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比长短 篇1
执 教:河北省玉田县城内第三小学 蔡宁
教案设计:河北省玉田县教育局教研室 陈长胜
河北省玉田县城内第三小学 蔡宁
指导教师:河北省玉田县教育局教研室 薛玉春
河北省玉田县城内第三小学 吴成林
教学内容:教科书9页,做一做及练习一5、6题。
教学要求:
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学生操作学会 一般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爱护学具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掌握比较方法,会比几个物体的长短。
教、学具任务:
1.十二袋不同的物品。
2.两支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铅笔。
教学过程:
一、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1.引导观察
谈话: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
2.交流、汇报
(1)问: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三支铅笔,一支是红色,一支是白色,一支是绿色;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有扣儿,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蓝色等。
(4)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 cháng duǎn
板书:长、 短
[ 设计说明: 通过观察,使学生初步 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1.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
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组汇报。
[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比物体长短的方法,让学生参与知识 的形成过程。]
学生可能说出:
(1)看出来的。
(2)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
(3)两头儿都不对齐。从而比出物体的长、短。
......
(由于观察、比较的方法不同,会得出不同结论,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
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一端对齐。
5.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短 的认识,培养学生言语 表达能力。]
三、反馈练习
1.教师谈话:现在, 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的游戏,你们可以自由结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
2.学生活动。
学生会比学具、跳绳、胳膊、手、脚等。
[学生结组活动,用日常 生活中的物品或自己身 体的某个部位比长短, 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 处有数学。]
四、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练习一第6题图,先让学生说出图意,然后完成在书上,订正时说一说想法。
2.投影出示练习一第5题,并让学生完成在课本上,订正时说一说比的方法。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说出比长短的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五、整理学具
教师提出要求:
1.原来学具袋中的东西不动,把书和自己的东西收拾好。
2.每两人装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学具摆一摆,比一比,听清要求。
3.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长的一个装进纸袋里;再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短的一个装进袋里。
4.各组都只剩下一个学具时,让学生把剩下的一个学具也装进袋里。
5.把装好的学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
[整理学具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组成部分,有序地操作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六、全课小结(略)
教学设计说明
河北唐山市教委小学教研室 赵中华
《长短》是第二单元中的第二节,教材将多少、长短、高矮作为一个单元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比“长短”是学生在了解比“多少”、“同样多”的基础上学习的,同时又为比“高矮”做了必要的准备。教材以一幅主题画作为教学资源,呈现出物体有长有短,通过两支铅笔的比较,抽象出长短两个概念。做一做是启发学生用自己身边的物体比较,进一步体验比较的一般方法。练习一中的5、6题,渗透比较的其它方法。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引导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学会比较长短的一般方法,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逐步培养学生会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首先让学生观察学具袋中的物品,把观察到的情况在组内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可能说纸条有不同颜色等,教师在巡视中加以指导或提示。
然后通过操作探究比较长短的一般方法。比长短的方法学生可能说出以下几种:①.看出来的。②.第二根两头都比第一根少一点,所以第二个短。③.把一端对齐比出来的,……只要学生能从生活经验中体验出物体有长有短就行,表达不一定非常准确,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再出示两支颜色不同、长短不同的铅笔,说明长短是比出来的,进一步加深对长短的认识,引导学生从体验中概括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比物体长短的方法,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最后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体验比长短的一般方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短概念的认识。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身边的物品进行比较,也可以提示学生:比一比每步多长,谁跳得远等等。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游戏中去,与学生一起活动,对有创新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和肯定。学生结组活动,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比长短,使学生初步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安排的一组练习,可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说出比长短的多种方法,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操作、试说,探索新知。不要怕学生说不准,要求不宜过高。
2、要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比较的思想,放手让学生自由活动,比什么都可以。教师语言要通俗、简练。
3、练习一5题,目的是渗透比的方法,让学生在最长的后面划上对号,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想法,不必要求学生把所有的想法都说出来。
1.2.2 比长短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学生操作,学会一般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爱护学具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页,“做一做”及练习一的第5、6题。
教具、学具准备
1.十二袋不同的物品。
2.两枝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铅笔。
教学设计
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1.引导观察。
[通过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谈话: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
2.交流、汇报。
a.问:你发现了什么?
