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金蝉脱壳》教学点子

2023-10-21

我的《金蝉脱壳》教学点子 篇1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44

  by: 非儿依依 ]

  我的《金蝉脱壳》教学点子

  “我决心要揭开金蝉脱壳的秘密”作者是怎样揭穿的呢?在第三自然段中找出相关词语?(出示第三自然段,对关键词语着色)“搜索”“盯者”。理解“搜索”,注意到“上下”,明白搜索是到处仔细察看。怎样“盯着”的呢?从“躲在”体会作者对蝉的“用心”,不想惊扰蝉儿;从“聚精会神”看出作者注意集中;从“等待着”看出作者观察很有耐心。于是小结观察方法:像作者那样全面、有心、认真、耐心地观察。并结合批阅第二篇习作提出了一点建议。

  对于金蝉脱壳时的身体各部位的动作,作者写得很传神,准确地用上了许多动词,可学生一下子很难体会。于是我组织学生找到这些动词,细细体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模拟了这些动作。用左手握空(蝉幼虫),包住右手的中指,右手中指就替代蝉幼虫的整个身躯,包括头、背、尾,其于四指收拢也藏匿于下代替蝉的六只脚。然后主要用右手来演示这一过程,右手“抽搐”、“背部裂开”(包住右手的左手中指和无名指之间在“抽搐”中自然会分开些,于是就“露出”了蝉背)、然后右手“慢慢地活动”、“抖动”、“伸着”、右手食指向后“仰”去、又向前“扑”来、用代替蝉前脚的手指“抓”住“蝉壳”(左手就是蝉壳)、右手食指用力一“抽”等来体会蝉动作的自然协调,蝉在脱壳过程中的“使劲”“用力”,消耗了许多体力。

  学生们在这一过程中,先读课文,划身体部位及动词加以体会;再一边读一边在我的引导下模拟过程;然后自己读自己模拟。三遍下来我的学生自然而然就会背诵这一重点段了。而且学生神采飞扬,对于“蝉动作的自然协调,蝉在脱壳过程中的‘使劲’‘用力’,消耗了许多体力”的感悟很深刻。

  (呵呵,也许我不能描述好那一模拟过程,如果你阅读时觉得费力,那我很抱歉!)

  (第一范文 m.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金蝉)

  此文转载

我的《金蝉脱壳》教学点子 篇2

  【文本分析】

  1、字词:“柿”注意是翘舌音,“搜、籽”是平舌音,“协”的韵母是“ie”,“趴”不读“ba”。注意“柿”,“搜”、“配”的写法。

  2、 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感受其神奇。

  3、学习描写动物的方法。

  4、资源链接:

  蝉是一种较大的吸食植物的昆虫,通常大约有四五公分长。它们象针一样中空的嘴里可以刺入树体,吸食树液。蝉的蛹在地下度过它一生的头两三年,或许更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它吸食树木根部的液体。然后在某一天破土而出,凭着生存的本能找到一棵树爬上去。蝉蛹经过几年缓慢的生长,作为一个能量的储存体爬出地面。它用来挖洞的前爪还可以用以攀援。蝉将蛹的外壳作为基础,慢慢地自行解脱,就象从一副盔甲中爬出来。整个过程需要一个小时左右。会鸣的蝉是雄蝉,它的发音器就在腹基部,像蒙上了一层鼓膜的大鼓,鼓膜受到振动而发出声音,由于鸣肌每秒能伸缩约1万次,盖板和鼓膜之间是空的,能起共鸣的作用,所以其鸣声特别响亮。并且能轮流利用各种不用的声调激昂高歌。雌蝉的乐器构造不完全,不能发声,所以它是“哑巴蝉”。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了解“壳”的两种不同读法。

  2.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观察的仔细,用词的准确。

  3.能正确流利有感请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4.学习课文细致生动的描写,练写一段话。

  【导学过程】

  一、 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读题正音。

  金蝉脱壳(jīn chán tuō qiào)

  文读:qiào; 在本文其他地方,“壳”都是白读,读作ké。

  2.说说你对“金蝉脱壳”的理解。

  (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一层壳。比喻用计脱身,使人不能及时发觉。)

  (诸葛亮的三十六计之一。)

  3.不过,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可不是一则成语故事,而是记叙了作者亲眼目睹的一只肥肥的金蝉怎样脱去外壳,换上五彩缤纷的外衣的。(边说,边示图)多神奇啊!

  二、【学生五分钟】课前必问:

  1.课文你读正确读通顺了吗?同桌互相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生字词你学会了吗?

  请一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上台报词,选择你认为比较难写的生字词检查大家。

  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写。

  3.相机教学本课生字。

  这些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他写得对不对?

  重点板书:搜 学生在书上描红。

  4.过渡:这篇课文很长,你们最想学哪一段?(第四自然段)为什么?(直接写金蝉脱壳的过程的,写得很精彩。)

  那就让我们赶紧去读读第四自然段,看看蝉是怎样一步步脱下身上的壳的。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带着问题默读第四自然段。

  交流板书: 背→头→脚→尾

  把过程按照顺序一步一步说清楚,这就叫言之有序!(板书:言之有序)

  你能用一组完整的表示顺序的词说说蝉脱壳的过程吗?

  3.在整个脱壳的过程中,你感觉哪儿给你的印象最深?

  自读自悟。圈画,批注。两三分钟

  学生大多不会批注,要么整段画下,要么无从下笔。

  导:如果你关注到了重点词语,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4.交流:

  ★蝉儿把它已经出壳的上半身腾空向后仰去,又敏捷地向前扑来,再用前脚抓住蝉壳用力一抽,又白又嫩的蝉尾就出来了。

  教:(1)指名读。

  (2)出示句子。还有谁也对这句印象深刻?再指名读。

  (3)你为什么把“仰”读得那么重?(此处以“仰”为例,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展开教学)

  (4)还有对“仰”印象深刻的吗?说说你的理由。

我的《金蝉脱壳》教学点子 篇3

  7 金蝉脱壳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激发乐于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课文大意,初步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有趣”。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第一段,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三、教学时间:9月27日

  四、教学设计

  1.出示蝉(图):同学们,看这是什么?(齐:蝉)师补充:俗称——(齐:知了)

  看到这蝉,我不禁想起了前几天刚学的一首古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好吗?——(齐:《所见》)

  课间早早到了教室做好了准备,打了预备铃学生应该读“每周一诗”了,才发现大屏幕落下,刚好挡住了昨晚刚换的《秋夕》,于是临时加入以上环节——《所见》刚刚落音,正式铃打响——开始上课!

