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 8的组成 篇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拼摆的过程中去感受8的组成。
2.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看到一组组成,会想到另一组组成。
3.让学生在参与学习中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小组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5页。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1~8的数字卡片;学生每人准备8个小五星,1~8的数字卡片。
复习导入
1.复习: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两个数?请你打手势表示下面各题圆圈中该填什么符号。
7○8 8○9 8○6 9○5
2.引入:下面我们再来猜一猜。
a.一个数比9小,这个数可能是几?
b.一个数,它既比9小,又比7大,你知道这个数是几吗?
c.上节课,我们不但认识了8,而且还学会了8的写法。这节课就让我们来进一步认识8,了解8是怎样组成的。
(板书课题:8的组成)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课件演示)。
星期六,老师要带我们一(1)班的学生去绿城广场踢足球,准备带8个小足球去,可是用一个网兜又装不下,于是呀,老师就把它们分别装在两个网兜里。你知道老师可能会怎样分装这8个小足球吗?
[从现实生活入手,创设情境,提出要解决的问题,由问题的刺激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较好地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新问题。再者教师创设这种情境,是有意识地拉近抽象的数学问题和生活实际两者的距离,使数学走进生活的同时,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另外,学具具有可操作性,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建立在形象思维之上,把静态的数学知识建立在动态的思考之中,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2.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a.请你拿出8个小五星来代替8个小足球,按照不同的分法把它们分成两堆。分分看,并把分的结果记录下来。
b.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把你分的结果在小组里汇报,教师巡视,听取汇报。
c.请小组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意见,其他小组做补充。(学生边回答,教师边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d.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如下:
e.让学生根据板书,再把8的组成完整地摆一遍。
[教学中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起到了引导的作用,不包办代替学生,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使学生的思维不受限制和约束。无论从创设情境的课堂引入,还是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都体现了教师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基本框架,这也正是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
3.小组讨论,巩固新知。
a.刚才,同学们通过分五角星,知道了8的组成有这么多,可是要把这么多的组成都记下来,可真不容易。请同学们再观察一下黑板上的内容,你能想办法减少一些记忆的内容吗?同桌互相说一说。找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看一个,记两个,看到就想到。这样只记住4个即可:
b.通过大家的一致努力,同学们知道了1和7、2和6、3和5、4和4组成8。由1和7组成8,想到7和1组成8,由2和6组成8,想到6和2组成8,由3和5组成8,想到5和3组成8。我们只要记住1和7组成8、2和6组成8、3和5组成8、4和4组成8就可以了。你们觉得这样记忆好吗?请四人小组合作一下,试着用这个办法来迅速记住8的组成,看谁最先会背。
c.请几位最先举手的小朋友来背8的组成,背完后,教师问:你是怎样记的?
d.指导学生看书答疑: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在书上55页,请同学们看一下,还有什么问题吗?
反馈练习
1.师生举数字卡片来对8的组成。(如,师举1,生举7。)
2.同桌两人打手势来对8的组成。
3.填空。
[教师设计开放性的题目,给学生一个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肯于钻研、善于思考的科学态度,同时也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堂小结
这节课,通过同学们自己的努力,找到了8是怎样组成的,并且学会只要记住一组,就会联想到另外一组。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认识8、9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新课引入时,我采用了创设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去思考,其目的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探究知识时,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由原来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转向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新授部分中,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即动手操作,探究新知;小组讨论,巩固新知;反馈练习,强化新知。在第一个教学环节中,我采用了让学生边动手操作边记录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8是怎样组成的,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在第二、三的教学环节中,我采用了启发、引导学生讨论的方法,通过组织四人小组讨论、同桌互相交流等方式,营造了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人人都动口、动脑参与学习,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领悟到了好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执 教: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伏牛路小学 洪瑞
指导教师: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教研室 徐玉梅
评 析: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教研室 徐玉梅
1.6.5 8的组成 篇2
教学内容:课本第55页及第59、60页的1-6题
教学目的:1、通过动手操作,熟练掌握8和9的组成,为8、9
的加减法打下基础。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有规律的掌握。
教学用具:教具一箱、学具一盒。
教学过程 :
一、 复习引入。
1、 拍手游戏6、7的组成。
师:凑成6。我拍2,生:我拍4。
2、 口算7以内的加减法。
3、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课题。
二、 新授。
1、 8的组成。
(1)让学生拿出8个五角星,把它们分成两堆,看有几种分法?
