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一定有办法 篇1
语言领域:《爷爷一定有办法》
活动目标:
1、能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画面大胆的推测故事发生的情节,并能清楚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2、引导幼儿明白绘本阅读中要细心观察、展开想象,能享受到更多的阅读乐趣。
3、体会爷爷在缝制毯子、外套、背心、手帕、纽扣时密密地缝进了爷爷的一片爱,体会爷爷和约瑟之间的浓浓亲情。
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大字卡一份、小字卡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谈话导入:今天月月姐姐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他的名字叫约瑟,是一位犹太民族的小男孩。(出示封面)你们愿意认识他吗?他的旁边是谁呢?他们要去干什么?(......)
小结:站在约瑟旁边的是他的爷爷,他们脸上充满了笑容,要给你们讲一段发生在他家里的故事。
二、基本部分
分别出示画面,让幼儿体会阅读的快乐。
(1)出示图片1:
提问:爷爷在做什么?给谁做的?(...)
(2)出示图片2:
提问:小约瑟躺在摇篮里,盖着爷爷缝的毯子,感觉怎么样?(温暖,舒服,睡得特别甜)
过渡:不过,约瑟渐渐长大了,奇妙的毯子也变得老旧了.有一天,妈妈对他说:“约瑟,看看你的毯子,又破又旧,好难看,真该把它丢了。”小约瑟愿意吗?(...)看他的表情?他为什么不愿意啊?”(....)
小结:是啊,他当然不愿意,小约瑟想,毯子是爷爷亲手做的,陪着他长大的。约瑟说:“爷爷一定有办法。”这不,他到哪里来了?
(3)出示图片4:
你看,约瑟家分成两层,上面爸爸妈妈住,下面爷爷奶奶住。爸爸在干吗呢?(...)楼下奶奶正在在干什么?约瑟到爷爷跟前,把老旧的毯子递给了爷爷,爷爷拿起了毯子,翻过来,又翻过去。(师做动作)爷爷说:这块料子还够做........,够做什么呢?小朋友们想一想?
(4)出示图片8:看一下结果,体验猜测正确的成功感。
(5)依次出示图片9~~~28,和幼儿讨论后面发生的事情。
有一天,妈妈对他说......约瑟愿意吗?(...)(不愿意,因为他觉得爷爷一定有办法)
爷爷说:“这快料子还够做?”快猜猜看。(...)一件奇妙的背心,第二天,约瑟穿着这件奇妙的背心去上学
有一天,妈妈对他说:“约瑟,看看你的背心!上面沾了胶,又粘着颜料,真该把它丢了!”你看,时间过得这么快,约瑟长大了,妈妈都生了小妹妹了。约瑟愿意丢吗?他说(....)
爷爷说:“这块料子还够做……”一条奇妙的领带。每个礼拜五,约瑟都戴着这条奇妙的领带去爷爷奶奶家。
有一天,妈妈对他说:“约瑟,看看你的领带!沾到汤,脏了一大块,弄得它都变形了,真该把它丢了!”约瑟毫不犹豫地说……
爷爷说:“这块料子还够做……”一块奇妙的手帕。约瑟收集的小石头,就用这块奇妙的手帕包得好好的。
有一天,妈妈对他说:“约瑟,看看你的手帕!已经用得破破烂烂、斑斑点点的,真该把它丢了!”约瑟说:(....)一颗奇妙的纽扣。约瑟把这颗奇妙的纽扣装在他的吊带上,这裤子就不会滑下来了。教师完整讲述完最后的故事。
提问:故事中的爷爷你们喜欢他吗?为什么?
爷爷用这块奇怪的布料给约瑟做成了什么?
谁能给故事起个好听的名字?
活动结束:设置疑问,推荐阅读
想知道约瑟的纽扣掉哪里去了么?书页下面的角落里还有老鼠一家呢,他们与这奇妙的布料之间也有个奇妙的故事,有时间的话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到书店读一读,用心的小朋友你肯定能从他们家找到约瑟的纽扣!好吗?
识字游戏:照相机
五、活动延伸:
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爷爷每次为约瑟做的东西,他都不舍得丢掉,因为这里面密密地缝着爷爷对他的爱,虽然形式不一样。就像我们的家人,我们的爸爸妈妈不像约瑟的爷爷一样是裁缝,会缝衣服,但是,他们给我们买衣服的时候,同样是花好多了好多心思,我们的衣服里同样有家里人的一份爱,一份关心!你还从哪里感受到家里人对你的疼爱?你能为他们做什么事情呢?
希望每个小朋友都像约瑟一样,珍惜家里人的爱,爱家里每个人,还有哦,要按照你们刚才说的去做!