  2.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大自然,一起去了解蝉的一个生活习性——揭题:金蝉脱壳(齐读课题,师补充:在这篇课文中,“壳”在这个成语中念qiào,在其他词语中都念ké)

  通过预习,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话来说说“金蝉脱壳”是怎么一回事?(指句回答,师补充:蝉的幼虫生活在泥土中,每年6月末,它们就会在黄昏及夜间钻出土表,爬上树干,抓紧树皮,蜕皮羽化,之后它们就成了虫,就是我们常说常见的“知了”)相机板书:羽化

  这一环节一方面让我了解了预习时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情况,另一方面,“羽化”这一科学名词的介绍也正应合了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内容,而且我认为必要的自然科学知识拓展是可以渗透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之中的。

  3.今天我们就要随着小作者的视线一起去领略金蝉脱壳的奇妙过程,出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3)了解课文大意,初步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有趣”。

  4.出示“自学指导1”: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看清生字字形。

  (2)蝉虫脱壳的过程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把令你印象深刻的语句多读两遍。

  (3)时间:8分钟

  5.自学检查:

  (1)出示“看谁读得准”(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完成《补充习题》p21:一(独立完成,对照实物投影自批,以“☆”奖励自己)

  (3)检查读课文(开火车,一人一句,集体正音)

  (4)交流:蝉虫脱壳的过程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读一读令自己印象深刻的语句。

  自学1的预设目标是扫除生字词和课文朗读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即对金蝉脱壳的“神奇有趣”、“奇特动人”的初步认识。

  早上批阅了《习字册》发现“恢复“的”复“字中间会写成”目“,”协调“的”协“字右边”力“会写成”刀“,于是在学生自由读”看谁得准“之后留了一分钟时间让学生提醒一下大家哪里容易写错,学生提出了”配“、”搜“、”复“和”繁“四个字,在之后批阅《补充》时效果确实好一点。

  开火车读课文时,“树干“、”这阵儿“需要指导。

  在交流“蝉虫脱壳的过程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读一读令自己印象深刻的语句。”时,学生一开始不知道该怎么谈,只是读一些比喻、拟人等比较特别一点的句子,我便让学生找一找文中有词语可以形容金蝉脱壳的过程,有学生找到了“神奇有趣”,我又说:“课文中与它意思相近的词语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奇特动人。”随后要求学生用“□”圈出这两个词,写成了对全文的整体感知。

  6.出示“自学指导2”:

  (1)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几小节具体介绍了蝉虫脱壳的过程?

  (2)时间:3分钟

  7.自学交流(指名回答问题),相机板书:

  一(1-2)

  二(3-6)

  三(7)

  这里的预设目标是理清文章脉络,学生先把握住文中3-6小节具体介绍了蝉虫脱壳的过程,那么“斩头去尾”,便自然而然地把课文划分为三大段。但实际交流时,学生找到了4、5自然段,这里我又引导学生:课文介绍了金蝉脱壳的全过程,包括开始脱壳前的准备及脱壳之后的变化,学生又找到了第3自然段;我又问:第6自然段“这真是奇特动人的情景啊!”“这”是指什么?——学生马上意识到,这个“这”字是承接上文而来的。可谓“几经周折”啊!

  8.出示“自学指导3”:

  (1)轻声朗读课文1-2自然段,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有趣。

  (2)“这是多么神奇有趣的事啊!”中的“这”是指什么?用“﹏﹏”画下来。

  (3)时间:3分钟

  9.自学交流:

  (1)指名说“夜幕降临……换上华丽的新装。”

  (2)这神奇有趣的事是我从叔叔们那儿听来的金蝉脱壳的事,在这句话中,你觉得哪里“神奇有趣”呢?(指名评读词句,说说自己的感受)

  “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有趣”这样的教学目标应该落实在对文本的理解当中,学生先是找到并用“﹏﹏”画下了句子,又找到了“夜幕降临”、“偷偷”、“旧衣”、“新装”等充满神秘色彩的词句,更感受到了金蝉脱壳的神奇和作者对这件事的好奇。

  10.小结:从叔叔们那里,我听来了一个神奇有趣的事,这件事到底有多神奇?我们下节课再随着作者一起去观察、去发现。

  11.“金蝉脱壳”不仅仅是蝉儿的一个生活习性,爱好古代兵法的同学一定知道它也是三十六计中的一计,俗话说,“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这“金蝉脱壳”则是走计中的上计,谁知道这个故事?(指名说)师相机帮助理清人物关系。

  12.所以,我们现在用“金蝉脱壳”来比喻——(齐:用计逃脱而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

  课前预习时让学生搜集了“金蝉脱壳”的故事并查找了它的意思。课堂交流资料时,学生说了这个故事,但没有经过整理,内容比较繁杂,其实只需要知道这是主人公诸葛亮的一计,它用计让蜀军逃脱而使魏军(对方)没有发觉,等对方发现时已经晚了。“金蝉脱壳”的比喻义学生在写《评价》“预习导航“时已经完成了,这里就着故事更加深了理解。

  13.像“金蝉脱壳”这样含有动物名的成语你还知道哪些?(指名说)

  完成《评价手册》p17:五

  必要的知识拓展更添加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在完成《评价》作业时,“鹤发童颜”、“蝇头小利”两道小题有部分学生存在一定困难,反馈时需要点拨:鹤发童颜指仙鹤羽毛般雪白的头发,儿童般红润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气色好。蝇头小利指比喻非常微小的利润。

  总体说来,这节课完成了既定目标,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角度来看,学生在课堂上自学了三个时段,进行了四次训练(包括写、说、圈画),自我感觉第一课时的内容涵盖比较少,节奏还比较慢,训练的形式和时长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我的《金蝉脱壳》教学点子 篇4

  7.金蝉脱壳              主备人:伍文杰

  教学目标:

  双基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2、 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从而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的事物的兴趣。

  思维发展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的事物的兴趣。

  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本文极其生动的介绍了金蝉脱壳的过程,展示了那动人奇特的情景。

  文章主题:课文通过典型金蝉脱壳的事例,启发人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

  写作特点: 本文记叙脉络清楚,金蝉脱壳的过程写得非常细致、生动,适合引导学生阅读想象并迁移运用。

  本文知识点梳理:

  1、 字词:“柿”注意是翘舌音,“搜、籽”是平舌音,“协”的韵母是“ie”,“趴”不读“ba”。注意“柿”,“搜”、“躲”的写法。

  2、 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感受其神奇。

  3、 学习描写动物的方法。

  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学习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分析、品读课文,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

  教学重难点:

  1、 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

  2、 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的事物的兴趣。

  教学准备:幻灯,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初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

  2、说说你对“金蝉脱壳”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看看本文讲了什么?