(2)学生汇报,师板书。
(1) 这7种你只要记住哪几种就可以全部记住。整理得出:
8 8 8 8
7 1 6 2 5 3 4 4
2、 9的组成。(方法同上)
3、 指导看书。第55页填书
三、 巩固练习。
1、 拍手游戏8和9。
2、 同桌互考8和9的组成。
3、 练习第59、60页1-5题
4、 找朋友游戏
四、 小结。
1.6.5 8的组成 篇3
[活动目标]
1、使幼儿知道6可以分成5和1,4和2,3和3,1和5,2和4,并知道它们合起来是6。
2、培养幼儿归雷达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师用具:6个小熊
2、幼儿用具:(雪花片,吹塑圆片),作业单,铅笔人手各一份。
[活动过程]
1、复习5的组成
玩碰球游戏
2、教学6的组成
⑴请幼儿观察小熊特征。
⑵请幼儿根据小熊特征分类。
幼儿和老师一起说分合,知道两队调换合起来是6。
教师小结6的分解
3、分圆形图片,练习6的组成。
⑴教师提示幼儿象刚才分小熊站队那样分。
⑵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玩“捉迷藏”的游戏
⑴、请6名幼儿藏好,请几个站起来。
⑵、幼儿说出藏了几个,并引导说出6的分发。
5、作业单
6、小结
1.6.5 8的组成 篇4
活动目标
1、 通过尝试,操作学具,让幼儿杆子将7分成两份,有6种分法,并作记录。
2、 通过讨论、分析,理解一个数分成两个部分,如一个不风增加1,另一个部分就要减少1。
活动准备
塑料小鸭学具人手42只。
活动过程
一、 复习6的组成
玩“碰球游戏”,出现数咔,师问:这数是几?答“6”。师:今天玩碰游戏,教师与小朋友的数合起来是6。(例如),师:我的1球碰几球?答:你的1球碰5球)教师问,小朋友可集体回答,也可小组回答,也可个别回答。
二、集体尝试活动
出现小狗、小兔家的图象。
师:今天小狗请几只小鸭到它们家做客?(幼儿答:7只)小兔也请小鸭去做客,怎么办呢?(幼儿答……)请小朋友在桌上拿7只小鸭,分成两份,一部分到小狗家,一部分到小兔家,(小朋友操作)要求小朋友分的数与别人不一样。(第一次尝试)
教师请幼儿回答,你是怎么分的,幼儿回答,教师操作小鸭到小狗,小兔家,并列出分合式,幼儿回答一种,教师列出一种,功写出6个分合式。
师:分成两份,共有几种分法?答:共有6种,集体朗读7的分合式。
师:刚才小朋友每人分一种,但是7有6中分法,小朋友再试试你能否分出6种,幼儿操作“塑料计算小鸭”,教师把黑板上的分合式擦掉。(第二次尝试)
师:现在我请某某小碰哟来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分的,幼儿回答, <BR><P></P>教师在黑板上写出7的分合式,如图。教师请幼儿回答时要注意请有代表性意见的,一是有重复的,实际没有6种;二是虽有6种,但没有按顺序分;三是有顺序地分清6种。请幼儿看看,这三种分法,谁的方法好,谁的对。幼儿通过讨论,明确按顺序分的方法好。
教师把黑板上的分合式全擦掉,请幼儿在作业纸上写7的6种分合式。(第三次尝试)
师问:7可以分成,幼儿答:7可以分成1和6,
师问:7可以分成,幼儿答:7可以分成2和5。
师问:2比1, 幼儿答:2比1多1。
师问:5比6, 幼儿答:5比6少1。
用这种方法讲清7得6种顺序奋发,最后得出结论:7分成两份,这边增加1,那边就减少1。
1.6.5 8的组成 篇5
活动目标:
1、学习8的组成,能运用数组成的互换、互补的两个规律,进行
8的组成。
2、培养、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和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操作材料:每个幼儿纸剪圆片8个,记录纸1张,铅笔1支。
2、标有数字1—7的卡片与全班幼儿数相等,音乐录音带。
活动过程:
一、课前谈话
小朋友们好!我们又见面了,大家高兴吗?今天来了这么多听课的老师,你们心里紧张不紧张啊?你们真勇敢。
二、游戏(复习数的组成)
下面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拍手游戏,复习以前我们学的数的组成,大家愿意吗?游戏这样做:老师拍一个数,你拍一个数,两个数合起来组成几。如:师:我拍1,你拍几?生:你拍1,我拍6,1和6组成7。愿意玩吗?试试看。
三、引入
老师给每个组的小朋友带来了一份礼物,就在课桌上的袋里装着呢!大家想不想知道袋儿里面装的是什么?那大家打开看看吧!是什么?你们喜欢吗?可别小看了这些圆片,它里面可有好多学问呢!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圆片,学习8的组成。(板书:8的组成)
四、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1、数圆片
师:动手数数看,一共有几个?(可别让其他小朋友听见呀)
2、观察圆片。
师:观察一下这些图片有什么不同?(大小、颜色、有点、无点)
3、动手操作,分圆片。
师:如果我们把这8个圆片分成两组,该怎么分呢?小组动手分一分。
4、交流
(1)按大小
(2)按颜色(红、非红;蓝、非蓝)
(3)有点、无点
根据交流情况,教师依次板书: 8
∧
1 7
2 6
3 5
4 4
5 3
6 2
7 1
5、引导幼儿观察左边的一列数和和右边的一列数,在排列上有什么不同?(左边一列依次多一,右边一列依次少一)
五、玩游戏:
1、《请你跟我这样做》
小朋友,刚才你们学习得这样积极主动,累了吧!下面请小朋友象我这样活动活动,老师做什么动作,你们就模仿什么动作,但要补足8次。看哪个小朋友反映快。如:
师:请你跟我这样做(跺脚3次)
幼儿:我就跟你这样做(跺脚5次)
(拍肩2次、拍手1次、握手4次、小燕飞5次……)
2、同桌玩扑克牌游戏:
师:下面同桌的两个小朋友玩扑克牌游戏,两人出的数合起来要等于8,一会儿我找小朋友在全班表演这个游戏。如:我出2,我出6,合:2和6组成8。反复
3、《朋友肩并肩》
还想玩游戏吗?我们再玩一个游戏《朋友肩并肩》。小朋友可要认真听要求。(老师发给幼儿每人一张标有数字的卡片挂在脖子上,请幼儿记住自己卡片的数字是几)告诉幼儿,如果两人卡片上的数字合起来是8,这两个人就是好朋友,要肩并肩站在一起,经老师检验合格后,两个好朋友肩并肩走出教室,去做自己喜欢的游戏,看谁找得快。开始!(音乐开始,幼儿边随音乐起舞边找朋友;音乐停,两个好朋友肩并肩站成一对。老师检查后,两人肩并肩走出教室。)
1.6.5 8的组成 篇6
活动目标
1、积极动手操作,体验探索发现事物规律的成就感。
2、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发现两个部分数的互补规律,并尝试运用规律进行7的分合。
3、通过动手操作,发现7有六种分法。
活动准备
1、花朵图片7个;黑板。
2、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花7朵、操作单、马克笔。
活动过程
1、游戏“碰球”,帮助幼儿复习6的组成。
2、送花,引导幼儿感知7的组成与分解。
(1)幼儿将花分别给小猫和小兔,探索7的分解、组成。
(2)集体交流、讨论7的分合分法。
在黑板上展示几名分法不同的幼儿的操作单,并请他们分别说出自己的分法,并请幼儿比较、讨论,哪种分法最好,为什么?
