一笔“竖”,书写时稍微往里收一点,注意横中线上边的“竖”和横中线下边的“竖”应一样长。第二笔是横折钩,横不要写得太长,要看清楚竖中线左边的“横”和竖中线右边的“横”一样长时,顿笔写折钩,折笔画也稍微向里收一点,要与竖对称,“钩”不要太大。接着写“撇、竖弯”。注意两个笔画不仅写在竖中线的两侧,而且写在横中线的上边。最后写横。

  ③学生修改书中自己写的“四”字后再写一个“四”字。

  (2)书写“八”字

  ①看板书“八”,观察占格位置。

  ②观察教师范写,教师提示:第二笔“捺”,起笔在右上格,起笔要轻,收笔时轻轻顿一下再拉出捺脚。注意“撇和捺”收笔处应在一条线上。

  ③学生修改“八”字后再写一个“八”字。

  (3)书写“六”字

  ①看板书观察占格位置,请学生说一说。

  ②观察教师范写,教师提示:第一笔“点”写在竖中线上,起笔要轻,收笔时轻轻顿一下,第二笔“横”写在横中线上边一点。第三笔“撇”、第四笔“点”分别写在竖中线两侧,起笔、收笔大致要对齐。教师可在起笔和收笔处轻轻画两条横线,表示要对齐。最后一笔“点”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与第一笔“点”有所不同。

  4.展示学生书写情况,进行评议。

  三、巩固复习

  1.每个生字在生字本上写3遍,教师巡视辅导。

  2.完成课后练习2看图读拼音写字。

  (1)看看图上都画了什么?

  (2)读读图上音节,把汉字写在里。

  (3)同桌互查,比比谁书写正确、漂亮。

小学一年级语文《一去二三里》教案 篇5

  作者:雨茵

  一、教学目的

  1、认识12个字,会写3个字。认识笔画“一”。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景色美。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字和写字。

  难点:分辨“八”和“入”。

  三、教学方法

  比较记忆法、以读代讲法

  四、教具准备

  课文插图、生字卡片、数字卡片、音乐磁带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课

  1、谈话:前面我们学了汉语拼音。今天开始我们就要乘着汉语拼音的快车到汉字王国去找汉字做朋友,有了汉字朋友,我们就能看书、读报、学到更多的知识。

  2、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课。

  3、学生读课题,解释“里”。(长度单位,一里等于500米,相当于绕着我们学校的围墙走大约一圈.)

  4、《一去二三里》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书本,听老师读课文。

  二、讲授新课

  ㈠、初读课文。

  1、师范读课文。

  2、你们想不想也把课文读一遍呢?生练读,师正音。(重点强调“一”和“亭”的读音。)(“一”的本音读“yī”,但在词语或句子中会变音,有时读二声,如“一块地”、“一片海”;有时读四声,如“一棵树”、“一朵花”。本课读二声。)

  3、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指名读。

  ㈡、看图说话

  1、谈话:我们不仅要会读儿歌,而且还要读懂它,知道它讲了什么意思。

  2、(出示挂图)图上画着谁?(两个小朋友)这两个小朋友在路上看到了什么?(指导学生从远处往近处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比较多,我们一部分一部分地看。先看最远处。)

  3、最远处有几座亭子。什么是“亭子”呢?

  4、出示挂图:亭台

  这就是“亭台”,也叫亭子。你在哪儿看到过亭子吗?它有什么用?(亭子是盖在路边或山上让人们休息用的,面积比较小,只有顶,没有墙。)

  5、书上哪一句诗是描写这些亭子的呢?----生齐读:“亭台六七座。”

  6、再往近一点画着什么呢?(一树盛开的花。)

  7、几树红花点缀着村庄,使村庄变得更美了,哪句诗是描写图中的花的?---(生齐读)“八九十枝花。”

  8、你从近处看到了什么?(几座房子)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一个小村庄)

  那你知道现在大概是什么时候?(吃饭的时间)为什么呢?(因为家家房顶上都飘着做饭时冒出的烟。)

  9、是呀,煮饭的炊烟绕着整个村子,所以诗人就把村子称为“烟村”。

  10、这个村子离两个小朋友远不远呢?(不远)所以诗人说---(生齐读)“一去二三里。”

  11、一路走去,在不远处有个小村庄,四五户人家升起了袅袅炊烟,这就是书上说的----(生齐读)“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12、多美的山村呀!村民居住的房子被炊烟缭绕着,简直就象在神话中,那六七座亭台又为村庄增添了几分秀丽。远处还有粉红的桃花。粉红的桃花点缀在村庄中,使小村庄变得更美了!

  ㈢、生练读

  1你觉得这样的景色怎么样?(美)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你自己亲眼看到了这幅美景。看到这样的美景,你有什么感觉?你心里会怎么想?你的心情怎么样?(轻松、喜悦)下面,就请大家带着这样的心情美美的读一读这首诗。

  2、师范读,学生感悟读法。

  3、学生自己练读。

  4、指名读,集体评价。

  5、教师与学生赛读,男女生赛读,小组赛读。

  ㈣、自学生字

  1、谈话:同学们读得都不错。下面老师请同学们看一幅画。

  2、出示课文插图2。图上画的谁?他们在干什么?你还发现了什么?(每一位小队员衣服上的号码都对应我们今天学的一个生字。)下面请同学们拿起铅笔把课文再读一遍,一边读,一边用铅笔把生字画出来。(对照板书)

  3、自己读生字,读准确后,再把它读给同桌听。

  ㈤、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谈话:我们自己学了生字,也知道了我们今天的十个生字是表示数字的汉字。下面,老师要让同学们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看看同学们是不是真的记住了他们。

  3、做游戏:找朋友。

  三、扩展活动

  1、谈话:清代画家郑板桥有一首《咏雪诗》也用上了我们今天学的十个汉字,请大家试着读一读。

  2、教读生字:芦、总。(强调“不”的读音)

  3、出示小黑板:《咏雪诗》

  四、作业 设计

  1、今天我们学了10个表示数字的汉字。请大家课后找一找,说说看我们周围有哪些地方用上了这课的生字,比如教室里的课程表、座次表、教室门上的班级标牌,家里的日历、报纸……比比看,看谁找得多。

  2、课后找一找带有本课生字的诗或儿歌读一读。

  五、板书设计 

  插 1、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图 八九十枝花。

  第一课时

  一、复习

  1、出示生字卡片: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里、去。小组抽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出示“八”和“入”,比较。

  二、指导写字

  1、出示田字格,讲解。

  2、出示:一、二、三。师示范写,学生观察:老师写字的笔顺怎样?

