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减一位数

2023-07-24

两位数减一位数 篇1

  教案示例

  课题: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

  2.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重点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理解退位的道理.

  教具学具准备

  数字卡片、小棒、例题小棒图、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演示课件

  (1)12-7= (2)20+4= (3)30+(1-4)= (4)35-3=

  15-8= 50+3= 40-(15-8)= 56-4=

  13-6= 7+60= 10+(13-7)= 23-2=

  2.学生完成口算练习后,师生根据第四组的口算,回顾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强调回算两位数减一位数时先用个位数减个位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1)设疑导入  :

  引入:刚才同学们回顾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你们能不能按照刚才的口算方法做一做这道题?教师出示例题.【继续演示课件,出示板书:23-7=】

  学生试着做,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思考方式.

  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谁给大家谈一谈?

  学生提出疑难:个位上的3减去7不够减.

  (2)操作探疑:

  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每位同学拿出两捆小棒表示2个十,再拿出3根小棒,表示3个一,在课桌上摆好.

  从这些小棒中要去掉7根小棒,想一想应该怎么办呢?

  同学们自己动手试一试.

  同桌同学可以互相议一议,说说你是怎样摆的?怎么想的?

  在学生操作的同时,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可能有的同学先去掉3根,然后再从整相小棒中抽出4根,这时教师及时点拨,使学生明确:从整捆中抽出4根,实际上就是把一捆小棒先拆开了,也就是把1个十看做10个一了.)

  (3)解疑明理:

  指名说说学生的操作过程,然后依据学生的回答,继续演示课件,依次出示下列图形:

  教师引导学生有序回答.

  先摆两根小棒和3根小棒.

  单根小棒不够7根,就得把一捆小棒打开,变成10根.

  打开的10根小棒和原来的3根小棒合起来就是13根单根小棒.

  从13根单根小棒中去掉7根,还剩下6根,和剩下的一捆小棒合起来就是16根小棒,所以,23减7应该得16.

  (4)归纳算法:

  ①引导学生对照黑板上的操作过程议一议:算式中的23应该先怎么办?再干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个位上的3不够减时,要从十位上拿出1个十,也就是10个一,与个位上的3合起来,然后用13减去7得6,再把6和剩下的1个十加起来.

  ②学生回答计算过程,教师继续演示课件,逐步出示下式:

  ③师生回顾学习过程,强化口算方法.

  2.反馈练习.(投影出示,师生共同完成)

  完成后注意说说是怎么想的.如果第(3)小题学生有困难,可以讨论一下,然后再解答.

  (三)全课小结

  启发学生找出今天学习的两位数减一位数与以前学的不同之处,教师点明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板书:退位)

  随堂练习

  l.口算,教师让学生分析第一组中32-5的算法,然后学生独立计算.

  12-5= 16-9= 21-4=

  32-5= 46-9= 34-6=

  2.完成“做一做”第3题并指名回答“80-8=”、“56-7=”的算法.

  10-7= 60-9= 42-5=

  50-7= 80-8= 56-7=

  3.数学游戏:

  教师准备两位数的数字卡片若干张,学生分成甲、乙两组,每组准备一位数的数字卡片若干张.教师举出一张,甲组举出一张,乙组求差.而后甲组求差.看哪一组做得又多又对.

  布置作业 

  1.24-6= 40-9= 54-7=

  63-8= 81-4= 60-3=

  2.被减数是83,减数是6,差是多少?

  3.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48-6=32______ 52-9=53______

  73-8=65______ 44-7=37______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一位数 篇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54页的例题,第54页“想想做做”的习题。[教材简析]本节课学习的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口算,是在本册加和减(一)中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的基础上学习的。退位减的方法又是以后学习两位数乃至多位数减法的基础。例题采用摆画片的场景,通过求相差数的实际问题提炼出减法计算题。例题分成两段,先教学整十数减一位数,着重解决退位的方法,再教学需要退位的非整十两位数减一位数。教材没有把算法灌输给学生,而是鼓励学生应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运用学具帮助思考,从实物操作中抽象出计算方法。允许并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计算思路,提倡算法多样化。“试一试”能帮助学生消化退位减的算法,“想想做做”先帮助学生掌握退位方法,再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口算方法的过程,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2.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与同学合作的态度。[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1.计算机显示例题画面)引入:有三位小朋友做了些画片,他们分别有多少张画片?你能根据这三个条件,提出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并列出算式吗?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30-8、33-8、33-30。2.设疑、揭题。谈话:在这三个算式中,哪个算式我们已经学过?30-8、33-8是几位数减几位数?你们会计算吗?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两位数减一位数。(板书课题)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1.同桌合作学习,探究计算方法。(1)30-8等于多少?想想看,怎样算?(2)同桌交流探讨算法。(3)学生汇报不同算法,可能出现以下方法:①摆小棒;②用学过的算法算。2.建立表象,初步感知。(1)小组学生试着摆一摆,边摆边说一说是怎样摆的。(2)指名演示摆法:先摆3捆,再拿出1捆拆开,从中去掉8根,所剩下的2根和2捆合起来就是22根。3.明确算理,掌握算法。(1)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试着叙述30-8的计算过程,并板书。(2)计算机直观演示计算过程,学生跟着配音一起完整地说说这题的计算过程。4.小组合作,探究33-8的计算方法。(1)各小组讨论交流33-8怎样计算。(2)动手操作:先用小棒摆一摆33-8等于多少。(3)学生交流多种操作方法,并一一展示。(4)引导学生把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5)小组讨论汇报各种方法,教师板书。(6)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说一说33-8的计算过程。5.教学“试一试”。(1)出示50-6=□ 46-9=□(2)各组学生试做。(3)叙述计算过程,在小组里交流。(4)集体订正。三、组织练习,深化提高1.“想想做做”第1题。先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同桌相互说一说怎样计算,再独立计算,小组校对。2.“想想做做”第2题。(1)独立练习。(2)比一比每组的第1小题和其他三小题有什么联系。(3)你发现了什么?3.“想想做做”第3、4题。(1)创设情境1:今天小明的妈妈过生日,小明要折34个纸鹤送给妈妈,现在已经折好几个?还要折几个?(投影演示情境)要求还要折几个?怎样列式?在书上填写算式并计算。(2)情境2:小明把礼物送给妈妈后,又去问爷爷今年多大了,爷爷说:“我今年66岁。”爷爷比小明大几岁?(投影演示情境)要求爷爷比小明大几岁?怎样列式?在书上填写算式并计算。(3)开放题:爷爷今年66岁,再过4年就70岁了,4年后,爷爷比小明大几岁?(4)思想教育:妈妈、爷爷都是我们的长辈,我们要尊敬他们。在他们过生日时,小朋友可要献上一份爱心。四、全课总结提问: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与以往学习的两位数减一位数有什么不同?(把课题补充完整)[设计意图]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是100以内口算减法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是认识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飞跃,对学生来讲有一定难度。我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根据一年级学生喜爱做画片的心理特点,课伊始,创设三个小朋友做画片的情境。先弄清分别做多少张,再根据这三个条件,提出两个不同的减法计算问题,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思考状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2.分组合作,求异探索。本课教学中时刻把学生当作教学主体,新课部分,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参与中,循序渐进地学习。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汇报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发展求异思维,树立自信心。在教学关键处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学习,让学生体验退位减的思考方法和过程,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及主动探索的精神。3.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上,采用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功能,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多媒体计算机的图像、声音、文字的综合运用,创设情境,吸引学生,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明确算理,掌握算法。

