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董大》教学设计

2023-11-30

《别董大》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古诗三首之《别董大》

  学习目标

  1、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

  3、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感受诗境。

  1、播放歌曲《送别》。(板书:别)

  2、送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古人就把这种种别离的愁思化作了一句句真情的诗。

  3、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送别诗,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唐朝,和著名诗人高适一起去送一位好朋友。知道他的好友叫什么吗?(补板书:董大)

  4、请大家翻开课本,自己小声地读读古诗,把它读正确、读通顺了。

  5、指名读,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6、通过自学,你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什么?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请大家再次回到课本,借助注释,看看能不能自己读懂诗句。

  2、你读懂了哪句诗,你就说哪一句。

  3、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4、品读前两句。师:诗人是在怎样的环境下送别好朋友的呢?

  (1)指名读前两句诗并说理解。

  (2)你从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什么?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3)指导感情朗读这前两句诗。读出自己的理解。(结合教师范读)

  5、品读后两句

  (1)指名读。

  (2)听了这样的话语,董大还继续陷入无边无际的忧愁之中吗?

  (3)从这真情的话语中,你体会高适对董大的鼓励了吗?高适会对董大怎么说。

  6、感受着这样一番肺腑之言,此时此刻,你能想象得到董大又会对诗人高适说些什么呢?

  7、是啊,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失落,都会有悲哀。所以:

  假如生活中你的好朋友遇到了挫折,我们可以对他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8、背诵古诗。感受着这对朋友的深情,我们心潮澎湃。现在你能把这首诗背下来么?

  三、对比参读,感悟诗蕴。

  1、生比较,指名汇报。

  2、汇报交流。

  板书设计

  别董大

  白日熏,天色昏黄

  莫愁,不要发愁

《别董大》教学设计 篇2

  一、 作品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二、 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文思想的培养。”“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积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评价、研读赏析。本课旨在古诗教学中尝试主题性阅读,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揣摩,让学生对古诗的情感体验更为厚实。塑造学生完美人格,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

  三、教学目标

  (1) 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咀嚼和揣摩重点诗句的情味,体验诗人流露出的感情。

  (2)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参读中,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悟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

  四、教学时数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言

  同学们,人生会常常碰到不如意的事情,你自己在学习上或生活中有过失败的经历吗?面对失败,你当时又是抱着怎样的态度呢?

  (请学生略说)

  是啊!面对困境,有的人怀着一种忧伤,把失望和气馁刻在了人生的底片上,而有的人接纳失败却像捧起一本书,倾注一种自信和智慧的目光去阅读,而后去创造一种新的生活。唐代诗人高适曾这样劝慰朋友——“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啊!下面让我们欣赏高适的《别董大》。(板书课题)

  (二)研读与赏析

  1、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别董大》这首诗,看看在这首诗中,到底是什么感动了你?(出示古诗《别董大》,学生自由反复诵读全诗)

  2、通过刚才的读,大家已经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

  (1)写的是谁在哪里送别谁?

  (明确:高适在塞外送别董大)

  (2)高适?高适是谁?

  (明确:高适是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tiǎo),今天的河北省景县人。因为官至散骑常侍,所以又称高常侍。他的诗大多反映边塞生活,诗情奔放。作品集为《高常侍集》。)

  (3)董大?多奇怪的名字啊?谁能说说呢?

  (明确: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4)我记得这样的称呼在王维的一首古诗中也出现过?(见机点拔:那首诗是“渭城朝雨浥轻尘……”)

  (5)这首诗是《送元二使安西》,这里的“元二”就是?

  (明确: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称他为——元二。)

  3、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当时分别时的环境。

  (1)读了诗以后,你了解到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分别的?看图,想象一下,此情此景,你的感受如何?(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荒寒凄凉。)(板书:荒寒凄凉的环境)。

  (2)现在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古诗的前两句,读一读。(请学生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失意流落,好友分别,本身就是人生两大憾事,而天空亦不作美呀,细细读读前两句,你觉得那些景物最能反衬出当时的心情的?你能来把它划出来吗?

  (明确: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3)黄云?白云、乌云大家听得多了,这里怎么是黄云?你读读诗,猜猜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点拔: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

  (4)读这句诗,突出“千里”;再读这句诗,突出“曛”。个别试读,男生试读,女生试读,全班试读。

  (5)同学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你注意到这只大雁了吗?

  大雁在这样的环境中奋力高飞(读重音),它会怎么想,对自己会怎么说?诗人高适也看到了这只雁,他又有什么想法,又有什么感触呢?

  (学生说)

  (是啊!这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如何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它不仅仅是在对董大说,其实也在对自己说。

  同学们,要知道诗人怀才不遇,将近有30年啊,直到50岁才得了一个“有道科”的官衔。他在困境面前是多么自信,多么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我想这就是高适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正是这首诗广为传诵的原因所在吧!)

  4、后两句是高适在临行前对董大说的赠言。

  (1)你能从诗中找到根据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是高适对董大说的?

  (明确:是从“君”字中看出的,因为“君”在诗中就是您,指董大。)

  (2)好友分别,难分难舍,董大的心情一定糟糕到了极点了,而真正的朋友这时候最应该怎么办?

  (3)读一读,看诗人是怎样劝慰朋友的?

  (4)这两句中哪些词表现出了安慰与鼓励?

  (5)如果你是董大,你会说一些什么呢?(小组说说)

  (6)感情升华: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中得到什么启迪?

  学生自由讨论赏析

  (董大是个人才,但暂时无人赏识,只要他不沉沦,不灰心,振作起来,他就会走出一条阳光大道来的。让我们祝福他吧。那样凄苦难耐的黄昏,诗人却能勃发出如此昂扬的豪情来,确实让人佩服。)(板书:豪情昂扬)

  (学生读——全班读、男生读、女生读、再全班读)

  (三)对比参读,感悟诗蕴

  是啊,人生自古伤离别。送别主题的古诗我们学过的还有很多,老师今天随手也抄了几首,与大家共同欣赏。(出示古诗:《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看看这些古诗之间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1、学生比较,指名汇报。

  2、同是送别之诗,这些诗又各有什么特色?自己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3、汇报交流。

  4、小结:这些古诗,同是写对好友的别情,然而描写的景物不同,抒发的情感也不同。这些诗中,有的以歌相送,有的以目相送,有的以酒相送,有的以话相送,说到底诗人是以什么相送?

