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保卫战》中的智慧火花

2023-11-30

《大江保卫战》中的智慧火花 篇1

  在上《大江保卫战》前夕,我试着在网上去找有关解放军战士与洪水作战的录像,没想到,居然被我找到了别的老师剪辑好的《大江保卫战》的录像。

  点下了“播放”,我便看到了一组组令人感动的镜头,再配上《为了谁》这首曲子,我的眼中当时就噙满泪花。好啊!真好的视频!我不能错过这次让学生感动的机会!我要让这段视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于是我就思考,究竟在什么时候插入这个视频起到的效果最显著呢?这篇文章中的第五自然段是要求背诵的,而且是描述了战士们如何拯救群众的,与视频的内容较符合,就放这里吧,感情到位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到学生对这一段文字的记忆呢。

  课堂上,我从战士们抢险保堤过渡到拯救群众,在让他们自由读完第五自然段后,我对他们说:“读完了这一段,战士们的身影一定浮现在你的脑海里了,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夏天。”接着,我放出了那段视频。孩子们望着片中的解放军战士,沉默了,被他们大无畏的精神所震撼。视频结束后,在我一句“片中,哪一个镜头感动了你?”之后,孩子们各抒己见起来。他们看到了组成人墙的战士们浸泡在水中,他们看到了肩头抗着麻袋的战士们,身上泥泞不堪,他们看到了为了让群众脱险,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跳入水中……其中有个孩子的发言我极其欣赏,她说:“每个解放军都有他自己的爸爸妈妈,说不定他的家乡也在遭受着洪水的袭击,可是他并没有选择回去照顾自己的父母双亲,而是选择留在了这里,因为在这些战士心中,国家的财产,老百姓的生命是比什么都重要的。”带着这样的感情,孩子连读了两遍第五自然段,感情一遍比一遍到位,有的女孩子甚至用纸巾拭擦着眼角。这一课就在孩子们的朗读中结束了。

  1998年的夏天确实是个难忘的夏天,在那个时候,班上的孩子也就四、五岁大,还是个不懂事的小娃娃。今天的这一课,我希望他们能明白,课文中的这些战士们才是这世界上最可爱的人。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

《大江保卫战》中的智慧火花 篇2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98

  批注式阅读——《大江保卫战》

  《大江保卫战》一文主要赞颂了英勇的人民子弟兵们在到处肆虐的洪水前,是怎样忘我地保卫大江、救助人民群众的事,讴歌了新一代人民子弟兵在危险和困难面前毫不畏惧、全然不顾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再现了他们光辉的形象。在教学此文时,我主要从审题入手,引导学生确立课文的研读主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围绕研读的主题,开展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即让学生进行批注式的阅读,取得了较好的阅读效果。

  要进行批注式的阅读,需先确立课文的研读主题,从研读主题入手开展有针对性的、有重点的批注阅读,避免出现学生不着要领,在课文的“外围”上转圈圈,不能深入地把握文本主旨,从而导致阅读效率的减低。《大江保卫战》一文的研读主题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下得以确立,即“人民子弟兵们是怎样保卫战的?表现了人民子弟兵们的一种什么精神?”学生根据研读的主题开展批注式阅读。

  教师根据学生批注阅读的进展情况,可安排学生先进行同桌间的相互交流或小组内的相互交流,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在相互交流中碰撞智慧的火花,交流彼此的收获,探求别人独到的见解等。

  最后,安排学生就研读主题进行批注阅读的情况进行全班汇报,在汇报中引导学生感悟文本,阅读文本并指导朗读,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进一步地深入。如在汇报“在这危急关头,几十万……”时,学生分别说出了自己的批注情况有的说“说明解放军叔叔不畏艰险,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有的说“生命解放军叔叔为了人民群众的安危,白天黑夜地忙着赶路,日夜兼程,多么伟大呀!而我们呢,只要是略微晚了点睡觉,第二天早上就起不来,白天上课的时候甚至还打瞌睡。”…………

  可见,批注式阅读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其学习是高效的,课堂是充实的,活跃的。

  (敏思博客原创声明:未经作者同意,不得用于任何纸媒体,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日志链接地址:

  本资源转载于网络。

  使用本站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大江保卫战》中的智慧火花 篇3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63

  《大江保卫战》教学设计指导

  一、导航台

  课文主要内容及全文思路导读

  1998年夏天,长江流域普降暴雨、大暴雨,长江水位猛涨,洪水泛滥,长江沿岸许多地方的堤岸发生险情。有些地方洪水冲垮堤岸,将堤内的房屋冲毁,树木冲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在这万分紧张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奔赴灾区,和当地的群众一起,投入到抢险救灾的“战斗”中。在这场“战斗”中,涌现出许多感人的事迹。课文《大江保卫战》向我们介绍了当时的有关情况。

  文章记叙了解放军几十万官兵与长江特大洪水进行顽强战斗的动人情景,热情的歌颂了战士们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表现了子弟兵和人民之间的鱼水深情。

  文章可以分成三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98年夏长江遭遇特大洪水,人民子弟兵打响了长江保卫战。

  第二部分是第2~5自然段,写在抢险救灾过程中,官兵奋勇向前,涌现出许多感人事迹。

  第三部分是第6自然段,赞扬人民子弟兵精神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

  二、精品屋

  课文精彩段落欣赏

  7月27日凌晨两点,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经过几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风声雨声涛声,声声入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

  【欣赏】

  九江赛城湖大堤的抢险救灾真实惊心动魄!子弟兵奋勇向前,谱写了一曲豪迈的英雄赞歌。第一句交代什么时候发生了怎样的险情。“凌晨两点”,黎明还未来临呢!此时,大堤发生塌陷,是何等危险!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是解放军战士挺身而出,担负起保卫大堤的重任。随着之队长的一声令下,战士们投入到抢险护堤的战斗中。你看,他们肩上是沉重的沙包,脚下是泥水,还夹杂着嶙峋的片石,但战士们并没有将这些困难放在心上,他们来回穿梭,有的甚至为了跑快而赤脚,是什么让他们如此甘于奉献、不怕艰难呢?是心中的信念——保住大堤!是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决心!正因为如此,战士们才会不顾被片石割破脚趾,才会不顾狂风暴雨的袭击,才会不顾巨浪的威胁。

  “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这是多么恶劣而充满艰险的环境啊!可战士们却毫不畏惧,高声喊着口号,奋然跳入水中,没有犹豫,没有胆怯,用生命之躯作为屏障去阻挡肆虐的洪水。读到这儿,你的心中是否生起崇高的敬意呢?为战士们这样忘我无私的精神而感动?凭着钢铁般的意志,官兵们以铮铮铁骨保住了大堤。在那鏖战的几个小时里,战士们付出了多少?从那累累的伤痕里,我们读到的是官兵们那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风声雨声涛声,声声入耳;

  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

  这则对联可谓是对官兵们抢险救灾情景的俄高度概括。上联主要从听觉的角度反映环境的恶劣,下联主要写官兵们的付出,言简而意赅。

  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欲坠的电杆。在安造垸,他们救出了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的幼儿园老师周运兰;在簰洲湾,他们给攀上树梢等待了近九个小时的小江珊以生的希望……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滔滔洪水中的群众,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

  【欣赏】

  这部分虽然写得较为概括,但把子弟兵对人民群众的一片赤诚表现得感人至深。第一句连用三个“飞向”的句式,构成排比,向我们展示出战士们奋勇救人的英姿。洪水袭来,水流湍急,在树梢、在房顶、在电杆上,随处可见等待救援的群众。漩涡出没,水情危急,但为了人民群众的安危,战士们与汹涌的急流展开了搏斗,驾驶小舟劈波斩浪,把希望送到每个需要救援的群众身上。这样的队伍,怎能不使群众感到安全有了保障呢?难怪在他们眼里,军人就是大救星了。这大救星三个字中包含了人民群众的感动和对子弟兵们的无比感激!

