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梅花魂》练习设计 篇1
课前预习:
设计意图:从了解梅花入手,让学生了解梅花在中国的特有意义,对于文章中可能出现的疑问和学生可能因为不理解而忽略的重点提前了解。另外,作为高年级,字词的认读记应放在课外,逐渐学会自己学习。
练习设计:
1、了解梅花的习性与特点,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
2、搜集描写或歌颂梅花的歌曲、诗句、文章,唱一唱,读一读。
3、了解课文中出现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的出处和表达的思想感情。(针对本文来说,这项预习工作很有必要,参见第一篇点评)
4、思考:什么是“魂”?而梅花的“魂”是什么?
5、读一读课文,把生字词读准记住。
亮点评析:设计意图清晰,预习设计要求表述准确而具体。
整篇练习设计的语言表述都比较简练准确,推荐大家欣赏!
商榷:建议把第五项要求提前到第一位。
课堂练习:
设计意图:主要以检查预习和引发思考为主.
练习设计:
1、大家在课前都做了预习,谈谈你对梅花的了解。
2、题目为《梅花魂》,花怎么会有灵魂呢?梅花的灵魂指的是什么?同学们交流观点。
设计意图: 初读课文时,主要让学生对课外内容有所了解,因为课前做了预习,所以要求可以稍微深入些。讲读课文,主要引导学生体会祖父对梅花,对祖国的情感。
练习设计:
1、读课文,看看课文中讲了什么人,什么事。
2、认真读课文,用心体会梅花、祖父、祖国这三者有什么联系。可以通过以下练习抓住这些联系:
(1)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她愈是____,愈是____,花开得愈____,愈____。他是最有____、最有____、最有____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________,不管________,从来都是____,不肯____。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2)梅花的“魂”是什么?
(3)祖父为什么爱梅花?
(4)外祖父如此珍爱墨梅图,为什么现在又把它送给外孙女?
3、朗读课后的诗歌《故乡》,这首诗歌以极其形象的话语和浓厚的情感写出了思乡之情,配合课文情境朗读。
4、了解课文借物寄情的写作方法,划出课文中描写梅花的部分,
思考它的作用。
亮点评析:课堂练习设计重点突出,富有层次,训练目的清晰,训练点选择恰当。难得的是教师不仅提供了学习任务,而且渗透了学法的指导。
课后作业: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不是表示课堂的结束,而是意味着本课堂在学生大脑和思维中产生反应的开始,所以作业的布置要反映出课堂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练习设计:
1、 朗读并抄写文章中感动你的句段。
2、阅读《梅花魂》的后续,体会作者祖父的梅花情结对作者的影响以及作者的爱国之情。(这是推荐梅花魂的后续文章吧?应告诉学生到哪里去找。)
3、搜集表现思乡情结的文章欣赏。
4、运用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练笔。(本题要求有些模糊,应进一步具体化)
亮点评析:我们在习题设计时,要认识到:只埋头机械做题,会泯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把学生引向书本的海洋,是我们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多留些时间让孩子,多为孩子介绍好书,符合孩子心理发展,符合孩子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的书,让他们从有兴趣去读,逐步养成每日必读的习惯,让读书真正成为他们学习、生活、成长的一部分。
四年级《梅花魂》练习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缕缕、幽芳、漂泊、唯独、顿时、稀罕、离别、大抵、精神、品格、灵魂、骨气、民族、气节、磨难、欺凌、境遇、毕竟、梳理、衰老、珍藏、华侨、能书善画、风欺雪压、顶天立地、低头折节、泪眼蒙眬”等词语。读读记记“颇负盛名、玷污、秉性、凉飕飕、眷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爱国情、思乡意,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进行语言积累。
3.全力以赴,激情参与,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圈点勾画、批注及编写文段序号。
2、通过独立思考、深情朗读、小组合作,抓住文中的具体词语和句子,通过联系生活来想象。
3、认真研究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全诗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山中送别》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全诗是: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浣溪沙》北宋诗人秦观的词。全词是: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自主学习】
1、我能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还能看拼音写词语。
yōu fāng piáo pō ci xiáng xī hǎn mó nàn qi líng
( ) ( ) ( ) ( ) ( ) ( )
shuāi lǎo zhēn cáng fēng qi xuě yā ding tiān lì dì
( ) ( ) ( ) ( )
我要把学习目标中的词语再抄一遍
2、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梳( ) 撩( ) 玷( ) 祥( )
流( ) 燎( ) 沾( ) 样( )
琉( ) 潦( ) 贴( ) 洋( )
3、给带点的字选择合适的解释,在被选答案的序号处画“√”。
(1)、能书善画
①善良,慈善;②善行,善事;③友好,和好;④擅长,长于;⑤容易,易于。
(2)颇负盛名
①背;②担负;③依仗;④遭受;⑤享有;⑥失败。
(3)、独在异乡为异客
①有分别,不相同;②奇异,奇特,特别;③另外的,别的;④惊奇,奇怪;⑤分开。
(4)、愈是寒冷
①(病)好;②较好;③叠用,跟“越……越”相同。
4、句段推敲
1、“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有奇怪”
我害怕,是因为
我奇怪,是因为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这两句话前后对比,更说明了
【合作探究】
问题一:课文围绕着梅花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体会到的,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问题二:朗读第2自然段,体会外祖父的思想感情。画出使外祖父伤心落泪的诗句。朗读并讨论:怎样理解这几句诗的意思?外祖父为何读到这些诗句时就会落泪?说说从这些诗句你体会出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
问题三:朗读课文,用“──”划出表现外祖父非常喜欢梅花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体会。讨论: ①梅花的品格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用~~画在书上。②外祖父为何珍爱梅花?这说明什么?③外祖父保存这幅墨梅图是为了什么?现在把它送给外孙女又是为什么?
