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

2023-11-21

《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 篇1

  教学过程

  一、题解,领略思想内容

  1“金色”是什么意思?

  2(轻声朗读)把和题目相关的句子写出来。

  3说说本文记叙一件什么事?

  4(出示小黑板)“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师:为什么说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抓住关键,问得中肯,富有启发性〕

  生:因为老班长曾用这个鱼钩救过三位小战士的生命,而自己却牺牲在河边。

  生:鱼钩上有老班长的血汗,看到它,仿佛看到了老班长的一颗闪闪发光的心。

  生:“鱼钩”是老班长的遗物,看到它,仿佛又见到了老班长。

  生:这鱼钩象征着老班长忠于党、忠于人民、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精神永放光芒。

  二、绘形,激发思想感情

  师: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揭示老班长的内心世界的?

  生:通过老班长的外表描写来揭示的。

  (从课文中画出老班长外表的句子)

  〔既动脑又动手,紧扣课文,由表及里。〕

  (出示小黑板)

  师: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

  〔问得妙!一石投水……〕

  生:因为在长征途中,他经历过无数艰苦的战斗生活。

  生:说明在长征路上老班长为革命十分操劳。

  生:“满脸的皱纹”足以证明他经历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

  生:“斑白的两鬓”说明他饱经风霜的考验。

  生:从老班长这些外貌,让我们看到了他那金子般的内心世界。

  生:对,看到了他忠于党、忠于革命、关心战士、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答得好!一问数答,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突出老班长的形象。〕

  师:老班长这种崇高的品质还可以从什么地方找出来?

  〔抓住不放,步步深入。〕

  生:从他的行动表现出来。他是“一棵一棵地摸着”找野菜来和青稞面当饭吃的。

  生:他挖草根,想尽办法做鱼钩钓鱼。

  生:他翻了很多草皮,才能找到鱼饵。

  生:他那么苍老,还为三位小战士洗衣裳。

  师:这一连串感人肺腑的行动,让我们体会到老班长那坚强的革命意志和对党的忠诚。(出示小黑板)“合不拢眼、喜出望外、收敛笑容、露出笑意”这些词语是描写什么的?为什么这样描写?

  生:这些词语都是描写老班长的神情的。

  生:“合不拢眼”这个词可以看出老班长整夜睡不着。

  生:面对“饥饿威胁”,眼看三位伤员一天天瘦下去,老班长焦急不安。

  生:“喜出望外”是写一个偶然机会,老班长发现一条鱼跃出水面时的高兴劲儿。

  生:“收敛笑容”是当老班长不吃鱼汤的秘密被发现后,伤员端着鱼汤,怎么也“送不到嘴”,老班长见后的神情。

  生:这个词说明老班长很生气。

  生:说明他既严肃又耐心。

  生:看到战士们吃完了鱼汤,老班长才“露出笑意”。

  生:说明他把伤员的健康作为一件快乐事。

  生:这些词语看出老班长为伤员的虚弱、饥困而担忧,为小战士能得到一点营养而高兴。

  生:说明老班长一心牵挂的是三个小战士。

  生:老班长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生:说明他一心挂念的是党的委托,是革命事业。

  三、入境、掀起情感波澜

  师:这篇文章除了通过老班长的外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之外,还通过“我”的神态、动作、语言来衬托老班长的内心。(同学们从课文中画出有关的句子。)

  〔再次动笔。“道”不离“文”,借“我”烘托出老班长的伟大。〕

  师:万根钢针扎着喉管是什么滋味?当你和小梁一样看到了老班长把鱼汤让给病员吃,自己却嚼草根和鱼骨,“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那欲吃不能、欲罢不行的神态时,你的心情怎么样?

  〔问得细致。言辞恳切,引入情景,接受高尚情操的熏陶。〕

  生:我会激动得流下眼泪,哭起来。

  生:我会十分痛苦。

  生:我觉得老班长的境界十分崇高,自己太渺小了。

  生:我会怨恨自己为什么让老班长这样吃苦,而自己却坐享其成!

  师:一个搪瓷碗有千斤重吗?为什么总送不嘴边?在这情景下,你将会怎么样?

  生:这是夸张的写法,是说心情万分沉重、痛苦,我同样也十分痛苦的,真不知如何是好?

  生:我一定鼓励两位小同志,边养病边锻炼,设法减轻老班长的负担。

  生:我一定要求老班长和我们一起也吃一些。

  四、剖析、接受品德熏陶

  (细读老班长牺牲这一重点段,并设身处地想象当时的情景)

  〔细读品味,不能忽视的一环。〕

  师:老班长昏迷不醒时,我们为什么着慌了?

  生:老班长平时只顾着三个小战士,自己吃得少,操劳多,又缺营养。现在昏迷不醒了,说明他身体支持不住了。

  生:可能老班长的精力消耗尽了。

  生:因为老班长的生命十分危险。

  师:快接近草地的边了,老班长终于精力耗尽,生命垂危,说明这段时间来,他是坚持着走过来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坚持呢?

  生:他牢记党的委托,是党给他的力量。

  生:他坚信一定能走出草地,有坚强的信念。

  生:他坚决要完成指导员交给的任务。

  生:他有顽强的意志、惊人的毅力。

  师:当老班长奄奄一息时,小梁把鱼汤送到他的嘴边。可是老班长依然一滴不沾,他说了什么?你对这一席话是怎样体会的?

  (读老班长的话)

  〔老班长的话感人肺腑。读之更为动情,再次体现老班长形象的伟大。〕

  生:这席话说明老班长在生命垂危关头,仍然念念不忘自己的责任。

  生:老班长把党的话永记心头。

  生:我体会到:老班长把生的希望让给病员,把饿和死的痛苦留给自己。

  生:我觉得老班长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他舍己为人的精神十分伟大,值得学习。

  生:我要学习老班长赤胆忠心为革命的品质!

