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一文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2023-12-10

《落花生》一文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篇1

  一、背景知识

  1、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有一篇课文《落花生》,它是一篇现代优秀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所受的家教。作者许地山,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以朴实洗炼、清新自然的笔墨,写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感触,常寄寓深邃的哲理和优美的情思于字里行间。

  2、这篇精读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的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在表达上颇具匠心,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二、设计理念

  1、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只是示例教学。课堂上对课文内容的处理不要面面俱到,要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让学生学得充分,学得深刻。就如《落花生》这篇课文我认为教师应抓住父亲所说的这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要善于质疑,设置悬念,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求异性思维。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借物喻人,教师可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作者借助落花生比喻哪一类人?也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一类人具备着落花生的这种精神。同时,新课程理念(二)提到的关于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问题。我认为《落花生》这篇课文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当然我们在评析时要赋予落花生以一种主体性,或者说它是主体精神的某种体现。“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落花生没有努力去炫耀自己,而是默默地生长,在地下结果。炫耀自己是一种自我欲望的满足,而把果子埋在地下,却是十足的贡献。苹果在生长的同时由于其颜色、芳香吸引了羡慕的目光,也就炫耀了自己,在生长和死亡的过程中满足了自我的欲望。但它毕竟还是有果实的。那些只炫耀自己,只满足自己,没有果实,丝毫不贡献的主儿,大概许地山连提也不愿提到它们。也许,落花生的默默奉献并没有要以此贬低别的什么,甚至由此引起纷争、斗争,它也许只要我们品尝它,而不要我们去拿它跟别的植物比较。所以我们如果把这种奉献扩展到人际关系的斗争、社会的贡献,甚至到增加许多道德、伦理的内容进去,那就违背了作者的原意。《落花生》没有要我们把它的哲学当作工具,而只是讲了一种人生的意义,传达一种极高尚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又是那么一种极普遍的植物--花生,那么一块极普通的闲地,普通的父亲母亲,普通的故事所产生出来的。一切都是那么通俗。课文重点是在深入理解文章说的几句话上由落花生的特点进而阐明做人的道理。落花生外表不好看,但它有用,有益于人类,有着内在的美,有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文章否定的是那种“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这种“东西”只会炫耀自己,哗众取宠,而无真才实学,外表好看心灵却不美,对别人、对社会没有好处,甚至有害,那绝不是美的、有价值的东西。

  2、我认为在学习该篇课文时,应该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三、设计思路

  我在设计这堂课时,把父亲所说的这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父亲话的含义,从而抓住课文的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全文思想感情。另外,为了突破本课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具体步骤如下:

  (1)、课前,让学生了解花生的生长特点及有关花生的常识。(学生可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获知,课堂上教师可利用课本P48页插图,让学生了解花生的生长特点。)

  (2)、课堂教学中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几件事。重点从父亲说的这几句话中领悟到做人要做具有花生这种品格的人。

  (3)、本文语言浅显,但所说明的道理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所说明的做人道理的问题上,教师要注意三点:一要保证学生个体进行充分阅读、思考和小组进行交流讨论的时间。二要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突破本课教学难点 ,要对作者的立意有所了解,取得认同。三要尊重学生的不同体验,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用不同方式表述自己的见解。

  (4)、“分清文章的主次”是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5)、比喻手法所能体现的总是事物的某一方面,而不是事物的所有方面,所以有句名言说:“比喻总是跛足的。”比较也是一样。本课中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是仅仅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以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并非说那三种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父亲说那段话的目的,不曲解课文的本意。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主要讲一家人议论花生的好处,教育学生懂得不要只讲体面,只求外表美,应该做一个有真才实学,对人民有用的人。

  2.初步学会抓住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借助具体事例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4.学会生字新词句。

  5.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体会出做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 :

  使学生初步学会通过理解重点段来深入理解全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时间:3课时

  板书设计 

  种花生:买、翻、播、浇

  收花生:居然

  议花生:姐弟说——花生的好处(直接叙述)

  父亲说——花生的可贵(对比)

  做有用的人(引申)

  作业 设计:

  课内:抄写词语、做作业 本上的作业 

  课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朗读课文,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完成作业 本第1、3、5题。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了解背景知识。

  二、简介落花生

  通过课本P48页插图让学生知道落花生的生长特点及课题的意思。

  三、质疑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设悬念,引导学生读书: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四、自学生字、词,读准多音字。

  1.学生按一定的自学方法自学生字、词。

  2.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五、指名读课文,分段,把握段意。

  六、练习朗读课文。

  七、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完成作业 本第1、3、5题

  3、朗读课文

  学生学习方案:

  1、通过教师的介绍,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

  2、课前了解了花生的生长特点及有关花生的常识。

  3、知道课文按“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谈花生”的顺序写的。

  4、通过自学掌握生字、新词。

  5、知道这篇课文的分段情况,把握段落大意。

  6、练习朗读课文。

  7、完成相关作业 。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明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找出重点段。

  2、细读、理解重点段,理解父亲的话。

  3、进行朗读训练。

  教学过程 :

  一、引入本课时,激发兴趣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学懂了什么?(让学生回答)

  二、抓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单元提示”,找出本课的重点段。

  三、分析重点段

  (一)自己大声读“过收获节”一段。

  1.思考:有谁来参加我们的收获节?这个收获节是怎么过的?哪个是重点?

  2.学生回答以上问题。

  (二)默读第二段,划出:有哪些人谈花生?怎么谈的?谁谈的重要?(板书:我们谈,父亲谈)

  1、回答前两个问题后,分角色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2、回答谁谈的重要?(父亲谈)

  3、指名读父亲的谈话内容。思考:父亲的话有几方面意思?(赞花生、学花生)哪方面是重点?(学花生)

  4、赞美花生的什么?学花生的什么?