爷爷一定有办法 篇2
活动目标:1.仔细观察画面、能根据画面进行初步的推理想象,并乐意大胆讲述。2.感受爷爷的聪明才智,及给小约瑟带来的快乐。活动准备:ppt课件活动过程:一、导入1. 激发幼儿欣赏关注故事书的兴趣。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图画书吗?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本好看的图画书,我们一起来看看是关于谁的故事?你觉得他们是什么关系呢?2.引导幼儿观察封面。师:图上的这个外国小男孩叫约瑟,旁边的老爷爷就是约瑟的爷爷,你们觉得约瑟和他的爷爷开心吗?怎么看出来的?二、幼儿观赏投影画面,感受故事,根据故事画面的内容推理。1.播放课件,初步感受故事。(1)看看,爷爷在干什么呀?爷爷手里的毯子是什么样的?什么颜色的?小毯子是送给谁的呢?(2)小约瑟盖着爷爷逢的毯子看上去怎么样?(3)小毯子变得怎么样了?妈妈在对约瑟说什么?约瑟愿意把毯子扔掉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约瑟去找了爷爷帮忙,猜猜看,爷爷会有什么好办法?(4)小毯子变成什么啦?约瑟的心情看起来怎么样?(5)约瑟低着头在干什么呀?妈妈在和约瑟说什么?约瑟会去找谁帮忙?爷爷会把外套做成什么呢?(6)约瑟每天都穿着奇妙的背心去上学。咦?看看图上的妈妈和约瑟眼睛怎么样呀?为什么会瞪的大大的?约瑟又找到了爷爷帮忙。爷爷把小背心做成了什么?2.根据故事情节,想象故事情节。约瑟高兴极了,每个星期五都带着奇妙的领带去爷爷家。那你觉得接下来约瑟会发生什么事情?小领带只有那么点大了,还能做成什么呢,他会不会把领带丢掉呢?他会找谁来帮忙,可是现在爷爷不在家,所以约瑟想请小朋友们帮帮他,可以把领带变成什么东西呢? 3.继续观看课件,感受故事。师:爷爷回家了,我们去看看爷爷把小领带变成了什么了好吗? 三、讨论故事,感受爷爷的聪明才智1.请幼儿说说听完故事的感受,讨论你们喜欢故事里的谁?为什么?2.完整欣赏故事。 附:爷爷一定有办法当约瑟还是娃娃的时候,爷爷为他缝了一条奇妙的毯子,毯子又舒服又保暖,还可以恶梦通通赶跑。不过,约瑟渐渐长大了,奇妙的毯子也变得老旧了。有一天,妈妈对他说:“约瑟,看看你的毯子,又破又旧,真该把它丢了。约瑟说:“爷爷一定有办法。”爷爷拿起了毯子,翻过来,又翻过去。“嗯……”爷爷拿起剪刀开始喀吱、喀吱地剪,再用针飞快地缝进、缝出、缝进、缝出。爷爷说:“这块料子还够做一件奇妙的外套”。约瑟穿上这件奇妙的外套,开心地跑出去玩了。不过,约瑟渐渐长大,奇妙的外套也变得老旧了。有一天,妈妈对他说:“约瑟,看看你的外套,缩水了、变小了,一点儿也不合身,真该把它丢了。”约瑟说:“爷爷一定有办法。”爷爷拿起了外套,翻过来,又翻过去。“嗯……”爷爷拿起剪刀开始喀吱、喀吱地剪,再用针飞快地缝进、缝出、缝进、缝出。爷爷说:“这块料子还够做一件奇妙的外套。第二天,约瑟穿着这件奇妙的背心去上学了。不过,约瑟渐渐长大了,奇妙的背心也变得老旧了。有一天,妈妈对他说:“约瑟,看看你的背心!上面沾了胶,又粘着颜料,真该把它丢了。!”约瑟说:“爷爷一定有办法。”爷爷拿起了背心,翻过来,又翻过去。“嗯……”爷爷拿起剪刀开始喀吱、喀吱地剪,再用针飞快地缝进、缝出、缝进、缝出。爷爷说:“这块料子还够做一条奇妙的领带。”每个礼拜五,约瑟都戴着这条奇妙的领带去爷爷奶奶家。不过,约瑟渐渐长大了,奇妙的领带也变得老旧了。有一天,妈妈对他说:“约瑟,看看你的领带!沾到汤,脏了一大块,弄得它都变形了,真该把它丢了!”约瑟说:“爷爷一定有办法。”爷爷拿起了领带,翻过来,又翻过去。“嗯……”爷爷拿起剪刀开始喀吱、喀吱地剪,再用针飞快地缝进、缝出、缝进、缝出。爷爷说:“这块料子还够做一颗奇妙的纽扣。约瑟把这颗奇妙的纽扣装在他的吊带上,这样,裤子就不会滑下来了。有一天,妈妈对他说:“约瑟,你的纽扣呢?”约瑟一看,纽扣不见了。”他找遍了所有的地方,就是找不到纽扣。约瑟嚷着:“我的纽扣!我的奇妙纽扣不见了!”他的妈妈跟着跑来说:“约瑟,听我说。”“那颗纽扣是没有了,不在了、消失了。即使是爷爷也没办法无中生有呀!”爷爷难过地摇摇头说:“约瑟啊,你妈妈说得没错。”第二天,约瑟去上学,他拿起了笔,在纸上刷刷刷地写着:“这些材料还够做……”
爷爷一定有办法 篇3
活动目标