  五、归纳,提高思想认识

  问题:1作者为什么要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的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

  〔老班长精神不死,流芳百世。〕

  2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说明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老班长的光辉形象。略)

  〔感情朗读,加深印象,倍受教育。〕

《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 篇2

  编者按:本文整理的是著名教师支玉恒的教学实录,共两课时。

  师:今天我们要讲的课题是什么?

  生:“金色的鱼钩”。

  师:啊,今天讲一个小东西,(板书“鱼钩”)什么东西?

  生:鱼钩。

  师:你们同意我这句话吗?

  生:不同意。

  师:这么小的东西(做一个手势),怎么不同意?

  生:虽然这个鱼钩体积很小,但在课文里,没有它,就不能钩上鱼,小红军就吃不上东西,所以它关系到生命。

  师:很好,你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了。

  生:虽然这个鱼钩很小,但是它的意义是重大的。

  生:平常的鱼钩是钓鱼用的,而这个鱼钩,还含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师:说得真好,蕴含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生:虽然这个鱼钩是很小的,但是代表着老班长的一种高贵的品质。

  (真的很妙,以小见大,以“小”引出学生的辩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有助于学生把握全文的中心思想)

  师:很好,大家从一个小鱼钩里看到了那么大的意义,说明大家很会学习。因为它有很大的意义,蕴含着感人的故事,代表着一个人伟大的精神,所以课文上说它是什么鱼钩?

  生:金色的鱼钩。

  师:(在板书“鱼钩”前加“金色的”)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要带着赞颂和仰慕的情感来读,开始。

  生:“金色的鱼钩”。

  师:好,我看你们已经对课文的总体意义理解得很好了,但我不知道你们对课文的具体头绪把握得怎么样了?根据课文里说,进了草地不到半个月,一袋干粮就怎么样?

  生:吃完了,是两袋。

  师:后来有一次在夜晚,老班长和小梁谈话时,老班长说过一句话“我看还有二十天才能走出这片草地”。走了十五天,断粮了,陆陆续续又走了几天,后来说大概还有二十天才能走出去。你们想一想,他们在草地上大概一共走了多少天?

  生:三十多天。

  师:光说出来的就三十五天了,再加上陆陆续续的大约共有四十天。这位作者还真会写文章。要让我写这四十多天,将会成为一篇长篇小说,但是人们看起来恐怕没味。因为有好多日子,没有特殊的事,也把它写下来,你们想这样写四十天,是一篇好文章吗?

  生:不是。

  师:所以作者在组织材料的时候,很费了一番脑子。你们想想,他动的什么脑子?这可与你将来写作文的方法有关系。

  生:把一些有中心的地方写得非常多,而没有中心的地方写得非常少。

  师:第一太笼统,第二听不懂。(众笑)这文章里什么叫“有中心的地方”?什么叫“无中心的地方”?你可能心里明白,但没说明白。

  生:把一些有关中心的事例写得很详细,而把与中心没关系的写得很少。

  师:第一,你的发言是按照他的思路说的,第二是给他的发言作了一个解释,是不是?你应该有自己的思想,独立思考。

  生:作者动的脑子是把能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句子写下来。

  师:换汤不换药。(众笑)意思差不多。

  生:与中心关系大的……

  师:(打断)还是这样。你们就不能独立地想一想,别人这么说过了,我就不能这么说了,换一个角度思考。

  生:我觉得是抓住了人的话语来显露人的特点。

  师:思路是新的,你们想想,要会听话。我刚才说了一共四十多天,他是一天一天挨着写的吗?如果不是的话,他是怎么写的呢?

  生:作者是综合写的。

  生:作者是把四十天来一天一天情况在脑海里写下来。

  师:意思是作者把这四十天来的情况在脑海里进行了回忆,这是在整理材料,下一步呢?

  生:他把四十多天思考出一个中心,然后把重要的几天选择出来,就成了这篇课文。

  师:好,思路很好。

  生:把这四十多天里和中心有关的句子综合起来……

  师:(打断)什么是有关无关?写在文章里的每一个句子都和中心怎么样?

  生:有关。

  师:你不能说把有关的怎么怎么样,无关的怎么怎么样。如果作者把无关的东西也写进文章里面的话,那他就是个蹩脚的作者。这回你们顺着她的思路(指刚才发言的女生)往下想,因为她的思路是正确的。

  生:前二十天感人的事情比较少,后二十天感人的事情比较多。

  师:错了。

  生:作者把这四十天记忆最深的写下来,记忆不深的就是无聊的,所以他就没写。

  师:你说的话我又不太同意了,你可以说有些记忆不太深,或者印象不太深的,不可以说是“无聊”的,革命战士克服困难在草地上行军,怎么能说是无聊呢?

  生:我觉得是无聊的。因为在草地上走啊走啊,觉得是无聊的。

  师:我明白了,他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不一样。他心里想那些战士们又饥饿、又疲劳,在一望无际的草地上行走,心里是无聊,没意思。但是你那样表达,容易让人想成另一个意思,要注意表达方式。好,大家注意,这四十多天,作者没有一天挨着一天写,他选择了几个印象最深,发生了特殊事情的日子,重点写,别的都是用概括的语言带过去,对不对?

  生:对。

  (有效地耐心地进行学法指导,既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表现手法,又有利于学生的日常写作,一举两得。)

  师:你们都预习了课文了。你们想想,作者都抓住了哪几个日子?那些日子发生了什么事?不看书行不行?就看看你预习后在脑子里留下多少东西?(对一些看书的学生)现在看书是缺乏自信。

  (我是直奔这一步,呵呵,也还不错了,自我安慰一下。)

  生:二十天后,他们没有干粮吃了。老班长在洗衣服的时候,发现水面上跳出一条鱼。

  师:对,大家正在饥饿威胁中,那一天老班长偶然发现了一条鱼,从这以后他就给同志们钓鱼吃,同志们就喝上了什么?

  生:鱼汤。

  师:这是一个印象比较深刻的日子,对不对?

  生:对。

  师:咱们给记录下来,起个名字叫(板书“鱼汤”)有鱼汤的日子,谁还记得哪一天?