问题四:本文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练练测测】
1、我能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分(fēn fèn )
①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外祖父分( ) 外爱惜。
②外祖父十分( )爱惜那幅墨梅图。
卷 (juǎn juàn)
①外祖父给了我一卷( )白杭绸包的东西。
②那些书被保存得很好,没有一页书角是卷( )起来的.。
2、选字填空。 竟 境 竞
,梅花魂导学案4
(1) 想不到外祖父( )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2) 智力( )赛使同学们的思维更加活跃起来了。
(3) 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 )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4) 虽然热带是无所谓隆冬的,但腊月天气,也( )凉飕飕的。
(5) 保护环( ),人人有责。
3、想一想,填一填。
“梅花魂”的“魂”指一种精神。我们还可以说
( )魂 ( )魂 ( )魂 ( )魂
“缕”作量词常用于细而长的东西。我们可以说
一缕( ) 一缕( ) 一缕( ) 一缕( )
4、阅读全文,把下面答案补充完整。
课文的字里行间都表达了外祖父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件事情上:一是常教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读着读着就_______________;二是对一幅墨梅图分外爱惜,因我的一次不小心弄脏了它,受到_________;三是因不能_________,而难过得呜呜哭起来;四是在离别前,_________,五是船快开时_________。
5、抄写课文中的诗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我还能背出这三首诗。
四年级《梅花魂》练习设计 篇3
知识与能力:
1.认识“魂、幽”等12个生字,会写“魂,缕”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幽芳、漂泊”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感受外祖父的思乡之情.
3.领悟梅花不畏“风欺雪压”的品格.
情感: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查找有关梅花的资料.
学情分析: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教师板书“梅花”二字.)你见过梅花吗?你知道梅花的品格吗 学生相互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资料.
2.(教师板书“魂”字.)查字典说说“魂”字的意思.
3.揭题释题.
a.读课题,你的心中有疑问吗?
b.学生针对课题进行质疑.
教师过渡语:是啊,梅花只不过是一种植物,它何来之魂?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课文,解答心中的困惑.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2.小组伙伴之间互相读课文,交流自读生字新词的效果.
3.全班交流,指名分段读.
4.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阅读全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几件事?
(五件事:a.外祖父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还常流眼泪.b.外祖父对墨梅图分外珍惜,“我”不小心弄脏,他竞大发脾气.c.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了.d.外祖父将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了“我”.e.分别那天,外祖父又把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我”.)
四.合作交流
1.讨论交流:比较课文中首尾两段,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作者由梅花想到了外祖父,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又由梅花图想到了外祖父那颗眷恋祖国的心.在写法上这是首尾呼应.)
2.过渡:是啊,看到梅花,看到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会让作者忆起已葬身异国的外祖父,外祖父留下的一方梅花图与手绢,让作者永远感受到外祖父那颗眷恋祖国的心.让我们和作者一起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外祖父,去感受一下吧!
3.分小组学习课文,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4.全班交流.
五.布置作业。
四年级《梅花魂》练习设计 篇4
教学目的:
1、了解梅花的品性,体会外祖父酷爱梅花,眷恋祖国的情感,引导同学有感地朗读课文。
2、引导同学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和自主学习能力。
3、结合课外知识,激发同学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引导同学通过学习外祖父介绍梅花的段落,体会外祖父的内心感受。
教学思路:
赏梅(观其形)品梅(会其神)读梅(入其境)颂梅(悟其魂)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
教学过程:
一、谈话、赏梅
1、师:同学们你们最喜欢什么花?
2、观看梅花园,梅花诗:梅花自古就是人们赞颂的对象,人们通过种种方式表达对梅花的喜爱。
二、自读课文感知、质疑。
1、自读课文:本文写的什么?
2、引导同学围绕“外祖父爱梅花”质疑:
①外祖父为什么爱梅花?
②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看梅花?
三、轻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最能体现外祖父爱梅的词句。
1、把你画出的词句读一读
2、重点引导感情朗读第3段,体会外祖父爱梅花的感情。
四、理解重点段落,体会“外祖父为什么酷爱梅花?”从外祖父顾惜墨梅图,送墨梅图和梅花绢给我要看出外祖父酷爱梅花,外祖父为什么这么爱梅花呢?
1、自由读外祖父所说的这段话,同桌互相交流、讨论。
从这段话中你了解到哪些内容?
2、把你了解到的内容讲给同学们听听
3、重点指导感情朗读
①指名朗读,分句朗读
②师范读
③你认为应怎样读?应读出哪些词语?
④指名再读读,评议
⑤齐读
4、小结外祖父介绍梅花的用意,相机介绍我国有骨气的人物,领悟:“梅花魂”。
①几千余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具有梅花品格的人物。观看英雄人物图
②你还能举出一些具有梅花天性的人吗?
他们都是一朵朵迎风挺立的梅花,他们的民族精神就是“梅花魂”。
5、自由朗读这段话,谈谈自已的感受
五、自由朗读全文
1、体会外祖父眷恋祖国的感情
2、把文中体会最深的句子画出来,认真读一读。
六、总结全文
学习了本文,我们了解了梅花,了解了外祖父一颗眷恋祖国的心。我们应该像梅花一样有品格、有骨气,不论在怎样的境遇里都顶天立地,应该像外祖父一样热爱我们的祖国。
板书:
梅花魂
(民族魂)
黯然 分外 失声
泪下 顾惜 痛哭
爱国心
临别含泪送图递绢
四年级《梅花魂》练习设计 篇5
教学目的: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创设不同情境,多法品读重点词句,了解梅花的品性,体会外祖父酷爱梅花,眷恋祖国的情感。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令人感动的词句。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品读重点词句,体会外祖父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思路:读赏梅花,了解人物
珍爱梅花,读懂人物
品颂梅花,赞颂人物
品悟眷恋,魂牵人物
总结拓展,作业快餐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师生共同搜集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读赏梅花,了解人物
1、创设情境,赏梅读题,
(出示配《梅花三弄》曲的梅花课件)欣赏梅花,引导再读课题(读出梅花的朵朵冷艳、缕缕幽香),三读课题(读好梅花的精神——傲霜斗雪)
2、回顾旧知,感知文本
课文围绕着梅花回忆了哪几件事,表达外祖父那一颗眷恋祖国的心?(课文围绕梅花说了哪几件事?)分别找外祖父对梅花的情有独钟,对祖国的眷恋之心的段落。交流反馈——评议小结
分步出示文字课件
二、珍爱墨梅图
爱梅颂梅
四、递梅颂梅图
一、吟诗词落泪
三、忆国而哭泣 眷恋祖国
五、送别赠梅绢
二、珍爱梅花,读懂人物
1、引导自学第三节,质疑: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对墨梅图的珍爱?