1、关注故事发展线索,感受爷爷的聪明才智。
2、能大胆想象,尝试剪出各种物品。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剪刀、小框、彩色手工纸等。
活动过程
一、兴趣导入:出示图书,激发幼儿欣赏关注故事书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本图书,名字叫……?(爷爷一定有办法)你觉得有办法的爷爷会是个怎样的爷爷呢?(聪明、有经验)那这个爷爷究竟有多聪明呢?我们一起来听听看。
二、分段欣赏故事
(一)毯子变外套
1、师:(故事)当约瑟还是个娃娃的时候,爷爷为他缝制了一条奇妙的毯子。这条毯子非常暖和,盖在身上夜晚就没有噩梦,睡的非常香醇。约瑟一天天长大,妈妈说:“约瑟,这条毯子已经很旧了,还是把它扔了吧。”约瑟抱着毯子说:“不,爷爷一定有办法。” 他来到爷爷那,爷爷拿起了毯子,(教师开始示范剪外套)左看看右看看,上看看下看看,仔细的看了又看。拿起剪刀,咔嚓、咔嚓,变成了一件什么?(衣服)对啊!是衣服,是一件外套。
外套展示在黑板上。
2、师:小朋友们,你们能像有办法的爷爷那样把毯子变成外套吗?快去后面试试看,桌子上有两个白色的框和一个绿色的框,请你把剪剩下来的纸放在绿色的框里。这件外套除了有领子还有什么呢?剪好的小朋友把外套贴在黑板上。
3、师:你们剪的和爷爷的一样吗?谁的外套不像爷爷的?(将外套按像和不像分类)这么多小朋友都像爷爷一样有办法啊,你们是怎么剪出来的?(先把纸对折,在对折线上剪一个三角形,再在另一边剪一个长方形)三角形是这件外套的领子,那这两边是什么呢?(袖子)(教师指着不像的外套)这个像什么?(裤子)怎么会有人剪成裤子了呢?(因为他把长方形剪在对折线上,和三角形剪在了同一边)哦,像这样对折、剪,我们叫它对称剪。小朋友们用对称剪的方法剪出了一件和爷爷一样的外套,约瑟穿着这件外套又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接着看。
(二)外套变背心
师:(故事)约瑟穿着这件外套和爷爷逛街可神气了,可是约瑟慢慢长大,妈妈说:“约瑟,外套穿在你身上太小了,还是扔了吧!”约瑟说,不,爷爷一定有办法。他来到爷爷那,爷爷左看看右看看,把它变成一件背心。
师:你们知道背心和外套有什么区别吗?(背心没有袖子,外套有袖子)(有小朋友穿背心)这不就是背心吗?没有袖子的。你能不能像爷爷一样聪明,把外套变成背心呢?拿着你的外套去试试看,做好了自己把背心贴到黑板上。
师:哇!好多的背心,你们是怎么剪的?(像外套这样对折,把袖子剪掉)还有谁也像他这样的?请举手!啊,这么多小朋友像爷爷一样的有办法呀!(拿起另一个外套)你们看,这个背心是剪一下还是两下?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两边不一样)哦,他没有用对称剪的方法。(教师演示)对称剪应该是对折,再这样剪一下,背心就做好了。你们看,约瑟穿着背心去学校了。
(三)幼儿自主变
师:(故事)约瑟穿着背心去学校了,帅气极了,老师和同学们都很羡慕。可是约瑟渐渐长大了,妈妈说:“约瑟,衣服穿在你身上太小了,还是扔了吧!”约瑟说:“不,爷爷一定有办法。”
师:小朋友,你们猜猜爷爷这次会把背心变成什么呢?除了……还会变成什么?哎呀!可以变成好多东西啊,你们自己剪剪看,你想把它变成什么?
师:小朋友剪的东西可真多啊,这是什么?这是谁的?你是怎么剪的?你们剪的都很好,那我们来看看,爷爷到底为约瑟做了什么呢?
师:(故事)爷爷为约瑟做了一条领带,约瑟带着这条领带好看极了。可是日子久了,领带越来越短,因为约瑟长大了。妈妈说:“约瑟,还是把它扔了吧!”约瑟说:“不,爷爷一定有办法。”他来到爷爷那,爷爷为他缝制了两粒纽扣,缝在裤子上,裤子就不会掉下来了。哦!领带变成了漂亮的纽扣。可是有一天约瑟发现一个钮扣掉了,他着急地跑到爷爷那说:“爷爷,钮扣掉了,你一定有办法。”
师:“你们猜猜纽扣会掉在哪里呢?”你们知道故事中纽扣掉在什么地方了吗?(老鼠家里) (2)你怎么知道掉在老鼠家里的?老鼠家里有那些东西和约瑟的外套是一样的?(窗帘、床单……)所以约瑟的纽扣和爷爷剪剩下来的料子都被老鼠拖回家变成有用的东西了。原来老鼠也是聪明、心灵手巧的。它们用爷爷剪剩下来的料子做出那么多的东西。请小朋友动脑筋想一想,桌上你们剪剩下来的料子可以做些什么呢?我们可以回家试试,好吗?