  3、教学笔画“一”(横)。

  4、指导学生先描红,发现字的特点。

  5、学生在生字本上练习。

  三、背诵课文

  1、同学们,我们来到了郊外,看到了什么?请你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说一说。

  (我们来到郊外,一眼望去,二三里远的地方有一座小村庄,只有四五户人家,树林里有几座亭台,路边开满了粉红色的桃花,真美呀!)

  2、发挥想象说说看到的画面,为背诵做铺垫。

  3、练习边背诵古诗边想象山村的画面。

  4、指名背诵。

  5、集体背诵。

  四、试编儿歌

  1、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诗里一共有十个数字。你能用数字编一首儿歌吗?

  2、小组合作编儿歌。

  3、小组汇报。

  五、作业 设计

  1、练习写字。

  2、找一找,哪些儿歌或古诗里有数字?

  ◆[2005

小学一年级语文《一去二三里》教案 篇6

  一、识字写字

  本课是以童谣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表示数字的汉字,建议把识字和看图、朗读童谣结合起来,和数学课中数的认识结合起来。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识字,在读中理解。

  1、识字:

  ⑴ 生字的呈现可以通过听、读童谣,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童谣中有一至十表示数字的汉字)。十个汉字可以逐步呈现,也可以在看插图二练习说话时一起呈现。再让学生从生字条中找出另外两个要认的字“去、里”,借助课文中的拼音说说这两个字念什么,教师随机呈现生字。

  ⑵ 生字的识记,可以按以下几步进行:

  ① 引导学生看拼音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认一认,读一读。

  ② 利用插图二,借助小朋友运动服上的阿拉伯数字,认读十个表示数字的汉字。

  ③ 用生字卡片认读。本课生字中,“四”和“三”的声母是平舌音,“十”的声母是翘舌音。教学重点是读准“四”和“十”。

  ④ 在认读生字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采用形象、有趣的方法帮助学生识记。如,“八”和“入”字形相似,可让学生想想它们的不同点(“入”字分开就是“八”)。

  ⑤ 认读“去、里”,用组词、说话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字义。

  ⑶ 识字的巩固方法要有趣味性,以下方法供参考:

  ① 用“开火车”读的方式,巩固和检查生字的识记情况。

  ② 同学之间相互认读卡片,做摆词语游戏(同桌用以前认过的字卡和本课的生字卡片摆词语)。

  ③ 利用插图二做“找朋友”的游戏。让十个学生戴着头饰或手拿数字卡片站在台上,先后问:“我的朋友在哪里?”座位上持有相应汉字卡片的同学应答着跑上台:“你的朋友在这里。”全班一起跟读。

  ④ 看图填空。出示简笔画,让学生选择生字卡片填空。如,画四条鱼、五朵花……,让学生挑选相应的汉字(四、五……)贴在图画旁边。

  2、写字:

  这是学生首次学写汉字。写字前要让学生知道田字格的作用是帮助把字写端正,写匀称。要让学生认识田字格的横中线、竖中线和各小格。可以用拍手歌帮助认记:“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它来帮。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

  写字教学要注意写字习惯的培养。要求学生在动笔前先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注意不同笔画在田字格里的位置。本课要学写的三个字只含基本笔画“横”,要让学生认识这个笔画并学会书写。

  “一”只有一笔。横的写法从左到右,起笔时稍重,收笔时向右稍按一下。写在横中线上,字要居中。

  “二”两横上短下长,先写上横后写下横。上横写在上半格,下横写在下半格。字要居中。

  “三”有三横,第三横长。要从上到下书写,横与横之间距离要匀称。第二横在横中线上。

  结合书写“二”、“三”两个字,让学生了解“从上到下”的笔顺规则。

  二、朗读感悟

  本课这首童谣,琅琅上口,充满儿童情趣。朗读指导中要重视情趣的培养。

  1、在初读课文时,允许学生以较慢的速度读,以认读汉字为主。但在认识生字后,教师应强调词语连读。读熟后,可用课件出示图画的不同部分,请学生读相应的语句。

  2、本课出现了“里、去、亭台、烟村”等词语。可以利用图画,请学生在插图中找找“亭台、烟村”。解释“里”可举例,让学生大概知道一里有多远。

  3、这首童谣排列整齐,具有韵律美。朗读时,句中适当停顿,句末稍稍延长,数词可读得略重些,突出山村虽小,景色却很美。

  三、实践活动

  1、在我们周围找找本课的生字。如,教室内的课程表,教室门上的班级标牌,家里的日历、门牌、报纸,提高学生主动识字的积极性。

  2、读儿歌:(练时注音)

  一头牛,两匹马,

  三条鱼,四只鸭,

  五本书,六枝笔,

  七棵果树八朵花,

  九架飞机十辆车,

  用错量词出笑话。

  四、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2课时。

  五、资料袋

  咏雪诗

  郑板桥

  一片二片三四片,

  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

  飞入芦花总不见。

小学一年级语文《一去二三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4种笔画。

  2、能借助汉语拼音读通课文,通过看图朗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通过诵读,体会小山村的优美和生活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读通课文,规范地写字。

  【教学准备】

  课件。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学完了汉语拼音,我们就可以借助拼音读书、识字啦,你们高兴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借助汉语拼音来学习一首小诗。

  2、板书课题,教学生读课题。

  二、指导看图说图意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你是怎么知道的?

  2、这是离我们不远的一个小山村,只要走上二三里路就可以到达,再看看有几户人家?

  3、这里住的人家不多,只有四五家。再数数看,图上有几座亭台楼阁?

  4、花多吗?能数得清吗?

