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的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64~65页及练习九第1~3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读、比较大小和组成及写法,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学会10的数数、认读、比较大小和组成及写法。
教具准备:课件、点子图、计数器、小红花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数?在这些数中,哪个数最大?有一天,0~9这些数字娃娃做“排队”游戏。“9”最大,当上了队长,就骄傲起来,看不起别的数字娃娃。它神气地对“0”说:“你呀,没头没脸的,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和我比起来,真是太小啦!”“0”听了,圆圆的眼中流出了眼泪。这时,数字娃娃1站了出来,很有礼貌地对“9”说:“队长,如果我和“0”站在一块儿,比你还要大呢!”“什么,比我还要大?”“9”非常吃惊。
问:数字娃娃1说的话是不是对呢?(生答,电脑显示“10”)数字1和0站在一块,这个数怎么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0。(课题:10的认识)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演示,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形象引入新课,使学生产生亲切感,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
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教学数数和认数。
1、课件出示主题图:和平广场
(1)教师提问:请小朋友们认真观察,图上画了些什么?
(2)学生在小组内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
(3)汇报数的结果。提问:你是怎么数的?
(有10个人,其中9个小朋友,1位老师。还有10只鸽子。)
2、师出示点子图,引导观察,数一数图上有几个点子。(生答,师板书:10,并引导学生读数10。)
3、学生动手摆学具:
(1)数出10根小棒整齐地摆在桌面上。
(2)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
问:这1捆有几根小棒?一捆有10根,我们就说是1个十。
4、你能举出生活中数量是10的人和物吗?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主题图,数出图上数量是10的物体、数点子图、数小棒等一系列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的时间和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再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数量是10的人和物,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拨珠图”。
师拿出计数器,请学生上来先拨9颗珠子,拨完之后,老师提问:再拨几颗是10颗?学生说出再拨一颗。让学生明白:9添上1是10。
(三)教学“直尺图”
1、课件出示直尺图,(直尺图上只填上0、1、2、3、4、5、6、7、8、9)问:直尺图上有哪些数字?请在你的直尺上找找10的位置在哪里。问:9的后面是几?(课件出示)10的前面是几?
2、齐读:从1数到10,从10数到1。
(四)教学“比大小”
1、打开课本p65,数出两幅点子图上的圆点。(师分别在实物投影上订正。)
2、独立在书上填上“>”或“<”。
3、集体反馈交流:你为什么这样填?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拨珠的过程、数直尺上的数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10的形成过程和10以内数的数序并比较大小。]
(五)教学10的组成。
1、请每位同学数出10张红花的卡片,整齐地摆在桌面上,边数边摆。
2、小组合作:把红花分成两个部分,可以怎样分?比一比哪个小组分的方法最多,配合得最好。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