  六、 小结:

  古诗词是一尊巨大的,丰富的宝库,可以通过它们穿越时空,了解当时的人事,感受诗人的情怀,学习做人的道理。课下应主大量阅读。

  七、板书设计

  别董大

  唐代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荒寒 凄凉 真挚 深厚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豪情 昂扬

《别董大》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古诗三首之《别董大》。

  【教学理念】设计古诗主题教学,运用诗意语文的构建策略,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与自我的心灵对话。

  【学习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感受诗境。

  1、播放歌曲《送别》。师诵读: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是近代著名学者李叔同先生的一首送别之词,从这个旋律之中我们感受着作者浓浓的别愁离绪。(板书:别)

  2、送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现在有汽车、飞机等发达的交通工具,便捷的通讯方式,但是在古代,因为交通的不方便,所以一旦分离,要想再见上一面就很难了,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于是,古人就把这种种别离的愁思化作了一句句真情的诗。

  3、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送别诗,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唐朝,和著名诗人高适一起去送一位好朋友。知道他的好友叫什么吗?(补板书:董大)

  4、请大家翻开课本,自己小声地读读古诗,把它读正确、读通顺了。

  5、指名读,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6、通过自学,你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什么?

  (汇报交流,师生共同补充介绍这是高适写给董大的一首送别诗。董大名叫董庭兰,因为在家居老大,所以又叫董大。董大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琴手,可是当时举国上下却盛行胡乐,能欣赏古琴的人并不多。董大倍受冷落,感到心灰意冷,觉得京城再也无法呆下去了,便决定离开。也就在这样的情形下,他碰到好朋友高适。)

  过渡:高适又是如何为失意落魄的好友董大送行的呢?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请大家再次回到课本,借助注释,看看能不能自己读懂诗句。

  2、你读懂了哪句诗,你就说哪一句。

  (教师抓住以下重点词点拨:第一句的“曛” ,第三句的“知己”,第四句的“君”。)

  3、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4、品读前两句。师:诗人是在怎样的环境下送别好朋友的呢?

  (1)指名读前两句诗并说理解。

  (2)你从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什么?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通过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发现理解这两句诗中涉及到的一些景物——黄云、白日、北风、雁、雪。顺势点到古诗词中的借景抒情——这昏黄一片的天地,这寒冷凄清的境地,就好像是董大遭遇的困难挫折。)

  (3)指导感情朗读这前两句诗。读出自己的理解。(结合教师范读)

  (4)是啊,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此情此景,你注意到那奋力高飞的大雁了吗?它又有何感受呢?

  5、品读后两句。在董大的心里,自己就好像是被北风和大雪包围着的孤独的大雁。面对遭受挫折、怀才不遇的好友董大,诗人高适又是如何安慰他的呢?

  (1)指名读。

  (2)听了这样的话语,董大还继续陷入无边无际的忧愁之中吗?这句话有何神奇的的力量,竟然能让处于抑郁悲伤之中的董大精神抖擞地踏上别途呢?

  (3)从这真情的话语中,你体会高适对董大的鼓励了吗?高适会对董大怎么说。

  (学生自由表达,充实后两句诗的内涵。)

  (4)说得多好,说得多轻松啊!同学们,可是你们毕竟不是高适,很难体会到他的苦衷阿!(师生补充:好友董大受到冷落,高适送别他,可这时也正是诗人自己失意落魄的时候啊!高适一生无人赏识近30年。这时的高适也到处流浪,陷入贫*的境地之中。《别董大》共有两首,他在第一首中写道:“丈夫贫*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一个穷困潦倒到连买酒的钱都没有的人,在困境面前依然是那么自信,那么乐观!他在鼓励好友董大,同时也在——鼓励着自己!)

  (5)面对即将远行的董大,诗人充满深情地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面对即将远行的董大,诗人满怀豪气地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面对渐渐消失在茫茫风沙之中的好友董大,诗人依然在心底祝福,依然在心底高声呐喊——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6、感受着这样一番肺腑之言,此时此刻,你能想象得到董大又会对诗人高适说些什么呢?

  7、是啊,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失落,都会有悲哀。所以:

  假如生活中你的好朋友遇到了挫折,我们可以对他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当我们遭受挫折、满怀忧愁时,我们也可以对自己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当我们无处施展自己的才情、伤心落魄时,我们依然会对自己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8、背诵古诗。感受着这对朋友的深情,我们心潮澎湃。现在你能把这首诗背下来么?

  (生试背,齐背。提醒注意诵读的节奏与韵律。)

  三、对比参读,感悟诗蕴。

  是啊,人生自古伤离别。送别主题的古诗我们学过的还有很多,老师今天随手也抄了几首,与大家共同欣赏。(出示古诗:《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看看这些古诗之间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1、生比较,指名汇报。

  2、同是送别之诗,这些诗又各有什么特色?自己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3、汇报交流。

  4、小结:这些古诗,同是写对好友的别情,然而描写的景物不同,抒发的情感也不同。这些诗中,有的以歌相送,有的以目相送,有的以酒相送,有的以话相送,说到底诗人是以什么相送?

