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这首诗是一幅山水画,了解诗中怎样讲山、水、花、鸟的,会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行诗的意思。
  2.学会8个生字,学习新偏旁“土字头、竖心旁。”知道远近、有无、来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会背诵,默写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训练读、说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对“画”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以及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学习生字词。
  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及诗句和画的关系。
  解决办法:使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以及诗句和画的关系。借助幻灯片演示,帮助学生解疑。
  三、课时安排
  2  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借助幻灯图了解诗的内容,认识生字词。
  2.通过朗读,理解诗句意思。
  3.借助图,多种形式朗读、背诗及课堂内讨论、交流,了解诗句和画的关系。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谁背一首你最喜欢的诗让大家听听?(指名背诵。)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6 画
  (二)指导看图,了解古诗内容:
  1.这是一幅画,看看图上有什么?
  (图上有高山、流水,盛开的花和鸟。)
  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幅图的呢?
  3.老师范读。
  (三)自选课文,初步理解课文意思:
  1.自读。划出生字词,想想字形,读准字音,想想字意。
  2.指名读。找出生字词,认读生字词。
  3.齐读。
  (四)图文结合,理解诗句意思。
  1.轻声读课文,说说诗中讲了哪些景物?
  (山、水、画、鸟。)
  2.作者是怎样写山的?读读这句。
  (从远看,山上有颜色。)山上有颜色吗?理解“色”。
  3.出示图,学生观察:(远处的山,一片翠绿,春意盎然,多么美丽呀!诗中的色指绿颜色。)
  4.作者又是怎样写水的?指名读读。设疑:我们知道高山上的流水声应该是什么样的?而课文中怎么写没有声音呢?而且是近听呢?
  同桌、小组讨论、交流。
  (生活中的流水是有哗哗的响声,而作者描写的是画中的景色,所以近听都没有声音。)
  作者是怎样看山和听水声的呢?(学生读后在书上划出,板书:远一近,有一无是二组反义词。)
5.指导朗读这两行。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6.作者是怎样描写花和鸟的呢?
  (1)自读诗,用笔划出。找出另一组反义词。
  (2)指名读读。
  (3)春天过去了,花会凋谢,而诗中的花总是那么鲜艳。为什么?(因为是画上的花。)板书:来——去。鸟为什么不惊呢?(这是只停留画上枝头上的小鸟,是不会受惊,也不会飞走的。)理解“惊”一词(害怕)。
  (4)指导朗读: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7.朗读全诗背诵诗句。
   
  第二课时
  (一)看图背诗句:
  (二)图文结合,说说诗句意思:
  1.同桌讨论,小组交流。
  2.交流后说。
  (远看山有颜色,近听水没有声音,春天过去了,花儿还在开着,鸟停在枝头上,人来也不害怕,也不飞走,原来这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