  三、初读课文

  1、刚才我们看的图片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诗中所写的内容,请同学们边看屏幕,边听朗读。

  2、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3、指名分句读古诗。

  4、齐读。

  5、通过读课文,看图片,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四、学习生字

  1、认识田字格前的四个生字:

  ⑴ 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借助拼音读生字。

  ⑵ 指名认读生字。

  ⑶ 去掉拼音让学生认读生字。

  2、学习书写生字一、二、三、四、五、六:

  ⑴ 出示投影,教师讲述田字格中的字是本课要求学习的生字。这些字要做到会读,会写、会用。另外,我们还要认识几种笔画。

  ⑵ 齐读生字。

  ⑶ 让学生在课文中把生字一一画出来。

  五、指导写字

  1、认识生字中的笔画。

  2、教师范写生字。

  3、学生描红,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写字姿势。

  展示学生写得好的字。

小学一年级语文《一去二三里》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一去二三里)是鄂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中的第一篇古诗诵读。这首诗是北宋哲学家邵雍所作,短短的20个字中,就有10个数字,这10个数字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巧妙地将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等景物编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宁静、清远、恬淡、秀美的山村风景画。

  全诗描绘的意境是: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炊烟袅袅的小山村,村子里有几户人家,山顶上有几座小亭子,路旁盛开着美丽的鲜花。

  诗中的“二、三”虚指方圆之地,“四、五”泛指村落之小,“六、七”体现亭台之隐约可见,“八、九、十”形容山花烂漫,多而绚丽。

  整首诗朴实有趣,琅琅上口,令人回味不已。

  [教学目标]

  1.会认“三、台、六、十、花”五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山村景色的美丽、恬静。

  [教学重难点l

  认识5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设计理念]

  变“逐字逐句地说文解词”,为“以情激情,情中导学的自主学习”。

  1.创设情境,步人诗境。低年级古诗诵读的教学要照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力求做到人情人境,激发兴趣,把学生引人一个如诗如画般的世界,突破学生思维从形象到抽象过渡时情景与思维脱节的难题。

  2.自读自悟,了解诗意。让学生不断地在自主朗读、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诗意。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加深对古诗的了解,享受审美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都会数数吧,我们来个数数比赛,从1到10看谁数得准。

  2.1—10是十个有趣的数字,宋代有位叫邵雍的诗人把它们串在一起,写成了一首美丽的诗,咱们一起去读读吧!

  3.(出示课题)谁会读课题?(指名读,齐读。相机纠正“二”“三”的发音)

  二、借助拼音,初读古诗

  1.请大家打开书,借助拼音,自己读读这首小诗,要读准字音哟。(学生自由试读)

  2.(出示课后双横线中的字)这些字中有你认识的吗?给大家说说你是怎样认识的。

  3.调皮的生字宝宝和我们玩起了捉迷藏,都躲到古诗里去了。你能在诗中找到它们吗?快拿出铅笔,用横线把这几个字标出来,再借助拼音大声读3遍。(学生圈划生字,认读生字)

  4.请同学们分成小组,读读这5个宇。读准了,一起夸夸他;没读准,一起帮帮他,好吗?(学生分组练读生字,互相纠正字音。

  教师巡视指导。

  5.过渡:这些字你们都会读了吗?现在,老师可要检查了。

  (1)(出示“三”、“十”)

  ①谁会读这两个字?(指名读)

  ②大家都来读一读,你发现它们在读音上有什么不同吗?

  (提醒学生读准平、翘舌音)我们再来读一遍,好吗?(学生齐读)

  ③诗中还有哪些字是平舌音,哪些字是翘舌音呢?(学生说,教师一一出示“村”、“四”、“座”、“二”、“枝”)看看谁的小舌头最灵活,能把这几个字都读准。(指名读,教师伺机正音)

  (2)(出示“台”、“六”、“花”)这3个字谁会读?(指名读,齐读)

  (3)“小小火车开起来,快快开到——”(随机抽字卡,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4)(出示“烟村”、“亭台”)谁能当小老师教大家读这两个词?(指名带读,提醒学生读准后鼻音)

  (5)(把去掉拼音的生字词写在花朵形的卡片上,贴在黑板上)在花儿的反面,藏着一个字词宝宝,如果你能正确、大声地读出它的名字,这朵花就属于你了。

  ①(请学生上台随意翻卡片认读)读对了,大家鼓鼓掌;没读准,大家摆摆手。

  ②请读对了的同学带着大家读一读。

  6.字音都读准了,谁能把古诗连起来给大家读一读。(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当小评委,看他读得准不准,通不通。(师生评议,在评价中渗透朗读方法)

  7.请全班同学一起朗读古诗。(齐读)

  三、借助画面,诵读古诗

  1.过渡:想去郊游吗?今天我们就到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去游玩吧。

  2.(在音乐中出示画面)瞧,在这座小山村里,稀稀落落地坐落着几户人家,烟囱里偶尔飘出缕缕青烟。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山峦,在葱绿的树木间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座古色古香的亭子。村子周围,到处点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

  3.在这样一个小山村里游玩,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体会。)

  4.山村风光的确很美,诗人也用一首诗来赞美它。(教师配乐范读古诗)

  5.(出示第一、二句)

  (1)(出示画面)一眼望去,二三里路远的地方,你看到了什么?(几座房子)小山村的烟囱里有时会飘出袅袅炊烟,这就是“烟村”。

  (2)谁愿意把第一、二句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

  (3)没走多远,就看到了美丽的小山村,多轻松啊。村子不大,只有几户人家。谁再来读读第一、二句?(指名读,齐读)

  6.(出示第三、四句)

  (1)(出示画面)快看,远处的小山上有什么?(亭子)亭子也叫“亭台”。近处,有什么?(开得正艳的花朵)

  (2)请把你看到的美丽景色介绍给大家。(自由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

  (3)村子四周的景色这么美,我们一起美美地读读吧。(齐读)

  7.同桌的两个同学合作,一个读第一、二句,一个读第三、四句,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8.谁能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大家闭上眼睛认真听,看他能把你带到那美丽的地方吗?(指名读全诗,在评议中进一步感悟山村的秀美,激发学生的情感。)

  9.炊烟袅绕的村庄,古朴美丽的亭台,艳丽芬芳的鲜花,组成了一个多么幽静美丽的世外桃源。让我们再放眼去看——看吧.

