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象》教案及说课

2023-01-27

《称象》教案及说课 篇1

  《称象》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议论、果然”等词的意思,知道“直”、“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所起的作用。理解曹冲称象方法的科学性(课文第3-4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下面请大家看一个故事,请大家认真听一听,看你听懂了什么?

  2、交流听故事的感受,建立《对称象》这个故事的初步影响

  3、板书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认读生字,整体感知

  1、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要求划出生字,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教师强调重点字的读音。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情况。

  4、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指名反馈。

  三、读文,体会称大象的难度

  1、找出描写大象的语句。

  2、指导感情朗读,体会大象的大和重。

  3、教师:见了这么大的象,这可怎么称呢?我们先看看官员们是怎么说的。

  四、了解官员的想法,衬托曹冲的聪明

  1、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官员们想出哪几种方法?

  2、学生交流,这些方法行吗?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情景。

  五、作业:朗读课文。

  《称象》说课稿

  一、【说教材】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21课《称象》是一则历史故事,记叙了曹冲动脑筋想办法称出大象体重的故事。全文围绕“称象”这一中心,运用渲染烘托,映衬对比的方法记叙了称象的全过程,表现了曹冲的聪明才智,给人以深刻启迪。“曹冲称象”原是一则民间传说,作者根据这一传说精心构思,按照“遇难题”、“议办法”、“点结果”思路展开的,“遇难题”——大象到底有多重;“议办法”——曹冲显示才智;“点结果”——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果然称出了重量。最后的结果点示照应了上文,起到了映衬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本文共分二课时,课文总体目标是:

  1、会13个生字,区别形近字“象、像”、“称、秤”,练习上下文理解“议论、果然”等词的意思,知道“直”、“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所起的作用。

  2、.通过官员们的称象方法和曹冲称象方法的对比,理解曹冲称象方法的科学性。悟出故事所蕴含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故事。

  4、练学生的求异性思维。

  我本节课的目标有三个,就是:

  1、认识12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议论、果然”等词的意思,知道“直”、“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所起的作用。理解曹冲称象方法的科学性(课文第3-4自然段)。

  四、【说教学理念】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参与,把握时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挖掘教材内蕴,因势利导,训练学生的求异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五、【说教学方法】自行预习后,本课时虽然是第一节课,我要考察生字,以巩固学生的基础,强调读音,因为本课有“称,倒,杆,得,”四个字的读音。这些都采用学生自学与大家评议,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对课文的感知,应是通过学生读,看得知。

  可把教学过程设计为五大部分。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下面请大家看一个故事,请大家认真听一听,看你听懂了什么?

  2、交流听故事的感受,建立《对称象》这个故事的初步影响

  3、板书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认读生字,整体感知

  1、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要求划出生字,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教师强调重点字的读音。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情况。

  4、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指名反馈。

  (三)、读文,体会称大象的难度

  1、找出描写大象的语句。

  2、指导感情朗读,体会大象的大和重。

  3、教师:见了这么大的象,这可怎么称呢?我们先看看官员们是怎么说的。

  (四)、了解官员的想法,衬托曹冲的聪明

  1、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官员们想出哪几种方法?

  2、学生交流,这些方法行吗?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情景。

  (五)、作业:朗读课文。

  七、【说准备】

  1、生字卡片。

  2、视频《曹冲称象》。

  3、幻灯片。

《称象》教案及说课 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21课《称象》,p88~p91。

  教学目标:  

  1、学会“再、象、像、做、点、照”这6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认识 “称、象、官、腿、柱、议、杆、秤、倒、艘、沉、止、微” 这13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默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教育学生学习曹冲,平时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理解曹冲说的话。  

  2、知道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3、指导学生向曹冲学习,培养观察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见过象吗?象是怎样的呢?

  生:象有大耳朵、长鼻子,体形很大,也非常重。(展示大象的图片)  

  2、要想知道大象有多重,怎么办呢?

  生:可以称一称。

  3、今天,我们学习课文《称象》。(板书课题)

  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生:谁称的象?为什么称象?怎么称的?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并划出文中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把语句读通顺,标出自然段。

  2、检查学生字和读课文情况。  

  (1)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本课易读错的字较多。在检查学生读书时,要注意让学生读准这些字在课文中的读音。

  如①曹:平舌音,读cáo;

  ②称、秤:这两个字的偏旁相同,读音相近,声母都是翘舌音ch,韵母都是后鼻音eng,只是声调不同,意思也不同,容易用错,要注意区别;

  ③量:多音字,本课读“liàng”。  

  (2)出示生字及声调卡片,请学生认读,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3、分析各字字形,同时扩词、造句,巩固字义。

  (1)组织学生说出自己认为难写的、易错的地方,进行汇报。出示田字格,演示两个生字的笔顺,其它的让学生演示,教师指正。

  (2)重点指导:

  “点、照”二字的四点底。“象、像”二字,指导下面的弯钩,要写正。“再”字要下横长,后三笔是:竖、横、横。并注意“在”与“再”二字的不同。

  (3)学生自己练写。师检查,并单个指导。

  (4)交流记忆方法:   

  “称”和“秤”字音字形相近,字义不同,注意区分右半部分。  

  “曹”和要注意笔画笔顺:曹:共11画,下半部分是“曰”字。  

  “柱、秤、杆、倒”可利用熟字识记字形。

  (5)组词语

  再(再见)  象(大象)  像(好像)

  做(做事)  点(点头)  照(按照)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说一说本文主要写的是谁称象的事?简介曹冲、曹操。  

  2、讲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段主要讲的是谁?讲了他的什么事?引导学生感知这段的主要内容。  

  (2)理解“古时候”:指三国时期,离现在大约有1700多年。  

  (3)人家送给曹操一头大象,他心情怎样?是怎样做的?(他很高兴,所以就带着官员和儿子去看象。)  

  (4)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2、讲读第2自然段:  

  (1)默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读懂了什么?  

