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设计理念
数学学习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有效的学习更应促进学生的发展。维果茨基认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他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其实质就是教学要把那些正在或将要成熟的能力推向前进。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往过程。使他们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进而帮助他通过现实与寻求走向完人理想的道路。
二、 教材分析
长短是第二单元中的第二节,教材将多少、长短、高矮作为一个单元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比长短是在学生了解比多少、同样多的基础上学习的,同时又为比高矮作了必要的准备。教材一一幅主题画为教学资源,呈现出物体有长有短,再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操作的内容,体现了把数学知识置入实验的新理念。
三、设计思路
初探→实验→发现→归纳→运用→拓展
四、教学目的:
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实验操作,学会一般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短是比出来的。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在小组活动中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学生体会到用数学的乐趣。
五、教学流程
为了能更好地凸显“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高效完成教学目标,特结合本班学习特点,设计如下环节。
一、 设悬念,引发兴趣
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1、 引导观察。
谈话: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吗?
请组长将纸袋中的东西倒出来,大家看看都有什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小学生学习的动力。一个精美的纸袋里有什么?这是学生急于想知道的,他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会集中在纸袋上。课堂气氛很快就调动起来了,学生会带着问号进入下一个环节]
2、 交流、汇报。
(1) 请各组说一说:你们的纸袋里有什么?
(2) 小组交流、汇报。学生可能说出:两枝铅笔,一枝绿色,一枝红色;两把尺子,一把兰色,一把红色;三根绳子,一根粉色,一根紫色,一根白色。
(3) 要求学生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
引导提问: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物体有长有短。
(板书:长 、短)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展示学具袋里的东西时,通过自己的观察,在分类摆放的操作活动中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二、实验——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1、 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
2、 说明实验要求:出示实验报告单,要求小组合作探究长短的比较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比长短的方法,教师巡回指导。
[把探索比长短的方法的任务以实验的形式叫给各组来完成,让各组学生积极动手操作、讨论。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并指出比的方法,容易产生不同的多种比法。再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促成多种方法的产生。]
3、 汇报实验结果。学生可能会说出:
(1) 看出来的;
(2) 把它们平放在桌子上,一头对齐,或竖着放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
两头都不对齐。
[各组研究成果的展示,,使学生了解别人和自己(本组)找到的不同方法,由此领悟到解决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方法。]
4、 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放在桌面上,把尺子平放在桌子上,或者把绳子拉直平放在桌子上比长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要比的几个物体的一端对齐。也就是说,比较长短时,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的一端对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