2、反馈交流:研读珍爱墨梅的句子
a、各自汇报文句
b、出示珍爱梅花重点句
c、指导感悟品读(语气、语速、词语重读)
指名读——评读——品读(示范读、齐读)
4、师生共同小结;外祖父爱梅情感,文句的表达效果及语言特点(运用语言、行动细节描写,注重语言对比效果)。
5、练读这一部分。
三、赞颂梅花,赞颂人物
(一)、出示递送墨梅图录像(配12、13自然朗诵)
(二)、感悟想象其动人情景,亲去倾听外祖父所说的话,思考图文内容。
(三)、再读这一部分,找划自读喜欢的句子。(思考:外祖父为什么这么爱梅花呢?)
(四)、反馈交流、评议品析:临别赠梅、品颂梅花的句子(品读文句方法同上)
1、各自汇报文句;
▲、学习写赞颂梅花的句子;
a、出示赞颂梅花的句子(文字媒体)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的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
b、指导感悟品读
指名读——评读——品读(示范读、齐读,注意语气、语速、词语重读等)如“愈”读时由慢到高,由低沉到坚定,读出梅花的坚强不屈;“最”重读,这一句读出排比气势。
c、师小结:这就是梅花魂,也就是梅花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不怕寒冷,不怕风风欺雪压。
▲、学生品读赞誉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的句子
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读句——评析——品悟——联想
a、在品读之后总结: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即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也是民族气节
b、古往今来,你知晓哪些有民族气节的中国人。
3、师生共同小结;外祖父临别赠梅颂梅句子的表达效果及语言特点(运用语言、行动细节描写,)。
4、练读这一部分。。
四、品悟“眷恋”,魂牵人物
过渡:然而今天,外祖父作为漂泊他乡的老人,那么深爱着自己祖国的中国人,却不能回到自己的祖国,这是一种多么么令人感动的思念之情啊?
(一)选择性地交流品读三次流泪的内容
1、学生选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选择最喜欢一件事(吟唐诗宋词而落泪,因不能回国而哭泣,离别赠梅绢而伤感)自读自学
注意读书方式:个人静读、与同学交流读、邀伙伴读。
2、出示自学交流要求:(文字媒体)
自学交流要求:
1、自主读,找思念祖国而伤感落泪的句子;2、合作探究,评议读句说体会;
3、汇报交流,品读展示
3、自学读找句段;
4、合作探究,评议读句说体会;
5、汇报交流,品读展示
★、品读展示“吟诗词而落泪“这一部分(第2节)
a、质疑:(1)为什么“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2) 为什么“读到一些诗句就落泪”?
b、读悟品(出诗句——读诗句——悟诗情——品人思)
适时出示图文并文字课件(《思乡曲》配乐)
a.“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b.“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的《山中送别》)
c.“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的《浣溪沙》)
c、小结:读中悟,品思情
★、汇报展示:(4—11自然段)
1、品读感悟(读文句——悟句情——品人思)
2、指名读,分角色读,感悟外祖父的思念之情、爱国之心
★、汇报展示自学情况(14—15自然段:离别赠梅绢而伤感),
1、(同法)展示读文句——悟句情——品思
2、扣“血色的梅花”这一字眼,再一次品梅花魂,爱国之心
3、想象练写训练(配《故乡的云》出示赠绢图):这位想华侨老人面对离别的亲人,面对茫茫的大海,面对朝思暮想的祖国,心里在想什么呢?当他把那块手绢郑重地递到我的手上,又想说什么?把这位老人心里话写下来。
学生小练笔—交流评议
五、总结拓展,作业快餐
1、师总结:是啊!悠悠天宇旷,切切思故乡。外祖父这位海外游子好想回到自己的故乡。老师搜集到的一首为老人写的《乡愁》诗,与大家分享走进华侨老人的心灵,感悟老人的爱国之心、民族精神、赤子之情。
2、配乐放《我的中国心》,这何尝不是千百万海外华侨的心中的呼唤呢!学生吟唱《我的中国心》,吟唱出心中涌起的强烈的爱国激情。
3、放录像(梅花图)出选择性的课外作业大餐。(文字媒体)
课外作业大餐
1、用情品读全文,倾听华侨老人的心声;
2、妙笔生花写诗或文:倾吐你想对海外游子的话;
3、搜集赞颂梅花的诗句。,学做有梅花的秉性的人。
板书: 梅花魂
(品格、灵魂、骨气)
民族气节、眷恋祖国
外祖父
四年级《梅花魂》练习设计 篇6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6课,陈慧英女士的佳作《梅花魂》。
这是一篇回忆录,有过经历就能沉淀情感,她以倒叙的手法勾画出了一位远在异乡的老华侨,也就是她的外祖父与梅花之间的那份深情。因此,我以“梅花”为主线,以读代讲,大胆想象,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爱祖国的感情。进而引导学生做一个有梅花品性的人。
由于文中的时代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不易理解。因此,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
基于以上思考,我对本课第二课时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三品梅花魂、由浅入深,逐步体会梅花魂的深层含义。
第一步:赏梅入文,初探梅花魂。
在《梅花三弄》的音乐声中,我用课件缓缓出示梅花傲雪绽放的绝美图片,随即开始现场绘画梅花那遒劲的枝干。(画梅花)这时,学生的脑海中一定涌出大量咏梅的诗句。于是,通过小组间赛读梅花名句的方式,唤起他们对梅花的美艳、幽芳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板书:赞花)
随后,由诗入文,引导学生在文中勾画出描写梅花的词句!反复诵读,读出感情!原来啊,这梅花,竟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她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在这一步的“品”中,我意在让学生爱花,赞花,懂花。引导他们迅速走入文本,为后面的学习感悟铺路。
此时,我顺势进入第二步:品事入境,再探梅花魂。
由于有初读的基础,对于文中五件事情的品读和感悟,我放手让学生自学:首先,我请孩子们找出文中最让自己感动的那件事情,多读几遍。同时划出最打动你的语句,想想为什么它打动了你,并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或疑惑,做好批注。在孩子们完成后,我又鼓励他们在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全班进行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根据孩子们的反馈,我适时指导,引导孩子们体会外公三次流泪带给我们的感动。同时把“品落泪”作为本环节的重点,读中悟,悟中谈体会。
在爱国歌曲《我的中国心》的音乐声中,我和孩子们一起走进东南亚的星岛,想象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的爷孙俩,一遍又一遍的读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读的伤感、忧郁,甚至能感受腮边也流下冰凉的泪珠。莺儿尚小,不懂,但学生明白啊!