  2、 检查字词

  柿子

  搜索  花椒籽

  协调  趴在 抽搐  配合

  第一行是翘舌音,第二行是平舌音,第三行要读准,提示“柿、搜、协、配”写法。

  3、 以第四自然段为内容,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4、 讨论:本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1、 默读课文,思考:文中那几段写我观察到的金蝉脱壳的过程?

  2、 学生默读。

  3、 集体交流:

  第一部分(1-2)写叔叔的话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决心揭开金蝉脱壳的秘密。

  第二部分(3-6)写金蝉脱壳的过程奇特动人。

  第三部分(7)写蝉儿趴在树上,准备新的歌唱生涯。

  四、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

  2.出示:“这是多么神奇的事啊!” 齐读。

  3.哪件事“神奇有趣”?

  4.出示:“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杆上,脱掉它身上的旧衣,换上华丽的新装。”

  ? 指名朗读。

  ? 找出里面的动词。

  ? 说说你的理解。

  5.齐读第1-2自然段。

  五、课堂练习

  1、 抄写生词

  2、 组词

  搜(     )  躲(     )  椒(        )  协(        )

  艘(     )  投(     )  叔(        )  办(        )

  3、 照样子写词语

  依依不舍 (         ) (          )(           )

  4、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分析、品读课文,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学习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了《金蝉脱壳》这篇课文,在文中,作者感叹道:“这是多么神奇有趣的事啊!”“这”指的是什么事情?

  2、除此以外,文中还有个感叹句,你能找出来吗?

  3、出示“这是多么奇特动人的情景啊!”指名读。

  4、从这两个感叹句中找出两个词语来形容这件事,就是“神奇有趣、奇特动人”。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

  1、 自读思考:在金蝉脱壳的过程中,你认为那种情景最“神奇有趣、奇特动人”?先将有关语句圈画出来读一读,再与同学交流感受。

  2、 学生自读、圈画。

  3、 集体交流:

  ? 脱壳前:

  1) 指名朗读有关语句。

  2) 出示“突然,我发现了……停在那里不动了。”再请学生读,注意突出蝉的动作。

  3) 出示“夜幕降临,……偷偷地爬到树干上”对比两段话有什么不同?

  4)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仔细观察)

  5) 出示“我轻手轻脚……时刻的到来。”再读读我是怎样观察的。强调“轻手轻脚、躲在、聚精会神”

  ? 脱壳中:

  1) 蝉脱壳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指名朗读有关语句。

  2) 填空“蝉的    先露出来,接着    钻出来,而后   出来了,最后是    脱壳而出。”

  3) 在这个过程中,你觉得那里最神奇有趣?

  保护甲上颜色的变化:极淡的绿色—深绿色

  眼睛——像花椒籽

  蝉尾出壳一连串的动作:“仰”、“扑”、“抓”、“抽”等

  出示图片,判断图片上是哪一个环节。

  请学生模拟这个动作。

  4) 朗读课文

  5) 引导背诵:背诵这段文章,首先要记住金蝉脱壳的顺序,其次要记住这个过程中蝉身上发生的变化,以及最后蝉尾脱壳时的一系列动作。

  ? 脱壳后:

  1) 指名朗读相关内容。

  2) 刚脱壳的蝉和我们平时见到的蝉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异的,它必须经过一系列的变化才会和我们平时看到的蝉一样。仔细读读这段文字,看看作者介绍了蝉在那几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 指名回答相机板书:翅膀→大  颜色→深  翅膀→斑纹  触角→光环

  4) 相机指导朗读

  5) 为什么他不把写翅膀的两处和在一起写?(观察的顺序)

  6) 引导背诵:可根据板书引导背诵。

  三、讲读课文第三段

  1、默读这一部分,想想“我再一次仔细地看着蝉儿”,看到了什么?

  2、指导朗读。

  3.总结全文:

  学习本文,对于我们写作有什么启发?

  四、练习

  观察一种小动物,并按照一定的顺序将它的特点写下来。

  △附板书

  脱壳前

  7、金蝉脱壳      脱壳中    背→头→脚→尾

  脱壳后    翅膀→大  颜色→深  翅膀→斑纹  触角→光环

我的《金蝉脱壳》教学点子 篇5

  这是一篇状写动物的文章,结合这一单元的作文训练,这篇课文应该是一篇很好的例文,因此学习写作方法并且掌握如何将作文写具体写生动?这应该是教学此文的重点吧。

  如何教学突破重点呢?我分了几步走:首先,我帮助学生理清了叙述顺序:蝉背——头——六只脚——蝉尾,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由此,暗示学生,作文这样写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写具体?接着我出示了一组动词:抽搐、裂开、露出、钻出、抖动、伸着、向后仰去、向前扑来、抓住、用力一抽。请学生边对照课文边描述整个过程。可这样描述还是不能写具体,我又出示了一组表示颜色的词语:金黄色、淡绿色、深绿色、灰白色、棕黑色。请学生在读课文时注意到颜色的变化,在进行描述。除此以外,课文对于动物的形态描写之感动也可以感悟一下,如以“蝉尾出壳”为例,可抓住“使劲”、“敏捷”“用力”、“又白又嫩”这些词语来感悟蝉在脱壳这一过程中的艰难与神奇。以上三步,层层设置,使学生逐渐感悟课文写具体的方法。最后,进行生动的复述训练。值得注意的是,这其中感悟“神奇”与复述课文要进行重点训练。