  (配乐齐读)

  四、借助游戏,背诵古诗

  1.过渡: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吧。

  2.(给每个小组发一个卡片盒,在盒子里有这首古诗的每个字)每组四个人,共同将卡片摆成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古诗。然后,第一个人朗读古诗的第一句,第二个人接着朗读第二句,依次类推,看哪组摆得快,读得好。(学生练习)

  3.请你当个小小宣传员,介绍一下小山村的美景。(学生自由背诵,用击鼓传花的方式指名配乐、配画背诵)

  4.小结:听了你们的诵读和介绍,老师也喜欢上了小山村、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背诵古诗,让更多的人也喜欢它,好吗?(师生共同背诵)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找找其他含有数字的古诗,读一读,并和小伙伴交流。

小学一年级语文《一去二三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字,会写“一,二,三”3个字。

  2、认识1种笔画“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这之前我们已经学会了拼音,着下我们能够运用拼音知识去认识汉字了,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进入“识字”学习了。

  二、认字

  1、请大家翻到45页,先自己小声读一读图下的2个生字,然后同桌,一人读,另一人对照黑板上老师给出的注音,看看他是否读准了,没读准的请你帮一帮,然后交换角色。

  2、用卡片检查,看看哪组读得又准有快。(分组比赛)

  3、“八”“九”各象什么字?

  老师演示:“八”的撇和捺不能*在一起了 ,中间要有空隙;“九”字先写撇 。

  4、看图填空:

  出示图片:田,瓜,鱼,花 ,球

  ( )块田 ( )片瓜 ( )条鱼 ( )朵花 ( )个球

  5、游戏:找朋友:

  请大家戴上自己的数字头饰。请十个小朋友上台,一个一个地说:“我的朋友在哪里”座位上有相应汉字图片的同学起立应答:“你的朋友在这里”。然后大家一起读这个字。

  三、写字

  1、认识田字格:田字格是帮助我们把字写端正,写匀称。横中线,竖中线,小格的说法。拍手儿歌: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它来帮。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

  2、笔画:在写字前我们先看看书上田字格中的范字,先用铅笔描一描,看看三个字有怎样的笔画,长短一样吗?为什么书上的字能写得那么好呢?我们也能写得那么好!(有信心)动笔前先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

  ⑴ “一”的写法:横写法,从左到右,起笔是稍重,收笔时向右稍按一下。写在横中线上,左右各半,长度相等。

  ⑵ “二”的写法:两横,上短下长,先上横,后下横。上横写在上半格,下横写在下半格。也是竖中线两边左右各半,长度一样。

  ⑶ “三”的写法:第三横长,从上到下,不仅左右各半,而且横与横之间距离相当。

  3、示范写字。

  四、总结

小学一年级语文《一去二三里》教案 篇10

  新教材对认字、写字的要求不同,识写分开、多认少写,减轻学生学习写字的负担,又尽可能让学生多识字,尽早地进行阅读。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与原教材相比,识字量明显加大。为了帮助学生识字和巩固识字,我在教学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读中识字,在游戏中识字,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能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孩子和文字多次见面。教给孩子识字的方法,放手让孩子自主识字,畅所欲言,只要是孩子想到的.,积极给予鼓励。利用生字卡片识字,做“小小邮差”、“火眼金睛”、“开火车”等游戏。让孩子轻松快乐地阅读识字。教学是实施《课程标准》的主渠道。如何把新课标所体现的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策略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效果,就要求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使学生真有所获,确有所得。

小学一年级语文《一去二三里》教案 篇11

  佚名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很小的时候就读过这首诗,现在多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都将它选为一年级小朋友的开蒙读物,为什么呢?细细读来,真的看出了一些门道。

  第一是它简约。短短20个字,寥寥几笔,就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诗是要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的,所以,诗的用词也到了简略得不能再简约的程度。你就拿这首诗来说吧,诗中的一个“去”字便有了行动,有了动感;一个“里”字便有了距离,一个“烟村”和“四五家”便有了村落的生气和小村庄的摸样,一个楼台和花,便有了小小村庄的幽雅和静谧,甚至让人联想到淑女摇扇婀娜和书生捧书吟咏的情境。所以我们说,简略的奥妙就是要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揣度的空间,遐想的天地。再加上诗的二、四两句的句尾“家”和“花”同为“a”韵,所以一路读来押韵合辙,朗朗上口。

  第二是它有趣味。据查,这首诗乃北宋理学家邵雍所写。这首诗之所以十分逗趣,那是因为此诗活用了数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首诗逗趣就“逗”在数字上。你看,一首短短20个字小诗中,竟然用了10个依次排列的数字,而且一点也不生硬。可以说,这首诗既是儿童学习一到十这几个数字,熟悉它们的排列顺序,练习书写汉字基本笔画的好课文。这同时可以证明:只要用得好,数字进入文学作品就会增添其特殊的魅力。

  第三是它有意境。意境何来?非常重要的一条是此诗使用了“列锦”的修辞手法。所谓“列锦”,就是将几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排列起来构成句子的一种修辞手法。谭永祥先生在《修辞新格》中说:“古典诗歌作品里面,有一种颇为奇特的句式,即以名词或以名词为中心的定名结构组成,里面没有形容词谓语,却能写景抒情;没有动词谓语,却能叙事述怀,这种语言现象……我们把它叫做‘列锦’。”你看!在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的诗句中,“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了淡雅、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说到这里,我更加明白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者为什么要将这首诗放在专门的识字教材和词串识字组合成组的初衷和原委了。著名的“系统论”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也就是说,当这首诗进入了词串识字这一系统的时候,它所拥有的功能就会大大的优于自身原有的功能。

  ◆[2005

小学一年级语文《一去二三里》教案 篇12

  作者:北环路小学 陈惠英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3.学会5个生字和4种基本笔画并能正确书写。

  教学重点:

  正确、规范地书写5个生字。

  教学难点 :

  在田格中正确书写“四”,特别注意字的笔顺。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看图读拼音识字第1课,认识了5个生字,我们一起读一读,出示卡片:一、三、五、七、九,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几个生字。

  板书:看图读拼音识字2

  二、有顺序观察插图

  1.在实物投影上出示本课插图:

  提问:你们看看这幅图的远处有什么景物?再看看近处有什么?

