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都维也纳》网络整合课例 篇1
作者:蒋丽清 转贴自:中小学电教 点击数:209
《音乐之都维也纳》网络整合课例
一、教材分析
这是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与人文景观,讲述了维也纳被誉为“音乐之都”的渊源,指出了它在世界音乐史和世界乐坛上的地位与影响,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和向往。课文语言简洁优美,层次介绍清晰明快,如音乐般急缓有致,字字句句透露着维也纳浓郁的音乐文化,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在音乐的情趣中充分感悟“维也纳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并且能够从网络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初步对信息进行归纳、推理、比较等多种方法的加工,能够利用ppt、word等常用软件进行信息的交流。对维也纳蕴含的音乐文化,学生通过看图、朗读、想象能够作一个朦胧的了解,但是由于维也纳的独特音乐文化与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相距太远,对文中的描述或介绍语句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感悟和理解也就只会是浅层次的。
三、设计思想
在学生读熟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后,我们不能局限于教材中的文本语言进行简单的想象感悟,而应该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打开学生的眼界,从具体生动的音乐事例中体会维也纳的文化底蕴,围绕主题在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提炼自己的知识体系,使音乐之都维也纳的意象逐渐丰满。同时,利用网络平台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自主意识,探寻网络资源的内在关系以及与文本的有关系,形成积极的求知心态,创设有利于学生生命发展的学习环境。
四、教学目标
1、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都市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语句,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
2、利用网络开展拓展性阅读,增强对音乐之都维也纳的深入了解,在二次重组信息的过程中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
3、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感受维也纳的音乐文化特点,在互动交流中提升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对音乐之都维也纳产生有个性的价值观。
五、教学准备
1、用一课时的时间把这篇课文读熟,初步理解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然后围绕“为什么维也纳被称为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这一问题确定学习主题,并根据课文的内容特点确定四个探究专题:(1)为什么说维也纳是古典音乐的摇篮?(2)为什么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3)从哪儿看出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4)歌剧院和“金色大厅”的壮观和辉煌表现在哪儿?让学生分组带着这四个专题作为课外作业进行网络探究学习,网络课上交流学习成果。
2、教师用瑞博数字化教学平台设计一个音乐之都维也纳专题学习网站,并提供如下相关网站,以便学生能够更轻松地找到相关资源进行专题探究学习。
●音乐之都维也纳专题学习网站:
●走进维也纳:
●音乐之都—维也纳:
●音乐之都维也纳:
●维也纳专题信息网:
3、学生在完成探究作业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灵活指导,重点指导如何围绕专题进行信息的处理,如何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第一个专题引导学生采用表格的形式列举和比较海顿、莫扎特等音乐家的国籍、生活在维也纳的年份、创作的重要乐章等;第二个专题引导学生采用演示文稿的形式图文结合介绍舒伯特花园、贝多芬广场、莫扎特音乐学院、海顿街等;第三个专题引导学生采用图片点播乐曲的方式展示维也纳人在白天、夜晚、公园、室内甚至集会、庆典时不同的演奏场景和乐曲;第四个专题引导学生采用图片和视频播放的方式介绍歌剧院、“金色大厅”和音乐会。
六、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跨越时空
上课伊始播放一段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录像,金碧辉煌的“金色大厅”、座无虚席的观众、激动人心的音乐、老师声色俱全的解说立刻引领学生跨越时空,步入维也纳音乐圣殿,感受维也纳音乐气息,明白每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是世界最引人注目的年度音乐盛会。继而引导:音乐不仅在维也纳的“金色大厅”、歌剧院、音乐厅,而且在维也纳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接下来我们就从上节课布置的四个专题作业来体会音乐之都维也纳的音乐文化。
(二)成果交流,提升学习
学习成果交流的过程既是学生对课文再学习的过程,也是学习成果再提升的过程,更是学习情感与学习体验交流、表达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四个专题的不同特点充分发挥自身点拨、调控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专题一:指名学生汇报,其他学生补充,然后引导学生评价该小组以表格统计的形式处理信息、呈现信息的得失,接着以问题“为什么这么多音乐家都愿意生活在这里呢?”启发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再深入思考,体会维也纳与“摇篮”之间的关系,最后以“维也纳是欧洲________。”为导向启发学生总结观点,多角度重组该段落的主要意思。
专题二: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让其他学生补充具体的用音乐装饰的事例(要求学生用自己组织的语言表达),然后让学生换位思考,如果我们走在维也纳的街道、公园等地方,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并以问题“雕塑、名称往往是事物的标志,维也纳为什么要用音乐来装饰呢?”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认识。
专题三:学生汇报后,无处不在的音乐声营造了维也纳独特的音乐情调,而这一部分的课文语言描写细腻,是训练学生诵读的典型,于是配乐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深情朗读,既促进学生整合前面阅读的网络资源于文本语言,又促进学生移情于体现着维也纳音乐文化的一草一木。最后启发学生“为什么许多家庭有着室内演奏的传统呢?会前会后都要奏一曲古典音乐为什么几乎成了习惯?”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乐曲的演奏成了维也纳市民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就像空气、水是人的必需品一样。
专题四:这一专题应多叫几位学生汇报交流,并利用多幅图片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依次介绍,在介绍中熟悉介绍建筑物的一般结构,同时积累语言、活用语言。然后再让学生为新年音乐会录像配乐解说,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最后启发学生“维也纳为什么会有如此造型美观、装饰精美的歌剧院、‘金色大厅’呢?”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进行再探讨,挖掘隐藏在课文文字背后的音乐文化意蕴。
(三)拓展延伸,写作训练
引导学生点击网站的“大千世界”一栏,浏览一些世界著名城市的介绍资料,选择自己喜爱的一座城市作为探究对象,然后仿照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的写法,用“总分”式的段落格式介绍该城市,要求能够用自己加工过的语言写出城市的基本特点。这一部分教学内容作为课外作业,完成后发布到网站上进行交流,然后利用写作课的时间进行集体讲评与交流。
七、教学反思
1、网络探究学习是一种高级智慧型的学习,不仅受到学生的思维、想象等学习习惯的影响,而且受到网络操作技能的影响,它是一个复杂且时间段较长的过程。课外进行预探究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和相机指导,避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样在课上汇报交流时大家都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增强了学习密度,保证了学习水平的再提升。
2、如果按照一般的教学方式展开学习,学生也能理解课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都市的语句,感受到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甚至凭着语感,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但是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要想让学生真切地触摸到维也纳的音乐文化氛围,探究性学习和相关资源的大量阅读是少不了的,用“理解六侧面”理论来分析这一节课,真是由于基于网络展开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对四个专题的理解达到了更多侧面,而且达到了更高层次。
3、网络资源的信息重组是现代语文教学的应有之意。在课前的预探究学习中,学生必须对网络资源进行信息的再加工,在交流的过程中,还必须根据当时交流的需要对信息进行二次甚至三次重组,当学生讲出“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家的聚集地、孵化地”的时候,学生依据网络资源已经对课文语言进行了创造性的信息重组。另外,作业中安排的材料写作又是另一种信息重组的训练形式,并且这种形式已经在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材的习作中出现,因为这是基于资源的学习时代。
《音乐之都维也纳》网络整合课例 篇2
一、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并掌握本课生字及其组成的新词。
3.感受音乐之都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体会维也纳人民对音乐的酷爱。
4.品味课文语言,学习本课从几个方面介绍一个地方或一件事情的写作方法。
二、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1.通读课文,自学字词。
2.你了解维也纳的景点吗?
3.熟读课文,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预习内容】
(一)我会读
画出生字词多读几遍,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波光粼粼 风景如画 装饰 掺和 惯例 生涯
金碧辉煌 色彩和谐 飘溢 旋律 精彩 演奏
(二)我会填
课文从 、
、
、
四个方面具体介绍维也纳是世界音乐之都的。
(三)我质疑
在预习过程中,你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请写在下面。
三、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感受音乐之都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体会维也纳人民对音乐的酷爱。
2.培养阅读能力,锻炼语感,提高积累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小组合作探究】
1.学习2-4段,边读边想:
(1)每自然段写了什么?
(2)是怎样写的?
(3)为什么这样写?