爷爷一定有办法 篇4
故事《爷爷一定有办法》通过爷爷为孙子不断改衣服的寻常小事,折射出看似平淡的家庭生活中的脉脉温情。故事书的画面细腻,会使孩子在一遍遍的阅读中不断有所发现,更会使孩子们在一次次惊奇的发现中体会家的温暖。刚刚步入中班的孩子使用剪刀的机会比较少,这次的活动就以故事为主线,借助剪纸这条副线,为孩子创设剪纸的机会,在为爷爷做礼物的情景中体验自己的成长,感受长辈对自己的关爱。
结合中班幼儿的语言表达水平,本次活动的目标是这样定位的:
一、目标设置:
1、积极关注故事线索的发展,感受爷爷的聪明才智及家人的关爱。(活动重点)
2、初步尝试使用剪刀,大胆想象并运用废旧纸张剪出各种物品。(活动难点)
二、活动设计:
活动的第一环节主要是观察画面,感受故事。故事中一共有五次“变”,第一、第二次引导孩子大胆想象可以变成什么;第三次变时引导孩子重复爷爷的话“还够做”,从中体会爷爷的节约;第四次时增加难度,将爷爷的话和妈妈的话进行对比;最后一次用问题“已经这么小一块手帕了,爷爷有没有把它扔掉?”来引导孩子思考,从而更进一步显出爷爷的聪明与节约。
孩子理解了故事以后,自然进入第二环节:师生共同参与,按照故事线索将故事中出现的物品一一变出来。这是活动的难点。考虑到第一步“把毯子变成外套” 操作难度比较大,所以由老师来示范完成。示范指导的同时把一件剪成的衣服和一张方形纸进行对比,让孩子充分地观察、比较,主动习得剪纸的方法。接下来每一步的操作难度相对比较小,可以邀请孩子参与进来,进一步探索、感知剪纸的方法。
最后,引导孩子大胆想象为爷爷做什么礼物。我会出示不同形状的碎纸料,让孩子判断思考怎样按需取材或按材做合适的礼物,对孩子渗透按需选材和按形创作能力的培养。对于动手能力比较差的孩子,我将采用“帮一帮(局部帮着剪)、放一放(教师或同伴演示)、推一推(鼓励独立完成)”的指导方法,尽量使每一个孩子都找到自信、体验成功。
三、活动特点:
新《纲要》中明确提出“从学前阶段到小学低年级,故事是儿童阅读的主要材料。因此让幼儿慢慢适应故事文体特征以及其中包含的一些基本成分,都会有助于儿童建立起基本的阅读策略。”“在与幼儿一起读书的过程中,可以用绘画和表演的方式来帮助幼儿假设不同的事件发展情景。”在这个活动中,借助多媒体课件和孩子们一起进行阅读,用剪纸的方法帮助孩子理解故事的发展线索、感受故事的内涵,不仅能帮助孩子建立阅读策略,而且孩子在主动的动口、动脑、动手中很自然地理解故事、提高剪纸水平和技巧。相信孩子在快乐阅读、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会收获许多。
爷爷一定有办法 篇5
一、活动目标:1、通过看图、猜想的方法,能够推理故事的基本情节,帮助幼儿梳理故事发展的线索,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2、感受爷爷的聪明才智,鼓励幼儿在面临难题时要多动脑。3、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和想象的能力。二、活动准备:《爷爷一定有办法》的书及演示文稿,手工纸,剪刀,黑板。三、课前丰富:1、让孩子在课前回家熟悉小时候的照片、衣物,与现在自己的物品相比较有什么样变化?2、老师带一床婴儿用的小毛毯,再熟悉孩子时让孩子体会小的时候用的物品小,慢慢的随着自己身体的长高,以前的物品会变小、不够用,那怎么办,是扔了吗,还是怎么做?四、活动流程:1、以书名导入故事: 今天,老师带来一本书,名字叫(指着书)“爷爷一定有——什么?有办法的人一般都是什么样的人?(聪明的人)“爷爷一定有办法”说明爷爷是个什么样的爷爷?(聪明的爷爷)爷爷到底聪明在哪里呢?好,我们听听故事是怎么讲的?2、毛毯变外套: 讲述故事:提问:爷爷想到了什么好办法呢?边讲故事边示范(自身表演动作要形象、夸张,并注意故事语言与动作的配合)“爷爷拿起剪刀开始咯吱咯吱地剪,然后缝进缝出、缝进缝出。爷爷说这块料子还够做……看,孩子们爷爷把毛毯变成了什么呢?(外套)3、外套変坎肩约瑟穿着外套出去人们都说:“约瑟,真帅。”约瑟每天都穿着爷爷为他做的外套出去玩。不过,慢慢的约瑟又长大了,看,那件外套不够穿了,妈妈说:“约瑟,你的外套小了,还是扔了吧!”约瑟跑到爷爷那里说:“爷爷一定有办法。”爷爷拿着外套左看看、右看看说:“这还够做一件。”提问:这次爷爷想到了什么办法呢?让我们看看爷爷到底有什么办法,继续由教师操作表演……,这块料子还够做一件奇妙的坎肩。4、坎肩变领带:约瑟穿着坎肩上学去,小朋友们都羡慕的大叫起来,“多漂亮的坎肩呀!”不过,约瑟渐渐长大了,有一天,妈妈对约瑟说:“约瑟,你的坎肩也不够穿了,还是,扔了吧!”约瑟说:“爷爷一定有办法”他来到了爷爷那里,爷爷拿起了坎肩,看看又看说:“嗯,还够做.”提问:这次爷爷没办法了吧?那我们看看爷爷还有办法吗? 教师操作,看,一条领带。5、领带变纽扣幼儿根据前面的阅读经验,能说出“爷爷一定有办法!”提问:爷爷真的还会有办法吗?领带那么旧、那么破,还能做什么呀?教师操作,看,一粒纽扣!6、纽扣消失了提问:约瑟的心情怎么样啊?为什么会那么伤心呢?小结:因为爷爷为他做的纽扣再也找不到了,所以约瑟那么伤心。看来身边的好东西我们都要珍惜。