  课文为什么能写具体呢?教学课文时,可以紧紧抓住“聚精会神”这个词语,使学生了解到“认真观察”是关键。这一步可放在教学完“金蝉脱壳”整个过程以后。

  课文中“金蝉脱壳”所引申的另外的含义是否要讲一下呢?我认为这不是重点,可以不讲,当然如果学生能理解可以拓展一下,但千万不能喧宾夺主。一、透过“艺术品”这个词语,了解供人欣赏具有的外表的术品的诞生需要一个细刻、呕心沥血的.过程,而蝉儿由一只地下只会爬的虫子变为美丽的会唱歌会飞的动物也需要这样一个艰难的过程。二、结合课文第一节中“脱掉身上的旧衣,换上华丽的新装”这一旧一新两个字,了解蝉儿已完全改头换面,这正是军事上“金蝉脱壳”之计的引申含义。

我的《金蝉脱壳》教学点子 篇6

  (一)说教材分析

  《金蝉脱壳》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第九册第二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第二单元的主题是自然的奥秘,课文极其生动地介绍了金蝉脱壳的过程,展示了那奇特动人的情景,启发教育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

  全文共7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写我观察金蝉脱壳的起因,第二部分写金蝉脱壳的过程很奇特动人,第三部分写蝉儿趴在树上,准备新的歌唱生涯。本课记叙脉络清楚,金蝉脱壳的过程写得非常细致,生动。整个过程分脱壳前,脱壳时,脱壳后。

  (二)说教材目标

  依据课文课程标准,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本科教材的训练重点,特制订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1)理解课文,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方法:在学习中学会默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初步掌握边读边想,谈自己感受的学习方法。培养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激发乐于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学生刚生入五年级,对于默读,谈感受的学习方法及表达自己的见解方面都不是特别的适应,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把教学重难点之一确定为教学目标中的过程方法目标。即:在学习中学会默读,初步掌握边读边想,谈自己感受的学习方法。以培养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结合教材特点,我确定的另一个重难点是: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四)说教法,学法

  结合新课程理念,现阶段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中以读为本的出发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导读法,谈话法。在课前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预习,在课上引导学生交流,理解,在交流中让学生感受金蝉脱壳的神气,激发他们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在学法方面,尤其注意对学生预习方法,默读,理解课文中的读,画,谈的学习方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写文本对话的方法进行训练和指导

  (五)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主要安排了复习导入,整体把握;明确学习任务;深入研究,感悟体会;摘抄积累;总结课文体会写法;拓展延伸六个环节。

  1、复习导入环节。(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

  遵循语文教学从整体入手的后则,旨在让学生通过复习,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对金蝉脱壳的奇特动人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也是做好与上节课的衔接,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

  2、明确学习任务

  高年级学生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尤其是预习,它是对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很中要的方法,所以,在前一天晚上我布置了预习任务,即课后第四题,在金蝉脱壳的过程中,你认为哪种情景最奇特动人,在将有关的语句圈画出来读一读,再与同学交流一下你的阅读感受。

  3深入研读,感悟体会环节。

  课上,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在进一步完善自己的预习成果,而后在小组进行交流,谈感受,随后才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的设计,给学生一个缓冲的`空间,让个人收获融入集体,形成集体智慧,尤其是让学困生得到同伴的帮助,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倾听能力。

  在全班交流时,我遵循读句子—————谈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样的步骤进行。以读贯穿始终。并重视对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的训练。尤其重视学生在学读中读中的独特体验,重视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对话。

  4、在这一环节中,我既完成了学习任务,又完成了课后习题的处理,一举两得。

  在研读感悟的环节中,学生已感受到金蝉脱壳的奇特动人,作者精彩描述。课文语言文字的优美。此时摘抄积累已水到渠成,同时也落实了新课标中让学生多积累的目标训练。

  5、总结课文,体会写法环节

  (学完全文,你有什么感受?(收获)

  安排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谈到注意观察周围事物和学本课的写作方法仔细观察。有顺序,有耐心。善于观察。叙述时写清楚,有顺序等在谈收获的过程中,不过分追求统一标准,只要做到有理有拘就表示认可和赞同。

  6、拓展延伸环节

  课标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中学习表达方法,在习作中运用表达方法,做到读写结合所以我在这一环节安排了一个课外作业。观察一个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学习本课写法,写一则日记。目的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我的《金蝉脱壳》教学点子 篇7

  主要目标:通过品读脱壳的过程,感受自然的神奇及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直奔中心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小作者决心揭开金蝉脱壳秘密。(出示填空)因为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件(    )事啊!(抓住“多么”“神奇”“!”)指导学生朗读体会作者的心情。

  二、感受“怎样脱壳”

  1、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么揭示金蝉脱壳这一奇特的秘密的!默读第3-6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①学生自主学习  ②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2、检查学习情况,老师相机指导并板书(背→头→脚→尾)

  3、播放“脱壳时”课件,加深理解文本

  4、抓重点词句品读。重点抓住“抽搐、裂开、钻、抖动、伸着仰、扑、抓、抽”等动词,读出喜爱的感情来。)

  5、感知写法。想一想,能把各部分出壳的次序打乱写吗?  

  讨论交流:这样是按照蝉各部位出来的先后顺序写的,遵循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板书:有顺序、善于观察)

  三、感受脱壳后的蝉

  1、自由读第5自然段,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表格:金蝉脱壳后,各部位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2.指名代表全班交流。这时的蝉翅膀在变——颜色也在变——(根据表格内容总结)

  3、总结:这是一个魔术的过程,然后过渡学习最后一段。

  同学们让我们再来看看这充满神奇色彩的,奇特无比的蝉吧,它是那样――(让学生齐说几遍)-------而留在一旁的蝉壳,――(同上)

  四、总结

  1、看板书总结本文主要内容(奇特动人)

  2、总结文章写法

  五、拓展延伸,尝试练笔

  小鸡出壳、蝌蚪变青蛙……下面就让我们选择一个自己看见过的,写一个情景片段!向文中的小作者学习写法,做到有顺序、有感情、有详略。    

  附:板书设计

  脱壳前      有顺序 有感情 有详略

  《金蝉脱壳 》     脱壳中       善于观察     多记录       

  奇特动人         脱壳后                             

  一、设计意图:《金蝉脱壳》通过作者细致生动的描写,让学生感受动物世界的奇妙与情趣。文本的脉络很清晰,教学时,我们可以紧紧抓住“金蝉是怎样脱壳”的这一条线组织教学,然后重点感知蝉是怎样脱壳的,感受脱壳的顺序。脱壳后的蝉又是什么样子。通过抓住具体的描写,品味生动的语言,感受蝉脱壳过程的神奇。在让学生了解感知了蝉虫脱壳的情景过程时,体会并学习作者的观察习作方法和观察品质,激发学生学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了解学情,确定教法:蝉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实在是司空见惯,但极少有同学对“金蝉脱壳”的过程进行仔细观察。教学时我通过探究研读、观看画面、小组交流等多种形式,深入文本,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动人。在深入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跳出文本,尝试练笔,让学生学会仔细观察周围事物,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