b.小组交流。
c.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三枝铅笔:一枝是红色,一枝是白色,一枝是绿色;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蓝色。
d.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
(板书:cháng长、duǎn短)
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比物体长短的方法,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1.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
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组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
a.看出来的。
b.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
c.两头儿都不对齐。如图:从而比出物体的长、短。
……
(由于观察、比较的方法不同,会得了不同结论,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
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在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一端对齐。
5.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短的认识,培养学生言语表达能力。]
反馈练习
1.教师谈话:现在,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的游戏,你们可以自由结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
2.学生活动。
学生会比学具、跳绳、胳膊、手、脚等。
[学生结组活动,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比长短,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练习一的第6题图,先让学生说出图意,然后完成在书上,订正时说一说想法。
2.投影出示练习一的第5题,并让学生完成在课本上,订正时说一说比的方法。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说出比长短的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整理学具
[整理学具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组成部分,有序地操作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教师提出要求:
1.原来学具袋中的东西不动,把书和自己的东西收拾好。
2.每两人装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学具摆一摆,比一比,听清要求。
3.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长后个装进纸袋里;再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短的一个装进袋里。
4.各组都只剩下一个学具时,让学生把剩下的一个学具也装进袋里。
5.把装好的学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
全课小结(略)
专家评析
《长短》是第二单元中的第二节,教材将多少、长短、高矮作为一个单元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比“长短”是学生在了解比“多少”、“同样多”的基础上学习的,同时又为比“高矮”作了必要的准备。教材以一幅主题画作为教学资源,呈现出物体有长有短,通过两枝铅笔的比较,抽象出长短两个概念。做一做是启发学生用自己身边的物体比较,进一步体验比较的一般方法。练习一中的第5、6题,渗透比较的其他方法。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引导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学会比较长短的一般方法,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逐步培养学生会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首先让学生观察学具袋中的物品,把观察到的情况在组内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可能说纸条有不同颜色等,教师在巡视中加以指导或提示。
然后通过操作探究比较长短的一般方法。比长短的方法学生可能说出以下几种:a.看出来的。b.第二根两头都比第一根少一点,所以第二个短。b.把一端对齐比出来的……只要学生能从生活经验中体验出物体有长有短就行,表达不一定非常准确,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再出示两枝颜色不同、长短不同的铅笔,说明长短是比出来的,进一步加深对长短的认识,引导学生从体验中概括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比物体长短的方法,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最后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体验比长短的一般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学生对长短概念的认识。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身边的物品进行比较,也可以提示学生:比一比每步多长,谁跳得远等等。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游戏中去,与学生一起活动,对有创新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和肯定。学生结组活动,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比长短,使学生初步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安排的一组练习,可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说出比长短的多种方法,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操作、试说,探索新知。不要怕学生说不准,要求不宜过高。
2.要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比较的思想,放手让学生自由活动,比什么都可以。
执 教:河北省玉田县城内第三小学 蔡宁
指导教师:河北省玉田县教育局教研室 薛辛春
河北省玉田县城内第三小学 吴成林
评 析:河北唐山市教委小学教研室 赵中华
1.2.2 比长短 篇3
一、 设计理念
数学学习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有效的学习更应促进学生的发展。维果茨基认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他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其实质就是教学要把那些正在或将要成熟的能力推向前进。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往过程。使他们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进而帮助他通过现实与寻求走向完人理想的道路。
二、 教材分析
长短是第二单元中的第二节,教材将多少、长短、高矮作为一个单元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比长短是在学生了解比多少、同样多的基础上学习的,同时又为比高矮作了必要的准备。教材一一幅主题画为教学资源,呈现出物体有长有短,再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操作的内容,体现了把数学知识置入实验的新理念。
三、设计思路
初探→实验→发现→归纳→运用→拓展
四、教学目的:
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实验操作,学会一般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短是比出来的。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在小组活动中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学生体会到用数学的乐趣。
五、教学流程
为了能更好地凸显“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高效完成教学目标,特结合本班学习特点,设计如下环节。
一、 设悬念,引发兴趣
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1、 引导观察。
谈话: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吗?
请组长将纸袋中的东西倒出来,大家看看都有什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小学生学习的动力。一个精美的纸袋里有什么?这是学生急于想知道的,他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会集中在纸袋上。课堂气氛很快就调动起来了,学生会带着问号进入下一个环节]
2、 交流、汇报。
(1) 请各组说一说:你们的纸袋里有什么?
(2) 小组交流、汇报。学生可能说出:两枝铅笔,一枝绿色,一枝红色;两把尺子,一把兰色,一把红色;三根绳子,一根粉色,一根紫色,一根白色。
(3) 要求学生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
引导提问: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物体有长有短。
(板书:长 、短)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展示学具袋里的东西时,通过自己的观察,在分类摆放的操作活动中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二、实验——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1、 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
2、 说明实验要求:出示实验报告单,要求小组合作探究长短的比较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比长短的方法,教师巡回指导。
[把探索比长短的方法的任务以实验的形式叫给各组来完成,让各组学生积极动手操作、讨论。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并指出比的方法,容易产生不同的多种比法。再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促成多种方法的产生。]
3、 汇报实验结果。学生可能会说出:
(1) 看出来的;
(2) 把它们平放在桌子上,一头对齐,或竖着放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
两头都不对齐。
[各组研究成果的展示,,使学生了解别人和自己(本组)找到的不同方法,由此领悟到解决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方法。]
4、 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放在桌面上,把尺子平放在桌子上,或者把绳子拉直平放在桌子上比长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要比的几个物体的一端对齐。也就是说,比较长短时,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的一端对齐。
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
三、反馈练习
1、 比长短游戏
(1) 让学生自由结合,自己选择长短的对象。告诉学生:你们想比什么就比什么。
(2) 交流汇报。让学生说一说比较哪些物体的长短及比较的结果。
2、 出示教科书第12页第6题。
师:你看蛇和鳄鱼也为谁长谁短争执起来,请小朋友做裁判,好吗?
