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教案

2023-10-31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教案 篇1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谁来说说,在你眼中,童年是什么样的呢?(自由、天真、无忧无虑……)在同学们眼中童年真是多姿多彩!是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辛酸也罢,都是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

  现在,老师将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去宋代感受一下当时人们的童年乐趣。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首古诗,标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与同桌交流。

  2.(出示7个会认的字)

  (1)学生齐读,注意读准“磬、陂、漪”的读音。

  (2)认读多音字“供”。

  3.(出示4个会写的字)指名学生读,师正音。

  4.学生齐读三首古诗,师正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读完这三首古诗,结合注释,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呢?(有小孩子在种瓜、小孩子在玩冰、牧童在吹笛子……)大家读懂的还真不少,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板书诗题)

  2.大家从诗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四时、田园、杂兴)

  (1)(出示相关资料)《四时田园杂兴》是宋代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田园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这首诗就是第三十一首。“兴”在这里读四声,“杂兴”就是随兴而写的诗;“四时”在这里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题目的意思是: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的感想。

  (2)学生齐读诗题。

  3.学生再次齐读全诗,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1)指名学生说说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补充。

  (2)理解词语:

  杂兴:随兴而写的诗。

  昼:白天。

  耘田:在田间锄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儿女:男女。

  当家: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童孙:孩子们。

  解:理解,懂得。

  供:从事。

  傍:靠近。

  阴:树荫。

  (3)结合注释,尝试完整地将全诗的意思说出来。(白天锄地,夜晚搓麻线,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小孩子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也在桑树荫附近学着种瓜。)

  4.(播放纯音乐)请同学们伴着这古朴典雅的音乐,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说一说这首诗展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1)诗中先写了哪些人物?(村庄男女)他们在做什么?(耘田、绩麻)后面还写了谁?(童孙)他们在做什么?(学种瓜)

  (2)诗中哪些描写让你印象深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为什么?(因为这两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从哪里看出来?(小孩子虽然不懂耕织,但也会学着大人的样子去种瓜。)这两句除了表现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什么?(农家孩子的勤劳好学)

  5.(出示相关图片)你能根据图片的提示背诵全诗吗?试一试。

  四、课堂小结。

  学到这里,你能说说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吗?(展现了农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主要表达了对天真可爱、勤劳好学的农村儿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乡村是那么恬美、秀丽,洋溢着一种平和、宁静的气氛。历来许多诗人以描写乡村生活、田园风光著称,写下了不朽的诗篇,这样的诗,就叫田园诗。同学们课下可以继续搜集、品读更多的田园诗。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供、稚、漪”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桑、晓”;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在学习课文和课外阅读中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现在老师给同学们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你最喜欢的一首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朗诵给大家听。

  2.学生自愿举手朗诵古诗。

  3.教师评议。

  4.谈话揭题:我国宋代有一位诗人,叫范成大。他十分喜爱农村一年四季的生活,写了很多描写农村四季的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一个场景的一首。

  5.朗读诗题,理解题意:指名学生读课题。(引导学生理解:“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在文中的意思是兴致;“杂兴”的意思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诗中表示的是一年四季。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6.了解诗人。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初读诗歌,读准生字。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重点指导读准“昼、耘、供”。

  (3)指导书写会写字“昼、耘”。

  ①学生观察生字,交流生字的书写特点。

  ②老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

  ③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④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学生习字,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

  2.理解词语。

  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熟读古诗。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白天出去给田里锄草,到了夜晚回家搓麻绳,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儿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织布,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赏析诗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1)小组交流:这两句诗写了什么内容?(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2)想象交流:

  ①“昼”和“夜”分别指什么?(白天和晚上。)

  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农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

  ③看到此情景作者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你们虽然辛苦,但生活是快乐的。)

  (3)指导朗读。(读出对“村庄儿女”的敬重和赞美之情,读出诗的节奏。)①指名读,师生评议。

  ②反复读:自由读、指名读、教师读、学生再读、齐读。

  (4)教师小结

  2.赏析诗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儿童会说些什么。用自己的话描述自己想象到的当时的情景。

  (2)你们了解了这些孩子的什么特点?(天真、勤劳、好学、可爱、爱劳动……)

  (3)教师引读:在当时的农村不只是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各尽其能,做着分内的事,就连那小孩也——“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4)小组交流:从“童孙”“学种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①孩子们很懂事:父母的勤劳感染了村庄的“童孙”,孩子们也喜欢上了劳动。

  ②孩子们的快乐:他们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心里也想到了丰收时收获的快乐。

  ③孩子们的可爱:从孩子们的神情、动作感受到他们的童真童趣,俏皮可爱。

  (5)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孩子们的自豪;读出孩子们的快乐;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爱;读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作者对他们的喜爱之情……

  (6)3.了解写法。

  (1)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什么为写作题材?(农村生活。)

  (2)作者是怎样描写农家生活的?(作者抓住农家生活的片段,运用通俗的语言,如“耘田、绩麻、村庄、儿女、童孙、耕织、种瓜”等词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教师小结: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平白、朴实、自然的语言勾画出质朴的乡村生活的画面,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

  五、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1.《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园诗,是其所创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中的一首,诗人抓住村庄男女的劳动局面描写,男的外出劳作,女的在家忙碌,就连孩子们也深受家长勤劳品质的影响,学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真实地再现夏日乡村农忙时的质朴生活。那生活充溢着辛劳,也充溢着恬适。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对劳动人民的,以及对乡村生活的。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

  喜爱赞美热爱

  2.学生自由阅读。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3.搜集并阅读《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其他诗句。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了解我国古代诗人杨万里吗?