  (2)结合学生回答,指名读、齐读写象的句子,再看图回答:从哪些地方看出象又高又大?理解“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3)结合学生回答官员们议论的句子,举例说说“议论”的意思,指名朗读写官员议论的句子,读出问话的语气。

  3、说一说通过学习第1-2自然段知道了什么?

  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和大象的来历,以及大象很重。

  四、随堂练习  

  1、读拼音,写词语。      

  2、选词填空。  

  头  条  根  杆  棵  块  艘  把  

  一( )秤  一( )肉  一( )船  一( )象

  一( )树  一( )针  一( )钱  一( )刀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3、预习课文第3、4、5自然段。

  六、板书设计

  21 称象

  时间:古时候

  人物:曹操、曹冲、官员们

  事情:看大象

  身子:像一堵墙

  象:又高又大                 有多重?

  腿:像四根柱子

  第二课时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 21课  《称象》(板书课题),注意“称”字读一声。大家一起读课题。

  生:(齐读) 称象。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第1、2自然段段,今天我们学习第3、4、5自然段。

  一、学生朗读全文

  二、讲读第3自然段。

  学习了课文的第1、2自然段后,谁来说说人家送曹操一头怎样的象?

  师:是啊!这头大象真大,曹操非常想知道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官员们想出了那些称象的办法?曹操是怎么反映的?

  1、自由轻声读第3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官员们说出了两种称象的办法。你认为行不行?为什么?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方法一: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早一杆大秤。(不好:没人提得起这杆秤。)

  方法二: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块的再称。(不好:大象会死,很可惜。)

  板书:                        曹操

  官员们:造大称  宰象     直摇头

  3、读最后一句话,理解“直摇头”的意思。  

  课件出示句子:(“直摇头”的意思是不住地摇头,表明曹操对于官员们提出的称象办法持坚决反对的态度。)  

  4、再读一读,体会曹操的态度。  

  三、讲读第4自然段。

  1、自由读第4自然段,想:曹冲一共说了几句话?

  2、 开火车一人读一句。思:曹冲说的五句话里,哪几句是写他说的称象的过程?

  3、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划出),齐读2——4句

  4、师:曹冲的5句话,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曹冲说的第1句:告诉我们他想出了称象的办法。

  第二层就是第2、3、4句:告诉我们曹冲说的称象的过程。

  第三层是曹冲说的第5句话:告诉我们曹冲的办法产生的结果。

  5、曹冲说这话的时候是怎么说的?他说就行了,为什么要站出来说?比较“曹操的儿子曹冲7岁”和“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体会“才7岁”,说明曹冲的年龄很小。

  6、重点学习第二层。

  (1) 默读,思:曹冲说的称象的办法,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然后做什么?(引读:学生用课文里的句子回答)

  (2)画出曹冲说的称象的过程中表示动作的词语。(交流——齐读)

  (3)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内容用实验演示称象过程:

  第一步:把演示用的“船”放在装水的大玻璃缸里,再把“大象”赶上“船”,“船身”下沉,沿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第二步:把“象”赶出,往“船”上装演示用的石子,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通过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及“下沉”、“沿着水面”、“船舷”、“为止”等词语的意思。  

  第三步: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着重理解石头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地称。

  第四步:知道石头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着重理解知道石头的总重量就等于知道了“大象”的重量。因为石头和“大象”使船下沉的程度是一样的。  以小组为单位边说边演示称象过程。观看电脑演示。

  (4) 出示四个小问题,想一想曹冲当时:

  ①为什么把大象赶上船后,要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②为什么要到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再称船上的石头?

  ③为什么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④为什么要往船上放石头,而不放别的?

  (5)讨论:曹冲说的以船代秤的方法比官员们说的方法哪个好?为什么?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在哪里。(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又不杀大象。)

  (6)由此可以看出曹冲是怎样的孩子?(聪明,爱动脑筋)

  (7)刚才我们所说的都是曹冲称象中的问题,让我们把曹冲说的方法再读一读。读的时候要读出曹冲聪明、爱动脑筋,把有志不在年高的志气读出来。

  四、讲读第5自然段

  1、齐读第5自然段,思考:用曹冲想出的办法称象,结果怎样?哪个词告诉我们?(果然)

  “果然”说明结果和预想的一样,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2、“曹操微笑着点点头”,说明什么?(对这个办法很满意。)  

  3、讨论:曹冲是怎样想出称象的办法的?想一想。

  (1)曹冲听了官员们议论造大秤的办法,想到了什么?(曹冲想:大秤没有人能提得起来,船却能装很重的东西,可以用船做秤。)

  (2)曹冲听了官员们讨论宰大象称象块的办法后又可能想到了什么?(用石头代替象块,称出石头的重量就可知道象的重量。)  

  4、你向曹冲学习什么?启发学生从两方面思考:  

  (1)学习曹冲用心听别人的议论,积极动脑筋想办法。

  (2)学习曹冲善于观察。  

  五、扩展学习

  1、鼓励学生创新,启发学和动脑子想一想:曹冲的办法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很好的,你还有什么比曹冲更好的办法?请你大胆地说一说。