  三、金手指

  表达方法提示

  用典型事例表现文章主旨

  读了《大江保卫战》,什么地方最令我们感动呢?课文中描写色九江赛城湖大堤抢险的场景和黄晓文连长的感人事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章开头给我们交代了大江保卫战的背景,营造出形势万分危急的氛围,点明一场大江保卫战正在打响!读了这一部分,我们期待着下文会介绍些什么呢?一定是这场保卫战是如何打响的,这个过程中发生了那些惊心动魄的事情。

  事实上,文章接下来就向我们重点介绍了九江赛城湖抢险的情况。四百多名官兵在狂风暴雨之中,在滔滔巨浪面前为了保住大堤,他们呐喊着,在泥水里来回穿梭。为了抢速度,有的脱掉了累赘的鞋子,赤脚飞奔,即使脚被片石割破也全然不顾。为了保住大堤,他们还跳进了水中,以生命之躯组成了人墙以阻挡肆虐的洪水……这部分内容虽然没有具体写哪一位官兵,但是这一部分的描述让我们认识了一个群体,一支队伍的战斗精神和他们心中的信念,感受到他们为了人民誓保大堤的情怀。我们可以发现这部分内容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与全文的主旨是很切近的,像这样能够充分体现文章主旨的事例,我们称之为典型事例。文章第2自然段是通过解放军群体的事迹来作为典型事例,而文章第4自然段则是通过这个群体中的一员的事迹来作为典型事例,让读者对抢险救灾中的官兵们的英雄气概有了更直接的感性认识。从黄晓文的一系列动作中,反映出官兵们钢铁般的意志,使读者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典型事例在文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其具体而翔实的内容为读者提供丰富的信息,使读者在感动的同时领悟到文章的主旨。

  那么,我们在习作中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首先,要围绕文章的中心意思去选择最能表现主旨的材料;其次,在习作过程中要对这些材料进行详细而生动的描述。

  四、益智园

  创新与实践

  1、本文是一篇通讯报道,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交代得很清楚,所选的事例典型而突出,富有时代气息。你能从最近的报纸上也找到一篇内容较翔实的通讯报道吗?

  2、请注意下面这段话中加点的部分——

  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欲坠的电杆。

  像这样句式相似的三个几三个以上的句子是排比句,你能从文章中再找两个例子吗?

  本资源转载于网络。

  使用本站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大江保卫战》中的智慧火花 篇4

  (苏教版第十册)

  设计理念:

  重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与文本对话、交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个性化的阅读收获。在语言环境中整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设计特色:采用多种方法,充分展开学生与文本对话过程;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提升情感,并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合理的想象与文字创作。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  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惊心动魄”、“闪烁”造句。

  3.  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阅读赏析,理解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提升情感,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训练,体会子弟兵大无畏气概以及军民鱼水深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阅读赏析,体会子弟兵与人民的鱼水深情,引导学生获得个性化的阅读收获。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播放歌曲《为了谁》,让学生边听边看画面,进入情境。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首歌的理解。

  3.教师小结:这首歌赞颂了抗洪救灾中英勇无畏的人民子弟兵。它曾经唱遍祖国的大江南北,许许多多的人为之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1998年抗洪救灾的课文。

  4.揭示课题,简介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熟课文,读出感情。

  2.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  你在预习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是怎么解决的?还有哪些没有解决?谁来帮帮忙?

  (设计意图:最有魅力的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学生质疑问难,就是为了激发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欲望,让他们产生新的阅读欲望。面对文本的邀请,孩子们定会跃跃欲试。)

  4.  你把课文分为哪几个部分?你是怎么考虑的?

  三、再读课文,自由体会。

  1.  学生自由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充分朗读。

  2.  指名读。(评价:读得怎么样?或者问:你为什么这样读?)

  (设计意图:让孩子充分朗读课文,走进文本;通过个性化朗读强化细腻的情感体验,注重个性体验的差异和多样,使朗读与悟情有机地融为一体,为下节课的深入体会军民鱼水情作铺垫。)

  四、小结:

  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很好,我从你们的朗读中就已经知道了,说明我们班的孩子个个都爱学习,真好。

  五、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造句:

  (1)惊心动魄

  (2) 闪烁

  第二课时

  一、回忆课文,进入情境。

  1.  通过上节课的读课文,人民子弟兵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一些词语来形容。

  过渡:今天我们来具体感受一下人民子弟兵和人民之间的鱼水深情。

  二、学习课文,深入体会。

  1.  默读,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人民子弟兵在大江保卫战中的动人事迹,主要写了哪几个动人事迹?(板书:大堤抢险  铁汉本色  勇救群众)

  2.  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个事迹?为什么?(默读思考,同桌讨论,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在教学时,我充分组织展开学生与文本对话过程,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训练提升情感体验。)

  (1)    事迹之一:大堤抢险

  a.  指名朗读。

  b.  画出能体现子弟兵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与人民心连心的句子。

  c.  看剪辑录像实况,再现战士抢险的场面,让学生体会当时战士们的心情。

  d.  假如你是在现场的老百姓,你想对子弟兵说些什么?

  e.  有谁还想读这一段?读出面对险情,战士们的大无畏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设计意图:用音乐、图象以及富含感召力的朗读深深触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使学生的情感波涛得以沸腾与升华。)

  (2)    事迹之二:铁汉本色

  a.  这是特写个体形象——黄晓文的动人事迹。

  b.  黄晓文的那些言行令你感动?

  c.  你能用朗读来表现你的感动吗?指名读。

  (3)事迹之三:勇救群众

  a.  这个事迹让你感动,我听听你的朗读就能感受了。

  b.  指名读,分小组读。

  c.  谁来具体说说哪些地方令你感动?

  d.  指导朗读三个排比句,理解一个省略号。

  (设计意图:通过重点词句的赏析品读,进一步展示并体会语言文字背后所包含的丰富内涵,让人民子弟兵大无畏气概以及军民鱼水情伴随着文本扎根到学生的心灵世界。)

  e.  轮读,齐读,体会人民子弟兵和人民的鱼水深情。

  f.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确实也被感动了。这个自然段写得多好啊,你愿意让这样感人的场面永远留在你的脑海里吗?我们来背一背吧。

  3.  想象:

  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你还能看到怎样动人的场面?

  (设计意图:这是对文中省略号的再读理解,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既是对文本的理解再开发,又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三、小结:

  人民子弟兵无愧于“军旗”、“军徽”,他们不愧是人民的子弟兵;而正是因为人民子弟兵急人民所急,把生的希望留给人民,所以人民对他们高度信任。同学们,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军民鱼水情啊!

  四、作业: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 收集抗洪救灾中的故事,在班会上讲给大家听。

  第三课时

  一、复习所学,巩固知识。

  1.上节课我们感受了哪三个人民子弟兵在大江保卫战中的英勇事迹?

  2.最令你感动的是哪个事迹?为什么?

  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再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你从中读懂了什么?(情况危急:“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暴怒的巨龙”、“疯狂地嘶咬”以及三个“!”)

  2.师:是呀,当时的情况是多么危急呀。你能把这种危急的情况读出来吗?

  3.指名读,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4.老师也想来读读,可以吗?教师范读。

  (设计意图:有的教师可能觉得,课堂中应是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在六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更是不需要教师的范读。其实不然,教师一方面应是孩子学习的组织者,另一方面还应是个积极的参与者、合作者,教师进行范读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况且语文教学本来就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定能产生师生共鸣、生本共鸣的教学效果。而这样的效果,不正是语文教学所期待的吗?)

  5.画出子弟兵奔赴现场的词语,读一读。

  6.小结:

  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人民的大救星——人民子弟兵挺身而出,给人民带来了希望。

  三、学作对联,升华情感。

  1.出示:

  “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

  2.读,这是课文中用来形容子弟兵抢险时动人场面的句子。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一副对联。

  3.你还能想一些对联或诗句来赞美一下人民子弟兵吗?我们可以把它写在锦旗上,送给人民子弟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理解、交流,最后生成自己所创作的文本,学生势必兴趣盎然,文思敏捷。)

  4.学生写,读给大家听,集体评讲。

  5.小结:

  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将来我们班肯定能出很多有名的文人。

  四、作业:

  1.课文中哪些句段令你感动,有感情的读一读。

  2.学了课文,你想对人民子弟兵说些什么?把它写成一封信。

  板书设计:

  大江保卫战

  大堤抢险

  铁汉本色

  勇救群众

  ——军民鱼水情深

《大江保卫战》中的智慧火花 篇5

  1、1998年夏天,我国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大事牵动了数百万人的心。为了歌颂在这件事中涌现的许多无名英雄,有人满怀激情谱写了这样一首歌,请看——(播放vcd:歌曲《为了谁》)思考:你们知道这首歌是为谁写的吗?为什么要歌颂他们?

  今天我们学习22课,齐读课题:大江保卫战。

  2、指课题:解释“大江”,你知道大江指的是哪里?长江,我国的第一大江,她哺育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注意读通读顺。

  2、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大家读好了吗?过渡:生字我们暂时学到这,现在来看课文。

  三、学习1自然段

  1、[录像:电闪雷鸣]1998年的夏天,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此时,情况真是——危急

  2、[课件:出长江流域图,指长江、荆江、武汉、九江等地理位置]荆江出现险情!武汉出现险情!九江出现险情!长江中下游地区全面告急。[板书:万分危急]。

  a、资料:长江中下游平原区人口密集,工矿企业林立,水陆交通四通八达,是我国工农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由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地面高度普遍低于高洪水位数米至10余米,完全依靠两岸3000余公里的干堤,30000余公里的支堤抵挡洪水,洪涝灾害威胁频繁严重。

  b、提问:常言道:水火不留情,万一大江决堤会造成什么后果?(面临灭顶之灾,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顷刻间将淹没在滚滚而来的滔滔洪水之中,许多人将妻离子散,无家可归……)

  c、如何把这种危急的情况读出来?