  自己读父亲两次说的话,思考以上问题。

  5.指名分别读父亲第一、二次说的话,回答:花生的好处很多,它最可贵的地方是什么?父亲将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在哪一点上赞美了花生?(同桌讨论)

  板书:藏而不露

  6.指名读父亲第二次说的话,做填空练习:所以你们要像,它虽然,可是,不是好看而没有的东西。多读(2遍),体会花生的可贵之处。

  (三)这时,“我”在父亲的启发教育下说……齐读一遍,分析这句话的意义,字面意思抓“只”。在句中理解“只”的意思。概括这句话的意思。(做有用的人。)

  问:什么叫有用?(有真才实学。)对谁有用?(别人、社会、国家。)

  谁来举例谈一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你认为哪些人具备了像花生一样品格的人(四人小组讨论)(像解放军叔叔、医院的医生、护士、科学家等等)

  师小结:正因为这些人都具备了落花生的这一特点,所以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齐读,体会其中的含义。

  (四)、学习句子

  通过刚才的学习后,我们再看书上的这句话“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你是怎么理解的?抓重点词语谈体会。

  (“天色不大好”、“难得”,体会到父亲对我们的关心和爱。①肯定我们的劳动成果,分享劳动的快乐;②借这个机会教育我们。)

  四、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以议花生的可贵之处,来说明做人的道理,是什么道理?学生说道理。

  (本文告诉我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五、总结深化

  这篇课文借“落花生”来喻做人的道理——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作者许地山始终没有忘记他父亲的教诲和希望,后来就以“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终于成为一个著名作家。

  六、作业 

  完成作业 本第6题

  学生学习方案:

  1、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可能回答到:我知道落花生是一种怎样的植物。了解到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知道了分段情况和段意等等。

  2、朗读之后,知道父亲也来参加我们的收获节,并知道这个收获节我们是这么过的(一边吃花生,一边谈论花生的好处)并了解到谈花生是重点,也是本课的重点句。

  3、默读第二段,通过划找知道我们兄妹三个和父亲谈论花生的好处,并认为父亲的谈话内容重要。

  4、通过对重点段的学习知道了父亲用花生的特点来比喻做人的道理,我也知道了我们可爱的解放军叔叔、医院的医生、护士,为我国作出过贡献的科学家,对别人有帮助的人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以重点段理解为基础,理解其余两段。

  2、读课文,谈体会。

  3、完成作业 本第2、4、7题。

  教学过程 

  1、复习温故

  (1)、课文第2段讲了花生的什么可贵之处?

  (2)、花生的这一特点与全文的思想内容有何关系?

  (3)、齐读第13自然段。

  2、学习第1段。

  (1)“我们”一家人过收获节的花生是怎样来的呢?请读课本第一段。

  (2)这段主要写什么?

  (3)为什么不详写?可不可以不写?

  3、学习第3段。

  (1)、父亲的话对“我”的一生为人有影响吗?请读课文第3段。(齐读)

  (2)、这段能略去吗?为什么?

  (3)、小结:

  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心上,也印在了我们大家的心上,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要有真才实学,有本领,将来做一个对别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

  4、齐读全文,谈体会。

  学生有感情地通读全文,谈谈学习本文后的体会。

  5、完成作业 本第2、4、7题。◆ 

《落花生》一文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吩咐、茅亭、榨油、价钱、石榴、爱慕”的等词语;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初步学习分清文章的主次,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学习作者主次分明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初步学习分清文章的主次,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教学构想

  课前,让学生了解花生的生长特点及有关花生的常识。教学时,先结合课题,组织学生交流对“落花生”这个名字由来的了解。然后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几件事。要保证学生充分阅读、思考和小组交流讨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质疑问难。

  学生学习过程

  一、巧妙激趣,导入新课。

  1、指名学生上台写下自己的名字,并说出名字的含义。

  2、教师板书作者笔名“落花生”,并请学生猜想它的含义。

  3、教师把“落华生”改写为“落花生”,并介绍作者许地山。许地山为什么把自己的笔名叫做“落华生”呢?读了本课,我们就清楚了。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同位互读,相互订正。

  3、小组讨论: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4、回报交流,理清脉络。

  三、质疑问难,培养能力。

  1、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自学第一部分,提出不懂的问题。

  2、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1)姐弟几个人通过辛勤劳动,收获了花生,为什么用“居然”而不用“果然”呢?用“居然”说明了花生的什么特点?

  (2)文中为什么只用“买种”“播种”“浇水”这几个词写种花生?这些词能颠倒吗?

  (3)母亲为什么提议过“收获节”,还吩咐在后花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4)“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一句中,“天色不大好”父亲为什么也来了?父亲对孩子们一起吃饭是很平常的事,为什么是“难得”、“很难得”“实在很难得”?父亲很难得回来吃饭,就是为了品尝我们中的新花生吗?诸如上述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讨论、释疑,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落花生》一文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体会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含义,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做人的道理。

  (二)了解课文借物喻人、有详有略写作特点。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体会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含义,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做人的道理。

  2.了解课文借物喻人、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默读课文,回忆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2.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

  1、重点学习议花生,懂得做人的道理。

  1.默读第三段,思考: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

  (1)指名回答。

  (2)分角色朗读课文,讨论回答思考题。

  2.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1)齐读父亲的第一次议论。

  思考:父亲是怎样通过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较。通过果实的样子、果实结出时的位置来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抓住关键词语“埋在地里”“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矮矮地长在地上”等进行分析,体会出花生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

  (2父亲想借用两种事物的特点告诉我们花生有什么可贵的品质?

  (3)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理进泥土,等待人们来挖掘,来利用。由此,你体会到花生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5)齐读父亲的第二次议论。

  思考: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

  (6)理解句子“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的意思

  教师点拨。

  作者借落花生比喻做人的道理,这种写作方法称为什么?

  有感情朗读句子,背诵句子。

  3、作者对父亲的话理解了吗?你从哪里看出的?读出有关的句子。

  (1)出示句子“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有用的人。”

  (2)你对作者的话理解了吗?什么叫有用的人?什么叫只讲外表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3)小结:作者受父亲的启发,所说的这段话是全文的中心所在。它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做人的道理,赞扬了脚踏实地、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批判了那些只求表面,贪图虚名,不学无术,对社会没有用的人。父亲的教导深深印在作者的心上,“落花生”的精神贯彻在他一生的做人、写作和教学之中。

  (4)齐读全文最后一节。

  思考:这一节对全篇文章和突出文章中心起了什么作用?