[学生观察并交流,完成练习。先进行学生都喜欢的游戏形式,让学生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比长短,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说出比长短的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知道了物体有长有短,并通过自己的实验,学会了比较长短的方法。
1.2.2 比长短 篇4
小班的孩子,就如一张白纸,你要很负责任地画出最美的画来。孩子们对你所传授的知识都是被动的接受。所以,幼儿园小班的老师,应该必须从内心出发,尽职尽责。
今天小鱼哥哥和大家一起聊一下,如何让小班小朋友认识测量工具并测量长短。
课程目标:
1,认识测量工具,掌握测量的方法,粗略学会测量物件的长短。
2,学会测量结果与长短之间的关系,长物件用长工具测量则次数少,长物件用短工具测量则次数多。
3,小伙伴之间合作,测量比较难测量的工具。
课程准备:
1,测量工具准备,测量物件,尺子,绳子,盒子,记,记录本等。
2,事先把小朋友按人均数分好组。
课程开始:
1,老师引导小朋友们讲出高矮,长短,胖瘦等等相对的东西,让孩子们先从自我认识的概念入手。再引导到小朋友们有没有兴趣自己亲自测量一下物件,看到底是长的还是短的。
2,老师把工具分发给每一组小朋友,老师在台上先事先给小朋友们示范一下,测量一根绳子的长度,让小朋友们看到绳子到了什么刻度,就是什么长度。
3,孩子们开始用手中的工具测量物件,并把测量的结果告诉老师。
4,老师若是发现孩子的测量方法有错,则需要及时更正并指导。
5,对于测量正确的小组的.孩子,表现好的孩子,则给予大声的夸奖。
6,测量错误的孩子,应该鼓励再测一次,老师可以再次给予示范。若是一直无法掌握技巧的孩子,则可以让测量正确的小朋友帮助示范。
课程结束:
小朋友们是不是已经掌握了测量的方法,那么以后会不会测量东西的长短呢?还有小朋友们的表现都特别棒,老师也希望小朋友回家后,可以用家里的测量工具和爸爸妈妈一起做这个测量的游戏,好不好?
课程:
通过测量课程,不仅让小朋友们掌握了测量的工具,而且也学会了测量的方法,对于小朋友们培养数学兴趣是有极大帮助的。
1.2.2 比长短 篇5
课程目标:
1、了解测量器械,操作节制测量的行动措施,大大年夜致学会测量物件的是非。
2、学会测量功能与是非之间的干系,长物件用长器械测量则次数少,长物件用短器械测量则次数多。
3、小错误之间合作,测量对比难测量的器械。
课程豫备:
1、测量器械豫备,测量物件,尺子,绳子,盒子,记,记录本等。
2、事前把小朋友按人均数分好组。
课程起头:
1、教员向导小朋友们讲出高矮,是非,胖瘦等等相马糊的马糊象,让孩子们先从自我了解的不雅点进手。再向导到小朋友们有没有癖好自己亲自测量一下物件,瞅终于是长的照旧短的。
2、教员把器械分发给每组小朋友,教员在台上先事前给小朋友们树模一下,测量一根绳子的长度,让小朋友们瞅到绳子到了什么刻度,等于什么长度。
3、孩子们起头用手中的器械测量物件,并把测量的功能讲演教员。
4、教员若是发现孩子的测量行动措施有错,则必要及时纠正并诱导。
5、对付测量准确的小组的`孩子,默示好的孩子,则给以大大年夜声的赞美。
6、测量纰谬的孩子,应该鼓舞激励再测一次,教员可以再次给以树模。若是一向没法操作节制才气的孩子,则可以让测量准确的小朋友帮忙树模。
课程收场:
小朋友们是不是是已操作节制了测量的行动措施,那么往后会不会测量马糊象的是非呢?还有小朋友们的默示都分外棒,教员也进展小朋友归家后,可以用家里的测量器械以及老爸妈妈一块儿做这个测量的游戏,好不好?
课程:
经由过程测量课程,非但让小朋友们操作节制了测量的器械,而且也学会了测量的行动措施,对付小朋友们培育晋升数学癖好是有极大大年夜帮忙的。
1.2.2 比长短 篇6
教学目标:
1,培养幼儿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使幼儿体会到长和短也是相对的,进一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在比较的过程中,差别比较明显的,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结论,差别不明显的,就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
3,幼儿在不同的解题策略过程中,选择自己认这最为适合的方法,培养幼儿的优化意识。
教学重,难点:
在比较过程中,差别比较明显的,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结论;差别不明显的,就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
教学准备:
师幼共同准备:长短不同的绳子,铅笔,纸条,玩具等
师准备:三个大小不同的小人卡片;二瓶大小相同的汽水和矿泉水
一,情境导入
(1)问:你喜欢《神探柯南》中柯南吗 柯南抓坏人可能干呢,为什么呢 因为他观察事物非常仔细,细小的差别也能看出来。今天我们就学习他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精神,看谁观察最仔细!
二,主动探究
1,活动之一
老师拿出二根长短不同的绳子,请幼儿认真观察: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描述它们呢
2,活动之二
a: 教师拿出二根长短不同的尺子,请小朋友比一比,看一看谁比谁长,谁比谁短
b:请每个小朋友拿出一支铅笔,然后比一比,看一看,谁比谁长,谁比谁短 (同桌互相说)
3,活动之三
师:请每个小朋友拿出自己的两只小手比一比,看一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板书:一样长
4,活动之四
1,教师任意指二名高矮不同的幼儿上台比高矮,并请小朋友说一说:谁高,谁矮
2,老师再往旁边一站:这时问同学:这时又是谁高,谁矮呢 我们三个人,谁最高,谁最矮
(幼儿随意回答)
教师小结:高矮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5,活动之五
1,比较谁喝的多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二瓶饮料,我要请二个小朋友来喝,谁想来 先请大家比较它们的多少,然后让两个小朋友背对着大家喝,然后问其中一个小朋友:
(1)你认为自己与他相比,谁喝的多 其他朋友有什么看法
(2)小组讨论:想一想,到底是谁喝得多 为什么
教师小结:能从剩下的水比较出谁喝得多,真了不起!