  3、过渡: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于是――(点击课件:出示部队出发的录像和文字,齐读)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

  4、从“日夜兼程”“挺进”体会到什么?(心急如焚,急人民所急)再读,读出“急人民所急”的心情。

  5、教师深情讲述:是啊,此时此刻,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财富,时间就是胜利!所以,几十万解放军官兵将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一场气壮山河的[读题目:大江保卫战,],他们将与洪魔进行殊死博斗,进行一场惊心动魄的

  四、学习第2自然段

  1、请大家默读第2自然段,找出官兵抢时间的句子。圈出重点词。

  2、你找到哪一句?[课件出示所有句子]这些句子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官兵抢险的速度快?

  3、学生反馈,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用手势理解“穿梭”。

  谁能通过个动作表现“穿梭”的意思?是这样吗?师:借助手势,战士们有的扛着沙袋跑向大堤,有的正赶回再运沙袋,忙而不乱——这就是穿梭的场面。大家都来做一做这个动作。

  5、大家在抢时间、抢速度,脚趾割破了却全然不顾,因为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课件]齐读:大堤,保住大堤。(加手势)

  人民战士为人民,正是钢铁般的意志,坚定了他们心中唯一的信念,那就是[课件]生读:大堤,保住大堤。(加手势)

  6、创设情景: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课件](引读)狂风为我呐喊……”

  7、[课件]师:看,洪水肆虐,眼看大堤就要保不住了,战士们怎么办?读课文句子。好,前两排的子弟兵,请你们站起来,手挽手筑起人墙,让我们一起抵挡洪水。洪水更猛了,这样的人墙够坚固了吗?来,后面的战士加入到抗洪的队伍中来。

  8、战士们,狂风来了怕不怕?暴雨来了怕不怕?巨浪来了怕不怕?对,英勇的战士们,让我们一起高喊:[出课件:

  9、师:你们的身体难道是铁打的吗?你们也是血肉之躯,但是却有钢铁般的意志!这就是一群铮铮铁汉!辛苦了!请坐 [板书:铮铮铁汉]。

  10、过渡(语调弱):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此时的官兵们怎么样?一起读这副对联。师:尽管伤痕累累,可是他们却全然不顾。这就是人民子弟兵(指板书)铮铮铁汉的本色。

  11、我们来看一看——[课件:抢险后的官兵]此时,你想对这些铮铮铁汉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写在书上。

  12、老百姓对人民子弟兵也充满了无比的敬意:[点课件:出对联]一起读。指导:这是老百姓对人民子弟兵的爱呀,师范读。(读得再深情些)齐读。

  14、小结:是啊,这副对联,是对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英雄形象真实写照。

  15、老师和大家一起读第2自然段。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过渡:如果说刚才描写的是一组抗洪抢险的群英图,那第4自然段就是对连长黄晓文的大特写。

  2、读第四自然段,划出令你感动的句子?做上批注。3、全班交流。请2、3个回答。

  教师相机评价:人物的动作描写能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难怪另人感动。语言描写也另人物形象动人心弦。点课件)

  4、从黄晓文身上,我们再次感受到了铮铮铁汉的本色,像黄晓文这样的战士仅仅是一个吗?课文怎么说?。在那几十个难忘……事迹啊!”通过课前搜集的资料,你们还知道那些?5、指导朗读。

  五、学习写法。

  1、现在我们来看看,2-4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过渡:同样是写抢险,同样是塑造人物形象,第2、第4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像这样既有群体的描写又有个体的特写就是点面结合的写法,能全面具体而又生动形象地再现子弟兵的英雄气概,在我们习作中可以借鉴。)

  六、回顾歌曲《为了谁》。

  [背景音乐《为了谁》]同学们,英勇的人民子弟兵用自己的行动体现了人民军队为人民,用自己顽强的意志,谱写了一曲曲英雄的赞歌。现在,你知道子弟兵到底是为了谁吗?让我们在一次深情的赞颂:(出:齐读对联)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再一次走进大江保卫战,去感受他们的感人事迹!

  板书:22、大江保卫战

  万分危急

  铮铮铁汉―――抢险(护堤)

《大江保卫战》中的智慧火花 篇6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74

  《大江保卫战》教学设计五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地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地词语。会用“惊心动魄”、“闪烁”造句。

  3、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地阅读赏析,理解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惊心动魄”、“闪烁”造句。

  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具体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人民子弟兵的伟大,激发学生立志报效祖国和人民的宏伟志向。

  【教学准备】

  投影

  【拟定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本课生字词,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自古以来我们中国就是一个团结的民族,尤其在各种困难面前,更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还记得1998年的夏天,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长堤。就在万分危急的时刻,长江堤上出现了一幕幕感人的画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画面,亲自去看一看。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大江保卫战。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看到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为什么叫“战”?战斗的经过怎样?)

  2、带着问题读课文。

  要求:⑴标出自然段,划出生字词。

  ⑵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⑶标出难读的地方。

  三、学习本课生字

  1、根据课后生字表的注音,学生自学生字读音。

  投影出示:

  日夜兼程 肩膀 肆虐 闪烁

  摇摇欲坠 嶙峋 铁钉

  2、指名读,随读随纠。

  注意:虐n< 嶙l n

  3、学生自由练习,同位互相检查。

  4、再指名读。

  5、全班齐读。

  四、指导朗读

  1、自由朗读。

  2、生提出难读的地方,师指导朗读,学生反复练读。

  a、暴雨,大暴雨,一场接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

  b、战士们高声喊到:“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

  加油!” “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弟兵再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

  c、再安造垸,他们救出了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的幼儿园老师周运兰;在蒎洲弯,他们给攀上树梢等待了近九个小时的小江珊以生的希望……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徽闪烁。

  五、感知课文大意

  1、整体通读课文。

  2、思考:从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六、指导书写生字

  1、仔细观察生字的结构和笔画。

  2、提出难写的字。

  3、指导书写。

  4、学生描红、临写。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有关抗洪抢险地光荣事迹,读一读。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阅读品位,理解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2、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 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勇于帮助别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1998年那次抗洪抢险的激烈与危险。这节课我们就与战士们一起,参加到这惊心动魄的大江保卫战中。

  二、精读指导

  第一部分(1节)

  1、学生自由朗读第1节。

  思考:这一节告诉了我们什么?从哪句看出来?

  ⑴ 1998年的夏天,长江发大水,很多地方受害了。

  ①投影出示,全班齐读。

  ②自读,找出体现水大、猛的词,并划下来。

  (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暴怒,疯狂,撕咬)

  ③通过划下的词语,想象长江洪水泛滥的场面,练习朗读。

  ⑵ 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他们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

  ① 学生齐读。

  ② 学生自由读,找出体现“气壮山河”的词语,并划下来。

  (万分危急,几十万,几百万,日夜兼程)

  ③指名读。

  第二部分(2--5节)

  1、导入: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战士们的表现如何,自由朗读课文2--5节,想想,每节都讲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思考。

  3、具体分析

  第一层(2节)

  ⑴ 提示语:2月27日凌晨两点,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怎么办呢?

  ⑵ 指名读本节。。

  ⑶ 重点片段练习。

  ⑷ 如果当时你就是其中一员,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第二层(3、4节)

  ⑴ 导语:面对当时肆虐得洪水,更显出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得本色。尤其是解放军某部四连连长黄晓文更是令人佩服。

  ⑵ 学生自学第3、4节,划出体现黄晓文不怕苦得精神的句子,标出黄晓文动作的词。

  ⑶ 检查自学情况。

  ⑷ 根据课文内容,自由组合,练习表演这段。

  ⑸ 指名表演。

  ⑹ 齐读最后一句。

  第三 层(5节)

  ⑴ 导语:是呀,i在抗洪抢险的日日夜夜里,像黄晓文这样不顾个人安危的战士数也数不清,激流中,到处是战士们勇救群众的情景。

  ⑵ 指名读本节。

  思考:本节表现了什么?重点写了哪些事例?