  生:在有鱼汤的日子后,老班长总是在池塘里给我们钓鱼吃,可是……

  师:(打断)简单点说,你记得哪个日子发生过什么事?

  生:我记得那个日子发现了老班长吃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

  师:他发现了老班长不吃鱼的秘密是不是?

  生:是。

  师:(指刚才发言的同学)你去写“秘密”,在“鱼汤”的后面。(学生板书)谁还想起了哪个日子?

  生:我还记得有一天老班长在钓鱼的时候昏迷不醒了。

  师:奄奄一息,后来接着就怎么样啊?

  生:牺牲了。

  师:你想起了老班长牺牲的那一天。你们说,是老班长奄奄一息,接着牺牲了;还是他最后说的那些话,哪个给你印象最深?

  生:老班长临死前说的那些话。

  师:给你的印象深是吧?临死的时候说的话,你们给它起个名字叫什么?

  生:遗言。

  师:对,可以。咱们写这儿吧。(在黑板后部的空处写下“遗言“)谁还想起哪天?

  生:那一天,鱼汤特别少,由于小梁知道了老班长不吃鱼的秘密,就不喝,其余两个小同志也不喝。

  师:那么老班长就怎么样?

  生:就不高兴了,批评小梁同志。

  师:说得太多,概括一些,那天老班长命令大家怎么样?

  生:命令喝鱼汤。

  师:对,非常概括地说,(在板书“秘密”和“遗言”之间加“命令”)你们看看选出几天来?

  生:四天。

  师:对,四天。其实这四天里也有详有略,哪一个写得最略?

  生:是“喝鱼汤”。

  师:对,这个就是发现了鱼,大家有鱼汤喝了,生活有了转机,很简单。所以这一天写得相对来说比较略。最详细的写了几天?

  生:三天。

  师:发现秘密的那天,命令喝鱼汤的那天,临死留下遗言的那天。这是最详细的三天,这个作者有办法没有?

  生:有办法。

  师:四十多天,他选择了这三天详细地写,又把必须交代的发现鱼那天,稍微略写。但是你看到这几天是不是就能够想到整个儿四十多天的情况呀?

  生:能。

  师:这就是作家的艺术手法。比如你们将来写“愉快的假期”是不是要一天一天挨着写呢?

  生:不是。

  师:你也选几个最高兴的日子,印象最深的日子,重点来写对吧?

  生:是。

  师:那么其他的日子就不管了吗?

  生:一笔带过。

  师:有的可以一笔带过,有的捎带着略写。那么,《金色的鱼钩》这一篇文章是怎么捎带写的?大家看看书,先看最后,老班长牺牲后,作者就放下笔不写了?

  生:没有。

  师:最后又写了一段。那给最后一段起个名字叫什么呢?(有学生说“纪念”,有说“遗物”,有说“鱼钩”……)

  师:作者把这个鱼钩包了一层又一层,放在贴身的衣兜里,把它珍藏起来,准备将来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是吧?但现在还没送,把它怎么样?

  师:珍藏起来。

  师:那这个名字该怎么起?

  生:“珍藏”。

  师:(在板书“遗言”后加“珍藏”)这是最后写的,但又是必须要写的。你们往前面找一找,看看开头写什么?

  生:开始是写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

  师:进入草地了,是写整个红四军还是他们几个人?

  生:红四方面军。

  师:是吗?你好好看一看。

  生:开头写的是我们几个人。

  师:几个人怎么样了?

  生:几个人得病了。

  师:得病怎么了?住院了吗?

  生:落后了。

  师:也就是说,在后面跟着走,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跟队”行不行?

  生:行。

  师:(在板书“鱼汤”前加“跟队”)不是正式地与大队一起行军,而是跟在后面走,看看“跟队”后面应该写什么?

  生:写老班长的样子。

  师:这个可以同“跟队”放在一起,因为带领我们的人是什么样呢?所以可以和“跟队”算同一部分内容。后面写什么呢?

  生:两袋青稞面吃完了。

  师:两袋青稞面吃完了,起个名字。

  生:饥饿。

  生:威胁。

  师:什么威胁没说。

  生:没粮食了。(众笑)

  生:在粮食两字后面加上个问号,表示“粮食成了问题”。

  师:也可以,再想想,明确一点,粮食怎么了?

  生:吃完了,缺粮食。

  师:缺粮,还不够艰难。

  生:断粮。

  师:对。(在板书“跟队”后加“断粮”)断粮的情况应该不应该介绍?

  生:应该。

  师:那么,我们跟着队走,由谁来带领,应该不应该介绍?

  生:应该。

  师:作者所写的,都是应该写的,有没有跟中心无关的东西?

  生:没有。

  师:大家看一看一共写了几个小标题?

  生:七个。

  (至此,板书的七个小标题依次为:跟队、断粮、鱼汤、秘密、命令、遗言、珍藏)

  师:这么说课文可以分几段?

  生:七段。

  师:现在你们把课文分一分段,其实找到每段的止点就可以了。

  (学生各自在书上给课文划分段落)

  师:这就告诉你们了,以后给课文分段,不要拿起书来一边看,一边急急忙忙地划,要先把整个文章整体掌握了,看看它究竟写了哪几个内容,把每一个内容弄清楚了。起止点好找不好找?这就告诉你,给文章分段,不要先找起止点,要先有一个小小的哪怕是朦朦胧胧的段意,或者是小标题。有了这些,再去找起止点,分段就不容易错了。你如果开始就找起止点,再想想段意,那容易搞错。

  (学生分段完成,教师稍作订正)

  师:大家打开书,这篇文章写得非常感人,一般讲课我不先范读,这一课写得特别好,我忍不住想读一读,你们想听吗?

  生:想。

  师:大家看好书,我来读。(教师读课文,因读得投入,竟落下眼泪。听课的学生和几百老师也都心情沉重,潸然泪下,礼堂内唏嘘不断,无法继续上课)

  师:大家先休息一会吧,换换情绪,好。下课。

  第二课时

  师:咱们接着上课,看到老班长这样一个人,他在危难的时候,选择了牺牲自己,保全别人,保全革命下一代人,这是一种伟大的精神。(有学生举手)你想说什么?