  2.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三、朗读儿歌

  1.学生自由读儿歌,借助汉语拼音把字音读准确。读不准的音节旁边画上?号。

  2.质疑读不准的音节,请同学解疑。

  3.再自由读儿歌,把字音读准确。

  4.同桌小伙伴互相读一读。

  5.指名读。边读边借助插图大致了解儿歌内容。

  6.教师范读,读出乡村孩子们快乐的心情,强调“一去、烟村、亭台、八九”后面要停顿。

  7.学生练习朗读。

  四、学习生字

  (一)学习生字的音

  1.读儿歌,用画出本课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同桌同学互读生字,比比谁读得最准确?

  3.抽读生字卡片,教师纠正èr(二)的读法。

  4.找朋友游戏,巩固生字的音做。

  教师发给学生5个生字的卡片和生字的音节卡片,做找朋友游戏。如:拿着èr的卡片来到讲台,说:“我是èr,谁是我的好朋友?”手里拿着“二”字的同学,边说边走到讲台:“我是二,我是你的好朋友。”然后把卡片贴在黑板上。

  (二)了解字义

  1.回忆昨天学习的“一、三、五、七、九”这几个生字是表示什么的?是什么数?

  2.让学生知道今天学习的生字也是表示数字的,是双数。

  3.引导学生分别用这些字练习口头组词、说句,加深对字义的理解。

  (三)分析字形结构

  1.学习四种基本笔画:

  (1)出示卡片认识新笔画:横折钩、竖弯、点、捺

  (2)书空新笔画,知道这些笔画都是一笔写成的。

  (3)指导学生练习书写4种笔画。

  2.请学生借助书中P51页“写一写”的笔顺,跟随说说每个生字的笔顺和笔画。

  3.请同学说说生字的笔画和笔顺。教师强调:“二、六”是先上后下的笔顺;“八”是先左后右;“十”是先横后竖。

  由于“四”笔画多,笔顺容易错,共同学习“四”的笔画及笔顺。

  4.电脑演示

  (1)请学生跟着电脑博士书空“四”字。

  “四”的笔画依次变成红色,学生随着边书空笔顺边说笔画。有的学生往往把“四”的第二笔“横折钩”当成“横”和“竖钩”两笔,教师要特别强调,此外,“横折钩”的“钩”要小,能体现出运笔即可。

  (2)让学生边写边悟出“四”的笔顺规则是:“先外后内再封口”。

  5.请同学按笔顺描书上第3题“写一写”中的红色笔画。

  五、巩固复习

  1.读儿歌,把儿歌读正确。

  2.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规范地书写5个生字。

  2.完成课后练习2看图读拼音写字。

  教学重点:

  在田字格里写好5个生字。

  教学难点 :

  按笔顺把“四”“六”“八”3个字写漂亮。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1.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认读“二、四、六、八、十”。

  2.指名朗读儿歌。

  二、学习书写“二、四、六、八、十”

  1.回忆第一课书写的方法:

  (1)观察位置(2)观察写法(3)亲自实践

  2.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每个字笔画的占格位置,观察后自己试着在书中写一个。

  3.请学生提出书写有困难的生字:“八、六、四”

  (1)书写“四”字,

  ①看板书“四”,请学生们再一次观察每笔的占格位置,观察后请学生说一说。

  ②教师范写,学生观察老师的写法。

  教师边写边强调:第一笔“竖”,书写时稍微往里收一点,注意横中线上边的“竖”和横中线下边的“竖”应一样长。第二笔是横折钩,横不要写得太长,要看清楚竖中线左边的“横”和竖中线右边的“横”一样长时,顿笔写折钩,折笔画也稍微向里收一点,要与竖对称,“钩”不要太大。接着写“撇、竖弯”。注意两个笔画不仅写在竖中线的两侧,而且写在横中线的上边。最后写横。

  ③学生修改书中自己写的“四”字后再写一个“四”字。

  (2)书写“八”字

  ①看板书“八”,观察占格位置。

  ②观察教师范写,教师提示:第二笔“捺”,起笔在右上格,起笔要轻,收笔时轻轻顿一下再拉出捺脚。注意“撇和捺”收笔处应在一条线上。

  ③学生修改“八”字后再写一个“八”字。

  (3)书写“六”字

  ①看板书观察占格位置,请学生说一说。

  ②观察教师范写,教师提示:第一笔“点”写在竖中线上,起笔要轻,收笔时轻轻顿一下,第二笔“横”写在横中线上边一点。第三笔“撇”、第四笔“点”分别写在竖中线两侧,起笔、收笔大致要对齐。教师可在起笔和收笔处轻轻画两条横线,表示要对齐。最后一笔“点”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与第一笔“点”有所不同。

  4.展示学生书写情况,进行评议。

  三、巩固复习

  1.每个生字在生字本上写3遍,教师巡视辅导。

  2.完成课后练习2看图读拼音写字。

  (1)看看图上都画了什么?

  (2)读读图上音节,把汉字写在里。

  (3)同桌互查,比比谁书写正确、漂亮。

  ◆[2004

小学一年级语文《一去二三里》教案 篇13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3个字。

  2、认识笔画“—”,能在田字格中按笔顺正确地书写生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初步感受童谣中表现的意境镁。

  【教学准备】

  课件、头饰。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拍手游戏导入新课学习

  1、做数字拍手游戏。

  2、导入新课:

  师说这些数字宝宝真是太可爱了,他们不但可以编进游戏中,还可以编进诗里去呢!请听

  (课件播放|配图诗朗读)

  3、点明课题、出示课题: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童谣《一去二三里》,它就在我们的书上。

  二、读准字音,学会正确地朗读童谣

  1、提出朗读要求:

  小朋友一定很想读了,但是等一等,先听听要求,把每个音节都拼读准确,特别是平、翘舌音,前、后鼻音。遇到不会拼读的可向附近的同学请教,也可以举手向老师求助。

  2、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辅差。

  3、了解学生读童谣情况:

  谁会读童谣了?