7、完整的欣赏故事小朋友光听我讲了,那么样我们一起来看看书里到底是怎样讲的。(出示ppt,老师边看边完整的讲一遍故事)8、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办法、聪明的爷爷都把毛毯变成约哪些瑟用的东西?(出示提前剪好的外套等),渗透给孩子随着约瑟的长高,他用的物品会慢慢的变小,还有剪去的料子太多会很浪费,如果去掉的料子越少,给约瑟做的物品越大,约瑟用的时间就越长。提问:你们喜欢约瑟的爷爷吗?为什么?小结:约瑟的爷爷是一个有很多办法的聪明人,是一个让人喜欢的老人。其实我们的小朋友也很聪明的,我们也想出了很多的办法。老师相信以后你们遇到了麻烦一定会有办法的。你们一定有办法!9、结束部分纽扣到底丢到哪里去了呢?想不想知道?让我们一起回教室再看看这本有趣的书吧。
爷爷一定有办法 篇6
一、设计意图:
本次活动我选取的是绘本教材《爷爷一定有办法》,《爷爷一定有办法》写的是一个充满智慧、爱孙子的老爷爷,他用巧思把孙子心爱的破毯子变成外套、背心、领带、手帕、钮扣。通过爷爷为孙子不断改衣服的寻常小事,折射出看似平淡的家庭生活中的脉脉温情。故事书图画细腻地描绘出充满浓厚人情味的小镇和约瑟的家庭,不管是人们丰富的表情、家具、物品,都非常的生动、传神。画面下方的老鼠家庭更带来额外的阅读乐趣。会使孩子在一遍遍的阅读中不断会有新的发现,更会使孩子们在一次次惊奇的发现中体会家的温暖。
对于这样的绘本教材如何最大限度的挖掘其内在的教育价值呢?我觉得就《爷爷一定有办法》来说,“变”的过程对孩子最具有诱惑力。如何让孩子体验到这种变得过程呢?我采用了剪纸的方法,通过让孩子学爷爷一样,一次次的体验与尝试“变”,从而来理解并感受爷爷的聪明才智。
二、活动目标:
1、关注故事发展线索,感受爷爷的聪明才智
2、大胆尝试,合理想象,用剪刀剪出各种物品。
三、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张兰色的手工纸、一件用兰色纸剪成的衣服、剪刀
四、活动过程:
一、观察画面,感受故事
二、分段播放,想象理解
三、完整欣赏,提升经验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我选择以语言与艺术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活动,整个活动以故事为主线,借助剪纸这条副线,为孩子创设剪纸的机会,在为小老鼠做礼物的情景中体验自己的成长,感受关爱。
对了刚升入大班的孩子而言,他们的观察水平还是具有中班孩子的特点,对于画面中细腻的部分无法准确的捕捉,对于整个故事内容而言,不太善于了解整体的结构与线索。因此我将活动的语言目标定位在关注线索发展,理解故事所表现的主题上。通过“分段学习——剪纸辅助——图式提炼”的方式进行突破与解决。让幼儿通过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想象、猜测,并与故事本身的内容对比中产生认知冲突,从而产生新的经验,通过有效提问,比如“你觉得有办法的爷爷是怎么样的?听了这个故事以后,你觉得故事中的爷爷是怎么样的?等,让孩子在思考中体验到爷爷的智慧。
对于剪纸活动的目标定位上我更侧重于幼儿合理想象与掌握剪纸方法。对于刚步入大班的孩子,我们对于他们想象力发展上更应该引导他们注重一定合理性,根据已有的物体进行符合逻辑的想象与思维,正是我们可以培养与训练的。同时在剪纸能力的培养上本次活动我给予孩子一种新的知识点就是“对称”方法。通过“教师示范、幼儿观察——幼儿尝试与讨论——强化练习”等方法进行。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我并不是采用教师直接传授式,而是让孩子通过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回忆与思考,通过与幼儿之间的互动行为,让幼儿了解、学习、运用“对称”的方法。
活动建议:
综合活动不是牵强的拼凑,而应有机结合。整个活动的设计需要追求的是一种和谐——语言与艺术两条线能合理的交叉进行、自然、有效,相辅相成,有效地进行整合。
当然我们可以注重其多元性与多样性,比如我们可以借助这个内容进行绘本阅读、纯语言活动的尝试,也可以通过这个教材渗透有关数学活动的内容等等,不管怎样,我们最终的目的就是通过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建立经验,获取认知,提升能力。通过多样的教学手段来多角度的解读教材。本次综合活动是我对这个绘本内容的其中一个教学活动,在后续的教学行为上,我觉得还可以进行更多有效、多元的尝试,比如:开展绘本阅读等方式。
爷爷一定有办法 篇7