  ⑶ 教师详细介绍解救周运兰老师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感情。

  ⑷ 学生自由练读,注意声调变化。

  ⑸ 学生赛读,可试背。

  第三部分(6节)

  1、齐读本节。

  2、自读,思考:说说这节的意思。

  3、交流:1998年夏天的那场灾难,已印在了人民的心中,为抗洪而牺牲的人民子弟兵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4、再齐读,将自己的感情完全释放出来。

  三、片段欣赏

  1、文中多处使人感动流泪,找处最使你感动的地方。练习朗读。

  2、指名读。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最使你感动的地方。

  第三课时

  【授课时间】第6周4

  【教学要点】

  1、指导学生熟练、有感情地背诵第5节。

  2、学会用“闪烁”、“惊心动魄”造句。

  3、交流会:介绍自己了解的抗洪英雄的光荣事迹。

  【教学过程】

  一、指导背诵第5节

  1、学生自渎,思考:怎样将本节分为三层?

  2、指名回答(总——分——总)

  3、按照所分层次自由背诵。

  4、指名试背。

  5、全班齐背。

  6、再指名背。

  二、学习用“闪烁”、“惊心动魄”造句。

  1、体会词语的意思(闪烁:一亮一闪;惊心动魄:场面宏大,让人担心,心惊胆战)

  2、找出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体会词语的用法。

  3、说说这两个词语能用再什么方面?(闪烁:星星、泪水、露珠、灯光;惊心动魄:战斗、电影)

  4、自由造句,教师相机指导。

  5、指名读,修改。

  三、交流会

  1、课外,大家也收集了不少有关抗洪战士的光荣事迹,有的不顾个人安危,受了伤,还有的为了别人牺牲了自己。请将你所收集的事迹讲给大家听。

  2、到台前介绍。

  3、谈感受:听了这么多英雄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四、布置作业

  课文中,“哪里有……哪里就有……;哪里有……哪里就有……”请根据这句话仿造一句。

  【板书】

  大江保卫战

  1998年夏天   长江

  赤脚

  洪水   赛城湖          惊心动魄

  人墙

  扛、奔、说、咬、拔、扯、捆

  大江保卫战   黄晓文

  转、背、跑、爬……

  飞向……飞向……飞向……

  激流中      在安造垸……在蒎洲湾……

  哪里……哪里……哪里……哪里……

  本资源转载于网络。

  使用本站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大江保卫战》中的智慧火花 篇7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46

  教学《大江保卫战》一文的几点想法

  武进区戴溪小学   吴宏伟

  苏教版第十二册语文第8课《大江保卫战》是一篇通讯稿,事件背景是1998年夏天发生在九江抗洪前线的真人真事。备课时,每读一遍文章,我都会感动得热泪盈眶,是战士们奋不顾身、舍生忘死的精神感动了我,是浓浓的军民鱼水深情感动了我,是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壮志豪情感动了我。

  教学本文有一定难度,因为本文所描写的场景学生们前所未见,怎样让他们读懂文本、体验文章作者所饱含的情感?教学本文时,我体现了下面几点想法:

  1、一条主线

  既然它是一篇通讯稿,我就以记者采访作为教学的主线,这样不仅把文本内容全部串联起来,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设计一下子就可以把学生带到抗洪救灾的第一线,从而更及时地进入到文本所描述的场景中去。

  2、两个目的

  本文的教学我贯彻两个目的,一是抓住文本中描述精彩的段落、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二是学习作者选材典型、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三种设计

  三个片段就是三个典型的事例,有描写英雄群体的,也有描写英雄个体的。针对不同的内容,我的设计也不一样。第一部分“大堤抢险”,我就抓住“鏖战”一词来理解文本内涵以及所表达的情感;第二部分“铁汉本色”,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模拟采访,让黄晓文这个英雄形象在孩子们心中更加完整;第三部分“勇救群众”,让孩子们搜集资料,充实对文本的理解。

  4、满腔深情

  要想让文章打动学生的心,教师必须入情入境。整堂课,我的情感一直是高昂的,让孩子们感觉到,大家一直处在抗洪第一线,这样才能让他们迸发出激情。除此以外,“鏖战”一词资料的补充,说话训练“敬爱的解放军叔叔,我想对你们说____”,祖海的歌曲《为了谁》等细节,都为学生的情感升华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想:深入的预设是精彩第一范文的前提和保证,也是语文课教学的最终目标。虽然这个过程充满艰辛,但捧着沉甸甸的收获,喜悦是不可言表的,并且更能激发再创佳绩的豪情和自信。

  本资源转载于网络。

  使用本站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大江保卫战》中的智慧火花 篇8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读懂课文,感悟人民解放军心系人民、团结抗洪、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2课。2.揭题,齐读课题。3.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4.大江保卫战中,主要写了哪几个典型事迹?

  二、学习课文:

  a. 学习第一节:

  1.过渡:98年的夏天,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灾,沿江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我们来看。(放洪水录象)2.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3.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洪的大、洪水的猛?4.指名读此节。5.找词句交流,指导朗读。

  “暴雨….”下得猛

  “转瞬间…..”时间短,速度快

  “撕咬…..”万分危急

  三个感叹号,一个省略号,写出情况的危急,气愤的紧张…..

  “日夜兼程…..”时间就是生命,就是胜利!

  6.让我们再来感受洪水的肆虐,齐读第一小节

  b.学习第二小节:

  1.过渡:洪水肆虐,如巨龙般撕咬着千里江堤,形式万分危急,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战士们誓死保卫着大堤。2.自由朗读课文第二小节,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3.交流:哪些句子让你感受最深?学生补充,教师随时指导朗读。

  救援神速☆“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你读出了什么?(救援神速)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你能读出来吗?

  奋不顾身☆“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体会到战士们意志坚强、奋不顾身的精神。)们全然不顾,他们不顾的仅仅是片石割破了脚趾吗?有没有同学知道他们还受到了怎样的伤痛?奋不顾身☆“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宾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 读出了什么?这句话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战士们的意志坚强?战士们奋不顾身的精神令我们感动,更令我们敬佩,让我们通过朗读,把他们的敬佩之情表达出来。指导朗读

  乐观☆“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质疑: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体会子弟兵大无畏的乐观主意精神。他们不仅勇敢而且乐观,谁来读读战士们的这句话,战士们的话语铿锵有力,战士们的壮举惊天动地,谁来把这种豪壮之情朗读出来

  “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

  简单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战士们不仅喊出了这样乐观的口号,他们还立下了其他令人感动的誓言,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站着是根伫立的桩、倒下是袋拦洪的沙!   水不退、人不撤,誓与大堤共存亡!  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4.战士们用勇敢、乐观谱写了一曲感天地、泣鬼神的抗洪之歌。让我们再来一起朗读课文的第二小节。

  c.学习第三小节:

  1.过渡:解放官兵战洪魔、斗恶浪、保大堤时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心,在这场可歌可泣的战斗中,涌现了许多英雄的事迹,黄晓文就是其中一个。为什么称黄晓文是个铮铮铁汉呢?

  2.自由朗读课文第四小节。

  3.交流。4.生活中我们被刺或者针扎伤时是什么感受?5.能将“扯”换成“拉、”“捆”能换成“包”吗?6.黄晓文是被一根铁钉扎进去的,而且扎的很深,可想疼痛程度是多么的令人难以忍受,能不能想象黄晓文拔除铁钉后,坚持肩上扛着沉重的麻包,在稀泥中艰难穿行的情景。7.再读此句,体会黄晓文意志坚强。8.黄晓文只是几十万解放官兵中的一个典型,在那难忘的几十个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呀!你还知道其他抗洪英雄的名字吗?9.指名介绍其他抗洪英雄的事迹。

  d.学习第五小节:

  1.过渡:无论是久经沙场的将军,还是刚刚入伍的新兵,他们都像黄晓文一样  ,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大堤终于保住了,战士们又投入到了救护群众的战斗中去。2.指名朗读课文第五小节,你感受到了什么?交流、指导朗读。

  ☆“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晃晃的电杆。”(洪水的大、深,战士们所处的环境的危险…..体会到群众正在危险中,战士们迫不及待地进行营救。)

  “飞向……”无所畏惧,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与激流较量。

  ☆“……”(体会到子弟兵救人的事例数不胜数。)

  ☆“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体会到子弟兵急人民所急,把生的希望留给人民,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他们无愧于“军旗”、“军徽”,他们不愧是人民子弟兵。)

  ☆“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向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体会到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高度信任,突出反映军民鱼水情。)

  3.让我们再来感受战士们保大堤、救群众的动人场景。(放录象)

  4.看完之后,你想对抗洪官兵说些什么?

  e.学习第六小节:

  1.过渡:同学们,万里长城作证、巍巍大地作证,我们将永远铭记98年的夏天,永远铭记我英勇的人民子弟兵。2.齐读第六小节。

  三、总结:

  1.思考:为什么称解放军为“人民子弟兵”?