2.自由读第5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一段是按什么顺序介绍国家歌剧院的?画出有关词语。
3.自读6-7段,边读边想:第6段是如何介绍“金色大厅”的?并画出有关词语,从第7自然段中体会“金色大厅”的重要位置。
【总结升华】
1.作者怀着赞叹的心理,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伟大的音乐之都维也纳的光彩夺目,令我们深深地向往。同学们挑自己喜欢的段落自由朗读。
2.总结本课的写作方法:围绕中心句,从各方面展开叙述,体现特点。
四、课堂检测
1.夏天的夜晚,公园里还举行露天音乐演奏会,悠扬的乐声掺和(chān huo)着花草的芬芳,在晚风中飘溢、回荡。(重点读“掺和”一词的读音。)
2.读了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交流。
五、主题阅读,课外延伸
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畅谈自己的阅读收获。
六、课后作业
1.抄一抄,读一读。
(1)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2)悠扬的乐声掺合着花草的芬芳,在晚风中飘溢、回荡。
2.摘抄一段你喜欢的段落。
七、板书设计
音乐之都维也纳
历史——大师云集
城市——音乐装饰
生活——离不开音乐
建筑——两大音乐圣殿
《音乐之都维也纳》网络整合课例 篇3
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其基本内涵就是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与文本形成互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的教材特点,特拟订本课的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描写维也纳人酷爱音乐的语句,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发展学生信息检索的能力。
2、以学定教,顺势引导,以“自读、感悟、质疑、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利用媒体课件与网络,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媒体之间对话的过程。
3、在课程资源的熏陶下,了解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和感受维也纳的音乐氛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学生收集、加工、分析、整理信息等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对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的朗读、交流、体会,了解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和维也纳歌剧院、“金色大厅”在全世界的影响。 教学难点:体会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和维也纳人酷爱音乐的特点。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资料、制作网络课件并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维也纳的图片与文字资料
教学方法:
音乐的旋律、精彩的画面是美妙的,它给人以精神的美的享受,它能激发学生对音乐、对维也纳的关注,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心理。 为此,我利用网络这广阔的空间,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方式的整合,采用活动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认识维也纳,感受音乐之美。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欣赏美乐,走进文本。
1、复习导入。
播放乐曲《蓝色多瑙河》,在美妙的乐曲声中,教师顺势引导,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即在多瑙河畔,有一个城市叫维也纳,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维也纳是个怎样的城市?它怎样成为“音乐之都”的呢?随着问题的提出,教师把学生带进课文,具体地感受维也纳这座城市的神奇与美妙。
2、设疑引导。
学生对“音乐之都”维也纳和它怎么会成为音乐之都的原因了解甚少。正因为如此,就更能激发学生对他们的关注,更能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心理。教师就点击归类的学生在班级网站交流平台上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朗读课文。
二、探究文本,感悟人文。
1、初步感知,了解背景。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让学生拿出课前搜集的资料,或借助网络图片,用上“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波光粼粼”或更多的词语介绍“音乐之都”维也纳,初步建立对维也纳的文化背景的感受。
2、自主学习,体会感受。 学生自由读读课文,根据复习环节中提出的疑惑,边读边划出有关语句。
3、集体交流,以说促读。 接着,以小组的形式,解决问题,共同探究维也纳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
小组交流、发言、补充,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以相关词句作为自己的根据。教师以学定教,顺势引导,借助媒体相机出示相关句段,指导朗读,并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
教师指导主要分四大部分: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它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它的国家歌剧院和“金色大厅”都具有世界影响。有关学习网站的运用如下;
第二自然段:可以请学生点击链接,听听海顿、莫扎特等音乐家的作品片段,感受乐章的优美。
第三自然段:可以引导学生浏览维也纳的城市建筑。
第四自然段:第三句的理解可以借助网站的音乐和图片,让学生边看边听边想,感受通感手法的巧妙运用。
第五——第七自然段: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点击相关的链接:阅读文本资料、
播放音像资料等,再选择有关资料进行创造性地复述:介绍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情况。
4、情感升华,指导朗读。 在学生阅读感悟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升华对音乐的喜爱,对“音乐之都”维也纳的向往。请学生交流:你从走进维也纳后,有那些感受?如果你现在就在维也纳,你想做什么?说什么?此时播放动人的乐曲,学生再进行感情朗读,就能充分地把自己的所感所悟体现出来。
5、自主作业,课外延伸。 在学完课文,学生在体悟到维也纳成为世界音乐之都的原因之后,必然会对维也纳和世界的音乐家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想有更多的了解。 我就请学生为自己布置一项课外作业。老师给学生一个建议:同学们,课文学完了,你想为自己布置一个什么作业呢?教师为学生的交流提供机会或帮助,如朗读的练习,教师提供一些优美的音乐,可以配乐朗读;画画的练习,提供给学生画图板;写话的练习,提供给学生留言板;查找信息资料的,提供给学生具体的网址让学生进行网络搜索等,引导学生借助网络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音乐之都维也纳》网络整合课例 篇4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要求:
1、学会8个生字,绿线内的1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摇篮”、“掺和”、“装饰”等主要词语的意思。
2、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句来具体叙述维也纳的。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提示课题
(1)喜欢上音乐课的同学请举手,喜欢听音乐的同学请站起来。你们知道吗?我国民族乐团已连续两次在世界三大著名音乐大厅之一的“金色大厅”举行新年音乐会。知道这“金色大厅”在哪儿吗?(维也纳)
(2)提示课题。(板书)
(3)想不想看看音乐之都是什么样子的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录像,下面就请欣赏。
(4)听了音乐,看了录像,你有何感受?作者又是怎样用自己的笔赞美这迷人的城市的呢?
(二)自读课文,理清层次
1、请大家把课本打开,自己快速读一读课文,看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具体体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把主要语句划下来。
2、学生交流。
3、同学们在读书的时候,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全文按先总后分的写法来写的,每一个分层次又是按先总后分的写法来写的。)
4、这篇课文的层次非常清楚,下面,我们就从这3个方面来学习课文,请你选择你感兴趣的一个方面,仔细地读读跟这一方面有关的内容,然后在小组中谈谈你对这一内容的理解。
(三)、自主感悟,讨论交流
a、学生自学,放舒缓的轻音乐
b、小组交流
c、集体交流
1、交流第二自然段
(1)请对这一段感兴趣的同学站起来读一读。
(2)“摇篮”是什么意思?(最初成长的地方)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谁来谈谈你的理解。
(看音乐家图片。师:是的,维也纳曾是这些著名音乐家生活、学习,进行音乐创作的地方,对他们一生的成就产生极大的影响,造就了欧洲的古典音乐。从这儿我们可以体会到维也纳的音乐底蕴是多么深厚啊!)
你能通过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2、交流第三自然段
(1)为什么说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作者的依据是什么?
(2)你是怎样理解用“音乐装饰”这个词的?(音乐的氛围很浓)
(3)师:边点击,边解说: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张图片,感受这浓浓的音乐氛围。
(4)指导朗读:谁来把这段话读好?(到处、也多用…、就连…也…)。
3、交流第四自然段
出示第四小节内容。
(1)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词最重要?“几乎”
(2)为什么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
(3)“掺和”什么意思?混和、混杂,音乐与花香混合在一起,既给人以听觉又给人以嗅觉的美好享受。
(4)为什么说“更有趣的是”?这更说明了维也纳人对音乐的喜爱,他们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5)当你漫步街头,听,轻快的华尔兹圆舞曲响起来了,闻一闻,晚风中飘荡着花草的芬芳,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请你带着轻松、舒畅的心情来读好这段话。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要求:
1、学会8个生字,绿线内的1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摇篮”、“掺和”、“装饰”等主要词语的意思。
2、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句来具体叙述维也纳的。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提示课题
(1)喜欢上音乐课的同学请举手,喜欢听音乐的同学请站起来。看来,大家都很喜欢音乐,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段音乐,不知大家想不想欣赏?(播放宋祖英的一段音乐录像)猜猜看是谁唱的?知道在哪儿唱的吗?知道这“金色大厅”在哪儿吗?(维也纳)
(2)提示课题。(板书)
(3)想不想看看音乐之都是什么样子的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录像,下面就请欣赏。
(4)听了音乐,看了录像,你有何感受?作者又是怎样用自己的笔赞美这迷人的城市的呢?
(二)自读课文,理清层次
1、请大家把课本打开,自己快速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看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具体体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把主要语句划下来。(课件出示问题)
2、学生交流。(师相机板书)
3、同学们在读书的时候,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全文按先总后分的写法来写的,每一个分层次又是按先总后分的写法来写的。)
4、这篇课文的层次非常清楚,下面,我们就从这3个方面(2—4小节)来学习课文。
(课件出示)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课文2至4自然段中你最感兴趣的一段,边学边想,将你学懂的内容设计成问题来考考别人。
5、(课件出示)教师将同学们的问题集中成的“问题超市”。自选问题相机指导学习。
(三)、自主感悟,讨论交流
a、学生自学,放舒缓的轻音乐
b、小组交流
c、集体交流
1、交流第二自然段
(1)请对这一段感兴趣的同学站起来读一读。
(2)“摇篮”是什么意思?(最初成长的地方)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谁来谈谈你的理解。
(看音乐家图片。师:是的,维也纳曾是这些著名音乐家生活、学习,进行音乐创作的地方,对他们一生的成就产生极大的影响,造就了欧洲的古典音乐。从这儿我们可以体会到维也纳的音乐底蕴是多么深厚啊!)