三,独立思考:(幼儿评价)
a:让两个幼儿上台比较高矮(故意让其中一个幼儿踮着脚)幼儿马上会叫:"不公平"。师:为什么不公平 让幼儿明白:事物比较,要在同一起点上。
b:第12页的第5题――第9题,幼儿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看一看有谁能得到一张小笑脸。
1,自我评价
2,幼儿互评
3,全班进行评价
1.2.2 比长短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学生操作学会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通过小组活动探讨对比高矮的不同办法。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小组活动中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到用数学的乐趣。
教具、学具准备
1.15袋不同的物品。
2.两枝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铅笔。
3.教学所用的实物图。
教学设计
一、教学长短
1.引导学生观察。
师谈话:今天,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精美的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吗?
[设计一个悬念,让学生一上课就把注意力集中在纸袋上,吸引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请组长将纸袋中的东西倒出来。大家看一看,都有什么?
[组长带领大家参加活动,促进小组合作交流。]
2.交流、汇报。
a.请各组说一说:你们的纸袋里有什么?
学生可能说出:两枝铅笔,一枝绿色、一枝花色;两把尺子,一把是蓝色,一把红色,三根彩带,一根是粉色,一根是紫色,一根是白色。
b.要求学生把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
引导提问:还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物体有长有短。
(板书:长短)
3.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a.请学生说一说:怎样知道哪个物体长些,哪个物体短些?
b.小组合作探究比长短的方法。
c.小组汇报。学生可能说出:
①看出来的。
②把它们平放在桌子上,一头对齐,或竖着放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
③两头都不对齐,如图: 也能比出物体的长短。
d.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
教师强调: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放在桌子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子上,或者把彩带拉直平放在桌子上比长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要比的几个物体的一端对齐。也就是说,比较长短时,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的一端对齐。
e.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
4.反馈练习。
a.比长短游戏
①让学生可自由结合,自己选择的长短的“对象”告诉学生:你们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
②交流汇报。让学生说一说比较哪些物体的长短和比的结果。
b.出示教科书第12页第6题。教师谈话:你看蛇和鳄鱼也在为谁长谁短争执起来。请小朋友来做裁判,好吗?
学生观察并交流。 [实物图中的蛇是特制的,学生说出自己的判断后,我就将蛇卷曲的部分拉直,结果和学生说的一样,直观生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的正确判断,及时表扬:你们真聪明,没有被卷曲的迷惑。
二、教学高矮
1.设置情境,引入课题。
在黑板上方贴一朵红花,下方贴一朵红花。
问:谁愿意将黑板上的红花摘下来?
请一名学生上台摘红花。
学生拿到了下方贴的一朵红花。怎么着,也拿不到黑板上方贴的红花。
这时,教师轻松地将红花拿下来。
[此处,设置摘红花的情景引入“高矮”教学内容,自然有趣。]
问:程老师为什么能拿到这朵红花?
生:因为老师个子比这个小朋友高。
师:这位小朋友为什么没能拿到这朵红花呢?
生:因为小朋友个子矮。
指出:下面我们共同研究比高矮。
2.探究比高矮的方法。
a.引入研究内容。
师:谁愿意和这位小朋友比一比高矮。
(请一位和他高矮差不多的学生上台,并让两人分开站在讲台的左右两边。)
师:大家能看出谁高谁矮吗?
生:不容易看出来。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信心。]
b.请各组同学讨论比高矮的方法。
c.小组汇报、交流。
得出结论:
①脚跟并拢,站直,背*背,就能比出来了。
②还可以*墙作记号,比一比谁高。
3.反馈练习。
a.排队游戏。
师:请第三小组同学从1报数……请这七位小朋友上台按高低排成一排。(师观察,学生在站位置时,都与其他人进行了比较。有个别的同学两个人高矮不相上下,学生也注意从鞋底的厚薄、鞋跟的高低来区别。)
[排队游戏让学生的学习活动达到了一个高潮。学生把一些细小环节考虑在内,想出不同的方法让7位同学排成一排。]
1.2.2 比长短 篇8
【活动目标】
1、感知大象、小猪的鼻子长短,目测兔子、狐狸的耳朵长短,理解儿歌内容。
2、喜欢朗读儿歌,愿意在集体面前大声朗读儿歌。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认识自己的手指,知道自己的手指有长也有短,有粗也有细。
2、物质准备:PPT电子图片;幼儿每人3张小图片;幼儿座位布置成半圆型。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辨认自己的十个手指。
师:孩子们,请你们伸出自己的小手,前前、后后,仔细地看一下,你们的小手是长什么样子的呢?
师:每个小朋友都有一双小小手,都有十个手指头。那么,请你们想一想,这十个手指头都长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呢?
师:一双小小手,十个手指头,中指最最长,大拇指和小拇指最短,宝宝的手指有长也有短。
二、自主学习:观察核心图片“手指图”。
师: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一张图片,在这一张图片上面你看到了什么?请你介绍一下,好吗?
师:这4个小动物是4个手指偶,你知道它们是谁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师:大象的鼻子长,小猪的鼻子短;兔子的耳朵长,狐狸的耳朵短。
三、欣赏诗歌:倾听并跟念儿歌“比长短”。
师:现在,我来念一首儿歌,请你们认真听一听,一边听、一边想,在这一首儿歌中,你听到了什么?待会儿,请你介绍给大家,好吗?