  2.是呀!解放军是人民的子弟兵,军民亲如一家,鱼水深情,让我们把这首诗歌献给我们最可爱的人。3.齐读诗歌。4.同学们,在抗洪抢险最前线的是我们的人民子弟兵;冲进火海抢救人民生命财产的是我们的人民子弟兵;在歹徒面前,第一个挺身而出与歹徒做殊死搏斗的还是我们的人民子弟兵…….就像文中所说:“哪里……..”他们不愧为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让我们向他们表示永远的致敬

《大江保卫战》中的智慧火花 篇9

  教材简析:

  《大江保卫战》这篇课文真实的记叙了1998年解放军几十万官兵英勇抗洪的动人情景。是一幅融情、理于一体的文章。课文可分为三个版块:险情危急、保卫大堤、救护群众。作为教师或许对1998年的那场世纪洪水,还可说记忆犹新,读着文章,那些解放军官兵与洪魔奋战的镜头便会重现在脑中,便会激起心中的情感。但是学生没有这种情感体验,而且,这是一篇简洁的通讯报道,如果仅用常规的教学手段,就难以让学生仅仅依靠文本实现情景的再现,从而完全投入进去,进而影响理解的深度。那么,如何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呢?针对本文的特点和新课程标准:“通过阅读加深感悟”的要求,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运用各种手段,通过激励、点拨、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深刻体会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大堤和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惊心动魄”、“闪烁”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从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会解放军战士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

  教学难点:

  感受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组织学生上网查阅98年抗洪救灾的背景材料,以及抗洪救灾中涌现的可歌可泣感人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感知、理清思路、学习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师述:曾经有这样一首歌唱遍祖国大江南北,许许多多的人为之留下了感动的泪水。请听——《为了谁》。

  2、过渡:这首歌赞颂了抗洪救灾中英勇无畏的人民子弟兵。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1998年抗洪救灾的课文。

  3、板书课题:

  大江保卫战

  4、教师简介背景

  5、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归纳整理出几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通顺,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嶙峋:形容山石等突兀、重叠。

  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起破坏作用。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教师正音。

  3、思考分段,简述段意

  第一段(1):写长江遭遇特大洪水,人民子弟兵打响了大江保卫战。

  第二段(2~5):写我部队官兵在大江保卫战中表现神勇,涌现出许多动人事迹。

  第三段(6):赞扬了人民子弟兵的精神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

  三、学习第一段

  1、范读,思考:这一段写了几层意思?

  概括归纳:一、灾情危急,二、奔赴战场

  2、圈画出反映灾情危急的词语、标点,读一读并体会。

  “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以及三个“!”。

  3、指导朗读。

  4、画出子弟兵奔赴战场的词语,读一读。

  “日夜兼程”、“挺进”

  5、指导朗读,体会子弟兵们大战洪水的英勇气概。

  6、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段内容。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3、造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课文第二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第一段(媒体播放灾情,渲染气氛),说说主要内容。

  二、学习第二段

  1、默读,思考:这一段写人民子弟兵在大江保卫中的动人事迹,主要写了哪几个典型事迹?

  (1)默读。

  (2)交流概括。

  (3)板书小标题:

  大堤抢险

  铁汉本色

  勇救群众

  2、学习事迹之一:大堤抢险

  (1)听录音、看插图、画句子,“——”画战士们是怎样做的,“~~”画战士们是怎样想的。

  ①交流所画的句子

  ②逐句交流、体会、朗读。

  ☆“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体会到子弟兵救援神速)

  ☆“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体会到战士们意志坚强、奋不顾身的精神。)

  ☆“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宾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

  ☆“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体会子弟兵大无畏的乐观主意精神,与人民心连心的本质。)

  (2)看媒体播放战士们抢险的场面,身临其境地体会战士们的心情。

  (3)把你想到的用笔写下来,在交流。

  (4)指导朗读,面对险情,战士们的大无畏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3、学习事例之二:铁汉本色

  师过渡:如果第一层写的是子弟兵的群体形象,那么第二层就是特写个体形象,黄晓文的事迹。(媒体播放黄晓文的人物形象)

  (1)自由读,说说这一层主要讲了什么?

  (2)你觉得黄晓文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准备用自己的话来说说黄晓文的事迹,先同桌说,再集体交流。

  (4)体会“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啊!”(像黄晓文这样的铁汉,这样动人的事迹太多了,说明人民子弟兵个个都是铮铮铁汉。)

  (5)课前搜集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感人的事迹?

  (6)再次朗读这句话。

  (7)齐读第四节。

  4、学习事迹之三:勇救群众

  师过渡:在大江保卫战中,子弟兵们除了保卫江堤,还要救护遇险的群众,这方面的感人事迹也是数不胜数。

  (1)轻声读第五节,画出你受感动的句子。

  ①同桌先交流,交流你感动的原因。

  ②再集体交流。

  ☆“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晃晃的电杆。”(体会到群众正在危险中,战士们迫不及待地进行营救。)

  ☆“……”(体会到子弟兵救人的事例数不胜数。)

  ☆“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体会到子弟兵急人民所急,把生的希望留给人民,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他们无愧于“军旗”、“军徽”,他们不愧是人民子弟兵。)

  ☆“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向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体会到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高度信任,突出反映军民鱼水情。)

  (2)体会了这么多,那么在你们心目中,子弟兵们是怎样的形象呢?请用笔把他们写下来。再交流。

  (3)朗读,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背下来。

  (4)齐读这一节。

  5、总结,引读第六节,板书

  铭记

  ↓

  英雄

  6、有一首歌《为了谁》,唱的就是这群可歌可泣的抗洪英雄,让我们一起再来聆听,永远记住这群英雄,在歌声中结束这堂课。

  三、回顾全文

  1、概述全文的思想内容。

  2、课文中哪些句段令你感动,有感情地读一读。

  四、说话训练

  1、以“当长江大堤遇险时”领起说一段话。

  2、1998年洪涝灾害后,许多人失去了家园。当时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五、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五节

  2、摘抄课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

  板书:

  大堤抢险(面)

  铭记

  大江保卫战

  铁汉本色(点)

  ↓

  勇救群众(面)

  英雄

《大江保卫战》中的智慧火花 篇10

  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大将保卫战。(板书课题)

  1998年的夏天,长江流域洪水泛滥,沿江几百万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受到严重威胁。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灾区,感受那里的灾情。(定格——走进灾区,感受灾情)

  二、学习第一段

  1、请打开书,听第一段课文录音,边听边体会。(放课文录音)

  听了课文录音,你觉得那里的灾情怎样?(指名回答)

  2、大家把感受送到课文中,像播音员那样自己读读第一段课文。

  3、你从第一段那些地方感觉到灾情十分严重呢?(指名回答,回答完再请他读读有关句子。)

  相机出示: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

  指导朗读,读出万分紧急的感觉。

  配乐齐读第一段课文。

  4、你们想看看当时真实的情况吗?出示影片《大江保卫战》

  教师解说:一场场特大暴雨助长了洪水的肆虐,它像一只发了狂的猛兽面目狰狞地冲出束缚它的千里江堤,直扑万顷良田、繁华都市!工厂、房屋、街道……顷刻间汪洋一片。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我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奔赴这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与这只猛兽展开了一场生死大决战!!!堵决口、扛沙包、战洪水、救百姓……军旗飘飘,军徽闪闪,绿色的迷彩就是生命的希望!面对肆虐的洪水,更显出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英雄本色。

  三、学习2——5自然段

  导语:多么感人的影片呀!文中描写的战场更是令人胆战心惊,现在,就让我们走上战场,走近英雄,感受子弟兵的英雄本色。

  (定格——走上战场,走进英雄)请同学们拿起笔,自己读课文2、3、4、5、小节,找出让自己感动的句子或段落,把自己的体会简单写在旁边。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同位交流自己感动的语句,交流自己的体会。

  现在谁愿意第一个谈谈自己感动的地方?(以学定教)

  第一板块学情预设:

  第二自然段——

  ▲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追问:他们全然不顾,他们不顾什么他们顾不上——顾不上——顾不上——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因为他们知道,保住了大堤,就意味着保住了——学生答(板书——保住大堤)

  凭着钢铁般的意志,战士们以铮铮铁骨、以血肉之躯保住了大堤。在那鏖战的几个小时里,战士们付出了多少代价,我们从那累累的伤痕里我们读到的是官兵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让我们用敬佩的语气读好这几句话。

  ▲“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体会到子弟兵救援神速)

  “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体会子弟兵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与人民心连心的本质。)

  指导朗读。体会战士们的心情,把自己的感受送到句子中读一读。

  “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

  第二板块预设:

  第四自然段:抓“来不及”,体会黄小文受伤的情况下的英勇表现,尤其是他一连串的动作,更能看出他轻伤不下火线的铮铮铁汉的本色。

  为了保住大堤,制服洪魔,我们的子弟兵献出的不止是鲜血,甚至是年轻的生命。(放映影片李向群牺牲片断)