  4、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5、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拓展延伸,体会写作方法

  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借写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理”。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事物能给我们以启迪,让我们懂得深刻的道理。如:粉笔这个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东西,为了让同学们获得知识,不惜牺牲自己;蜡烛,照亮了别人而毁灭了自己……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学习本课“借物喻理”的写法。

《落花生》一文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篇4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

  1、初步学会抓住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

  2、学会生字7个,正确选择多音字“空、便、种、应、熟、散”在本课中的读音,理解词语19个。

  3、初步懂得做人不应只讲体面,应该做有真才实学,对人民有用的人。

  重点:抓住重点段理解课文的意思。

  难点:读懂重点段的思想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过程 :

  1、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提示课题,设置悬念。落花生就是花生,是一种仪器,用“落花生”做题目,你想可能会写些什么内容?

  (2)这篇课文并没有写花生的形状、用处,生长过程,那么到底写什么呢?

  (3)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到底写什么。

  (4)指名说说课文大致内容。

  2、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看看课后练习题1、给课文分段。

  (3)指名说说,本课有几个自然段,可分为几段,为什么这样分段。

  (4)说说哪一段是重点段。

  3、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默读课文,划出生字和带生字的词语。

  (2)看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3)找出多音字,读准多音字在本课中的正确读音。

  (4)查字典,了解词语的意思:半亩 开辟 爱慕

  (5)自由读课文,读通句子。

  4、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课文。

  (2)指名读多音字,区别读音。

  空地 空话 天空 落空 空白 抽空

  (“空地、空白、抽空”读kòng),(“空话、天空、落空”读kōng)

  买种 种类 种田 种地 黄种 种植

  (“买种、种类、黄种”读zhǒng,“种田、种地、种植”读zhòng)

  应该 答应 应有尽有 供应 随机应用

  (“应该、应有尽有”读yīng,“答应、供应、随机应变”读yìng。)

  成熟 熟练 熟悉(均读shú) 散开 散装 分散 散漫 散场 散会

  (“散开、分散、散场、散会”读sàn。“散装、散漫”读sǎn)

  (3)说说查字典的3个词语的意思。

  5、作业 :(1)抄写生字。(2)完成作业 本第1、2题。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

  1、能读懂重点 思想内容。

  2、了解抓重点段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

  1、复习巩固字词。

  (1)认读生字新词。

  (2)同桌同学互报生字新词,试着听写民,相互检查,有错误的自己订正。

  2、指导学习本单元“学习提示”。

  (1)指名读:“学习提示”。

  (2)讨论:“学习提示”告诉我们怎么样的阅读方法?

  (3)教师小结。让学生明白两点。

  ①表达课文主要内容的段落叫重点段。

  ②抓住重点段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是,一先细读重点段,读懂重点段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二是以重点段的内容为基础,联系全文及题目,进一步体会全文的思想感情。

  3、指导学习重点段。

  (1)指名读这一段评文。

  (2)细读这一段的第1部分(第2——11自然段)。

  ①理解“那天晚上……实在很难得‘这句话的意思。告诉学生本文写于1922年,当时作者的父亲在广东做县官,平时公事 很忙,很少回家。这次回来是专门为吃花生的吗?不,是想在花生收获节上,以花生为题,跟儿女们谈话,启发他们臬做人。

  ②说说花生的,最可贵的的好外是什么。

  (运用花生植株及生长过程挂图,让了解花生开花结果的特点是地上开花,花落后在地下结果)。

  (3)细读这一段的第2 部分(第12——14自然段)。

  ①读这几个自然段。

  ②讨论:“有用的人”怎样的人?什么样的人是“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理解“体面“的意思)

  ③说说这几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4)朗读这段课文。

  4、作业 :完成叙利亚本第5题。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

  1、体会课文的思,帮不应只讲体面,应该做有真才实学的,对人民有用的人。

  2、能在语言环境中区别“居然”与“果然”“分辨”与“分辩”的意思。

  教学过程 :

  1、复习重点段。

  (1)自由读重点段,对“花生的好处很多……才知道”这句话反复诵读。

  (2)说说“我”听了父亲的话,体会到要做臬的人,你是怎样理解“有用”和“是讲体面”的。

  2、指导学习第1、3段。

  (1)指名读第1段课文。

  (2)理解词语“半亩、开辟”的意思。

  (3)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4)指名读第3段。

  (5)说说怎样理解“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

  3、朗读全文。

  4、讨论:作者5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为什么课文用“落花生”做题目。

  5、小结。

  (1)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回忆父亲的教导,更严格的要求自己按照父亲说的“像花生那样做人,踏踏实实、不求虚荣”

  (2)因为父亲的谈话由花生引出的的,又用花生特点比喻做人的美德,希望子女像花生那样做人,所以用“落花生”作题目。

  6、思考后,指名说说学了这篇课文的体会。

  7、指导课后练习3。

  (1)读题。

  (2)讨论,这样理解课文对吗?为什么“(参考答案见教学参考书)

  8、指导作业 本第3题。

  (1)区别“居然”与“果然”、“分辨”与“分辩”的意思。

  (2)完成作业 。

《落花生》一文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篇5

  一、教材理解:

  对于教材,我谈谈自己的理解。

  《落花生》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课。第四单元的学习主题是生活中的启示。这单元的每篇课文都包含着深刻的如何做人的哲理,含义深刻。《落花生》这是一篇优美的叙事散文,他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他能使孩子从落花生的品格中受到人格和价值观教育,使孩子终生受益。

  二、目标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对于目标的设计,我在认真解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遵循孩子们的认知规律和水平,用文本为学生架起通向生活的一道桥梁,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生活中学习,会学习,会生活。

  根据本课的内容及特点,学生的情况,课标的要求,紧紧围绕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重点学难点。

  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我把这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以下几方面: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初步感知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章主旨,领悟“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在生活中悟情明理。

  重点难点有两方面: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

  2、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

  三、目标达成策略与方法

  为了更好的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我将提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融于一体。将整个的教学过程分成六个大的环节:引,读,理,议,印,写。采取以读为主的策略,多形式反复读,另外就是读中感悟的学习策略,读、思、议结合,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感悟语言,体验情感,用读来表达感受,交流感受。

  四、重点目标达成的详细设计的:

  为了更好的完美的完成重点目标,我把教学过程详细的呈现给大家

  (一)谜语激趣引花生

  1、我给孩子们课件展示一个喜闻乐见的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边住着个白胖子。根根胡须入泥土,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两个谜语分别是侧重于花生的外形和生长过程。立刻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花生),水到渠成的引入课题《落花生》

  2、有的孩子可能就会对题目产生疑问问,它为什么不直接叫花生,而叫落花生呢?所以我提前布置了预习任务,搜索花生的生长过程。鼓励孩子们说出自己搜索的结果。一边探讨一边交流。

  3、接下来我让学生阅读资料袋,简单的了解文章的作者许地山。并引导学生质疑:作者徐地山为什么笔名叫落华生?落华生为什么写《落花生》,带着这些问题,吸引着孩子们认真的读下去,并提示孩子们要自己学会探寻到答案。顺其自然的就进入了第二个环节

  (二)正音有情读花生。

  古人说: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我布置预习的第二个任务就是,正确流利的通读课文。

  我采用了开火车的读书方法,一人一段。在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中重点检察并强调几个特殊字的读音,错误的及时纠正,如播种应怎样读,这个考察的是多音字,另外就是吩咐,石榴等轻音,最后就是几个生字,检查孩子在预习的过程中是否解决了拦路虎的问题。有放有收,有布置,有检查。读同时为了更好的悟,在孩子们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我又给孩子们进行了范读,并提出问题和要求: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几件事?理清文章的脉络,并自己概括出来。顺理成章的进入第三个环节

  (三)整体感知理花生

  语文课堂中最重要的要培养孩子的概括能力,这就需教师引导孩子抓关键词,这关键词也许是文本里的,有的可能是是需要自己概括的。孩子们可以通过默读,小组交流讨论,并分享交流的结果: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教师并随机归纳板书。梳理完文章的结构后,再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作者在写种花生、收花生以及吃花生、议花生的内容时有什么不同?(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从段落和字体的多与少入手)通过刚才的跳读,学生可以很清楚的发现:议花生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写得详细一些,而种花生、收花生是次要内容,写得简略些。这样学生也就领悟了文章这种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随机板书“详略得当”。既然议花生是文章的重点,本文是怎样议论花生的,水到渠成的进入了本篇文章的重点部分——重点探究议花生

  (四)重点探究议花生

  对于这部分,我设计了三步走的行文过程

  第一步,图文并茂:发挥学生的感官能动性,让学生仔细看课文插图,并提示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文中找相应段落和句子,并圈点勾画出来。(课文插图以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挂图的形式呈现)以图引文,激发情感。

  第二步,声情并茂: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章主旨。

  我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作者兄妹三人对花生好处谈论的相关段落,再齐读父亲的话,以此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质疑,比如说:父亲的看法与“我”们有什么不同呢?(通过探究交流,可以让学生对花生的认识由外在肤浅的好吃,可以榨油,便宜,深入到内在的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了)。并通过再读父亲的话,使学生认识到花生最可贵的特点,虽然长得不好看,但很有用。带着对花生深入的认识,我让学生分组探讨,领悟父亲给予我们期望的那段文字,也就是我所说的那句话接下来说的话:“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并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什么是“体面,有用,没有好处”,再抓住关键词“只”、“……要……不要……”从正反两反面引导学生学会判断,学会选择。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就有单纯的文字就走向自己的生活实践了。重点语句重点读,重点语句重点悟。我再让孩子们齐读我的话,达到熟读成诵。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文章题目是落花生,但为什么又写人了呢?自然就就进入三步走的最后一步:写法大全。

  第三步:写法大全。

  那么老师要相机启发他们这种写法叫做“借物喻人”,并随机板书。同时启发学生总结借什么物,喻什么样的人。并开启孩子们生活的大门,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老师提问“生活中有哪些具有像花生一样的品质的人或物?”(孩子们可能会想到很多人,比如清洁工,邮递员,老师,警察。或许就是身边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看到的,想到的,亲身感受到的。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搜集身边的所有的正能量)深化了借物喻人的写法。

  父亲的话确实意味深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相机提问:文章那些文字能够写出这一点呢?顺情顺理的到下一个环节:铭记深思印花生

  (五)铭记深思印花生

  学生大声齐读最后一段文字,并提问那个字说明印象更深,这个很容易。(印字)。教师再深入提问:你能不能在实践中找到印字的足迹呢?启发学生从作者的笔名,以及落华生为什么写《落花生》入手。与开头的问题遥相呼应。也许孩子的理解也只到此为止。所以我又给孩子补充了作者的座右铭(课件展示)——“我要做花生一样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付出,为中华而奉献。”并再一次向学生隆重的介绍了作者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印之深,印之切,印之实。

  确实“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而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针对这一现象,水到渠成就进入了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

  六、拓展延伸写花生

  也就是这堂课的作业环节。我先给孩子讲一个身边的真实的故事。我以生活中一个真实的事情为切入点,我原来曾经教过的一个学生,现在已经是大学生了,他和一个非常优秀的男谈恋爱了。有一次,这个女孩的妈妈到学校去看望他,居于各种因素,向同学们介绍说这是他家的亲戚,而不是以母亲的身份,我让孩子们围绕这个事情,就今天所学的内容给大学生写封信,表达自己的观点。题目就是:“大姐姐,我想对你说”,既体现了听说读写中的写,小练笔,又在实践中加深了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七、板书设计

  这就是我设计的《落花生》一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指教。谢谢

《落花生》一文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篇6

  教材简析:

  精读课文《落花生》, 是一篇叙事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许地山始终没有忘记父亲对他的教诲和希望,他以"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并用行动实践了这一心愿,成为优秀的作家.

  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在表达上颇具匠心:详略分明,以物喻人,同时言辞朴实无华.教材中配有插图一幅,从画面上看,作者"我"还很小,只有七八岁,可父亲关于花生的一番评议,却深深印在了他们姐弟们的心里.由此,再次印证了一个人从小受到严格的,积极的教育的重要.

  设计理念:

  1,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落花生》这篇课文,要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让学生学得充分,学得深刻.学习时教师应抓住父亲所说的这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要善于质疑,设置悬念,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求异性思维.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借物喻人,赞扬的是落花生奉献精神.落花生没有努力去炫耀自己,而是默默地生长,虽外表不好看,但它有用,有益于人类,有着内在的美,有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文章否定的是那种"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3,在学习该篇课文时,应该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抄写第10自然段,会用"居然"造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写一种事物.

