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都维也纳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课文的语言简洁、优美,对维也纳的介绍层次清晰、明快,学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感受到文中语言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目标:
1、自学课文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内容提出问题。
2、继续学习积累与表达,在阅读中读懂文章结构,学习总起分述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感受其悠久的音乐文化和独特的音乐氛围。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运用质疑课题、阅读全文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维也纳之所以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
2、感受音乐之都维也纳的音乐氛围。
二、说教法:
1、因为老师和学生谁都没有去过维也纳,所以也没有对这个城市的直观印象,教学中根据课文的需要采用图片等直观形象的展示,以及音乐的播放、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等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做到图文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如在学习第一节时,老师让学生看图片,欣赏维也纳的风光,知道它是个怎样的地方。为了说明音乐在当地的普及,我在教学过程中出示了贝多芬广场、海顿街……等图片,使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效果不错。这样创设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情境,为个性化的朗读作保障。
2、从阅读中学习作文,是“取法乎上”的方法。但同样也离不开对文本的朗读,感悟,只有让学生读出、悟到,才会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积累。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内心的情感,感受体验作品的语言魅力。这就必须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边读边想,开启心智。课文举了“国家歌剧院”来说明歌剧院、音乐厅的星罗棋布,极富典型性。建筑物的描写方法十分有序。“国家歌剧院”按由外及内的顺序描写,这对学生把握状建筑之物的作文来说,有着指导意义。我在上课文中的四个方面时,不平均用力,有侧重点,主要抓住第三、四方面来讲,让学生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本单元都是游记类文章,在课上进行了写作能力的渗透后,也习得了一些写游记的方法。
3、强调个性化朗读
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背景对语言形成独特的感受;不同的感受,就有了不同的朗读处理方法。在教学中,我也力求鼓励学生在各自感悟语言的基础上,用不同的朗读处理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从而达到个性化朗读的目的,真正做到从读中感悟,能够自己解决问题。。像《音乐之都维也纳》这样一篇课文提供了优美的语言,我在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在师生对话、互动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所蕴涵的精神元素。在教学中最好的表现形式,就是朗读。我在课中要加强朗读训练,抓住关键的语言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注重感悟体验。如,我指导学生抓住“到处”、“许多”、“就连……也……”来体会维也纳这座城市到处都是音乐。
三、说学法:
提出问题---文中找答----交流答案-----解决问题-----感情朗读—学习方法----融会贯通。
1、在导入课文后,让学生朗读第一节,并用自己的话说说维也纳是个怎样的城市,然后把优美的景色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接着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说一说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这样提纲挈领地抓住了本课的目标,让学生对全文的内容有一个总的印象,然后分别从:古典音乐的摇篮、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一天也离不开音乐、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接着对这四个方面进行提问,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2、解决问题,学习2——6小节,说维也纳是世界音乐之都的原因是?
从全文通读,围绕一个中心“维也纳是音乐之都”,作者从她的地理位置写起。接着,文章就从维也纳特有的人文景观,如城市的历史、城市的装饰、市民的习惯以及歌剧院具体描述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从段落细读,让学生自己说出原因。“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这一小节,列举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施特劳斯等五人,他们代表着世界古典音乐史的最高峰,他们在维也纳生活、谱曲、演奏,使得古典音乐这种音乐形式在他们手中日渐成长起来,成熟起来,而维也纳也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古典音乐的发源地。“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这一小节,更可以让人们对“音乐之都”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儿到处可以看到”、“多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就连……也用……”,城市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都用音乐装饰着。
3.学生重点学习课文4、5节,即维也纳是世界音乐之都的第三、四个原因,在学习的过程中习得游记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四、说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
板书:
19、音乐之都维也纳 总起
古典音乐的摇篮
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分述
世界歌剧中心
(概括——具体)
音乐之都维也纳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脚本。这句话道明了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对教材的认识和把握是搞好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
1、题解:一是维也纳。他是奥地利首都,风景优美,被称为“多瑙河的女神”。是历史名城,东西欧的重要门户,波罗的海和亚得里亚海之间的交通要道,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二、音乐之都。大城市,又是首都。关键在于维也纳为什么要用音乐来修饰呢?因为维也纳这座城市,与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而且整座城市的装饰,风尚,建筑都和音乐有关,以音乐之都来形容,恰如其分,令人神往。
2、结构分析
苏教版第十册第九课《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
全文共七个自然段。课文分三部分。第一自然段为第一段,交代了“音乐之都”的地理位置;第二、三、四自然段为第二段,从世界著名音乐家在这里的创作生涯、城市的建筑与装饰以及维也纳人对音乐的酷爱这三方面叙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第五、六自然段为第三段,介绍了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宏伟壮观以及在世界上的影响。其中第二、三段为教学重点。
就这篇文章而言,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语言简洁、明快,优美,如第二段中,对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它是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的介绍,语言简洁明快。第四自然段,作者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维也纳人酷爱音乐的特点,使人感受到夏日夜晚,音乐随晚风飘逸、回荡在街头巷尾,仿佛整个城市都沉浸在音乐之中;2、层次清晰、明快,有详有略,如音乐般急缓有致。全文以总分结构一以贯之,每一节也是如此。在分段时,为突出重点段,将末节单独为一段,这也是分段的常用方法;3、手法灵活、变化多样。全文内容不长,然而选材的代表性(内容上、结构上),描写的点面结合、动静搭配等均是学生读写结合的范文。这也是编者要求学生背诵课文3、4节的意图吧!4、文化底蕴丰厚,其地理风貌、尤其是名人名曲,也是陶冶学生性情的一个有效载体。5、写作特色 段首概括 突出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所述教材特点,课后练习以及五年级学生年龄特征、已有学习基础,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摇篮”、“掺和”、“装饰”等主要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抓住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总分式的构段方式,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体会作者这样组织安排材料的用意。
4、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都市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语句,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喜爱的情趣。
5、学习本课的方法进行随文练笔。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维目标立体构成,且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螺旋上升,学生的可接受性很强。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因为老师和学生谁都没有去过维也纳,所以也没有对这个城市的直观印象,教学中根据课文的需要采用投影、录像、图片等直观形象的展示,以及音乐的播放、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等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做到图文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感受文章。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去读课文,边读边悟,能够自己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
2、说学法。提出问题---文中找答----交流答案-----解决问题-----感情朗读—学习方法----融会贯通
四、说教学程序
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本课分二------三课时完成我根据我们班学生特点准备设计三课时。
第一课时:1、简介城市,揭题入手2、初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理解生字生词,读准课文。3、再读课文,了解自然段的意思,理清层次。4、三读课文,质疑课文,尝试解决, 了解大意。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1、导入课文, 展示课件,激发兴趣。2、自主感悟,讨论交流 感情朗读 学习写法 体会感情。3、扩展文本,随文练笔 综合实践。
第三课时:小结课文,朗读背诵 积累内化,归纳方法,读写结合。