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构建多维互动课堂 ——"d t n l"教学设计谈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要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还具体提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同时强调了要充分利用儿童生活经验等。"
人教版第一册语文课本凸现了新课程标准精神,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师生带来了很大的创造性学习空间。如拼音部分第四课《d t n l 》,主要内容包括声母教学、拼读音节、认读生字和拼读儿歌等,同时还配有一幅幅色彩鲜艳的情境图。如何正确理解和使用教材,赋予课堂生命活力呢?我们应该树立"以人为本"观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构建师生平等对话的多维互动课堂。
一、 自主探究 ,激活创新思维
小学生在学习拼音字母时,大多靠形象记忆,一旦遇到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相似之处的字母,往往出现辨认困难,以至读错字母发音。而本课"d t n "分别与前一课所学的字母"b f m "有相似之处,学生容易混淆。怎么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彻底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呢?可以运用自主探究学习法,在学生掌握读音后,点击自制课件出示" d t n "与"b m f "六个字母,让学生细细观察,反复比较,小组讨论得出它们的不同点:左下半圆是"d ",右下半圆是" b ",两扇门洞" m " ,一扇门洞" n ",伞柄朝上" t ",伞柄朝下" f " ,从而正确记住了字形,认读了声母。
二、学当"老师",体验成功乐趣
大部分学生在学前已掌握了一定量的拼音知识,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的。这种状况往往会使这些学生降低进一步深入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和积极性。针对这种现象,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当"小老师",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第一环节"认读字母,记住字形"时,点击自制课件出示"d t n l"与"小鼓、鲤鱼、门、小棍"的对应动画图,启发学生思考:"你认识这几位新朋友吗?自己试着读一读,说一说。"接着问:"你认识谁呢?把它介绍给大家,好吗?"引导学生说出:我认识 n ,请大家跟我读。这样让学生当小老师教同学,担当课堂的主角,教师成为配角退居一旁,进行组织、指导、点拨 。"小老师"为了"教好同学,展示自己",就会心甘情愿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之中。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当"小老师"能够收到一石双鸟的效果。一方面,学生通过互帮、互教、互学的方式巩固了汉语拼音的教学成果;另一方面,营造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谐相融的学习氛围,构建了生生互动课堂,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 引用游戏,愉悦学生心境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能长时间保持,采用游戏的形式吸引孩子,能愉悦心境,让他们广泛参与到游戏中来,主动地轻松快乐地学习。
如在教学"d t n l"的读音时,采用"看口形,猜字母"的游戏(或教师做口形,学生猜,或学生做口形,教师猜),创设学生互动学习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游戏中;在如何记忆字形环节中,"d"与"b"的区别是个难点,学生易混淆,可以采用变魔术游戏,让学生准备一个半圆环和一支铅笔,然后随意摆放,组成声母,先自己摆一摆读一读,再小组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你变我猜,我变你猜,反复巩固。还可根据情景图组织学生"编顺口溜"比赛,让每个小组成员都各尽所能编出富有特色的顺口溜,如"鲤鱼跳跃 t t t ,拐杖倒放 t t t ,一枝铅笔 l l l ,像个1字 l l l "。这样通过学生动脑、讨论而编出的顺口溜,不仅学生容易记忆,而且极大地培养了学生学习拼音的成就感,使孩子的心理得以健康的发展,更令人欣喜的是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场面,学生无拘无束,师生互动平等对话,积极参与学习全过程,大大提高互动学习的实效性。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