  教学重点: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掌握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趣,揭示课题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花生)

  2.出示花生的课件,教师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3.简介作者: (根据预习交流——自读课后作者简介)

  这篇课文的作者笔名"落华生",他之所以起如此的笔名,是因为小时候父亲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心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许地山的散文以朴实洗练,清新自然的笔墨,写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感触,常常寓深邃的哲理和优美的情思,为读者所喜欢.那么,他小时候,父亲关于花生谈了些什么,是怎样谈的呢 我们来学习课文.(板书:19.落花生)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汇报生字学习情况.本课生字不多,但每个生字都有要提醒学生的地方.(如果学生汇报不到位,师加以补充.)

  预设:"辟"是多音字,主要掌握pì和bì两个读音,通过组词让学生区分并掌握

  "榨"是翘舌音zhà,读第四声,防止读成第二声. "慕"记清下面的字形,不是"小"字. "空地"的"空"读四声kòng,"吩咐"的"咐"和"便宜"的"宜" 在文中读轻声.

  2.结合课文内容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预设:可惜:值得惋惜.

  开辟:开拓发展.课文中指把原来荒着的地,开垦出来

  翻地:用犁,锨等工具把土翻松.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

  收获:农作物成熟时,收取果实.也用来比喻心得,战果,课文中指前者.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爱慕:由于喜爱或敬重而愿意接近.

  成熟: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泛指生物体发育到完备的阶段.

  分辨:辨别.

  体面:(相貌或样子)好看;美丽.

  3.默读:课文记述了一件什么事

  「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词语,扫清阅读障碍」

  三,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线索

  1,课文为什么以"落花生"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落花生是本文议论的中心事物,因此以落花生为题.全文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

  2,那么这篇文章分几部分来写的 先写什么 后写什么

  预设:(1)先写种花生,再写过收获节.

  (2)也可以说先写种花生,收花生.再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最后写吃花生时的议论.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略学课文,处理第一段.

  1,交待学法:下面我们采用抓重点的方法学习课文.如果把课文已分为两大部分,那哪部分是重点呢 (第二部分)重点段我们重点学,不是重点段我们就简单的学,或叫"略学".

  2,抓住重点词,略学第一自然段.课件出示第一段

  学生默读.指名读

  3,课文中哪些词语写种花生的经过 这些词语能颠倒吗 为什么 预设:(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这些词语是按种花生的顺序排列的,不能颠倒位置)

  4,学习此段,抓住"居然"理解(什么意思 用在什么情况下 课文为什么要用"居然"呢 )

  预设:("居然"写出了种花生的结果,也写出了获得收获时大家出乎意料地高兴的心清.因为大家没有种花生的经验,又是在荒地上种的,对能否收获没有把握.没过几个月收获了,真是喜出望外.用"居然"一词强调了大家那种惊喜的心情.)

  4.练习用"居然"造句.

  学生练习用"居然"一词口头造句,指导学生注意句子中要有出乎意料的意思,不能简单地造出"他居然……"类型的句子.

  小结:几个月的事作者用四个词就概括了,简练!这就是略写,所以我们就采取了"略学"的方法,第二段"过收获节"是重点内容,下节课我们就重点学.

  「在课文的讲解中讲写法,在课文的学习中学写作.」

  五,研读课文,把握重点

  1,分开层次,确定重点: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他们是怎样过收获节的 先干什么 后干什么

  师:现在我们来跟他们一块过收获节,收获节里一家人——吃花生,一边吃一边——谈花生

  再看书,这里"吃花生"用了几个自然段 (两个)而谈花生用了十二个自然段,根据"看详略"的方法,哪一个是重点

  2,确定学法,"吃花生"略学,"谈花生"详学.

  谁来读"吃花生"这两段,一边读一边找出值得注意的地方来.

  好几样 吩咐 很难得(重视)

  师讲解:当时作者的父亲在广东做县官,平时公务忙,很少参加家里的活动.这次他来,是专为吃花生来的吗 说明什么

  3,读中感悟,突破难点

  母亲做了好几样食品让大家吃,大家边吃边谈花生的好处.默读这段,把谈花生好处的词语圈.

  小组讨论:有几个人在谈话各说各的是什么呢 (孩子们认为花生的好处是什么 父亲认为花生最可贵之处是什么 )

  这两方面内容谁是重点呢 为什么

  父亲说了几次话,哪句话是重点内容.为什么

  汇报交流:

  分角色读这部分,读出谈话的气氛.

  姐姐说味美,哥哥说可以榨油,"我"说便宜,大家都喜欢吃,父亲说花生最可贵的是它的果实理在地里.

  (我们所说的话内容浅显,明白,容易理解解,而父亲的话让我们有所感悟,因而,而我们谈不是重点,"父亲谈"的是重点.)

  小结:课文中"我们"谈的那几句话除去我的最后一句话是重点以外,其余几句用不用仔细去研究,就很明了,而父亲说的话有很深的寓意,因而要看内容确定重点.

  "父亲谈"是重点.父亲一共说了五次话.

  师:父亲这五次谈话都很重要吗 用"看内容" 的方法比较一下,哪次谈话重要,哪次不重要.指名依次读.

  学生分析1,2,5句不重要,3,4句重要.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教师要真正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4,讨论交流,合作学习

  引:父亲的话为什么会永远记在我心上 下节课再交流.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收集名人与做人的小故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议花生部分.普普通通的花生居然能引出了一家人的许多话题,使我们对花生也生出了几分敬佩之心,带着这份敬佩之情,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研读课文,领悟重点

  重点读父亲的话,分析3,4 句赞花生,学花生 .

  (1)父亲"赞花生".

  (父亲说的话很重要,花生的果实,深深地埋在地下,只看地上的,貌不出众,他不向苹果和桃子这类植物,果实高挂枝头,炫耀自己,而是深埋地中,并给人们带来好处.)

  课件出示花生和其它果实的图片并完成表格,在对比中明确花生的特点.

  (帮助学中抓住关键词语"埋在地里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矮矮地长在地上"等进行分析,体会出花生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

  画出写花生及其它果实特点的词语.