  (板书:以心相送 以情相送)

  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心 ,带着这份情来吟诵这四首送别古诗吧。你最喜欢哪一首,就把这一首读给大家听听。

  (生配乐深情诵读)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本课主要以《别董大》这首诗为主,设计送别诗主题教学。我想,主题不仅是一个“话题”,更是一种意境,一种文化。古往今来,离情别意,让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肝肠寸断,留下了千古传唱的不朽之作。送别,已经不仅作为一种仪式,一个话题,它已经衍生成为一种“送别文化”。我教学的目标,是要引导学生走近这种文化,感受这种文化。今后还要借助教材,尝试望月诗、登高诗、伤春诗、临水诗、悲秋诗等主题诗歌的教学。

  古诗教学尤其应该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同是送别之诗,《赠汪伦》是一曲李白汪伦友谊的赞歌,诗风激情浪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则多了一些绵长与悠远,比起李汪的情意,更显深情;《渭城曲》则如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质朴而优美;《别董大》则一改离别诗的悲切惜别情调,豁达豪爽地劝慰朋友,体现出挚友豪放洒脱的情怀。引领学生欣赏其中蕴含的别具一格的美,从而使他们兴趣盎然地置身于民族灿烂文化的熔炉之中,从而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别董大》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人所描绘的“景”,所表达的“情”,以及“写景”与“表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别董大》抒发的并非学浓得化不开的离别愁绪,而是满怀豪情,豁达乐观的心境。

  教具准备:课件、小资料。

  一、课件导入、激活思维。

  首先播放一般以先苍凉后激越的音乐为背景的配乐课件,内容为漂泊流浪中的诗人高适送别满怀失落之感的好友――玄宗时最著名的琴手董大的情景。

  师相机以简笔画的形式板书,创设情景,抓住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热情和欲望,达到了了解诗人与诗题《别董大》的目的。进而引出诗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二、小组学习讨论,抓字眼、明诗意。

  诗句流畅明了,内容平中风奇,节奏明快,格调明朗,先让学生借助课件、注释、插图,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想象诗所描绘的画面,抓住重点词语,自主学习,理解诗意。

  多媒体课件出示:

  1、通过眼看,耳听,脑想,心读,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景物?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a:眼前出现一幅荒凉的画面。

  学生b:我眼前出现一幅凄凉的画面。

  ……

  根据问题的讨论,师相机引导。

  2、在这好友将要天各一方之时,他的心情是怎样的?(他指“董大”)

  学生a:他的心情是痛苦的。

  学生b:他的心情是忧伤的。

  师相机引出下句: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让学生讨论:透过诗句,诗人的态度如何呢?

  学生a:诗人是高昂的。

  学生b:是豪迈向上的。

  学生c:是豁达乐观的。

  三、用情朗读,赏析千古名句。

  诗中的前半部分所描绘的是“景”(板书:“景”),用哪些词语能说出这些景物的格调呢?

  a、低沉 b、苍凉 c、沉郁

  诗中的后半部分所描绘的是“情”(板书:“情”),用哪些词能概括诗人此时的心情呢?

  a、昂扬 b、豪迈 c、乐观

  让学生讨论:

  我们应怎样读才能把诗人独特的内心情感体现出来呢?请同学们振奋精神和诗人一起送董大。让学生用各种灵活的方式创造性地去朗读诗,体验诗的意境。(可采用单人读、分组读或竞赛等方式去朗读。)

  四、巧设练习,激励创新。

  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成功与乐趣,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在本诗的学习中,可设计以下练习:

  1、看谁快――幸过三关。

  第一关:我会背。(背诗)

  第二关:我会写。(默写诗)

  第三关:我会说。(说诗)

  2、反馈训练。

  以《别﹡﹡》为题,不限体裁,写给亲人或朋友。练习以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五、小结。

  前路茫茫风沙,有挚友一番激励,董大满怀信心,高适挥手送友远去,这即是诗的魅力,它写出了自然的恶劣、人情的伟大,诉朋友真情。愿大家以后多交这样的朋友,也写出这样的好诗,好文章来。

  六、作业设计。

  1、背诵《别董大》。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所表达的意境。

  板书设计:

  别 董 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

  “景”荒凉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情”豪迈  

  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并背诵。

  2、理解古诗大意。

  3、体会送别诗蕴含的感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对字词的理解与感悟,能够体会故事的意境,读出韵味。

  教学难点:通过字词理解诗意,感悟诗句背后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今天,我们再学一首送别诗,题目是——别董大(板书)。

  t: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s:送别一个叫董大的人。

  t:这里的别当——“送别”讲,董大是一个人名,我们一起来写一遍。

  t:自己把古诗读四遍,前两遍读准确读流利,后两遍试着读出节奏。

  s:自读古诗。

  导学提纲:

  1、自读古诗,借助解释理解古诗。(第一步)

  2、将不明白的字、词勾画出来,同学间讨论。并说说知道了什么?(第二步)

  别董大

  作者: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曛:昏暗。      君:古时对对方的尊称。这里指董大。

  莫:不要。      知己:彼此相互了解而情谊深切的人。

  识:认识,了解。汇报预设:通过自学,你有知道了什么?

  s:我知道天气很冷,下着大雪。

  s:我知道风很大,天昏暗了。

  s:我知道了风很大,吹的大雁很冷。

  t:有了刚才的理解,再来学习肯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ppt: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品读第一句,体会环境恶劣。

  t:谁先来读这两句诗?

  s:读

  t:这句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圈出来?

  s: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t:将这些景物放回诗句中读一读。

  s:读。

  t:细细的品读这些景物能让我们联想到什么样的画面?

  ppt:千里黄云白日曛

  s:好多黄云,天都变暗了。

  s:我看到了黄云把白日都遮盖住了,天就变暗了。

  s:到处都是黄云。

  s:天空中刮起了风,风中有许多沙子。

  ……

  t:就这么半句诗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画面,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将你想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s: 千里黄云白日曛

  t:在其他诗句中接触过“千里”这个词吗?

  ppt: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读)

  s: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t:“千里”在这里什么意思?

  s:面积很广,黄云很多。

  t:那读出他的广与多。

  s:读——千里/黄云/白日曛

  t:这么一句诗,我们就这么读着读着,读出了他背后的画面,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当时董大生活的环境怎样?

  s:不好、很脏、很冷、恶劣……

  t:这样恶劣的环境,怎样读?

  s:再读(千里/黄云/白日曛)

  体会二:天气恶劣

  导读提纲:读“北风吹雁雪纷纷”你联想到了什么画面?