  2、动脑筋思考,随着时代的进步,能不能想想办法简便快捷的称出大象的重量。

  3、回答后把《称象》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六、随堂练习

  1、用下面的词语练习造句。  

  议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果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的……有的……也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一读,说说每组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1)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直”,说明曹操对官员们的想法非常不同意。)

  (2)曹操的儿子7岁。

  曹操的儿子才7岁。(“才”,说明曹冲刚刚7岁,强调年纪很小。)

  (3)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到底”,说明大家都很想知道大象的重量。)

  3、按曹冲称象的方法的先后顺序标序号。

  ( )赶象上岸 ( )称石重量 ( )船舷画线 ( )赶象上船 ( )船上装石

  七、板书设计

  板书:

  11  称象

  曹操

  官员们:造大秤        宰象          直摇头

  曹冲 :以船代秤      以石代象      点头微笑

《称象》教案及说课 篇3

  设计理念:

  1、《称象》是一篇传统课文,记叙了曹操的儿子曹冲在七岁时就动脑筋想办法称出大象的体重。课文的重难点均应放在第3、4段的理解上。

  2、三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在学习曹冲称象的方法时教师可利用简单的课件或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因此,可制作一套操作简便的纸片教具。用硬纸片,剪一头大象,画上眼睛、耳朵等;剪一条大船,涂上黄色;剪一块梯形,画上灰色石头。教具的大小以易操作、便观察为宜。课前,在大船、水面、大象、石头等纸片教具的正面贴上透明胶带。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教师边分析边将以上教具逐一贴在黑板上。

  3、保证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和候答时间,指导学生评价各种称象方法的优劣,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4、可采用变序及板块教学,随机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教学,尊重学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预设目标:

  1、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和其中蕴含的道理,知道要灵活运用知识,才会想出好办法。

  2、学会13个生字,正确运用“象、像”、“称、秤”,能用自己的方法理解“议论、果然”的意思,知道“直、才”在句子中的作用,会用“一边……一边……”写句子。

  3、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能复述曹冲称象的具体步骤。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预设目标:1、了解课文大意,能正确朗读课文。

  2、学会13个生字,正确运用“象、像”、“称、秤”,能用自己的方法理解“议论”的意思。体会“直”的意思。

  教学过程 :

  课前谈话:

  1、放《三国演义》主题歌,你们看过(听说过)《三国演义》吗?

  2、请学生自由回答。

  3、你知道其中的哪些人物的名字?你怎么知道的?(随机表扬阅读面广的学生,告诉学生搜集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

  一、导入  。

  1、曹操是三国时魏国的丞相,一次,有人送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就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象。

  二、学习2、3段。

  1、播放曹操和官员们议论的画面。

  指名回答:他们在干什么?

  板块一:

  学生回答:他们在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1、自由读课文,划出描写“这么大的象”的句子,指名读,齐读。正音:柱(翘舌音)堵

  2、师范写“柱、堵”想想他们有什么特点?(形声字),各写三个,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它们。

  3、学习板块二。

  板块二:

  学生回答:他们在一边看一边议论谁有办法称出大象的体重。

  1、那么,官员们想了些那几种办法称象呢?

  2、曹操听了反应如何?为什么?(四人小组议论)

  1)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体会直的意思)

  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直摇头”是什么意思?谁能边说边做动作给大家看。(学着摇了一下头)这叫直摇头吗?谁再做做看?“直摇头”说是不住地摇头,表示很不同意。曹操为什么不同意呢?

  1)大象宰了就死了。随机学习:宰zǎi(书空)查字典说说,“宰”在字典里有几种解释?结合“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块的再称”想一想,“宰”在这句话里是什么意思?(“宰”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在这里是“杀”的意思。)

  2)没有人有力气提起大秤,因为大象太大了。(进行板块一的教学)

  板块三:

  1、最后,大象的体重知道了吗?是谁想出的办法?

  2、学生回答。

  3、检查第四段的预习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沉(翘舌音)

  2)自由读课文。

  3)找出其中的生字:沉、线、搬。想想怎么记住它们?交流汇报。

  4)这三个生字,学生各写三个,展示评价。

  5)课文中还有几个生字没写过?找找、读读、扩扩词。

  板块四:

  1、选择自己认为难写的或容易写错的字各抄两个。

  2、口头组词:“象、像”、“称、秤”。会用“一边……一边……”写句子。

  3、同桌互相读课文,正音并学习对方的优点。

  第二课时

  预设目标:

  1、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和其中蕴含的道理,知道要灵活运用知识,才会想出好办法。

  2、能用自己的方法理解“果然”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教学过程 :

  板块一:

  复习旧知。

  1、官员们提出了那几种称象的方法?

  2、曹操为什么直摇头?

  板块二:

  学习第四段。

  1、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后他怎样说呢?(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2、师出示小黑板,上面写了曹冲说的办法。曹冲的这个办法是用几句话说清楚的? 自由读第四自然段,说一说。再想想,曹冲所说的办法,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还干什么?

  3、做实验突破难点

  制作了一套操作简便的纸片教具。用硬纸片,剪一头大象,画上眼睛、耳朵等;剪一条大船,涂上黄色;剪一块梯形,画上灰色石头。教具的大小以易操作、便观察为宜。课前,在大船、水面、大象、石头等纸片教具的正面贴上透明胶带。在教学时,教师让学生一边说称象的步骤,一边演示.将以上教具逐一贴在黑板上:(1)先贴大船和水面的纸片并让学生注意船身下沉处。(2)再将大象“赶”到船上,将船身下移至适当位置,并在这一次船身的下沉处画线。(3)把大象“赶”上岸,将船身上移;再往船上“装”石头,将船身下移至画线处。然后让学生提问。

  对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展开讨论. (可能有下列问题,请学生回答,师点拨)

  (1) 大象上船后,船为什么下沉?