两位数减一位数 篇3

  教学内容

  教材第53~54页例题及试一试、想想做做。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口算方法,理解算理,能够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师生共同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一)口算:

  1.14—6 =           10一8=               13一5=

  15—7=            12— 7=               14—5=

  2.40+7=            23+2=                35+2=

  20+2=            20+8=                46+3=

  3.50+(16—9)=                   23+(10—6)=

  30+(11—4)=                   75+(10—7)=

  做第3项复习题时,要求学生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二)导入  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今天我们将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1、板书课题:。  2、明确目标。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仔细观察提问:三个小朋友各有多少张画片?  (30张、33张、8张)

  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哪些用减法计算的问题?

  (生答师板书:蓝衣男孩比小女孩多多少张?30一8=

  黄衣男孩比小女孩多多少张?33一8=

  黄衣男孩比蓝衣男孩多多少张33一30=)

  在这三个问题中你会算哪一个?怎样算?(33一30=3)

  (2)计算30一8。

  ①30一8算的是什么?30一8怎样算呢?我们还是请小棒来帮忙吧?请小朋友们拿出3捆小棒来算一算。

  学生操作,老师巡视,了解学生操作情况,辅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②集体交流操作方法,提问:你是怎样分的?为什么把3捆小棒分成了3捆和10根?

  ③想一想“把3捆小棒分成2捆和10根”也就是把“30分成几和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谁能说说30一8我们是怎样算的?

  生答师板书:30  一  8  =22

  10    

  2      

  ④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30一8你是怎样算的?再指名说一说。

  (3)计算33一8。

  ①33一8算的是什么?33一8怎样算呢,也请大家先摆一摆小棒算一算。

  学生操作,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不同摆法。

  ②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想怎样计算。

  ③集体交流,各小组汇报你们是怎样计算的?

  生答师板书:

  (一)33  一  8  =25   (二)   33  一  8  =25           

  23   10                   20   13

  2                          5

  (4)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33一8你是怎样算的?再指名说一说。

  (5)老师小结。

  计算33一8的方法不止一种,同学们在计算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 50一6=   46一9=

  (2)学生独立计算这两题,老师巡视,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3)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3.小结。

  刚才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计算时个位不够减,计算时方法不止一种,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1、 完成“想想做做”1。

  (1)学生独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2)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2.完成“想想做做”2。

  (1)独立计算。

  (2)集体交流,比一比每组的四小题,你能发现什么?

  3.完成“想想做做”3。

  (1)出示第3小题。弄清题意。提问: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告诉我们“妈妈过生日,小男孩要折34个千纸鹤送给她,已经折了7个”,求“还要折几个”?)

  (2)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交流时提问:求还要折几个用什么方法算?”为什么?你是怎样算的?

  (3)集体口答,并教育学生要向图中的小朋友一样尊敬长辈。

  4.完成“想想做做”4。

  (1)出示第4题图,说说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爷爷今年66岁,小明今年7岁,爷爷比小明大几岁?)

  (2)学生独立计算,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怎样算的?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两位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怎样算?

  五、质疑。

  第四课时作业 设计。

  一、填一填,算一算。

  34-  8  =□                       50-  6  =□

  □   □

  □ □

  □ □

  二、口算。

  78-9=     58-9=     41-2=     27-9=     82-6=     63-7=    

  39-9=     86-9=     60-3=     25-8=     70-6=     55-7=

  三、列式计算。

  1、一个加数是32,另一个加数是9,和是多少?

  2、被减数是53,减数是7,差是多少?

两位数减一位数 篇4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

  2.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2.继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总结概括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体会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理解退位的道理。

  教具、学具准备:

  数学卡片、小棒、例1 小棒图、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1)12-7= (2)20+4= (3)30+(11-4)= (4)35-3=

  15-8=      50+3=      40-(15-8)=      56-4=

  13-6=      7+60=      10+(13-7)=     23-2=

  2.学生完成口算练习后,师生根据第四组的口算,回顾两位数减一位数

  的口算方法,并强调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时先用个位数减个位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设疑激情。

  引入:刚才同学们回顾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你们能不能按照刚才的口算方法做一做这道题?教师出示例1。(板书:23-7=   )

  学生试着做,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思考方式。

  教师: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谁给大家谈一谈?

  学生提出疑难:个位上的3 减去7 不够减。

  (2)操作探疑。

  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师:每位同学拿出两捆小棒表示2 个十,再拿出3 根小棒,表示3 个一,在课桌上摆好。

  从这些小棒中要去掉7 根小棒,想一想应该怎么办呢?

  同学们自己动手试一试。

  同桌同学可以互相议一议,说说你是怎样摆的?怎么想的?

  在学生操作的同时,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可能有的同学先去掉3 根,然后在从整捆小棒中抽出4 根,这时教师及时点拨,使学生明确:从整捆中抽出4 根,实际上就是把一捆小棒先拆开了,也就是把1 个十看作10个一了。)

  (3)解疑明理。

  指名说说学生的操作过程,然后依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进行演示(教

  具图)。

  学生回答时,教师引导学生有序:

  先摆两捆小棒和3 根小棒。

  单根小棒不够7 根,就得把一捆小棒打开,变成10 根。

  打开的10 根小棒和原来的3 根小棒合起来就是13 根单根小棒。

  从13 根单根小棒中去掉7 根,还剩下6 根,和剩下的一捆小棒合起来就是16 根小棒,所以,23 减7 应该得16。

  (4)归纳算法:

  ①引导学生对照黑板上的操作过程议一议:算式中的23 应该先怎么办?

