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教案

2022-12-06

所见教案 篇1

  知识目标

  1、学会“所、振、欲,蝉、忽、闭”这6个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诗句理解“欲、捕、鸣”的意思。

  3、能用自己的思维,理解诗句的意思。

  4、能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看图,培训观察、想象能力,在讲解古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描写的情景。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古诗,品味古诗,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 理解诗句的意思,井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诗的意境理解。

  教学方法

  通过有感隋地朗读体会古诗韵味及语言美,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幻灯片

  第一课时

  一、观察课文配图

  1、请看图上都画着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重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

  二、揭示课题

  解题:牧童骑牛唱歌,忽然听到蝉叫,停住歌声,跳下牛,准备捕蝉。这景象被诗人袁枚看见了,觉得非常有趣,就把它写下来成为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三、读诗歌

  1、复习有关音节。(出示卡片、指名读)

  2.掌握生字读音,并在诗中用笔画出来。

  3.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指名读。(让识字差的学生多读)

  4.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让学生读。

  5.检查读的情况:采取指名读,全班通读等形式。

  6.教师范读。(指导学生领会诗句中的停顿)

  四、初步了解诗文

  1.看插图,读课文,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2.指名学生朗读全诗。学生边听边思考:起初牧童骑在牛背上做什么?后来呢?

  3.读诗文,帮助学生了解词意。

  “欲”:在诗中的意思是“想要”。

  “鹊”:“树阴”的意思。“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看插图)

  “鸣”:“叫”的意思。

  “捕”:“捉”的意思。

  4.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熟读课文

  二、了解诗句的意思 (打出幻灯片、边看图边了解)

  1.读第一、二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 说说第一句的意思。(放牛的孩子,骑在牛背上。他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中振荡。)

  (2) 指导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读全句,边读边想象牧童骑牛唱歌的情景。

  (3) 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

  2.读第三、四句。(看图或幻灯,思考)

  (1) 齐读第三、四句。牧童在干什么?(观察他的表情)

  (2) 牧童怎么知道树上有知了? (学生找到“鸣”字)

  (3) 读到这里,你觉得牧童怎样?(活泼、顽皮、机敏、愉快、可爱)

  (4) 牧童捉到蝉了吗?编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三、朗读全诗

  1.自由读,边读边体会诗的意思。

  2.大声朗读,想象涛人当时所见到的情景。

  四、背诵全诗

  五、分析指导字形及写字

  1.读课后田字格中的生字,边读边组词。

  2.读下面的字,想想怎样记住这些字,可联系学过的字记忆。

  所  牧  振  欲  鸣  闭

  3.指导写字。

  (1) 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什么位置起笔、落笔,照样子在田字格中每字写两遍。(教师行间巡视)

  (2)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指导。例如:“所”字的两部分要写平;“振”右半部要宽,上下要匀称;“鸣”口字旁要靠上一点;“蝉”的“虫”不要写得太向下要写在“单”的一横上面。

  4.听写生字新词。

所见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

  (一)初读课文

  l.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zhèn yù chán hū bì

  (1)出示生字词卡: 振 欲 蝉 忽 闭

  (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 蝉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

  (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 樾树荫

  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欲想 捕捉)

  用自己的话说说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

  (3)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了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

  “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理解“忽然”一词在诗中的意思。(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听到蝉叫声。)

  (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三、齐读全诗

  四、叙说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l.熟读全诗。

  2.说说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振 欲 捕 鸣 闭 口 立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全诗,说出诗意。

  1.看插图,讲图意。

  2.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夏天,一个牧童在树林中骑着一头黄牛高声歌唱,知了在树上叫着。牧童听到了知了叫声。想去捉知了,立即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树下,望着树上的知了。)

  三、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1.指导读第一句诗。

  想象牧童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心情。

  指导读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2.指导读第二句诗。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忽然闭口立”使我们想到了什么?(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背诵全诗

  五、分析指导字形

  1.比较字形。

  振晨 蝉弹 忽物 闭闲

  2.重点分析、记忆字形。

  欲:左边是“谷”,第四笔“捺”改为“点”,右边是“欠”,不是“文”。

  所:左边不要写成“户”。

  3.指导书写。

  六、总结

  1.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3.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个牧童怎么样?(活泼可爱,愉快、顽皮)