(3)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最简便的方法中的实物递增、递减关系,找出分成的两部分数之间的关系。
(4)引导幼儿小结:一个总数分成的两个部分数,其中一个部分数逐次增加1,另一部分数则逐次减少1,但每次分成的两个数合起来总数都一样。用这个方法能将数分得又快又正确,也不会漏掉任何一组分法。
3、幼儿操作,巩固练习7的分解组成。
(1)游戏“涂一涂”
使用红、绿两种水彩笔将操作单中的花涂上颜色,要求每次两种颜色的数量不一
样。
(2)游戏“猜棋子”
先做完操作单的幼儿拿着操作单去找一位实习老师。实习老师在检查好操作单后,每两人一组进行游戏。
游戏规则:两人拿7朵花儿,一人将7朵花儿分放在两只手中,请对方看一只手里的花儿,猜另外一只手的花儿数,直到猜完6种分法。换一人拿7朵花儿,用相同的方法请对方猜一猜。
1.6.5 8的组成 篇7
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资料一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一、复习内容和要求
1.运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分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特别是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发现规律、判断元素所属类别及原子得失电子等有关能力。
3.运用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分析、比较物质的逻辑思维能力。
4.能判断一些典型的混合物和纯净物,能区分单质的化合物。
5.能对常见的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酸,碱,盐进行分类和命名。
6.能找出物质分类中的包含、并列、交叉等,简单逻辑关系。
二、典型题例
例1. 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分子、原子都在不停地运动 b.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c.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微粒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解析:抓住概念的本质,注意概念的外延。分子、原子却可以构成物质,而不停地运动是它们的性质之一。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又是由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和电子构成的,因此,原子能再分。d选项就是分子的定义。
例2. 在高空中有一层臭氧层,它吸收了太阳光中的绝大部分的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臭氧的化学式是o3,下列关于臭氧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臭氧由3个氧元素组成 b.臭氧由3个氧原子构成
c.臭氧是单质 d.臭氧是氧化物
解析:由臭氧的化学式(o3)可知,臭氧是由一种元素新组成的纯净物,。应属单质, 既然是单质就不可能是化合物,当然也不属氧化物。它们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因此a叙述不正确。
臭氧是由大量的臭氧分子构成,而每个臭氧分子又是由3个氧原子构成。不能跳过一个层次进行叙述。
例3.下列粒子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 )
① ② ③ ④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依据元素的概念,同种元素一定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原子。这里的②和③的核电荷数均为16。
例4.下列关于酸、碱、盐的元素组成,叙述正确的是 ( )
a.正盐可能含氢元素 b.酸和碱的组成中一定含氢元素和氧元素
c.酸、正盐、酸式盐一定含氢元素 d.酸、碱、盐都可能不含金属元素
解析:注意“可能”、“一定”的用词,善于寻找反例。
nh4cl属正盐,因是铵盐而含氢元素。当然nacl就不含氢元素。a正确
nh4cl,hcl和nh3·h2o就都不含金属元素。
酸、酸式盐一定含氢元素,正盐可能含氢元素。碱一定含氢元素和氧元素,而只有含氧酸才既含氢元素又含氧元素。
例5.下列说法是滞正确?为什么?如何改正?
(1)二氧化碳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的
(2)二氧化碳是由一个硫元素和二个氧分子组成。
(3)纯净的氯酸钾是由钾、氯、氧三种不同原子组成的混合物。
(4)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解析 运用宏观和微观的构成观点具体分析:
(1)该说法有两个错误:①二氧化大是宏观概念,碳原子和氧分子是微观概念,二者不好搭配;②二氧化碳是纯净物,不含氧分子,不能将化学式co2中的“o2”单独看成氧分子。改为:二氧代经碳是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论种类,不论个数。该说法错误。改为:二氧化硫是由硫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3)按宏观组成观点,由元素组成宏观物质。原子是微粒,应讲构成。改为:纯净的氯酸钾是由钾、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4)符合微观构成的观点。原题正确。
三、习题精练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b.任何原子之间都有间隙
c.分子比原子或离子大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分,原子不能分
2.金属元素m的相以原子质量为70,它在化合物中只有一种化合价。已知它的磷酸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5,它的硫酸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
a.等于166 b.等于236 c.等于428 d.不知化学式无法计算
3.下列关于“不一定”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含氧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b.纯净物不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
c.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不一定是单质
d.能分解出氧气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4.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 )
a.可能是混合物 b.可能是化合物
c.一定是单质 d.一定不是化合物
5.推断题
a、b、c、d四种微粒的核电荷数依次增大,但都不超过18,a微粒失去二个电子后呈中性;a、b、c三种微粒的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且a与c可形成ca型离子化合物; b和d微粒均不显电性,d微粒的第一层比第三层少5个电子。试判断:
(1)a微粒的符号___________;
(2)b微粒的名称___________;
(3)a与c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d微粒的结构示意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氢气可以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为什么水中即含有氧元素,却不能燃烧?