  (2) 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耻面一条线.

  (3) 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

  (4) 再读这一段,说说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办法好在哪儿?(通过比较,体会曹冲正是从官员人的办法中得到启发).

  4、学生动手演示。请学生各自准备后让一名学生演示。大家读一句,该生演示这一句的内容〔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耳、动眼、动脑,既可检验学生是否读懂课文,又可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还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5、同学们,课文里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刚才我们的演示没有称给你们看。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在课外活动或者在家里,把刚才的演示再做一做,然后把石头称一称,把“大象”称一称,看石头和“大象”是不是同样重。好吗?

  第三课时

  预设目标:

  1、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和其中蕴含的道理,知道要灵活运用知识,才会想出好办法。

  2、熟读课文,能复述曹冲称象的具体步骤。

  2、知道“才”在句子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

  板块一:

  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

  思考:从这一自然段中,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

  你还从哪个词当中得知他的办法好?谁能读出来?

  2、称象这件事发生在曹冲几岁时?试比较下列句子的意思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3、朗读指导。

  板块二:

  1、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曹冲提出的称象办法是用四句话说清楚的。你能来复述一下吗?(准备三分钟后在小组中复述,然后再请几个学生全班交流)

  2、这四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又一句接一句说,连起来说明了一件事。现在我们来学习用这种方法说话。请你们分别用“关”、“洒”、“扫”说几句话,这几句话连起来说明一件事。分层练习:用自己的话写写曹冲是如何称象的. 或者:用“关”、“洒”、“扫”写几句话,这几句话连起来说明一件事。

  板块三:

  齐读课文后完成练习:

  一. 看拼音写词语.

  guān yuán yì lùn chuán xián

  ( ) ( ) ( )

  chèng gǎn zǎi gē yì dǔ qiáng

  ( ) ( ) ( )

  二、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或意思,在括号里画∨.

  1、有的说,造一杆大枰。

  (1)de ( ) (2)dé ( ) (3) děi ( )

  2、曹操听了摇头。

  (1) 不弯( ) (2) 把弯由的伸开( )

  (3) 爽快( ) (4) 一个劲儿地( )

  3、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1)才气( ) (2)只有( )

  三、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

  一( )象 一( )秤 一( )船

  四( )柱子 两( )树 一( )线

  四、比一比,组词。

  官( ) 称( ) 柱( ) 象( )

  宫( ) 秤( ) 住( ) 像( )

《称象》教案及说课 篇4

  湖塘桥中心小学 刘红英

  独到的见解属于创造性思维,创造的实质就是求异标新。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他们“别出心裁”,用前所未有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之间的差异,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是培养思维独特性的有效方法。

  如在教学《称象》这一课时,我启发学生思考:“课文介绍了几种称象的方法,曹冲的办法是最好的!曹冲在七岁时能想到这么好的办法,同学们,你们现在的年龄与当时曹冲的年龄差不多,相信你们更聪明,你们能想到用什么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呢?”学生议论纷纷:

  有的说:用泥土代替石头,因为搬泥土比搬石头方便。

  有的说:用水代替石头,这样既省时间又省力。

  有的说:用站在岸上的官员来代替石头,就更好了,因为他们听指挥,能下能上的。

  还有的说可以用坐翘翘板的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

  这一想法很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鼓励他说得具体些。原来这位学生的意思是:砍两三根中等大的木头,把它们排起来,然后在木头的两端钉上较厚的横板,再放在一个较大的长形石头上,使其平衡,然后让大象站在一端的横板上,另一端放上石头,等两端平衡了称一称石头的重量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这位同学从翘翘板的原理想到了称象的办法,他刚说完就得到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全班同学都投去了赞许的目光,我也及时表扬了他:“你比曹冲还要聪明!”

《称象》教案及说课 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会用“一边┅┅一边┅┅”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人物对话,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亲自动手作实验,弄懂曹冲称象的办法,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4、愿意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通过亲自动手作实验,弄懂曹冲称象的办法,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受到

  启发。

  教学难点:了解曹冲和官员们称象的办法,想想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

  教学方法:读中感悟、以操作促理解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㈠、揭示课题

  1、用夸张的手法画一头又大又重的象,占满黑板。看到这头大象,同学们会议论些什么?在象身上板书“大”、“重”等关键字。

  2、谁能把大象的重量称出来?(板书学生的办法,肯定学生的回答)

  板书:称象

  3、谈话:这是一件发生在古时候的事。那时候,既没有……也没有……小朋友说的办法很多都不能用。那么,人们用什么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呢?你们想听听这个故事吗?你想从故事中知道什么呢?

  ㈡、范读课文

  听老师读课文中的故事,听完后要能知道课文讲的是谁称象,用什么办法称,称出来没有?

  ㈢、读书天地:自读、小组读;认识生字

  1、这个故事好听吗?小朋友自己读读故事吧。要求读通句子。

  2、小组读:

  ⑴、交流认字情况。

  ⑵、有几个字特别难认,你怎么记?