  汇报:

  s:我知道雪下得非常大。(雪纷纷)

  我知道风非常猛。(北风吹)

  我知道这是在冬季,大雁冒雪飞行。

  t: 见到此情此景你内心有什么感受,写一写。

  s:我感受到了寒冷,北风吹。我感受到了大雁很孤独。我感受到雪下得太大了。

  t:你很会分析,体会到了诗人心中的情感。我们把前两句连起来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你们读前四个字,王老师读后三个字。

  st: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ts: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配乐读)

  t:黄云漫天,北风劲吹,大雪纷飞,在这样凄凉的环境中与知己离别,谁能用一个字概括董大此时的心情。

  ppt:学习: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s:愁。

  t:他在愁什么,读读诗,联系一下全诗想一想?ppt

  s:愁没有人认识他。

  s:没有了知己。

  s:离开了家乡和伙伴。

  s:以后的生活……

  t:再读全诗,思考他为什么发愁呢?

  s:因为他可能再也见不到高适了。

  s:因为他可能再也遇不到知己了。

  s:因为他可能再也回不了家了。

  t:这么多的愁交织在心头,真是前途渺茫,人生未卜啊!这似乎是一个不该离别的时刻,这好像是一个不该分别得朋友,但离别终究是要来临的。高适正是看出了董大的忧愁,所以对他说——

  s: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ppt

  t:从这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

  s:高适对董大的鼓励。(读)

  t:再读,你还能读出什么?

  s:高适对董大的安慰。(读)

  s:高适对董大的担心。(读)

  s:高适对董大的祝愿。(读)

  t:董大听到高适送别的话你的心情怎么样,有什么想说的吗?

  s:高兴、有了自信,我一定会好好活下去。

  t:离别时的一句赠言,鼓舞了董大,让他内心充满了自信。所以这句话也成了流传至今的千古绝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t:一首诗,让我们了解了董大坎坷的人生经历,也体会了高适与董大的深情厚谊。在董大即将远行之际我们再次将这首诗送给他。(读)ppt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课堂练习:

  1、《别董大》是______朝,诗人_____ 在为董大送行时写的。

  2、诗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分别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

  3、至今广为流传的送别赠言是:莫愁前路无知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别董大》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的:

  1.借助多媒体,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写景与表情之间的关系.

  3.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理解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送别的歌曲.教师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这首歌唱的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吗?(是一首送别的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送别诗《别董大》.在学这首诗之前,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是否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

  二.朗读指导.

  幻灯片出示《别董大》这首诗.指导读诗,要求读得节奏明快.语言流畅.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三.作者简介.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那我们一起来了解诗人高适的生平背景.(出示幻灯) 高适字达夫,今河北沧县人,唐代著名诗人,青年时代仕途失意,50岁后又数任地方大员和朝廷官员。他的诗风格雄浑,粗犷,悲壮

  四.内容简介.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吗?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这首诗,我们一起来看看写作背景,幻灯出示. 《别董大》是高适漫游时写的送别诗,作者送别的朋友董大名叫董庭兰。据说董庭兰善古琴。当时盛行胡乐,他受到冷落,高适送别他,可能也正是诗人失意的时候。

  五.理解诗句,以及所包含的情感.

  1.当同学们看到第一行诗的时候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一幅情景呢?学生说完后出示幻灯第一幅图的景象。

  2.当同学们看到第二行诗的时候脑海中又会出现怎样一幅情景呢? 学生说完后出示幻灯第二幅图的景象。

  师引导:在这样的景色里好友要天各一方,心情会是怎样的?让学生说说。(是忧愁、痛苦、压抑、伤感的)

  3.作者与好友的心情是忧愁、痛苦、压抑、伤感的,但诗人为了好友的未来,力劝董大什么呢?请同学们读出来. 出示幻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指导:前两句和后两句的格调正好相反.前面是(低沉的),后面是(高昂、豪迈向上的).谁能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先请一名同学说说,然后出示第一句诗意的幻灯:黄云千里,太阳昏黄昏.北风呼啸,雪花纷飞,天空中有一群大雁向远方飞去.

  再请一名同学说说,然后出示第二句诗意的幻灯:和作者分别后,在今后再也遇不到像你这样知心的朋友.但作者劝董大不用发愁.因为“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你的名气。

  5.佳句欣赏.

  同学们这首诗里写得最好的一句诗是哪句,请同学们一起读出来. 出示幻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 谁人不识君.”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里面所包含的情感.

  师相机引导: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高度赞美与衷心的祝愿,写出诗人豪迈的激情,写出彼此之间的深情厚谊.

  6.那我们这首诗表达了朋友之间怎样的情感?学生回答后出示中心思想这一张幻灯片. 这首赠别诗描写了作者与朋友董大分别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真情厚谊,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大丈夫气概.

  7.请同学们背诵一下我们今天学的《别董大》,一边背诵一边回忆当时的景象,然后出示幻灯片:默写此诗..同学们一边默写一边听音乐.

  六.情境表演.

  同学们,通过读、背、说、写,理解这首诗了吗?那好,同学们想想,他们当时分别的时候会说此什么呢?请看96班两位著名演员表演: (出示幻灯)现代版——话别.同学们,他们表演得怎样?请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表示谢谢,感谢他们给我们带来这么精彩的表演.

  七.小结.

  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首诗.我们这首诗描写了当时的天气 ,最重要的却是高适送别时对友人说的这句名言:“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啊,前路茫茫,一路风沙,有挚友一番激励,董大满怀信心,高适挥手远去.这便是诗的魅力,它写自然恶劣,写人情伟大,诉朋友真情,愿大家以后多交这样的朋友,也写这样的好诗.

  八.作业.

  下面是老师给大家出的作业题.好好看看,自己最适合做哪道?下课后好好在同学们面前表现一番.出示幻灯:

  1.喜欢表演的同学下课后把这首诗表演给大家看.

  2.喜欢朗读的同学开个诗歌朗诵会.

  3.喜欢写字的同学开展一次诗歌写字比赛.

  4.喜欢电脑的同学给此诗设计一个封面.

  5.爱唱歌的同学唱一唱有关送别的歌.

  九.下课.

  今天,我们这节课到此结束,祝愿老师和同学们在今后的道路中心想事成,一帆风顺.

《别董大》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2.品味语言,想象诗中描绘的送别情景。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播放歌曲《送别》,教师诵读李叔同的《送别》。

  有人说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画,离别是泪水。在诗人高适的眼里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别董大》(板书课题)。

  2、介绍董大。

  3、自由读古诗,做到正确、流利。

  4、师配乐朗读全诗。

  5、指生朗读。

  二、研读深入,品评感悟

  (一)品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1、别董大,别时的景是怎样的?用笔画出来

  2、“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几种景物串起来,你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赛读)

  3、(出示课件)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诗中哪个字写出了别时的心情?用笔把这个字圈出来。(板书:愁)。

  5、这是怎样的愁?难道这别“愁”仅仅只是来自着眼前这凄凉的景象吗?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还为什么而愁?

