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实录:
本课说课稿:
刘爽:
本次研修中,专家提出《课标》进行了修改,由原来的“双基”扩展为“四基”,针对《位置----上、下》一课,大家谈谈在落实“四基”目标时哪些做法比较好?哪些部分还需要改进?
亮点做法:
林玥媛: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已经把“双基”扩展为“四基”,即增加“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与“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张老师的课堂注重数学课程标准的变化,如大桥图的层层递进引出学生对物体位置的认知规律,是为数学思想方法的建立。
朱小芊:
本节课根据低年龄学生的特点,创设“闯关夺宝”的游戏大环境,激发学生兴趣,感受数学好玩。创设的每一个关卡结合学生的学习目标,促进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如:“打开智慧门”通过“在上面”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体会在说清物体位置时参照物的重要性。通过说南京长江大桥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上、下”位置及体会位置的相对性。通过“画一画”,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有用。
贝幼伟:
数学教学不仅是结果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过程的教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结合具体内容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去“经历过程”。
张老师在本节课中就很好的处理好了这一问题,在教学过中,先出示卡通图,紧接着,再让学生根据主题图自由发挥,说出每一种交通工具的位置关系,每一种图示,尽可能的让学生去说,两种或三种物体的上下关系。经历了学习的过程,积累了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越璇:
课上教师通过让学生玩闯关活动的设计,并在活动中不断地渗透准确的表达位置语言,没有死板的告诉学生你该这么说,而是通过情景,体现出参照物的作用。这是体现《四基》的亮点所在。
许倩倩:
本节课的设计中“大桥图”是本节课的教学关键点,我认为可以让学生先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用“上下”描述交通工具的位置。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分三个层次,首先借助单一参照物描述物体的位置,如这些交通工具都在火车的哪里?其次让学生用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互之间的位置,如火车在汽车的下面,汽车在火车的上面。再次是三个物体的位置关系,借助不同参照物的描述说清某一物体的位置,如火车在轮船的上面,在汽车的下面。
王丽华:
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课堂上通过“南京长江大桥图”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说各种交通工具的位置关系,说说教室物品的位置关系,紧扣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教学,观察教室,讨论哪些物体位置关系可以用“上下”来描述。学生自由观察,自由发表意见。联系学生身边的例子来应用新知,进一步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趣的,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