温州市第一幼儿园 姜伟 教材分析: 荣获加拿大克力斯提先生书奖、露丝·史瓦兹奖、维基·麦卡夫奖并入选第四届全国优秀幼儿读物(0~6岁)评选推荐书目的《爷爷一定有办法》写的是一个充满智慧、爱孙子的老爷爷,他用巧思把孙子心爱的破毯子变成外套、背心、领带、手帕、钮扣。它原本是一个犹太人流传已久的民间故事,作者用重复而富节奏的文字来重述,既温馨又朗朗上口。图画则细腻地描绘出充满浓厚人情味的小镇和约瑟的家庭。 对于二十一世纪的孩子而言,这是一个物质过度充裕的年代,物品总是用完即丢,举凡纸杯、纸盘、卫生筷、纸尿片、甚至照相机等,过度的商品化让孩子们不太有机会用旧东西,这个故事或许可以给我们一点省思,重新检视我们的生活习惯与消费行为。通过活动让每个孩子的心里都种下「爱物惜物」的情怀。 书中文字简洁又生动,更精采的是爷爷总是回答说「这块料子还够做…」让读者拥有更大的想象空间,「猜猜看」这一次爷爷会变出什么呢?更奇妙的是作者利用每一页的下方,连续地画出一个老鼠家庭的故事,给小读者带来了额外的阅读乐趣。这一定是一个人人都读得懂,也听得懂的故事。作为良好的阅读教学教材可以让孩子们初尝阅读的乐趣,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洒下“快乐阅读”的种子。 活动目标:
1、通过猜读、排图的方法,帮助幼儿梳理故事发展的线索,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
3、巩固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在合作阅读中发展孩子的协作能力。
4、感受爷爷的聪明才智,鼓励幼儿在面临难题时要多动脑。 活动准备:
1、幼儿两人一份图书;2、投影器;电脑;课件(书本内容);3、教具图片(毯子、外套、背心、领带、手帕、纽扣);3、黑板(上面做好箭头和数字标志)。4、家园互动表(见附件)。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书,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图画书吗?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本很好看的图画书,我们一起来看看封面上有谁?这两个人可能是什么关系呢?(原来是爷爷和孙子)
师:这位外国小朋友他的名字叫约瑟,你觉得他和爷爷之间可能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幼儿猜想)好!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约瑟和他爷爷之间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吧。 二、幼儿观赏投影画面,感受故事,了解故事大意。 1、教师讲述故事,请孩子观看画面,念到关键的地方让学生猜,然后翻页印证孩子的想法。 ◎故事中一共有五次“变”,第一、第二次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可以做什么;(潜在提问:约瑟得到这件奇妙的外套时,他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你从哪里看出来。) ◎第三次变时引导幼儿重复约瑟和爷爷的对话,从中体会爷爷的节约和智慧;(爷爷真是太聪明了!破损的布料都剪掉了,剩下的布料越来越少了,爷爷还会做出什么奇妙的东西呢!) ◎第四次时增加难度,将爷爷的话和妈妈的话进行对比,设置提问:听了妈妈的话,约瑟会丢吗? ◎最后一次用问题“啊哟!手帕有多大,剪去破的和脏的地方还剩多大?爷爷会不会把它扔掉呢?他还能为约瑟变出什么奇妙的东西呢!我们来猜猜?”来引导幼儿思考,从而更进一步显出爷爷的聪明与节约(约瑟喜欢这颗奇妙的纽扣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把手帕变成奇妙的纽扣,爷爷真是心灵手巧呀!)。 ◎师:纽扣都没有了,爷爷就是手再巧,再聪明也不可能无中生有了,那么已经长大了的约瑟会怎么办呢?让我们继续看故事。师提问:长大了的约瑟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哇!约瑟好棒呀!我们一起为约瑟的长大鼓掌吧! 2、阅读后:教师组织幼儿讨论。 师:爷爷的巧手,分別为小约瑟制作了什么东西?(幼儿说,教师随机出示物品) 师:爷爷为约瑟缝制了一条毯子,最后变成了什么?请小朋友上来把爷爷制作的东西按故事里的顺序摆一摆。(幼儿操作) 师:你喜欢有这样子的一個爷爷吗?你会怎么夸奖爷爷? 3、第二次欣赏故事后提问: 师:刚才小朋友发现在这个大故事里面还藏着一个小故事,最后纽扣不见了,老师告诉你一个小秘密,这颗纽扣从大故事中掉到了小故事里了,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这本图画书吧!让我们边看边找这颗纽扣掉到哪里去了? 师:啊呀!小朋友这么多,我这里的书不够呀!怎么办? 师:两个人看书该注意些什么呢?(一人翻,两人看,轻轻翻,仔细看,不争也不抢) 幼儿两人一组翻书阅读(师:好,我们先来看封面,封面会告诉你故事的题目,我们一起来说说故事的题目叫《爷爷一定有办法》,打开书本,我们看到了扉页,扉页上有什么图案,这个图案在故事里经常地出现一直到故事的结尾,你们发现了吗?看谁发现的问题最多,看的最仔细)。 幼儿观看图画书,教师巡回指导。 师:你发现那颗丢失的纽扣了吗?