  再干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个位上的3 不够减时,要从十位上拿出1 个十,也就是10 个一,与个位上的3 合起来,然后用13 减去7 得6,再把6 和剩下的1个十加起来。

  ②学生回答计算过程,教师把板书补充完整。

  ③师生回顾学习过程,强化口算方法。

  2.反馈练习:(投影出示,师生共同完成)

  完成后注意说说是怎么想的。如果第三小题学生有困难,可以讨论一下,

  然后在解答。

  3.看书:并完成教科书71 页、72 页第2 题的填空。

  三、巩固发展

  1.口算:(教科书72 页做一做第1 题)

  教师让学生分析第一组中32-5 的算法,然后学生独立计算。

  2.完成做一做第3 题并指名回答“80-8=,56-7=”的算法。

  3.数学游戏。

  教师准备两位数的数学卡片若干张,学生分成甲、乙两组,每组准备一

  位数的数学卡片若干张。教师举出一张,甲组举出一张,乙组求差。而后甲

  组求差。看哪一组做得又多又对。

  四、全课小结

  小结时启发学生找出今天学习的两位数减一位数与以前学的不同之处,

  教师点明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板书:

  退位)

  五、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

两位数减一位数 篇5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和口算方法.

  (二)能够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

  (三)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复习准备

  1.视算:

  11-8 12-7 17-9 14-6

  2.口算:

  50+9 30+8 4+60 7+80

  3.先说运算顺序再口算:

  30+(11-4) 40+(15-8)

  (二)学习新课

  1.导入  新课.

  (1)复习旧知

  教师边口述边板书例1的第一问,23减2得多少?(23减2得21)

  师:你是怎么想的?(把23分成20和3,先算3减2,3减2得1,20加1得21)

  (2)以旧引新

  师:23减2得21,如果用23减7呢?(教师边说边板书例1的第二问,23减7呢)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新问题,继续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

  板书课题:两位数减一位数

  2.学习新课.

  (1)设疑引欲

  先让学生观察算式:23-7,并与23-2比较找出这两道题的不同之处.(23-2个位上的数够减,23-7个位上的数不够减)

  师:个位上的数不够减的减法,我们称它为退位减法.(同时板书“退位”二字,把课题补充完整,然后教师放投影片,让学生亲眼看到从3根小棒中拿出7根不够拿)

  师:3减7不够减怎么办呢?

  (2)指导探索

  指导学生摆小棒:左边摆2捆,右边摆3根,想一想:要从中拿出7根应该怎么办?(让学生自己动脑筋去想,教师不加任何提示,以充分体现“放手”.教师注意行间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摆法)

  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摆法:

  ①先拆开1捆是10根,从10根中拿出7根,剩下的3根和右边的3根放在一起是6根,再把6根与1捆合起来是16根.

  ②先拆开一捆是10根,与右边的3根放在一起是13根,再从13根中拿出7根,剩下6根,最后把6根与1捆合起来是16根.

  ③先拿3根,再拆开一捆是10根,从中拿去4根,剩6根,最后把6根与1捆合起来是16根.

  ④把两捆都打开,与3根单根的放在一起是23根.从23根里去掉7根还剩16根.

  23-7=16

  (3)讨论比较

  师:同学们积极动脑筋想办法,想出了几种不同的摆法.几种方法都对,因为得数都是16.那么哪种方法比较简便呢?为什么?请大家分组讨论.

  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点拨下(如果被减数比较大是83或93呢)同学们得出了第二种方法比较简便.(把被减数分解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十几的数,就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计算,所以这种方法比较简便)

  (4)形成表象

  师:你们讨论得很认真,请同学们按照第二种方法再用小棒摆一摆.(学生边说边操作)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刚才是怎样摆的.

  (5)概括算法

  师:看算式,谁能说说怎么想的?(指名回答,教师板书,同时擦去其它方法的算式)

  板书:

  想:3减7不够减,从20里拿出10,13减7得6,剩下的10再加6得16.

  师:两位数减一位数,个位数不够减时,分三步进行计算:

  ①分——先将被减数分解出十几.

  ②减——用十几减去一位数.

  ③加——把差和剩下的几十合并起来.

  (6)看书质疑.

  (三)巩固反馈

  1.填空.

  2.课本第72页做一做第1题.做完后指名说第二行每道题的计算过程,教师同时把题目抄写在黑板上.

  3.做一做的第2题:

  想:0减6不够减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简缩思维过程.

  师:观察黑板上的每道题,想一想得数十位上的数为什么比被减数十位上的数少1?(因为个位上的数不够减,先将被减数分解出十几)

  师:运用这个规律,怎样算就能又对又快呢?(两位数减一位数,个位上的数不够减,就用十几减,十几减几等于几;十位上少1,这就是最后的结果)

  师:请同学们用简缩后的思维过程把黑板上的每道题再算一遍.(同桌同学互相说悄悄话.)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两位数减一位数是本单元教学难点 之一.为了分散难点,采取以旧引新的教学方法.设计了3组复习题,20以内退位减法,整十数加一位数和带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做铺垫.通过找新旧知识的分化点,点明课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并充分利用学具,“先用小棒摆一摆,再说算法.”目的是让每个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探究新知.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理解减的方法,掌握口算过程.在“放”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通过讨论确认“最佳”的口算方法.

  在掌握任意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方法后,引导学生迁移,学会整十数减一位数的方法,在学会一般的计算方法后,又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计算能力.

  本节课把操作、思维、语言表达结合起来,从动作感知入手,到形成表象,逐步悟出退位减的算理,最后归纳出口算方法,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一位数 篇6

  教案示例

  课题: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

  2.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重点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理解退位的道理.

  教具学具准备

  数字卡片、小棒、例题小棒图、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演示课件】

  (1)12-7= (2)20+4= (3)30+(1-4)= (4)35-3=

  15-8= 50+3= 40-(15-8)= 56-4=

  13-6= 7+60= 10+(13-7)= 23-2=

  2.学生完成口算练习后,师生根据第四组的口算,回顾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强调回算两位数减一位数时先用个位数减个位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1)设疑导入  :

  引入:刚才同学们回顾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你们能不能按照刚才的口算方法做一做这道题?教师出示例题.【继续演示课件,出示板书:23-7=】

  学生试着做,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思考方式.

  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谁给大家谈一谈?

  学生提出疑难:个位上的3减去7不够减.

  (2)操作探疑:

  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每位同学拿出两捆小棒表示2个十,再拿出3根小棒,表示3个一,在课桌上摆好.

  从这些小棒中要去掉7根小棒,想一想应该怎么办呢?

  同学们自己动手试一试.

  同桌同学可以互相议一议,说说你是怎样摆的?怎么想的?

  在学生操作的同时,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可能有的同学先去掉3根,然后再从整相小棒中抽出4根,这时教师及时点拨,使学生明确:从整捆中抽出4根,实际上就是把一捆小棒先拆开了,也就是把1个十看做10个一了.)

  (3)解疑明理:

  指名说说学生的操作过程,然后依据学生的回答,继续演示课件,依次出示下列图形:

  教师引导学生有序回答.

  先摆两根小棒和3根小棒.

  单根小棒不够7根,就得把一捆小棒打开,变成10根.

  打开的10根小棒和原来的3根小棒合起来就是13根单根小棒.

  从13根单根小棒中去掉7根,还剩下6根,和剩下的一捆小棒合起来就是16根小棒,所以,23减7应该得16.