  ⑴ 指名读,其他小朋友仔细听听,要特别留意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读得怎样。

  (有读得不准的,请生指出帮其正音,全班读读易错的字,特别是“烟、村、亭、四、十”等)

  ⑵ 把易读错的字集中起来再读读。

  ⑶ 拿起书本,一起把整首童谣读一读。

  三、进一步认识生字

  师小朋友真能干,通过自己拼读音节,同学之间互帮互学,已经会读这首童谣了。

  1、找出数字宝宝:

  拿起笔把躲进童谣里的十个数字宝宝圈出来再认一认。

  2、按顺序认读带音节数字:

  利用课件有顺序地出现带音节的数认字宝宝,开火车跟这些宝宝打招呼。

  3、打乱顺序读去音节数字:

  自由读,不会的看看书中的音节。

  两人抢读。

  4、找朋友游戏:

  规则事先老师已经发给每人一张卡片,卡片上是以不同文字形式表示的十个数字宝宝,有中文、阿拉伯、英文的。大家离开位置自由组合,找到表示同一意思的数字拉起手,然后一组组汇报。

  5、课件出示“先、里”学习这两个生字:

  师还有两个字宝宝要和你们打招呼,它们是谁?

  ⑴ 组词比赛:

  师“先、里”说他们的用处可大了,可以组成很多词,我们男、女同学比赛一下,看看他们谁组的词多。(帖出男、女生头像,在下面划“正”字,以决出胜负)

  ⑵ 用“先、里”说话。

  6、进一步认识数字的意义:

  师十个数字宝宝又来了,他们说“我们啊,跟人类的生活联系最紧密了,生活中随时随处都会有我们的存在,不信,你看看自己,看看周围,想一想,一定能找到我们的。(钟、日历、电影院、门牌号,引导学生发现人体组成部分的数量,自己学习用品的数量,教室里各类物品的数量以及听课老师的数量。不但能发现显性的数字,还能发现隐性的数字。)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字宝宝,加深了对数字意义的认识,又进行了数字的运用,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又训练了他们的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更使学生体会到了语言文字的作用和魅力,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使语文学习生活化。

  四、再读无音节童谣,巩固识字

  课件出示被脱掉了帽子的童谣,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五、学写字(重用课件指导)

  1、认识田字格。(横竖中线,左右上下格)

  2、指导“一、二、三”书写:

  ⑴ 认识笔画“—”,书空一遍。

  ⑵ 讲解笔顺。

  ⑶ 跟着电脑博士在空中写一遍。

  ⑷ 描一描。

  ⑸ 师范写。

  ⑹ 生练习书写生字:

  提前写好的读读老师送给你们的诗歌。

  《数字歌》。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课件出示看图填字题,请学生做一做。

  二、再读童谣,深入体会童谣意境

  1、读书指导:

  师我们读书啊,不光是用嘴巴读,还要用心去读,怎么样是用心读呢?就是我们啊,读到什么想到什么,边读边想,仔细领会,这样子读,才会读得更有味,更吸引人。

  2、自由读读,边读边想。

  3、指名说说,你读时想到什么了?

  相机释疑:“二三里”(点击图片解释饶操场跑道四五圈)

  “亭台”亭子。

  “烟村”冒着炊烟的村庄。

  4、看课件情景朗读童谣,让学生置身于诗歌所描写的意境中去朗读,披文入境,更深层次地理解文本内涵,感受语言文字表达的魅力,初步培养他们的语言感受能力

  5、配乐朗读童谣(站起来读)。

  三、知识链接

  朗读诗歌《咏雪诗》谈谈体会。

  四、做做随堂练习

  【设计意图】

  本首童谣是数字意义启蒙学习的好教材。学生对这首童谣比较熟悉,幼儿园里就接触过。但那时学生读童谣是无意识的,有口无心的,甚至有一些字音也无法读准。本册教材安排这首童谣作为第一节识字课,除了要求会读会用的字,还出现了四会字,要求“会读、会认、会用、会写。”

  “人生起步识字始”,第一节识字课是学生以后识好字的关键,所以上好这一节课的意义非常重要。,如何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养成学生良好的识字习惯,懂得识字的一些方法呢?又如何根据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特点来开展本课的学习呢?这些问题是我在设计教学时所思考的,因此我本课的教学设计也是紧扣这几个问题进行的,现阐述如下

  一、以游戏活动的形式组织教学

  这是我首先想到的组织方式,因为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游戏活动是他们最喜欢的,玩是他们的天性啊。于是我这节课就以游戏贯穿教学始终。课一开始,就以数字拍手游戏引出本课教学。老师以“数字宝宝太可爱了,不但可以编进游戏中,还可以编进诗里边去呢”这一句话导出新课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字就被激发起来了,这为本课的教学打下了很好的情感基础。再接下去的学习中,我以“跟数字宝宝打招呼、数字宝宝找朋友”等形式来加深小朋友对数字宝宝的认识,考虑到学生对数字已有感性的认识,但真正看到每个数字宝宝准确地认出来,很多孩子其实还不会。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在按顺序读出数字宝宝之后让数字宝宝摘掉帽子变换顺序排队出现,再让学生认认,及时知道学生要看着字去读准字,不能瞎读 、有口无心地读。这样的设计既有趣味性,又渗透了良好读书认字习惯的培养。

  在“数字宝宝找朋友”的游戏中,我让阿拉伯、中文、英文数字宝宝交朋友。这一环节既加强了对数字宝宝字形的记忆,又加深了对数字宝宝意义的认识,更让他们懂得了同样的数字宝宝可以用不同的文字表示出来。

  然后在“先、里”两个字的学习时,我安排了男、女同学比赛着用“去、里”组词说话的活动,让学生在竞争的环境中学习,激活他们的思维,开拓他们的智慧,从小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

  把“先、里”两个字单独出现让学生学习,我是考虑到了本课的十个数字宝宝对小朋友来说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而“先、里”字形的认识就成了识字的难点。因而我就采用了“单独另类呈现”的形式来教学,以加深学生对这两个字形的记忆。有些“另类”的东西不是特别能引起人的无意注意吗?我在这里就套用了一下,以达到记忆字形的目的。

  二、与生活紧密联系,让语文学习生活化

  我们都知道,课程来源于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数字宝宝离我们真的的太近了,我们生活中无时无处都有他们的存在。于是我就设计了“找找我们身上以及身边的数字宝宝”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中发现数字宝宝。当他们发现了“显性的数字宝宝”,像“日课表、作息时间表、钟表、日历、作业本”等上面的数字,我在表扬他们真会观察时,又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去发现“隐性的数字宝宝”,像“一台电视机、一条红领巾、三十条红领巾、多彩的生活五个字、我们大家在一起七个字”等,学生为自己能发现躲在暗处的数字宝宝而兴奋而激动,在这里他们尝到了成功的乐趣,思维特别的活跃,每发现一个数字宝宝都会带给无尽的喜悦,他们探究着、发现着、思索着、表达着,从而深刻体会到了数字宝宝的用处,感受到了数字宝宝与人类关系的密切。