好!在第几页,看看页码?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变成老鼠的椅垫了) 师收图书。请小朋友两人商量好请一个小伙伴把图书送回家,送回来的时候要封面朝上。 师:你们发现什么了吗?故事中掉下来的布料被小老鼠利用了起来,他们用这些布料打扮自己的家,装扮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延伸活动。 1、师: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有很多的废旧物品也是可以再利用的。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一件废旧物品,是什么呀?(废旧报纸)请你们动动脑筋,想一想废旧报纸可以有什么用?哦!原来废旧报纸还有这么多的用处,我们还可以利用废旧报纸来玩呢!请你们想一想,报纸还可以怎么玩?在玩的过程中很可能报纸会变破损了,报纸变破损了,你还可以怎么玩?(幼儿先说再幼儿玩) 2、回家和爸爸妈妈共同完成家园互动表。
爷爷一定有办法 篇8
设计意图:
本次活动我选取的是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故事写了一个充满智慧、爱孙子的老爷爷,他用巧思把孙子心爱的小毯子变成外套、背心、领带和纽扣,通过爷爷为孙子不断改衣服的寻常小事,折射出看似平淡的家庭生活中的脉脉温情。为了最大限度的挖掘绘本内在的教育价值,让孩子体会到这种“变”的过程,并让这一“变”的过程对孩子更具有诱惑力,我们采用了剪纸的方法,通过让孩子学爷爷一样,一次次的体验与尝试,从而来理解并感受爷爷的聪明才智,同时让幼儿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活动目标:1、能大胆尝试,合理想象,用剪刀剪出各种物品。2、关注绘本故事的发展线索,感受爷爷的聪明才智。3、发现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活动准备:图谱、剪刀、小篮子、蓝色手工纸等。活动过程:一 、兴趣导入师:孩子们,我们来看看图上有谁?师:这个小男孩儿他的名字叫约瑟,这是他的爷爷,今天老师就带了一个约瑟和他爷爷的故事,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二、欣赏绘本内容,逐步尝试操作。(一)毯子变外套。教师讲述故事,并演示剪外套。师:当约瑟还睡在摇篮里的时候,爷爷为他缝制了一条奇妙的蓝毯子。毯子盖在身上那么温暖,那么舒服,恶梦一个也不会来,睡得非常的香甜。可是,约瑟一天天的长大了,有一天,妈妈对约瑟说:“约瑟,这条毯子已经不够你用了,还是扔了吧。”可是约瑟不舍得,他抱着毯子说:“不,爷爷一定有办法。”他来到了爷爷那儿,爷爷拿着毯子,左看右看,上看下看,仔细地看了又看,拿起了剪刀,咔擦,咔擦,咔擦,剪了一件外套。(此处教师边讲故事边演示)看,约瑟穿上这件外套可神气了!师:孩子们,你能够像有办法的爷爷那样,把一条毯子变成一件外套吗?(边说边出示毯子、外套的图谱)幼儿动手操作,师巡视指导。引导幼儿初步尝试用对称的剪纸方法。师:讲评孩子们的第一次操作。分别请剪得一样的和剪得不一样的两个孩子到前面来说说你是怎么剪的?得出袖子要在领子的另一边剪。请剪得不一样的孩子再次尝试操作。(二)外套变背心。师:好了孩子们,现在我们都和爷爷一样能干,剪出了漂亮的外套,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约瑟也穿着这件漂亮的外套出去了,我们来听听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师继续讲述故事:约瑟穿着这件外套和爷爷一起在大街上逛,可神气了!可是,约瑟渐渐长大了,妈妈说:“约瑟,外套穿在你身上已经太小了,不够穿了,还是把它扔了吧!”约瑟说:“不,爷爷一定有办法。”约瑟又来到爷爷那里,爷爷左看看右看看,把这件外套变成了一件背心!(出示背心图谱,这次教师没有示范)师:孩子们,背心和外套有什么区别?生:背心就是没有袖子。师:说的好!那怎样才能把外套做成最大的背心呢?谁来说说?生:把袖子剪掉吧!师:那我们就来试一试吧!幼儿动手操作,将自己刚才剪的外套剪成背心。(教师巡视)师:孩子们都剪好了,真棒!不过老师发现,你们刚才有不同的剪法哦!分别请2个不同剪法的孩子到前面来。师:孩子们,你们说说你们刚才是怎么剪的好吗?生1:我是先剪的这边,接着又剪的另一边,剪了2剪刀!生2:我是先把外套对折,然后一剪刀就剪好了!师:孩子们,2种剪法,你们觉得哪种剪出来的背心又快又好看呢?(通过实际操作,得出对折一剪刀剪的又快又好看)对了,这就是“对称剪”:边对边,角对角,剪出了两个一模一样的袖子,一模一样的领子。(三)背心变领带。鼓励幼儿想象剪出各种可能的物品。(不揭示领带的答案)师:你看啊,约瑟穿了那件背心出去了!他来到了学校,老师和同学们一看,啊!约瑟帅极了!可神气了!大家都很羡慕他!可是,约瑟慢慢长大了,这件背心不够穿了,妈妈说:约瑟,把这件背心扔了吧!