  (4)归纳算法:

  ①引导学生对照黑板上的操作过程议一议:算式中的23应该先怎么办?再干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个位上的3不够减时,要从十位上拿出1个十,也就是10个一,与个位上的3合起来,然后用13减去7得6,再把6和剩下的1个十加起来.

  ②学生回答计算过程,教师继续演示课件,逐步出示下式:

  ③师生回顾学习过程,强化口算方法.

  2.反馈练习.(投影出示,师生共同完成)

  完成后注意说说是怎么想的.如果第(3)小题学生有困难,可以讨论一下,然后再解答.

  (三)全课小结

  启发学生找出今天学习的两位数减一位数与以前学的不同之处,教师点明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板书:退位)

  随堂练习

  l.口算,教师让学生分析第一组中32-5的算法,然后学生独立计算.

  12-5= 16-9= 21-4=

  32-5= 46-9= 34-6=

  2.完成“做一做”第3题并指名回答“80-8=”、“56-7=”的算法.

  10-7= 60-9= 42-5=

  50-7= 80-8= 56-7=

  3.数学游戏:

  教师准备两位数的数字卡片若干张,学生分成甲、乙两组,每组准备一位数的数字卡片若干张.教师举出一张,甲组举出一张,乙组求差.而后甲组求差.看哪一组做得又多又对.

  布置作业 

  1.24-6= 40-9= 54-7=

  63-8= 81-4= 60-3=

  2.被减数是83,减数是6,差是多少?

  3.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48-6=32______ 52-9=53______

  73-8=65______ 44-7=37______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一位数 篇7

  教案示例

  课题: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

  2.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重点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理解退位的道理.

  教具学具准备

  数字卡片、小棒、例题小棒图、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演示课件】

  (1)12-7= (2)20+4= (3)30+(1-4)= (4)35-3=

  15-8= 50+3= 40-(15-8)= 56-4=

  13-6= 7+60= 10+(13-7)= 23-2=

  2.学生完成口算练习后,师生根据第四组的口算,回顾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强调回算两位数减一位数时先用个位数减个位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1)设疑导入  :

  引入:刚才同学们回顾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你们能不能按照刚才的口算方法做一做这道题?教师出示例题.【继续演示课件,出示板书:23-7=】

  学生试着做,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思考方式.

  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谁给大家谈一谈?

  学生提出疑难:个位上的3减去7不够减.

  (2)操作探疑:

  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每位同学拿出两捆小棒表示2个十,再拿出3根小棒,表示3个一,在课桌上摆好.

  从这些小棒中要去掉7根小棒,想一想应该怎么办呢?

  同学们自己动手试一试.

  同桌同学可以互相议一议,说说你是怎样摆的?怎么想的?

  在学生操作的同时,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可能有的同学先去掉3根,然后再从整相小棒中抽出4根,这时教师及时点拨,使学生明确:从整捆中抽出4根,实际上就是把一捆小棒先拆开了,也就是把1个十看做10个一了.)

  (3)解疑明理:

  指名说说学生的操作过程,然后依据学生的回答,继续演示课件,依次出示下列图形:

  教师引导学生有序回答.

  先摆两根小棒和3根小棒.

  单根小棒不够7根,就得把一捆小棒打开,变成10根.

  打开的10根小棒和原来的3根小棒合起来就是13根单根小棒.

  从13根单根小棒中去掉7根,还剩下6根,和剩下的一捆小棒合起来就是16根小棒,所以,23减7应该得16.

  (4)归纳算法:

  ①引导学生对照黑板上的操作过程议一议:算式中的23应该先怎么办?再干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个位上的3不够减时,要从十位上拿出1个十,也就是10个一,与个位上的3合起来,然后用13减去7得6,再把6和剩下的1个十加起来.

  ②学生回答计算过程,教师继续演示课件,逐步出示下式:

  ③师生回顾学习过程,强化口算方法.

  2.反馈练习.(投影出示,师生共同完成)

  完成后注意说说是怎么想的.如果第(3)小题学生有困难,可以讨论一下,然后再解答.

  (三)全课小结

  启发学生找出今天学习的两位数减一位数与以前学的不同之处,教师点明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板书:退位)

  随堂练习

  l.口算,教师让学生分析第一组中32-5的算法,然后学生独立计算.

  12-5= 16-9= 21-4=

  32-5= 46-9= 34-6=

  2.完成“做一做”第3题并指名回答“80-8=”、“56-7=”的算法.

  10-7= 60-9= 42-5=

  50-7= 80-8= 56-7=

  3.数学游戏:

  教师准备两位数的数字卡片若干张,学生分成甲、乙两组,每组准备一位数的数字卡片若干张.教师举出一张,甲组举出一张,乙组求差.而后甲组求差.看哪一组做得又多又对.

  布置作业 

  1.24-6= 40-9= 54-7=

  63-8= 81-4= 60-3=

  2.被减数是83,减数是6,差是多少?

  3.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48-6=32______ 52-9=53______

  73-8=65______ 44-7=37______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一位数 篇8

  不同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孩子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不相同的,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这是新课程标准下提出的一个教学新理念,凭着自己对它的理解,我尝试上了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课余,想法颇多……

  新课程标准使“算法多样化”一炮走红,大家都在尝试,都在力求自己的课能够很好地渗透这个理念,于是,慢慢地酝酿出了这样的三句话:

  1、“他的方法你听懂了吗?”

  2、“你还有其他不同的方法吗?”

  3、“下面我们一起用这位同学的方法做一做,好吗?”

  这三句话教师该问吗?该说吗?

  我的理解:该说。

  第一句:“他的方法你听懂了吗?”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孩子的学习方式是相对稳定的,它不仅包括学习方法及其关系,也涉及到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是否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能够不回避遇到的困难;是否乐于与他人合作,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是否能够通过独立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能否找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是否能够使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已的思考过程;是否理解别人的思路,并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获益;是否有反思自已思考过程的意识。”作为一年级的孩子,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养成是很重要的,教师说这样的一句话,旨在让孩子学会倾听,学会一种自主学习的本领,而不是说要把算法硬塞给学生。“他的方法你听懂了吗?”简单的一句话让我们的学生充当了教师的角色,把“教”的权利给学生,让学生也去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或同意或反驳,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赏识和学习其他同学的独特、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所以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有必要。

  第二句:“你还有其他不同的方法吗?”

