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书法家——怀素

唐朝书法家——怀素
怀素,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唐德宗贞元尤年(公元785年),终年61岁。字藏真,僧人,俗姓钵,长沙人,幼时出家。好饮酒,每当饮酒兴起,不分墙壁、衣物、器皿,任意挥写,时人谓之“醉僧”,是继张旭之后的又一大草书家,有“颠张醉素”之称。他的草书,出于张芝、张旭。唐吕总《读书评》中说:“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宋朱长文《续书断》列怀素书为妙品。评论说:“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
怀素小时候家里很穷,年少时就出家当了和尚,诵经坐禅等佛事之余,他对练字产生了兴趣。因为买不起纸张,就找来一块木板和圆盘,涂上白漆书写。后来,怀素觉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 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种植了一万多株的芭蕉树。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
由于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乾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继续坚持不懈地练字。他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这就是有名的怀素芭蕉练字。
他勤学精研;又用漆盘、漆板代纸,写至再三,盘板都穿,秃笔成冢,以“狂草”出名。“运笔迅速,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随手万变,而法度具备”。前人评其狂草继承张旭又有新的发展,谓“以狂继颠”,并称“颠张醉素”。对后世影响也很大。怀素晚年草书趋于平淡。
他存世草书墨迹很多,著名的有《东陵圣母帖》、《论书帖》,是含有章草笔意的优秀作品;《苦笋帖》、《千字文》和《自叙帖》,均为狂草,笔势狂怪怒张,神彩飞舞,可以说是着力的佳作。
《自叙帖》为墨迹本,笔势雄强狂纵,变化莫测,一直为世人所重机。
相关碑帖:
1、论书帖
2、小草千字文
3、圣母帖
4、自叙帖

怀素与草书
书法是中国文化特有的艺术。狂草又是各种书体中最有代表性的。在狂草中,作为传达信息的功能已减到最低限度,而书法的艺术性却达到了极致。书法家创作狂草和人们欣赏狂草,“写字”或“认字”已不是最主要的目的。草书创作的同时也就是艺术家在表现自己,是艺术家通过草书的形式在抒情表意。
依照禅宗“即心即佛”的理论,人的本心是清净的,是具有佛性的,按照自然本性去做,尊重个人内心的觉悟,就是最佳的人生哲学。将这种哲学运用于书法上,禅师们自然就会将注意力凝聚于能自由抒发个人情感的草书,尤其是张旭创造了狂草之后,这种神鬼莫测、能够尽情发挥情趣的艺术形式,就成了众多禅师书法家一致的选择目标。而怀素,堪称其中的佼佼者和带头人。  怀素,字藏真,俗姓钱,长沙人氏。母亲姓刘。怀素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其卒年不详。
怀素幼年出家,依止于伯祖惠融禅师,惠融禅师亦醉心书法艺术,他俩人的书法艺术远近闻名。人称他们为“大钱师”、“小钱师”。  怀素的叔父钱起(722一780年),字仲文,吴兴(今属浙江)人。是唐代大历年间(766一779年)的著名诗人,有“才子”之美称,曾任翰林学士,官至考功郎中。他赋诗工于铸词炼句,遣辞造意常有惊人之处,深得当时士大夫们的喜爱。诗人郎士元与钱起齐名,世人并称为“钱郎”,公卿大夫奉使出京,总要恳请他俩赋诗送行,否则就感到脸上无光。钱起对怀素颇具厚望,曾有诗送怀素还乡:“释子吾家宝,神清慧有余。能翻梵王字,妙尽伯英书。”给予谆淳告诫和殷切的期望。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