7.有a、b、c、d四种元素,b的单质b2在常温下是气体;b和c两元素都能跟元素d化合分别形成共价化合物db和d2c,d2c在常温下是液体a、b、c三种元素能形成化合物abc3,abc3在一定条件下分解得离子化合物ab及单质c2a+和b—具有相同的ar原子电子层排布;液态的单质d可作高能燃料。据此推断:
(1)a、b、c、d的元素符号:a b c d ;
(2)写出上述有关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8.写出下列各物质的化学式
(a)铁 (b)氩 (c)二氧化硫
(d)氯化镁 (e)氮气
9.试写出由h、o、s、k四种元素中的两种或几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类别和名称。
。
四.知识拓展:
10、某离子化合物的组成为rx(so4)y已知一个r原子失去n个电子,则这种金属氯化物的组成是 ( )
a.rcly/x b. rcl x/ y c. rcl2y/x d. r x cl y
11、x、y两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1个和6个,则它们相互化合后可能生成
( )
a.xy2型共价化合物 b. xy2型离子化合物
c. x2y型共价化合物 d. x2y型离子化合物
12、a、b两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之和为19,之差为3,则a、b两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 )
a.a2b b.ab c.ab2 d.a2b3
13、由x和y两元素组成的两种化合物甲和乙,甲的化学式为xy2,其中x的质量分数44.1%.若乙分子中x的质量分数为34.5%,则乙的化学式为 ( )
a.x3y b. xy3 c. x2y d. xy
14、有a、b、c、d、e五种元素,a、b二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单质在常温下都是气体;b、c、d三种元素的原子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都差1,在五种元素、中,e元素的原子核电荷数最小。d元素共有三个电子层,每个电子层均达到饱和的稳定结构。e元素的单质在b元素的单质中燃烧,可形成苍白色火焰,生成的化合物eb是共价化合物。
(1)这五种元素的元素符号是:a ,b ,c ,d ,e 。
(2)c元素的原子核内有 个质子。核外各电子层的电子数是:k 、l 、m 。
(3)b与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15、有a、b、c、d、e五种元素,e的l层为最外层,l层有6个电子时为中性微粒;a与e形成化合物ae2,在ae2中a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7.3%;b原子核内质子数比a原子核外电子数多6个;c2-离子与氩原子结构相同,d3+与na+电子数相同。请回答:
1)这五种元素的元素符号是 a ,b ,c ,
d ,e 。
2)c2-、d3+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分别是: 、 。
3)a的单质与c的单质在高温下生成: 。
16、有核电荷数小于18的a、b、c、d四种元素,a元素的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b元素的原子得到两个电子后,它们形成离子的电子排布分别与氖、氩原子相同;c元素的原子第三层的电子比第二层上的电子少一个;d元素的原子核比a元素原子核多一个质子。试推断这四种元素的名称:a、b分别为 ;c、d分别为 。
1.6.5 8的组成 篇8
教学目标:
1、使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
2、使幼儿能熟练地说出5以内数的组成,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初步的自学能力,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幼儿认真做练习的良好学习习惯,积极动脑思考的学习品质,及合作互助、创新意识和评价意识。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1、投影仪、数字卡片、5根小棒、5个小方块。
2、数字卡片、5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复习数数。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数?谁能数给大家听?
2、复习比较大小出示数字卡片1—5,谁能给大家提问题?
二、进行新课
1、创设游戏情境,小组学习5的组成。
a、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今天老师想请大家做一个分小棒的游戏,想不想做?准备5根小棒,看谁动作又轻又快。把5根小棒分成两份,看谁方法多。分完和你的同位交流一下。(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能较好地把握知识起点,采用开放教学方式,先让幼儿动手操作摆小棒充分感知,然后再交流,使幼儿在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b、交流展示。
指名分法不同的幼儿到前面来展示。
①刚才大家想了那么多办法,可是看起来又有点乱,请大家开动脑筋想个好办法:怎样才能清楚地看出又一个也不落下?同位商量,指名展示。
②(教师巡视发现有按顺序分的)老师发现这位同学有一种好办法,下面请他来教教大家。
[在发散的基础上组织幼儿交流,引导发现。给幼儿充分展示的机会,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使幼儿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比较扎实。]
c、全班幼儿再自己边说边按顺序分一分(板书分合式)。
d、小结。通过分小棒我们得到了5的组成。
e、引导观察,发现规律。
你发现了什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教案来自:教、案网)那么我们看到5能想到什么呢?(推小棒)
2、做一做
a、老师还准备了5个小方块,想请大家一个猜一猜的游戏,OK?