  “算法多样”是相对于整体来说的而非个体,“你还有其他不同的算法吗?”这句话似乎有逼着学生挖空心思、转弯抹角地去想“不同算法”的味道,但是我觉得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附带那么多的意思。难道如此简单的一句话就能够启迪孩子的思维,让他们说出原本不属于他们的思想和方法吗?教师的一些提示性语言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以不同的观点,认识同一件事、同一个事物,从而让学生更全面、更准确地掌握知识。在新教材实施的开始阶段,我们的学生一般不太愿意接受题目的多种算法,认为只要用一种方法做出来就行了,何必再费劲寻找不同的方法呢?所以我们尝试以表扬、鼓励的形式,引导学生对同一题目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要求学生寻找不同的解题思路,再通过讨论得出许多算法。在这样的思维活动中,学生能够感受到算法多样化带来的快乐。如果能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就能慢慢地体会到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好处,品尝到其中的乐趣。学生的思维也会逐渐活跃起来,再遇到这样的问题,就能很自觉地将自己的思维发散开来,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

  所以在这节课上老师这样的一个提问,可以很好的展现孩子自己的、独特的思维,体现出整体算法的多样化。当然,如果没有教师的提问,学生能够自发地要想表达自己不同的方法,那是最理想的。学生能够不再依赖老师,走向独立,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第三句:“下面我们一起用这位同学的方法做一做,好吗?”

  看到这样的话,我们会不会有这样的疑惑出现:“这种方法学生不喜欢怎么办?一定要他做吗?”我认为算法多样化的根本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得到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而是在于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都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体,孩子也一样。他们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的,不会依赖别人的意志而转移。当学生他有一种方法的时候,往往会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最好的,就会很自然的抵制或抗拒和自己不同的方法。但是教师的作用往往也就在于此,当孩子有这种独立意识的时候,教师应该怎样科学的优化和完善孩子头脑中的想法呢?这就体现了教学的艺术。

  我们人的认识有三个层次:第一是“懂”;第二是“会”,即会用学懂了的东西去解决问题,这是一个飞跃;第三是“悟”,即有自已的特点,有自已的思考,这更是一个大的飞跃。光“懂”学生可以只是听一听;“会”就必须要自己去尝试,自已去用学懂了的东西解决问题;而“悟”是一定要在自己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因为“悟”是一个思考过程,思考是不可以替代的,是必须自已去完成的一件非常艰苦的过程。所以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听了其他小朋友的方法后再尝试做一做,这并不是为了刻意地强调其中一种方法或者面面俱到地巩固每一种方法,而是力求激活每个学生的思维,给他们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思维的真正碰撞一下。

  然而在学生尝试练习的时候,也略微渗透着一点算法多样化的优化,因为随着现代数学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很难讲清哪种方法是最好的。我们原来认为某种方法是最好的,可能通过自己的尝试证明这个结论并不一定合适,也许我们一开始认为很“笨”的方法,结果却成为了好的方法。在解决“36-8”这样的问题时,学生提出各种方法后,最理想的方法当然是:“6减去8不够减,向30借10,变成16-8等于8,再加上20等于28。”但是这样的方法是否能够让学生接受呢?教师应该完全放手,让孩子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而不是被动的接受。

  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尝试去学会尊重,学会欣赏,让算法多样化能够进一步优化。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作为课堂教学资源越来越引起老师地注意。

两位数减一位数 篇9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一年级(下册)第80~81页。

  教学目标

  1. 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 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3. 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合作交流的快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 激疑导入

  1. 引入。

  出示数字娃娃3、0、4、8。

  谈话:小朋友们,这里有四个数字娃娃,你能用其中的三个数字娃娃组成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题目吗?比一比,看谁写的多。

  学生试写,并组织交流。

  2. 激疑。

  根据学生汇报,板书算式,如:

  48 - 3 38 - 4 84 - 3

  30 - 8 34 - 8 43 - 8

  提问:你能发现这些算式有什么不同吗?

  3. 揭题。

  谈话:在这些算式中,哪些算式我们已经学过?像30 - 8、34 - 8、43 - 8这样的算式你们会计算吗?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课的开始,通过一系列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特别是通过两组算式的对比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也为学生学习新知找准了起点,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 探索新知

  1. 教学30 - 8。

  启发:我们先来看30 - 8这道算式,你会计算吗?自己在下面试一试,如果有困难可以用小棒摆一摆,也可以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学生试算后,同桌交流。

  组织反馈:

  (1) 指名演示摆法,边用小棒摆一摆,边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先摆3捆,再拿出1捆拆开,从中去掉8根,剩下的2根和2捆合起来就是22根。)

  (2) 指名在计数器上演示计算过程,边拨算珠边说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小棒、计数器口述算理,形象地展现“退一作十”的过程,初步建构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2. 教学34 - 8。

  谈话:我们再来看一道题。(指34 - 8)34 - 8的个位上不够减怎么办?你能开动脑筋想出办法吗?自己在下面试一试。

  学生独立试算,教师巡视。

  反馈:你是怎样计算的?能把你的算法介绍给大家吗?(指名交流算法,教师逐一板书学生的计算过程。)

  学生中可能出现以下几种算法:

  (1) 从10根小棒里去掉8根,剩下2根,再和24根合起来是26根。(板书:34 - 10 = 24,10 - 8 = 2,24 + 2 = 26)

  (2) 拆开1捆小棒和4根合在一起,是14根,先算14减8得6,再算20加6得26。(板书:14 - 8 = 6,20 + 6 = 26)

  (3) 先算34减4得30,再算30减4得26。(板书:34 - 4 = 30,30 - 4 = 26)

  (4) 先算34减10得24,再算24加2得26。(板书:34 - 10 = 24,24 + 2 = 26)

  提问: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引导:小朋友们都很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计算34 - 8的方法。在这些算法中,你最喜欢哪种算法?能说一说你喜欢的方法的计算过程吗?

  注意引导学生体会第二种算法。

  小结:(略。)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的过程不是教师简单告诉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个性化的“再创造”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计算34 - 8的结果,以促进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三、 应用拓展

  1. 基础练习。

  (1) “想想做做”第1题。

  独立练习,然后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对于24 - 9的计算,可以先算10 - 9 = 1,再算14 + 1 = 15;也可以先算14 - 9 = 5,再算10 + 5 = 15。

  (2) “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练习,交流时让学生说说从每组题中发现了什么,着重使学生体会算每组后三题,实际上都可以先算每组的第一题。

  2. 对比练习。

  按要求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1) 不退位减法:6□ - 4  35 - □

  (2) 退位减法:6□ - 4   35 - □

  3. 应用练习。

  (1) “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观察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题目中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独立练习,并和同桌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提问:这道题你是怎样列式、怎样算的?

  (2) “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是怎样算的?

  4. 开放练习。

  想一想,( )里能填几?

  45 - ( ) = 3□

  提问:括号里可以怎样填?为什么?

  再问:括号里最大可以填几?最小呢?