接着,又随莺儿走进外祖父的书房,老人躺在藤沙发上,因不能回国,竟然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着。读出丝丝惆怅,万般无奈。
再读到那艘即将回国的大客船,正是爷孙离别之时,泪眼朦胧啊!莺儿走了,但他的心会随莺儿一同回去,回到他魂牵梦绕的祖国。
课上到这里,孩子们一定都静静地沉浸在那伤感和忧郁中,他们一定都被深深地感动了,是那一颗矢志不渝的爱国心感动了大家。(板书:爱国)
随后,我适时质疑:孩子们,这几件事中,还有你不理解或有疑惑的地方吗?此时,学生们一定会提出:
墨梅图是外公的最爱,当初可是不让任何人碰一下的,现在又为什么会送给我呢?
学生再次聚焦在课文的13段,以读代讲,深入体会,明白在老人心中,他不但爱梅花,更热爱那些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人。
那“气节”是什么意思?什么是“有气节”的表现呢?我请孩子们结合课外收集的知识库,说说苏武、岳飞、文天祥这些英雄的事迹。并且大胆走上讲台,用粉笔书写出对英雄们的赞誉。(板书:坚强不屈。贴:顶天立地、有骨气、有品格)
此时,学生入情入境,自豪的读出:几千年来,这些英雄人物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为国献身,就像这梅花一样,令人敬佩!
原来,临别赠梅,寄托着外祖父的最殷切的期望——希望瑛儿能够秉承民族精神,做一个有梅花品性的人。
至此,学生们那年轻饱满的热情早已激起。教学进入
第三步,联想悟情,三探梅花魂
“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请问,除了文中提到的伟人,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有梅花秉性的人呢?
这个环节,让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联想到生活中的人和事,再次感受,不屈不挠的人都是具有梅花品质的人。
这里留下一个悬念,回国后的陈慧瑛到底能挺住那十年的浩劫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课前收集到的陈慧瑛的资料,并适时强调善于课外延伸才能更深入的了解课文。
原来,1967年,21岁的陈慧瑛由于出身华侨家庭,被发配到山西太行山。睡土窑,吃糠窝窝,喝雪水,一待就是六年。远在国外的亲人屡次劝她离开祖国,回南洋发展。
同学们,你们猜一猜,慧瑛女生是如何回答的呢?
是啊,她一次又一次地拒绝回到南洋。许多人问过陈慧瑛,遭遇苦难之时为什么不选择离开,她的回答是:“我曾经悲哀,但从没绝望;我历尽坎坷,但从未彷徨;我熟悉异邦的繁华,但并不向往。人生的得失悲欢、苦辣甜酸,都会随着时光消逝。永不磨灭的,是我心中不变的祖国之恋。”
梅花有魂,人亦有情,外祖父就是那千千万万侨居在海外的游子的缩影。那份对祖国真挚的情感影响了自己的孙女,也将不断鼓舞着我们每个人。那么,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小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在悠扬的《爱你,中国》歌声中,本节课拉上帷幕,但孩子们对人生的思考还将继续,永不停歇!
四年级《梅花魂》练习设计 篇7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2、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
二、【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1.出示一幅幅梅花图片,在《梅花三弄》背景音乐中,教师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梅花吗?梅花,历来是我国诗人、画家赞美的对象,你能背出一两句与梅花有关的诗句吗?