(3)理解后练习填空:少年宫是( )的摇篮。
( )是( )的摇篮。
师:汤山小学是我们成长的摇篮,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一座城市,有这么悠久辉煌的音乐史,有这么多世界著名的音乐大师,有这么多举世闻名的优美乐章,当然是名副其实的“音乐之都”
2、交流第三自然段
(1)为什么说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作者的依据是什么?
(2)你是怎样理解用“音乐装饰”这个词的?(音乐的氛围很浓)
(3)师:边点击,边解说: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张图片,感受这浓浓的音乐氛围。
(4)、课件出示归纳性习题: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在这儿,我们可以看到 ,
可以看到 ,
还可以看到 … …
师:看见了吗?维也纳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浓浓的音乐气息,他真不愧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
3、交流第四自然段
出示第四小节内容。
(1)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词最重要?“几乎”
(2)为什么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
(3)“掺和”什么意思?混和、混杂,音乐与花香混合在一起,既给人以听觉又给人以嗅觉的美好享受。
(4)为什么说“更有趣的是”?这更说明了维也纳人对音乐的喜爱,他们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5)当你漫步街头,听,轻快的华尔兹圆舞曲响起来了,闻一闻,晚风中飘荡着花草的芬芳,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请你带着轻松、舒畅的心情来读好这段话。
同学们读的真是太好了。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设计之三
教学要求:
1、学会8个生字,绿线内的1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摇篮”、“掺和”、“装饰”等主要词语的意思。
2、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句来具体叙述维也纳的。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提示课题
(1)喜欢上音乐课的同学请举手,喜欢听音乐的同学请站起来。看来,大家都很喜欢音乐,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段音乐,不知大家想不想欣赏?(播放宋祖英的一段音乐录像)猜猜看是谁唱的?知道在哪儿唱的吗?知道这“金色大厅”在哪儿吗?(维也纳)
(2)提示课题。(板书)
(3)想不想看看音乐之都是什么样子的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录像,下面就请欣赏。
(4)听了音乐,看了录像,你有何感受?作者又是怎样用自己的笔赞美这迷人的城市的呢?
(二)自读课文,理清层次
1、请大家把课本打开,自己快速快速浏览一下课文,边看边想,看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具体体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把主要语句划下来。(课件出示问题)
2、学生交流。(师相机板书)
3、同学们在读书的时候,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全文按先总后分的写法来写的,每一个小节又是按先总后分的写法来写的。)
(三)学习第一段
过渡: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世界名城。那他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呢?请同学们轻轻的打开书,小声的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这座城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学生读)
师:请一位同学读读第一小节,回答问题。
过渡:波光粼粼、山清水秀、风景如画三个词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假如此时你登上连绵起伏的阿尔卑斯山脉,你将会看到什么?
(生交流,师指导)
维也纳是一座美丽的花园城市,美丽的多瑙河穿城而过,同学们,维也纳这样美丽,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指名读后,全体女生起立齐读。
过渡:同学们,维也纳真是一座令人向往的城市,它不仅以景色优美文明于世,他的名字还始终和音乐联系在一起,被誉为音乐之都,你们知道他为什么被称为音乐之都吗?请你们自学文章的2.3.4节。
(课件出示)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课文2至4自然段中你最感兴趣的一段,边学边想,将你学懂的内容设计成问题来考考别人。
5、(课件出示)教师将同学们的问题集中成的“问题超市”。自选问题相机指导学习。
(四)、自主感悟,讨论交流
a、学生自学,放舒缓的轻音乐
b、小组交流
c、集体交流
1、交流第二自然段
(1)请对这一段感兴趣的同学站起来读一读。
(2)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谁来谈谈你的理解。
(看音乐家图片。师:是的,维也纳曾是这些著名音乐家生活、学习,进行音乐创作的地方,对他们一生的成就产生极大的影响,造就了欧洲的古典音乐。从这儿我们可以体会到维也纳的音乐底蕴是多么深厚啊!)
(3)“摇篮”是什么意思?(最初成长的地方)理解后练习填空:
少年宫是( )的摇篮。
( )是( )的摇篮。
师:汤山小学是我们成长的摇篮,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一座城市,有这么悠久辉煌的音乐史,有这么多世界著名的音乐大师,有这么多举世闻名的优美乐章,当然是名副其实的“音乐之都”
2、交流第三自然段
(1)为什么说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你是从哪儿读懂的?
(2)师:边点击,边解说: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张图片,感受这浓浓的音乐氛围。
(3)、课件出示归纳性习题:
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在这儿,我们可以看到 ,
可以看到 ,
还可以看到 … …
师:看见了吗?维也纳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浓浓的音乐气息,他真不愧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
3、交流第四自然段
出示第四小节内容。
(1)为什么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四人一组之间交流一下,把你印象最深的那一点说给同学们听,开始。
(2)交流。
(3)“更有趣的是……”你为什么会觉得有趣呢?(在我们国家,政府会议开始的时候,一般都演奏国歌,而维也纳人却演奏古典音乐)这更说明了维也纳人对音乐的喜爱,他们一天也离不开音乐。那这句话应该怎样读?你能读出有趣的味道来吗?
指名读后,全部男生起立读。
还有谁说?
(4)当你漫步街头,听,轻快的华尔兹圆舞曲响起来了,闻一闻,晚风中飘荡着花草的芬芳,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请你带着轻松、舒畅的心情来读好这句话。
同学们读的真是太好了,你们的朗读已经让老师感受到音乐已经像他们每天吃的面包、喝的牛奶一样,一天也离不开了。
过渡:同学们,维也纳处处洋溢着音乐,大街小巷处处充满着音乐,他是当之无愧的(生齐说)“音乐之都”,他在音乐史上的地位是无可比拟的。请大家齐读:(课件出示)
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过渡:听了音乐,看了图片,读了课文,我相信此时此刻,你一定有千言万语想说,请拿起手中的笔,把自己想说的话用三言两语写下来。
(生写,若时间多就交流,不多就下节课交流,然后随机结束并介绍下节课所要学的内容。)下节课就让我们再一起走进维也纳,去国家歌剧院和金色大厅,感受那儿的音乐之美。
注:教案设计:李小兵
《音乐之都维也纳》网络整合课例 篇5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作“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和向往。课文的语言简洁、优美,对维也纳的介绍层次清晰、明快,有详有略,如音乐般急缓有致。这样一篇课文编入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感受到文中语言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教师提供材料,学生朗读背诵,那么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无法充分实现,因此,在新课程的理念引领下,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对话,如何创设氛围,鼓励学生形成独特的感受,乃是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时,我以此为主线,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1、强调个性化朗读
阅读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和转换信息的过程,具有独立性、个体性。阅读教学要关怀学生内心的情感,感受体验作品的语言魅力。这一过程教师的讲解代替不了,学生的合作学习也取代不了,必须*自己在阅读中边读边想,开启心智。像《音乐之都维也纳》这样一篇课文提供了优美的语言,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回归到常态中,在师生对话、互动过程中,使学生潜心会文,感受所蕴涵的精神元素。在教学中最好的表现形式,就是朗读。而对于同一语言材料,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背景对语言形成独特的感受;不同的感受,就有了不同的朗读处理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力求鼓励学生在各自感悟语言的基础上,用不同的朗读处理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从而达到个性化朗读的目的。
2、课内课外阅读材料有机结合
新课程下,对语文教学的改革,提出这样的要求,不仅要让课堂充满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而且拓宽了语文教育。但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机会主要在语文课上。因此,还要把课堂教学作为改革的一个重点。因此在教学中,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把课内阅读材料与课外阅读材料整合起来,解决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提高课堂效益的。
《音乐之都维也纳》网络整合课例 篇6
在准备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后,我反复研读课文,觉得课文编入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感受到文中语言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教师提供材料,学生朗读背诵,那么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无法充分实现,因此,在新课程的理念引领下,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对话,如何创设氛围,鼓励学生形成独特的感受,乃是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同时理解“维也纳为什么会被称为音乐之都?”也是课文教学的重点。为此,我让学生到网上去补充更多关于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信息,促进学生对课文的阅读理解。采用活动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认识维也纳,全方位地感受音乐之都的魅力。
一.导入
有人说:“音乐是维也纳的灵魂,没有音乐就没有维也纳,失去了音乐维也纳也就失去了一半的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踏上维也纳音乐之旅,去感受音乐之都的魅力吧!★板书课题
二.精读训练
1.默读课文,画出中心句。
(1)交流,出示: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
(2)谈谈你对“音乐之都”这个词语的理解。
(3)指导朗读,突出“世界著名”、“音乐之都”。
2.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有名山作为依靠,有名河穿城而过,这里一定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具体体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交流。
板书:音乐摇篮
音乐装饰
享受音乐
国家歌剧院
3.仔细读课文,在文中标出重点词语 。全班交流 学习
师:同学们一定有不少收获,我们来交流一下
讲第2段
(1)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
a 生答。同意吗?你真会读书!