  无论是身居高位的将军,还是普通士兵,他们个个都像黄小文、李向群一样勇敢

  第三板块设计:

  “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飞向……,飞向……。”(体会到群众正在危险中,战士们迫不及待地进行营救。)

  “……”(体会到子弟兵救人的事例数不胜数。)

  “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体会到子弟兵急人民所急,把生的希望留给人民,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他们无愧于“军旗”、“军徽”,他们不愧是人民子弟兵。)

  “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向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体会到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高度信任,突出反映军民鱼水情。)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导语:为了保住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子弟兵奋不顾身,舍生忘死,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他们是人民的子弟兵。)他们心中装着祖国和人民。怀着这种爱,他们用铮铮铁骨、血肉之躯打赢了这场—指课题学生齐读——大江保卫战。

  作为这场大决战的见证者,(出示——大江,永远……铭记着……)齐读。

  事件就是历史,瞬间就是永恒,让我们充满激情的再读一遍,把大决战铭记心中。

  五、走出战场,掩卷深思

  有人说英勇是奋不顾身,是舍生忘死。但我们的子弟兵却有自己的回答。英勇是万分危急关头,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

  英勇是——

  请你用一句话,说说你对英勇的理解。接龙读话

  其实,子弟兵的英勇不止是表现在大江保卫战中,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只要是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哪里有危险,他们就出现在那里。他们为祖国和人民随时准备流血牺牲。他们永远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是我们的保护神!(下课)

《大江保卫战》中的智慧火花 篇11

  作者:梅垛中心小学 朱志林    转贴自:梅垛中心小学    点击数:156

  一、复习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大江保卫战》。(生:齐读课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这场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中,战士们主要做了哪两个方面的事情?

  生回答,师板书:大堤抢险、勇救群众

  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第一小节,谁来读读,把我们带进那暴雨成灾的1998年的夏天。

  指名读 :1998年的夏天。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师范读:“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你能读得更急一些吗?)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他们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

  师:读得真好,听了你的朗读,同学们肯定感受到了当时灾情的万分危急。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齐读一遍,一起感受一下那百年未遇的特大洪灾。(生齐读)

  二、学习2—4自然段

  师:在这场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中,涌现了无数的感人肺腑的场面,我们先来看一看九江赛城湖大堤上抢险的场面。请同学们浏览一下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哪一个词最能表现出当时大堤抢险场面的惊险。找到了,用笔圈出来。(生浏览找词,师巡视。)

  师:你说说,你找的哪个词?

  生:惊心动魄

  师: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同意

  板书:惊心动魄

  师:“惊心动魄”是什么意思?(学生无人举手)

  师指板书,边说边用箭头标示:“惊心动魄”就是“惊动心魄”。

  师:心是——

  生:心灵

  师:魄是——

  生:魂魄,人的灵魂

  生:惊心动魄就是使人的心灵震惊,灵魂受到震撼。

  师:请同学们认真默读第二小节,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情景,看看哪些句子最让你惊心动魄,用笔画下来。在旁边的空白处写下你的感受,体会。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简短的话。(生默读、思考、批注,师巡视。)

  师:都读好了,谁来说说,哪儿最让你惊心动魄。(指名)你先读句子,如果你读出了你内心的惊心动魄,你的回答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了。

  生: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师:战士们肩上可是一百多斤的沙包,读得再沉重点。)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师:索性是什么意思?生:干脆。师:你再读读,干脆点!)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师:读得真好。战士们“扛沙包”这部分让你惊心动魄,是吗?

  生:是的。

  师:你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读了这些句子惊心动魄?

  生:战士们为了行走方便快捷,干脆把鞋子脱了,赤脚奔跑,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也全然不顾。

  师:你再读读,读出你的惊心动魄。

  师:就这句话还有谁有话要说吗?指名说。

  师:你是怎样理解“穿梭”的。这里穿梭形容什么?

  生:形容跑的速度很快。

  师:嶙峋是什么意思?(生无语)嶙峋的片石是什么意思?割破了脚趾的片石,是什么片石?

  生:锋利的片石。

  师: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奔跑,他们苦不苦,累不累?

  生:苦!累!

  师:你们惊心动魄吗?(生:惊心动魄)更让人惊心动魄的是战士们为了行走方便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也全然不顾。

  师:嶙峋的片石把战士们的双脚割得鲜血淋漓,可他们全然不顾,课文中就给我们介绍了一位为保住大堤全然不顾的铮铮铁汉,他是谁呀?一起说。(生:黄晓文)谁来读读黄晓文的感人事迹。(在读的过程中,指导读好故事。)

  师:(指名)听了这个故事,你能告诉大家此时你心里的感受吗?

  生:感动。

  师:你的表情也告诉我们,此时你很感动,能说说为什么吗?

  师:同学们,铁钉扎进脚底,嶙峋的片石把脚割得鲜血淋漓,难道他们就不疼了吗?(生:“疼!”)战士们和我们一样,也是血肉之躯,他们也有知觉。可他们全然不顾,因为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齐读:“大堤,保住大堤!” )

  师: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我们的感动、我们的震撼再读读这几句话。再一次感受一下我们顽强的战士、英勇的战士。(生齐读)

  师:(静静地走到一生面前。 )我想请你说说你读了第二节哪个部分觉得惊心动魄。

  生:“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到:‘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

  师:你的朗读已经让我们惊心动魄了。说说你的惊心动魄。

  生:战士们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

  师:这墙是砖头砌的吗?是沙包垒的吗?

  生:是战士们的血肉之躯筑成的。

  师:战士们用自己的身体阻挡肆虐的洪水,你惊心动魄吗?

  生:惊心动魄!

  师:“奋然”可以换个什么词?

  生:奋不顾身。

  师:战士们有生命的危险吗?

  生:有 !

  师:你怎么认为的?

  生:(师:当时情况怎样?)“狂风卷着巨浪,猛烈的撕扯堤岸。”说明当时雨大、风狂、浪大。人跳下去很可能被洪水冲走,被巨浪吞没。

  师、生:战士们奋然跳入水中,也许这一跳,就会被急流冲走 ;也许这一跳就会被巨浪吞没 ;也许这一跳就再也见不到自己的亲人了 ;再也不能回到自己温馨的家里了;也许这一跳,孩子失去了父亲;也许这一跳,母亲再也见不到自己心爱的儿子了……

  师:但是战士们义无反顾,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因为在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大堤,保住大堤!)

  师:他们顾的大堤,他们心中装的是大堤后面千千万万的老百姓。

  师:就这句话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生无语)

  师范读:战士们高声喊到:“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

  师:狂风、暴雨、巨浪会为战士们呐喊、助威、加油吗?(学生自由说,冻到位)

  师:面对肆虐的洪水,战士们这一声声高喊,喊出的到底是什么?

  生:战士们的坚强、不怕牺牲。

  生:面对困难、危险的勇敢无畏。

  生:喊出的是战士们对困难的蔑视。

  生:乐观精神。

  师:面对洪水,战士们随时都可能失去自己的生命,但他们仍然如此的乐观,难道不让人惊心动魄吗?大家一齐读读这句话,读出战士们的壮志豪情,读出他们的英雄气概。(生齐读。)

  师:还有吗?还有谁来说说你心中的惊心动魄?

  生:“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官兵们浑身上下的累累伤痕让我惊心动魄。

  师:“鏖战”是什么意思?猜猜看。(生无语)

  师:你再读读这句话。

  生:鏖战就是激烈的战斗,残酷的战斗。

  师:从哪儿可以看出这是一场鏖战?

  生:从战士们浑身上下的累累伤痕。

  生:从官兵们被割得鲜血淋漓的双脚。

  生:从黄连长被铁钉扎伤后又爬上大堤。

  ……

  师: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谁来读读这句话,用你的感动,感染我们每一个人。(指名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老师心在颤抖,你读得太令人感动了,大家一齐读读。(生齐读)

  师:官兵们大堤抢险的场面惊心动魄,作者写得惊心动魄,你们体会到了惊心动魄,能不能读出你的惊心动魄?(生:能!)先练练,马上我请人读。(生练读后,指名读,学生读得声情并茂。)

  四、学习第五小节

  师:面对肆虐的洪水,战士除了保护大堤,还要抢救遇险的人民群众。(谁来读读第五小节)

  生:“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飘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晃晃的电杆。”

  师:这句话连用了三个“飞向”,战士们驾驶的是冲锋舟,是船,假如用“驶向”不是更恰当吗?

  生:速度快,所以用飞向。

  师:有道理。

  师:你说说看。(指名,生无语。)

  师:被困的群众危险吗?

  生:危险。

  师:他们身陷险境,心里急不急?

  生:急!

  师:但此时有人比他们更急,他们是谁呀?

  生:战士们。

  师:是的,此时时间意味着生命。用哪个词更好?