我的《金蝉脱壳》教学点子 篇8

  一、说教材

  《金蝉脱壳》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课极其生动地介绍了金蝉脱壳的过程,展示了那奇特动人的情景,启发人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全文共7个自然段,可分为3段。第一段是第一、第二自然段,写叔叔们的话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决心要揭开金蝉脱壳的秘密。第二段是第三至第六自然段,写金蝉脱壳的过程很奇特动人。整个过程分脱壳前(第三自然段)、脱壳中(第四自然段)、脱壳后(第五自然段)。脱壳前是蝉自己爬上树,找一个皮裂口处,停着不动准备脱壳。

  脱壳时,蝉虫身体各部位分先后出来,顺序是背(露)——头(钻)——脚(出)——尾(抽),整个劝作配合得自然协调。脱壳后变化最大的是翅膀与颜色。第三段是第七自然段,写蝉儿趴在树上,准备新的歌唱生涯。本课记叙脉络清楚,金蝉脱壳的过程写得非常细致、生动,适合引导学生阅读想象,同时又易于学生的迁移运用。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编者的意图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重点段的品读感知,掌握金蝉脱壳的过程和特点。背诵第4、5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激发乐于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4、通过有感情地品读,引导学生认识动物世界的奇妙与情趣,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以及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志向。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有趣、奇特动人 。

  难点:、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让学生感受动物世界的奇妙与。

  情趣,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兴趣。

  2、掌握小作者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四、说教法、学法

  (一) 过程与方法

  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活泼、积极主动,我采取:

  1、质疑问难法: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通过一定的质疑问难,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品读感悟法: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自主互动式课堂教学流程,体验有效学习。

  3、自读自悟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得好不如学的好,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一定要是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及师生互动学习中,掌握“自读自悟、小组讨论法”后,进行练习说话。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 知识与技能

  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自主互动式课堂教学流程,体验有效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尤其是情感真挚的文章,更应该有让学生倾吐内心情感的舞台。为此,我设计了“引读和回读”两个环节,意在通过学生的体验和理解内化人物的情感。

  2、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和所收集的课外资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3、注意指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自始至终,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在积累中阅读,从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学生刚生入五年级,对于默读,谈感受的学习方法及表达自己的见解方面都不是特别的适应,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把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默读,初步掌握边读边想,谈自己感受的学习方法。

  以培养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第二自段的教学,尤其是四、五两个生点自然段,要引导学生自主理解、感悟,想象课文内容,有感情地诵读。

我的《金蝉脱壳》教学点子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金蝉脱壳的起因。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课题:金蝉脱壳。齐读课题。

  2.设问:听说过“金蝉脱壳”这个成语吗?说说你的理解。

  3.讲故事:三十六计“金蝉脱壳”。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考虑:课文中“金蝉脱壳”主要讲什么?

  2.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①出示生字词。②指名逐自然段朗读。

  3.默读课文,

  考虑:课文一共几小节,应该如何分段

  4.指名交流分段,并说出段落大意。

  第一局部(1-2)写叔叔的话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决心揭开金蝉脱壳的秘密。

  第二局部(3-6)写金蝉脱壳的过程奇特动人。

  第三局部(7)写蝉儿趴在树上,准备新的歌唱生涯。

  三、指名分段落朗读

  1、指名朗读

  2、学生评价

  3、再指明朗读

  四、安排作业。

  1.搜集蝉的资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我的《金蝉脱壳》教学点子 篇10

  一、说教法

  我的教法主要是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足够时间进行阅读,引导学生画出自己感受深刻之处,谈谈感受,同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潜力、想象的潜力和认真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金蝉脱壳》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课极其生动地介绍了金蝉脱壳的过程,展示了那奇特动人的情景,启发人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全文共7个自然段,可分为3段。第一段是第一、第二自然段,写叔叔们的话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决心要揭开金蝉脱壳的秘密。第二段是第三至第六自然段,写金蝉脱壳的过程很奇特动人。整个过程分脱壳前(第三自然段)、脱壳中(第四自然段)、脱壳后(第五自然段)。

  脱壳前是蝉自己爬上树,找一个皮裂口处,停着不动准备脱壳。脱壳时,蝉虫身体各部位分先后出来,顺序是背(露)——头(钻)——脚(出)——尾(抽),整个劝作配合得自然协调。脱壳后变化最大的是翅膀与色彩。第三段是第七自然段,写蝉儿趴在树上,准备新的歌唱生涯。本课记叙脉络清楚,金蝉脱壳的过程写得十分细致、生动,适合引导学生阅读想象,同时又易于学生的迁移运用。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状况、编者的意图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二、说教材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有必须的速度,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结合课文理解生字新词,并能初步学会在表达中运用。

  3、感知课文的表达方法、理清表达顺序,能准确地背诵4、5两个自然段。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透过对重点段的品读感知,掌握金蝉脱壳的过程和特点。

  5、透过有感情地品读,引导学生认识动物世界的奇妙与情趣,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以及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志向。

  教学难点和重点:

  难点:

  透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让学生感受动物世界的奇妙与情趣,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兴趣。

  重点:

  1、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搞笑、奇特动人。

  2、掌握小作者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三、说学法: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我在注重老师主导地位作用的同时,也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作用。在教学中,我尽可能透过教师的有效指导,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自主地思考和感悟,透过“读—感知—观(课件)—读—体悟”的过程,让他们畅所欲言,为他们创设一个相对宽松的课堂氛围,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认真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以及初步感受小作者的写作方法;让学生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的翅膀,同时借助课件,加深体会,让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景,从而对课文资料产生真切感。

  四、说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1、透过师生交流,激发学生再现的捕蝉场面。

  2、然后由问题:你们明白它是怎样脱壳的?