b“摇篮”什么意思?(我们最初生长的地方)。在文中指什么?(古典音乐的发源地在维也纳)
c出示多媒体: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海顿、施特劳斯。并对音乐家简介
师:老师在课下搜集了这些音乐并听了听,真是如痴如醉,同学们如果有兴趣,课后也可以找相关音乐听听
讲第3段
过渡:维也纳给这些作曲家以丰富的灵感创作出流芳百世的作品,为什么说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a 生答。听懂了没?这么美!想到那儿看看吗?
b 出示多媒体,展示图片
小结:维也纳真不愧为音乐之都
讲第4段
过渡:在这个音乐之都里,那里的人几乎每一天都离不开音乐
1.(出示第四小节)从书中哪些文字可以看出维也纳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a.(人们在漫步时……华尔兹圆舞曲。)
(1)了解华尔兹圆舞曲吗?(放音乐)华尔兹就是圆舞曲,是一种三拍子的音乐,一个重拍,紧接两个弱拍。(一边感受乐曲,老师一边轻击节奏,学生很自然的也跟着拍)从乐曲中你感受到什么? (欢快优美 节奏很快) …………
(2)把这种幸福的旋转读出来。(指导朗读)还可以从哪些句子看出维也纳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b.“夏天的夜晚……回荡。”
(1).伴着舒伯特的《小夜曲》,人们享受着夏天夜晚的美妙。谁愿意来读一读。(舒缓而深情地朗读起来) 指名读
(2).欣赏你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难怪孔子听到好的音乐,三月不知肉味。听了这么深情的朗读,我们今天午饭都吃不出什么味儿了。还有谁来读?
(3).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读得让人心都醉了。你听到什么乐器在演奏? (小提琴的演奏悠扬婉转。 萨克斯的声音,非常浪漫。手风琴的节奏很欢快,拉得行人直想跳舞。)
(4.)真是个迷人的夏夜!多么令人向往!还可以从哪些句子看出维也纳一天也离不开音乐?(学生读剩下的句子。)
c.街头巷尾什么意思?
(1)理解街头巷尾
(2)走在维也纳的街上,无论走到哪里你都能听到这些音乐。
(3)确实我从网上了解到,在维也纳的宾馆里放的是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出租车里放的还是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d.惯例在文中指什么? (在举行集会、庆典甚至政府会议时,会前会后也要各奏一曲古典音乐)
(1) 在我们觉得应该是庄严肃穆的政府会议上响起的是小夜曲,交响乐, 已经成为惯例、传统。你觉得维也纳人民怎么样?(他们非常喜欢音乐,已经到了痴迷的境界了。 维也纳人很懂得享受音乐,连普通的家庭都能开家庭音乐会,我想他们一个个看上去肯定都是很有修养的样子。维也纳的人们多才多艺。 ………)
2.多么热爱音乐的民族啊!所以维也纳出了那么多的音乐家,世界著名的音乐家都喜欢到维也纳生活。如果你生活、工作在这充满音乐氛围的维也纳,你感觉怎么样?
(我的心情一定会很轻松,因为音乐可以让我忘记所有的烦恼。我很向往这样的音乐王国,随处能接触到世界各地的音乐大师,有空就去歌剧院,真幸福!相信如果我生活在那里也会每天去参加露天音乐会,当一个小提琴手。 ……)
3.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用你独特的声音,独特的节奏,自由读第四小节。(自由朗读后,指名朗读第四小节)
讲第5段
过渡:是呀,维也纳的人每一天都离不开音乐,在维也纳歌剧院,音乐厅星罗棋布,最著名的是那个歌剧院?
a 自己读,用简洁的词语记下读了这段话的感受。(批注)
b 全班交流。(大:1642个座位,567个站位,舞台总面积达1500平方米。金碧辉煌:连用三个金色)
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好处:用具体的数字说明更直观,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c 出示多媒体 (国家歌剧院)
过渡:维也纳仅仅是因为它的大,辉煌而闻名世界吗?
d 齐读第6段
e 小结
四 根据板书总结
从四方面详细介绍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让我们感受到了音乐之都的无穷魅力,此时此刻,你们最想说什么?齐读最后一段,再读
五 课堂作业
带感情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当小导游把美丽的维也纳介绍给你的家人
板书: 音乐之都维也纳
音乐摇篮 音乐装饰 享受音乐 国家歌剧院
《音乐之都维也纳》网络整合课例 篇7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第一次和同学们见面,周老师心里特高兴!没有什么好的见面礼送给大家,只带来一首好听的古典音乐,大家想不想一听为快?
生:想(齐声)。
音乐欣赏。播放名曲《蓝色多瑙河》。
师:大家觉得好不好听?
生:好听。
师:以前听过吗?
生:没有。(少数说有)
师指一名说“有”的同学:你说说,这首美妙的音乐叫什么名儿?
生:(想了一会儿)不知道。(笑)
师:(笑)只是觉得耳熟,似曾相识对吗?生点头。
师介绍音乐:这首音乐叫《蓝色多瑙河》,是由奥地利音乐家约翰施特劳斯所创作的一首华尔兹圆舞曲,旋律优美动听。波光粼粼的多瑙河就流淌在奥地利首都,被称为音乐之都的维也纳。(板书:音乐之都维也纳)
生:齐读课题。
师:有人说,音乐是维也纳的灵魂,没有音乐也就没有维也纳。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走进维也纳,通过文字来感受这音乐之都的魅力。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称维也纳为“音乐之都”? 在文中找出几句重点语句来进行简单地概括。
生默读。
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音乐摇篮 音乐装饰 音乐生活 音乐圣殿)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全面。你最想了解哪个方面?为什么?
生1:我想了解维也纳究竟是怎样用音乐做装饰的,因为我很好奇。
生2:我最想了解一下金色大厅,因为光听名字就觉得应该很漂亮的,想去欣赏一下。
二、浏览网页,自主学习。
师:那老师就满足你们的小小愿望。我这里有一个“音乐之都维也纳”的专题学习网页,打开它,你将进入一个更加丰富多采的世界。
生:点击电脑桌面internet explorer(自动弹出学习网页)
师:大家点击“阅读提纲”(是对学生提出阅读学习要求的链接),根据右边分好的组(音乐摇篮、音乐装饰、音乐生活、音乐圣殿、互动论坛),按照学习要求去阅读、学习、拓展,看看自己能不能学好,你可以边学习边把你的感受或收获用笔记下来,和旁边的同学交流交流。
生自学。(播放《蓝色多瑙河》)
师巡视。
三、拓展交流,感受魅力
师:刚才我们走进了“音乐之都维也纳”,徜徉在这座充满着音乐的城市,我想每个同学一定收获很大,让我们一起共同学习、探究吧。
白板出示“音乐摇篮”页面,通过屏幕广播将页面切至学生电脑。
师: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生读文。
师:你能找到这段的中心句吗?
生: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根据学生回答,师在白板上对应画线)
师:(白板上圈出“摇篮”)摇篮是什么?
生:婴儿的床。
师:是婴儿诞生的地方,是婴儿成长的地方。这里的摇篮也是婴儿的床吗?
生:(笑)……
生:不是。这是在打比方。
师:把什么比成什么?
生:把维也纳比喻成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师相机在白板上做记号)
师:那你从“摇篮”这个词语,看出维也纳和欧洲古典音乐有什么样的关系?
生:欧洲古典音乐诞生在维也纳这个地方,在这个地方得到了发展、进步。
师:说的真好,你形容得十分准确。那可不可以把咱们句容比喻成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生1:(吃惊)不能……
生2:因为句容不在欧洲。
师:(笑)你挺专业的嘛!好吧,巴黎在欧洲,行不行?