  ⑶、读通课文。

  ㈣、检查自读情况,巩固识字

  1、用猜字的游戏检查认字情况。

  2、男女同学比赛,看谁组的词语多。

  3、自愿读课文。

  4、在投影仪上(或小黑板事先写好)出示读得不够好的长句练读。

  5、读了课文,你了解了什么?提示:

  ⑴、官员们想了什么办法?用横线勾出官员说的话,读一读。

  ⑵、出示玩具杆秤:谁来用自己的话说说官员们的办法?

  ⑶、你觉得这些办法好吗?曹操的态度怎样?理解“直摇头”。

  ⑷、曹冲的办法是什么?用波浪线勾出来,再读一读。

  ⑸、这个办法可行吗?从哪个句子知道的?曹操的态度怎样?他会说什么?

  ㈤、有疑就问

  1、把不懂的地方做上符号,小组讨论,还不懂的,留着全班讨论。

  2、梳理学生的问题。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有些问题留待第二节课解决。

  ㈥、读书评价:在自己读、小组读、老师检查的过程中,感到读书的收获怎样?

  ㈦、教学效果评测

  1、读句子,思考理解:官员们同时做了哪两件事?从什么词语可以看出是同时做的?

  想想我们可以一边唱歌一边还可以做什么?

  想想谁还可以同时做什么事?说说句子。

  2、读一读句子,做做动作,看看有什么不一样,想想曹操的心里在想什么。

  3、自己轻声读课文,做到不添字、漏字,读得正确流利。

  ㈧、拓展性学习

  看图片、插图捏出一头大象,以便下节课做实验用。

  第二课时

  ㈠、复习:游戏巩固

  1、用转转盘的方法复习生字。

  2、纠错游戏分清字音。

  3、上节课我们还有什么收获?

  ㈡、学习重点段

  我们都来当一当曹冲,像他那样称称象,好吗?

  1、拿出你们捏好的大象,看看书上是怎么写大象的?请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你们捏的大象的样子,可以用上书中的词语和句子。

  2、曹冲相出了怎样的办法来称象?

  ⑴、小黑板上出示写曹冲称象的句子。标出句子序号。

  ⑵、摆出实验的用具,说说你带了哪些东西?想想这些东西是用来代替什么的?

  3、四人小组做实验。

  ⑴、要求:两人读句子,两人做实验,然后再交换。看哪一组配合得最好。

  ⑵、一边做实验,一边有什么想法或收获?

  4、课件演示称象方法:学生说一 句,演示一步。(如无课件,就由学生用自己的话“指挥”老师做实验。)

  ㈢、深入思考,还有什么办法

  1、曹冲的办法怎样?想夸一夸他吗?

  2、我们把曹冲的办法和官员们的办法比一比,说说它好在哪里。

  3、曹冲怎么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呢?

  4、小朋友再想想看,还有没有更合适的办法?

  5、给想出了妙法的孩子发“聪明这星”标志。

  ㈣、朗读课文:用喜欢的方式、读给喜欢的人听

  1、你觉得这个故事怎么样?想怎样读?可以自己读、分角色读、表演读。

  2、你想读给谁听?

  3、展示台:你把哪些地方读得特别好,读给大家听。

  4、谁想读给老师听?

  ㈤、讲故事:愿讲、能讲

  1、愿意把这个故事讲出来吗?愿意讲给谁听?

  2、故事先讲什么、再讲什么可别弄错了。

  3、谁能讲清醒官员们的办法?谁能讲清曹冲办法?

  4、同桌讲故事。

  5、回家后想讲给爸爸妈妈听吗?爸爸妈妈听到你讲的故事,会怎样说?

  ㈥、写字

  1、读要写的字,你有什么发现?

  谁能用“象”、“像”组词或说句子?

  2、这些字是什么结构的字?

  怎样记清字形?

  3、哪些字比较难写?我们来观察一下,怎样写好这个字。根据学生观察和回答示范:“象”的笔顺;“再”的笔顺;四点底的写法。

  4、巡视、指导,表扬写得好、姿势正确的学生。

  ㈦、教学效果测评

  1、自由读题,了解题意。小声拼读音节,想想连起来是什么词,再写下来。2、读读备选的字,比较一下它们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再读句子,想想该选哪个字;再填一填。

  3、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问问他们还有没有称象的好办法。

  ㈧、拓展性学习

  1、曹冲听到官员们议论些什么?他的心里怎样想。

  2、我们学的这几篇课文,都充满着智慧,你喜欢吗?还想读这一类故事台吗?

  七、作业设计

  回家和爸爸妈妈说说,看还有哪些办法可以称象。

  八、板书设计

  造称

  官员们

  宰象

  称

  船

  曹冲

  石头

《称象》教案及说课 篇6

  一、读读下面的拼音,再填空。

  ch?ng xi?ng    c?o c?o    y? l?n   xi? ch?n

  (      )  (     )  (    )  (     )

  zh?ng li?ng    y?o t?u    gu? r?n   hu? xi?n

  (      )  (     )  (     ) (      )

  二、写出下面字的形近字,再分别组词。

  ____( ) 提 ( ) 线 ( ) 竿 ( )

  称 ( )____( )____ ( )____( )

  ____( ) 象 ( ) 块 ( )

  吹 ( )____( )____ ( )

  三、用“称”字的不同读音写三个句子。

  分析:先弄清“称”的三个读音,根据读音组词,最后用词造句。

  ① 读 “ch?ng”时为测定物体重量的器具,特指杆称;

  ② 读“ch?n”时为适合、相当称心;