  教案点评:

  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五言绝句《所见》,语言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本课教学从内容入手,引以情趣,配合直观的的图画,让学生边看边想,理解诗句意思。引入情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从而发展儿童的语言和思维能力。

  探究活动

  1.收集有关袁枚的资料。

  2.想象牧童捉蝉的样子,看图联系课文编故事。

所见教案 篇3

  教学课题:《所见》

  教学目的:1、学会6个生字,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诗句理解字意。

  2、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主人,学习的主体。

  3、理解诗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新词,指导书写。

  教学难点: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运用词语。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启发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等。

  教学用具:电脑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仿佛看到了天真活泼的牧童骑着黄牛在绿树成荫的林间小路上漫步,仿佛听到他那愉快、激越的歌声。那么,谁愿意有感情地给大家读读这首诗,我们愿意跟你一同步入那美妙的境界。

  生:指名朗读全诗。

  师:读得太美了,真的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妙的境界。那么谁来说说上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这首诗的意思,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牛背上,唱着山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忽然他看见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着向树上望去。

  师:说和真准确。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重点来学习诗中的生字。

  师:(电脑出示诗)谁来读第一句诗,并且找出诗中的生字。

  生:“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生字有所、振。

  师:非常准确,继续找生字。

  生:“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这句诗中的生字有欲、蝉、忽、闭。(学生每找到一个生字,教师操作电脑给生字加红点)

  师:我们来学习第一个生字“所”,谁愿意领同学们读一读这个字?

  生:请同学们跟我读suo,它是平舌音,请大家注意。

  (全班跟读suo)

  师:指名读。

  师:你是怎样学习这个字的?

  生:我是这样学习“所”这个字的。“所”户部,左右结构,共8画。

  师:很好,谁愿意用“所”组词?

  生①:所以

  生②:所有

  生③:储蓄所

  生④:所长

  生⑤:所向无敌

  ......

  (屏幕出现“所”字)

  师:同学们观察,写“所”这个字要注意什么?

  生①:写这个字头齐脚不齐。

  生②:写这个字要注意第三笔横折落笔在横中线上。

  生③:写这个字要注意第四笔横写在横中线上。

  生④:写这个字要注意第六笔竖撇对齐第二笔写在竖中线上。

  生⑤:写这个字要注意第七笔横对齐第三笔横折起笔。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细致,请大家看老师范写。

  生:动笔在练习本上写一个“所”字。(小组同学交换检查,互相修改)

  师:学习第二个生字“振”,谁愿意领同学读这个字?

  生:请同学们跟我读zhèn,它是翘舌音,请大家注意。(同学们开火车式读)

  师:“振”这个字你是怎样学习的?

  生:我是这样学习这个字的。“振”  部,左右结构,共10画。

  师:大家判断。

  生:齐答“对”。

  师:大家想想,可以用什么好的方法记住它?

  生:我们学过“晨”字,去掉“日”字,加上“  ”,就是“振”字。(随着学生叙述,电脑演示,一个“晨”字出现在屏幕上,只见两个小孩用手扛走“日”,又有两个少先队员用手推车推来一个“  ”倒在“辰”旁,共同组成“振”。)

  师:同学们用换偏旁的方法记住了这个字。那“振”这个字在哪句诗中呢?大家齐读。

  生:(齐读)歌声振林樾。

  师:“振”在诗中什么意思?

  生:“振”在诗中是振荡的意思。

  师:谁来用“振”组词?

  生①:振动

  生②:振奋

  生③:振兴

  生④:振作

  ......

  师:书空“振”的笔顺。

  生:一笔横,二笔竖钩,三笔提,四笔横,五笔竖撇,六笔横,七笔横,八笔竖提,九笔撇,十笔捺。(屏幕出现空白田字格,学生说一笔,电脑打一笔)

  师:同学们观察,写这个字要注意什么?