生3:不能。因为有许许多多有名的音乐家在维也纳这个地方写过很多著名的音乐。
指生3读相关文字。(白板上画线)
生齐读。
师小结:许多音乐家在维也纳生活,在维也纳创作出了许多震撼人心的音乐作品。是维也纳这座美丽的城市孕育了他们的音乐生涯,造就了欧洲的古典音乐。
师过渡:维也纳给了那些音乐家以丰富的灵感,让他们创作出无数流芳百世的作品。同时,维也纳又以这些伟大的音乐家为自己的骄傲。
网页出示“贝多芬、海顿、莫扎特、施特劳斯、舒伯特”相关资料。
师:先前大家通过自学,相信对这些音乐家都不陌生了,你最喜欢哪位音乐家呢?能简单介绍一下吗?(创作了什么乐曲)让我们欣赏一下怎么样?
生:根据网页提示作简要介绍。在音乐中齐读第二自然段。
白板出示:“音乐装饰”页面。
师: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生读文。
师:这一段的中心句是?
生: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根据学生回答,师在白板上对应画线)
师:(白板上圈出“音乐装饰”)音乐果真可以用来装饰城市吗?还是这里的“音乐”有所特指?
生:我认为这些用来装饰的音乐指的就是音乐家们的石像、铜像。
生: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的建筑物也是。
师:还有吗?
生:还有王宫花园草坪上巨大的音乐符号。(白板上画线)
师:都是从文中有所发现的,对吗?想不想一起去欣赏一下这美丽的音乐装饰?
生:想。(打开网页中的flash链接)学生欣赏。
师小结:通过学习,我们欣赏到了维也纳这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的独特风光。
生齐读第三小节
白板出示“音乐生活”页面。
师范读(第四自然段):老师读得美吗?
生:美(齐声)。
师:其实,维也纳人崇尚音乐的生活更美。这段的中心句大家一起说!
生:维也纳几乎一天夜里不开音乐。(师在白板上对应画线)
师:(圈出“离不开”)从这三个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维也纳人非常热爱音乐。
师:对。热爱音乐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白板上板书:如痴如醉)大家尝试着想象一下,习习的晚风吹拂你的脸庞,远处悠悠扬扬的音乐夹杂着花草的芬芳,随风而来,你有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1:我觉得美。
生2:我觉得我好想快乐地飞起来了。
生3:我感觉我的心陶醉了。
师:带着你的感受齐读第3句话。生齐读。当一家人欢聚一堂,演奏一曲优美的音乐,你又有怎样的感受?
生1:我感受到了幸福。
生2:我感受到了温馨。
生3:我觉得这一家人其乐融融,温馨幸福。
师:说得真好。带着这样美好的感受,齐读第4句话。
师总结:音乐已离不开维也纳,维也纳人更是一天也离不开音乐。音乐回荡在维也纳每一个角落,音乐回荡在维也纳人的心中。
生齐读第四自然段。要求在不同的场景中读出不同的感受。
师过渡:维也纳到处回荡着优美的旋律。在大街上、在家里,我们都能欣赏音乐,但是最适合欣赏的地方则是歌剧院和音乐厅了。(取消屏幕广播)
师:点击“音乐圣殿”, 借助右边国家大剧院、金色大厅相关背景知识,自学5、6、7段。
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师:这是怎样的歌剧院?可以用哪些词语形容歌剧院?
生1:这个剧院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
生2:“美观大方”、“色彩和谐”、“艺术品”等词语都可以形容它。(师在白板上对应画线)
生3:还可以用“规模宏大”形容。
师:这个词语文中没有,你从哪看出来它规模宏大的呢?
生3:从文中的三组数字。(读)(师在白板上对应画线)
师:同学们回答的真棒。课文中哪些地方把“金色大厅”的特点描写出来了?
生:第六自然段整段写的都是金色大厅的特点。
师:一点儿没错。你能用一个字概括它的特点吗?
生1:……
生2:美。
生3:金。
师:对。就是“金”字。自已找找这段文字一共用了多少个“金”字?
生:7个。
师:真不愧是“金”色大厅呀。一起来看看这美轮美奂的建筑吧。(打开屏幕广播,网页切换ppt)
生:欣赏“金色大厅”。
师:真是流光溢彩、金碧辉煌啊。如果你置身于这样的歌剧院,欣赏着世界一流的盛大音乐会,会有怎样的感受?
生1:我感受到非常的兴奋。
生2:我的感受是很荣幸,很骄傲。
师:是啊,不光是你,我想每一个去过那里的人都觉得荣幸,都觉得骄傲。如果你是一位音乐家,你想不想去哪里搞场自己的演奏会啊?
生:想(齐声)。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去那里表演就会出名,像贝多芬那样出名。
师:(笑)肯定会的。
生2:我也想。因为那里是音乐的圣殿,是音乐的天堂,我很向往。
师小结:说得好。那里是一个音乐圣地,每一位音乐家都向往那里,每一位音乐家都以在那里举办音乐会为自己的最高目标;每一位爱好音乐的人都以到那里欣赏而感到自豪。让我们带着荣幸,带着向往之情齐读这一段。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大家都认识宋祖英吧,每年春晚都能看到的民族歌唱家。她拿过不莱梅奖(音乐领域的最高奖),也在金色大厅表演过。我们一起来欣赏。(打开网页中的“中国民歌音乐会”链接)
生:欣赏《好日子》。
四、回归整体,反馈成果。
师:今天,我们做了一次音乐的文化之旅,从四个方面感受到了维也纳这音乐之都所展现出的无穷魅力。难怪小施特劳斯说:“假如我真是天才,我首先将它归功于我心爱的城市维也纳。维也纳的空气中飘着美妙的音乐,我的耳朵听到了,我的心陶醉了,我的手就把它写了下来。”这是他的感受,今天我们也要把我们的感受写下来,点击“互动的论坛”,把你的感受用一句话写下来发表。
生:动手操作,发表学习感受。
生1:维也纳是一座多么美丽的城市啊!那儿的金色大厅是多么漂亮啊。
生2:维也纳的音乐太好听了!
生3:如果让我们选一个旅游的地方,我们第一个就要去音乐之都维也纳。
生4:听到这里的音乐我仿佛身临其境,音乐之都维也纳真美!~~~
…… ……
师:同学们,你们发表的是学习的感受,也是美好的愿望。这节课大家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热情,让老师有理由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将来都能实现这样的愿望。最后让我们在莫扎特的《小步舞曲》的优美旋律中结束这堂课。下课。
《音乐之都维也纳》网络整合课例 篇8
作者:宗阳春 发表时间:2004-4-29 阅读次数:297
教学目的:
1、熟读课文,背诵指定段落。
2、体会维也纳的特点,理解为什么称维也纳为音乐之都。
3、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提高自学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 、引入:
学生回忆上节课自己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把维也纳叫做音乐之都?(板书:?)
二、自学:
1、多媒体显示自学要求:自读课文,边读边想,将读懂的内容设计成问题。
2、学生自学。
3、请学生当老师,向大家发问,教师板书:
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为什么说维也纳是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为什么说维也纳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为什么把维也纳歌剧院称为“世界歌剧中心”?
三、独立解决问题,抓住重点体会:
1、根据上面问题再读课文,要求人人在书上找到答案。
2、谁提的问题谁找人回答。
(回答第四个问题,要引发学生争论:第六自然段是不是也在回答这 个问题?)
3、指导体会重点,实施语文训练:
第一个问题(课文第二自然段):
查查“摇篮”的意思。
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把维也纳称为古典音乐的摇篮。
第二个问题(课文第三自然段):
多媒体播放维也纳风光(花坛、城市雕塑)。
再读课文,抓住“到处、就连……也……”等词语读出浓浓的音乐氛围。
练习背诵。
第三个问题(课文第四自然段):
练习抓住要点概括地、快速地数一数, 加深感受。
练习感情朗读。
练习背诵。
第四个问题(课文第五六自然段):
A、默读第五自然段,用简洁的词语记下自己读某句或某几句话之后的感受。(批注)
B、交流、汇报自己的读书体会:
歌剧院大 ——抓住数字读好相关的几句话。
歌剧院金碧辉煌——作者连用四个“金色”体现金碧辉煌——练读。
C、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歌剧院中浓浓的音乐氛围:
师点拨:再读描写歌剧院金碧辉煌的几句话,你会有新的发现。(多媒体显示这段文字,并闪动其中的音乐女神像、音乐大师胸像、音乐女神彩 像”等词)
学生发表意见。
练习朗读。
D、默读第六自然段,自由体会。
E、交流汇报:
音乐会规模大、规格高、演出水平高等等。
四、回归整体:
读全文,回答开始的问题:为什么说维也纳是音乐之都?