2.指名学生背一背课前收集的诗句。
(正像诗人们赞美的一样,梅花不愧是花中君子。每当梅花盛开的时候,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总会使作家陈慧瑛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让我们来读一读她讲的故事。 )
3.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在一幅幅梅花图片和音乐中娓娓导入新课,意在让学生在视觉与听觉的刺激中激起情感,调动知识储备,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好知识和情感的铺垫。】
(二)、初读课文,建构故事框架
出示课题,质疑:梅花有魂吗?这个“魂”在课文中指的是什么呢?请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在感受深的地方画一画、写一写。(学生默读、自学、画批)
1.认读本课新词。 秉性 训斥 撩乱 朦胧 灵魂 玷污 名节 颇负盛名
2.课文是通过哪几件事向我们展现了一位有着浓浓爱梅情结、思念故乡的老人的?请你再读读课文,找一找。
3.指名学生说一说,并引导学生读好相关的内容,教师提炼板书:
(1)读诗落泪。
(2)珍爱梅图。
(3)不能回国。
(4)赠送梅图。
(5)送梅花巾。
4.用连结事例的方法说说课文大意。
【设计意图:在初读阶段,理清课文的'结构,并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段意,意图有二:第一,引领学生整体感知,高屋见瓴,整体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第二,在理清结构的同时,把课文读通、读好,为更深层次地理解和体会文章的情感打
好基础。这样,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课文的整体印象,把握了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情感基调。】
(三)、解读梅魂,感受民族气节
1.整篇文章寄托了一位华侨老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这份情感与梅花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表现外祖父喜爱梅花的句子。多读几遍,想想你读懂了什么。(4人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有关句段)
出示:“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又用红绸子慢慢抹净。”
① 出示“墨梅图”,学生自由读本小节,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祖
父十分爱惜墨梅图)
②你从哪些诗句感受到祖父十分爱惜墨梅图呢?画出有关词句。(学生圈画并交流:拉下脸、训斥、轻轻刮去、慢慢抹净)
③“清白”是什么意思?“玷污”又是什么意思?这清白的梅花为什么不能玷污?指导朗读,读出反问的语气。“轻轻”、“慢慢”这两个词该怎样读,为什么
④一幅墨梅图有什么稀罕?一向宽容慈爱的外祖父为什么如此大怒?
出示:“想不到泪眼朦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 一包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① 指名读。
②外祖父为什么送梅花手绢给“我”(让“我”保持梅花般的秉性,保持中国人的气节,也把他自己对祖国的眷恋之心让“我”带回祖国)
3.讨论:此时,你对课题《梅花魂》中的“魂”有了更深的了解吗引导学生理解,“梅花”不仅仅是指梅花的精神,更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设计意图:本片断教学设计先关注学生自己读懂了什么,再从学生的感受中,由梅花引出有气节的人。两次谈感悟,紧扣一个“魂”字,层层推进,启迪学生感悟“魂”的深刻含义。】
附:板书设计:
6、梅花魂 借物抒情
梅花中华民族
愈压愈强 顶天立地
越是困境 越顽强坚定
思乡情 爱国心
四年级《梅花魂》练习设计 篇8
之八
佚名
教学要求:
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2、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
教学准备:卡片、课件、《我的中国心》歌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激情引趣,导入 新课
1、课件演示,欣赏梅花,学生吟诵咏梅的诗句。
2、过渡:看到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作家陈慧瑛常常会想起了身在异乡的外祖父,并由此勾起了她一连串的回忆。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速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文章中回忆了外祖父的哪些事?
2、讨论交流,理清条理,出示小标题。(吟诗落泪、珍爱梅图、思国伤怀、赠墨梅图、送梅花绢)
三、细读第三段,领会爱梅之情。
1、在作者的记忆中,外祖父是一个爱梅的人,你能从地方体会到这一点呢?
2、自学体会,动手圈画。
3、读句交流,谈理解。
4、重点引导第二件事:从对比手法的使用及对外祖父神情、语言、动作等的描写体会对梅花的爱。
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四、品读重点段,体会爱国情结。
1、过渡:外祖父为什么对梅花情有独钟,文中哪一段话给我们解开这个谜团?
2、自由读外祖父所说的那段话,互相交流、讨论。
(1)从这段话中你了解到哪些内容?
(2)把你了解到的内容讲给同桌听听。
(3)全班交流:a、梅花的精神(不畏严寒、坚贞不屈);b、梅花的精神象征中华民族的精神;c、保存墨梅图激励自己保持民族气节。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外祖父对梅花,对有骨气的中国人的敬佩。
(1)自由练读;(2)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3)齐读。
五、总结全文,感情升华。
1、学完了课文,你明白文章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目了吗?
2、学生结合着自己的理解来谈。
3、内容扩展,从哪些地方你也能体会外祖父那份浓浓的爱国之情?自由交流。
4、古往今来,由于许多历史原因,许多向外祖父一样的中华儿女流落他乡。它们虽然身穿洋装、说着异地的语言,但是他们的血管里流动着中国人的血,它们的胸中跳动着一颗颗中国心。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张明敏演唱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让我们在歌声中再一次感受爱国华侨们的心声。
5、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四年级《梅花魂》练习设计 篇9
《梅花魂》一课它有着十分用心的教育好处,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位老华侨十分珍爱墨梅图,在回国之际把墨梅图和绣着血色的梅花手绢郑重地交给外孙女让她好好保存的往事。整篇文章透过赞美梅花来颂扬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中国人,寄托了老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根据对新《课标》的学习,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思考和尝试。以下就是我对在教学《梅花魂》一课时的收获。
一、从课题入手,激发兴趣
《梅花魂》一课学生刚看到课题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疑问,教师就顺势以质疑入手,从课题“梅花魂”着眼,以理解“梅花魂”的内涵为突破口,寻找贯串全文的“梅花魂”所在。首先,老师提出“同学们见过梅花吗?你们对梅花有哪些了解?”在学生简单回答后,老师利用多媒体图片向学生们出示了傲然风雪中的梅花,引出《梅花魂》一课并要求学生自我读课题质疑。学生普遍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究竟“梅花魂”是什么?为什么用“梅花魂”做课题?这就很自然的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了作者的回忆当中。