  三、课内向课外延伸,建立知识链接

  在学了《一去二三里》之后,我还推荐给小朋友两首儿歌,里边也都有数字宝宝。同时,我告诉学生其实还有很多诗歌也是有数字宝宝的,把孩子从课内阅读引向课外阅读,引导孩子们与更多的生字宝宝、更多的儿歌亲密接触,从而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识字、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走上自主学习的道路、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是我本课教学的目的,本课的教学设计努力体现这种大语文教学观。

  四、留下充余的时间练习写字

  写字教学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本课是写字教学的起始课,因此我特别注意了对学生写字习惯的培养。从“田字格、横中线、竖中线”的认识到基本笔画的认识,以及写字的笔顺指导,我都是从细微处着眼,通过课件演示、教师范写、学生防写、临写,扎实的地进行训练。好习惯的形成可以让学生终身受益,可怀习惯一旦形成改就难了 。所以我想应该舍得花时间给学生写字,最好让学生能在课堂上写好字,保证写字的质量。

小学一年级语文《一去二三里》教案 篇14

  作者:雨茵

  一、教学目的

  1、认识12个字,会写3个字。认识笔画“一”。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景色美。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字和写字。

  难点:分辨“八”和“入”。

  三、教学方法

  比较记忆法、以读代讲法

  四、教具准备

  课文插图、生字卡片、数字卡片、音乐磁带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课

  1、谈话:前面我们学了汉语拼音。今天开始我们就要乘着汉语拼音的快车到汉字王国去找汉字做朋友,有了汉字朋友,我们就能看书、读报、学到更多的知识。

  2、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课。

  3、学生读课题,解释“里”。(长度单位,一里等于500米,相当于绕着我们学校的围墙走大约一圈.)

  4、《一去二三里》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书本,听老师读课文。

  二、讲授新课

  ㈠、初读课文。

  1、师范读课文。

  2、你们想不想也把课文读一遍呢?生练读,师正音。(重点强调“一”和“亭”的读音。)(“一”的本音读“yī”,但在词语或句子中会变音,有时读二声,如“一块地”、“一片海”;有时读四声,如“一棵树”、“一朵花”。本课读二声。)

  3、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指名读。

  ㈡、看图说话

  1、谈话:我们不仅要会读儿歌,而且还要读懂它,知道它讲了什么意思。

  2、(出示挂图)图上画着谁?(两个小朋友)这两个小朋友在路上看到了什么?(指导学生从远处往近处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比较多,我们一部分一部分地看。先看最远处。)

  3、最远处有几座亭子。什么是“亭子”呢?

  4、出示挂图:亭台

  这就是“亭台”,也叫亭子。你在哪儿看到过亭子吗?它有什么用?(亭子是盖在路边或山上让人们休息用的,面积比较小,只有顶,没有墙。)

  5、书上哪一句诗是描写这些亭子的呢?----生齐读:“亭台六七座。”

  6、再往近一点画着什么呢?(一树盛开的花。)

  7、几树红花点缀着村庄,使村庄变得更美了,哪句诗是描写图中的花的?---(生齐读)“八九十枝花。”

  8、你从近处看到了什么?(几座房子)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一个小村庄)

  那你知道现在大概是什么时候?(吃饭的时间)为什么呢?(因为家家房顶上都飘着做饭时冒出的烟。)

  9、是呀,煮饭的炊烟绕着整个村子,所以诗人就把村子称为“烟村”。

  10、这个村子离两个小朋友远不远呢?(不远)所以诗人说---(生齐读)“一去二三里。”

  11、一路走去,在不远处有个小村庄,四五户人家升起了袅袅炊烟,这就是书上说的----(生齐读)“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12、多美的山村呀!村民居住的房子被炊烟缭绕着,简直就象在神话中,那六七座亭台又为村庄增添了几分秀丽。远处还有粉红的桃花。粉红的桃花点缀在村庄中,使小村庄变得更美了!

  ㈢、生练读

  1你觉得这样的景色怎么样?(美)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你自己亲眼看到了这幅美景。看到这样的美景,你有什么感觉?你心里会怎么想?你的心情怎么样?(轻松、喜悦)下面,就请大家带着这样的心情美美的读一读这首诗。

  2、师范读,学生感悟读法。

  3、学生自己练读。

  4、指名读,集体评价。

  5、教师与学生赛读,男女生赛读,小组赛读。

  ㈣、自学生字

  1、谈话:同学们读得都不错。下面老师请同学们看一幅画。

  2、出示课文插图2。图上画的谁?他们在干什么?你还发现了什么?(每一位小队员衣服上的号码都对应我们今天学的一个生字。)下面请同学们拿起铅笔把课文再读一遍,一边读,一边用铅笔把生字画出来。(对照板书)

  3、自己读生字,读准确后,再把它读给同桌听。

  ㈤、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谈话:我们自己学了生字,也知道了我们今天的十个生字是表示数字的汉字。下面,老师要让同学们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看看同学们是不是真的记住了他们。

  3、做游戏:找朋友。

  三、扩展活动

  1、谈话:清代画家郑板桥有一首《咏雪诗》也用上了我们今天学的十个汉字,请大家试着读一读。

  2、教读生字:芦、总。(强调“不”的读音)

  3、出示小黑板:《咏雪诗》

  四、作业 设计

  1、今天我们学了10个表示数字的汉字。请大家课后找一找,说说看我们周围有哪些地方用上了这课的生字,比如教室里的课程表、座次表、教室门上的班级标牌,家里的日历、报纸……比比看,看谁找得多。

  2、课后找一找带有本课生字的诗或儿歌读一读。

  五、板书设计 

  插 1、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图 八九十枝花。

  第一课时

  一、复习

  1、出示生字卡片: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里、去。小组抽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出示“八”和“入”,比较。

  二、指导写字

  1、出示田字格,讲解。

  2、出示:一、二、三。师示范写,学生观察:老师写字的笔顺怎样?