五、课外延伸:
课外搜集有关介绍世界名都的资料,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音乐之都维也纳》网络整合课例 篇9
本周训练目标:学会倾听,大方展示
学习目标:
1、感受音乐之都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体会维也纳人民对音乐的酷爱。
2、品味课文语言,学习本课从几个方面介绍一个地方或一件事情的写作方法。
学习方案:
活动一:了解“世界著名”
1.小组学习第5自然段,交流你读某句或者几句话之后的感受。然后归纳世界歌剧中心的特点?思考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2.小组学习第6、7自然段,用一句话或者一个词说说你对“金色大厅”的感觉,分别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3.全班交流。
活动二:感悟“音乐之都”
1.第一大组学习第2自然段,要求:什么是摇篮?文章中指哪里?为什么说“维也纳是古典音乐的摇篮”?也可以提出有疑问的词语。
2.第二大组学习第3自然段,要求:讨论交流为什么说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3.第三大组学习第4讨论交流自然段,要求:先读好让你感受到“维也纳一天也离不开音乐”的句子,再抓关键词谈体会?
4.第四大组自主选择2、3、4自然段中的某段根据学习要求进行学习。
5.全班交流。
活动三:赞赞“音乐之都”
再有感情读读课文,用一两句话赞一赞音乐之都维也纳。
当堂训练、检测反馈:
1、之所以把维也纳叫做“音乐之都”是因为:
2、书后第3题
3、练习填空:
少年宫是( )的摇篮。
( )是( )的摇篮。
课后作业、拓展延伸:
1、抄写文中写得好的句子。
2、每小组设计一个中心句,练习围绕中心句从各方面展开叙述。
3、完成《目标与练习》。
《音乐之都维也纳》网络整合课例 篇10
在学习资源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考虑到课堂学习的需要,《音乐之都维也纳》的教学资源分为两个部分——创设情景的多媒体课件和以《音乐之都维也纳》为主题的学习网页。
1、多媒体课件演示:提供大量图片和音乐,拉近学生和课文内容之间的距离。
2、《音乐之都维也纳》主题学习网页。分为五个部分。
(1)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个别词语及维也纳的地理位置。
(2)音乐家的摇篮:提供世界著名音乐家在维也纳成名的足迹。
(3)音乐的城市:提供大量的音乐雕塑图片及文字资料。
(4)音乐的传统:提供维也纳悠久的音乐历史及演出资料。
(5)音乐的殿堂:详尽介绍“金色大厅”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多种媒体课件资源创设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情境,为个性化的朗读作保障。
在教学中,一幅幅展现美丽的维也纳迷人风采的图片,在舒缓的音乐声中,交替呈现,创设了与课文内容相似的情境,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下,学生诵读课文的语言文字自然有了独特的感受,真切地感悟语言文字所带来的意境。
2、提供背景材料,解决教学难点
用网络信息技术超链接的呈现方式简洁而鲜明地将有关“音乐之都维也纳”呈现给学生,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点击阅读,然后通过讨论,帮助理解“音乐之都”这美称的含义,这样的过程较好地实现以学生学习主体的教育理念。
几点思考:
1、信息技术的应用必须为学科教学目标服务。
网络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 “学科教学目标为先”观念也逐渐为开展实践的教师认可,但是信息技术支持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有效、适用,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才能不断明晰的。如我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时就运用了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结合,把维也纳的美丽画卷根据课文内容分五方面展示出来,“美”由此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学生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和体会,整堂课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学生一目了然,利用较少的时间,解决了教学难点,同时也为激起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提供了基石。
2、组织的信息资源,必须与教学内容融合,考虑到学生认知、情感基础。
网络资源多元的,有时甚至是冗杂的。这些资源的选择和组织,一定要与课堂教学的内容融合起来,真正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组织信息资源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情感基础,对网络资源进行重组,只有如此,资源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时,为了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我提供了专题学习网站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课文教学要求主动在网上查询有关维也纳的资料。他们有的查看介绍维也纳的图片,有的查看介绍维也纳的文本,有的同学则欣赏维也纳的音乐。通过网络学生相互传阅资料,交流知识,各取所需,按照自己原有的基础进行构建,并与课文内容相结合,达到有目的的构建知识。
3、信息技术的整合必须与素质教育要求结合起来,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
网络信息技术介入后,形成的新型学习环境使教师不得不释放教学民主,还学生以学习主体,教师必须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改变教学方式,将探索性学习方式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倡导个性化学习,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时,网络为学生提供有关维也纳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彩的感性资料,其信息量之大,超乎学生想象,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上,学生激烈的讨论、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看出他们的情感处于极其兴奋状态。课后学生们反映,现在的课堂教学形式多了,有上网、讨论、交流和合作学习,教师经常鼓励我们,比以前和蔼可亲了。可见用新方法教学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距离,合作交流、探索学习成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完全改变了以往分析课文的固定程式,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了学生。
《音乐之都维也纳》网络整合课例 篇11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66
《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三课时教案
一、导入
奥地利号称“欧洲的心脏”,维也纳则是“心脏的心脏”,而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在大家的心目中可能就是心脏的中心吧。到维也纳旅游的中国人,都不会错过这个地方的。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听了作者的介绍,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个歌剧院。
2、她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世界上所有的乐团、知名的歌唱家都以在此演出为荣。下面就欣赏一段中国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那里的演出。
3、看了录象,你觉得那儿怎么样?
4、对,那儿也被誉为“金色大厅”。读一读,课文中哪些地方把“金色大厅”的特点描写出来了。
5、我想学了这篇课文一定会有人询问你“金色大厅”的情况。你能不能向大家介绍呢?默读课文,画出作者的观察路线。
6、为什么作者的介绍能够让我们感到清晰明了,就是在与他是——(引导学生说)按照从外到内,即从造型到结构设施的顺序来描述。
7、指名说
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1、指名读。
2、我们一起来感受他们的快乐吧。欣赏演出盛况。
四、总结
我们今天做了一次音乐的文化之旅,我想给大家带来的是美的享受。每座城市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维也纳以音乐闻名,我们的家乡以悠久的吴文化让大家所熟知。凡是有自己文化传统的城市都是有魅力的城市。
《音乐之都维也纳》网络整合课例 篇12
导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主要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喜爱音乐的情趣。
导学重点:让学生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导学难点:让学生感受维也纳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的音乐情趣。
导学准备:音乐之都维也纳的资料,教学课件。
导学时间:2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播放《蓝色多瑙河》)
伴随着美妙的音乐我们上课吧!从今天开始,老师要带大家到世界各地去旅游。维也纳是第一站(板书:维也纳)。维也纳还有一个美称,那就是——(板书:音乐之都)。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打开书,下面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你对维也纳能了解多少。
2.课件出示生词。
1组:欧洲生涯装饰金碧辉煌
草坪优雅博物馆街头巷尾
2组:掺和镂花梁柱
3组:阿尔卑斯山北麓华尔兹圆舞曲
指名读,齐读。
重点指导:读音:掺和字形:巷卑
3.交流:你对维也纳了解多少?你是怎么了解到的?
过渡:你们真是学习的有心人,不仅可以从课本上获取这么多资料,还会运用网络学习!维也纳为什么会被称为音乐之都呢?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吧!
三、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看看哪些句子表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按照课标的要求,我们每分钟默读大约500字,那这篇课文,就要用1分40秒读完。好了,开始吧!
2.交流品析:
你从哪里发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呢?
(1)“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说说你的感悟,“摇篮”本来指什么?文中的音乐的摇篮指的是什么呢?(发源地)呀,你们还发现这人杰地灵的地方孕育着世界著名的音乐家。从“等”这个字体会到音乐家还不止这些呢,你了解谁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是的,他们的部分作品在这里完成。
看,老师这里搜集了一些资料呢!(出示音乐家莫扎特,海顿等音乐家的图文资料。)看完后,有什么想说的呢?(维也纳真不愧是音乐的摇篮,真不愧是音乐之都啊!)
那么请读出你的感叹!自由读,指名读。
(2)接着谈,哦,你可以从“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发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板书:装饰)
谁再来读读这句话?有疑问吗?是呀,装饰一般用物质材料,可是维也纳这座城市的装饰材料却是音乐。想去看看这神奇的城市吗?(播放音乐,师范读)闭眼睛!你来到维也纳了吗?