  3、板书:金蝉脱壳

  4、过渡:这天我们一齐来看看小作者是怎样揭开金蝉脱壳这个秘密的?

  二、正确朗读文本,初步感知文本

  1、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蝉是什么样貌的,它是怎样脱壳的呢?”默读文本,边读边感知,

  感知课文资料。

  2、透过同学阅读课文,对蝉的样貌,以及是怎样脱壳的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了。

  3、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A、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并句子,结合课文理解生字词。

  B、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划出来。

  4、教师巡视,检查学生阅读状况和预习状况。

  三、理清文本结构,感知文本资料

  1、找出文中描述蝉壳的句子,读一读。

  2、交流:看着蝉壳作者有哪些想法?

  3、与生简要交流,帮忙学生理清课文的资料结构。

  四、指导写字,完成习字作业

  根据学生的学情引导学生仔细读字,体会生字的间架结构;有重点、针对性的指导学生习字。

  第二课时

  一、直接引入,激发兴趣

  1、板书课题,读题质疑,读出形象来。

  2、指题设疑,齐读课文第一段。

  主要指导学生感知蝉壳的形态和叔叔们告诉我蝉脱壳的过程

  3、学生简要说说段意。

  4、过渡:在强烈好奇心的驱动下,小作者怎样做?

  二、整体感知文本,体悟写法

  一)感悟金蝉脱壳的过程

  1、先提出问题“金蝉刚爬上树的蝉是什么样貌的?和这金蝉是怎样从坚硬的壳里慢慢爬出来的”让学生透过朗读课文并快速找到课文描述这情景的小节,初步感知金蝉脱壳的过程。

  2、学生要求学生再默默地把第四自然段读一遍,再次感受金蝉脱壳的过程,脑中构成清晰的情景。

  3、再读一下这一自然段,感受它的脱壳顺序。

  4、交流,让学生说一下或按书读一下。

  5、板书:背→头→脚→尾(观看课件,真实感受金蝉脱壳的过程)

  6、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

  7、要求学生感觉在这个脱壳的过程中,哪个部位的出来最搞笑,并形象地把这个部位脱壳过程叙述出来。

  8、指导学生体悟写法;讨论:为什么我们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呢?今后我们应如何写习作呢?(在这自然段的教学中,我主要透过多读和蝉脱壳的动词及课件展示来,加深学生对金蝉脱壳过程的体会)。

  9、引导学生感觉这个脱壳的过程怎样?强调这一过程是奇特的,揭示大自然的.无限奥妙。

  二)感悟金蝉脱壳的奇特

  1、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带问自读第五自然段感知“金蝉脱壳的奇特”。

  A、刚出壳的蝉是白色的,翅膀也很小,它是怎样转成能飞的蝉的呢?

  找出有关语句再读。

  B、它的色彩变化也是十分的多与快。自由再读,体会色彩的变化之快(重点透过:翅膀、色彩、触角等奇迹般的变化,引导学生体会金蝉脱壳的神奇。)

  2、应对这样一个魔术的过程,作者发出怎样的感叹!(过渡到第六自然段的学习)

  3、小组指派代表说说段意

  三)学习第三段

  “同学们让我们再来看看这充满神奇色彩的,奇特无比的蝉吧!它是那样而留在一旁的蝉壳。”透过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朗读第七自然段,感受蝉儿和蝉壳的美同时,体会作者观察的仔细和文中首尾照应的写作方法。

  三、情感升华,探究自然

  总结课文资料,由学生根据收集有关蝉的资料说说蝉的奇特,让同学们感觉到大自然的无穷奥秘,最后激励同学们好好学本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热爱自然,勇于探索自然奥秘。

  四、作业设计

  1、朗读、背诵主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潜力。

  2、完成该课教辅练习册的资料,主要掌握学生理解课文的状况和学习的反馈信息。

  3、习作是对课文写作特点的迁移和拓展,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五、板书设计

  金蝉脱壳

  过程——我

  脱壳前:肥肥的通体发着金黄色的亮光决心

  脱壳时:背(露)——头(钻)——脚(出)——尾(抽)细心

  脱壳后:翅膀(由小变大)—色彩(由浅变深)—触角(光环)耐心

  我以金蝉脱壳的前、时、后及作者的情感活动来设计,一目了然,简明扼要。同时又是课文重点和难点的提炼。

我的《金蝉脱壳》教学点子 篇11

  (一)说教材分析

  《金蝉脱壳》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第九册第二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第二单元的主题是自然的奥秘,课文极其生动地介绍了金蝉脱壳的过程,展示了那奇特动人的情景,启发教育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

  全文共7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写我观察金蝉脱壳的起因,第二部分写金蝉脱壳的过程很奇特动人,第三部分写蝉儿趴在树上,准备新的歌唱生涯.本课记叙脉络清楚,金蝉脱壳的过程写得非常细致,生动.整个过程分脱壳前,脱壳时,脱壳后.

  (二)说教材目标

  依据课文课程标准,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本科教材的训练重点,特制订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1)理解课文,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方法:在学习中学会默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初步掌握边读边想,谈自己感受的学习方法.培养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激发乐于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学生刚生入五年级,对于默读,谈感受的学习方法及表达自己的见解方面都不是特别的适应,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把教学重难点之一确定为教学目标中的过程方法目标.即:在学习中学会默读,初步掌握边读边想,谈自己感受的学习方法.以培养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结合教材特点,我确定的另一个重难点是: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四)说教法,学法

  结合新课程理念,现阶段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中以读为本的出发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导读法,谈话法.在课前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预习,在课上引导学生交流,理解,在交流中让学生感受金蝉脱壳的神气,激发他们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在学法方面,尤其注意对学生预习方法,默读,理解课文中的读,画,谈的学习方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写文本对话的方法进行训练和指导

  (五)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主要安排了复习导入,整体把握;明确学习任务;深入研究,感悟体会;摘抄积累;总结课文体会写法;拓展延伸六个环节.

  1复习导入环节.(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

  遵循语文教学从整体入手的后则,旨在让学生通过复习,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对金蝉脱壳的奇特动人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也是做好与上节课的衔接,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

  2明确学习任务

  高年级学生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尤其是预习,它是对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很中要的方法,所以,在前一天晚上我布置了预习任务,即课后第四题,在金蝉脱壳的过程中,你认为哪种情景最奇特动人,在将有关的语句圈画出来读一读,再与同学交流一下你的阅读感受.