  ③ 读“ch?ng”时赋予某人、某单位或某事物的名称。

  四、在下面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

  一( )秤   一( )大象  一( )大船

  一( )线   一( )墙   一( )鱼

  一( )大树  一( )柱子  一( )帽子

  五、把下面的句子重新排列,在括号里标上序号。

  ( )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 )把大象赶到船 上,看船 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上画一条线。

  ( )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 上装石头。

  ( )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船里的石头 。

  【答案】

  一、

  称象 曹操 议论 下沉 画线 重量 摇头 果然

  二、

  称(称象) 提(提问) 线(电线) 竿(竹竿)

  秤(秤杆) 题(问题) 浅(很浅) 杆(栏杆)

  砍(砍树) 象(大象) 块(石块)

  吹(吹牛) 像(好像) 快(快乐)

  三、

  称(ch?ng):他获得了先进工作者的称号。

  称(ch?ng):称砣是用来使秤平衡的金属物体。

  称(ch?n):他的出色表现,我称心如意。

  四、

  一(杆)秤   一(头)大象  一(艘)大船

  一(条)线   一(堵)墙   一(条)鱼

  一(棵)大树  一(根)柱子  一(顶)帽子

  五、

  ⒉ ⒊ ⒋ ⒈

《称象》教案及说课 篇7

  安徽省阜阳市莲池小学 陈新意

  《称象》第四自然段讲曹冲提出称象的方法,这一段是教学重点。为了突破重点,有些老师在教学时采用实验法。我在备课过程中,觉得采用实验法有三点不足之处:(1)制作大象与大船的模型费时费力,若非专业人员制作,效果又大多不理想;(2)大象上船、船身下沉后,沿水面在船舷上画线这个动作,由于容器体积的局限以及容器内有水,实验时不容易完成;(3)实验进行时远处的学生往往看不清楚。

  因此,我制作了一套操作简便的纸片教具。用硬纸片,剪一头大象,画上眼睛、耳朵等;剪一条大船,涂上黄色;剪一块梯形,画上灰色石头。教具的大小以易操作、便观察为宜。

  课前,在大船、水面、大象、石头等纸片教具的正面贴上透明胶带。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教师边分析边将以上教具逐一贴在黑板上:(1)先贴大船和水面的纸片并让学生注意船身下沉处。(2)再将大象“赶”到船上,将船身下移至适当位置,并在这一次船身的下沉处画线。(3)把大象“赶”上岸,将船身上移;再往船上“装”石头,将船身下移至画线处。

  此时,让学生思考石头的重量与大象的重量的关系。

  实践证明,这一方法比实验法效果好。

  摘自《小学语文教师》1999年第12期

《称象》教案及说课 篇8

  <案例>

  前不久,我上完《称象》这一课,发生在课堂上的一个片断令我深思:

  上完《称象》这一课:

  师:你想对曹冲说什么?

  生1:曹冲真聪明,我要向你学习。 

  生2:曹冲这么小就这么聪明,长大了一定很了不起。

  师:嗯。

  生3:曹冲没有我聪明。

  师:(微微一怔)哦,还有谁说吗?

  (接着,我按照已设计好的教案按部就班教学。)

  “曹冲没有我聪明”。这是孩子学完课文后非常真实的阅读感受,而且它不同于别人“聪明””的认识,初看这种感受似乎不太正确,联系课文仔细想想,这个感受又是多么合情合理,这时我如果抓住这一契机,适时调整教案,因势利导,那么既尊重了这个学生,又可能挖出更精彩的回答,把课推向一个高潮。

  <反思>

  在我们的课堂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外的小插曲,学生的表现似乎不尽人意,回答问题总也到不了老师心目中既定的标准答案上来,教师因此感到很失望,教起来也觉得很费劲。我觉得这主要是教师本身教学观念上存在着问题,“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只有在与文本、教师、学习伙伴之中不断的对话过程中,才能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体验,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引导者和促进者。案例中我发现了“曹冲你没有我聪明。”这个契机,但没有好好引导,让这个思维的火花很快熄灭了,真的是非常遗憾。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课堂应该是生成的课堂,不应该是既定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发现,让他们敢想敢说,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主动探究知识,那么就一定要尊重学生自己的方式、独到的思维和新颖的见解,教师只有从观念上彻底放弃“完成教学任务观”,在课堂上俯下身子,认真倾听孩子的声音,抓住契机,以学定教,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称象》教案及说课 篇9

  佚名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称、曹、议、论、秤、砍、块、沉、线、止、然、量”12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学习曹冲遇事开动脑筋。

  3.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遇事要开动脑筋,平时多观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学习曹冲,平时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曹冲称象的办法以及他和官员称象的办法之间的联系。

  解决办法:教师启发学生把官员们提出的称象办法与曹冲提出的称象办法进行对比。

  难点:曹冲想出称象办法的原因。

  解决办法: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用船代替秤,解决了提不动的难题,用石头代替大象,化整为零,找到了称大象的巧办法,实验过程就是突破难点的过程。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称象》(板书课题),“象”就是我们在公园、电视中看到的大象。“称象”就是称大象的重量,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谁称象,为什么要称象,怎样称的,称出来了吗等)这些问题,同学们学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

  1.了解课文内容。

  2.动笔勾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3.分组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

  4.分段朗读,纠正字音,分析字形。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的是谁称象的事?(曹冲)

  曹冲是曹操的儿子。曹操是什么人?(古时候的大官)

  2.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段主要讲的是谁?讲了他什么事?引导学生感知这段的主要内容。

  (2)读第1句话,回答曹操是什么时候的人?理解“古时候”指三国时期,离现在大约有一千七百多年。

  (3)读第2、3句,回答:人家送给他一头大象,他心情怎样?是怎样做的?(他很高兴,所以就带着官员和儿子去看象)

  (4)指导朗读。

  3.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2段,思考并回答:象是什么样子?官员们怎么做的?(使学生了解本段主要写了象又高又大,官员们边看边议论象的重量)。

  (2)读第1句,看图回答:从哪地方看出象又高又大?