  生:我为有这样一位革命烈士而感到骄傲。

  师:对,应该有这种自豪感。

  生:我看出一个现代的小学生和一位革命战士是有差别的。这位革命战士是无私的,而我们有的同学却为了一点小事而争吵。

  师:好,说得不错。

  生:我知道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我们一定不会辜负了红军叔叔的汗水和鲜血,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师:肺腑之言。

  生:老班长真是好党员,是党的好儿子。

  生:老班长忠于党、忠于革命和忘我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生: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还有很多很多像老班长这样的人,我们一定要珍惜黄金时光,认真学习知识,将来为祖国作出贡献。

  生: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

  师:对,大家这样想,就没有辜负这个作者对大家的希望,也确实为我们有这样一位战士感到骄傲。我们深深地怀念他,对吗?

  生:对。

  师:好,大家起立,我们带着崇敬的、无比怀念的沉痛的心情,为老班长默哀。大家闭上眼,低下头。(学生默哀)想一想,在饥饿的时候,在困难威胁的时候,老班长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想的?在他临死之前,他留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几句话,说的是什么?“你们吃吧,你们还年轻,吃完了一定要走出去!”他已经牺牲了自己的一切,但是最后还说:“见到指导员告诉他,我没有完成好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有把你们照顾好。”这是什么样的胸怀,什么样的品质?好,抬起头来,请坐。刚才说了,最让人难忘的是发现秘密、命令大家吃鱼和临死留下遗言这几段,你们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这三段里的一段,好好地读,再深入地体会,然后有感情地读给大家。

  (学生开始读课文)

  师:我们还是带着崇敬的心情,用读来缅怀这位伟大的老班长,谁读?你读哪一段?

  生:我读“秘密”这一段。(读)“有一次,我禁不住问他……扔了怪可惜的……”

  师:(打断)“支吾着说”,“支吾”是什么意思?

  生:支吾就是说话不清楚。

  师:不清楚、不连贯,结结巴巴是吧?那你就得支吾些。

  生:(读)“老班长猛抬起头……竟扑倒以他怀里哭了。”(读得不错,有进步)

  师:读得不错,只有一两个丢字。但情感上的起伏变化还不够。就这一段,谁能比她读得还好?她读的这些你也可以不全读,可以拣最受感动的那一部分读。

  生:(读)“有一次,我禁不住问他:‘老班长,你怎么不吃鱼啊?’……”

  师:(打断)这样读不对,如果像你这样问话,就好象咱们平时吃饭一样,你怎么不吃菜呀?你怎么不吃肉呀?和这样问(示范,很有感情地)“你怎么不吃鱼啊?”一样不一样?

  生;不一样。

  师:(摹仿)“你怎么不吃鱼啊?”(语调平淡,重音在“鱼”字上)是什么意思?

  生:只吃别的,为什么不吃鱼,这个意思。

  师:对,好像是说吃这个菜那个菜,偏偏不吃鱼。变成这个意思了。体会了人物的情感,体会了他说话的意思,就知道该怎么读了。作者在这里是说为什么只让我们吃,你怎么不吃?是这个意思吧?你们再听我读:“你怎么不吃鱼啊?”(语调深沉,重音在“你”字上)这次有什么感觉?——你来读读。

  生:(读)“有一次,我禁不住问他……竟扑倒在他怀里哭了。”

  师:好,不错。谁想读“命令”这一段。

  生:(读)“第二天,老班长端来的……沉重极了。”

  师:不错,谁还想读?(一生站起来读,其间教师纠正了他两个字的发音)

  师:好,谁想读“遗言”?

  生:(读)“挨了一天又一天……抽噎着,很久很久。”(其间教师纠正了读对话时的语气)

  师:你读得不错,很投入,很有情感。但是有一个缺点:就是每一个字的尾音都要拖长,所以就形成了一种腔调,以后要克服。谁敢举手说我读书是班里最好的?

  (一学生很投入地重读,读得很感人)

  师:好,老班长的在天之灵,也一定会感到欣慰。在他牺牲六十五年以后还有这样的同学,怀着满腔的情感,来读他的故事。大家打开书的最后一段,看最后一个自然段,我们一起像作者珍藏这个金色的鱼钩一样,把老班长崇高的精神,通过读,珍藏在我们心里。

  生:(读)“擦干了眼泪……金色的光芒!”

  师:最后我有一个问题问问你们好不好?

  生:好。

  师:在命令大家吃鱼那天,书上说:第二天,老班长端来的鱼汤特别少,他笑着对大家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了钩,又跑了。”他是笑着说的,同志们吃不下去,他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他不笑了。最后同志们把鱼吃下去,他又怎么样啊?

  生:笑了。

  师: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老班长前后笑了两次,大家想一想,前后这两次笑,笑得一样不一样?

  生:不一样。

  师:哪儿不一样?

  生:第一次笑是为了让我们吃,第二次……

  师:(打断)是不是每次端来鱼汤都要笑一笑让大家吃呢?

  生:不是。

  生:第一次笑是因为这次比以前的鱼汤少,叫我们不要嫌少。

  师:怕同志们嫌少所以笑,好像不是。

  生:老班长过意不去。因为这次的鱼汤比较少,怕同志们吃得不够。

  师:你们再想得深一点。老班长的第一次笑是发自内心的,诚心地想笑吗?

  生:不是。

  师:是什么样的笑?

  生:故意的笑。

  师:故意的笑,是做出来的笑,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他为什么要做出一个笑来呢?