  [设计意图:围绕本课重点设计具有基础性、对比性和开放性的练习,让学生更充分地感知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和方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认识,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四、 全课总结

  提问: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总说明]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是100以内口算减法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我们不能无视或低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正如奥苏伯尔所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心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在探索30-8与34-8的退位减法之前,让学生用数字娃娃写算式并进行比较,既可以借此了解学生对两位数减一位数的认知基础,又突出“退位减法”中如何退位这一难点;在新知教学结束之后,又通过对比性和开放性的练习,进一步帮助学生沟通知识间的联系,逐步形成知识系统。

  2. 关注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与优化。

  每一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对每一个问题都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和处理方式。教师对待这些不同的生命个体,应该做的是:(1)尊重。就计算方法的教学而言允许各种计算方法的存在,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2) 鼓励。充分相信每个学生的潜能,给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汇报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发展求异思维和探究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3)引导。在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的同时,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并逐步理解和接受最基本的方法,自觉实现算法的优化,有效地防止无价值的或思维含量低的方法的简单重复。

  3. 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

  数学学习最主要和最持久的动力来自于数学问题本身。教学设计中,教师注意通过挑战性的问题导入、形象化的直观操作、多样化的方法展示、应用性的问题解决等环节,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感受数学自身的价值。

两位数减一位数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通过人人参与口算方法的指导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推理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通过分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投影仪、自制投影片、录音机、磁带、写有算式的26个大苹果、六棵智慧树、2张写有算式的楼梯图、用来进行小组评价的“三星”(智慧星、创新星、合作星)、1张写有思考题的智慧王国图。

  学具:写有口算题和思考题的练习纸(每人一张);每组准备1块小黑板、1支白粉笔,用来进行学生自评和互评的小印章。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今天,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一年级一班的“小小玩具店”正式开业了,我们先来看一下都有哪些玩具,好吗?[教师出示标有价格的6种玩具:大赛车(40元)、小轿车(2元)、飞机(6元)、布娃娃(30元)、小狗熊(3元)、大花猫(20元)。]

  师:都有哪些玩具,价格是多少?(学生回答,要说明礼物是什么以及它的价格)

  2.这些玩具都有自己的价格,你们要想得到它必须怎么办?(生:用钱买)在每个组的信封里还有一样东西,倒出来看看是什么?(生:人民币)

  师:数数看,有多少人民币?(学生合作数人民币,并报总数)

  1组:35元 2组:35元

  3组:29元 4组:87元

  5组:64元 6组:38元

  师:你们小组商量一下要买哪种玩具?

  3.你能根据玩具的价格和人民币的总数,试着提出数学问题吗?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提出数学问题:)

  生1:我们组一共有35元,买一辆小轿车要用2元,提出的数学问题是:还剩多少元?

  生2:我们组一共有35元,买一只大花猫要用20元,提出的数学问题是:还剩多少元?

  生3:我们组一共有29元,买一架飞机要用6元,提出的数学问题是:还剩多少元?

  生4:我们组一共有87元,买一个布娃娃要用30元,提出的数学问题是:还剩多少元?

  生5:我们组一共有64元,买一辆大赛车要用40元,提出的数学问题是:还剩多少元?

  生6:我们组一共有38元,买一只小狗熊要用3元,提出的数学问题是:还剩多少元?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这是新课程标准所赋予的任务。这一环节的教学,从再现学生生活中购玩具的情境入手,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也使学生在购物的情境中,自然地提出有关两位数减一位数的数学问题。这样的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4.要想解决“还剩多少元钱?”这个问题,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自己先想一想,再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最后把算式写在小黑板上。

  5.展示大家列的算式:请每组的代表把小黑板放在前面。

  1组:35-2= 2组:35-20=

  3组:29-6= 4组:87-30=

  5组:64-40= 6组:38-3=

  二、交流合作 学习新知

  1.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

  a.我们先来帮1组算一算。挂起1组的小黑板:35-2=

  b.那么35-2得多少,应该怎样口算呢?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学生分组讨论)

  c.请一个小组汇报学习情况,教师可随机进行引导。

  (生:先不看十位,先看个位,5-2=3,再把3和30合起来,就是33)

  d.你的这种方法很好,说得也很明白。(这时,教师再征求一下其他组的意见,如果都是用的这种方法,再请一个小组派代表说一说)

  e.这个过程大家都明白了,谁能用上先算……再算……比较简单地说一说。

  (先算5-2=3,再算3+30=33)

  师:说得好不好?鼓励一下。你们能不能学着他的样子说给同桌听一听呢?

  f.先请一名中等生说,再请一名学困生说。

  g.教师根据出现的算法与学生一起进行小结,教师板书口算过程(略)。

  h.拓展练习。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算出了这道题。看看其他组的算式,有没有和刚才这道题类似的。

  生:29-6=和38-3=

  同桌合作一人一题说一说得多少,你是怎样算的?

  请一位同学说一说,并进行集体订正。

  2.学习两位数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a.过渡:我们再来看2组的这个题“35-20=”。小组讨论一下。

  (教师走进小组与学生一起学习)

  b.请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生1:先不看个位,先看十位,30-20=10,再用10加上个位的5就是15。

  c.师:你说得非常好,谁能比他说得更简单一些。

  生2:先算30-20=10,再算10+5=15。

  师:和他们方法一样的同学起立(进行表扬)。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征求学生不同的意见)

  如果没有其他方法了,让学生集体说,教师把刚才的口算过程板书在黑板上。(略)

  d.拓展练习:

  师:我们再来看看其他组的算式,有没有和刚才这道题类似的。

  生:87-30=和64-40=

  对桌合作一人一题说一说得多少,你是怎样算的?

  指两名学生说,进行集体订正。

  e.知识应用:

  师:前两天,老师去逛书店,看到了一本自己非常喜欢的书,价格是26元,可是我只带了10元钱,同学们知道我遇到什么难题了?

  生:老师遇到的难题是:钱不够了,还需要带多少钱?

  师:谁能帮助我解决这个难题呢?

  生:还需要带16元。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从书的价格26元里面去掉老师已经带的10元,就是还要带的钱数。我列的算式是:26-10=16,所以还需要带16元。(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师:谢谢你,明天,我就再带上16元钱去买这本书。

  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对于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教师没有束缚学生的手脚,而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索性学习,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动脑、自己发现、自己描述,并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相互补充,这一环节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现了算法多样化,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3.小结:我们来看一下刚才的这两组口算题有什么特点?同桌商量一下。

  生:第一组是两位数减一位数,第二组是两位数减整十数。(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师:大家比较一下,它们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1:都是减法,被减数都是两位数。

  生2:都是把两位数分成了整十数和一位数,如果减数是一位数,就从一位数里减去,然后再和整十数相加;如果减数是整十数,就从整十数里减去,然后再和一位数相加。(这一点如果学生找不到,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得出)

  师:在今后的口算中,大家只要掌握了规律,相信你一定能算得又对又快。

  三、巩固反馈

  1.口算练习。(共两组)采用学生自评和互评两种评估形式。

  在做完第一组时,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让学生比较上下两行算式的异同,这有利于巩固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一)