师:大象的鼻子长,小猪的鼻子短;兔子的耳朵长,狐狸的耳朵短;宝宝的手指有长也有短(教师有感情地朗诵儿歌)。我们一起跟着老师,有感情地来念一遍,好吗?一边念儿歌,一边还可以做动作呢?大家一起来试一试吧!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有感情地朗诵儿歌,并将儿歌回家念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锻炼幼儿“勇敢展示、自信表现”的好习惯。
1.2.2 比长短 篇9
活动目标:
培养正确的操作习惯和对操作活动的兴趣。
培养幼儿分析、比较、概括能力。
学习5以内按长短分类,巩固对5以内数的认识。
依据:根据教学任务从品德、能力、知识三方面培养而确定。
重点:根据物体长短的多少,将物体分别归类。
难点:能用语言完整讲述
依据:按物体的长短分类是本节课的主要任务,但是幼儿刚升入中班完整讲述能力差,在活动过程中语言表述相对更困难一些,因此做为难点突破,使幼儿达到既会分类又会讲述的.效果。
教学方法:
1 观察法
2 情景谈话法
3 游戏法
依据:观察是幼儿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幼儿通过直接观察和直接体验能从中发现事物之间简单明显的联系和因果关系,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能帮助幼儿形成全面清晰的概念。
在活动中教学方法综合使用,取长补短,才能使教学效果更好,为进一步调动幼儿观察兴趣,设置有情节的谈话使活动更加生动、有趣。
另外,因为游戏能使幼儿获得知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幼儿学的主动,学的愉快,所以整个活动又以3个游戏贯穿始终。
教具:圆点卡片每人一张、动物图片每人一张、车票(分别标有数字可挂在脖子上)每人一张、数字卡片1—5、小房子(分别标有数字1—5)5个、磁带(音乐开火车)
依据:每人一套学具,使幼儿在活动中有静有动,动手动脑,在游戏、操作过程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活动过程:
导入:出示数字卡片组织
幼儿认读
展开:
1 通过游戏《找朋友》学习按物体的长短分类。
在以往教学中直接将数3个圆点对应放入数字3位置下幼儿难以理解,所以这个活动的学习部分非常关键。为了使幼儿理解,设计了游戏《找朋友》。
幼儿自己数点卡上的长短,用数自己表示,教师举起相应的数字,介绍———你的朋友是~
教师举数字问:3的朋友在哪里?幼儿举起长短一致的卡片。
互相纠正错误,若对了送给老师。
2 为了巩固联系这一知识设计了游戏《送小动物回家》
介绍玩法:1号房子表示长短为1的小动物的家,依次介绍。
个别幼儿送:提问图片上有几只什么?哪是它的家?
引导幼儿完整回答:图片上有3只小猫,它该回好房子。
分组送,送完后教师和幼儿共同检查,检查的同时要求幼儿完整讲述。
3 为了愉快的结束本次活动,设计了《开火车》游戏。
请5名幼儿分别当1、2、3、4、5号小火车。
其他幼儿拿上车票坐上相应的小火车。
扮演火车的幼儿检查自己的乘客。
结束:放音乐开火车出教室。
1.2.2 比长短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学生操作,学会一般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爱护学具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页,“做一做”及练习一的第5、6题。
教具、学具准备
1.十二袋不同的物品。
2.两枝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铅笔。
教学设计
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1.引导观察。
[通过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谈话: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
2.交流、汇报。
a.问:你发现了什么?
b.小组交流。
c.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三枝铅笔:一枝是红色,一枝是白色,一枝是绿色;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蓝色。
d.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
(板书:cháng长、duǎn短)
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比物体长短的方法,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1.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
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组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
a.看出来的。
b.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
c.两头儿都不对齐。如图:从而比出物体的长、短。
……
(由于观察、比较的方法不同,会得了不同结论,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
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在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一端对齐。
5.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短的认识,培养学生言语表达能力。]
反馈练习
1.教师谈话:现在,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的游戏,你们可以自由结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
2.学生活动。
学生会比学具、跳绳、胳膊、手、脚等。
[学生结组活动,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比长短,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练习一的第6题图,先让学生说出图意,然后完成在书上,订正时说一说想法。
2.投影出示练习一的第5题,并让学生完成在课本上,订正时说一说比的方法。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说出比长短的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整理学具
[整理学具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组成部分,有序地操作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教师提出要求:
1.原来学具袋中的东西不动,把书和自己的东西收拾好。
2.每两人装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学具摆一摆,比一比,听清要求。
3.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长后个装进纸袋里;再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短的一个装进袋里。
4.各组都只剩下一个学具时,让学生把剩下的一个学具也装进袋里。
5.把装好的学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
全课小结(略)
专家评析
《长短》是第二单元中的第二节,教材将多少、长短、高矮作为一个单元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比“长短”是学生在了解比“多少”、“同样多”的基础上学习的,同时又为比“高矮”作了必要的准备。教材以一幅主题画作为教学资源,呈现出物体有长有短,通过两枝铅笔的比较,抽象出长短两个概念。做一做是启发学生用自己身边的物体比较,进一步体验比较的一般方法。练习一中的第5、6题,渗透比较的其他方法。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引导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学会比较长短的一般方法,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逐步培养学生会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首先让学生观察学具袋中的物品,把观察到的情况在组内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可能说纸条有不同颜色等,教师在巡视中加以指导或提示。
然后通过操作探究比较长短的一般方法。比长短的方法学生可能说出以下几种:a.看出来的。b.第二根两头都比第一根少一点,所以第二个短。b.把一端对齐比出来的……只要学生能从生活经验中体验出物体有长有短就行,表达不一定非常准确,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再出示两枝颜色不同、长短不同的铅笔,说明长短是比出来的,进一步加深对长短的认识,引导学生从体验中概括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比物体长短的方法,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最后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体验比长短的一般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学生对长短概念的认识。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身边的物品进行比较,也可以提示学生:比一比每步多长,谁跳得远等等。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游戏中去,与学生一起活动,对有创新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和肯定。学生结组活动,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比长短,使学生初步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安排的一组练习,可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说出比长短的多种方法,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操作、试说,探索新知。不要怕学生说不准,要求不宜过高。
2.要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比较的思想,放手让学生自由活动,比什么都可以。
1.2.2 比长短 篇11
活动目标
1.知道长和短,学习比较物体的长短。
2.能从短到长或从长到短的顺序进行排序,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教师:吸管3根,排序卡一张。
2.幼儿:长短不同的吸管若干;不一样长短的吸管每人3根,排序卡每人1张。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感知吸管的不同点,探究比较物体长和短的方法。
1.师:今天老师给宝宝们带来了许多吸管,请你们每个人选一根,和你旁边的宝宝比一比,看一看,会发现了什么?