  生:他想让同志们不要嫌少,哄大家,鱼并不是很难钓……

  师:想偏了。

  生:我觉得是:老班长觉得小梁知道了这个秘密,为了让大家多吃一点,他故意地笑,怕我们觉得他……

  师:心里有话,想得正确,说不出来。

  生:他是为了增强我们的信心。

  师:太笼统。

  生:第一次笑是因为小梁知道了老班长不吃鱼的秘密,他怕小梁不吃鱼,所以勉强地笑一笑,让小梁觉得他今天吃鱼了。

  师:(指另一学生)你再说一说。

  生:老班长想让三个战士专心养伤,不想他们为了不吃鱼而伤身体。

  师:大家想一想,今天的鱼汤特别少,每个塘瓷碗里只有少半条鱼,上面漂着一丁点野菜,按照老班长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他笑得出来吗?

  生:笑不出来。

  师:但是他笑了,因为他想起昨天晚上的事,虽然他告诉小梁不要让那两个小同志知道,但是,也许那两个小同志在远处也听到了。他知道大家今天的心情很沉重,所以他做出一个笑来,是不是要改变这种气氛呢?

  生:是。

  师:用这个笑来动员大家吃鱼,是不是?

  生:是。

  师:你们看看他说一句话是真的假的,“好大的一条鱼已经上了钩又跑了。”

  生:是假的,这么小的池塘哪有那么大的鱼。

  师:对,即使有那么大的鱼,按照老班长的性格会怎么样啊?

  生:绝不会放过它的。

  师:对,老班长为了让同志们吃下鱼,他做出了一个笑,还要编一句话,费了多少苦心呀!为了让别人吃鱼,老班长想尽了办法。再看最后那次笑,是真的吗?

  生:是真的。

  师:老班长看到同志们吃下去了,心里高兴不高兴?

  生:高兴。

  师:那我把课文改一下“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就哈哈大笑”行吗?

  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生:因为在那种情况下,他不可能哈哈大笑,他如果这样笑就改变情绪了。

  师:那我说“开怀地笑了”,行吗?

  生:不行。

  师:也不行,为什么?

  生;因为在那种情况下,他不可能那样笑,真要那样,小同志就不理解了。

  师:不是,说得浅了。你们想一想,同志们虽然吃下去了,但那是多少啊?——“小半条猫鱼”和“一丁点野菜”,老班长能够那么喜笑颜开吗?

  生:不能。

  师:但是,毕竟吃一点比不吃强,老班长得到了一点安慰,所以他笑了。但是却笑得很勉强。他只是有一点“笑意”,什么叫笑意?

  生:有笑的意思,但是没有开怀大笑。

  师:有一点能够让人察觉到笑的意思。没有笑声,没有笑容,可能只是嘴边的肌肉抽动了一下,有那么点“笑意”。尽管是笑意,多不多?

  生:不多。

  师:课文上怎么说的

  生:一丝。

  师:“一丝笑意”。你们体会一下,作者写这篇文章,句句掂量,字字斟酌,用心多么深!我们从老班长两次笑的表现中,就能深深地体会到他的内心。一看他怎么笑,就知道他心里想的是什么,体会到了他的情感,对不对?

  生:对。

  师:作家写文章,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往往通过人的外部表现来写,你们将来写人的时候,也可以用这个方法。好了,今天的课大家学得不错,我们虽然没有一段一段地去分析,也没有一段一段地提问讲解。但是我认为大家理解了,也深深地受到了老班长这种精神的感动,你们觉得是吗?

  生:是。

  师:那好,下课。

《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学习课文第1段。

  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在1935年秋天,红军长征途中过草地的时候。)

  2.老班长担负着什么任务?(保护三个小病员过草地。)

  3.把刻画老班长外貌的句子画出来。读后说一说从老班长的外貌,我们可以知道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一个勤劳质朴的劳动人民。)

  4、你感觉老班长怎样?(饱经风霜,和蔼可亲)

  5.齐读课文第1段。

  小结段意:写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老班长接受了保护三个小病员的任务。

  学习第2段。

  默读这一段。

  思考:这一段写了老班长的什么事?从中可以看出老班长怎样?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

  这一段先讲了老班长钓鱼、在讲老班长自己从来不吃鱼,最后讲老班长鼓励病号喝鱼汤。从“老班长看我们一天天瘦下去,他整夜整夜地不合拢眼”,可以看出老班长担心着我们的身体,心情沉重,这反映了老班长高度的责任感,他担心病号走不出草地,完不成党交给的任务。

  其他如:“总能”“我觉得好象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老班长看看我们吃完……沉重极了”都能说明老班长的精神感人至深。

  小结第2段段意:写青稞面吃完了,老班长想方设法钓鱼煮鲜鱼野菜汤给三个病号吃,而他自己没吃过一点儿鱼。

  学习课文第3段。

  读第三段,思考:这段讲老班长怎样了,为什么会这样?从这段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老班长牺牲了,这实际上是他一天又一天的劳累、忍饥挨饿的必然结果,在他生命垂危时,仍然不肯喝鱼汤,而在他倒下去之前,“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这需要多么顽强的毅力,在他临牺牲的时候还说“没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这是多么感人的精神。

  学习课文第4段。

  齐读第4段。

  1."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小梁为什么要这样做?(联系上下文体会小梁当时的感情。)

  2.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因为这鱼钩是老班长用来钩鱼给他们吃的,让他们维持生命走出草地的遗物;鱼钩虽然长满了红锈,但老班长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却永远放光芒。小梁把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是为了让子孙后代瞻仰革命前辈的遗物,受到革命传统教育,同时也表达了小梁自己永远向者班长学习的决心。最后这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小结第4段段意:写小梁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保存起来。

  (五)齐读全文。

《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 篇4

  1、这篇课文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学中我有意识地为学生在读写之间架起桥梁,引导学生从读学写。如,课文中几次描写了老班长的神态,从课文中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思考这几次描写老班长的神态有什么不同,你能从中感悟到什么?从而使学生领会神态描写对反映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2、教学最后,我虚拟了一个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的场景,请学生以讲解员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人讲解“金色的鱼钩”的故事。讲解时让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叙述的条理要清楚,可采用倒叙方法进行叙述。如,“朋友,这是一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也是一个不平凡的鱼钩,就是这个看上去普普通通的鱼钩,曾挽救了三位年轻的红军战士的生命;就是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包含着一个十分动人的故事……”