①(右手拿3个小方块藏在背后,左手出示2个)右手有几个?②右手藏1个③右手藏2个刚才大家猜的都很准。那老师要问一问你们:为什么猜得这样准?有什么办法?
b、抢答。
下面我们来比赛,看谁反应快!对口令。
3、小组自学4、3、和2的组成
a、刚才我们通过分小棒编出了5的组成。下面请你在小组中试着编出4、3和2的组成。
b、填方框
[把练习设计成猜一猜的游戏,符合幼儿的特点,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了5的组成,突破了难点。4、3、和2的组成就可以完全放给幼儿,采取小组使用的方式学习,既培养了幼儿知识迁移的能力,又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教学层次清晰。]
4、指导看书。
边说边填。指名板演。
5、做一做。
a、动手操作。教师出示数字卡片5,幼儿摆学具,同桌操作。在操作的基础上用5的组成连线。
b、对口令。
本节课教师能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及培养目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通过摆一摆、说一说、找规律、做游戏,使幼儿积极参与了富有趣味的学习过程。教师教法灵活,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幼儿的思维,促使幼儿主动参与学习。注意指导小组学习,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在游戏中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幼儿想象力,培养幼儿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教师注重让幼儿进行自评、互评等评价方法的使用,培养幼儿的评价意识和评价能力。总体来看,既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又注重了幼儿动手、动口、动脑,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体出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首先要为幼儿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根据幼儿年龄特征,为了激发幼儿学习知识的欲望,努力体现教学的开放性,这节课教师就为幼儿创设了“分小棒”的游戏,让幼儿在不断的动手操作与合作讨论中自己掌握知识,并初步培养幼儿的自学能力。在这种氛围下,幼儿的思维积极、主动,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学习积极性高,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2、分层练习,逐步提高要求。
在练习的设计上,教师也努力体现层次性。先让幼儿看实物猜组成,再让幼儿看图填组成,还要求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摆组成,最后才要求幼儿根据组成将数字卡片连起来。通过这一系列层次分明的练习让幼儿进一步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是一次由操作实物过渡到抽象出数的过程。幼儿在这一过程中,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发展了抽象思维能力。
1.6.5 8的组成 篇9
第1课时
数数,数的组成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页的例1和第35页例2的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 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2.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
认识计数单位一、十和百,熟练地拐歪数100以内的数。
教具准备:
小棒100根、橡皮筋10根、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回答问题
1个十和2个一组成( )
20是( )个十组成的
5个一和1个十组成( )
( )个十和( )个一组成17
2.投影出示第33页百羊图。
提出问题
(1)画面上有几个小朋友?(4个)
(2)他们在干什么?(数一共有几只羊)
(3)他们都说了些什么?(有的说大概有100只,有的说比20只多得多)
[教师:他们回答对吗?这些羊大概有几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数、数的组成。]
二、新授。
1.教学例1。
(1)教师:同学们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数出l0根用橡皮筋捆成一捆(学生动手操作)。10个一是多少,(10个一是一十)(板书)是几捆?(一捆)继续数出10根捆一捆。
[教师:你们如果再接着数出9根,现在一共是几根?(29根)
教师:大家数到29根小棒,如果再添上一根是多少根?(30根)满10根又要捆一捆,现在一共有几捆?(3捆)]
(2)教师拿出一排木块,全班同学数一数有几块?(10块)拿3排木块是多少块?(30块)再加2块呢?(32块)接着再加3块现在一共是几块?(35块)
(3)教师:刚才我们已数出30根小棒是几捆?(3捆)如果加入7捆小棒现在一共是几捆(10捆)?10捆是几根小棒呢?(100根)10个十是一百。(板书)
[教师:数物体的个数可以1个1个地数,还可以10个l0个地数,10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
1.6.5 8的组成 篇10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题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和分析介绍了水的组成,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在认识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又学习了一种新的物质——氢气,并结合前一单元所学氧气的知识,从组成上的区别归纳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在课题之后还提供了稍详细些的资料——水的组成揭秘,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系统知识。
本节内容是为今后学习元素的概念埋下伏笔,对正确书写化学符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②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它的化学式为H2O。
③了解氢气的性质。
④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区别。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和运用知识等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态度。
(2)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
(3)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 教学重、难点
实验探究认识水的组成及区分单质和化合物是本课题的重点;从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是本课题的难点。
4、教具准备
直流电源、水电解器、电解用水、火柴,木条,酒精灯,小试管、投影仪。
二、说教法
创设学习情景→实验探究→验证实验→讲解总结
三、说学法
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需要学生的活动。学生的学习方法有:
1、探究学习
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
2、多种感官协同法
化学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需要耳听、眼看、脑想、手写等结合起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应做好以下指导:指导正确使用教科书;指导学生正确听课。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学习情景
在上课之初,先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
观看之后,学生意识到人们对水寄予的感情和人们对水的熟悉程度。水是地球上最普通、最常见的物质之一,不仅江河湖海中含有水,各种生物体内也都含有水。
[投影]展示下列资料
生物体内都含有水
2、实验探究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水曾被看作是一种元素。直到18世纪末,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拉瓦锡通过对水的生成和分解实验的研究,才确认水不是一种元素。
[引导学生看课本P45资料(水的组成揭秘)]
拉瓦锡让水蒸气通过一根烧红的枪管,得到了“易燃空气”,而我们通过电解水也能得到“易燃空气”,并可以揭开水的组成秘密。
取水电解器,加入电解用水,接通直流电源,观察与电源正、负两极相连的电极上和试管内发生的现象。
在做实验之前,提醒学生注意:
1、提示学生观察两电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有何差异。
2、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可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
实验完毕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得出现象:
①通电后,两根电极上都出现气泡,即产生气体,气体都是无色的。
②一段时间后,与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3、验证实验
在得出上述现象后,紧接着问:
两极上得到的气体分别是什么呢? 在前一单元学生已经学习了如何验证氧气的方法,自然会想到用木条去检验。
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试管1中的气体,用点燃的木条检验试管2中产生的气体。向学生提问试管1和试管2中产生的气体分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
①试管1中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②试管2中产生的气体可以在空气中燃烧,火焰颜色呈淡蓝色。
教师在学生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讲解试管2中产生的这种无色气体叫氢气,它在空气中能够燃烧且火焰颜色呈淡蓝色,它就是拉瓦锡所谓的“易燃空气”。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得出以下结论:
①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②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一种新的气体叫氢气。简称负氢(父亲)
4、讲解总结
教师向学生提出:在水的电解实验里,有新物质生成吗?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电解水的实验过程中产生了氧气和氢气两种新物质,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把这个变化表示出来。
这个反应的反应物为水(化学式H2O),反应条件是“通电”,生成物为氢气(H2)和氧气(O2),所以此反应可表示为:水 氢气+氧气。
由此可见水中含有氢(H)、氧(O)两种元素,即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教师向学生提出:电解水这个反应属于前面我们所学过的哪一种反应类型呢?为什么?