2.师:(长短)你们是怎么比的? 师:除了用眼睛看,谁还有更好地方法?
3.师:看老师是怎么比的,把吸管竖在桌子上,吸管的一端要对齐,然后比较另一端,就比出哪根吸管长,哪根吸管短了。现在请你也来试一试、比一比吧。
4.小结:原来吸管有长有短。比长短时,我们要将两根吸管的一端对齐,然后比较另一端,就能比出长短了。
二、引导幼儿按从短到长或从长到短的顺序排列吸管,强化比的方法。
1.师:刚才我们学会了比较长短的方法,现在我要考考你们了,我这有3根吸管请你们按长短为它们排排队。2.师:谁愿意先来比比它们的长短?请一名幼儿操作。比出最短的吸管后,教师马上从短到长排队。(提醒从红旗开始排队)
3.师:现在是从短到长来排队,还可以怎么排呢?
4.师:下面就请你们也来比比3根吸管的长短,然后从红旗开始从短到长或从长到短来排队吧!
5.幼儿自由操作比长短,教师指导。提醒幼儿先比3根吸管的长短,然后从红旗开始依次排队。
三、展示幼儿作品。 1.教师将从短到长和从长到短不同的排列方法分两边摆放。
2.师:看看,你们有没有都排对呀?(若有错误,就请幼儿纠正。)
3.小结:小朋友们真能干,能比出3根吸管的长短,并将吸管从短到长或从长到短的来排队。
反思:
本次活动教材新颖,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中幼儿兴趣浓厚,参与性强。活动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吸管,发现、讲述吸管的外形特征,如长长圆圆的,中间有一个洞等。重点引导幼儿探索、发现比长短的方法。教师的提问直接指向活动目标,使幼儿发现将吸管一端对齐的方法就能比出长短,并再次操作感知比长短的方法,从而突破活动的重点。然后用比长短的方法比较3根吸管,并将吸管从短到长或从长到短的顺序排序,通过在排序卡上排序,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发展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2 比长短 篇12
活动目标:
1、通过让对同类物体进行长短比较,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
2、能够比较和区别物体的长短。
3、学习用并置的方法区别物体的长短。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趣味练习:比较概念(3-1 3-2)
2、长短不同物品、幼儿学具。
活动过程
一、导入谈话导入:小朋友,老师这里有两根魔棒,你能看出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让幼儿发现长短不同。)
二、展开
1.通过操作,学习并置比较法。
教师出示长短不同的物品,让幼儿观察并说出物品的名称、颜色、哪个物品长?哪个物品短?
2.用什么方法证明你说的是对的呢?
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比出来的?
小结:用并置比较的方法比较长短。与幼儿一起朗诵教师总结的儿歌,边说边操作。
两个朋友比长短,先躺下,左对齐;眼睛向着右边看,就能比出长和短。
3.趣味练习:比较长短观察图片,比较相同物体的长短。
请幼儿看看图片哪支铅笔长?哪支铅笔短?并在最长的铅笔下面的圆圈里图上红色,在短的铅笔下面的圆圈里图上蓝色。
4.分组操作,巩固方法。
请幼儿在小筐里分别拿出不同的物体进行比较,相邻两名幼儿相互交流,教师进行巡回指导,重点指导掌握不好的幼儿。
三、活动延伸
教师小结后,让幼儿通过寻找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学习比较长短,形成长于短的体验。
4.小班数学活动教案:比长短教案
活动目标
1、在尝试中能用目测和一一对应的方式比较长短,体验自己发现结果的成功感。
2、学习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活动。
3、通过让对同类物体进行长短比较,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
4、能够比较和区别物体的长短。
5、学习用并置的方法区别物体的长短。
活动准备
1.篮子(人手一只)、吸管、彩带、(每人两件,一件长的,一件短的)
2.录音机、音乐《小鸟飞》《娃哈哈》《小兔跳》
3.小兔、小猴头饰(都带上尾巴,其中小兔是短的尾巴,小猴是长的尾巴)
活动过程
1、出示物品,引起幼儿兴趣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很多好玩的东西,但是请你们玩之前呢,老师有个要求,就是你们在玩的时候仔细看看这些东西有什么特点,你觉得它们是怎样的?