  3深入研读,感悟体会环节.

  课上,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在进一步完善自己的预习成果,而后在小组进行交流,谈感受,随后才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的设计,给学生一个缓冲的空间,让个人收获融入集体,形成集体智慧,尤其是让学困生得到同伴的帮助,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倾听能力.

  在全班交流时,我遵循读句子-----谈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样的步骤进行.以读贯穿始终.并重视对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的训练.尤其重视学生在学读中读中的独特体验,重视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对话.

  在这一环节中,我既完成了学习任务,又完成了课后习题的处理,一举两得.

  在研读感悟的环节中,学生已感受到金蝉脱壳的奇特动人,作者精彩描述.课文语言文字的优美.此时摘抄积累已水到渠成,同时也落实了新课标中让学生多积累的目标训练.

  5总结课文,体会写法环节

  (学完全文,你有什么感受?(收获)

  安排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谈到注意观察周围事物和学本课的写作方法仔细观察.有顺序,有耐心.善于观察.叙述时写清楚,有顺序等在谈收获的过程中,不过分追求统一标准,只要做到有理有拘就表示认可和赞同.

  6拓展延伸环节

  课标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中学习表达方法,在习作中运用表达方法,做到读写结合所以我在这一环节安排了一个课外作业.观察一个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学习本课写法,写一则日记.目的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六 说板书设计

  金蝉脱壳包括(脱壳前,脱壳时,脱壳后)背---头---脚---尾(注意观察 仔细观察 要有顺序 叙述清楚)

我的《金蝉脱壳》教学点子 篇12

  各位老师午后好:

  这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西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金蝉脱壳》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做具体的阐述。

  说教材

  西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金蝉脱壳》,描绘大自然的美妙景象,展示大自然的无限生机与奥秘。本课的语言细致入微,准确形象,对蝉脱壳的过程描述得惟妙惟肖、生动搞笑,展示了那奇特动人的情景,启发人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文本的脉络清晰,整个脱壳过程能够分为脱壳前、脱壳时、脱壳后。教学时,我们能够紧紧抓住“金蝉是怎样脱壳”的这一条线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脑中清楚地映出没有脱壳的蝉是什么样貌,然后重点感知蝉是怎样脱壳的,感受脱壳的顺序。脱壳后的蝉又是什么样貌。在让学生了解感知了蝉虫脱壳的情景过程时,还要典型性、适当地体会作者的观察习作方法,同时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与探索欲望。

  说目标

  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4、5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理解课文资料,透过读、观、议等方式品味金蝉脱壳的神奇。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引导学生尝试将其运用到生活和写作中去。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和五年级学生的实际状况,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根据教材的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制定,我采用的教法是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结合课文图片,理解课文资料。比较阅读法,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比较金蝉脱壳前后蝉的不同特征,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来进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并透过视频的播放为学生还原金蝉脱壳的全过程。

  说过程

  遵循语文教学从整体入手的原则,我制定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引入诗文,揭示课题

  透过让学生回忆刚学过的清代诗人袁枚《所见》这首诗,引导学生去发现令一路高歌的牧童忽然闭口立的正是我们这天要学习的蝉!透过揭示课题,让学生读准多音字qiao,并适时补充成语,在《三十六计》和《三国演义》中,它一般用来比喻用计脱逃而使对方不能及时发现。透过这种方式能够做好与先前学过资料的衔接,从而吸引学生兴趣,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本课堂中来。

  二、精读课文,积累内化

  在学生自由默读课文后,我提出问题:“作者围绕《金蝉脱壳》到底写了些什么?”帮忙学生理清课文脉络(脱壳前——脱壳时——脱壳后)。这样,学生简单地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的结构

  紧扣“金蝉脱壳的奇特动人”这一中心,我们首先把目光聚焦到脱壳前的部分。这一部分,我采用了自由朗读方式,引导学生采用圈点的方法,划出描述金蝉脱壳前有什么奇特动人之处,出示关键语句,引导学生理解“金蝉”名称的来历。指导朗读,采用个别读和齐读的方式,让画面鲜活起来。那里,我们还进行了作者细致观察的渗透,为下文的学法指导做铺垫。

  金蝉脱壳时的情景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引领学生走进语言文字之中,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离不开充分的朗读。

  在学习“脱壳中”,首先让学生自由轻声朗读第四自然段,透过小组交流讨论。理清金蝉各部分出壳的顺序(背——头——脚——尾)让学生透过朗读和讨论体会到作者是按照蝉各部位出来的先后顺序写的,遵循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让人看了文章对金蝉出壳的过程十分清楚明白。所以说,作者写得有顺序!那金蝉到底是如何脱壳的,此时我让学生去圈出金蝉脱壳的动作,。学生从“抖动着”、“伸着”“仰去”、“扑来”、“抓住”、“一抽”这些不同的动词中,同学感受到蝉在脱壳这一过程中的艰难与神奇,再现了蝉尾脱壳的奇特情景。这时候我再利用多媒体用图片展示金蝉脱壳的过程,此时学生的脑海中关于脱壳的全过程就更加鲜明,也更利于学生理解课文资料。

  之后我让学生自己去交流喜欢哪个部分出壳的描述,整理学生的回答后,适时总结,主要渗透如下的教学资料:

  1、让学生了解作者用了打比方的`手法,把蝉的眼睛比作两颗花椒籽一样又黑又亮,让学生体会到用了修辞能够为文章增色不少,也体会到生动的形象源自对蝉的喜爱之情。

  2、作者把出壳的每个动作都写得准确到位,但重点描述了蝉尾出壳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写文章要有详有略。

  对于蝉脱壳后奇迹般的变化,我围绕一张表格,金蝉脱壳后,各部位发生的变化。让学生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与同桌相互交流,寻求到答案。在朗读想象中,感受“奇迹般的变化”,领悟金蝉脱壳的神奇动人。

  三、升华情感,体验自然

  在学生默读课文最后一段后,我提出问题:作者再一次仔细地看着蝉儿,他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适时点拨,在金蝉脱壳的前面学生也是仔细地观察过金蝉,此时让学生联系课文第二自然段,“我轻手轻脚地爬上树,躲在一个枝丫后面,聚精会神地盯着这只蝉虫,等待着金蝉脱壳这一时刻的到来。”让学生感受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和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和探索大自然的的勇气。