来到这里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a.从“到处”一词我仿佛看见了维也纳有许多大音乐家们的铜像或大理石像,这是凝固的音乐,无声的音乐。
b.我看见许多用音乐家命名的场所,这儿是……这儿是……这儿是……音乐家永远伴随着人们。
c.我还有幸来到了王宫,看到了草坪上的音乐符号。
d.我看见一草一木都有音乐的气息。
……
小结:同学们真是灵气逼人啊,你们品读了课文中没有的精彩和情景。这些图片也跃然纸上了,看!(出示课件)
从你们的脸上我看见了惊奇和享受!带上你刚刚的感受读课文。有这么多音乐装饰,维也纳真不愧是。。。。。
(3)谁还有发现?你还发现维也纳的音乐魅力,还表现在维也纳星罗棋布的歌剧院,音乐厅。
“星罗棋布”你理解吗?最著名的是哪里?(国家歌剧院金色大厅),那么请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处自学交流。
学生自学,然后交流学习收获:
㈠国家歌剧院
a.从“创建于1869年”读出歌剧院历史悠久,也看出维也纳人民对音乐的热爱。
b.从名称“世界歌剧中心”读出世界影响大。
c.从“它造型美观大方,色彩和谐,本身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设计最独特的是移动舞台,纵深46米,有几层平台组成,可随意升高、降低或转动。乐池可以容纳一个110人的乐队。舞台总面积达1500平方米,配备有现代化的照明设备。观众席位于剧场中央,共6层,可容纳2200人。”读出歌剧院造型的特别,规模宏大,容量之大,也体悟出维也纳人民对音乐的喜好,只有爱音乐之深,才舍投入之大。我们也看到了音乐之都的风采!
(出示课件)看,这就是世界歌剧中心,读出你刚才的感悟吧!
㈡金色大厅
a.从“金色墙壁”“金色胸像”“金光闪闪”读出了金色大厅的金碧辉煌。
b.这里每年都要举行“世界一流的新年音乐会”感受到每天每年与音乐相伴的城市——音乐之都维也纳!
相信你看了这些图片之后,你的这种感悟会更加深刻!(出示课件)指名朗读。
过渡:听音乐大厅的音乐会开始啦,(播放音乐)可是只有在这豪华的歌剧院音乐厅里才能听到音乐吗?你又发现什么了啊?
(4)“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音乐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板书:音乐生活)
那么伴随着乐曲,也让我们进入维也纳人们的生活,品位他们的音乐生活吧!读着读着,你感觉仿佛什么时间来到了那里?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
我仿佛(时间)来到(地点)
看到,听到。
例如:
㈠夏天的夜晚,我们来到公园……
㈡圣诞节夜晚我们来到了一个普通家庭……
㈢寻常的一天清晨,我们来到街头……
㈣我来到学校
㈤假日我来到商场……
㈥我还有幸来到维也纳的政府会议……
……
是呀,同学们,不管何时何地,室内,室外,场合是随便还是严肃,维也纳人民就是在这样的音乐中享受着美妙的生活。你能美美地来读读吗?自由读推荐读配乐读。
《音乐之都维也纳》网络整合课例 篇1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从几个方面介绍一个地方或一件事情的写作方法。
4、能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感受“音乐之都”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体会维也纳人民对音乐的酷爱。
【教学重点】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教学难点】知识难点:维也纳成为音乐之都的原因。
能力难点: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实际操作来了解维也纳的有关资料,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案设计及分析】
一、谈话导入,领略音乐之都的风情。
同学们回家已经预习了课文,通过读课文你知道维也纳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吗?(课文第一段)这是书上说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还是去亲眼看一看,欣赏维也纳风光..观赏了维也纳风光,你能用第一段中的两个成语概括维也纳的美丽吗?(山清水秀、风景如画)这节课老师就带你们去细细游览(板书:音乐之都维也纳)
(课件出示维也纳风光图片,播放《蓝色多瑙河》音乐)
【设计意图:在教学前,展现一幅幅美丽的维也纳迷人风采的图片,在舒缓的音乐声中,交替呈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迅速投入与课文内容相似的情境,有目的地使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
二、初读感知,提出问题
1、检查课文预习情况。开火车读,从第二段读。
2、了解课文内容学生交流:
维也纳美吗?这座美丽的城市为什么又称它为“音乐之都”呢?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想,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呢?用笔画出。
(课件出示四个中心句,齐读)
(1)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2)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的城市。
(3)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4)在维也纳,歌剧院,音乐厅星罗棋布,其中以创建于1869年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最为著名,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
3、课文从这四个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看了这四个方面,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大致为以下问题:
(1)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2)为什么说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的城市?
(3)为什么说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4)为什么国家歌剧院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
【设计意图:检查了解学生对本课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读通课文,夯实基础,初步了解课文大意,理清课文脉络,为接下来的精读扫清障碍。】
三、通过网站,合作解决问题,抓住重点体会
1、根据上面问题小组合作学习,想解决哪个问题材就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资料,再读课本,要求从书上找到答案。
2、分小组交流回答。
3、指导体会重点,实施语文训练:
a——①回答第一个问题,板书:古典音乐的摇篮
有关这部分内容你们小组找到了哪些资料?
②同学们发现第一句话与后面几个句子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放在自然段开头,突出要写的主要内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③哪几个自然段也是这样写的?
④你能谈谈你所理解的“摇篮”吗?
⑤媒体出示:照样子,写句子: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少年宫是的摇篮。是的摇篮。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把维也纳称为古典音乐的摇篮?
小结:这一节写了音乐大师在维也纳的创作生涯来体现了维也纳的确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b——①回答第二个问题:板书:用音乐装饰的城市。
②学生网站出示:欣赏维也纳风光。
③抓住“到处、就连……也”等引读课文。
小结:通过学习,我们欣赏到了维也纳这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的独特风光。
c——①回答第三个问题板书:离不开音乐
②小组汇报资料。
小结:维也纳人真的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总结:这里作者从三个方面来写了为什么把维也纳称为音乐之都,仅仅如此吗?
不!在维也纳,歌剧院、音乐厅星罗棋布,其中创建于1869年的国家歌剧院最为著名。
【设计意图:利用网络资源,学习者可以不受时空限制,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与需要,在网上查找资料,为进一步构建学习者新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系统奠定基石。同时,“讨论”板块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发表意见的空间,让学生敢说、敢想,促进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式学习,锻炼学生自我表现能力。】
四、学习维也纳“世界歌剧中心”和“金色大厅”。
1、使维也纳成为音乐之都的,还有那星罗棋布的歌剧院、音乐厅。其中最为著名的就要数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也就是“世界歌剧中心”了。
(课件出示图片)大家看,这就是它的外观。它造型美观大方,色彩和谐,本身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你们对这些数字敏感吗?舞台总面积就有1500平方米,我们所处的这个教室大约有30平方米,这个舞台相当于几个这样的教室啊?让我们一起来赞叹一下……
2、在维也纳和“世界歌剧中心”同样著名的还有“金色大厅”。“金色大厅”顾名思义,大厅内部应该是怎样的?(课件出示:金碧辉煌金光闪闪)读好这两个词语。大厅怎么会金碧辉煌,金光闪闪的呢?再读读这段文字,你明白了吗?