2、每人一个袋子,里面装着准备好的物品,幼儿自由尝试发现问题。
3、2分钟后请幼儿讨论发现的问题。
4、提出要求,引导幼儿再次尝试现在请小朋友从你们的袋子里拿出相同的东西,玩一玩,比一比,看看这次聪明的你们又能发现什么?
5、幼儿把发现结果说出来。
出示带子刚才小朋友都很聪明,说出了自己发现的问题。现在看看老师袋子里面又有什么东西呢?。
看棍子,幼儿说出自己看到的情况。
教师小结:多出来的这里是长的,出示字:长。幼儿唱读。
这边没有的是短,出示字:短。幼儿唱读。
结束活动
1、游戏:听信号做动作教师说长,幼儿用两只手比长,开始时带着幼儿做。教师说短,幼儿用手比短。
2、游戏:看表演现在呢,有两只小动物要给小朋友表演,大家一起去看,好吗?幼儿听音乐《娃哈哈》离开位置,到前面。
老师有个要求,就是要看清楚等下出来的小动物谁的尾巴是短的?现在请小朋友准备好啦,小动物要表演了。
教师带上头饰扮演小兔小猴。
幼儿回答是小兔后,放音乐《小兔跳》带领幼儿学小兔跳。
小朋友都很棒,现在我们一起做小兔去拔萝卜啦。
5.小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长短教案
活动目标
1. 知道物体有长有短。
2. 学习比较长短的方法,并能比较物体的长短。
3. 能从周围环境中的物品学习比较长短,感受长短认知的乐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短,知道物体有长有短。
难点:学习比较长短的方法,并能比较物体的长短。
活动准备
巧虎玩偶、多媒体PPT课件、两根长短不一的红绳
活动过程
1.故事导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师:今天啊,巧虎妈妈要带着我们的好朋友巧虎去超市买东西,他们在超市里看见了很多有趣的东西,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他们看见了什么有趣的东西吗?
2.出示图片,引出主题
(1)利用出现的长短不一的金箍棒、铅笔、直尺、勺子等物品,让幼儿知道物体有长有短师:哪个物品长?哪个物品短?
(2)通过谈话法,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环境中还有什么长短不一的物体,进一步巩固知识,让幼儿知道物体有长有短师: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我们教室中还有哪些物品有长的,也有短的?请你们找出来,说一说。
(3)通过观察、比较、谈话等方法,让幼儿学会比较长短师:你是用什么方法比较出来长短的呢?
(让幼儿根据以往的经验,说一说如何比较长短)3.小结:知道物体有长有短,比较长短时,要使物体的一端对齐(利用并置比较的方法比较长短)边说边操作:两个朋友比长短,先躺下,左对齐;眼睛向着右边看,就能比出长和短。
活动延伸
1.利用两根长短不一的红绳,进一步巩固知识,让幼儿学会比较长短。
2.请小朋友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寻找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学习比较长短,体验长短认知的乐趣。
1.2.2 比长短 篇13
活动设计背景
虽是学前大班的学生,但学生的书本学具时常乱放,小书包里的东西也是乱糟糟的;通过此课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爱护学具,按书本学具的大小、长短,有序地整理自己小书包的能力。
活动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2.通过学生操作学会一般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爱护学具的良好习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5.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比较方法,会比几个物体的长短。
活动准备
1.十二袋不同的物品。
2.两支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铅笔。
活动过程
一、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1.引导观察
谈话:小朋友,你们每组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的什么东西吗?现在你们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
2.交流、汇报
(1)问:能告诉老师,你发现什么了吗?
(2)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
(4)引导说出:物体有长、有短。
二、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1.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
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组汇报。
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
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一端对齐。
5.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
三、反馈练习
1.教师谈话:现在,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的游戏,你们可以自由结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
2.学生活动。
学生会比学具、跳绳、胳膊、手、脚等。
四、巩固练习。
做书中的练习题。
五、整理学具
教师提出要求:
1.原来学具袋中的东西不动,把书和自己的东西收拾好。
2.每两人装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学具摆一摆,比一比,听清要求。
3.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长的一个装进纸袋里;再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短的一个装进袋里。
4.各组都只剩下一个学具时,让学生把剩下的一个学具也装进袋里。
5.把装好的学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
六、小结。
1、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大多学生能够掌握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并能动手正确的比较物体的长短。
2、多数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整理好自己的小书包,但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天一日就能成的,还需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加大练习力度,反复训练。
2、大班数学活动长短、宽窄、厚薄排序教案反思
1.2.2 比长短 篇14
教学内容
数学活动:比长短
教学目标:
1.理解长短的概念,学习比较物体的长短,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
2.能按物体的长短特征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1.课件,幼儿每人一份操作材料。
2.幼儿围成半圆形就坐。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能按物体的长短特征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比较物体的长短,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操作法。
活 动 过 程
教师活动
幼儿活动
设计意图
一、以情境形式让幼儿感知长短,学习用语言表述判断的结果。
1.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朋友,看,他走来了,是谁?小白兔最近很开心,它开了一家商店。
2.小白兔今天还给我们小朋友带来了礼物,瞧!是什么?
3.小白兔还要考考我们,让我们比一比哪根吸管长?小白兔还给我们也准备了一根吸管请小朋友和一个好朋友比一比谁的长。
4.你怎么来比较它们的长短?(放在一起一头对齐,进行比较)比较后说出哪根长,哪根短,哪根短?