学习是学生的自主行为。我们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唤醒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使学生产生学习需求。因为兴趣是儿童认知活动的动力,最好的学习是学生对所学资料有内在兴趣。对这课我采用了从课题入手,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教师利用精心设计的导语配合图片的展示让学生了解事件发生的大背景,从而对学生们陌生的时代里产生的英雄产生好奇,激发了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兴趣。
二、体味文意抓主旨深入学习
课文中的精彩片断,作者借助于语段中委婉含蓄的意思来表达一种情感。教学时教师注意抓启发学生用心思维,细细体味语段中含着的弦外之音,一旦学生理解这个意思,就能激发情感;例如《梅花魂》中,重点是反映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写爱梅花,是因为梅花是那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外祖父心目中,梅花就是祖国的代表,爱梅花和爱祖国是统一的。因此,课文中写的五件事,有的直接写外祖父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如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出眼泪来,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大哭起来;有的是透过爱梅花而间接反映外祖父的爱国心的,对一幅墨梅图的珍爱,在离别前把墨梅图送给外孙女,在快在开船时把绣着梅花的乎娟给了外孙女。
在导入新课后,我要求学生“默读课文,你认为文中的哪些资料,能解答刚才的疑问,请把它划下来。划完的同学出声读读你划的语句,你从中感受出什么了,和你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学生很快找到了第13自然段,在学生简单的说出他们的体会理解后,教师结合课件中声情并茂的傲然风雪中的梅花图片引导他们感知梅花的特点。在充分体会了梅花“旁的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的特点后,再读这几句话,想一想这品格,这灵魂,仅仅是梅花的特点吗?由此问题就上升到了文章的主旨:梅花的的特点也就是中华民族的特点,是中国人的特点,是有气节人物的特点。透过理解“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更进一步的体会了文章的主旨,感受到了外祖父的深深的爱梅情结。在这个环节上,学生又结合古代有气节的人物的事例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同时补充了课外的资料。为了更好的感受外祖父的爱国之情,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你想象一下外祖父当时说这段话的情绪,你再读读这段话。”这不仅仅体会了外公的感情,也进行了一次有效的词语积累练习。把第13自然段的资料理解体会后,对于其他四件事的理解就相对容易一些了。
在学习第2自然段时,进行了略处理,主要体会着老人的情绪读一读这样思乡的诗句,然后想象一下,外祖父除了给我讲这些诗句,还会给“我”讲些什么,由此又钩连上第7自然段的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外祖父是那样的眷恋祖国,“我”提到祖国是那样的自豪。
第3自然段的事件中能够看出外祖父分外爱惜书房里的那幅墨梅图,“我”偶尔摆弄家中的古玩,他也不甚留意,而不留意在墨梅图上方留了个脏手印,慈祥的外祖父竟大发了一通脾气,然后“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透过阅读体会“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用细绸子慢慢抹净”感受对墨梅图的珍爱。“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抓住这句话,问道:到底什么是不能玷污的,再回过头去读一读第13自然段,你对这句话又什么新的理解?实际上这不能玷污的是民族魂,是爱国心,正是这华侨老人对墨梅图这种特有的感情证明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爱。因为在华侨老人心中,梅花是最纯洁最有品格最有骨气的,它是祖国的象征,不能受到一点玷污。之后老师设计了这样一段过渡语“是啊,再外祖父心中,这梅花就是民族气节的象征,就是祖国的象征,是圣洁的不能玷污的。他是那么的宝贵这幅图,又为什么将她送给我了呢?”引导学生联想外祖父的对我的用心良苦以及深深的眷恋祖国的感情。
“在凉飕飕的腊月天,老人亲自来到码头,泪眼蒙胧地把一个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递给了我”,这一情结是透过学生深情地朗读来再现的。
三、创设情境升华情感
当学生感受到外祖父那思念祖国的深情,那热爱祖国的赤诚之心时,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结尾:“故乡的梅花又开了,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总使我想起……。”这给了学生充分思考想象的空间。设计这以环节使学生积累了语言,同时发散了思维,拓宽了思路。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在这个问题的设计上,充分体现了学生理解的多元性,尊重了他们独特的见解,同时也在这个问题表达的基础上进一步积累了语言。
当然在此次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尝试了对《课标》的运用,但几个环节还有问题。如:在整体把握上,文章可略讲的部分用的篇幅太大了,显得“详略”不是很恰当。在一些细节处理上还应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的更充分。
总之,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教师注重对于学习新《课标》的尝试运用,努力营造科学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的多元性,重点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议”的方法学习课文。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个性化学习,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潜力。对于阅读教学研究和尝试,我还是个初学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努力学习继续摸索,使自我的教学水平不断进步。
四年级《梅花魂》练习设计 篇10
今天课上,讲《梅花魂》,因为依旧是去年的老教材,因此,面对着不同的学生,仍旧讲得轻车熟路。
在进行到第二个故事的朗读理解时,我与同学们突然都发现了一个问题,只见课文中写道:“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可是,我随口读道:“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了的吗?”孩子们也仿佛承认了我的这种读法,(因为这比较符合我们这个地区的口语习惯。)可是,一个怯怯的声音冒了出来:后面是两个“的”呢,没有“了”。是啊,我仔细一看,才发现,真是这样,孩子说得一点也没错。真是“玷污得的”!奇怪,去年教学的时候,怎么没发现呢?第一个印象是教科书印错了,呵呵,发现问题总怪罪他人。这可不是我的习惯。可事实的确如此呢!我又反复小声地读了读,可还是感觉读不顺畅,索性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与我一起找找书中如此这样写的原因。
