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神舟号”》背景资料

  座舱是载人飞船的核心,通常采用无翼的大钝头旋转体,有的是球形,有的是钟形。采用这种简单外形具有结构简单、工程上易于实现等特点。同时,座舱一般均有视野开阔的舷窗,以便航天员观察发射前的准备活动、在轨交会对接情况、返回点火时的姿态和再入着陆的地面情况等。俄罗斯航天员曾多次在自动对接系统失灵情况下,通过舷窗进行手动对接获得成功。此外,为保持航天员高效率工作,座舱内的大气压力和成分、供氧、二氧化碳和水气的清除、水和食物、航天服等都要细致研究,都需要很复杂的技术才能完成。

  飞船的气闸舱有两个闸门,一个与座舱连接叫内闸门,另一个是可通向太空的外闸门。航天员出舱前要在座舱内穿好航天服,然后走出内闸门,关闭内闸门,把气闸舱内的空气抽入座舱内,当气闸舱内和舱外压力相等时就可打开外闸门进入太空了。航天员返回气闸舱时按相反的顺序操作。内外闸门的气密性绝对可靠是气闸舱工作的基本条件,闸门的启闭须十分小心和熟练,避免漏气很重要,否则极危险。前苏联“上升”-2飞船于1965年3月率先应用了气闸舱。航天员列昂诺夫通过它走出舱外,成为世界太空行走第一人。

  飞船在上升或返回过程中,若发生故障,需要应急弹射时,座舱门应可以迅速打开;而在轨运行或降落在海面时,则要求座舱门严格密封。航天员除可由座舱门进出以外,还能从应急逃逸口爬出座舱。在载人飞船上升、轨道运行和返回地球3个不同的飞行阶段,有不同的飞行环境,所以其救生手段不同。例如,发射飞船的火箭起飞后发生危险。如果火箭飞行高度低于两万米,航天员则可像飞机的飞行员一样启动弹射坐椅从座舱弹出,再打开降落伞返回地面;若火箭的飞行高度超过两万米,航天员就只能启动飞船顶部的逃逸用的小火箭,用它把飞船拉离运载火箭,飞向安全区后,再打开飞船的降落伞,使飞船软着陆。

  目前,载人飞船还是一次性的,要想重复使用须解决座舱热防护层能经受10 00℃以上高温及返回着陆系统可保证准确着陆和很小的着陆速度这两大关键,从而不被烧坏和撞坏。国外正从这两方面入手研制可重复使用的载人飞船。

  记:随着人类航天活动的不断深入,宇宙飞船的用途越来越广泛,您能否具体谈一下这方面情况?

  庞:载人飞船在载人航天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在送人上太空后,宇宙飞船被用于对地观测、航天员出舱作业和生物学研究等多种科学研究和各项航天技术试验,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宇宙飞船最重要的用途之一就是为空间站和月球基地等接送航天员和物资,且费用较航天飞机低许多。目前在轨的国际空间站和以前的“和平”号空间站、“礼炮”号系列空间站以及美国“天空实验室”空间站都是用宇宙飞船作为天地往返交通工具的。宇宙飞船犹如太空“公共汽车”,立下了汗马功劳。

  人在空间站内长期工作和生活,随时都可能出现危险。例如,航天员突发急病或飞船出现意外时,就需要航天员马上撤离空间站,返回地面。由于宇宙飞船体小质轻、成本低,因此很适于长期停靠在空间站上用作救生艇。若用价值连城的航天飞机作救生艇长期停留在空间站上,则得不偿失。1984年前苏联“礼炮”-7空间站出现故障时,就是靠停靠在站上的“联盟”号飞船把站上的两名航天员紧急撤回地面的;1998年开始建造的国际空间站也用“联盟”-tm飞船作为救生艇。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