1.根据提问进行讨论交流。
2.学习比较长短的方法。
小白兔深受小朋友的喜欢,活动以小白兔的形象导入,一下吸引了小朋友的注意力,长短不同的吸管激发了幼儿比较的兴趣,使幼儿理解了长短的概念。
二、集体比较物体的长短。
1.小白兔看大家这么聪明,还想请大家一起做游戏,可是他的小妹妹在玩的时候
观察课件中的图片,比较物体的长短。
不小心将一个货架上的商品弄乱了,小妹妹急的都哭了。看看小白兔这个货架上都有些什么商品?
2.小白兔和他妹妹整理了好久终于将商品分类整理好了,在整理的时候小白兔又遇到问题了,想请小朋友帮忙把最长的商品找出来。
3.分别播放课件请幼儿辨别物品长短。
以小白兔考大家的形式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图示的出示让幼儿了解了比较的要求。
三、自由操作活动,学习能按物体的长短特征进行分类。
1.小白兔看大家这么聪明还要再考考你们,请小朋友帮我在下面的商品中找一找哪一个商品最长,找到后用蜡笔在后面的圆圈内打勾,不会打钩的小朋友可以在圆圈内涂上颜色
2.幼儿集体做练习。
请小朋友帮助小白兔整理商店里的其他商品,在这些商品中找一找最长的商品,找到后在商品的下面的方框内涂上颜色,快去帮帮小白兔吧!
1.观察物品。
2.明确操作要求。
3.自由操作。
以小白兔考大家的形式进一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交代要求时以图示的形式出示,使幼儿明确要求,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四、交流。
1.你们找出来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2.他找的对吗?
集体交流改错。
进一步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反思:
活动以小白兔的形象导入开始,幼儿学习的兴趣很快被吸引过来,第一环节让幼儿在目测、比较中掌握长短知识,了解比较长短的方法。第二环节集体操作活动,幼儿从实际操作进一步掌握了比较长短的方法,第三环节以图示的形式出示,使幼儿能很好的明确要求,每个幼儿都能进行操作,看图示进行按长短特征进行分类。整个活动层次比较清楚,有递进。幼儿乐意操作,但在活动中幼儿说的还是不够多。最后的环节中交流、改错,帮助幼儿进一步巩固加深所学内容。
1.2.2 比长短 篇15
比长短:
小朋友们,每个人的桌上都有五张小纸条,你能比出它们的长短吗 请你比一比,并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使学生感受到物体有长有短,同一个物体由于比较的标准不同,可能比另一物体长,也可能比另一物体短.)
(每张桌上都有五张纸条,其中两张是一样长的,一张特别长,另一张特别短,还有一张是和两张一样长的差不多长的.另外还给每位学生准备一张带有格子的纸条.)
学生同桌比一比,说一说.
汇报:(1)比较蓝色的和咖啡色的
(2)比较蓝色与红色的
(3)从五张纸中找出一样长的(小组合作,不会可惟和同桌商量着解决.)
(4)引出疑问:用眼睛看不出长短怎么办 (可以用格子纸来比;也可以把一端对齐,看另一端的长短来比较.)
(5)教师出示一根绳子,要学生比较出绳子,红纸条,绿纸条谁最长,谁最短.(引导发现比较的要求要统一).可以把物体的一端对齐,再看另一端的长短.
(6)把五张纸进行比较,说一说哪张最长,哪张最短.
(7)比较自己的学习用品的长短,并说一说.
比高矮
比谁高,谁矮
现在老师和一位同学要来比一比,能否说老师和同学来比长短 要怎么说 (比高矮)
先同学和老师站在地上比
同学站在桌上和老师比,能不能说同学比老师高
(强调比高矮时要在同一基础上,不然比的结果就不准确了)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比高矮.
先两个两个比,再三个三个比.
( )比( )高,( )比( )矮,四个人中( )最高,( )最矮.
教师请2~3组同学上台进行比较.并说一说.
全课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3)巩固练习:
基础训练:p23/1,2 独立完成,集体校对.
p23/3,4小组讨论,大组汇报.
p24/1独立完成
p24/2小组讨论完成
1.2.2 比长短 篇16
活动目标:
启发小朋友用身体动作体会音的长短和起拍的感觉。
感受乐曲欢快富有律动感的情绪。
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重点:
体会音的长短。
活动准点:
数拍子。
活动准备:
小花猫、小花狗、花公鸡的头饰。
活动过程:
1.朗诵:跟老师轻声朗诵歌词.教师一定要按节拍朗读。
2.拍节拍:熟练后,教小朋友按节拍拍手朗读歌词。
3.做一做:待小朋友学会后,让他们随着歌曲做动作,进行表演。
"伸个大懒腰":做转腰的动作;"爱把尾巴摇"可以做一个二拍子的动作,用前臂转两周来表示;"伸着脖子叫"可以做四个一拍子的'动作,用手指点四下。
4.演一演:小朋友戴上头饰,分别扮演小花猫、小花狗、花公鸡,轮流边唱边做动作。
6、评价、结束。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我为了避免孩子从头唱到尾,在解决难点四分音符与感情技巧处理部分,我采用了谈话的方法,让孩子稍微休息了一会,使活动能够动静结合,孩子们的表现基本上完成了我预设的目标。当然了,本次活动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各位老师和专家多加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