  生:飞向。

  师:你再读读第一句话。

  师:谁来读的比他更急!(生读)

  师:谁接着读?

  生:在安造垸,他们救出了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的幼儿园老师周运兰;在洲湾,他们给攀上树梢等待了近九个小时的小江珊以生的希望……

  师:句子比较长,要注意停顿。“……”省略了什么?

  生:战士们救人的事例太多了。

  师:谁接着读?

  生:“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大救星。”

  师:从这两句话中你读出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生:战士们勇敢,面对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人民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

  生:为抢救群众不畏艰险,舍生忘死。

  生:人民群众信任战士们。

  师:谁来读读这两句话,读出战士们的勇敢,读出人民群众的信任。(指名读)

  五、学习第六自然段

  师:“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这样英勇的人民子弟兵,人民会忘记他们吗?(指名读)

  师:“铭记”是什么意思?板书:铭记

  生:记住。

  师:“铭”是什么意思?

  生:铭刻。

  师:铭刻在哪里?

  生:铭刻在心里。

  师:铭刻在心,能忘记吗?

  生:不能。

  师:铭记就是永远不会忘记。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小江珊,你会永远铭记着——

  生:我会永远铭记:1998年的夏天,我在洪水中等待了近九个小时,是人民子弟兵救了我,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师:你就是周运兰老师,你会永远铭记着——

  生:我会永远铭记:1998年的夏天,我在灭顶的房屋上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是人民子弟兵冒着生命危险挽救我的生命。

  师:同学们,我们学了这篇课文,我们永远铭记——

  生:我会永远铭记着:在九江赛城湖的大堤上,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也全然不顾。

  生:我会永远铭记:“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

  生:我会永远铭记:黄晓文脚被铁钉扎伤,他只是简单包扎了一下,又忍着剧痛爬上大堤。

  ……

  师:是的,没有谁会忘记,也不能忘记。大家齐读最后一小节,让这些铮铮铁汉——英勇的人民子弟兵,永远定格在我们的心中!

  生齐读,下课。

  本资源转载于网络。

  使用本站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大江保卫战》中的智慧火花 篇12

  作者:亚亚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80

  《大江保卫战》教学谈

  亚亚 发表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好!

  今天我执教的是江苏省编教材12册第8课《大江保卫战》。下面,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教学本课的一些思索。

  《大江保卫战》这篇课文真实的记叙了1998年解放军几十万官兵英勇抗洪的动人情景。是一幅融情、理于一体的文章。课文可分为三个版块:险情危急、保卫大堤、救护群众。作为教师或许对1998年的那场世纪洪水,还可说记忆犹新,读着文章,那些解放军官兵与洪魔奋战的镜头便会重现在脑中,便会激起心中的情感。但是学生没有这种情感体验,而且,这是一篇简洁的通讯报道,如果仅用常规的教学手段,就难以让学生仅仅依靠文本实现情景的再现,从而完全投入进去,进而影响理解的深度。那么,如何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呢?针对本文的特点和新课程标准:“通过阅读加深感悟”的要求,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运用各种手段,通过激励、点拨、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深刻体会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大堤和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课堂上我努力指导学生经历如下的情感体验。

  一、怦然心动,以情激情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身,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课一开始我就播放了当年长江流域洪水肆虐的场面,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境,有力地渲染了课堂气氛。无需多言,立刻就使学生感受到了情势的危急,激起了学生的情感,唤起他们探究的欲望,使之怦然心动。

  接着,录像停止,我便深情并茂的引导他们诵读课文第1自然段中的部分语句。由于先前的实况录像已经扣动了他们的心弦,再加上激昂的叙述,很容易就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们的意念很快走向了文本,走向了98,走进了那令人心惊肉跳的现场,课堂上学生的诵读明显的让人感觉到洪水的疯狂,情况的紧急,为下文“险中见英雄”做好了情感的铺垫。

  二、情动辞发,以读激情

  保卫大堤与保护群众是本文两大动人的场景,其中第2自然段是场面描写,第4自然段是典型事例描写。在教学这两部分时,考虑到六年级的学生已有了较强的学习能力,于是我给了他们较大的学习空间,让其自读2——6小节,找出最令自己感动的场景,并划出有关语句细细品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读着课文,脑中便会自觉不自觉地想象文本所反映的一些画面,此时让他们互相交流一下,理清思绪,是让其在读与思中充分的获得文本信息,这便是文本向“主体”的流动,是用文本去感动学生。

  在2、4小节的处理上,我将第4小节作为第2小节,官兵们奋不顾身运沙包的一个补充,这是因为,我细细品读了文章,翻阅了大量当年抗洪的资料后,感觉第2小节中“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还远远不能表现战士们遇到的艰辛与困难,而黄晓文连长的典型事迹正好是一个有力的补充,不仅是内容的补充,也是情感的补充。学生在感动的状态下,思维和情感积极活动,所有的积累都被激活,这样就对文本继续进行补充,产生出新的信息,在交流了一些搜集的事例后,原有的认识更加“有血有肉”,便能更深刻的体会到官兵们运沙包的不易与艰难。这时学生是用自己的创造进一步感动自己。于是,学生在交流中使感动升级,并通过“言”与“声”尽情抒发了自己的感情。此时此刻我再让学生观看录像。通过播放解放军抗洪录像,以声和形再现当年气壮山河的长江保卫战。学生亲眼看到了人民子弟兵在汹涌的激流中,怎样与洪水搏斗,怎样在泥水中抢运沙包,怎样为了保住大堤日夜奋战甚至牺牲生命的英勇壮举,不由自主的受到感染和教育,形象地体验到了人民子弟兵那种大无畏的精神。学生的感情本已在心中激荡,此时情感的闸门一开,感动便倾泻而出。

  在教学保护群众一段时,我也是借助学生已有信息的积累,去再现官兵们在湍急的水流中救人的艰难与危险。然后,通过激情引读使感动升华。

  当学生的感动达到一定程度时,他们的思维与感情已完全贯通,一触即发,但凭借已有语言积累表达自己的激昂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有难度的,因为“所有的语言此时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因而,最好的方式是“以读代讲”:让学生尽情地诵读,让激情在读书中飞扬。此刻学生朗读文章,就会将文中的语言与录像中的一个个镜头联系起来,这样文本所包含的信息便通过录像这一中介再一次传递给了学生,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又看到了那震撼人心的场面、那一个个高大的形象,因而他们的读书是投入的,是声情并茂的。

  同时第5自然段也是课后要求背诵的一段。课上我便让学生尝试着背诵三个飞向组成的排比句,情动词发,学生很容易便有感情地背诵了出来。

  总之,在这堂课上,我注意了通过体验锻炼学生读的能力、背的能力以及信息处理等多种能力,并且注意通过激励、点拨,引导学生朗读,加深学生感悟。不当之处还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

  本资源转载于网络。

  使用本站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大江保卫战》中的智慧火花 篇13

  《大江保卫战》是一篇通讯,背景广阔,人物众多,充满战斗气息,课文浓墨重彩地描述人民解放军官兵在大江保卫战中的惊心动魄的场面、铮铮铁汉的英雄本色和感人事迹,表现了人民子弟兵同心协力、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惊心动魄”、“闪烁”造句。

  3、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阅读赏析,理解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从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会解放军战士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借助媒体感知灾情

  同学们,20__年的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的大地震牵动了亿万人的心。这是我国遇到的一场大灾难。但在灾难面前,我们民族所表现出来的,是顽强的精神、坚强的意志以及众志成城抗震的决心。但你们知道吗?在1998年的夏天,我们也曾遭遇相类似的灾难。

  媒体播放《惊涛骇浪》电影片断,感知98洪灾。

  看着这波涛滚滚的洪水,你想到了哪些成语?(汹涌澎湃、一泻千里、惊涛骇浪、惊涛拍岸、排山倒海、万马奔腾、浊浪排空……)

  同学们,长江中下游地区低出高洪水位几米,甚至十几米。如果决堤了,人民的生命和国家的财产将受到很大的损失。你能通过朗读来告诉大家灾情的危急吗?试一试指名读、评价(紧张吗?再紧张些!)(情况万分危急)

  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此时此刻,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胜利!所以,几十万解放军官兵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一场气壮山河的[读题目:大江保卫战],他们将与洪魔进行殊死博斗,进行一场惊心动魄的[读题目:大江保卫战]。

  (抗洪抢险,学生没有情感体会,对他们来说十分陌生、遥远。因此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情境,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十分可行。课堂上老师播放了影片《大江保卫战》的片段,和孩子一起回顾98年长江奔腾、肆虐的洪水中,解放军战士抢险的场面,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走进文本探究的欲望。同时,在课上,运用媒体播放战士用血肉之躯筑起人墙、战士们伤痕累累的手、肩,战士们解救一些受灾群众的图片,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震惊,唤起内心的情感。)

  二、走入文本感悟真情

  同学们课前都预习了课文,我想问你们都读了几遍?(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是个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希望你能坚持)。下面老师请六个同学读读课文。(学生单独读1——4段)

  古人读书讲究正襟危坐,凝神定气,这对身心健康很有好处。同学们读书,书应端置于你的正前方,你的身体应是松弛的,头略向下偏,双手自然平放于书的两旁,身体离书桌应保持一拳头的距离。让我们有这种读书方法,读读课文的5——6自然段吧!