3、(交流后相机点击方位词和“金色”)引说:正厅两边——金色墙壁;楼上两翼包厢后侧——金色大门、金色胸像;大厅顶上——金色镂花梁柱。
4、这样豪华的大厅,我们当然要一饱眼福,请看:这就是“金色大厅”
(课件出示:金色大厅)
5、把这满目的闪闪金光深深印在你的脑海里,一起读出它的华丽典雅、非凡气派。
6、“金色大厅”如此出名,就因为它华丽的外观吗?你们再读读课文最后一小节,从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读后交流)
五、总结升华,感受音乐之都的氛围。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金色大厅,一睹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得盛况。
(课件出示录像)这首由施特劳斯创作的《拉德茨基进行曲》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保留节目,每一年的新年音乐会结束之时,在这金色大厅内就会奏响这欢乐的乐章。在场的所有人都沉浸在音乐之中,尽情享受音乐带来的幸福和欢乐,久久不愿离开。来,让我们也跟着音乐一起动起来吧!(点头,微笑,鼓掌)
就要结束维也纳之旅了,此时此刻你想要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网上提供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实况片段,使学生身临其境。充分感受高雅艺术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六、课后作业,学会介绍音乐之都。
课后,你可以再找找关于维也纳的其它资料,进一步了解这座文化古都,并把课文读熟,向自己的父母介绍这座神奇的城市。
《音乐之都维也纳》网络整合课例 篇14
保持这样一种阅读姿态 ——关于《音乐之都维也纳》的教学交流
作者:hyx 转贴自:武进区坂上小学 点击数:122
保持这样一种阅读姿态
——关于《音乐之都维也纳》的教学交流
听完史亚玲老师执教的《音乐之都维也纳》,我和史老师就这堂课生成的话题进行了交流。
话题之一:读到的不仅仅是文字……
蒋:史老师,在你的课堂,我发现文字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个个孤立的符号。我印象最深的是你在复习环节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维也纳的博物馆,至今还陈列着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他们的乐谱和手迹,还记得这些乐谱和手迹都是他们的什么?学生的回答很精彩:
生:是他们对多瑙河的喜爱。
生:是对高大的阿尔卑斯山的赞赏,是对维也纳的赞美,是对多瑙河的赞美。
生:也是对大音乐家的怀念。
……
感觉这个问题出人意料,但似乎又在情理之中。一个简单的句子却因为你设计的问题而变得厚实且前后有了必然的联系,很想知道你是怎么解读的。
史:解读这段文字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这里为什么写“在维也纳的博物馆里,至今还陈列着他们的乐谱和手迹”?我想,那些音乐家的成名和成就与他们生活的土地是休戚相关的。音乐之都造就了这些人物,同时这些人物也推动了这个城市音乐的发展,所以,将音乐家的乐谱和手迹与他们生长的土地和城市结合起来思考,是为了强化这种缘起即摇篮的意识,也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感受维也纳的音乐血统吧。
蒋:看来解读文本,不仅要关注课文写了什么,还要关注课文为什么这样写,最后再来研究怎么写,这样解读文本应该可以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突破吧。
史:大概是吧。所以,我觉得文字是静止的符号,但作为阅读者来说,他们却有着活跃的思想,当他们给这些文字赋予了自己的想法之后,那么他们就会呈现出一种积极的阅读姿态,这对于他们获得丰富的语言应该是有效的。
蒋:所以,史老师总是要求学生读书上的文字,说文字身后的东西。这些隐性的东西一经学生表达,学生此刻的阅读姿态大概就是有些专家所说的“鉴赏者”的姿态吧。因为学生是“将别人的东西当作自己的东西来感受”
(日长谷川泉),接受作者并获得共鸣。我记得,当你请学生读完第三小节,要求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证实了这一点:他们读到的不仅仅是文字,除了文字,应该还有具像的、感性的、个性化的东西。这是我记下的学生的发言:
生:当花儿草儿飘动的时候,我知道这是它们在和音乐玩耍。
生:当蜷缩的花草听到这些动人的音乐,顿时变得振作起来。
生:王宫花园的花草都沙沙作响,和虫鸣鸟叫演奏着天籁之音。
生:漫步街道,优雅亲切的音乐在我耳旁萦绕,树叶的小耳朵也在聆听着这美妙的音乐。
生:音乐家似乎在演奏,你会感到音乐布满你的全身。
……
史:(笑)我没想到学生会说得这么好。其实我的要求不高,只要他们说就行,这样慢慢坚持下去应该会有用的。
话题之二:倾听不仅仅为了引导……
蒋:在学生感悟第三小节的时候,你提醒学生:它出现了两个“装饰”,你怎么理解这个“装饰”?这个问题你有预设吗?
史:有。但我没想到学生会那样回答:一是维也纳充盈着音乐,二是雅致的点缀。
蒋:但你作了很好的引导:你说,充盈着音乐是一种氛围,氛围是看不到。而雅致的点缀是看得到的,并生成了新的问题:那你看到了什么呢?这就是对生成的关注吧。如果学生没讲到这层意思,你会怎么处理呢?
史:我估计学生最多会说到布置、装饰之类的,如果这样,我只会按照我原来的设计进行,问他们:你感悟到这是一座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了吗?
蒋:其实这个问题也挺开放的,你放弃了不觉得可惜吗?
史:我想既然学生自己生成了新的问题,并且对实现目标有效,我就应该加以引导的吧。其实,我在备课的时候还没备好这个问题。因为我一时判断不准学生会怎么表达,所以,我在课上就特别注意听他们的发言,听他们的想法,因为感觉自己比较迟钝,因此我就听得特别仔细,特别认真,以便及时捕捉信息然后再来调整自己的教案。
蒋:史老师每次都对我说:“我没好好备课,我的课还没备好呢。”史老师没备好的是不是面对学生生成的问题能解决的预案啊?
史:是的。因为学生的发表并不都在自己的设想中,所以我整个一堂课都要不停地调整教案。
蒋:所以从课堂上几乎看不到老师牢牢控制的场面。很多时候,我们老师倾听学生发言是为了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然后顺势转入教案设计上的下一个环节。我常听到有的老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这样说:“今天这节课上得蛮顺的。”顺的标准,几乎就是能完成预案。想不到史老师在这么多人听课的情况下,还有这样的勇气放弃过多的预设,关注学生有意义的生成。这与老师本身的功底是分不开的。
史:没什么,我一直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也变成习惯了。我感觉这是在和学生共同分享阅读的体验。
话题之三:互动贯穿于整个过程……
蒋:当史老师引导学生体会“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的时候,一个女孩子回答:许多家庭有着室内演奏的传统,尤其在合家欢乐的时候,总要演奏一番……所以他们离不开音乐。当你另外请了几个学生起来补充时,我发现后来补充的学生都是在第一个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加以概括甚至提升的:
生:他们休闲在家,就会演奏音乐全家欣赏;他们高兴时,就会演奏音乐来表达。
生:他们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
你对学生的这种补充是不是有什么要求?
史:是的。我一直这样要求学生。像第一个学生她的答案是不需要多考虑的,因为她只是读出了书上的文字,这个层次是不高的。后面学生的补充层次显然高了。这种训练,学生首先要在倾听其他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行,其次,不能仅仅停留在照课文原句读一读的层次上,应该不断地提高要求,引导学生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概括和提升,这对学生的深度阅读是很有帮助的。
蒋:史老师的做法用现在比较时髦的话来说,就是有效“互动”。你在学生之间的互动问题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我们平常要求学生补充另一个学生的问题时,对层次性的问题考虑得并不多,我们可能更多地考虑答案的多元和求异,并不将几个学生的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变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就是都在这个问题上较劲,然后向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伸展,学生双方都在这个问题上得到促进或者发展,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有效的互动。其实在这堂课上,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甚至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互动并不仅此一处,它几乎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
记得你诵读给学生的听说内容吗?你的学生并不把它当作一个与教学过程割裂开来的独立的环节,在学习课文,谈看到的,谈对音乐之都的感悟时,学生会引用你诵读的有关内容,并且恰到好处。有的学生还在它的启发下,借题发挥,语言的内化可见一斑。
最难忘的是,你在引导的时候,经常随口把学生刚刚发表的精彩的语言组织成排比的句式引申开去:你看到了大音乐家们的铜像,看到了一个鲜花组成的巨大的音乐符号,还看到了——
所以我觉得这节课上师生、生生进行了成功的互动。
话题之四:关于其他……
蒋:在整堂课上,我发现每次提到音乐家时,你都会将那些音乐家的名字一个不落的报出来。这在其他老师的课堂是不多见的,许多人最多会提起一次,以下就很可能用“音乐家“来代替了。你是不是故意这样做的?
史:我是有意这样做的。我觉得,我并不要求学生去听这些音乐大师的曲子,但对于记住这些名字,或许有利于激发他们对音乐家的兴趣,所以,我一次次地读出他们的名字,就是为了不停地给他们刺激。何况,这些名字也是使维也纳熠熠生辉的呢。
蒋:史老师看问题也好,解读教材也好,真的很有自己的想法。我在和其他老师交换意见的时候,一个老师提出,像这样从小就要求学生用诗一样的语言表达,史老师对学生的要求是不是高了点?
史:我觉得学生学语文学的就是语言。其实我的要求并不高,不管他们说到什么份上我都会鼓励他们的。我只是想慢慢地练,让学生逐步丰富语言。我坚持了一年多的时间,感觉学生在这种训练中是受益的。
蒋:难怪史老师的学生学习成绩不错,作文水平更高。也有人担心,因为要求高,小孩子是不是就会少了点童趣呢?我想《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本身就毫无童趣可言,更何况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呢。不知史老师是否同意我这种看法。
(对话的内容部分经过了整理,请史老师理解。真诚感谢史老师为实小语文老师提供学习借鉴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