顿时,教室里响起了一片练读声……大家都在认真地揣摩着这句话的正确读音。到底该怎么读呢?看来,孩子们这次是真的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了。不一会,班里的赵同学就找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感觉:即,把第一个“得”读重,实际的意思就相当于我们北方人的那个“了(liao)”表示可以玷污,而后面那个“的”读轻,则是表示反问。于是,这样一来,这句话有轻有重,意思表达得就十分明确了。接下来,同学们又联系预习内容,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是长期生活在南方的归国华侨,因而一些语言方式上表达与我们不同,也就可以理解了。
随后,在赵同学的领读下,同学们又反复读了几遍句子。我知道,此刻,同学们不仅学会了这个句子的正确读法,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细心,认真和反复研究与探索的一种学习精神。
课下反思:
1、课文每读一遍都是新的,都会有新的收获,新的启迪,新的起点等待我不断努力,丝毫不敢懈怠。
2、不敢忽视学生的能力,有的时候,他们是我们学习与工作中的合作伙伴,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学习中的各项难题。应该相信他们,给他们以钻研的机会,而不是总摆老资格去批评,说教。相信他们也能行。
3、独立阅读课文应以读为主,虽然自己知道,但是以到课堂,仍忍不住要按讲读课文处理,今天就有 意识放开,放手让学生读,结果,就读出了灿烂,读出了精彩!看来,多学新的教学理念,多看看专家的名篇,用他们来指导课堂,是获益匪浅的。
四年级《梅花魂》练习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课题梅花魂中“魂”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
2、理解梅花魂中魂的含义,懂得梅花的品格并学习这种品格。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语激趣,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不知不觉中,暑气渐去渐远,我们一下子撞进了秋天的怀抱,寒来暑往,四季更替中最让人留念的怕是春天了。春天是花的季节,有人说,一个爱花的人是一个懂得欣赏的人,一个有着高雅情趣的人。其实啊,夏天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荷,秋日有“本性能耐寒,风霜挺且直”的菊,而严冬,则更有此花开尽更无花而一枝独秀的梅。
梅历来是画家、诗人所赞美的对象,我国宋代诗人王安石、陆游;元代画家王冕都曾经写下诗句赞美它。我们的开国领袖也曾写下词盛赞她。梅花不愧是花中之王,花之君子。
师: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梅花她有魂吗?我怀着不解读了它。被她所讲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所以今天我们一起慎重地、用心地学它。齐读课题。
生:梅花魂。
师:请你们带着预习的感受再读题目。
(生读体会语感)
生:梅花----魂-------
二、整体感知,理解大意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浏览课文,说说课文大意。
生:课文写了“我”的外祖父爱梅花。
师:“我”是谁呢?
生:“我”是指作者陈慧英。
生:我觉得是文中的小主人公莺儿。课文讲的是身在异国的莺儿的外祖父爱梅花的事。
师:课文是通过五件小事来向我们展现了一位有着浓浓爱梅情结的老人的。
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归纳文中讲的有关外祖父的几件事。
(生汇报学习结果,师板书)
(1、外祖父教我读唐诗宋词;2、“我”无意弄脏墨梅图,外祖父大发脾气;3、因不能回国,外祖父哭了;4、临别,外祖父送我墨梅图;5、离别送我梅花手绢)
三、潜心赏读,品文悟情
师:你觉得哪些事让你感觉到外祖父爱梅呢?
生:是第2、4、5这三件小事看出来的。
师:同学们,我们读过这几件小事,都倒感觉到外祖父爱梅花。你是怎样从这些段落中读出这种感情的呢?
出示:我们可以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用这些方法:1、联系上下文;2、联系当时的背景;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4、用朗读的方式;5、其它自己喜欢的方法。
生阅读学习。
师:哪些同学读懂了?
生:我从上文知道,外祖父特别疼爱莺儿,真可谓“捧在用里怕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可就因为莺儿不小心弄脏了墨梅图,竟然大发脾气,梅花还比外孙女重要。她太爱梅花了。
生:我们平常吧,不管玩什么,外公都会给的。隔辈疼嘛。根本不会为一幅画而动怒的。
生:我是抓关键词语理解的。“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一个“轻轻”一个“细绸子”还有一个:“慢慢”都能看出外祖父笑梅花。感觉像是小心翼翼地呵护一个婴儿。
生:我补充一下。要是一样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别说弄脏没啥。丢了也不可惜的。要么就胡乱一擦了事。可外祖父不一样。
生:我是用朗读的方式来展示的。(生朗读)
师:是啊!一幅墨梅图有什么希罕呢?有什么希罕呢?谁能告诉我?
生:我们学过王冕的《墨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梅花是值得赞美的。
生:还有王安石说梅花“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生:我从下文13自然段知道梅花有品性,有灵魂。
师:同学们再细细读,看梅花有什么希罕的?
(生读)
生:梅花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
生:因为梅花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
师:同学们找出这句话勾画下来读一读。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感觉像是在说人。
生:梅花本是一种植物,一般用“它”而这里却用的是“她”
师:对。同学们读得认真。联系上下文想想。她指什么呢?
生:她表面看是指梅花,其实是指下文“有气节的人物”
生:应该是指“我们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
生:梅花在冬天开,而“有气节的人物”他们像梅花一样,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也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师:谁能说说我们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
生:秦始皇。
师:大家能用一两句话说出理由吗?比如“统一中国,功不可没”的秦始皇,“视荣华如梦幻,视死辱为常事”的谭嗣同。
生:精忠报国,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
生:“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陆游。
师:对。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生:孔子之家语博大精深,诸葛亮神机妙算,郑成功收复台湾,孙中山不屈不挠,他们个个都是中华民族的气节人物!
师:正因为看似平常的梅花,却融注了无数气节人物的英魂,漫漫几千年的中华史,有气节的人物怎能说得清,道得完呢?让我们饱含深情再读这段吧。
(生诵读13自然段。)
师:外祖父把他最珍爱的墨梅图送给“我”。临别时还送给“我”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同学们。你们见过梅吗?她是什么颜色?
生:腊梅有黄色的。
生:梅花也有粉红色的。有点像桃花。
生:有的梅像雪一样白。
师:这方手绢上的呢?
生:是血色的。
多媒体播放《我的中国心》
师:血是生命的颜色!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外祖父这位与梅花相依相存的老人,他的爱梅情结其实是深藏着的一颗爱国心啊!