  理解“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的意思,具体认识象的高大。

  (3)再读课文,从中体会象很大。

  (4)读第2句话,举例说说“议论”的意思,再回答:从官员们议论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象很重,官员们很想知道象有多重)。

  再读这句话,读出官员们疑问语气。

  (5)朗读第2段。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二)回顾第1、2自然段。

  (三)学习第3段。

  1.朗读第3段,思考官员们想出哪些称象的办法。引导学生抓住这段的主要内容。

  2.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的重量称一称?官员们是怎样说的?这个办法行吗?

  (先引导学生把第一种办法概括为“造大秤”,再让学生理解第3句话,了解这个办法不行的原因是因为谁也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提起这杆大秤。)

  3.读第4句,说说第二种办法是什么?为什么也不成。

  (联系曹操得到象时高兴的心情,认识把象割成几块称的办法更不成。)4.读最后一句,说一说“摇头”和“直摇头”有什么不同。(“直摇头”的意思是不住地摇头,表明曹操对官员们提出的称象办法持坚决反对的态度)。

  再读一读课文体会曹操的态度。

  (四)学习第4段。

  1.朗读第4段,思考曹冲想出了什么样的称象办法。

  (1)从“才七岁”体会出曹冲的年龄怎样。(年龄太小了)

  (2)这么小的年龄就能想出称象的好办法。谁能分步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呢?

  (3)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内容演示称象过程的前两步。

  第一步:把演示用的“船”放在装水的大玻璃缸里,再把“大象”放进“船”里,“船身”下沉,沿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第二步:把“象”拿出,往“船”上装演示用的小石子,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通过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及“下沉”“沿着水面”“船舷”“为止”等词语的意思。)

  第三步:称一称船上石头。着重理解石头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地称。第四步:知道石头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着重理解知道石头的总重量就等于知道大象的重量。因为石头和大象使船下沉的深度是一样的。

  2.朗读第5段,思考:用曹冲想出的办法称象,结果怎样?

  (1)“曹操微笑着点点头”,说明什么?(对这个办法很满意)。

  (2)“果然”说明结果和预想的一样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3.曹冲是怎样想出称象的办法的?

  讨论:(分成小组或同桌)

  (1)曹冲听了官员们议论造大秤的办法,想到了什么?

  (曹冲想:大秤没有人能提得起来,船却能装得很重很重的东西,可以用船做秤。)

  (2)曹冲听了官员们议论宰象、称象块的办法又想到了什么?(用石头代替象块。称出石头的重量就可知道象的重量)

  4.你向曹冲学习什么?(启发学生从两方面学习)。

  (1)曹冲用心听别人的议论,积极动脑筋想办法。

  (2)曹冲善于观察和学习,知识丰富,知道船在水里下沉的程度与重量有关系。通过学习课文认识到必须有丰富的知识,肯动脑筋思考问题,就会变得聪明起来。

  (五)分析识记字形,完成本课作业 。

  1.读生字卡片,分析字形组词语。

  (1)比较“称”和“秤”字音字形相近,字义不同。

  (2)“曹”和“线”的笔画笔顺。

  曹:上半部分的笔顺为,下半部分是“日”字,共11画。

  线:左边是绞纟旁,右边的笔顺为:共8画。

  (3)“块、议论、砍、沉止”等字利用熟字识记。

  2.完成课后第2题,会用“直”“才”“到底”造句。

  3.完成课后第3题,读这段话,再抄写。

  4.把这篇课文内容讲给别人听。

《称象》教案及说课 篇10

  《称象》这篇课文就是让学生感悟曹冲是个遇事爱动脑筋,能找出解决问题办法的聪明孩子。这一课,我设计让学生先默读课文,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曹操为什么要称象?官员们用什么办法来称象?曹冲用的是什么办法?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然后,老师梳理学生的问题,调整自己的教法,循着学生的问题来安排教学思路,逐个解答问题。

  曹冲称象这一段是本文的重点,我先让学生找到这一段读出来,看课件演示,理解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称象的步骤,进行填空练习,再试着背诵这一段,给学生一个台阶,让学生再看称象录相,做小小解说员,强化理解,通过这几个环节,学生对这一难点基本上突破了,而且还训练了学生的分析背诵能力,增加了课堂的有效性。

《称象》教案及说课 篇1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陬。教育学生学习曹冲,平时要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第四段。

  【教学过程】

  一、利用生活现象,巧妙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 人们用秤称一些东西,想知道那件东西的什么?(对,那东西有多重。)可是,你见过别人称大象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大象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1、请同学们听一遍课文录音,边听边想,为什么要称大象?都有谁在想办法称大象?

  2、讨论为什么要称大象。(略)

  3、讨论都有谁在想办法称象?(官员们和曹冲)

  官员们和曹冲的办法谁的更好,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

  三、详读第三段,为学习下一段打好基础

  1、官员们想出了什么办法来称大象?是在哪一段找到的?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第三段。

  2、先分组讨论,再指名回答:

  官员们想出了两种办法,第一种是造一个特大的秤,第二种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来称。

  这两种办法行的通吗?在同学们讨论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备课系统”中的动画设计来演示,生动地展示这两种方法的弊端。

  曹操对这两种办法满意吗?从哪可看出来?