  生①:写这个字要注意头不齐,左高右低,脚齐。

  生②:写这个字要注意右边第二笔撇写在竖中线上。

  生③:写这个字要注意第三、四笔横间距相等。

  生④:写这个字要注意第五笔竖提写在竖中线上。

  生⑤:我给补充,第六笔短撇在竖中线起笔,捺从中心捺出。

  师:范写一个“振”字。

  生:在练习本上写一个“振”字。

  师:请大家互相交换修改。

  师:学习第三个生字“欲”,跟我读yu。

  生:一行同学开火车式读。

  师:“欲”这个字你是怎样学习它的?

  生:我是这样学习这个字的。“欲”谷部,左右结构,11画。

  师:非常准确,这个词怎样记忆呢?

  生:用学过的“歌”字去掉“哥”,换上谷部,注意谷字作偏旁,第四笔捺变点。

  师:同学们看屏幕。(电脑显示“歌”字,“哥”字向左上角飞去,“谷”字从左下角飞出,飞到“欠”字左面,同时“谷”字的第四笔捺变成红色长点。)

  师:“欲”字在哪句诗中?

  :“欲”字在“意欲捕鸣蝉”这句诗中,是想要的意思。

  师:小组讨论一下写“欲”字要注意什么?分析讨论后每位同学动笔在练习本上写一个。(写完之后,小组长一个个地指导,订正时,用实物投影打出学生写的字。互相指正、比较、修改。)

  师:出示第四个生字“蝉”,蝉也就是知了,是一种昆虫,你是怎样记住这个生字的?

  生:“虫”字旁加上单位的“单”,就是蝉。(屏幕出现一只知了向“单”字爬,爬到“单”字旁边,变成虫字旁,组成蝉。)

  师:这个字怎样才能写好呢?请同学们讨论之后再动笔写字。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品)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四个生字,谁愿意领大家读字再组词。

  生:请同学们跟我读。所,所有;振,振动;欲,欲望;蝉,鸣蝉。

  师:让我们共同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这四个字的?首先,我们要读准字音;接下来,我们又分析了生字的偏旁、结构、笔画、记忆方法,这就是分析字形;之后,我们又到语言环境中进一步理解了字义,这是理解、运用;最后,我们动笔写字叫书写生字。(屏幕出示学习方法──⒈读准字音⒉分析字形⒊理解运用⒋书写生字)下面就请同学们按着这四步自学后两个生字“忽”、“闭”,让它们尽快地成为你的好朋友吧!

  生:小组讨论自学。

  师:谁来汇报“忽”字?

  生:请同学们跟我读hu。我是这样学习这个字的,心部,上下结构,8画。可以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来记忆这个字,“物”去牛部换心字底,我组的词是忽然、忽略,请大字看我写的这个字。(用实物投影出示)写这个字要注意,第三、四笔的撇不要写得太长,第四笔撇在竖中线上起笔,“心”字托住“勿”字。

  师:说得真好!谁来汇报“闭”字?

  生:“闭”这个字我是这样学习的,它是半包围结构,门部,共6画,可以用“门”字加“才”字来记忆,我组的词是关闭、闭路,请同学们看我写的这个字。要注意第三笔横折钩写在竖中线上,第六笔撇从中心起笔。

  师:太精彩了。那么关于“闭”字,其它小组有要补充的吗?

  生①:我们小组给他补充,“闭”字还可以用“闷”字来记忆。

  生②:还可以用“闪”字来记忆。

  生③:还可以用“问”字来记忆。

  生④:“间”去“日”换上“才”就是“闭”。

  (屏幕按学生所说显示)

  师:六个字我们已经全部学完了,谁想领大家读读并且组词?

  生:所,所有;振,振荡;欲,欲望;蝉,鸣蝉;忽,忽然;闭,关闭。

  师:想想这六个生字都是哪些结构的?

  生:有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半包围结构。

  (屏幕显示六个生字和三种结构)

  师:请同学们按结构分类。

  生:左右结构的字有所、振、欲、蝉;上下结构的字有忽;半包围结构的字有闭。(根据学生所说,教师点击鼠标进行生字归类)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又结识了6位好朋友,

  让我们做个《找朋友》的游戏来结束这堂课!