  76-4= 57-3= 68-5= 99-6= 85-2=

  76-40= 57-30= 68-50= 99-60= 85-20=

  (二)

  99-50= 87-40= 98-5= 66-20= 36-3=

  76-2= 48-4= 77-60= 58-6= 89-20=

  2.综合练习:玩“摘苹果”的游戏。

  教师出示贴有大苹果的六棵智慧树(每棵树上贴有6个写有本课所学两种算式的苹果)。

  并说明游戏要求:每个组的小黑板上贴有一个得数,是这个得数的苹果有6个。请小组同学合作根据自己的得数接力摘苹果,最后请听课教师评定。全对的小组可获得合作星。

  (学生按要求玩游戏)

  3.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练习:玩“爬楼梯夺智慧星”的

  游戏。

  教师任选两组学生进行比

  赛,根据口令同时接力做题,先做完的小组拔智慧星。

  (先选出一名学生当主裁判,其余学生当副裁判,然后请参加比赛的两组同学做好准备,按要求进行比赛。最后由主裁判带着大家集体订正,评议)

  巩固反馈阶段,教师设计的几组游戏性的练习题,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学生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就自然地运用了所学知识,并把学生自评和互评融入其中,培养了学生的评价能力。思考性练习:去智慧王国做题。学生随音乐做小燕子飞的动作来到智慧王国。

  教师打开智慧大门出示思考题。

  想一想:下面每个(  )里可以填什么数?

  39-10>(  )

  95-(  )<55

  64-(  )=84-(  )

  (这一题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留给学生课下完成)

  四、课堂总结

  1.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生: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法。

  2.师: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由发言。

  3.结语:通过学习,同学们学到了这么多知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教学设计说明

两位数减一位数 篇11

  教学内容:(不退位)

  P67例1及做一做和练习十二的1—4题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2、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思维过程,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六一快到了,很多小朋友都想了很多的方式来庆祝,有的小朋友想去公园,有的小朋友想用自己攒的零花钱去买玩具呢,我们也和他们一起去看看吧!(电脑出示玩具店的货架和玩具的标价。)

  二、自主探索,提出问题。

  1、仔细看图,提出问题

  师:看货架上都有哪些玩具?你喜欢什么玩具?你从图上知道了哪些信息?(观察后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两个小朋友的对话

  师:货架下的两个小朋友在说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指明生说出题意)

  师:怎样才知道左边的小朋友买大象玩具后还剩多少元?右边的小朋友还差多少元呢?(用减法算)

  师:你知道这么列式吗?(师根据生回答板书算式)

  师:大家会算上面的算式吗?先在小组里摆一摆,算一算。

  2、分组操作,形成思维。

  学生摆小棒,教师巡回指导学生操作。

  3、信息反馈,抽象算法。

  师:大家摆出了上面两道题的得数吗?谁来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师:谁来说一说35-20又是怎样摆出来的呢?

  师根据学生说的板书算法。

  师:这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

  4、小结算法。

  师:你能根据刚才摆小棒的过程,说一说(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吗?

  师:同学们可真棒,我们在计算时一定要看清楚是在个位上去减还是在十位上去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68 的做一做的第一题

  要求:1、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指名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3、独立完成P69 练习十二的1—3题。

两位数减一位数 篇12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正确计算。

  2.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感受退位减法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页。

  教具、学具准备:小棒、实物玩具、卡片,投影等。

  教学设计

  复习准备

  (出示口算卡片)

  11-5= 36-4= 29-3=

  16-8= 12-4= 13-6=

  [这样有利于突出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迁移,又为两位数退位减法计算中的“退位”做好准备。]

  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具吗?老师带来一些玩具,大家看看(出示实物玩具,并贴好商品价格。)

  洋娃娃(45元)  玩具小熊(6元)  恐龙模型(5元)

  绒毛小兔(3元)  电动狗(24元)  玩具汽车(36元)

  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要是有一些零花钱想买这样的玩具,你想买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由学生喜闻乐见的实物玩具导入  ,激发学生兴趣,积极性很快地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进入一个“有趣”的氛围。]

  探索新知

  1.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抽象减法算式。

  师:小明只有8元钱,他可以买些什么?

  生1:可以买玩具小熊。

  生2:可以买恐龙模型。

  生3:可以买绒毛小兔。

  生4:还可以买一个恐龙模型和一个绒毛小兔。

  师:可他想买一辆单价是36元的玩具汽车,还要攒多少元?要解决这个问题,你知道怎样列算式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6-8=

  [让学生体会到在现实生活中,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产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动机。]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探索计算方法。

  a.教师指导学生摆小棒。

  师:算式36-8和前面所学习的36-4、29-3等算式相比较,有什么不同?

  生:36-4、29-3等算式计算时都能直接在个位上减,而36-8,被减数的个位上的数不够减。

  师:不够减怎么办呢?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想想你是怎样算的,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方法。(教师巡视。)

  [通过小组活动、动手操作,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同时,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学习倾听别人的意见,从而培养其互助、合作交流的意识。]

  b.引导学生交流摆小棒的方法。

  师:谁来跟大家说说摆小棒的方法。学生在投影上展示并说算法。

  算法一:从10根小棒里去掉8根剩下2根,再和26根合起来是28根,10-8=2,26+2=28。

  算法二:从30里拿出2和6合成8,30-2=28。

  算法三:8-6=2,30-2=28。

  算法四:把36根小棒分成20根和16根,16-8=8,20+8=28。

  算法五:从30根里拿出8根还剩22根,22+6=28。

  结合学生的回答,师板书:36-8=28

  教师:在计算时,有很多的算法,只要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算的又对又快就可以了。(指题)这样的减法算式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两位数减一位数。板书:两位数减一位数

  [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的时空,让学生充分地说,但不限制学生的说法,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保护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通过在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验的过程中,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的算法多样化,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练习反馈

  1.基本练习:(出示卡片)学生读题说得数,其中指定两题说出自己的算法。

  32-5= 46-9= 57-8= 40-5=

  2.实际应用:请同学们再次观察这些玩具,小明只有8元钱,如果想买一个价钱是45元的娃娃,还要攒多少元呢?学生列式计算,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3.游戏:摘苹果。

  秋天到了,苹果熟了,同学们到果园里摘苹果,树下放着三个筐,筐上分别写着73、56、48。同学们把带有算式的苹果,算出结果,然后摘下放到相应的筐里,每个小组里讨论出结果后派一名代表上前。

  4.应用体验:借乒乓球。

  学校开展乒乓球比赛,老师有一盆乒乓球,一共46个,同学们可以借球进行练习。每组同学共同商量各派一名代表,借几个,要算出剩几个?并列出算式。

  根据学生活动情况教师板书算式。

  如46-3=43 43-6=37

  37-5=32 32-4=28……

  [练习设计,紧时围绕本课重点,目的明确,层次清楚,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开放性,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真正明白: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是生活的需要。同时,也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课上自己表现如何?哪位同学表现较好,好在哪儿?

