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村》教学设计

2017-08-16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一)结合课文特点,将识字和阅读进行有效整合。
以“图画”一词为主线,开展教学活动:先引领学生识、写“图画”两字,接着提出问题:“作者为我们描述了怎样一幅山村美景图?”进而引领学生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感悟、理解语言。
在课堂上创设师生共同绘制山村美景图这一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理解课文语言,进而使学生在诵读中,很好地感悟语言,培养语感。
(三)根据教材的行文特点,引导学生有效地积累语言。
在引导学生按照课文的描写顺序,理解语言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借助图画,按照山坡上、山脚下、村前的顺序,背诵课文。最后,采取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教给一些摘抄的方法。如:在画面上写词、写句等。提升了学生学习、积累、运用语言的兴趣。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拼音、拼读掌握较好,能自学结构比较简单的生字。经过将近一年的语文学习,通过字、词、句、段、篇的练习,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学生随意注意时间短,活泼好动。本地属于平原地区,学生对小山村缺乏感性认识。
 (二)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1、把识字和写字、阅读与积累有机融合,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之中。
2、把形象性的图片与课件相结合,进行课堂教学或者学习。
3、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开展探究性学习,把知识学习同能力培养、情感体验有机结合。
(三)技术准备。
 教师有简笔画功底;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播放技术。
(四)前期教学状况。
学生已经通过第一课时初读了课文,扫清了生字障碍,会写了“村庄、苹果、住”5个生字。
三、教学目标:
(一)会写“图”“画”两个字。
(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山村的美丽,产生对小山村的喜爱之情。
(三)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山村的美丽,产生对小山村的喜爱之情。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第17课,齐读课题:《小山村》。
2、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一些字词,谁能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山坡结满小楼村庄图画苹果红红的苹果黄黄的梨白白的小鸭
开火车读;齐读。
(二)教学生字
上节课我们还差两个字没有写,是哪两个字?(图画)这节课我们就先来写一写这两个字,看谁能把它们写规范。
1、学写“图”。
(1)先看图,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板书:口,这是一个新偏旁,叫方框。仔细观察,方框是正方形的吗?不是,横比竖略短,是一个长方形。
(2)不看笔顺跟随表,你动脑筋想想“图”的笔顺是什么?先写哪一部分,再写哪一部分,最后写哪一笔?
(3)要想把“图”字写规范,一定要注意方框里每一笔起笔和收笔的位置,请你仔细看,认真记。(课件演示)
(4)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图”字。
(5)先描红,再写一个“图”。
(6)展示学生的字,引导评价。
(7)改一改自己的字。
2、学写“画”
(1)看“画”,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