所见教案 篇4

  课时目标:分析、品读诗句,理解诗句含义,感受牧童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在《寻隐者不遇》中,诗人寻访隐者,有没有见到?

  2、我们这节课要来学习的这首诗中,诗人很幸运,他不仅见到了,而且将见到的情景写下来,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来学习的——《所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

  振蝉

  骑

  “振、蝉”在读音上要注意什么?“骑”看到这个字,你能想到它的意思和什么有关吗?

  2、交流你所搜集到的有关资料。(袁枚一生,历任溧水、沭阳、江浦、江宁知县,除了赢得贤明政声之外,留下的文学著作也很多,有《小仓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和笔记小说《子不语》等。)

  三、初读诗文,了解大意

  1、出示诗句,学生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3、默读思考:在《所见》一诗当中,你见到了什么?

  4、交流各自收获。

  5、老师见到了两幅图,你知道是哪两幅吗?(一、歌唱图二、捕蝉图)

  四、品读诗文,体会意境

  1、品析“牧童歌唱图”

  牧童骑黄牛, 歌唱图

  歌声振林樾。

  读一读前两行诗句,在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牧童如何骑着黄牛?这是怎样的歌声?(理解“振林樾”)他会唱什么歌?

  在这句诗中,你看到的牧童是怎样的牧童?

  指导朗读。

  3、品析“牧童捕蝉图”

  意欲捕鸣蝉, 捕蝉图

  忽然闭口立。

  读一读后两行诗句,在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和前面那幅图中相比,这里的牧童有什么变化?

  他会怎样去捉这只蝉?(理解“忽然闭口立”)

  在这里,你又看到一个怎样的牧童?

  指导朗读。

所见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牧”、“骑”、“振”、“樾”等字。

  2、理解古诗意思,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生字生词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瞧!夏天是山村最美的季节。天空那么蓝;远处是青青树林,池塘边,柳树上的嫩叶,象刚洗刷过似的。一幅动人的画面印入了我们的眼帘。

  2、看图了解诗意:

  a、谁能把你所看到的说说给大家听听?(指名说图意)

  b、师概括诗意:夏季的一天,一个年少的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唱着山歌在山间小路上行进。那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忽然他听到了知了的叫声,就马上停止了歌唱,跳下牛背,站在那儿一动不动。

  3、介绍作者:

  a、这动人的画面不仅咱们看到了,一位清代的诗人也看到了,他的名字叫袁枚。

  b、当他看到这动人的情景,就提笔将自己所看到的写成了一首小诗《所见》。

  c、师范读全诗。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诗歌,读准生字字音。

  2、采取指名读,全班通读等多种方式检查读的情况。

  3、指名学生朗读全诗。

  4、学生自读诗文,质疑问难:

  欲:在诗中的意思是“想要”。

  樾:“树阴”的意思。“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鸣:“叫”的意思。

  捕:“捉”的意思。

  三、精读古诗

  1、读第一、二句。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放牛的孩子,骑在牛背上。他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中振荡。)

  (2)指导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读全句,边读边想牧童骑牛唱歌的情景。

  (3)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

  2、读第三、四句。

  (1)读第三、四句。牧童在干什么?(观察他的表情。)

  (2)牧童怎么知道树上有知了?(学生找到“鸣”字。)

  (3)读到这里,你觉得牧童是个什么样的小孩?(活泼,顽皮,机敏,愉快,可爱……)

  (4)牧童捉到蝉了吗?编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3、自由读,边读边体会诗的意思.

  4、大声朗读,想象诗人当时所见到的情景.

  5、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1所见

  骑黄牛

  牧童歌振林聪明可爱

  欲捕蝉

  闭口立

所见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

  (一)初读课文

  l.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

  (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

  (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樾——树荫

  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欲——想捕——捉)

  用自己的话说说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

  (3)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广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

  “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理解“忽然”一词在诗中的意思。(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听到蝉叫声。)

  (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三、齐读全诗

  四、叙说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所见教案 篇7

  一、介绍作者

  在古诗词的海洋中,我们曾认识过许多著名的诗人,你知道那些著名的诗人?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南宋诗人,他叫叶绍翁。

  二、示题释题:

  要真正认识一位诗人,我们最好从他的诗来入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代表作,题目叫——

  生齐:夜书所见。

  题目只有短短四个字,题中告诉我们些什么?