  6、此刻我们再来看这个“曛”,这昏黄不明的、迷茫的仅仅是指景吗?

  (二)品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师:景的凄凉,前途的渺茫,人生的困惑,再难遇到这样的知己。怎一个“愁”字了得!此刻应是挥泪告别,应是借酒消愁,然而,面对遭受挫折、怀才不遇的好友董大,诗人高适却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课件出示)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板书:莫愁)

  2、正是这两句成就了这千古名篇,请大家再读读这两句。

  3、“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怎样的一个君啊?(出示课件)

  介绍董庭兰。

  4、你觉得董大的琴艺怎样?你想对这位前途迷茫的董大说点什么?

  5、此时,你就是董大,听完朋友的劝慰,你的心情怎样?

  6、再来读题——《别董大》,此刻,别去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板书:情)

  三、回复全诗,朗读提升

  1.诗人以自己的豪情抹去了朋友的愁情。你觉得现在这首诗该怎样读?自己练一练。

  2.配乐指名读。齐读

  3.从诗人的身上你看到了什么?

  4.练习背诵。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诗

  1.关于送别主题的古诗你还知道哪些?你能试着背诵一首吗?

  2.是啊,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千年以来,人们也许会不记得董大是谁,也许人们会忘记了这曾是谁留下的诗句,但却永远记住了这激励人生的千古佳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教学设计 篇8

  送别诗是中国古诗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或婉约,或缠绵,或凄清,或感伤,诗人们从内心深处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读来让人觉得那送别的声音绕粱千年,余音犹在,好象那一幕幕送别的场景就在昨天。而在众多的送别诗中,《别董大》可谓是独树一帜,一改送别诗的凄凄惨惨,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道出了多少志士和游子的心声,分别时的豪情壮志千百年来被人们争相传诵。

  要让小学生学懂这首诗,需要学生对诗人高适和琴师董大当时的景况有所了解。高适,盛唐时期一位一心想入仕途报效国家的知识分子,但屡屡受挫,无人举荐赏识,漂泊多年毫无建树,内心充满郁闷和不甘;董大,一个七弦古琴的音乐圣手,可生在一个盛行胡乐的时代,一身绝技却难觅知音。这两位,是能互相欣赏的是知己。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相聚的日子总是很短暂的,这首诗就是在两人都怀才不遇,董大要离开时高适为董大做的。

  运用读(读通、读熟、读出味道),释(借助教师或资料帮助能说出诗的大概意思),悟(感悟诗的内涵和意境),背(在多次朗读中当堂能背诵),吟(有节奏地朗诵或配上合适的曲调把诗歌唱出来)五步教学法来进行古诗教学,是我多年来一直在尝试和研究的教学方法。这首诗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读、释、背已经不是问题,很多同学在很早以前已经会读会背,诗句的意思也能说得出来,但对诗歌的内涵一时还未能解读到位,故笔者认为该诗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读懂诗歌的内涵,从而帮助学生突破理解(慷慨豪迈)这一难点。这是一首很特别的送别诗,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特别之处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面进行突破。

  一、导入直奔“特别”

  佛学中有人生七大苦之说,这七大苦就是生老病死别离、憎恨、求不得,离别是人生的大苦之,正因如此,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送别诗,老师认为它是送别诗中最特别的一首诗,为什么会特别呢?我希望通过学习我们能一起找到答案。

  (这样的导入既有崭新的人生之苦的知识学习,又能直奔特别这一主题,对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渴望大有裨益。)

  二、学诗感受“特别”

  让学生探讨两个大问题:

  1、分别总是一个断肠的场面,总有千丝万缕的愁绪在心头,这首诗中有愁绪吗?诗人和董大此时此刻心里在想些什么?

  (这是一个初具探究的教学设问。尽可能聆听学生的声音,有的学生觉得诗中没有愁绪,是对诗歌内涵还未感知。有的学生能从白日曛,北风,大雁,大雪等景物感受到凄凉,眼前凄凉景正好是作者心中愁绪的反映,诗人在借景抒情,对诗歌的内涵已经有所感悟。这时教师可乘机让学生争鸣:有的资料书说是一群大雁,有的说是一只孤雁,你觉得是一只还是一群?他们心里此时在想什么?在争鸣中让学生感受董大的孤单,离别的凄凉,在想象二人心里中感悟二人内心的郁闷和对前途未卜的惆怅,进而从诗歌的前两句悟出:这是一首送别诗,描述的是两个失意人。)

  2、在送别诗中,有的是以酒相送,如《送元二使安西》;有的是以歌相送,如《赠汪伦》;有的是以泪相送,如《雨霖霖》,有的是以柳相送,如《青门柳》,那我们今天的这首诗是以什么相送的呢?

  (这是一个极具开放性的探究话题,既让学生对送别诗有了整体的回顾与感知,又能给学生一个思想相互碰撞的空间。到底是以什么相送,需要教师的点拨指导,教师可做如下点拨: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诗言情,诗言志。本诗吐露的是什么呢?让学生小组探究,教师提供学习支持帮助:(1)根据最后两句推断一下,诗中诗人对友人说了什么?(2)如果把最后两句换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你读一读,觉得诗的内涵有什么变化?(3)对董大这样一个身怀绝艺,却无人赏识的失意人来说,离别之际需要什么?如果董大是你的朋友,你会对他说什么?在教师的点拨下,在学生的假象与朗读中,学生能悟到朋友情深,亦能悟出惜别时的依依不舍。能悟出知己就是在对方遭受挫折时给以安慰,失意的时候给以鼓励,相互欣赏,相互鼓舞。亦能悟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这样的学习帮助环节,既能让学生悟出诗歌的意境,又能帮助学生突破理解上的难点;既能让学生通过联想拉近与文本和作者的距离,又能通过对比朗读感受到诗歌中流露的慷慨与激昂,豪迈与坚定。谁解其中味?豪情句间藏!学生在朗读,联想,对比,假想中感受出本诗是以情相送!知己情,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相送!)