要求学生回答:因为它的反应物只有一种物质——水,而生成物有两种物质——氢气和氧气,满足“一变多”的特点,所以它应该属于分解反应。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气体——氢气,大家对于氢气了解多少呢?
学生讨论后得出:
1、氢气是一种可燃性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2、从网上了解到,氢气是一种新型能源,将会是未来世纪最主要的能源;
3、查阅资料可知,若是不纯的氢气燃烧会发生爆炸,所以在点燃前必须检验氢气的纯度;
4、氢气名称的可能与它的密度有关,因为“轻”“氢”谐音。
看来大家对于氢气了解得还真不少,接下来我们就来介绍一些有关氢气的知识。
谁能描述出氢气的有关物理性质呢?
1、从电解水的实验可见氢气是一种无色的气体,若闻它的气味,还会发现它是一种无味的气体;
2、试管2内既有氢气又有水,而氢气的体积没有减少,可见氢气是一种难溶于水的气体。
向学生展示氢气爆炸的投影。
氢气具有“可燃性”这个化学性质。那么该如何去检验氢气的纯度呢?你能结合课本图3—3进行描述吗?
学生讨论并总结:收集一小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管口朝下,移近酒精灯的火焰。然后移开拇指,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如果听到很小的声音,则表示氢气较纯。不纯的氢气不能点燃,需重新检验氢气纯度,直到声音很小表示氢气较纯了才能点燃。
接着提问:是不是只要空气中混有一点点氢气或氢气中混有一点点空气在点燃时就会发生爆炸呢?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出结论
我们知道,世界上绝对纯净的物质是不存在的,不可能空气中有一点氢气或氢气中有—点空气点燃就会发生爆炸。它有一个限度,我们称为爆炸极限。若空气中混入氢气的体积达到总体积的4%~74、2%,点燃时就会发生爆炸,这个范围就是氢气的爆炸极限。
刚才还有同学说到了氢气名称的由来,这确实与它的密度有关。在相同的条件下,氢气是所有气体中密度最小的,也就是说,它是最轻的气体,因此,它的名称为“氢气”。
在能源逐渐短缺的当今世界,氢气作为一种很有前途的能源而被各国科学家看好。 展示下列资料
新型燃料——氢气
现代世界所使用的矿物燃料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气,它们燃烧后产生较多的气体污染物,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寻找一种不会产生污染的燃料,是各国科学家努力的目标。
氢气作为燃料行许多突出的优点:第一资源丰富、以水为原料;第二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多;第三燃烧产物是水,无毒、无污染,且可以循环使用。所以,氢气被称作绿色能源。
据报道,1988年,前苏联采用液氢及天然气组成混合燃料,成功地进行了图—154喷气式客机的试飞。日本研制的氢引擎汽车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德国奔驰汽车公司研制的以氢为燃料的小型客力和货车已经接近实用阶段,大众汽车公司研制的10辆燃氢汽车,已试运行8万公里。1999年2月2日,世界上首辆用氢气和氧气作燃料动力的无污染出租汽车已在美国纽约街头亮相。这辆名为“千年出租车”的环保汽车几乎听不见任何嗓音,尾气排放量为零。
尽管氢能已在一些国家进行了探索性的使用,但日目这种绿色能源并没有被普通使用,这是由于氢能属于二次能源,需要借助别的能源来制取,加之生产成本高,经济上也划不来,所以尚不能普及。
科学家们预汁,21世纪氢能将进入越来越多的领域为人类造福,城市空气污染状况将因此显著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将因此进一步提高。
可见。氢气真是未来世纪主要的能源,希望大家努力学习,并能为氢气的普遍使用作出贡献。
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水电解生成的氧气和氧气的组成与水的组成有什么不同。教师写出氢气(H2) 氧气(O2) 水(H2O),启发学生从元素种类的角度去考虑。
学生讨论后发现氢气和氧气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而水却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
你能说出以下物质是由几种元素组成的吗?