  夜——晚上

  书——写

  (师:这样的诗题还有很多,比如望湖楼醉书、书湖阴先生壁等)

  所见——诗人看见的景物。

  三、初读古诗。

  1、诗人看见了些什么景物呢?我们先来听一位老师来读这首诗吧。

  听读古诗。

  他读得好吗?谁也想这样来读读诗?指名一两位学生来读诗。

  2、学词。

  读以下词

  萧萧     梧叶    寒声    促织     篱落

  你知道这些词的意思吗,谁来说说你知道哪些词的意思?

  促织——看图片,介绍过去捉蛐蛐斗蛐蛐是农家孩子常常玩的游戏。

  梧叶——梧桐树的叶子。

  四、细读古诗

  1、读第一大句,既然作者写所见,在这句里,作者见到了些什么?(板书见)

  梧叶,说说这时候梧叶应该什么样子?(黄了,落下来了等等)

  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是秋天到了。

  你从哪里看出来是秋天?

  生l:因为有秋风。

  这句诗中还有哪些词写到秋风?

  萧萧。

  萧萧是什么意思?风声。只要是风声就可以用萧萧吗?

  秋天的夹杂着落叶之声的风声,古人才用萧萧两字来形容它的声音。

  寒声:这也是秋风的声音。风声就说风声吧,为什么他用一个寒字?这说明什么?

  秋天到了,天气凉了。

  师点课件后以下三个字变红:萧萧  秋风  寒声。

  请你读读这几个词。你有什么感受?你想说什么?

  再读这句诗(指导朗读)

  2、在这寒冷的秋夜里,作者独自漫步在异乡的小路上,他究竟是看到了什么不同寻常的景物,使他忍不住铺开纸,提起笔,写下这首夜书所见,传诵了这么许多年的呢?

  出示第二句。读一读,想一想,作者看到了什么?

  孩子们在捉蛐蛐,还看见一篱笆边一盏灯亮着。照着孩子在捉蛐蛐。

  释:挑  (意思,再次强调读音)

  我们知道,诗人写诗字字不差,听同学们这么一说,我觉得诗人有一个字用错了。

  我觉得他的“知有”一词用错了,应该用“见有”才对啊。

  这是怎么回事呢?

  再回过头来看,作者到底看到的是什么(灯和篱笆)。

  而儿童挑促织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板书想)

  作者为什么不想别的,光想到孩子们挑促织的情景呢,这明明不过是古时农家孩子常见的游戏呀?生可能一下子答不上来.

  五、体悟诗情。

  师:同学们,古人写诗啊,所写的,千写万写都逃不过一个字——“情”。(板书情)

  让我们来读读这首诗,找找看,哪里在写诗人的情了。

  读诗。找情

  学生找到“客情”

  这里的客是谁?叶绍翁自己

  为什么称为“客”情?

  客居他乡的心情。

  同学们喜欢作客吗?作客久了你会怎么样?

  同学们,叶绍翁此时此刻,并不是像你们过年一样在亲人家里一大家子热热闹闹地作客,他是一个人在没有人认识的异乡客居。

  凉凉的秋天已经来了,若在家乡,定有亲人为她披上暖和的衣服,为他沏一杯热茶,或者围坐在灯下,与他谈天说地,父母,妻子、儿女,家乡是多么温暖啊,而此时此刻,

  听着萧萧的秋风,诗人不禁想到:…………

  看着篱笆边那温暖的灯光,诗人不禁想到:…………

  请大家拿起笔来写一写作者想到了什么.生写好后交流

  师:听了同学们这么多的话,想想为什么诗人会想到孩子们捉蟋蟀的情景呢?师要作适当引导(那是一种常见的游戏,作者可能是想到了他家乡的儿女,由儿女又想到了家乡的亲人,或者,作者还可能是想到了自己快乐的童年)

  是啊,这江上秋风萧萧,诗人不禁感觉到_(读诗)

  看着那一盏温暖灯火,作者不禁感叹_(读诗)

  板书

  见——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