  三、总结悟出“特别”

  这首诗有什么特别之处?学到此处学生能明白了,它一改送别诗中的感伤,对朋友充满鼓励,赏识,让朋友在离别之时信心大增,踌躇满志。可谓是一样的送别诗,不一样的情怀: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

  四、读唱吟出“特别”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可以声请并茂地朗诵,也可以配上一个合适的曲调进行吟唱,用独特的方式把这首送别诗的特别之处表现出来。

  (整个教学以探究诗歌的“特别”之处贯穿教学的始终,有的放矢。通过学生朗读,合作探究,对比,想象,吟唱等学习方式按着读、释、悟、背、吟五步来展开学习,学生学得起劲,对知识有吸纳,有运用,可谓是有条不紊,水到渠成。)

  同行借鉴注意:

  (整个教学是以读为教学着力点,读顺,读熟,读出味道是古诗教学中读的三步曲,但在整个诗句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读出不舍,读出忧郁,读出迷茫,读出劝勉,读出激励,读出豪情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读,去揣摩!)

  附板书                    别董大

  一首送别诗,

  两个失意人。

  谁解其中味?

  豪情句间藏!

《别董大》教学设计 篇9

  一、学习目标:

  1、根据注释或工具书自学、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二、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最后两句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

  1、把你认为本诗中重要的字、词写在下面。

  2、了解作者

  3、了解本诗写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小组合作。

  1、(个人完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准确、流利的通读古诗。

  2、(合作完成)借助课后注释和工具书,小组成员合作,弄清每一句古诗意思。

  第一句:

  第二句:

  第三句:

  第四句:

  3、同学汇报古诗意思,其余同学安静、认真听后可补充。

  新 课 自 学 尝 试 二、反复品读,入境悟情

  (二)品读第一二句诗。

  1、别董大,别时的“景”是怎样的?(写出相应的诗句。 )

  2、你在读的时候注意到这两句诗中的一些景物了吗?请同学们用笔画出来。

  3、这几种景物串起来勾画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闭上眼睛,和诗人一起回到那个送别的黄昏。用心去感受,看看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三)品读第三四句诗。

  1.景的凄凉,前途的渺茫,人生的困惑,怎一个“愁”字了得!此刻应是挥泪告别,应是借酒消愁。然而,高适却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正是这两句成就了这千古名篇,请大家再读读这两句。

  3.“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怎样的一个君啊?(董庭兰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宰相非常赏识他,当时众多的诗人都与他有交往,并在诗中描写了他的琴艺,最为著名的就是李颀的长诗《听董大弹胡笳声》 。此刻,你对这位前途迷茫的董大说几句话。( )所以,诗人开导他——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如果你就是董大,此时,你的心情怎样?

  4.此刻,别去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

  (四)回复全诗,朗读提升。

  1、人常说情由景生,但情不能完全被景控制,诗人高适在写此诗时,自己也在 逆境不得志时,失意流落,在那样凄苦难耐的黄昏,却能勃发出如此昂扬雄壮的豪情来,从诗人的身上你看到了什么?( )

  3.同学们,诗人高适怀才不遇,将近有30年啊,但他在困境面前是多么自信, 多么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并以此来影响他的朋友,我想这就是高适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正是这首诗广为传诵的原因所在吧!

  (五)总结全诗,活用诗句。

  “人间最美是真情” 。同学们,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但今天的课堂也许留给我们的不仅仅如此,千年以来,人们也许会不记得董大是谁,也许人们会忘记了这曾是谁留下的诗句,但却永远会记住本诗中激励人生的千古佳句:——( ),( )。

  五、教学结束:

  以《别董大》为题,不限体裁,写给亲人或朋友。练习以景抒情。

《别董大》教学设计 篇10

  高适(唐)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挂图和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主题.

  同学们,大家回想一下,自己在学习上或生活中有过失败的经历吗 面对失败,你当时是抱着怎样的态度呢

  (请学生说略)

  是啊!世界上没有人一生从不失败,从来不会遇到困境.(板书:面对困境)

  面对困境,有的人怀着一种忧伤,把失望和气馁刻在了人生的底片上,而有的人接纳失败却像捧起一本书,倾注一种自信和智慧的目光去阅读,而后去创造一种新的生活.

  二,自选短文,初谈感受.

  同学们手上拿着的一首古诗,三篇短文,都告诉了我们同样的道理,老师每读一次,都会被里面的故事所震憾,所感动.我想,这么好的故事应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课前这几篇短文大家都读过了,现在就请你选择一篇你感受最深的文章,再把它读一读,特别是那些感动你的话,多读几遍.读好后请你谈谈你的感受或理解.

  (学生交流,从学生的答案中板书.)如:自信,不气馁,乐观,接纳失败,积极面对人生,靠自己,不向逆境低头等等.

  说得真是太好了!同学们,面对困境我们是应该(学生读——板书.)

  听了大家刚才的交流,谈的大多是自己对三篇短文的理解,而老师在读这些文章的时候,恰恰是《别董大》这首诗给我的感受最深.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别董大》这首诗,看看在这首诗中,到底是什么感动了老师,或许你读着读着,你也被深深地感动.

  (出示古诗:《别董大》)

  (学生读)

  三,简介背景,研读"雁"字.

  通过刚才的读,大家已经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谁在哪里送别谁 (高适在塞外送别董大)

  高适 高适是谁 (学生讲:高适是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tiǎo)(今天的河北省景县)人.因为官至散骑常侍,所以又称高常侍.他的诗大多反映边塞生活,诗情奔放.作品集为《高常侍集》.)

  董大 多奇怪的名字啊 你能说说吗

  (学生说: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我记得这样的称呼在王维的一首古诗中也出现过 (见机点拔:那首诗是"渭城朝雨浥轻尘……")

  对,是——《送元二使安西》,这里的"元二"就是 (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他为——元二.)

  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当时分别时的环境.读了诗以后,你了解到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分别的

  板书:( )的环境

  后两句是高适在临行前对董大说的赠言.你能从诗中找到根据吗 从哪里可以看出是高适对董大说的

  (学生说:是从"君"字中看出的,因为"君"在诗中就是您,指董大.)