①铁(Fe) ②铜(Cu) ③过氧化氢(H2O2) ①高锰酸钾(MnO4) ⑤四氧化三铁(Fe3O4)
答案:分别是①1种 ②1种 ③⑤两种 ①3种
对学生讲解化学上我们把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如氧气(H2)、氧气(O2)、氮气(N2)、磷(P)等,把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如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硫(SO2)、水(H2O)等。
1、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2、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单质和化合物就是根据纯净物中所含元素的种类来进行分类的,可见分类的方法在化学科的学习中运用的非常的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水是由氢(H)、氧(O)两种元素组成的。我们还通过电解水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看到水在通电的情况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我们还简要介绍了一些有关氢气的知识。根据水、氢气、氧气等物质组成中元素的比较,我们还了解了单质和化合物。
五、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1 水的组成
一、电解水实验
现象:①两极都产生无色气体。
②与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二、验证实验
结论:
1、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2、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一种新的气体叫氢气。
水(H2O) 氢气(H2)+氧气(O2)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三、氢气(H2)
1、物理性质:无色、无臭、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可燃性(产生淡蓝色火焰)。
3、验纯方法:管口朝下,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移开拇指,若听到很小的声音,则表示氢气已纯。
4、爆炸极限:4%~74、2%。
四、单质和化合物
1、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2、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6.5 8的组成 篇11
活动目标:
1、教幼儿学习3的组成,知道将3分成两份,这两份有什么不同,正确认识分合式。
2、让幼儿学习用较为清楚的语言表达分和合的过程,初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活动准备:教具:
3个毽子 相关动物磁性教具
活动过程:
一、学习3的分合
一)学习3的第一组分合
演示:教师将手中的3个毽子,分给某某1个,某某两个。幼儿再把毽子还给老师。
提问:谁来把刚才的事按顺序说清楚?(请个别幼儿回答,再请幼儿集体讲述)
我们可以怎样把这件事记录下来呢。引导幼儿得出答案3∧1、2;1、2∨3.
我们一起来讲讲这道分合式表示什么意思吧?(引导幼儿集体认读3的分合式“3可以分成1和 2;1和2合起来是3”)
二)学习3的第二组分合式
“3个毽子分给两位小朋友还可以怎样分呢?”(请幼儿回答,得出答案分给某某2个,某某1个)
“这样分与上次一样吗?”“谁会一边讲一边用分合式记录这件事呢?”(请个别能力强的幼儿进行记录,集体验证结果)
“我们大家一起把分合式读一遍吧。”(3可以分成2和1,2和1合起来是3)“现在,谁还愿意起来读一读这个分合式”。
二、进一步学习3的分合
1、刚才小朋友都很认真学本领,现在呀,我们班上来了一位动物朋友,(出示小狗),小狗要请小朋友来帮它一个忙,今天它要请好朋友小猫和小猴到家里做客,它准备了三块饼干,它要把这些食物分到两个盘子里去,可以怎么分呢?请你把它们分到这两个盘子里,分好了一种后把结果记录到本子上。看看可以怎么分。
2、小狗还准备了2个橘子,也请你们帮它分给小猫和小猴吃,分好了用数字卡和分合号卡摆放分合式。三、结束部分
小结:小朋友,今天我们知道了3的分法,还学习了3的分合式。
收拾用具,结束本次活动。
1.6.5 8的组成 篇12
--思想本课教学致力于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不断思考,从而感受到学习的趣味,同时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展示实物和标本,以求有更多直观认识。在其中适时地介绍给学生一些研究方法,便于有特长的同学在课外能够自学以至自行进行研究,扩大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科交叉的思想:从语文学习中的词语入手,通过分析词义,了解到语言发展和科学进步之间的关系。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让学生体会到学科之间的联系,同时解除学生认识上的一个误区:认为思考的器官是心脏。2.俗话说:久病半个医。人们在面对现实问题时会有更大的兴趣和决心去分析它、解决它。介于人们对健康问题持久不衰的兴趣,本课从病例开头,可激发学生继续进行探究的热情和好奇心,将教材中资料分析的中的病例依次拿出,请同学进行大胆猜测和联想,找出各个例子中导致病症的各种可能性。3.借用提线木偶帮助学生理解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之间的关系;观察动物的神经标本和神经细胞的切片则能使学生对神经系统有切实的感性认识,才能真正理解这部分知识。4.着重介绍给学生进行资料收集,案例记录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知识积累的科学习惯,从而使其更善于自学。课题 第六章 第二节 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的组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知道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之间功能上的关系;2.能够理解神经细胞如何起到结构和功能单位的作用。能力目标1.用所学的知识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2.培养学生勤于分析、思考问题和大胆假设的习惯。情感目标1.感受并领会到科学研究的历史性、无限性;2.养成收集资料和随时进行科学记录的爱好。教学重点通过分析实例使学生完成对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认识;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大胆假设的科学探索和创新精神。教学难点预测使学生认识到神经系统在身体中的切实存在并能和日常生理活动联系起来。解决重难点的途径1.课堂上不断设置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2.利用相应的教具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多用实物和标本增加感性认识。教具 提线木偶;动物的神经剥离标本;投影片;神经细胞永久切片;显微镜。板书设计第二节 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的组成 课 堂 流 程 及 时 间 分 配 导入 在学习语文时,我们常遇到这样的词“心想事成”“言为心声”“心潮澎湃”等等。请同学解释一下这些词的意思。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同学们是否发现这些词的不当之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今天我们知道了,思考是由脑这个器官来进行的,而不是心脏。