  3、教学笔画“一”(横)。

  4、指导学生先描红,发现字的特点。

  5、学生在生字本上练习。

  三、背诵课文

  1、同学们,我们来到了郊外,看到了什么?请你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说一说。

  (我们来到郊外,一眼望去,二三里远的地方有一座小村庄,只有四五户人家,树林里有几座亭台,路边开满了粉红色的桃花,真美呀!)

  2、发挥想象说说看到的画面,为背诵做铺垫。

  3、练习边背诵古诗边想象山村的画面。

  4、指名背诵。

  5、集体背诵。

  四、试编儿歌

  1、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诗里一共有十个数字。你能用数字编一首儿歌吗?

  2、小组合作编儿歌。

  3、小组汇报。

  五、作业 设计

  1、练习写字。

  2、找一找,哪些儿歌或古诗里有数字?

  ◆[2005

小学一年级语文《一去二三里》教案 篇15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3.学会5个生字和4种基本笔画并能正确书写。

  教学重点:

  正确、规范地书写5个生字。

  教学难点 :

  在田格中正确书写“四”,特别注意字的笔顺。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看图读拼音识字第1课,认识了5个生字,我们一起读一读,出示卡片:一、三、五、七、九,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几个生字。

  板书:看图读拼音识字2

  二、有顺序观察插图

  1.在实物投影上出示本课插图:

  提问:你们看看这幅图的远处有什么景物?再看看近处有什么?

  2.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三、朗读儿歌

  1.学生自由读儿歌,借助汉语拼音把字音读准确。读不准的音节旁边画上?号。

  2.质疑读不准的音节,请同学解疑。

  3.再自由读儿歌,把字音读准确。

  4.同桌小伙伴互相读一读。

  5.指名读。边读边借助插图大致了解儿歌内容。

  6.教师范读,读出乡村孩子们快乐的心情,强调“一去、烟村、亭台、八九”后面要停顿。

  7.学生练习朗读。

  四、学习生字

  (一)学习生字的音

  1.读儿歌,用画出本课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同桌同学互读生字,比比谁读得最准确?

  3.抽读生字卡片,教师纠正èr(二)的读法。

  4.找朋友游戏,巩固生字的音做。

  教师发给学生5个生字的卡片和生字的音节卡片,做找朋友游戏。如:拿着èr的卡片来到讲台,说:“我是èr,谁是我的好朋友?”手里拿着“二”字的同学,边说边走到讲台:“我是二,我是你的好朋友。”然后把卡片贴在黑板上。

  (二)了解字义

  1.回忆昨天学习的“一、三、五、七、九”这几个生字是表示什么的?是什么数?

  2.让学生知道今天学习的生字也是表示数字的,是双数。

  3.引导学生分别用这些字练习口头组词、说句,加深对字义的理解。

  (三)分析字形结构

  1.学习四种基本笔画:

  (1)出示卡片认识新笔画:横折钩、竖弯、点、捺

  (2)书空新笔画,知道这些笔画都是一笔写成的。

  (3)指导学生练习书写4种笔画。

  2.请学生借助书中P51页“写一写”的笔顺,跟随说说每个生字的笔顺和笔画。

  3.请同学说说生字的笔画和笔顺。教师强调:“二、六”是先上后下的笔顺;“八”是先左后右;“十”是先横后竖。

  由于“四”笔画多,笔顺容易错,共同学习“四”的笔画及笔顺。

  4.电脑演示

  (1)请学生跟着电脑博士书空“四”字。

  “四”的笔画依次变成红色,学生随着边书空笔顺边说笔画。有的学生往往把“四”的第二笔“横折钩”当成“横”和“竖钩”两笔,教师要特别强调,此外,“横折钩”的“钩”要小,能体现出运笔即可。

  (2)让学生边写边悟出“四”的笔顺规则是:“先外后内再封口”。

  5.请同学按笔顺描书上第3题“写一写”中的红色笔画。

  五、巩固复习

  1.读儿歌,把儿歌读正确。

  2.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规范地书写5个生字。

  2.完成课后练习2看图读拼音写字。

  教学重点:

  在田字格里写好5个生字。

  教学难点 :

  按笔顺把“四”“六”“八”3个字写漂亮。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1.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认读“二、四、六、八、十”。

  2.指名朗读儿歌。

  二、学习书写“二、四、六、八、十”

  1.回忆第一课书写的方法:

  (1)观察位置(2)观察写法(3)亲自实践

  2.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每个字笔画的占格位置,观察后自己试着在书中写一个。

  3.请学生提出书写有困难的生字:“八、六、四”

  (1)书写“四”字,

  ①看板书“四”,请学生们再一次观察每笔的占格位置,观察后请学生说一说。

  ②教师范写,学生观察老师的写法。

  教师边写边强调:第一笔“竖”,书写时稍微往里收一点,注意横中线上边的“竖”和横中线下边的“竖”应一样长。第二笔是横折钩,横不要写得太长,要看清楚竖中线左边的“横”和竖中线右边的“横”一样长时,顿笔写折钩,折笔画也稍微向里收一点,要与竖对称,“钩”不要太大。接着写“撇、竖弯”。注意两个笔画不仅写在竖中线的两侧,而且写在横中线的上边。最后写横。

  ③学生修改书中自己写的“四”字后再写一个“四”字。

  (2)书写“八”字

  ①看板书“八”,观察占格位置。

  ②观察教师范写,教师提示:第二笔“捺”,起笔在右上格,起笔要轻,收笔时轻轻顿一下再拉出捺脚。注意“撇和捺”收笔处应在一条线上。

  ③学生修改“八”字后再写一个“八”字。

  (3)书写“六”字

  ①看板书观察占格位置,请学生说一说。

  ②观察教师范写,教师提示:第一笔“点”写在竖中线上,起笔要轻,收笔时轻轻顿一下,第二笔“横”写在横中线上边一点。第三笔“撇”、第四笔“点”分别写在竖中线两侧,起笔、收笔大致要对齐。教师可在起笔和收笔处轻轻画两条横线,表示要对齐。最后一笔“点”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与第一笔“点”有所不同。

  4.展示学生书写情况,进行评议。

  三、巩固复习

  1.每个生字在生字本上写3遍,教师巡视辅导。

  2.完成课后练习2看图读拼音写字。

  (1)看看图上都画了什么?

  (2)读读图上音节,把汉字写在里。

  (3)同桌互查,比比谁书写正确、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