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案例分析 篇1
本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由于本课故事性强,学生容易理解,所以我采用了课本剧的形式。
案例:
在第一课时,我让学生们充分阅读,把课文读通顺,了解课文的三个小故事。然后,自由结组,分别把课文的三个小故事以课本剧的形式表演出来。课本剧完全由学生们自己编剧、导演、演出,中间可以加上合理的符合课文内容的想象,在第二课时,我就让学生们把自己排练的课本剧表演出来。
第二课时:
师:上节课老师看到大家那么认真的排练,我真想马上就看到大家的表演。怎么样?这节课咱们就来观赏观赏吧!
(第一小组表演《完璧归赵》)
(话外音: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写了一封信给赵王。)
“赵王”把大臣召集到宫殿里,说:“寡人收到了秦王得信,他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池来交换和氏璧。诸位爱卿以为如何?”一“大臣”施礼说道:“大王,秦王恃强凌弱,他一定不会拿城池来交换和氏璧,您可千万不要上他的当啊!” 另一“大臣”说道:“大王,如果咱们不答应,恐怕秦王恼羞成怒,派兵进攻我国啊!”又一“大臣”道:“大王,有个蔺相如,他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赵王”忙说:“宣蔺相如!”“蔺相如”知道事情经过后,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池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池,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赵王”想想:“也只好如此。”“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到了秦国,晋见秦王,向秦王叩首呼道:“大王万岁万岁万万岁!”“秦王”傲慢地说:“平身。和氏璧带来了吗?”“带来了。”“快呈上来!”“秦王”双手捧着璧左看右看,不住口地称赞:“哎呀!真是好哇!这璧真是好啊!”“蔺相如”见他并没有交换城池的意思,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忙把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到了柱子旁边,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就要举起和氏璧向柱子撞。“秦王”忙拦住说:“此事好商量,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来,把十五座城指给他看。 “蔺相如”说:“和氏璧乃无价之宝,得举行个隆重的典礼,我才能把璧交出来。”“秦王”只好同意。出了宫门,“蔺相如”叫手下人化了装,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在举行典礼时,“蔺相如”晋见“秦王”,大大方方的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只好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第一小组的同学的表演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然后,同学们又表演了“ 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每一组的同学的表演都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
……
反思:
本课故事性强,而且故事情节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易懂。所以这节课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充当学习的主人。又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课文排成课本剧,把自己对课文主要人物的理解充分表演出来,这样做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好处:
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课文中的小故事,同学们非常喜欢读、爱读。听说老师让他们自己把课文演出来,都异常兴奋。为了自己的小组能演出成功,他们每个人必须认真地吧课文读懂读透,这样才能把握好人物性格。所以,在第一课时时。同学们在各自的小组里,认真地学生字、读课文,互相帮助,共同学习。
2、培养了学生地团结协作能力。每一个小故事都需要整个小组地所有成员共同来完成,这就要求小组成员必须团结一致,以组长为中心(当然组长是由一个学习成绩优秀、有组织能力地学生来担任),同时组长也必须听取其他组员的意见,共同编剧,然后在组长的导演下,排出课本剧。在排练和表演的时候,大家必须配合默契,这样才能演出比较成功的课本剧。
3、锻炼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因为我对大家的要求是要加上合乎历史的想象,所以同学们必须根据自己对当时历史环境的了解(可以是自己以前看过的电视剧或是看过的有关的书籍),把书上没有写出来的东西补充出来。结果证明同学们有着超乎意料的想象力。在表演时,同学们的语言运用的非常准确到位,有些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也表现出了超出平时的水平。
总的来说,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定要改变过去传统教学模式,向新课程改革靠拢,根据新课改的精神,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将相和教学案例分析 篇2
围绕“廉颇的话”组织学生讨论,指出廉颇观点的错误,进一步认识蔺相如的功绩,为理解“负荆请罪”的情节作铺垫,从而准确、全面地把握廉颇、蔺相如的性格特点;通过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锻炼学生质疑、分析、评判、口语交际的能力;通过深入探讨与多向交流,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接受全面、客观地评价事物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首先出示《将相和》中的一段话: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师:同学们,读读这段话,说说你对廉颇这种观点的看法。
(众生自由读,思考)
生1:我认为廉颇说“爬”不对,应该说“跳”。
师:(愕然地)为什么呢?
生1:因为蔺相如官升得挺快的。
师:(亲切地)你认为“跳”字能反映蔺相如升官之快?
生1:(点头)
师:“跳”确实比“爬”快。其他同学怎么认为呢?
(众生沉默,思考)
生2:我认为在这里没有必要从词义上去讨论廉颇该用“爬”还是“跳”。
(众生似乎被提醒了,有人在点头)
师:那为什么呢?
生2:(笑着摇头)
师:那其他同学呢?
(众生默不作声)
师:注意词的感情色彩,既然“跳”比“爬”快,廉颇为什么说“爬”而不说“跳”呢?
(众生思考)
生3:这里的“爬”反映了廉颇的偏见,表达了他的感情,他认为蔺相如是靠嘴皮子才得到秦王宠爱而升官的,而“跳”没有这样的意思,所以廉颇不会说“跳”。
生4:从这个“爬”字还可以看出,廉颇觉得秦王欺负他而偏袒蔺相如,他对秦王和蔺相如都不满。
生5:从我们的语言习惯来说,说别人欺负到自己头上是用“爬”而不用“跳”的。
生6:光从字面意思看,“爬”比“跳”慢,但在廉颇的眼里“爬”就是指蔺相如升官过快,职位不该比他高,确实有一种不满的情感。
师:那么,对廉颇的这种观点、这种情感、这种态度,你有什么看法呢?
生7:正像(生3)说的那样,“爬”反映了廉颇的偏见,他只看到自己的“大功”,没看到蔺相如舍生忘死为维护赵国尊严而立下的汗马功劳。廉颇的观点是错误的。
师:可以说是“汗马功劳”了。
生8:廉颇为保卫赵国确实功不可没,这从课文中也可以看出。但是,蔺相如不像廉颇说的那样没有“能耐”,他是在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出使秦国的,并且凭着他的机智勇敢做到完璧归赵,这是多么不容易啊!
师:强烈的爱国情感在支撑着他这么做。
生9: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与秦王以命相拼,显示的不仅是胆量,还有智慧,更折射出他爱国的思想光辉。廉颇没有看到这一点。
生10:蔺相如与秦王的较量可以说是没有硝烟的战斗,要有大智大勇,要有不怕牺牲的精神,不象廉颇说的那样“就靠一张嘴”。
生11: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进攻赵国,就是因为像蔺相如说的那样“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可是,廉颇没有看到他们“文武联合”对赵国的重要性。
师:所以,廉颇不该闹情绪,不该对蔺相如有这种态度——“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众生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