  说说花生的特点. 指导在读中表现自己的体会.

  (2)"学花生" 谈谈你对"不好看,很有用"的理解.

  (六个字讲了两个方面,"不好看,很有用."父亲又说了花生的特点,父亲提出要求,不要做"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的人,而做谦虚朴实,不计名利, 不会炫耀自己,对别人有用的人.当然既外表好看,又有用的人好.但外表美毕竟不能与内心美相提并论,更看重的是内心美,更看重能实实在在为人民做好事.一个外表不怎么美的人,要做出成绩,得到大家的认可,也许比外表赏心悦目,很引人注目的人更难,但如若仍能默默无闻,毫无怨言地做努力,给别人带来好处,应该说更了不起,也更让人敬佩.)

  (3)指导写法:父亲第一次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第二次由花生的特点进而说明做人的道理.两次谈话的目的,及整篇文章的写作目的,不只是为了把花生称赞一番,而是为了让我们学习花生 ,而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也是叫我们学花生.因此"学花生"是这两段话的重点.这叫 "看目的"确定重点.

  (4)理解作者"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句话.

  指导朗读,说说你了解的有用的人的故事.

  (这句话是作者在听了父亲对于花生品格的议论之后受到的感悟.作者当时虽然年纪还小,但从父亲对花生的评议中,也已经体会到了父亲对他们提出的要求: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却没有实际用处的人;而有没有实际用处,主要是指看对他人和社会有没有好处及贡献.)

  小结:作者受父亲的启发,所说的这段话是全文的中心所在.它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做人的道理,赞扬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谦逊朴实,不计名利,有真才实学而不炫耀自己的人;赞扬了一切默默无闻,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批判了那些只求表面,贪图虚名,不学无术,对社会没有用的人.父亲的教导深深印在作者的心上,"落花生"的精神贯彻在他一生的做人,写作和教学之中.

  (5)齐读全文最后一节.思考:这一节对全篇文章和突出文章中心起了什么作用

  第一句讲过收获节的谈话一直到深夜,交待了时间,把事情叙述完整.第二句说明了父亲的话给"我"的印象之深,说明了作者在收获节上的收获之大,也可见母亲安排这一活动的用意和父亲参加这一活动的目的.这样的结尾深化了主题.

  「让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既要有学习的内容,还要有学习的方式和学习的情感动机.因此,这里既抓住了学习重点,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实在可行.」

  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文章为什么要用"落花生"做题目

  (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回忆父亲的教导,更严格地要求自己按照父亲的"像花生那样"踏踏实实,不求虚荣地去做人.因为父亲的话是由花生引出的,又用花生的特点比喻做人的美德,希望子女像花生一样做人,所以用这个题目.)

  2.结合"我"的一段话,概括课文的中心.

  (课文通过收获节上一家人对花生好处的议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四,总结写法,课外拓展

  1,从种花生到收花生,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父亲谈话的教学中,学习详写和略写.

  2,花生的果实长在泥土里,桃子,石榴,苹果只是根据各自的生长特点将果实挂在枝头,由此,体会到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朴实无华可贵的品质.学习这种是借助花生讲明道理的写法叫"借物喻理".

  五,拓展练习

  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像花生一样的人和事,让我们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的深刻道理.你能举出例子来说一说吗 (如:貌不惊人的铅笔,橡皮;像默默无闻的环卫工人,邮递员……)然后结合课后的"小练笔"写一写.

  (1)直抒胸怀.赞美你,__________(赞美周围像花生那样的人)

  (2)借物喻人.__________颂(如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不畏严寒的青松;默默无闻的小草等)

  详写略写,借物寓理是本文的两大特点,写一种植物,注意能用到所学写法.

  板书设计

  15 种花生

  种花生:买,翻,播,浇

  收花生:居然

  议花生:姐弟说——花生的好处(直接叙述)

  父亲说——花生的可贵(对比)

  做有用的人(引申)

《落花生》一文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抄写第10自然段,会用“居然”造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道理。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点:

  1、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

  2、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认识花生

  1、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2、畅谈花生。

  3、认识作者(读“资料袋”)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顺序,认识文章的详略

  1、自由朗读课文,同位学习生字、组词,体会“居然、开辟”的意思。

  2、检查学生预习生字的情况。

  3、以“种花生——————”为训练内容理清文章的顺序。

  4、了解文章的详略,简单学习第一、二部分。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小组合作朗读课文第三段

  1、讨论:姐弟们说到了花生的哪些好处?

  2、汇报,板书:味美可以榨油便宜大家都喜欢吃

  五、分角色朗读第三段,思考:父亲怎样议花生?

  1、汇报,找重点词语,板书:

  最可贵矮矮地长在地上果实埋在地里必须

  2、朗读该自然段。

  3、以练习加深体会

  父亲的话中提到了

  四种事物,父亲虽然认为让人一见就,但是和相比,还是最可贵。

  4、所以父亲要我们做怎样的人?说说对父亲的话理解。

  5、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像花生一样的人?

  6、“桃子、石榴、苹果”是不是就不是好东西呢?作者是以花生讲到做人,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叫借物喻人。

  六、有感情朗读全文

  七、复习生字词语,做词语作业。

《落花生》一文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篇8

  一、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居然(  )  吩咐(  )  爱慕(  )

  分辨(  )  体面(  )

  二、在生活中哪些人,也像落花生那样不图虚名、默默地做着奉献?请联系实际,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理解

  我爱花生花

  人们常常咏赞烂漫的樱花,雍容的牡丹,圣洁的白莲,我却要赞貌不惊人的花生花。我觉得花生花虽平凡,却蕴藏着另一种美。

  花生的花,一般在七月开,青青的花生株上,露出一点一点鲜黄的嫩苞。清晨,浴着露水,湿漉漉的;中午,反射着阳光亮晶晶的。就在这时,小苞绽开了!一朵两朵,娇小而醒目地点缀在万绿丛中。几天后,到了盛花期,那时,你若从花生地边走过,一眼便可见到那些小小的黄花疏密有致地洒在椭圆形的绿叶丛中。绿里透黄,犹如翠绿的大毯子镶着粒粒的金灿灿的宝石。微风吹过,送来缕缕清香,沁人心脾。

  花生花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不引人注目,的确比不上樱花,牡丹,白莲。不过记得一位名人说过:不是因为美丽才显得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显得美丽。我也并非初次看到花生花就觉得它美的,我对它产生特殊的感情,是有一段经历的……

  几年前,我和爸爸路过一块花生地,看见那星星点点的小黄花。我刚刚想伸手去采一朵玩玩儿。

  “不要采。”爸爸制止我,“花生的花,不像桃花、梨花。花生的花,没有一朵是‘空花’,开一朵花,地下就长一颗花生,你采掉一朵,就要少长一颗花生。”

  “真的吗?”