约瑟说:不,爷爷一定有办法!他来到了爷爷那里,孩子们,你猜猜,这一次,爷爷会把背心变成什么?幼儿猜想:裤子、短裤、裙子、蝴蝶结、袜子……师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想,将背心进行操作。要求:剪得越少越好。师:展示幼儿的作品。请小朋友来说说,你是怎样剪的呢?师:我们来评评谁剪掉的布料最少,最漂亮呢?师:你们都剪得很好!那我们看看爷爷到底为约瑟做了一件什么呢?原来,爷爷为约瑟做了一条领带!(图谱领带)(四)领带变纽扣。师:日子过了很久,这条领带也越来越短了,因为约瑟长大了,妈妈说,把领带扔了吧!约瑟说什么?一齐说:不,爷爷一定有办法!他又来到了爷爷这儿,爷爷为他缝制了2粒纽扣!吊在裤子上,裤子就不会掉下来了!师:孩子们,你能像爷爷一样用对称的方法,剪出2粒一模一样的、大大的纽扣吗?激发幼儿用对称的方法,将两颗最大的纽扣。幼儿操作(剪掉最少,就是最好)。幼儿相互之间互动比较,介绍自己是怎么剪的。师:2粒纽扣吊住了他的吊带衣,约瑟行动自如,他在外面玩得可开心了!三、延伸师:孩子们,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约瑟的爷爷都为约瑟做了哪些呀?(边说边指图:毯子、外套、背心、领带、纽扣)师:孩子们,有这样一个有办法的爷爷,约瑟很高兴!还有一个小动物它也特别高兴哦!我们来看看它是谁呢?生:是小老鼠!师;它为什么高兴呢?生:因为老鼠妈妈用剪下来的碎布料做了好多东西。生:有窗帘、桌布、被套、围裙……师:你桌上的小篮子里也有一些剪下来的碎纸,你打算为老鼠家里做些什么呢?(幼儿自由说)生:我要帮她再做一件裙子。生:我要做床单。生:我做手帕。生:……师:好了,孩子们,桌上的这些你刚才剪剩下来的布料都放在小篮子里呢,我们也像聪明有办法的爷爷一样,用对称剪的方法、用剪掉越少越好的办法为老鼠家再做些东西吧!我们到活动室里去慢慢做,好吗?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我选取的是绘本教材《爷爷一定有办法》,故事写的是一个充满智慧、爱孙子的老爷爷,他用巧思把孙子心爱的小毯子变成外套、背心、领带和钮扣。通过爷爷为孙子不断改衣服的寻常小事,折射出看似平淡的家庭生活中的脉脉温情。这个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对物品的巧妙利用正符合当前的环保教育,而让幼儿理解并学会合理利用,将书本上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幼儿的生活技能,正是《指南》和《纲要》精神的具体体现。我没有将它作为单纯的早期阅读活动来开展,而是将它与数学活动结合起来,使幼儿在欣赏故事的同时学会用对称剪等方法裁剪,并合理利用布料,知道剪掉越少,物体就越大。 对于这样的绘本教材如何最大限度的挖掘其内在的教育价值呢?我觉得就本节活动来说,“变”的过程对孩子最具有诱惑力。如何让孩子体验到这种变的过程呢?我采用了裁剪的方法,通过让孩子学爷爷一样,一次次的体验与尝试“变”,从而来理解并感受爷爷的聪明才智。第一环节,将毛毯改成外套,教师示范后,然后孩子自己尝试第一次操作,有的孩子很快就剪出来了,但也有些孩子剪得和爷爷不一样。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为什么会不一样?而是请了2位小朋友自己上来说,你是怎么剪的?从而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然后自己解决。果然,当我请那些剪得不一样的孩子重新剪时,他们很快就自己找到了诀窍,剪得很好!我想,这比我单纯告诉他们怎样剪效果要好很多!第二环节,将外套改成最大的背心,这一环节的重点就是对称剪,只有对称剪才能剪得又快又好看,而且两只袖子一模一样。同样也是让孩子们自己探索,自己发现问题,然后自己解决。第三环节,将背心变成一件你想变的东西,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第四环节是剪两个一模一样的最大的纽扣,巩固对称剪以及剪去越少越好。在实际的活动中,这一环节可能有些孩子受生活经验的影响,觉得纽扣就应该是小的,所以剪得比较小,碎布料就比较多了。孩子们随着绘本故事的情节,像爷爷一样,在情景交融中完成了学习。最后,碎布料一点也没有浪费,都去帮助小老鼠家做东西了,出其不意,孩子们都很开心! 在活动的目标定位上我更侧重于幼儿的合理想象与掌握裁剪的方法。对于大班的孩子而言,他们想象力发展上更应该引导他们注重一定合理性,根据已有的物体进行符合逻辑的想象与思维。通过“教师示范、幼儿观察——幼儿尝试与讨论——强化练习”等方法进行。 通过本节活动的开展,我觉得今后在选择绘本时我们可以更加注重其多元性与多样性,可以借助绘本的内容进行更多形式的尝试。不管怎样,我们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建立经验,获取认知,从而提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