  (2)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表达出来,渲染出故事的情境,从而使听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3、学完本课,学生一定会被老红军崇高的革命精神深深地感动。于是我便顺势再介绍一些红军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请学生课下继续搜集长征故事,组织了一次长征故事会,使学生对这段历史铭记在心。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尊重了学生的多元解读,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去感受长征的艰辛,感受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个性多元解读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之一。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感受,交流中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挖掘。

《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 篇5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军过草地时的艰苦,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2、通过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练习快速阅读,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请四名同学读课文,纠正读错的字。

  2、说一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当时的环境。先由一同学说,然后大家补充或纠正。

  3、说一说哪些地方你感动,谈谈自己的体会。

  二、指导学生通过自学,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默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文中外貌的描写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默读课文第二段。

  思考讨论

  (1)指导员对老班长说,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上级”“保姆”“勤务员”各是什么意思?老班长一路上是怎样做好“上级”“保姆”“勤务员”的工作的。

  (2)在第二段中有很多描写人物动作的、语言的语句,还有一些是对事情过程的交代。这些内容都是体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说说哪些内容符合以上的意思。

  3、指导老班长和“我的对话的朗读”。要通过对话的朗读,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总结以上的学习方法。

  1、理解课文内容。

  2、抓住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集体讨论,同学之间纠正、补充,教师作必要的引导。)

  3、指导朗读第三段。

  四、小结

  1、老班长为什么始终不肯吃鱼,仅仅是为了鱼太少了吗?

  2、通过老班长带领我们过草地的一系列言行,说说老班长具有那些优秀的品质?

  五、指名读第四段。

  思考讨论

  在这长满红色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联系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六、指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七、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体会和感想写下来。

《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 篇6

  目的要求:

  1、读准字音。

  2、学习第一,二段,知道红军过草地时的艰苦情况,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重点:

  练习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

  练习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语

  鱼钩是什么颜色的?可是,一篇文章的题目却是>,这是怎么回事呢?(板书:金色的鱼钩)

  二、检查预习

  1、听课文录音,把自己读错的字标出来。之后,多读几遍。

  2、联系课文说说词语的意思(单击课前预习中的字词练习)

  3、说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环境。指名说,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4、你划下了哪些令你最感动的句子?

  三、分段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一件是讲老班长煮鲜鱼野菜汤给三个病号吃,他自己没吃一点鱼;一件是讲快走出草地时老班长牺牲了。)

  2、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说说段意。(第一段,1——2自然段;第二段,3——22自然段;第三段。23——33自然段;第四段,34自然段。

  四、通过自学,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1、齐读第一段。说说关于老班长的描写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注意体会人物当时的思想感情,看你从文中体会到什么?(学生发言,教师和其他同学补充或提出异议)

  可引导讨论:

  (1)你觉得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老班长对我们非常负责?

  (2)当小梁发现老班长不吃鱼汤却嚼草根,咽着鱼骨头时,老班长地神态有什么变化?划出有关词句。

  (3)想象一下,老班长的神态变化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内心活动?

  (4)划出小梁神态变化的句子,想象一下,他当时心情怎样?

  (5)写老班长的一忧一喜,为什么忧,为什么喜?这说明了什么?

《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 篇7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学习课文第1段。

  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在1935年秋天,红军长征途中过草地的时候。)

  2.老班长担负着什么任务?(保护三个小病员过草地。)

  3.把刻画老班长外貌的句子画出来。读后说一说从老班长的外貌,我们可以知道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一个勤劳质朴的劳动人民。)

  4、你感觉老班长怎样?(饱经风霜,和蔼可亲)

  5.齐读课文第1段。

  小结段意:写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老班长接受了保护三个小病员的任务。

  学习第2段。

  默读这一段。

  思考:这一段写了老班长的什么事?从中可以看出老班长怎样?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

  这一段先讲了老班长钓鱼、在讲老班长自己从来不吃鱼,最后讲老班长鼓励病号喝鱼汤。从“老班长看我们一天天瘦下去,他整夜整夜地不合拢眼”,可以看出老班长担心着我们的身体,心情沉重,这反映了老班长高度的责任感,他担心病号走不出草地,完不成党交给的任务。

  其他如:“总能”“我觉得好象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老班长看看我们吃完……沉重极了”都能说明老班长的精神感人至深。

  小结第2段段意:写青稞面吃完了,老班长想方设法钓鱼煮鲜鱼野菜汤给三个病号吃,而他自己没吃过一点儿鱼。

  学习课文第3段。

  读第三段,思考:这段讲老班长怎样了,为什么会这样?从这段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老班长牺牲了,这实际上是他一天又一天的劳累、忍饥挨饿的必然结果,在他生命垂危时,仍然不肯喝鱼汤,而在他倒下去之前,“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这需要多么顽强的毅力,在他临牺牲的时候还说“没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这是多么感人的精神。

  学习课文第4段。

  齐读第4段。

  1."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小梁为什么要这样做?(联系上下文体会小梁当时的感情。)

  2.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因为这鱼钩是老班长用来钩鱼给他们吃的,让他们维持生命走出草地的遗物;鱼钩虽然长满了红锈,但老班长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却永远放光芒。小梁把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是为了让子孙后代瞻仰革命前辈的遗物,受到革命传统教育,同时也表达了小梁自己永远向者班长学习的决心。最后这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小结第4段段意:写小梁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保存起来。

  (五)齐读全文。

  【板书设计】

  金色的鱼钩

  (闪烁着灿烂的光芒)

  肩负重任

  弯钩钓鱼 忠于革命、忠于党、

  老班长 安定情绪 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困难重重

  壮烈牺牲

《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读记生字组成的词语。用联系上下文、词素分析法、近义词比较等方法理解词语:喜出望外、三长两短、奄奄一息、抽噎、支吾、收敛;衰弱、脆弱;支持、坚持;严肃、严厉、严峻、严密、严格。

  2.学习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分段,抓住事例及事例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

  3.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复述故事内容。

  学 案

  教  案

  学习提纲

  1.自学生字及生字组成的新词。

  2.读通读顺课文,理解词语。

  (1)联系上下文,词素分析法解词:

  喜出望外 三长两短 奄奄一息

  抽噎 支吾 收敛

  (2)近义词辨析:

  衰弱 脆弱

  支持 坚持

  严肃 严厉

  严峻 严格 严密

  3.跳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   )的事;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把课文分成四段。

  4.勾画文中老班长的言行、神态,思考批注,老班长是一个(     )的人。

  5.“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是(     ).