  “爸爸还骗回你?孩子,桃花、梨花容易谢,即便结出果子,也挂在枝头,可是花生花却很谦虚,它把果实埋在地下,不让人们知道花生结果子是自己的功劳。”

  爸爸的话使我感到惊奇,同时也引起了我的深思,多可爱的小黄花!千千万万的小黄花默默地悄悄地谢,最后钻入土里长出千千万万颗花生。

  从此,我对花生花产生了特殊的感情。每看到它,我就联想到那些朴实无华、不慕名利、默默无闻地为人类贡献自己的千千万万个普通劳动者。啊,花生花,我爱你!

  1、从文中找出“aabb”式的叠词,并再写出三个:

  文中找的:_____  _____  _____

  拓展另写:_____  _____  _____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普通(  )  骄傲(  )  索取(  )

  3、认真读文,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

  ( )不( )人  (  )有致  ( )人心( )

  引人(  )    朴实(  )  (  )无闻

  4、用“~~”在第2自然段中画出一句比喻句,并再写一句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文中找出与“空花”相关的语句,用“  ”画出来,想一想,从文章的内容中可看出作者的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落花生》一文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辟、茅、榨、慕”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居然”、“爱慕之心”。

  2、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难点: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关键:透过讨论,有感情地朗读,突破重、难点。

  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谜面: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个白胖子(花生)

  板书课题20、落花生

  二、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读课文划出文中的生字词

  2、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状况,整体感知课文资料

  1、认识生字新词

  2、指名读课文,纠正学生读音。

  3、本文主要资料及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四、深入理解课文资料

  1、讲读父亲的话

  (1)什么是“爱慕之心”,“之”什么意思?“生爱慕之心”什么意思?

  (2)、父亲对什么产生爱慕之心?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3)、“可贵”是什么意思?父亲为什么认为花生最可贵?

  五、学生再读课文,并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决定以下句子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

  1、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

  2、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挂在枝头上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3、我们不需要外表美。

  六、生活中有没有其它事物,让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有没有具有花生品质的其它事物?

  七、讲读“我”的话

  1、什么叫只讲体面?

  2、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3、我们要做怎样的人?你身边有没有这种默默奉献的人?请说一说。

  八、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九、小结

  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落花生》一文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篇10

  《落花生》是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的一篇叙事散文,也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文章,本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突出议花生这部分内容。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为此,本课教学的重点既要求学生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出做人的道理;又要求学生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文章详略的合理安排,根据教材的特点我引导学生重点品析议花生这个部分,在学花生的品质时,学生质疑:课文中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进行了比较,是不是说它们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价值呢?这个问题也是我要重点讲解分析的。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各抒己见。学生质疑:老师,课文中桃子、石榴、苹果是不是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呢?我马上肯定这位学生爱动脑筋,然后抓住疑点引导学生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闸门打开了:学生各抒已见,虽然说法各不相同,但无论哪种见解都是发自内心的表白。其中有一个同学就讲得非常好:老师,我觉得在这里只是把桃子、石榴、苹果的果实的生长位置作了比较,目的是要突出花生的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而不是有意贬低这几样水果。这样的课堂讨论,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敢于探究,敢于直言,思维异常活跃,个性得以和谐发展。在深入学习时,还应重点放在理解爸爸说的,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句话上,由落花生的特点体会做人的道理。

  学习落花生内在秀美,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在讨论外表好看和不好看与有用和没有用的关系时,我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由于文章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在充分接触文本后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讨论:作者借助落花生比喻怎样的人?在生活中哪些人,也像落花生那样不图虚名、默默地做着奉献?通过联系实际,学生能认识到自己身边的,在平凡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做着贡献的普通劳动者,就像落花生一样,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也许并不令人羡慕,他们的劳动成果也许并不引人注目,但他们切切实实在为大家服务,例如:清洁工、送报人、修理工、医生、教师、军人警察叔叔教师等工作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他们是有用的,是值得我们敬重的。我们学习落花生,不仅不要看不起外表不美,但实际有用的人,而且自己也要甘愿像落花生那样,做普普通通的人,干实实在在的事,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别人带去更多的好处。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教师应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

《落花生》一文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篇11

  一、背景知识

  1、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课文《落花生》,它是一篇现代优秀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所受的家教。作者许地山,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以朴实洗炼、清新自然的笔墨,写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感触,常寄寓深邃的哲理和优美的情思于字里行间。

  2、这篇精读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的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在表达上颇具匠心,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二、设计理念

  1、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只是示例教学。课堂上对课文内容的处理不要面面俱到,要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让学生学得充分,学得深刻。就如《落花生》这篇课文我认为教师应抓住父亲所说的这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要善于质疑,设置悬念,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求异性思维。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借物喻人,教师可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作者借助落花生比喻哪一类人?也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一类人具备着落花生的这种精神。同时,新课程理念(二)提到的关于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问题。我认为《落花生》这篇课文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当然我们在评析时要赋予落花生以一种主体性,或者说它是主体精神的某种体现。“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落花生没有努力去炫耀自己,而是默默地生长,在地下结果。炫耀自己是一种自我欲望的满足,而把果子埋在地下,却是十足的贡献。苹果在生长的同时由于其颜色、芳香吸引了羡慕的目光,也就炫耀了自己,在生长和死亡的过程中满足了自我的欲望。但它毕竟还是有果实的。那些只炫耀自己,只满足自己,没有果实,丝毫不贡献的主儿,大概许地山连提也不愿提到它们。也许,落花生的默默奉献并没有要以此贬低别的什么,甚至由此引起纷争、斗争,它也许只要我们品尝它,而不要我们去拿它跟别的植物比较。所以我们如果把这种奉献扩展到人际关系的斗争、社会的贡献,甚至到增加许多道德、伦理的内容进去,那就违背了作者的原意。《落花生》没有要我们把它的哲学当作工具,而只是讲了一种人生的意义,传达一种极高尚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又是那么一种极普遍的植物--花生,那么一块极普通的闲地,普通的父亲母亲,普通的故事所产生出来的。一切都是那么通俗。课文重点是在深入理解文章说的几句话上由落花生的特点进而阐明做人的道理。落花生外表不好看,但它有用,有益于人类,有着内在的美,有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文章否定的是那种“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这种“东西”只会炫耀自己,哗众取宠,而无真才实学,外表好看心灵却不美,对别人、对社会没有好处,甚至有害,那绝不是美的、有价值的东西。