  2.学生交流与杨万里有关的资料。

  3.教师评议。学生自由阅读。

  4.引导学生交流读过的杨万里的诗。

  宿新市徐公店

  宋代: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舟过安仁

  宋代: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4. 谈话揭题:以上两首诗都与儿童生活有关。《宿新市徐公店》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诗中描绘了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作者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舟过安仁》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以伞当帆来使船前进。其行为中透出了只有儿童才有的奇思妙想,体现了两小童的可爱与聪明。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杨万里描写儿童生活的另一首古诗《稚子弄冰》。

  5.朗读诗题,理解题意:指名学生读课题。(“稚子”在这儿的意思是幼小的孩子;“弄”是“玩”的意思。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幼小的孩子玩冰。)

  6.了解写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初读诗歌,读准生字,指导书写 。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重点指导读准“稚”。

  (3)指导书写会写字“晓”。

  ①学生观察生字,交流生字的书写特点。

  ②老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

  ③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④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学生习字,在相互交流中引导学生相互借鉴。

  2.理解词语: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用彩线串起,当做银钲。提在手中,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

  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水玉破碎的声音。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指名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闭眼想象,然后找同学说一说,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场景。全班同学齐读诗歌。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1)作者在这首诗中抓住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欣赏稚子的情趣。

  (2)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

  ①心态上:虽然在寒冷的天气里“弄冰”,但孩子兴趣浓厚。

  ②色泽上:“金”盆“彩”丝串“银”冰。

  ③形态上:是用“金盆”脱出的“银钲”,圆形。

  ④声音上:有“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

  (3)全诗形色兼具,赏心悦目;声意俱美,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4)(4)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许多的相通之处,正是因为这样,孩童的“脱冰作戏”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学生练习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2.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六、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1.《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2.搜集并阅读杨万里的.其他诗句。

  第三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学生交流: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引导,导入课题:我们今天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风光,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他的名字叫——雷震。

  3.简介作者。学生自由阅读。

  4.理解课题。

  (1)指名解题。

  (2)小组交流:看了诗题,你想到什么?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5.谈话过渡: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雷震一起去欣赏乡村傍晚的景色。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初读诗歌,读准生字,指导书写 。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重点指导读准“漪”。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远远的青山,衔着通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让人感到寒意的粼粼波光。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观察图片后自由朗读全诗。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1)交流学习: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①从首句中的“草满池塘”你了解到什么?(是说节令已在春末,池塘里的青草已经长满。)

  ②从“水满陂”你又了解到什么?(是说正逢多雨季节,因此水涨得很高。)

  ③诗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样吗?(它们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边上的岸上两部分。)

  ④鼓励学生找出诗句“草满池塘水满陂”中和图画上相对应的地方,看看图,再说说诗句的意思。(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

  ⑤从“草满池塘水满陂”一句你感受到什么?(水草丰美,生机勃勃。)

  ⑥次句“山衔落日浸寒漪”主要写了什么?(写远山落日。)

  ⑦“山衔落日浸寒漪”这一行里的“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远远的青山,衔着通红的落日。)

  ⑧为什么要用“衔”字呢?(用一个“衔”字,形象地展现出落日挂在山头上的情景。)

  ⑨“寒漪”指什么?(指的是让人感到寒意的的水面波纹。)⑩“浸”是什么意思?(倒映在水中的意思。)

  从图画上能看出“山衔落日浸寒漪”这句诗的内容吗?你能想象出这部分的图画吗?(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比如可以说说图画上没有的内容是怎样的。)

  教师小结:这首诗写景文字集中在一、二两句,写的是山村晚景。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

  (2)交流学习: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①在这样宁静优美的背景中,主人公--牧童登场了。一名同学读这句诗,其他同学闭眼想象画面。“牧童”是指什么人?(指放牛放羊的儿童,这里指的是放牛娃。)

  ②“归去”是指去哪里?(去村里)

  ③“横牛背”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该词的意思:横骑在牛背上。)

  ④看看插图上的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吹笛子)哪一句诗和这个画面是对应的?

  (“短笛无腔信口吹”)

  ⑤你是怎样理解“短笛无腔信口吹”一句的?

  ⑥从诗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你感受到牧童的什么性格特点?(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

  4.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朗读,教师小结:这首诗摄取的画面不大,写景则集中在池塘上,写人则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紧紧围绕着“村晚”二字落笔,把人引入了江南优美的田园之中,使人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充满着向往。诗家有“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交流了解朗读节奏。

  2.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六、总结课文主旨。

  《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含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七、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1.《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2.对比阅读。

  所见

  作者:袁枚(清)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3.搜集并阅读描写儿童生活的其他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