  6.给文章重新命题。

  一、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掌握作者写作思路。

  1.理解词语,注意交给方法,揭示规律。

  2.注意指导学生从词义范围大小、词语搭配进行近义词辨析。

  3.行文思路

  (1)交待故事背境,老班长外貌。

  (2)老班长钓鱼给我们吃,自己吃草根,咽鱼骨头。

  (3)老班长饿死在草地边上。

  (4)深化中心,抒发感情。

  二、指导学生归纳事例,抓住事例及老班长言行、神态深读深悟,体会人物品质。

  1.吃草根、咽鱼骨头。(语言、动作、神态)

  2.记住指导员的话。(语言)

  3.分工。(语言、神态)

  4.命令我喝鱼汤。(语言、神态)

  5.临死前不忘把食物留给“我们”吃。(语言)

  (忠于革命  舍己为人)

  三、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深化中心。

  鱼钩虽然长满了红锈,但它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事迹,闪烁着老班长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光辉思想。

  练习提纲

  1.选词填空(衰弱、脆弱、坚持、支持、严肃、严厉、严峻、严格、严密)

  (1)小梁身体(  ),性格( )。

  (2)他的病很重,不休息会( )不住的。

  (3)他表情( ),(  )地批评道:“这次战斗的形势十分(  ),侦察班要( )注视敌人的动向,每个战士都要作好一切战斗准备”。

  2.阅读迁移练习:同步阅读148页。

  (1)课文写了一件(     )事,赞扬了老红军(      )的品质。

  四、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 篇9

  一、教学目标:

  1、训练运用圈划的读书方法,理解在人物刻划中关键词语的作用,体会从多种角度刻划人物的写作方法。

  2、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品质,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

  二、重点和难点:

  正确圈划、理解中心是重点。理解小病号的描写与中心的关系是难点。

  三、教时:

  一教时[第二教时]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教时,总结:课文《金色的鱼钩》主要出现了两个人物:老班长、我。思考:课文中的人物描写与课文中心有什么关系?

  [二]分段阅读,分析人物:

  1、默读课文第一大段,完成下列步骤

  (1)这段文字从哪些内容作了圈划?

  在对学生个别提问的基础上,老师归纳:

  课文对老班长的外貌、心情、动作、神态作了圈划。

  (2)就圈划内容提问,并体会其作用。

  朗读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提问:人物外貌的描写对表达课文中心有什么作用?

  体会描写老班长心情的句子,提问:人物心情的描写与课文中心有什么联系?

  圈划出描写老班长动作的词语,提问:圈划词语从哪些角度揭示了老班长的品质?

  在个别回答或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小结:

  对老班长的外貌、心情、动作等描写,突出了老班长的有极强的责任心、舍己为人的精神。圈划词语也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老班长的这一品质。

  2.默读课文第二大段,注意从多种角度刻划人物的写法,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1)圈划出表现小病号“我”的心情的词语。

  (2)就这些词语从不同角度提问。

  (3)分析其表达的作用。

  (4)小结:课文对小病号的描写,特别是写出了“我”在知道事情真相前后的心情变化,突出了“我”的感激之情。

  圈划词语突出了老班长品质的感人,写小病号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老班长的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和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

  3.默读课文第三段,找出描写老班长竭尽全力全力不让病号挨饿的神情、语言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1)圈划描写老班长神情、语言的句子。

  (2)提问:这些词语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意义?与课文中心有什么关系?

  (3)小结:这些对老班长神情、语言的描写,将老班长的形象刻划得淋漓尽致,充分表达出他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崇高的品质。

  4.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

  “这枚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与“闪烁着灿烂的金色光芒”是否矛盾?为什么?与课题有什么关系?(可分组进行讨论)

  5.总结:不矛盾。因为“长满了红锈的鱼钩”记录了老班长舍己为人最终献出生命的光辉事迹,这枚鱼钩虽普通却闪烁出老班长崇高品质的灿烂光芒,因此它“闪烁着灿烂的金色光芒”。课文以“金色的鱼钩”为题,揭示了文章中心,有其深刻的含义。

  6.讨论学习《金色的鱼钩》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发扬同学间团结友爱的精神。

  五、板书:

  老班长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

  老班长的思想品德

《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 篇10

  我觉得这堂课好的做法有三:

  一、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强

  《金色的鱼钩》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故事性强,在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教师撇开了枯燥的分析,而直接抓住最动情的文字指导表情朗读。整堂课教师只设计了两个问题:

  1、自读课文,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2、把感受最深的片断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为什么感动?