  看来同学们预习得不错,课文中有这些词语需要注意的:注意读准“崩塌” “一绺” “电杆”等词语

  谁能告诉老师,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哪些自然段是写抢险护堤?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救人的呢?

  过渡:这场百年不遇的大水患,牵动了数亿万人的心。在这场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中,我们看到面对肆虐的洪水,人民子弟兵所表现出的铮铮铁汉形象。

  (一)精读课文赏群英图

  浏览一下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哪些句子中表现出解放军战士抢时间护大堤的?找到了,用笔圈出来。在旁边的空白处写下你的感受,体会。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简短的话。(生默读、思考、批注,师巡视。)(出示本段内容)

  ⑴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体会、朗读。

  (2)“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

  扛沙包来回穿梭的劳累他们全然不顾,脚趾割破了他们也全然不顾,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大堤,保住大堤”。人民战士为人民,正是这钢铁般的意志坚定了他们的信念,那就是“大堤,保住大堤”。

  狂风猛烈地撕打着堤岸,眼看大堤就快保不住了,战士们,怎么办?“他们一个个愤然跳入水中” (出示人墙课件)

  这就是坚不可催的钢铁人墙呀!那你们愿意加入这人墙中来吗?同学们站起来。“战士们,狂风来了,怕不怕?暴雨来了怕不怕?巨浪来了怕不怕?”好,英勇的战士们,让我们高声呼喊“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

  (3)“经过几个……伤痕累累”

  伤痕累累,看到这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同学们,老师把这感人的画面带来了,请看(出示画面)

  看到这一双双伤痕累累的双手,有没有鼻子一酸,眼眶一热?此时,你最想说什么?

  千言万语无法表达我们的心情,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心中的感受吧。

  学完了这几处感人的句子,同学们你们想用什么词语或句子来形容大堤抢险这悲壮场面。

  引出对联下半部分。老师想说的是这真是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

  齐读这副对联。这副对联就是在文章的最后一段,这也是作者发出的赞叹。

  谁来把最后一段话读好。

  (让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品味,当学生的感动达到一定程度时,他们的思维和情感已完全贯通,一触即发,凭借已有的语言积累,表达自己的激昂的情感,让激情在读书中飞扬,从而使战士们的英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深深地扎下根。)

  (二)精读课文悟铁汉情

  过渡:如果说刚才描写的是一组抗洪抢险的群英图,那第4自然段就是对连长黄晓文的大特写。

  1.学生自学第4自然段。

  2.全班交流。

  (1)指名读描写黄晓文语言动作的句子。体会铁汉本色。

  (2)齐读感悟“铮铮铁汉”情。

  3.从黄晓文身上,我们感受到了铮铮铁汉的本色,像黄晓文这样的战士仅仅是一个吗?从文中哪儿看得出来?指名读。你还知道哪些抗洪英雄的故事?

  所以文中说:“在那几十个难忘……事迹啊!”(齐读)

  (三)精读课文品鱼水情

  过渡:面对肆虐的洪水,战士除了保护大堤,还要抢救遇险的人民群众。

  1.请同学们轻声朗读第五自然段,看看战士们的身影都出现在什么地方

  2.交流:(依次朗读体会)

  ⑴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欲坠的电杆。

  为什么用飞向?你从中体会到什么?通过朗读表现出来。齐读。

  ⑵从你们的朗读中,我听出来了,战士们在迫不及待地营救受灾的群众。在安造垸,(指名接读)他们救出了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的幼儿园老师周运兰;在簰洲湾(指名接读),他们给攀上树梢等待了近九个小时的小江珊以生的希望……

  他们救出的又仅仅是周运兰、小江珊吗?(不!)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课件展示救援群众的场面。

  ⑶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

  指名读,你读懂了什么?

  齐读感悟。

  人民子弟兵总是出现在最危急的关头,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

  ⑷滔滔洪水中的群众,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

  指名读。

  齐读“哪里……就……”。

  你们不光读懂了这句话,更读懂了子弟兵们内心的情怀

  三、欣赏赞歌升华感情

  师:“铭记”是什么意思?板书:铭记

  生:记住。

  师:“铭”是什么意思?

  生:铭刻。

  师:铭刻在哪里?

  生:铭刻在心里。

  师:铭刻在心,能忘记吗?

  生:不能。

  师:铭记就是永远不会忘记。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小江珊,你会永远铭记着——

  生:我会永远铭记:1998年的夏天,我在洪水中等待了近九个小时,是人民子弟兵救了我,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师:你就是周运兰老师,你会永远铭记着——

  生:我会永远铭记:1998年的夏天,我在灭顶的房屋上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是人民子弟兵冒着生命危险挽救我的生命。

  师:同学们,我们学了这篇课文,我们永远铭记——

  生:我会永远铭记着:在九江赛城湖的大堤上,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的身影。

  生:我会永远铭记:他们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

  生:我会永远铭记:黄晓文脚被铁钉扎伤,他只是简单包扎了一下,又忍着剧痛爬上大堤。

  ……

  师:让我们饱含深情地再读最后一节,记住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

  生:读书

  师:是的,没有谁会忘记,也不能忘记。在抗洪救灾面前,子弟兵们流血奉献;20__年的雪灾面前,子弟兵们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甚至献出年轻的生命。他们不愧为祖国的钢铁长城,让我们全体起立,向他们表示永远的致敬!(媒体出示:簰洲湾清明为烈士扫墓的图片学生行少先队队礼)

  师:虽然我们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是我们知道他们为了谁。今天,让我们再次聆听祖海的这首歌,让这些英雄在我们的心中永远定格!(媒体出示歌曲)

  (教学结束时,教师让学生谈学完这一课记住了什么,因为有了前面学习的铺垫,学生的回答精彩无限,最后教师播放歌曲《为了谁》,让学生边听音乐,边看画面,学生满怀感动的欣赏歌曲,情不自禁地一起跟着唱,在动人心弦的音乐声中,教师结束了这一课的教学。)

  师:课后搜集98抗洪资料,在班级交流。

《大江保卫战》中的智慧火花 篇14

  作者:杨晓冬

  教材简析: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学习生字新词,会用“惊心动魄”造句。

  3、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阅读赏析,理解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三个富有典型意义的材料,叙议结合,以情动人,从三个不同侧面体会人民子弟兵的英雄本色。

  课前准备:

  1、歌曲《为了谁》

  2、收集抗洪抢险的有关感人资料。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通过朗读短句训练,感受长江遇特大洪水时万分危急的形势。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揭示课题

  1、播放歌曲《为了谁》,进入情景

  2、揭示课题,简介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理解自己不懂的字词

  (1)字词:兼 嶙 峋 虐 坠 烁

  (2)词义:

  a、日夜兼程

  b、惊心动魄

  c、铮铮铁汉

  d、摇摇欲坠

  e、劈波斩浪

  f、嶙峋

  2、思考分段,理清脉络

  第一段(1)长江遭遇特大洪水,人民子弟兵打响了大江保卫战。

  第二段(2—50)部队官兵在与恶浪的决战中表现神勇,涌现出了许多动人事迹。

  第三段(6)人民子弟兵的精神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

  三、学习第三段

  1、范读第一段

  2、这一段写了几层意思?(灾情危急,奔赴战场)

  3、画出反映灾情危急的语句。

  4、第一层的句子较多地使用了短句,词组,感叹号,为什么?并指导朗读。

  (1)连用“!”醒目地表示水情的异常严重和情况的十万火急。

  (2)短句、词组等形式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交代了背景,把读者一下子就带入了那非常情况之中。

  (3)朗读时声调要高亢,语速要加快。

  5、画出子弟兵奔赴战场的词语,读出英雄气概。

  四、指导书写。

  1、肩:“月”的首笔为竖,而不是撇。

  2、嶙:右下部不是“牛”

  3、坠:上部的“人”要写得开些。

  五、课堂作业 

  1、看拼音写词语

  lin xun kuai jie xiong yong ri ye jian cheng

  ( ) ( ) ( ) ( )

  shi ji bao nu shan shuo pi bo zhan lang

  ( ) ( ) ( ) ( )

  2、在文中摘抄含有“惊心动魄”和“闪烁”的句子,并各造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