  2、我认为在学习该篇课文时,应该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三、设计思路

  我在设计这堂课时,把父亲所说的这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父亲话的含义,从而抓住课文的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全文思想感情。另外,为了突破本课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具体步骤如下:

  (1)、课前,让学生了解花生的生长特点及有关花生的常识。(学生可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获知,课堂上教师可利用课本p48页插图,让学生了解花生的生长特点。)

  (2)、课堂教学中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几件事。重点从父亲说的这几句话中领悟到做人要做具有花生这种品格的人。

  (3)、本文语言浅显,但所说明的道理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所说明的做人道理的问题上,教师要注意三点:一要保证学生个体进行充分阅读、思考和小组进行交流讨论的时间。二要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突破本课教学难点,要对作者的立意有所了解,取得认同。三要尊重学生的不同体验,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用不同方式表述自己的见解。

  (4)、“分清文章的主次”是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5)、比喻手法所能体现的总是事物的某一方面,而不是事物的所有方面,所以有句名言说:“比喻总是跛足的。”比较也是一样。本课中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是仅仅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以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并非说那三种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父亲说那段话的目的,不曲解课文的本意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主要讲一家人议论花生的好处,教育学生懂得不要只讲体面,只求外表美,应该做一个有真才实学,对人民有用的人。

  2.初步学会抓住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借助具体事例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4.学会生字新词句。

  5.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教学重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体会出做人的道理。

  七、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通过理解重点段来深入理解全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时间:3课时

  板书设计

  种花生:买、翻、播、浇

  收花生:居然

  议花生:姐弟说——花生的好处(直接叙述)

  父亲说——花生的可贵(对比)

  做有用的人(引申)

  作业设计:

  课内:抄写词语、做作业本上的作业

  课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落花生》一文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完《落花生》一课,我的感触颇多,我觉得在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方面值得关注。 

  一、 教师应从始至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导入的悬念到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写作方法的说明和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应充分考虑到调动学生的原有认知,摸清学生的心理状态,使学生从头到尾都沉浸在一种我想探究,我想学习,我渴望解答这一问题的情境之中,这样才能把理解内容,升华感情与实践导行三者有利地结合起来,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教师应当营造平等、愉悦的交流环境,还要适时引导。 

  语文课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但被激发,就会问题多,答案多,话题多,有时甚至会与课文内容毫不相干,这时教师就要营造一个平等的交流氛围,但要避免学生谈的漫无边际,教师就要全面调控课堂,对于学生说得离谱时要采用适时适度的评价性语言及时把他们引导到课文的相关内容中来,还应注意不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护他们的求知欲 

  三、学生搜集信息与理解课文是相辅相成的 

  通过本课教学,我觉得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和途径都很差,因此时理解文章内容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只能从教师搜集的资料外获得信息,相对来说,信息比较少。

《落花生》一文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篇13

  1、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学生提问水平。

  2、 运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父亲的两段话,体会落花生的品格。

  3、 以“我想做苹果(或落花生)那样的人”为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争辩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前准备]

  1、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落花生有趣的特点。

  2、 制作一幅落花生从落花到钻入土中结果的电脑软件。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指导学生质疑问难,重点学习父亲介绍落花生特点的一段话。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1、 落花生有什么有趣的特点呢?

  2、作者许地山对落花生有着特殊的感情,并且把自己的笔名也叫作“落华生”,他为什么对落花生有这么浓厚的感情呢?等学完课文就知道了。

  二、自读课文,质疑问难

  教师提示:

  1、 就词质疑。

  “居然”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居然”不用“果然”呢?用“居然”一词说明了落花生是有什么特点?

  2、 就句质疑。

  “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父亲和我们一起吃饭应是经常的,为什么“很难得”呢?说明了什么?

  三、学习课文重点部分

  1、 幻灯(或小黑板)也示父亲介绍落花生特点的一段话。

  2、 指名学生读这段话,同时思考:落花生和苹果、石榴有哪些不同呢?

  板书(或在出示的文字上用符号划出)

  落花生:埋 矮矮 地里 一见就生……

  苹果:挂 高高 枝头上 不能立刻分辨……

  3、 从刚才的词句中你体会出落花生具有什么特点?

  板书:朴实无华、默默奉献、不图虚名

  4、 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教育学生学习落花生的品格,引导学生开展讲座和争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

  一、继续学习重点部分

  1、 父亲仅仅是介绍花生的特点吗?他的目的是什么呢?

  2、 “我”听了父亲的话领会到什么道理?

  3、 出示“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①“体面”是什么意思?

  ②“讲体面”是什么意思?人要不要讲体面?

  ③“只讲体面”是什么意思?生活中有没有“只讲体面”不讲工作的人呢?请举例说明。

  二、提供论题,发散讨论

  1、 现代社会,你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估苹果、石榴那样的人?为什么?请各小组讨论,实话实说,各抒已见。

  2、 请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上台,想做苹果那样的人坐在下面,分成两个阵营展开讨论、辩论,老师充当主持人角色。

  三、完成练习

  以“我想做 那样的人”为题写一两段话,要求实话实说,有真情实感。

  附板书设计 :

  主板书 副板书 学会提问

  ①意思?

  落花生 埋——挂 1、“居然” ②为什么?

  ③说明?

  朴实无华 矮矮——高高 为什么?

  不图虚名 地里——枝头 2、“实在很难得” 说明?

  默默奉献 一见就生——不能立刻分辨

  分辨

  落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