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点》教学设计思路

2019-04-04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07

《雨点》教学设计思路

识字教学,已以成为我们

您正在浏览第一范文网提供的文章。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的关键字!本站(第一范文网)网址是m.diyifanwen.com

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学生字词,成为我们教学中的一大环节,每课为此专门耗时少则七八分,多则十几分,似乎已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可是,如果不单独安排教学生识记字词这一环节,结合课文教学,那又会影响到全篇教材连贯地理解,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冲淡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活动。由此,我想能不能将阅读与识字有效的结合?在思考中,我找到了教学二者的相融点——多读。众所周知,阅读教学需要多读,在一次次有层次的不断深入的读中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而识字教学也能在多读中得到解决:在读中初步感知字形字音,在读中逐步巩固加深记忆同时理解字意。那么,如何在阅读中不留痕迹地进行识字教学,既能带学生在投入的读中感悟文情,又能在反复的读中有效识字呢。

我就《雨点》一课做了探讨。《雨点》是一首清新质朴的儿歌,分别写了雨点落进池塘、小溪、江河、海洋里的不同动态。“睡觉”、“散步”、“奔跑”、“跳跃”四个拟人化动态词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雨点在不同地方不同形态,符合儿童思维特点。第二课时教学难点是用简笔画、联系生活经验等方法,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特点,并联系“睡觉”、“散步”、“奔跑”、“跳跃”四个拟人化动态词加深对它们的认识。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培养语感。

一、 创设童话情境,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多读” 。“一遍读要有一遍读的要求”,每遍读对孩子提出要求,这很简单。但是每遍读,都能让孩子兴趣盎然地读、身心投入地读、发自内心需要地去读、用自己生活经验去碰撞文本……让读真正走进学生心里,这一点却很难。

我回忆起以前如此教学儿歌时采用一句句的读。教学第一句时,孩子们的注意力还能够集中,读书能够表现得兴趣盎然。教学到第三、四句时,孩子们就很难集中了,对读书的兴趣也可能就荡然无存了,是一种完全在教师命令下的读。

本篇韵文简捷明快 ,朗朗上口,不易读错。《课标》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第一点要求便是“喜爱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将这四句儿歌的感情朗读指导整和在一个情境中,运用何种手段激发孩子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是我上好这节课首要解决的问题。

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教学伊始的第一遍读,我便用语言创设一个童话情境“有一天,云妈妈对她的孩子雨娃娃们说‘孩子们,你们已经长大了。要自己到外面美丽的世界去看一看吧!’小雨点们笑着跳着离开了妈妈?他们都到哪儿去了呢?读一读儿歌吧。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会的字拼拼拼音多读几遍。”让孩子在童话情境中读儿歌,整体感知,感受阅读的兴趣。在突破教学难点,品味赏读这一教学环节,我设计了三遍读,每一遍读,都将读书任务融合在童话故事中,让孩子乐读书而不疲。三遍读我是这样设计的,师讲故事情境描述:“咱们帮助雨点娃娃们分别找到了他们想要去的地方,他们纷纷邀请老师去他们哪儿去做客。去谁那儿好呢?请小朋友们自由读儿歌。看谁能通过读打动老师去他想要去的地方。”在学生自由品读,边读边想象之后,指名读自己最喜爱的一句。师相机评价指导学生美读。最后,老师再次激趣:“听了小朋友们读,老师觉得那些地方都很好玩。还是老师自己读一遍拿定主意吧!小朋友们边听老师读边想象,看看到底哪儿最美!”然后老师范读之后,学生再次齐读与文本产生共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