  现在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古诗的前两句,读一读.(请学生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

  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这两句诗中涉及到的一些景物.你能来把它划出来吗

  (学生划)——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黄云 白云,乌云大家听得多了,这里怎么是黄云 你读读诗,猜猜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见机点拔,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

  你能把这句诗读一下吗

  (学生读)——你读得黄云还不够多,只是一片黄云.(突出"千里".)

  谁能再读一下 ——你读得黄云还不够浓.谁愿意再来试试 (突出"曛".)个别试读,男生试读,女生试读,全班试读.

  读得真不错!第二句谁来读一下 学生读——见机点拔:你读的"北风"能再猛一些吗 你读的雪能再大一些吗 (学生读)

  连起来读.(小组读,个别读)

  读好后——(画雁)……

  同学们,在这样( )的环境中,你注意到这只大雁了吗

  大雁在这样的环境中奋力高飞(读重音),它会怎么想,对自己会怎么说 请你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说说.(出示句子)

  1,大雁对北风说: .

  2,大雁对飞雪说: .

  3,大雁对自己说: .

  4,我想对大雁说: .

  四,由雁及人,感悟诗情.

  诗人高适也看到了这只雁,他又有什么想法,又有什么感触呢 (学生说)

  (从学生的回答中见机引导)从哪里可以看出,高适他没有放弃,没有气馁.

  (读古诗——找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怎么说 (指出高适这不仅仅是在对董大说,也是在对他自己说.)

  是啊!这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如何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它不仅仅是在对董大说,其实也在对自己说.

  同学们,要知道诗人怀才不遇,将近有30年啊,直到50岁才得了一个"有道科"的官衔.他在困境面前是多么自信,多么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我想这就是高适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正是这首诗广为传诵的原因所在吧!

  愿意再来把这首诗读一遍吗

  (学生读——全班读,男生读,女生读,再全班读)

  五,结合生活,提升境界.

  同学们,在学习中,生活中一定会遇到更多的挫折,遭遇更多的失败.我相信同学们在困境面前一定会:(学生说).

《别董大》教学设计 篇11

  一、 激情导语

  师:同学们,有这样一句歌词:“相见时难别亦难”这离别的歌词听来让人心伤,所以有人说离别是歌,离别是画,也有人说离别是泪水,更有人说离别是诗。你听:“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一句句送别的佳句,一缕缕离别的愁绪,一丝丝浓浓的深情,如润物无声的春雨滴落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也一起走入古诗二首中,去品味离别的伤感吧!

  请看第一首《别董大》

  (出示第一首诗  《别董大》)

  二、 学习第一首诗《别董大》

  1、指生读诗 (2名)

  2、从哪个字能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别)

  师:谁送谁呢?(高适送董大)

  3、介绍两个人物

  师:谁能间单介绍两个人物? (生介绍)

  4、品读前两句的诗意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是高适送自己的好友董大,那么当时的景色如何呢?诗中是怎样描绘的? (板书 景)

  生读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燕雪纷纷。)

  生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燕雪纷纷。 (3名学生读)

  师:诗中都出现了哪几种景物?(板书景 黄云 白云 北风 雁 雪 )(师在诗中用彩笔画出来)

  师:这几种景物构成一副怎样的画面?谁能给大家描述一下?

  生说前两句的解释

  师:听着大家的描述,我的眼前似乎也真的看到了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太阳西落,到处是昏昏暗暗的,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唯有燕阵凌空,出没在寒云之中。在这样的环境里,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板书 凄凉)  (凄凉 寒冷)

  指导朗读,读出凄凉的味道,语气应低沉。

  5、品读后两句诗

  师:在这凄凉而雄壮的景象中此时的董大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师:对愁,这是怎样的愁呢?仅仅是眼前的分别吗?再读读,你又从哪句诗中发现了什么?(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解释:①前路——即将去的地方。

  ②知己——了解自己的人,志同道合的人。

  师:董大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会发愁自己在人生路难找知己呢?

  生:(介绍董大,师补充)

  (资料介绍:董大名为董庭兰,是著名的琴师,盛唐时期,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居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

  在这凄凉的景中,面对前途的渺茫,人生的困惑,怎一个“愁”字了得!高适呢,看着这位身怀绝技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看着好友满腹的愁绪,心中感慨万千,不由得劝慰着:

  生齐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什么意思?

  生:此去你不要担心你遇不到知己,天下谁不知道你董庭兰呀!

  师:这是诗人对董大的 (劝慰,激励 )(板书)

  师:如果此刻你面对这位前途迷茫的董大,你会对他说什么?

  (生说 其他生齐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顺势指导朗读)

  师:别董大,别去的是什么?(别去的是满腹的愁绪,是愁)留下的是什么?(自信与友情)师:让我们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生:(有感情朗读《别董大》)

  师:试人以自己的豪情抹去了好友的愁绪,以激励的语言帮好友去掉阴霾,拨云见日,一扫眼前的凄凉景象,让我们真的感到了友情的力量。

  二、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出示〈〈送元二使安西〉〉

  1.指名读诗(2名)

  2.有了上首诗的基础,你从这首诗的题目中了解到了什么?

  3.品读诗意,比较不同之处

  4.师:这也是一首送别诗,这首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描写的景物与前一首诗有什么不同?(季节)(强调在景物上)是从哪些景物中看出来的?

  生:有(轻尘、朝雨、客舍、柳色)

  师:浥轻尘什么意思?(雨后尘土被沾湿)

  师:这些景物又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春天的早晨渭城下了一场小雨,环绕客舍四周刚刚放叶的柳树经春雨的洗过,益发显得青翠嫩绿

  师:此时的景色又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生机盎然、充满生机、充满希望)

  师板书(生机盎然)

  △     指导读前两句、读出春天的生机希望、(轻松、愉悦的语气)

  师:在这样盎然生机的早晨,诗人的心中早以装着一个“别”字、你知道吗?

  (提示“柳”)古人看到柳既生离别之情,还有折柳送情,还《折杨柳》曲调、在《凉州词》中早已学过了、所以诗人描写“柳”这也是描写离别的。

  师:在着生机盎然的春日中、王维是从什么方式来送别好友的呢?