  [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使学生能够肯定自己,学习他人,体验成功的乐趣。]

  专家评析

  本课教学设计,较好体现了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主要有以下特点。

  1.注重创设生活情境。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事例,感兴趣的事物引入,为学生提供富有情趣的具体情境。在具体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学习。

  2.加强知识间的对比。探索36-8退位减法之前,联系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通过对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突出“退位减法”中如何退位这一难点,通过比对使学生建立知识间联系,逐步形成知识系统。

  3.体现算法多样化。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操作、交流、讨论等活动,学生自主探索出多种算法,并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保护了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4.在游戏活动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活动设计体现了趣味性、知识应用性、活动的开放性。设计注重关注学生情感,体现团结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精神。

  执教:天津市大港区第二小学 柳树霞

  评析:天津市大港区教研室 刘桐林

两位数减一位数 篇13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算法多样化,培养创新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会与同伴交流,树立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合作的愉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不退位减法的算理。

  难点:结合动手操作,理解相同数位的数相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谈话:五一节那天,老师带小宝宝去买玩具。瞧,都有哪些玩具呀?它们价格分别是多少?

  2、老师遇到了两个难题:

  (1)老师有35元,想买一个……,还剩多少元?谁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算式怎么表示?35-2

  (2)如果买一个……,20元够吗?还差多少元?谁会?

  35-20

  二、交流合作探究新知

  1、35-2你是怎么算的?(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2、像这样的算式还有吗?你会算吗?(同桌合作,写一写,算一算,展示反馈)

  3、35-20又该怎么算呢?

  4、2、像这样的算式还有吗?你会算吗?(同桌合作,写一写,算一算,展示反馈)

  5、比较两组题,你有什么发现?(揭示课题)

  它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计算方法

  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三、反馈练习深化认识

  1、对比练习做一做1

  2、巩固练习T1、2

  3、综合练习T3

  4、提高练习

  想一想:下面每个里可以填什么数?

  39-10>95-<5564-=84-

  四、全课:

  这节课你学得开心吗?为什么开心?还有什么遗憾?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35-2=3335-20=15

  先算(5)减(2)得(3),先算(30)减(20)得(10)

  再算(30)加(3)得(33)。再算(10)加(5)得(15)

两位数减一位数 篇1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8页例2,练习十二第5、6、8题。

  教学目标 :

  1.              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退位减法的计算。

  2.              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3.              感受退位减法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1.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情景图的课件。

  2.学生准备3捆6根小棒。

  教学过程 :

  一、学前准备

  口算。(电脑出示。学生开火车练)

  11-3=      13-8=       17-9=     14-5=

  15-7=      12-3=       16-8=     13-7=

  师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我们来做几道题,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8-6=       87-3=      96-6=

  师谈话:把它们改为38-9=、 87-8=、  96-8=,你会算吗?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发现两位数个位上的数都比减数小,如果直接减,够不够减?(不够减)那这三道题怎么计算呢?(退位),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板书课题: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2。

  1、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列出减法算式。

  课件演示:玩具商店的玩具货架画面。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会了根据货架上玩具单价解决“有35元钱,买一个大象玩具,还剩多少元”等问题。图上还告诉我们哪些有用的信息?(屏幕上突出货架下半部分的两辆玩具汽车图)。

  生:图上告诉我们两辆玩具汽车的价格是15元和36元。

  课件继续演示:两个小朋友进行对话。左边的小朋友在问:“我只有8元,想买一辆赛车玩具,还要攒多少元?”

  师:图上两个小朋友在说什么和想什么?

  生:左边的小朋友说:我有8元,想买一辆单价36元的玩具汽车,还要攒多少元钱?右边的小朋友在想怎样算才知道还要攒多少元钱?

  师:你知道怎样列算式吗?为什么这样列?

  生答师板书

  36-8=

  2、引导学生探索计算方法

  (1)师:算式36-8和前面所学习的35-2、76-4等算式相比较,有什么不同?

  生:35-2、76-4等算式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够减;而36-8被减数的个位上的数不够减。

  师:不够减怎么办?我们先用小棒摆一摆。

  动手摆小棒,分组讨论36-8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说交流摆小棒的方法。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摆小棒的过程和方法?

  生:6不够8减,我们先打开一捆和原来的6根合并在一起是16根,再从16根里面减去8根。

  师:16根减去8根还剩8根,再加上剩下的2捆(20根)一共还剩28根。在算式后面写上得数“28”。

  (3)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方法。

  师:从刚才摆小棒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谁能根据摆小棒的过程说一说36-8的方法?

  生:从刚才摆小棒的过程中我发现计算36-8,可以把36分成20和16,再用16减去8,最后把8和20合起来就是36-8的差。

  结合生答师板书:36  –  8 =28

  /  \

  20    16_8

  8

  (4)引导学生探索另外的算法。

  师:还有其它算法吗?

  生:也可以把36分成26和10,10减8得2,再用26加2得28。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36  –  8  =  28

  /  \

  26   10_8

  2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用了几种方法计算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在以后的计算中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68页“做一做”第2题。

  先由学生独立计算(可指定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其余的在下面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订正答案时指定1到2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重点让他们说一说:当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怎么办?

  2、完成练习十二第5题。

  先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结合订正答案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81-4和60-3的计算过程与方法,让他们进一步感受退位减的过程 。

  3、完成练习十二第8题。

  先让学生明确计算任务,然后独立算,最后订正。

  四、课堂小结

  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学生: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教师:怎样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五、作业 

  练习十二第5、6题。

两位数减一位数 篇15

  把计算和生活结合起来,让计算有应用味;把计算和探究结合起来,让计算有探究味;把计算和学生自己的选择结合起来,让课堂富有生命力,是我设计的基本想法。    

  1.聊天式的课堂氛围。    

  课始,给学生看梅花山的场景片断,背诵《春到梅花山》这篇课文,激起学生外出游玩的欲望。然后课件展示课本插图:一辆45座的客车,已经坐了30人。引导学生获得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在没有束缚的环境中,才乐于参加,敢于表达。这个过程也能让学生逐渐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   

  2.结伴式的探究活动。    

  结伴式的活动是儿童的需要,在活动中学生才能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在探究“45-30”的算法时,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把他们所需学具集中放在一起,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根据需要选择学具摆一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由于有了小组这个团体的依*,学生没有了胆怯。在一个心理安全的自由空间里大胆思考。互相交流,不断完善和修正自己的想法。        

  3.超市式的练习形式。    

  学生是课堂生活的主人,他们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和欲望。将练习改为超市式的,让学生自由挑选相应的减法算式卡片,将得数作为每位学生的座位号。学生有了自己选择的机会,练习时会更加主动积极。这样的练习形式,更能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使课堂更富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