在脑的指挥下,在神经系统其他部分的天衣无缝的配合下,我们得以顺利完成各种生命活动。解剖开人体之后,我们是否能看到它们?是什么样子的?位于人体的什么部位?早在十八世纪的时候,就有大胆的科学家开始偷偷地解剖尸体,进行探索,到今天,经过上百年的实验和积累,我们对于神经系统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分享前人的研究成果。(板书标题)进行资料分析提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开始,而疑问产生于生活。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不能一眼就看出原因的问题,便会引起我们的思考,从而去探究它。这里有几个生活中的例子看起来是有些奇怪的,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学生活动]读教材第97页《资料分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并对问题作出假设。(每个小组分析一个病例,给出假设性的解释)讨论完毕后,请同学对以上发言作出小结。小结:1.神经系统控制身体的各个部分;2.神经系统中任何部分的损伤都会影响正常的生理活动;3.如果神经系统受伤,即使器官完好无损,也会不能工作,等等。讲解神经系统组成情况 [出示《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投影片(同教材98页图)][学生活动]仔细观察神经系统的分布有何特点?中间的脑(brain)和脊髓(spinal cord)的部分为中枢神经系统;由它们向四周发出的脑神经和脊神经称为周围神经系统;[演示提线木偶,模拟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关系。][学生活动]仔细阅读教材98页图中的文字,了解大脑、小脑、脊髓和神经的功能,用这些知识再次分析97页的资料。如果我们对生物体进行解剖的话,能看见神经系统吗?它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展示动物神经剥离标本,观察白色的神经和灰白相间的脑和脊髓。]探讨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大脑发出的指令,甚至可以很快地到达脚尖,可见神经系统的传递能力是很强的。我们就不免会想到:是什么样的组成成分使它具有这样的功能的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想怎样来进行研究呢?[学生活动]用显微镜观察神经细胞永久切片。在显微镜下,我们看到了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的形态[出示神经细胞的模式图] [学生活动]请仔细观察神经细胞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是否和它的功能相适应?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由突起和细胞体两部分组成。突起又分轴突和树突两部分。轴突外表有一层髓鞘包围,组成神经纤维。请同学[学生活动]根据你所了解的知识和神经原的特点,推测并想象一下神经细胞如何进行工作? 知识小结 [学生活动] 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画出本节课的“知识脑图”。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画。然后全班一起补充黑板上的脑图至较为完整。教学生如何收集资料通过这节课学习,我们肯定还有好多疑问。但是学习是无限的,探索也是无限的。许多科学家的成功关键在于能做有心人,善于收集资料,勤于记录。他们一般都会在身边准备一个小本子,将自己感兴趣的,自己觉得有用的东西记录下来。不知不觉中就有了厚厚的一本又一本的宝贵资料。我们同学是不是也可以向他们学习呢?要知道,一个生物爱好者是应该随身带着记录本和笔,随时记下身边自己感兴趣趣的现象。[学生活动]如果你要做这个工作,你将如何设计自己的记录本呢?(讨论)训练每位同学准备一个记录本,以自己的方式进行观察记录或资料收集。每隔2个礼拜与老师交流一次。 课堂主要提问1.在学习语文时,我们常遇到这样的词“心想事成”“言为心声”“心潮澎湃”等等。请同学解释一下这些词的意思。2.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同学们是否发现这些词的不当之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3.仔细观察神经系统的分布有何特点?4.是什么样的组成成分使它具有这样的功能的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想怎样来进行研究呢?5.请仔细观察神经细胞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是否和它的功能相适应?6.推测并想象一下神经细胞如何进行工作?课后记 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是有关生理结构组成及其功能的知识,我们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组成神经系统的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在身体上的位置以及初步认识他们的功能。所以学生在学完此课之后,应该至少有如下收获:第一层次:对着别人的身体或自己的身体能指出大脑,小脑和脊髓的部位。知道神经分布于全身各处;第二层次:知道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在功能上的差别;能够想象由神经细胞如何组成神经系统,如何作为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在其中行使作用;第三层次:会用以上的知识初步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2.本节内容教材上提供了许多实用和生动的资料,比如说97页上的资料分析中的病例、98页上的图片等等,在教学中巧妙地使用这些资料,既充分利用了教材,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6.5 8的组成 篇13
活动内容:《学习“6”的组成》
活动目标:
1、学习、理解“6”的组成,懂得交换两个部分数的位置合起来 总数不变的规律。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3、激发幼儿学习数字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数字卡:“1——6”若干,一袋糖果,玩具熊一个。
活动过程:
一、课前律动
1、音乐《幸福拍手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师:(出示小熊)小朋友们下午好,小熊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可听话了,而且还特别的聪明能干,于是,小熊特意给小朋友们送来了一袋好东西,你们想不想知道小熊带的是什么东西呢?请一位小朋友来摸摸,不要出声,让他悄悄告诉下一个小朋友,依次类推,最后,请最后一个小朋友来告诉大家。
二、游戏导入
1、 游戏:分糖果
请每个小朋友给自己的盘子里放6个糖果。然后,用两只手把这“6”颗糖拿在手里,有几种拿法(强调两只手里都必须有糖),大家都来试一试。
2、请幼儿告诉老师是怎样分的?教师相应摆出“6”的分解式,。
3、教师小结“6”的五种分解形式。然后演示并讲解两个数交换位置总数不变。
三、巩固练习,加强幼儿记忆
1、小熊说:我们班的小朋友又聪明又能干,它想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找朋友”
2、教师给每个幼儿发一张1—5的数字卡片,请小朋友拿起手中的数字卡片找出相对应的6的组成数字,找到之后手拉手跳起舞(教师播放音乐《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四、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