  比较: 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指名读这两句话。提问:这两句话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直:一个劲儿地,连续不断。句中加上“直”以后,表示的程度就不一样了,语气和语意更重了。表示曹操非常不满意。

  3、分角色读第三段,再次体会。

  四、精读第四段,突破全文的重难点

  1、可见这办法不行,那曹冲的办法又是什么呢?在哪一段找到的?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2、曹冲的办法是用几句话说清楚的? 我请四名同学来分别来读这四句。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在这个办法中有什么地方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大胆地提出来。

  3、同学们刚才提出了好多不懂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按照这四句话的顺序,一个一个来分析。

  在第一句中,有同学们提出“把大象赶上岸后,为什么要‘沿着水面’画一条线呢?”什么是“沿着水面”呀?“沿着”就是靠着水面、挨着水面、贴着水面,既不高也不低,画一条线,这就叫“沿着水面”画一条线。

  那为什么要画这条线呢?很明显是为第二步船上装石头做准备的。这条线就像秤上的刻度、秤星,表示大象就有这么重。

  在看第二句,为什么往船上装石头要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呢?“止”是什么意思?止是指“停”的意思。为什么船沉到线就停了,不能再装石头了呢?再装会怎么样?同学们四人一组讨论讨论。

  出示字片比较:

  船上装石头,船身超过那条线。这时,石头重量和大象相比,怎么样了?(说明石头比大象重了)

  船上装石头,船身没有下沉到那条线,这时,石头重量和大象相比,又怎么样?(说明石头比大象轻了)

  因此,只有当船上装石头,船身下沉到正好到那条线,这时石头的重量才会与大象相等。

  第三句,称石头的重量。

  第四句,把石头的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

  4、曹冲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很有条理地说出了称象的过程,同学们再把这段读一遍,试着总结一下每一句的重点内容:

  赶象上船 沿水画线

  赶象下船 装石到线

  称出石重

  加出石重 就是象重

  五、学习第五段

  略。

  六、总结全文

  1、曹冲才7岁,为什么能想出这种办法?

  因为他很聪明,善于动脑筋,善于注意观察事物,注重生活的积累。但最重要的是他能从错误意见中吸取合理的因素。第一位大臣出的主意很不切实际,因为没有人能提起如此重的大秤,但是这不切实际中却包含着一个“切实际”的因素,就是需要有一个能承受的住大象重量的“秤”才能解决问题;第二位大臣的主意更是荒诞无几,谁能把活生生的一头大象拉去宰了?但是它也有不荒谬的地方,就是怎么能把一个完整的大象分开呢,怎么能把它“化整为零”?曹冲正是吸取了这两位大臣错误意见中的合理因素,先设法找到了一个既能承受大象重量,又不用人手去提的大秤──“船”(船相当于秤盘,水相当于“大力士”,船舷上的线相当于秤星、刻度);然后他又想到利用石块代替大象,这样就可以实现“化整为零”,从而准确地计算出大象的重量。

  2、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是好,可就是士兵们搬着石头跑上跑下,累得满头大汗,才得出了大象的重量。还有没有更好的称象办法?

  提示:什么办法最不费劲,只发布命令就能完成?

  可以用“人”来代替“石头”:让士兵们一个一个地走上船,直到船沉到画线的地方,再让士兵下船,然后称称每士兵的重量,最后把他们的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这是多么与众不同的又切实可行的办法!

  七、课后作业

  同学们,你们愿意把曹冲的故事讲给家长听吗?也可以把你的想法和对曹冲的“喜爱”写在日记本上。

《称象》教案及说课 篇12

  教学目标 :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再、象、像”等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喜欢曹冲这位爱动脑筋,想办法的小朋友,感受曹冲的聪慧。

  4、能用“一边一边”说话。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揭题。

  1、板书课题,读课题,学习生字“称、象”

  2、读课题后质疑,师梳疑:谁称象?这是头怎样的象?

  为什么要称象?怎么称象的?结果如何?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标一标自然段、圈出生字,读准字音。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说说。

  2、小组合作学习(各组选两个自然段尝试自学)

  (1)读读生字,记记字形,并给它们找找朋友。

  (2)划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读正确。

  (3)再把这段话连起来读得正确、流利。

  3、小组汇报交流,教师点拨指导:*读准字音“柱、秤、艘、沉、止”

  *帮助学生把每一段都读正确

  *指导学生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其他三段

  4、组内交流读懂的问题。

  5、你还想知道什么?

  三、再读感悟。

  1、学习1~3段,感悟官员称象办法的不可行。

  (1)看图说说你看到的这头大象。找一找文中写大象的句子。

  (2}看到这么一头大象,大家心里会想什么?

  (3)语句训练:一边一边

  (4)官员们想出了几种方法?这些方法行吗?(讨论)

  随机理解“直摇头”

  (5)、朗读指导。

  2、学习4、5段,感受曹冲的聪慧。

  (1)学生自读4、5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2)小组合作研究曹冲称象的方法。边讨论边做实验。

  (3)交流研究结果。(教师演示或推选学生上台演示)

  (4)结果如何?理解“果然”

  四、课本剧表演。

  五、指导书写。

  六、拓展练习

  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七、板书设计 

  21、称象

  直摇头 微笑点头

  官员们 曹冲

  砍树造秤 赶象上船

  宰象 画线装石

  称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