师:让我们一起诵读15自然段吧。
师:外祖父终究没有回到让他魂牵梦萦的故土,就让他那颗眷恋祖国之心长留星州吧。
四、回归整体,拓宽延伸
师:让我们把心回到梅花上来,打开我送给你们的梅花图,这是一幅略显单调的图画,希望你能妙笔生花,写上一两句与梅花有关的语句。
(学生思索书写)
生:我在这幅画上写了一副对联:梅花魂,爱国心。
生:我写的是“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生:我写的是“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
师:把你们题写的这幅诗画送给你的朋友吧?!
(学生交流作品)
五、总结全文,寄予希望
同学们,现在正是初秋时节,转瞬,冬天就会来临,你或许会惧怕,会埋怨冬天的寒冷而裹足不前。不过,我相信,今天我们学了《梅花魂》一定会在严冬里给你添一份信念,添一缕阳光。在你春风得意时“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老师的诗画作品展台展示)在不如意时,牢记“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老师的诗画作品展台展示)并深深祝愿你能把它带入你的家庭,融入你的生活,感染你身边的每一个人,你的一生都会活得非常精彩而温暖!
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因此我在文中采取了让学生自读自悟的方式,力求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创造空间,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每一位学生都是语文教师应该关注的对象,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关注的实质就是真爱、平等和公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学生。”语文教育需要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即致力于树立民主教育思想。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关注学生,就要平等地善待学生,尊重他们。所谓平等,是指教师要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承认学生都有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求;所谓尊重,既表现在对学生个性的接纳,又表现在让学生自由充分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在语文课堂的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还要学会倾听,而不是“一言堂”,真正的倾听,意味着平等、尊重,真正的倾听拒绝居高临下的告诉、训导,真正的倾听是心与心默默的靠拢,是情与情悄悄的对流。
公正地对待学生,是我们语文教师人格的体现,是现代语文教育的理念。
四年级《梅花魂》练习设计 篇12
魂牵梦绕梅花魂──《梅花魂》教学设计
梅花魂(6篇)
梅花魂(9篇教案及相关资料)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爱心小学的赵秀华,今天由我完成说课任务。
【教材分析】
《梅花魂》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这篇课文生动感人,情真意切。它讲了一位旅居国外的老华侨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他对祖国的深深眷恋,表露了一位老人的中国心。
全文采用回忆的写法,首先由梅花想到外祖父接着回忆几件具体的事情,反映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即:教“我”读唐诗宋词;对一幅墨梅图分外珍惜;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起来;离别前把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外孙女;船快开时,又递给外孙女绣着梅花的手帕。最后又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心。
【学情分析】
1、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外祖父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
3、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五年级学生应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所以识字不应成为教学的重点,在本课教学时,应将重点放在对文章的理解及感悟上,要引导学生充分读书,用心体会,积累书中美好的语言,感受人物美好的情感。
【设计理念】
以教材为依托,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充分开展师生对话,在对话中交流,在对话中成长。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课文的内容,品词析句,体会“梅花魂”的含义和华侨眷恋祖国的情怀。
3、拓展阅读思乡诗,积累语言,积淀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梅花魂”的含义和华侨眷恋祖国的情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流程】
本课时的教学分以下四个环节完成:
第一环节:了解内容,初悟情感: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因此,让学生在学习完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围绕“想象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几件事?魂在课文里指什么?”来认真读课文,在充分阅读整体感知。
第二环节:品读言语,体会情感:
此环节重点抓住课文中围绕梅花来写得的三件事,展开学习,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对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学生汇报,教师点拨。重点读13自然段进一步体会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和通过梅花寄托的爱国之情,结合所学,举例说说中华民族有骨气的人,让学生产生赞扬并学习这种品格的动机和愿望,也是学生明白外祖父爱梅花即爱祖国的这种感情。从中领会课题“梅花魂”的含义。
第三环节:激情结课,升华感情:
为了使学生旁征博引,学以致用,课末以诵读《我的中国心》来激起情感的高潮,激发学生深刻领会外祖父的爱国情和思乡心。
第四环节:读读写写,积淀情感:
通过背诵思乡诗来再一次加深学生的感受。
【说板书设计】
板书将围绕梅花回忆的几件事一一列出,并在其中体现单元的训练重点,即首尾呼应,同时再现结构,清晰、明确。
四年级《梅花魂》练习设计 篇13
上完《梅花魂》这一课,我的心里涌动着一种激动,洋溢着一份感动,久久不能平静,为自己,也为学生。也对语文教学要与学生的实际的结合有了更深的了解。
《梅花魂》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领会梅花魂的本质含义,体会外祖父的爱国思乡之情。课文的第13自然段关于外祖父对梅花秉性的阐述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根据我班学生好动好表现的特点,在教学伊始,我让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写梅花的诗词,然后教师出示王冕的《墨梅》,王安石的《梅花》,陈毅的《红梅》,陆游的《咏梅》,以及毛泽东的《咏梅》,让学生吟咏,在吟咏中加深对梅花特点的认识,以及对梅花品性的了解。
接着以读为本把五件事情找出来,然后分析外祖父的“三次流泪”,体会外祖父浓厚的思乡之情。第二课时围绕“珍爱梅图”和“赠墨梅图”体会梅花精神以及外祖父眷恋祖国的心就像那梅花精神。在课快要结束时,适当地引入“我的中国心”这首歌。师生一起跟着音乐唱,在歌声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加深对外祖父思乡之情的理解,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同时也深化了对梅花魂的理解。让学生漫步在文化的长廊里,沉浸在浓厚的文化意蕴里,课内外融合,使本节课不仅有了广度,还有了一定的深度。在教材中以小见大,融进大语文教学观,有这样日积月累的教学,小小少年的心便不会拘于孤陋寡闻,视野也一定会达到星垂平野阔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