  四、抓住观察,渗透写作

  在学完了金蝉出壳的过程我,我进行总结,回顾重点资料:金蝉出壳的顺序及蝉尾出壳的情境,引导学生去交流,思考体会到作者能将这一难得一见的情景描述得如此具体、生动,靠的是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勤于动手的习惯、一颗对大自然热爱的心。

  让学生自己去找出课文中哪些词语能表现出作者在“观察”?搜索发现聚精会神地盯着仔细地看着然后出示这个单元的关于观察的三句名言

  观察、观察。再观察。——巴甫洛夫

  一切推理都务必从观察和实验中来。——伽利略

  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那里观察是智慧最重要的能源。——苏霍母林斯基

  全班齐读,体会观察的重要性。

  此时我再总结我们该怎样做好观察

  (1)观察要有顺序

  (2)观察时要有感情

  (3)观察时有详略

  (4)还要勤动笔多记录

  五、拓展延伸,尝试练笔

  课标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中学习表达方法,在习作中运用表达方法,做到读写结合所以我在这一环节安排了一个课外作业.观察一个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学习本课写法,写一则日记.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习作潜力.

  说板书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我的板书设计是:

  7、金蝉脱壳

  脱壳前

  脱壳中:背→头→脚→尾

  脱壳后:写作方法:有顺序

  有感情:有详略

我的《金蝉脱壳》教学点子 篇13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69

  【教学设想】

  教学课型:教读课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紧扣“金蝉脱壳”的过程,通过探究研读、观看画面、小组交流等多种形式,深入文本,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之处。在深入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跳出文本,学会仔细观察周围事物,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4、5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金蝉脱壳的全过程,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之处。

  3.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4.学会观察事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精读课文,剖析细节,通过读、观、议等方式品味金蝉脱壳的神奇。

  2.拓展延伸,在讨论中领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具体,引导学生尝试将其运用到生活和写作中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动物世界的奇妙与情趣,认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去向。

  【教学重点及突破】

  重难点:

  1.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让学生感受动物世界的奇妙与情趣,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突破: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通过演示,突破难点。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作细致分析,从而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搜集有关金蝉脱壳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竞猜谜语,激趣导入

  1.猜有关昆虫的谜语。

  2.齐读课文1、2自然段,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金蝉脱壳》这一课的第一部分,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

  (1)学生交流感受

  (2)师出示幻灯,自然过渡到学习第二部分。

  3.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么揭示金蝉脱壳这一神奇的秘密的!

  二、合作探究,展开研读,学习第二部分。

  (一)1.默读第3-6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

  2.交流(师板书)

  板书: 脱壳前(3)

  脱壳中(4)

  脱壳后(5)

  3.师:蝉脱壳前是什么样子呢?

  (1)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画出第3自然段中描写蝉脱壳前样子的语句。

  (2)指名答。

  (3)齐读“突然┅┅不动了。”

  (4)师:蝉虫停下来不动,它想干什么呢?指名读“夜幕降临┅┅换上华丽的新装。”

  (二)理清顺序,掌握重点。

  1.师:大家都很想去了解蝉是怎样脱衣的吧?让我们边读边想象金蝉脱壳的过程,感受这个过程的神奇所在吧!

  2.默读第4自然段,指名说从这段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3.金蝉脱壳的顺序是怎样的呢?指名答。

  幻灯出示:背—→头—→脚—→尾

  4.师:蝉脱壳的过程中,你认为最有趣的是哪一部分呢?把相关语句画出来,然后给大家说说你的感受。

  5.出示蝉尾出壳的内容。

  (1)默读思考:这段围绕哪句话来写?请在书上用“____”标出来。

  (2)这一段是怎样表现出蝉尾出壳过程的有趣?师指导学生抓住描写动作的词进行交流。

  (3)师总结:这一情景描写生动,用词精确,和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是分不开的。

  (4)作者用一连串的动词将这一过程刻画得处栩栩如生。齐读,体会作者细致的观察力和用词精确。

  6.师:第4自然段有顺序地描写了蝉背、头、脚、尾出壳的过程。师引读第4自然段。

  (三)小组交流,合作填表。

  1.各小组自由读第5自然段,讨论填写:金蝉脱壳后,各部位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部 位

  变 化

  (第一范文 m.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金蝉)

  此文转载

  2.全班交流填表情况。

  3.齐读第5自然段。

  (四)演示过程,直观感受。

  . 1.师:如果你亲眼观察到蝉出壳的完整过程,你的感受会怎样?现在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2.幻灯演示金蝉脱壳的完整过程,加深学生对金蝉脱壳过程的理解。

  3.学生谈观后感受。

  4.齐读:这真是奇特动人的情景!板书:奇特动人

  三、朗读品位,体会情感。学习第三部分

  1.师:正因为这过程奇特动人,所以脱壳后的蝉在作者眼中与以前不同了。

  2.齐读第7自然段,体会作者欣赏、喜爱的心情。

  3.找一找全文中描写作者欣赏、喜爱感情的语句。(指名说)

  四、总结全文,学法指导

  1. 师总结,回顾重点内容。(顺序及蝉尾出壳)

  2.师:作者能将这一难得一见的情景描写得如此具体、生动,靠的是什么?(一双慧眼善于观察)

  课文中哪些词语能表现出作者在“观察”?

  幻灯出示:搜索——发现——聚精会神地盯着——仔细地看着

  3.出示巴甫洛夫观察名言。齐读,体会观察的重要性。

  4.处处留心皆学问,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观察的重要性,当我们进行观察时应注意什么?

  (1)有顺序

  (2)有重点

  (3)有感情

  五、拓展延伸,活学活用。

  1.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本单元课文中描写的可爱的小动物.

  幻灯出示,欣赏本单元出现过的小动物。

  2. 师:老师知道很多同学家里都养了小动物,而且同学们还进行了仔细地观察。

  请你抓住一个重点来描述你家的动物小明星。

  六、作业设计

  制作动物明星卡,进行展示。对你观察的小动物进行细致观察,抓住一两个重点进行描述,配上图片,制成动物明星卡。

  (第一范文 m.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金蝉)

  此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