  生:从(饮酒)来送行的。

  师:可是诗中并没有对两人如何频频举杯、殷情话别进行详细描写、但我们却能从诗中的一个字中看到了诗人频频举杯相让的情景 ,那一个字?

  生:“更”。

  师:怎么个“更”法?(一杯有一杯,真是酒逢知己千杯少)

  师:让我们齐读最后两句。

  生:(让我们齐读最后两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从着句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感情?

  1、 不舍(依依惜别的深情)。

  2、  担忧(解释阳关和玉门关相对,处于大漠地,荒凉)。

  (板书担忧)此一别,不知前途如何,春风不度玉门关

  指导读后两句,(依依惜别的深情,无限的顾虑)

  师:是啊,此去不知前途如何,元二的心中也同样充满着忧虑与迷茫。(让我们去祝福元二吧。一路走好)

  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注意语气)

  (要有感情齐读)

  师:两首诗都是送别诗。我们来比较一下。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借景抒情)

  在表达情感上又有什么不同。(情劝慰,激励     情是不舍与担忧)

  师:不论所处的情景如何,表达方式怎样。但朋友的请是真诚的,是无价的。让我们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分两组,每组一首。)

  三、总结:(你们的年轻再次感染了我)

  师:同学们,你们即将面临毕业,也要面临人生中的一个小小离别,像诗人那样

  把老朋友的真情珍藏于心。用你的热情去接待新的朋友,用你的激情去拥抱生活,展望明天,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去创造我们美好的未来吧!!!

《别董大》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挂图和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主题。

  同学们,大家回想一下,自己在学习上或生活中有过失败的经历吗?面对失败,你当时是抱着怎样的态度呢?

  (请学生说略)

  是啊!世界上没有人一生从不失败,从来不会遇到困境。(板书:面对困境)

  面对困境,有的人怀着一种忧伤,把失望和气馁刻在了人生的底片上,而有的人接纳失败却像捧起一本书,倾注一种自信和智慧的目光去阅读,而后去创造一种新的生活。

  二、自选短文,初谈感受。

  同学们手上拿着的一首古诗、三篇短文,都告诉了我们同样的道理,老师每读一次,都会被里面的故事所震憾、所感动。我想,这么好的故事应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课前这几篇短文大家都读过了,现在就请你选择一篇你感受最深的文章,再把它读一读,特别是那些感动你的话,多读几遍。读好后请你谈谈你的感受或理解。

  (学生交流,从学生的答案中板书。)如:自信、不气馁、乐观、接纳失败、积极面对人生、靠自己、不向逆境低头等等。

  说得真是太好了!同学们,面对困境我们是应该(学生读——板书。)

  听了大家刚才的交流,谈的大多是自己对三篇短文的理解,而老师在读这些文章的时候,恰恰是《别董大》这首诗给我的感受最深。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别董大》这首诗,看看在这首诗中,到底是什么感动了老师,或许你读着读着,你也被深深地感动。

  (出示古诗:《别董大》)

  (学生读)

  三、简介背景,研读“雁”字。

  通过刚才的读,大家已经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谁在哪里送别谁?(高适在塞外送别董大)

  高适?高适是谁?(学生讲:高适是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tiǎo)(今天的河北省景县)人。

  因为官至散骑常侍,所以又称高常侍。他的诗大多反映边塞生活,诗情奔放。作品集为《高常侍集》。)

  董大?多奇怪的名字啊?你能说说吗?

  (学生说: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我记得这样的称呼在王维的一首古诗中也出现过?(见机点拔:那首诗是“渭城朝雨浥轻尘……”)

  对,是——《送元二使安西》,这里的“元二”就是?(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他为——元二。)

  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当时分别时的环境。读了诗以后,你了解到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分别的?(

  板书:(    )的环境)。

  (请学生说)你读得可真仔细。

  后两句是高适在临行前对董大说的赠言。你能从诗中找到根据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是高适对董大说的?

  (学生说:是从“君”字中看出的,因为“君”在诗中就是您,指董大。)

  现在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古诗的前两句,读一读。(请学生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

  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这两句诗中涉及到的一些景物。你能来把它划出来吗?

  (学生划)——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黄云?白云、乌云大家听得多了,这里怎么是黄云?你读读诗,猜猜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见机点拔,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

  你能把这句诗读一下吗?

  (学生读)——你读得黄云还不够多,只是一片黄云。(突出“千里”。)

  谁能再读一下?——你读得黄云还不够浓。谁愿意再来试试?(突出“曛”。)个别试读,男生试读,女生试读,全班试读。

  读得真不错!第二句谁来读一下?学生读——见机点拔:你读的“北风”能再猛一些吗?你读的雪能再大一些吗?(学生读)

  连起来读。(小组读、个别读)

  读好后——(画雁)……?

  同学们,在这样(  )的环境中,你注意到这只大雁了吗?

  大雁在这样的环境中奋力高飞(读重音),它会怎么想,对自己会怎么说?请你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说说。(出示句子)

  1、大雁对北风说:             。

  2、大雁对飞雪说:             。

  3、大雁对自己说:             。

  4、我想对大雁说:             。

  四、由雁及人,感悟诗情。

  诗人高适也看到了这只雁,他又有什么想法,又有什么感触呢?(学生说)

  (从学生的回答中见机引导)从哪里可以看出,高适他没有放弃,没有气馁。

  (读古诗——找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怎么说?(指出高适这不仅仅是在对董大说,也是在对他自己说。)

  是啊!这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如何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它不仅仅是在对董大说,其实也在对自己说。

  同学们,要知道诗人怀才不遇,将近有30年啊,直到50岁才得了一个“有道科”的官衔。他在困境面前是多么自信,多么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我想这就是高适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正是这首诗广为传诵的原因所在吧!

  愿意再来把这首诗读一遍吗?

  (学生读——全班读、男生读、女生读、再全班读)

  五、结合生活,提升境界。

  同学们,明年的这个时候,大家都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了,在学习中,生活中一定会遇到更多的挫折,遭遇更多的失败。我相信同学们在困境面前一定会:(学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