  这两个问题给了学生阅读、思考、表达的最大空间。

  二、充分地给学生以自由

  整堂课,学生能自由地默读,自由地朗读,自由地感受,自由地思考,自由地表达。学生有了自由,就有了灵性,就会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学生自主的投入阅读实践,也才会读一遍比一遍好,感悟一次比一次深。有机会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来表达。这样,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表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

  在学生自我感受,自由朗读有了一定基础,但还未完全找到感觉时,教师进行范读,设身处地,入境动情,声音略带颤音,给人以忍着痛苦,含泪叙述之感,拨动了孩子的心弦,开启了学生的心智,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由此可见,教师的范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对于文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韵味”、“神采”、“风格”等,通过朗读传递给学生,可收到以声示范、以情激情的功效。

《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 篇11

  《金色的鱼钩》续写

  山东省德州市水电十三局小学 龙 蓓

  老班长死了,我们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用过的珍贵的鱼钩收藏起来,想起了老班长对我们说的话。对!我们要坚强地活下去。抬起头,夜幕已悄悄降临,是的,还有很多路要我们走,我们要挺起胸膛,坚持走出草地。

  休息了一夜,东方已经出现了鱼肚白,我把其他两个病号叫醒,晨风吹来,渐渐摩平了我们心中的伤痛。我们几个在附近拔了点野菜,煮着吃了。

  离草地边沿约摸还有20多里路,要走出这20多里路不容易啊,我们几个都饿得面黄肌瘦,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倒下。

  我们开始出发了,争取在这一天内走出草地。我们三个互相搀扶、互相勉励,我要拿命去拼,绝不辜负老班长对我们的期望。当我们走不动的时候,眼前浮现出老班长的身影;当我们被饥饿压得迈不了步的时候,耳边回荡着老班长对我们说过的话。草地里十分泥泞,而且稍不留心就有坠入沼泽的危险。我们尽管走得小心翼翼,还是一步三滑,我们几个被摔得鼻青脸肿的,可是我们把摔出的血一擦,“一定要走出草地,拼到底!”这是从我们心里迸出来的话,正是这句话使我们浑身充满了力量,让我们能一步步走下来。

  走着走着,我们渐渐支持不住了。终于,我们相继摔倒在草地上了。“不行,爬也要爬出草地去。”我说。于是我们开始了艰难的爬行!1米、2米、3米…… 就这样匍匐前进,爬啊,爬啊,我们的手被荆棘扎得血肉模糊,钻心地痛,我们的脸上也伤痕累累,身上的衣服被划成一条一条的了。这些都不能使我们停下,我们爬呀,爬呀……也不知道爬了多久终于看到草地边了,也看到了前面的大家,我们几个高兴得哭了起来。“不要这样。”我安慰大家,自己却也不由自主地流下了流泪。

  走出了草地,多么不容易啊!我们三个偎依在一起,望着远方那还剩下半边脸的太阳。

  缩写《金色的鱼钩》

  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枞阳县城关小学五年级⑵班 朱鸿绪

  1935年秋天,在长征途中,由于生病跟不上队伍,指导员让老班长照顾我们。

  我们的食物很快吃完了,怎么办?老班长在洗衣服时看到了鱼,便用针做了一个鱼钩,每天钓鱼烧鱼汤给我们喝。老班长自己却从来没吃一次。

  没有营养,老班长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差,就在临终前,他仍把食物让出来。

  为了纪念老班长,我们小心地保管好鱼钩,准备让这个长满红锈的雨钩教育革命后代。

  【指导老师:童平香】

  缩写《金色的鱼钩》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张坂镇中心小学五年级 杜如清

  1935年秋天,红军进入草地,3个同志落伍了,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我们靠着青稞面和野菜生活,很快就吃光了,老班长看着这样睡不着觉。

  一天,老班长看见池塘有鱼,他回去做好鱼钩来钓鱼,这天,三个小同志吃个精光。以后,老班长天天都去钓鱼给三个病号吃。可是,老班长一点鱼都没有吃,只吃他们剩下的鱼骨头,和几根草根,这件事我知道后,很惭愧,他却说这个是我的工作。叫我不要把这件事说去。

  一天又一天,快离开草地的边很近了。这一天,我们的精神都很好,老班长出去钓鱼后,就没回来。最后我们在一个水塘里找到他,这时他已经奄奄一息了。我去钓鱼,回来给老班长吃,可是,当我把鱼塘送到他嘴边时,他却说;我不吃,你们吃了,走出草地,最后眼睛慢慢地闭上。

  我们扑在老班长身上,抽噎着,我把鱼钩包起来,想等革命胜利已后,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子子孙孙来瞻仰它,让老班长的品格留芳百世。

《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 篇12

  ——关注那一部分学生 

  一直以来,上每一堂课我都要求是全员参与,并且也在尽力地去做好它。一般在课上,只要学生愿意回答问题的,我都会给予满足,一些不太愿意的有时也会“硬逼”着他来回答,我坚信只要多叫几次,他也会慢慢融入到这个集体中来的。但今天的这堂课让我发现其实我做得还很不够。

  《金色的鱼钩》这篇文章很长,但很多地方描写得很精彩,需要学生的朗读加以感化。此时,王贝妮举手了,于是便叫了她。听完她的朗读,使我吃惊不小:她的朗读真不错,我以前怎么没发现呢?还自认为让全员参与,哎,真是太大意了,惭愧!让同桌来评价一下她的朗读水平,他说:“我跟她已经是几年的同学了,我发现她的朗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正因为同桌的鼓励,王贝妮举手的频率更是上升了很多。此时的我更是羞愧难当。已经大半个学期都过了,我才发现她。如果早一点发现,我想王贝妮会提高得更快,责任全在我。对不起王贝妮!对不起至今还被我遗忘的学生!

  班级中五十二位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性格。很多时候,总是被那些外向型的学生所“蒙蔽”,过多地去提问他们,引导他们,从而忽略了对内向型学生的教育,只是让他们呆呆地坐上一堂课。其实每一次的提问,对学生来说都是一次不小的锻炼、一次不小的考验。外向型的学生往往很活泼,致使老师的目光更多地倾向于他们,他们就得到锻炼;而内向型的学生,由于天生不爱说话,不爱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一个疏忽,就失去了一次机会。

  关注那一部分学生,尤其是还不曾被我们发现的学生,多给他们机会,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关注需要耐心,一次两次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只要坚持,我想你必将会有新的发现。一直记得有这么一句话:“一位学生,可能对一个班级来说他只是其中的百分之几,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他却是百分百。”多去关注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对学生负责,对家庭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

  明天的任务就是在课堂上去看一看还有没有被自己遗忘的学生,如果有,那就应该“亡羊补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